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赵良发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年糕的由来
我国各地人民都有吃年糕的习俗。有白糖年糕、红糖年糕、猪油百果年糕、枣子年糕、桂花赤糖年糕、水磨年糕……名目繁多。老年人都说,过年吃年糕是盼望“生活节节高”,是一种讨取吉利的旧俗。年糕到底始于何朝何代?何人创始的?还有一段古话哩!
据传,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采纳了大臣伍子胥的建议,修建王城,并交由伍子胥督建。几年之后建成,吴王命名为“阖闾大城”。到公元前484年,阖闾死后,其子夫差接位,一心想吞并齐国,不肯听取伍子胥“联齐抗越”的主张,起兵攻齐。当时吴强齐弱,夫差很快就打败了齐国。当吴王夫差班师回朝那天,满朝文武都到城外迎接,独有伍子胥一人忧心忡忡、默默无言,他预料到自己将有杀身之祸。回到营房后,便悄悄地对几个亲信说:“我死之后,如果国家有难,民众没有粮食吃,你们到象门城墙下挖地三尺,可以找到能吃的东西。”不久,伍子胥果然被权奸们诬为“私通齐国”、“阻挠攻齐”,夫差不分青红皂白,赐剑一把逼伍子胥自刎。
伍子胥死后不久,越国就趁机进攻吴国,夫差连吃败仗,京城被围,城中军民处于弹尽粮绝的困境每天有许多百姓和守城军士饿死。伍子胥的几个老部下突然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军民们去象门挖地,果然挖到了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原来,象门一带的城砖是用糯米粉蒸煮后压成的,这种糯米砖十分坚韧,既可作砖砌城,又可充饥。这是伍子胥生前暗地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可见他是一位对国家、百姓安危深思远虑的忠臣良将。吴国京城的居民就靠着这些“城砖”渡过了危急难关。
以后,每逢过节,吴国的百姓家家户户都要蒸煮糯粉糕,纪念、奉祀伍子胥,成为一种习俗。因为这种形如城砖的粉糕是过年制食的,就把它叫做“年糕”,沿传至今。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饼干的由来
在150多年以前,有一天,一艘英国帆船正航行在法国附近的比斯开湾的海面上。突然间,天气骤变,狂风卷着恶浪向这艘帆船袭来,这艘船不幸触礁搁浅了。船员死里逃生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风停后,人们回到船上去找吃的东西。可是船里储存的面粉、沙糖、奶粉全部被水泡了,捞起来的东西根本分不清是什么。他们把这些捞到的东西装了几口袋带回岛上,就用这些混合在一起的东西捏成一个个小团,用火烤熟了吃。这一烤,奇迹出现了,糖、奶油、香料揉合在一起,成了混合面,而且发了酵,烤出来的面团松脆可口。这些船员回到英国以后,为了纪念这次比斯开湾脱险,用同样的方法烤制许多小饼子吃,并且把这些小饼子就叫做“比斯开”。这就是饼干的来历。“饼干”就是英语“biscuit”的音译,可谓音意贴切。直到现在,许多地方还把饼干叫做“比斯开”。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比萨饼的由来
意大利有著名的比萨斜塔,还有著名的“pizza”,即比萨饼。凡到过意大利的人,大概都品尝过比萨饼。刚从红通通的炉膛里烤出的比萨饼,色鲜、味浓、外焦里嫩、香气诱人。关于比萨饼的来历,人们一般认为它于公元1600年诞生在那不勒斯。传说,当地有一位母亲,因家里贫困,只剩下一点点面粉,正在为给孩子做点什么东西吃而发愁。邻居们得知后,凑来了一点西红柿和水牛奶酪。这位母亲就将面粉和成面团烙成饼,将西红柿切碎涂在上面,再把水牛奶酪弄碎撒上,然后放在火上烤,就成了香喷喷的比萨饼。如今比萨饼为世人所喜爱,并走进了中国。但中国人却有一戏谑说法,是说外国人不会包馅饼,便在面上撒点儿菜丁凑合事儿。当然,这只不过是一句玩笑。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汉堡包的由来
美国的快餐文化冲击着全世界的饮食业,其中快餐之一就是“汉堡包”。“汉堡包”和三明治相似,是面包夹牛肉。汉堡包并非来自德国的汉堡,而是当时欧洲人向北美移民时,有一艘叫“汉堡——亚美利加”的油轮,船老板为了赚更多的钱,把船上的剩牛肉剁成碎末,掺上面包渣和洋葱做成一种面包肉饼。这种饼既不是完全的面包,也不是完全的包子,只是以这艘船命名的食物——“汉堡包”。当这些移民到了北美之后,觉得油轮上的那种饼既经济又实惠,便成了人们的日常便餐。久之,“汉堡包”名扬天下。
现在汉堡包不仅有牛肉馅,还有鸡肉、鱼肉、火腿等各种类型。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榨菜的由来
榨菜源于四川涪陵,“涪陵榨菜”现已畅销全国。榨菜的发明在当时也是不经意间形成的。
光绪年间,四川涪陵有个名叫邱寿安的商人在湖北宜昌开设荣昌酱园,同时经营四川大头菜,但是生意清淡。后雇佣四川中县人邓柄成在老家涪陵做腌菜技工。邓柄成人比较聪明,他把肥嫩的青菜头腌制成榨菜,送往宜昌。邱老板觉得不错,设宴让人品尝榨菜,众人尝后赞不绝口。于是,荣昌酱园开始销售榨菜。一上市,就受到顾客的欢迎。从此荣昌酱园生意兴隆。由于榨菜腌制过程中经风干、脱水、用木榨压、除盐水等制作方法,故名榨菜。如今,全国的榨菜形成了两大基地,一为四川,一为浙江。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啤酒的由来
大约5000年前,古人用麦芽煮粥喝,喝不完便倒掉,那粥在野外经自然发酵,居然成了芬芳的液体。人们由此受到启发,有意识地制成这种液体,一喝即刻感到有一股使人陶醉的香气,这便是人类与啤酒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3000年,波斯一带的闪米人不仅会制啤酒,而且把做法刻在粘土板上献给农耕神。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内“蓝色纪念碑”上就记录着公元前3世纪巴比伦的苏美尔人以啤酒祭祀女神的事迹。但那时啤酒中并无满杯的泡沫,15世纪后酿造啤酒时才加入酒花,19世纪发明冷冻机,开始对啤酒进行低温后熟处理,这一发明终于使得啤酒出现了泡沫。
啤酒生产在我国已有90多年历史,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是我国生产年代较早的啤酒之一。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西装的由来
西装最初来源于欧洲,它是欧洲人穿的传统服装。西装的上衣原是渔民的穿着,他们终年在海上谋生,穿敞领少扣的衣服方便,适于海上捕鱼;西装中背后开衩的燕尾服,原是中世纪欧洲车夫的装束,出于骑马方便的考虑,就在上装的后面开了一条衩;西装硬领则是由古代军人防护咽喉中箭的甲胄演变而来的;“领带”据说是古代住在深山老林里的日尔曼人为了防止披在身上御寒取暖的兽皮掉下来,就用草绳扎在脖子上,这是最早的“领带”;西装衣袖沿上的三颗纽扣,传说与拿破仑有关;西装裤原是西欧“水手服”的样式,它便于水手将裤腿捋起来干活。这些原始的衣着,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西装。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圣诞老人的由来
每年的圣诞节期间,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圣诞老人”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人物。
圣诞节是西方许多国家最热闹的节日。公元4世纪时,天主教徒尼克拉斯,迈尔做了一辈子好事,受到人们的颂扬,死后成了“天使”。当时北欧的居民在尼克拉斯去世的12月25日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荷兰移民传播到美国去的尼克拉斯形象,表情严肃、爱憎分明,经常骑着驯鹿挨家挨户地看望孩子,临走给听话的孩子留下一份礼物。美国人对此感到新鲜。尼克拉斯逐渐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并将“尼克拉斯”的名字译成英语“桑塔·克劳斯”(意为圣诞老人)。
1822年,美国人克兰门特·莫尔为他的孩子写了一首圣诞诗,名为“尼克拉斯天使的访问”。诗中把圣诞老人描写成一位快乐、矮小的人,坐在一辆由8只白鹿拉着的敞篷车上,每到一家,就从烟囱里丢下一件礼物。这首诗1823年发表后,很快传遍美国。19世纪60年代,画家奈克斯特进一步完善圣诞老人的形象,他发表在报纸上的“圣诞老人”的形象,是个矮胖、微笑的老人,红鼻子,白胡子,穿着一套红色的衣服,腰间扎着一条黑色的腰带。如今,每逢圣诞节,这样的“圣诞老人”到处可见,天真的孩子们期待着“圣诞老人”的礼品。
以上是美国人的说法,英国人也有自己的说法。他们说,“圣诞老人”活动起源于德国。从前,德国有个老人常奖赏小孩。后来,德国人于12月6日仿效这个老人的活动,以兹纪念。直到现在有些地方还是在这一天守夜过节。但大多数地区则把这个活动合并到圣诞节来。这个风俗约于1840年传到了英国。
此外,还有第三种说法。公元4世纪,小亚细亚吕底亚国有一个区的主教叫做圣尼古拉,他常送给小孩礼物,成为奖励小孩的圣人。他曾用一个个荷包装着黄金,向三个少女的窗户里投进去,作为她们的嫁妆。关于他的传说,后来便演变成为“圣诞老人”活动。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五岳”的由来
据传说记载,父系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尧,曾命义和氏的四个儿子分别管理四岳。这时“四岳”不是山名,而是主管方岳的官吏职称。
到了舜时,主管方岳官吏的职称和所在地方名山的名字开始统一。天子巡狩某地,主管方岳的官吏就要在驻地选择一个适宜发信号的高山,以便召集诸侯。这样,最早用来召集诸侯的这几座大山,就成了岳宫的首府,岳这个官名就逐渐地和岳宫驻地的山名统一起来。据《尚书》记载,舜曾用一年的时间巡狩四岳:2月巡狩至东岳泰山,5月巡狩至南岳衡山,8月巡狩至西岳华山,11月巡狩至北岳恒山。舜帝的巡狩决定了四岳的地理位置,并且规定了5年一巡狩的制度,这样就逐渐地使四岳由官吏的职称而发展成为东西南北中的区分,这主要是由当时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史记》记载,夏、商、周三代之君皆建都在河洛之间,故嵩山为中岳,其余四岳都依它来划分。
后来历代帝王效仿汉武帝不断进行封禅,给五岳留下了众多的人文遗迹,五岳也就逐渐被神化了。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凡尔赛宫的由来
凡尔赛宫是法国著名而高雅的宫廷式建筑物。法皇路易十四在位时,其财政部长富基特有座城堡,建造得豪华美丽。他为了炫耀,在此宴请路易十四,令路易十四妒忌万分,找了个借口把他杀死。但路易十四希望自己有一座这样的城堡,遂于1662年雇用富基特的建筑师路易里华,以玻璃和近似香槟酒颜色的石块,于巴黎西南12英里处的凡尔赛建造一座雄伟的郊野皇宫。建造该座皇宫时,共雇用36000名工匠。单是花草树木的园地,便占了15000亩。凡尔赛宫的主要部分长600英尺,两翼各长150英尺,宫中共2000间房,可供1000名显贵人物及随员住用,1687年,路易十四觉得需要一所私人住所,故此,又以粉红色和绿色大理石另建了一座稍为朴实的城堡,里面有72个房间,名叫大特里安努宫。在1762年,另建一座共占30个房间的夏宫——小特里安努宫。在路易十四时代,凡尔赛宫是整个欧洲的中心,在这里居住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君主之一。由于德皇在此加冕和一战后在此签订对德和约而使凡尔赛宫更为世人所向往。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卢沟桥的由来
卢沟桥因其数不清的石狮子和抗日战争爆发地而闻名中外。
民间传说这里从前并没有桥,只有一个渡口。有一位姓卢的山西人就在渡口附近经商,买卖兴隆,积累了许多钱财。一年秋天,他带着积蓄,乘一个姓田的人的船,回山西探亲。谁料田氏见了卢的钱财,顿起歹心,找了个机会,将卢氏推入永定河中淹死,将卢氏的钱财夺为己有,也经起商来。
第二年,田氏生了个儿子,但当田氏的儿子长到10岁多时,每天必须打田氏三个嘴巴,不让打就哭闹不止,田氏十分烦恼,于是求教于一个修道成仙的老和尚。老和尚告诉他,这个儿子可能是被害死的卢氏转世,在与其算账。田氏一听,惊慌失措,忙求老和尚开恩救命,老和尚说:“救你不难,只要你把劫走的钱财都拿出来,在这儿修座桥,让过路行人不再受你们这些人的坑害就行了。”田氏听了老和尚的话,就请了不少工匠修起一座桥。桥修好后,田氏又请老和尚给桥起个名。那和尚微笑着说:“你这是还姓卢的账,我看就叫卢沟桥吧!”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日月潭名称的由来
台湾省南投县南部的日月潭,面积7.7平方公里,由玉山和阿里山断裂盆地积水而成。湖中有个高10米的小岛,远远望如水面明珠,名珠子屿,又名光华岛。以该岛为界,北半湖状如日轮,南半湖形同上弦月,故名日月潭。
关于“日轮和上弦月”的形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此处有雌雄两条恶龙,分别吞食了日头和月亮,慢慢地沉入潭底。青年渔民大尖与水社夫妇决心剪除恶龙,抢回日月,重把光明带给人间。他们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来到了潭边,大尖和水社向乡亲们深深鞠了一躬,转身投入潭中。众乡亲站在潭边,凝视着水面。
二人在潭底找到了两条恶龙,展开了一场搏斗,将其杀死,从恶龙腹中救出了日月。上岸后,他们二人又用高大的棕榈树托住日月,掷往天空。大尖和水社杀死恶龙后,因腹中饥渴,便将恶龙眼睛挖下来吃了,他们二人在掷升日月时,身体也随之增高,倾刻化作两座山,分踞潭旁,日月也升入高空,人们又重见光明。后人遂名此二山为大尖山和水社山;此潭因曾出没日月,遂名之为日月潭。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奥运会的由来
据记载,希腊人于公元前776年规定每4年在奥林匹克举办一次运动会。运动会举行期间,全希腊的选手及附近黎民百姓相聚于奥林匹克这个希腊南部的风景秀丽的小镇。公元前776年在这里举行第一届奥运会时,多利亚人克洛斯在短跑比赛中取得冠军。他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第一个项目、第一个桂冠的人。后来,古希腊运动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并成为显示民族精神的盛会。比赛的优胜者获得月桂、野橄榄和棕榈编织的花环等。从公元前776年开始,到公元394年止,历经1170年,共举行了293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现代奥运会是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倡导发起的。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于1892年第一次正式提出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经过几次协商后,1894年6月16日,在巴黎正式召开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会议一致通过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6月23日,正式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一任主席是希腊人拜克拉斯,秘书长是顾拜旦。1896年4月5日,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首都雅典隆重揭幕,宣告现代奥运会的诞生。顾拜旦因此被称为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以后奥运会每隔4年举行一次,轮流在各会员国举行。到2000年雅典奥运会时,已经举行了28届奥运会。2001年,中国北京申奥成功,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地。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围棋的由来
围棋是我国传统的棋种,也是当今体育运动竞赛的项目之一。
据说,它诞生于我国远古的时候,起源于古代部落会议。当时,部落首领会议为商讨对敌战争,就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石子代替敌我兵卒,进行筹划,制定作战策略。久而久之,由于它启人心智,便逐渐演变成了人们的游戏,以供消遣取乐。而后,它又逐渐传到日本、朝鲜等地,使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体育娱乐运动。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东西”的由来
“东”和“西”本来表示方向,可怎么又成为商品物质的俗称了呢?龃边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在东汉早年,商品的买卖活动大多集中在东京洛阳、西京长安。百姓商人进行交易,需要往返于西京、东京之间,所以“买东西”就成了购物的代称。相传,宋朝时候,有一位理学家名叫朱熹,他好学多问,爱钻“牛角尖”。有一天,朱熹在一条冷落的巷子里,偶然遇见了一个精通天文地理的好友盛温和。朱熹笑问盛温和:“你提着竹篮子干什么去呀?”盛温和见是朱熹,存心要和他开个玩笑,便诙谐地眨着小眼睛说:“我呀,是上街去买‘东西’的!”
朱熹听得简直有些云山雾罩,想来想去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于是又问:“‘东西’怎么个买法?什么价?买‘东西’?那为何不买南北呢?”
盛温和听了不觉失声笑道:“你呀,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我问你,与金木水火土相配,统称为‘五行’的是什么?”
朱熹这才恍然大悟,晃着脑袋很有兴趣地自言自语说:“哦,哦……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东方属木,西方属金,金木之类的物品,篮子里都能容纳得下,而南方属火,北方属水,这水火类放进篮子不连篮子都被烧掉?”说罢朱熹高兴地指着盛温和的脑袋说:“哎呀,原来你的脑瓜子是转弯的!”两个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天长日久,“东西”逐渐被作为商品物质的代名词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朱熹遇见一个农夫,问农夫上街干什么去。农夫嫌朱熹架子大,故意为难他,说是去买“东西”。其实是想买锄头,锄头由铁和木把组成,正是金和木,朱熹百思不得其解,被农夫嘲笑了一番。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乌纱帽”的由来
在戏剧舞台上,凡是当官的,总要戴一顶“乌纱帽”。其由来是这样的:“乌纱帽”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皇帝对此大加称赞,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有时皇帝也会佩戴。这种纱帽两旁各有一根细长翅,由于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对此史书上有例证,据说宰相寇准某次微服私访,路遇一老翁,与其攀谈时老翁对他跪拜迎送,十分恭敬。寇准很奇怪,便问道:“老人家,我不是朝中大臣,你为何对我如此客气?”老翁笑道:“大人休要再瞒我了,刚才你从狭巷过,左看右看生怕碰你的头颈,说明你是戴惯纱帽的。如今你虽没穿朝服,但我还是能看出你的身份来的。”寇准面有惭色,以后便减少了私访次数。
到了明朝,官员们仍沿袭宋制戴纱帽,但皇帝已不再戴了。从明世宗时开始,人们将纱帽称之为“乌纱帽”,同时其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不但翅的长度缩短了,而且其宽窄也不相同;官阶越大,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亦然。其形状和后世戏台上的乌纱帽基本一样。
清初顺治帝入关时,由于收留了许多明代降臣,而且为了笼络人心,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乌纱帽。等到清室统治巩固,才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变为红缨帽。但人们仍习惯使用“乌纱帽”一词,久而久之,“乌纱帽”便成为官位的别称了。时至今日,我们仍将罢官现象称为“丢了乌纱帽”。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
“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一成语人们经常使用,殊不知它来源于一个古代笑话。
据说从前有一家大户,户主名叫李元。有一年,李元雇了一个五大三粗的长工给他家干活。那长工初到时,李元对老婆说:“你每天管他三顿干的吧!免得他借屙尿的机会偷懒。”他老婆照办了。那长工每顿三碗干饭,干起活来一个能顶两个用。
10天以后,李元又对老婆说:“这个长工长了一副憨相,干活虽然卖力气,但他的饭量太大了!一年要多吃我们几百斤粮食!从今天起,你一天管他三顿稀饭吧!”他老婆又照办了。那长工每顿吃七碗稀饭,干起活来有气无力,还不如一个弱女子。眼看稻田中杂草猛长,不抓紧时间除草就要减产。李元如油煎心,想再雇一个短工,又舍不得花钱管食,因此他十分恼火。一天吃饭,李元责问长工:“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饭,为啥干活不像个男子汉?”只见那长工边用筷子敲着碗边唱道:“干干干,一天吃九碗,周身汗毛都有劲,打个喷嚏响过山!稀稀稀,三七二十一,尿像屙下竹竿雨,脚酥手软如烂泥。我着急,没有力;你着急,有啥益?”
李元听了,想了半天回过神来,当着长工的面对老婆说:“从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干,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他老婆又照办了。那长工干活又一人能顶两人用了。
这件事逐渐传开,被人们看做笑谈。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把改变错误的主张称为“不管三七二十一”。后来,将其含意慢慢引申开去,把不识好歹、不分是非的言行也称为“不管三七二十一”。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贺年片的由来
新年期间,人们喜欢互赠贺年片,以增进感情和友谊。当你欣赏着这些装饰精美的贺年片时,你可知道它的来历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