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宋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尹三问
难道赵昭真的能够未卜先知?连父皇之死都能够料定?耶律浚虽然觉得神奇,但他并不愿意相信,认定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人做事的动机,无外乎为名、为利、为财,为情,从动机上来看,前三点都可以排除了。那么唯一的解释似乎是——情!
这个“情”字该怎么说?赵昭与自己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情分可言,与妹妹之间……似乎也不会,妹妹只是单相思而已。赵昭只不过见过妹妹两次而已,第一次她还是个孩儿,第二次似乎也还只是个大孩子。何况当时,赵昭也丝毫不曾流露出喜欢妹妹的迹象来。
何况按照耶律乙辛本来的计划,他设计陷害母后和自己之后,父皇还是会在的。妹妹是女子,有父皇在,她还是大辽公主,安全与地位不会受到必然的威胁。
那么似乎只能是最后一个关联人——母后萧观音!
她是这场风波最大的冲击者,一旦《十香词》的事情坐实,母后的下场会很凄惨,屈辱惨死是必然的。
赵昭的提醒,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挽救了母后!
很不可思议的推断,耶律浚自己都有些难以置信。但抓获的宋朝探子却交代,秦王确实有吩咐,密切关注萧皇后的一举一动。
赵昭对母亲格外关注?这是为什么?
耶律浚心中开始有了些许不好的预感,恰在此时。他又得到了一样东西。
虽说与耶律特里与萧太后的设计,但抄写《十香词》之后,萧观音还是不放心,担心丈夫会不听解释。萧观音害怕出现最失望悲凉的情况,那样即便是丈夫不杀,她也再无脸面和心思活下去。
于是乎,萧观音提前写下了一绝命诗。也算是对丈夫最后的剖白,怀着死志去见耶律洪基的。可惜最终没能用上,绝命诗的诗稿也留在了皇宫的角落中,叛乱之后诗稿依旧在,并且被耶律浚看到。
嗟薄佑兮多幸,羌作俪兮皇家。承昊穹兮下覆。近日月兮分华。
托后钧兮凝位,忽前星兮启耀。虽衅累兮黄床,庶无罪兮宗庙。
欲贯鱼兮上进,乘阳德兮天飞。岂祸生兮无朕,蒙秽恶兮宫闱。
将剖心兮自陈,冀回照兮白日。宁庶女兮多惭,遏飞霜兮下击。
顾子女兮哀顿。对左右兮摧伤。共西曜兮将堕,忽吾去兮椒房。
呼天地兮惨悴,恨今古兮安极。知我生兮必死,又焉爰兮旦夕。
……
这是耶律浚看到的《绝命诗》全文,母亲在诗中追忆了嫁给皇室的荣幸和严于律己;又表达了小人迫害的痛心以及希望君王谅解的心理,还有对子女的关切,以及绝望悲凉的心情。
但其中有这么一句,引起了耶律浚的注意。
“虽衅累兮黄床。庶无罪兮宗庙”这句诗的意思有些模棱,有些暧昧。可以说是剖白,但隐约又像是愧疚,似乎真的有过不轨行为。
耶律浚此刻本就神经质,对母亲的这个态度就越的敏感,甚至开始有所猜疑。母后若真是有什么“不轨”,那……
赵惟一的事情已经证实。此人与母后并无关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母亲身居皇宫,并未接触其他男人啊?
耶律浚有些糊涂,也不知怎地就想到了赵昭。把《十香词》的事情联系起来。赵昭的真实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营救母后,那么他们之间……
一个可怕的念头出现在脑海中,耶律浚都有些难以置信,他为何会怀疑母后的贞洁。作为儿子,这样想简直有些大逆不道。
可这个念头一旦出现,就怎么也挥之不去,而且还出现了更多的佐证。
当年自己与妹妹一道去了大名府,赵昭对自己兄妹颇为关照,其中有忌惮自己身份的缘故。但有没有其他呢?耶律浚后来得知,赵惟一那个时候似乎受母后的派遣去了宋朝。母后当然不会加害自己的儿女了。
但如果她是派人去找人帮忙,维护自己的儿女似乎就能说通,去找谁呢?那时候赵昭正好在大名府!
这个解释,虽然牵强,似乎也能说得通。
耶律浚还想起来一件事,之前曾有一次和母后提及妹妹耶律特里的感情问题,当提到妹妹喜欢赵昭时,母后当时的表情很奇怪,她脸红了,似乎很难为情。
当时耶律浚觉得很奇怪,却也并未在意,但如今想来,缘故似乎找到了。只是结论似乎有些可怕……
至于时间,母后与赵昭唯一的接触就是六年前在辽东。母后和妹妹与叛军追杀,在辽河附近的密林中迷失,是赵昭救了她们,并且在野外待了一个晚上,然后才被自己带人找到的。
那个晚上……
耶律浚有些不敢想,难道那个晚上生什么不该生的事情?从时间上,完全是有可能的。当时自己还小,根本想不到这方面。一个宋朝卑微的使臣,一个辽国高贵的皇后,是个人都不会觉得其中有什么,何况当时妹妹耶律特里也在的……
可那时候的妹妹终究只是个小女孩,或许睡着了,或许什么也不知道,或许……
母后和赵昭之间……不会的……不会的,母后比赵昭大十岁啊,年龄相差很大,肯定不会的!
可是……他们的辈分似乎是相同的,而且母亲容貌美丽,六年前更加的年轻动人……
一方面是尊敬的母后,一方面是棋逢对手的宿敌,他们之间……
耶律浚实在有些难以置信,可是这个可怕的念头却不断浮现在脑海中,让他深受折磨。
不行,此事必须要弄清楚!
挣扎了许久,耶律浚决定问个清楚!





宋王 第六九五章 因祸得福
宋熙宁七年六月,辽咸雍十年(耶律浚年中继位,尚未改元)。新继位的辽国皇帝耶律浚突然下令发兵,南下进攻宋朝。
至于理由,则是宋朝与耶律乙辛勾结,谋害先皇,意图颠覆辽国。
耶律乙辛当时是向南逃窜的,虽然他的真正目的地是幽州,但若说成是逃亡宋朝似乎也可以。再加上抓住的那两名探子,倒也是证据确凿,自圆其说了。
出兵嘛,只要有个借口,对内对外有个说法就是了,逻辑严密性并不重要。
耶律浚心里更有一个完美的说辞,若非耶律乙辛与赵昭之间有勾结,他怎么可能未卜先知《十香词》的事情呢?赵昭在这件事上的作为,也许并非为了救母后,而是另有所图,不安好心。
这一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辽国上下首先就是一片哗然,刚刚登基的皇帝,皇位尚未坐稳就要想着南征。尤其是辽国刚刚经历了耶律乙辛之乱,并未完全安定,这个时候轻率出兵,似乎有些不妥。
虽说宋朝现在也在内乱之中,却不见得就是辽国出兵的绝好机会。
宋辽之间有《澶渊之盟》的约定在,已经数十年没有较大规模的战争了,平时主要是边界上的一些小冲突和摩擦。
但是这一次,如果发兵,等于是彻底撕毁了澶渊之盟,两国之间再无宁日,这对辽国有好处吗?
灭宋?
契丹贵族纷纷摇头,当年圣宗皇帝(耶律隆绪)何等英明睿智?又有承天太后(萧绰)这样的女中豪杰主政,还有耶律休哥这等不世名将。
如此强大的阵容,依旧兵败澶州城下,南征最终还是有失败告终。至此之后,契丹人就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事实,想要灭宋绝非易事,完全就是个奢望。
既然不能灭宋。那何苦还要南征呢?契丹贵族已经达成共识,拿不下黄河以南,根本不要妄想入主中原。
其实即便是攻破汴梁城又能如何?契丹人就能彻底占领吗?当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可是尝试过的,讨伐后晋石重贵,占领汴梁城。最终还不是撤军回了北方,便宜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让其建立了后汉王朝。
想要统治中原。就要面对汉人的强烈反攻。想要承受住,必然需要强大的兵力。对契丹人而言,他们做不到,也没有这个必要。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扩张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扩张的必要性。
接连两次失败教训,契丹都认识到一个事实,只需要占领燕云十六州即可。至于南征,只是个幌子,必要的时候拿出来用用,吓唬吓唬宋朝人,然后勒索点好处。比如宋仁宗时。就以此为借口,要求增加岁币。
这样就可以了,皆大欢喜,宋辽维持所谓的和平,大家都过好日子。但是这一次,皇帝却突然提出南征。
刚开始,契丹贵族都还以为如同往常一样,可渐渐的却发现皇帝的意思竟然正儿八经的南征。格外认真。
不是吧……
契丹贵族都有些震惊,小皇帝这是哪根筋不对了?南征宋朝,是能开玩笑的事情吗?后来有人猜想,耶律浚各方面都很优秀,是不错的国之储君。但如今暴露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好大喜功,骄傲轻狂。
平女真。杀耶律乙辛,已经让他有些沾沾自喜了,耶律浚现在是处于亢奋与得意状态。是以他有些忘乎所以,想要以南征灭宋来作为更大的功绩。
历朝历代。好大喜功者有什么好下场?君不见隋炀帝两世而亡?耶律浚的表现更让人担心,他登基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便是有什么想法,最起码也要等根基稳固之后再动作啊!
如今皇位尚未没有坐稳,辽国局势尚未不稳定,他就想着匆匆忙忙南征。这样的皇帝实在不让人放心啊,以前看着耶律浚很不错,却忽略了他这些缺点,如今全都暴露出来,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
契丹贵族与辽国大臣纷纷进言劝谏,希望皇帝能够三思而行,切勿匆忙犯错。并且列举了许多的例子,以及对宋辽目前形势的分析,都觉得立即南征并不妥当。
耶律浚自己也很清楚,之前他也是这么想的,可是自从那天见过母后之后,他就打定主意,南征之事刻不容缓,绝对不能更改。
耶律浚清楚地记得,当他旁敲侧击打探,再到最后强势质问时,母后竟愕然无语,并未反驳和剖白,而是默认了。
那一刻,耶律浚只觉得五雷轰顶,天地陡然间变了颜色。
母后和赵昭之间竟然有私情,她是与赵惟一没有关系,可是那句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
赵原来指的是赵昭,一片月该是辽河水中那一弯月亮!
实在不敢想象,母后竟然给父皇带了绿帽子,折让他这个做儿子的很难为情。
如果是别人倒也罢了,也许耶律浚会理解,会包容,至少会装的若无其事,当做不知道。
但这个人偏偏是赵昭,是自己的死对头,两人的年纪相差并不大。偏生妹妹对他又一往情深,这叫什么事啊?
耶律浚很崩溃,母后的这一举动,实在让他难以接受。对手赵昭岂非成了自己的便宜父亲,奇耻大辱啊,如何能忍?
报复,惟一的办法就是报复,必须要让赵昭付出惨痛的代价!
只有赵昭死掉,这件事才能算完结,否则他心里总会很膈应!
出兵南征,本来至少要一两年后的事情,如今便的刻不容缓。只要一想到母亲与赵昭之间的私情,他的心里就涌起强烈的仇恨和恼怒,完全击溃了他的理智。
耶律浚不会去想,在耶律乙辛叛乱这件事上,赵昭救了一家子的性命。他没有半点感恩图报之心,有的只有耻辱和仇恨。也不会思索此时出兵会是什么结果,会对辽国和宋朝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风险与结果已经不在耶律浚的考虑之列,此刻他的脑海中只有仇恨与耻辱!
一切都不重要了,雪耻才是第一要务!
出兵。不惜一切代价,都要马踏黄河,斩首赵昭,否则这奇耻大辱难以洗刷!
……
……
萧观音坐在宫殿里默然不语,心情沉重到了极点。
她终于知道,是他的提醒,救了自己一家子的性命。萧观音并不在意所谓的未卜先知。她更看重的是这份牵挂的情分,至少他还会记得自己,关心自己的安危。
感动?也许心里却是有这样的感觉,可是很快,内心就被自责所充斥。她清楚地记得,丈夫死在自己怀里时的模样。还有那一番真正的致歉,唤起了搁置许久的夫妻之情。
为人妻,怎么可以想着别的男人呢?尤其是丈夫去世了,自己作为一个未亡人,成为辽国母仪天下的太后。既为太后,就该垂范天下,岂能有私情?岂能因为心中的妄念而玷污了辽国国体?
萧观音决定彻底忘记赵昭。今生今世是不会再有交集了,当年只是一个偶然的意外,改变不得,自责也是无用,如今已经彻底过去,永远被遗忘。
可就在萧观音要彻底观望记忆之门的时候,儿子耶律浚将残忍地将其挖了出来,放在她的面前!
面对儿子质问的时候。萧观音没有否认,她根本没有底气否认,她也不是一个善于做伪的人。
看到儿子瞬间阴沉的面庞,几欲杀人的眼神时,萧观音心叫不好。
她想要解释,可是儿子根本不给她机会,其实她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终究是自己做错了事情。哪里还有颜面多说什么?
她信佛,相信因果。既然当年有过一段孽缘,那么如今自然就会有一段孽报了。
萧观音担心的是儿子,她不想因为这件事导致儿子心理上受到打击。在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可是任凭自己怎么说,儿子根本听不到进去。到了如今这份上,自己这个太后还有什么分量?或者说还有什么资格忝居辽国太后之位呢?
无数的解释与恳求中,耶律浚只答应了一点,这件事绝对不能女儿让特里知道。也许这是最大的幸运吧!
萧观音不敢想,倘若女儿耶律特里知晓此事,会作何反应?
这样的事实对她有些太残忍了,也许她会承受不了,当场崩溃。所以,还是永远不要让她知道,所有的罪责都由自己来承受就是了,终究是自己对不起女儿,对不起丈夫和儿子。
承担?如何承担?
耶律浚连声反问,对于此事,他确实暴怒。可萧观音终究是他的母亲,哪怕怪她,怨恨她,可是能怎么样呢?
一腔的仇恨与怒意全都集中到了赵昭身上,这件事只能问罪赵昭。于是乎辽国的大军出动了,朝着宋朝河北路大举而来。
……
……
这个时候,赵昭刚好率领大军到达洛阳城外!
辽国的一举一动,他自然都及时得到了消息。
他命人前去传讯,甚至暴露了超强了预见能力,只是为了救萧观音一命。
毕竟昔年有过肌肤之亲,一日夫妻百日恩,好歹有这么些情分在,岂能眼睁睁看着萧观音香消玉殒?
但是事情的结果有些出乎意料,本来只是耶律乙辛的算计不成功,结果却变成耶律乙辛反被算计,然后狗急跳墙直接起兵叛乱了。
这样的结果,始料未及,尤其是耶律洪基之死完全超乎想象,与原本的历史也有着巨大的偏差。
不过辽国出现叛乱,似乎也是好事,让他们内耗,实际上是为的大宋赢取时间。无论如何,将来宋辽之间必有一战,绝对不可避免。
即便是耶律浚很快平定了叛乱,赵昭仍旧觉得,辽国会因此这场判断而产生严重内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修养恢复。短时间内是不会进攻大宋的,如此当口,若是被谁趁人之危,可真就有些不爽了。
可是,结果当真有些出乎意料,耶律浚竟然率领大军大举进攻宋朝。
这是不符合常理情况,耶律浚疯了吗?还是自信过头了?赵昭并不知道,辽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觉得事情反常,或许会有些许麻烦!
但是,实际产生的结果,却不见得是坏事!
西军进攻洛阳和汴京,对阵京营禁军,势均力敌的时候,大宋的另外一支精锐河北军就显得举足轻重。虽然文彦博在河北路有过些许部署,可实际上策动的只是一部分人,河北路宣抚使吴充的态度至关重要。
吴充本人与赵顼有些密切关系,其态度多少有些暧和不确定。如果他率领河北军掉头南下,情况会十分糟糕,是对赵昭不利。
但就在此时,辽军突然南下。
无论吴充内心偏袒谁,他都是大宋朝的封疆大吏,做过宰相的人,懂得什么叫大局为重。他不想遗臭万年,不明确表达态度,观望的情况下,尽职做好自己的事情,牢牢挡住契丹人的进攻,这就足够了!
吴充做到了,河北路大军在边界附近与契丹人鏖战,始终没有丝毫放松。河北路大军也被牵制了,无论赵顼与赵颢怎么催促,也没有丝毫的援兵赶来。
一个巨大的问题解决了,这是一场赵昭与赵顼兄弟的对决,也是西军与京营之间的对决。
很单纯!
西军本就精锐,这几年更是历经百战,优势立即显现出来!
这场对决,除了军事力量上的比拼之外,民心向背也是很关键的。
辽国的突然出兵南下,让大宋臣民心中多了一种危机感。他们希望内斗尽快停止,迎战契丹。
老百姓也知道,这个当口上,想要两边罢手言和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从其中选出一个强势之人,来对抗契丹了!
相比于油尽灯枯的赵顼,以及轻佻张扬的赵颢,秦王赵昭无疑更为合适。
百姓的呼声很高,对汴京的赵顼与高滔滔造成了沉重的压力。更要命的是,军心也开始出现了松动。
尤其是秦王一晚破洛阳之后,军心与民心都彻底动摇了!(未完待续。。。)




宋王 第六九六章 最后通牒
洛阳是大宋西京,是长安与汴京之间最大的城池,必经之地。
自潼关到汴京,沿着黄河一路东行,几乎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如此情况下,洛阳城的地位就越发的重要了,成为汴京一座重要的屏障。
可就是这样一座至关重要的大城,秦王赵昭只在一夜之间就拿下了!
洛阳的守卫者是西京留守王圭,赵顼比较信赖的大臣之一。
王圭的立场曾经也摇摆过,但是因为儿子的缘故,王圭最终选择了赵顼,在乌台诗案中的态度直接得罪了赵昭,再没有改变的可能。
所以即便是看到秦王有着巨大的优势,也无法再归附,大宋是一个看中文人气节的年代,两面三刀的话,连他自己都要鄙夷自己。
王圭只能硬着头皮顶着,自认为将洛阳城布置的固若金汤。赵昭若是破不了洛阳,想要进攻汴京根本没戏。
其子王中岏一度得意,说秦王要兵败洛阳,铩羽而归。
但是当天晚上,洛阳各级官吏和将领,有六成以上的人主动投诚秦王,开城门投降。
洛阳不战而下,王圭父子根本没有反应的时候,就已经成为阶下囚了。
直到邵雍站到赵昭身边时,王圭父子也醒悟过来,邵雍大师在洛阳拥有着何等深厚的根基,洛阳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与他们有关系。如今看来,他们之间是早有勾结,如今则是里应外合。
自己是西京留守没错。也掌握着整个洛阳城防的兵力和权力。可是他并没有关注士兵内心的能耐。事实证明。王圭父子十二分失败,甚至没有察觉到,旗下有许多的官员和将领存在问题,以至于根本没有防备。
已经里应外合进城的时候,自己这边才有消息。
可悲啊!
王圭不过是个小角色,赵昭并不想格外理会,他的目标在汴京。
西军迅速经过洛阳,前往汴京城。
……
洛阳失陷的消息传开。天下震惊!
汴京赵颢接到消息,五雷轰顶,原以为洛阳会阻挡西军一段时间,为他们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好应付局面的。
可是这个时间仅仅只有一夜,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
而且情况对他们十分不利,辽国突然南征,牵制了河北路大军,吴充即便是有心,也根本无法抽出军队南下。
原本还指望着各地的秦王之师能够前来解救。奈何圣旨是发出去了,可是没有一个州府的官员和将领听从圣旨派兵前来。存了什么心思,显而易见。
孤立无援,这一刻他们似乎体会到什么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而今与赵昭之间的距离也只能下最后一道汴京城墙,城墙在,他们依旧是大宋的皇帝、亲王和太后,哪怕是苟延残喘。但如果城墙破,身家性命什么都没有了。
汴京的三十万大军是他们最后的指望,南征交趾有功的郭逵已经被委以重任,负责统领外城防御。而内城则是由殿前都虞侯狄咏负责的。
唯有如此,才能让病榻上的赵顼稍稍放心。
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最后的尽头,每一次呼吸都痛彻心扉,而呼吸的频率也越来越低了。也许用不了多久就会闭上眼睛,前去另外一个世界,到底是天国还是地狱,赵顼不知道。他也不愿意多想,到了这个地步,自己已经无所谓了。
他现在真正关心的是母亲和妻儿的安危,他们还活着,他们要活着,可是他们该怎么活下去?
洛阳破了,这对赵顼的打击不小。
一夜之间,洛阳有六成的官员公开投诚秦王,甚至连邵雍也站出来,说秦王乃是天命所归。超级“神棍”的话是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本来摇摆不定的一些官员和百姓都纷纷看好秦王。
人心向背,到这个时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军心,军队士兵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实际上就是汴京这三十万大军的军心所向。
洛阳那边有六成的人投降,汴京这边呢?如今这情况,早已经不是人心浮动,蠢蠢欲动这么简单了。不知道有多少将领和官员已经于秦王那边安通款曲,私下有勾结来往了。
1...306307308309310...3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