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中世纪西秦帝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烟酒走江湖
这位老者说完,就把手上的短箭依次放入一个铁质凹槽中,然后另一只手转动凹槽旁边的小型转轮,就看见一支支短箭在几条皮带的传输下,由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填装至防护板内侧的个个圆筒中,每一“咔啪”声响起,就代表了一支短箭填装完毕。
以前的那种蜂弩机,在填装箭枝的过程中,即便是操作最为熟练的填装手,装填百支弩箭,也需要一刻钟的时间,即便是两三个人同时填装,也最多达到老者现在的速度,不过,柏舟也明显发现了,这个老者只是在“悠闲”的演示给他们俩看,并没有用出全部速度。
“下一处,是绞线。”老者在把那捆弩箭填装完毕后,来到另一个较大的绞盘边,开始转动绞盘。
如果说在使用蜂弩机的过程中,填装是最浪费时间的一个步骤,那么,这个拉动绞线就是最费力的一步。
要知道,西秦的弩之所以射的远,弓弩本身的工艺精良自是不必多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弩弦张力非常大,一般兵士单靠双手是无法拉开的。传统的强弩,例如踏弩或者叫腰开弩的弩具,使用时将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左右脚掌俱揣入拇内,紧接弩劈,撬上腰钩,钩住弩弦。两手拉腰钩索,两脚掌往前一蹬。劈体往后一倒,一齐用力,才能来开弩弦,挂上机括。
而西秦弩手营中统一配备的脚踏弩虽然没有这种强弩威力大、射程远,但是脚踏弩可以较为方便的让兵士上弦,不至于说在战场上还要坐着才能拉开弩弦。可即便说是方便,但顾名思义,脚踏弩的弩弦也不可以单靠兵士的双手拉开的,上弦时也需要用双脚踩住,使上腰力,方可以挂上机括。
也就是说,这蜂弩机的百个的机弩,数量决定了它所需要上弦的总力道是极为恐怖的,即便单个机弩由于体积小而使所需要的力道可能远不如脚踏弩,但毕竟要保证射程和威力,单个机弩的上弦力量也不会弱到那里去。
所以,以前的蜂弩机,即便是利用种种机械分摊劲力,绞盘,也需要数名精壮兵士,费大力气才可转动。而现在这名老者,虽说看模样也是费尽全力,布满老茧的双手上也是青筋毕现,但是只是靠他一人,却真的转动了绞盘。
只听齐齐的一声响动,意味着这近百架机弩已然挂上了机括。
这一切演示让柏舟和尉夫大为吃惊,如果这种武器可以大规模装备部队,那西秦人完全可以单靠这种蜂弩机横扫整个欧罗巴!这个大杀器,只要箭枝足够,那一般的敌军,来多少都不够它杀的。
须知,虽然说这个时期的远程部队都以弓弩为先,但是,它们的填装速度导致了他们一般不能成为决定一场胜负的关键(英格兰长弓手可能例外,当然,他们长弓的制作难度和一名合格长弓手的训练难度也决定了他们的数目不会无限多)。自古有“临敌不过三发”的说法,毕竟,没有敌人会在远程部队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傻傻地等你瞄准他们,从容发射。通常,弓弩手三箭过后,敌方的近战部队也就能冲杀过来,此时,身为远程部队的弓弩手,当然是要后撤了,而两方部队一旦短兵相接,远程部队要么就在一旁看戏,要么就抽出武器也去近战,总之,远程部队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时候,并不是在两方主力对决的时候。
可这个改良过后的蜂弩机,相当于一人便可操作百支单发弩机,也就是说,只要有一百架这样的弩机,便真正可以做到万箭齐发。试想,即便是临敌不过三发,但三万只弩箭射出过后,阵前想必除了一个个刺猬,也不会有其他活物了。
那个老者看出来柏舟两人那种满意当中带着不可思议的神情,不过,这个时候,老者并没有再次面露得色,而是微微叹了口气,说道:“两位大人,不要吃惊,这种机弩虽然上弦较为容易,但究其原因,只有一部分是因为老夫改良了其中的构造,更多的,是因为这种机弩的威力被我大幅削弱了,射程最多百米而已。”
尉夫不由一愣,最大射程为百米,那有效的杀伤距离只会更短,那也就意味着“临敌不过三发”的时间到这架弩机上就只能射出一发,连再次装填的时间都没有,虽然这还是一架很厉害的攻击武器,但实际作用,也就被大大削弱了。
柏舟心中虽然也有些遗憾,但是他明显的看出老者的神色中,仿佛不仅仅是遗憾,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便开口问道:“老先生,是不是这架蜂弩机其实还有改进的空间?”
这个老者听见柏舟这样一问,也没有多想,回答道:“确实,这其中的机械,有一部分需要承受极大的压力,也是改良之关键,木质物根本承受不住,而即便是精铁,也只能做到现在这个地步,不过按老夫的设想,如果能把精铁锻造的更为坚韧,那么,这架蜂弩机的射程也必将能有所提高。”
柏舟原本还想依靠自己那半桶水的物理知识,看看对这个老者有没有帮助,但这个老者说的显现是因为材料强度的原因,柏舟也就只能挠挠头,表示爱莫能助。
“老夫的第三处改良,是对这个车子的。”貌似这个老者也没有多在意柏舟的问话,接着说道:“改良这个车子的灵活性,当然,如果在行进状态,没有什么用,可如果静止时,这辆车子可以较为方便的转向,用另一侧面对敌军。”
这处改进,应该是这个老者也意识到,如果只能临敌一发,那么他的蜂弩机的实际效果并不大,所以就采用折中的办法,让这个车子在静止时,更容易转向,这样,发射完一面的弩箭后,可以立即转向,用另一侧的已经填装上弦完毕的弩箭伤敌。
不过,至于这个实际效果么,柏舟比较疑惑,不知道这个老者是怎么个想法,因为,要达到这么个效果,其实完全可以不用这个车子,直接用两架蜂弩机交替射击就可以了。
似乎尉夫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也不敢确定,只是试探性的问道:“这就是你采用战车的原因?方便交替射击么。”
尽管这辆战车的实际效果还需要在实战中检验,但从内心来说,柏舟和尉夫都已经十分佩服这个老者所制作的蜂弩机,尽管射程方面较西秦弓弩来说短的可怜,但不要忘了,这一切操作,只要一个人就足够了。所以,对于这个除掉蜂弩机现在还是跟普通战车没什么两样的东西,也不敢太过小视。
这个老者似乎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先是给了两个人一个哭笑不得的答案:“确实如此。”接下来,这个老者又说道:“其实,还有一个作用,不过现在我还没有做到。如果我能把这个车子在平地上固定牢靠,可以将绞盘套于马上,这样,我们可以使用马力代替人力,拉动更重的绞盘,那么,平时这些马可以用来拉运车子,战时就可以使用这些马力。不过,一旦车子固定,那就没有办法转向,况且还有那个原因,机械承受不住这样强的拉力。”
柏舟和尉夫隐隐约约明白了,这个车子之所以出现,不过是因为现在的这个“版本”的蜂弩机,还是一个半成品,也就是在目前来说,这个车子的出现还真的就是一个载具。
不过,话虽如此,柏舟对于这种新武器的威力还是十分看好的,虽然射程很近,但说不得在特定的时候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想到这里,柏舟开口问道:“不知这样的车子,您制作了几部。”
“三架。”这个老者说出的数目倒也合乎情理,毕竟这个属于“民营”科研机构制造出来的,都是样品,不可能有太多的数量。
“如果可以的话,这三架车子,能否卖给在下。”柏舟问道。虽然数量只有三架,形成不了什么规模,也成为不了西秦军中的杀手锏,但要知道,即便现在能迅速制造出来很多架,以柏舟现在的财力,也购买不了很多。况且,尉夫专程带自己来看这个东西,总不会单单让自己来欣赏的吧。
“卖就谈不上了,如果公子喜欢,觉得能对这次战争有所帮助的话,老夫甘愿奉送,不过……”这个老者,在谈到他的发明的时候,话还十分流畅,可到了谈条件的时候,明显是在反复考虑,吞吞吐吐的。
柏舟一听,没了下文,正要出声询问的时候,发现一边的尉夫对着老者偷偷地打着眼色,而那个老者仿佛接到命令一般,立马改口道:“不过,希望公子能好好爱护它。”
柏舟不由一笑,看来,这个老者似乎有求于自己,但是又不好明说,而尉夫对这点显然是知道的,只不过在他看来,现在提要求似乎不太合适,故而才有眼前一幕。
柏舟当下也不点破,既然连尉夫也觉得现在不是合适的时机,自己也没理由故意去问:“这个自然,那就多谢老先生割爱了,晚辈还有些公务,听说尉夫和您也是老朋友了,我也就不多打扰了。”
说完,柏舟对着尉夫微微一笑,便离开了这里。
“你这个老家伙,怎么这么心急。”
“可是,如果现在不说,你也不是不知道,要是让其他人抢了先,那……”
“现在公子还要和勃艮第人决战,事关我们一族生死,他现在哪有那个功夫,你现在还是老老实实地回去,要不是这次你这个蜂弩机确实不错,我都后悔带公子来了。”
“可是……”
“你放心,其他事情交给我。怎么说我也是上代矩子,这点忙我不会不帮的。”
“你还好意思说,身为矩子,居然对机关算术一窍不通。”
尉夫难得的老脸一红:“我说师兄,你要是再揭我短处,我就不帮你说项了。再说,别人不了解你,我还不了解你么,你也就在你的机关面前能装装高人,一旦要让你和其他几家争什么东西,什么话都不会说了。老祖宗的辩才都让你给荒废了。”
“哼,你居然敢威胁我,不知道谁家的儿子天天往我家跑,告诉你,我女儿可不会喜欢油嘴滑舌之辈。”
“我儿子可不是只会动嘴皮子的名家人。”
“有其父必有其子!”
“好吧,我错了,师兄。”为了自己儿子着想,尉夫觉得还是不要再和面前之人起冲突为好。
“在我面前,唯独你不能称为辩才。”老者面露得色,似乎比刚才看到柏舟两人吃惊时还要浓。
尉夫决定沉默以对。
当然,这一番轻声谈话,早已走远的柏舟是听不到了。
………………………………………………………………………………………………………………………
ps:讨个书评、推荐、收藏,书评积分在月末统一散发。
虽然今天只有一章,但有四千字。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中世纪西秦帝国 第二十三章 战争潜力
三日后,柏舟携八千西秦兵士,开赴巴塞尔。 尉上、蒙家兄弟随行。
尉夫留守伯尔尼,同时继续招募瑞士当地民兵。先行招募出来的三千余民兵,已经被充作辎重兵,携带粮草跟随柏舟众人前往巴塞尔。而由于后续还需要招募数目较大的民兵,所以柏舟留下了一千多西秦青壮,用以维护伯尔尼的治安,同时也能稍微训练一下新招募来的瑞士民兵的军事素养。
毕竟,如果几万瑞士民兵被招募,而城中却没有一点属于西秦人自己的武装,保不准随时就可能生出来乱子。而且,伯尔尼离勃艮第一线的距离并不遥远,巴塞尔也不是勃艮第入侵瑞士的唯一通道,所以,在伯尔尼留守一些兵士还是很有必要的。
此时的西秦,可以说是倾全族之力,当然,和他们的老祖宗相比,为了长平之战,全国年满十五岁的男子尽皆入伍,还是差了点。不过,如果战事需要,柏舟说不得也需要这么干。
八千先行的西秦兵士中,八百人是西秦原本的精锐部队,铁骑、游骑二骑兵营共两百人,朴刀、陌刀二重步营三百人,弩手、轻步二远程营共三百人,暗机营不在此列。
三千西秦最为强壮的族人,身披原本瑞士亲卫的甲具。一半为长戟手,手持一人高的铁戟,身披半身板甲;另一半为剑士,手持两尺长的欧式长剑,包铁木盾,身披重型锁子甲。这三千族人也可以算是重装步兵,尽管,这两种武器,特别是剑,他们用起来并不顺手。
其实在中世纪欧罗巴大陆上,刀这种武器也是存在,但并不流行,也不受他们贵族的喜欢,因为在他们的军事理论中,“砍”这种攻击动作的行进路线是弧形的,而“刺”是直线,也就意味着“刺”比“砍”更为迅速,更不容易被敌人格挡;同时他们也认为,同等力道下,“刺”死“砍”伤。
但很明显,一个人用起来,“刺”的力量要远远低于“砍”的威力,在中世纪的盔甲技术下,可能用剑刺还不能击破对方的盔甲,这可能也是在游戏中,往往用剑的部队,都没有“破甲”这一属性的原因,不过,幸好,现在还相对贫瘠的欧罗巴,不可能有哪个国王让他的部队大规模的装备制作精良的盔甲,最多也就是皮甲上面镶嵌着几块铁皮,剑这种武器还是有它很大的发挥空间的。不过,这改变不了西秦人对刀的钟爱,当然,现在这个条件下,柏舟也无法要求更多,一把武器,一副皮甲就足以让他武装起来一个兵士。
余下的四千多青壮,都是身披由巴巴罗萨援助的皮甲,其中有一千人为骑兵,这其中一半的马匹也是由巴巴罗萨提供的。而西秦族中,其实还有很多富裕的马匹,只不过因为没有合适的甲具,也没有适合大规模骑兵作战的地形,密林、群山、丘陵,骑兵可以发挥的地方说不定还没有步兵多,所以现在柏舟并没有组建太多。
西秦族人不会缺马,实际上,也不可能缺马,只不过以前柏舟并不知道自己一族拥有马匹的具体数量,所以对于马匹这个东西,他一直是精打细算的。因为他知道在这个时候的欧洲,马,特别是血统优良的马匹,是极为宝贵的资源,而且如果要组建重装骑兵,那一般二般的小马驹根本就不可能适用,所以,他在看到这么多好马后,第一反应不是拉它们上战场(其实,原本瑞士的地形也用不到大规模的骑兵),而是留下它们,作为种子,为西秦源源不断的生产更多的马匹。
不过,当他知道自己看见的马匹数量只是西秦人所拥有的一小部分后,第一反应是去哪里掠夺足够武装大规模骑兵的金币,诚然,在瑞士这边,骑兵可发挥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但是,无论是面对法兰西,还是意大利,骑兵在战场上,对于步兵来说,绝对是碾压式的存在。
要知道,千年来西秦人被逐出了较为富饶的中土,本身就过着半游牧半耕种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人均一匹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且都还是体格健壮,负重极佳的品种。如果说在宋时,马对于赵氏王朝的人来说是奢侈品,身份的象征,那么马对于西秦人来说则是家居必备,很平常的玩意。而即便是其后的几十年迁徙生活,对于西秦人来说,养马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马对于他们来说,战时为器,行时为步,饥时为粮,必不可少。
在西秦刚刚进入匈牙利境内时,匈牙利王当然也十分喜欢这些马匹,当时柏舟的父亲,上一代公子辰,便做主拿出五千马匹赠与匈牙利王室,条件是希望他们代西秦人暂时提供其余马匹的草料,而且由于松博特海伊并不适合圈养,所以马场的地点并不在西秦人的聚集区。这也导致了现在这个“西贝”柏舟,那时都不知道自己居然还有这么一笔“财富”。而尉夫、蒙山几人也不觉得当时是大规模使用骑兵的时候,毕竟,一无多余的甲具,二无合适骑兵发挥的地形,所以这件事情他们也就没有专门向柏舟提。直到今天,当柏舟决定使用巴巴罗萨的马匹时,才从尉夫那里得知,他们西秦人,看不上这些“瘦弱的小马驹”。不过,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柏舟还是决定把它们拉上战场。
剩下的三千青壮,虽然拿的武器各不相同,有的是西秦的制式军刀,有的是巴巴罗萨提供的援助,有的甚至是自备的武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用不习惯欧洲人的制式武器),不过,让柏舟十分吃惊的是,他们几乎是人手一弓弩。
柏舟发现自己是第一次低估了西秦人的战争潜力,要是自己当时不单单知道自己的族人精于战阵,还有很多弓弩这种远程武器,那么当初征伐瑞士时,肯定还会多带些族人,不过转念一想,即便自己当时能多带些族人,西秦也没有多余的粮草可供他们长途使用,况且,这些族人也没有什么防护装备,不到像如今这般的危机关头,柏舟也不愿让他们上战场。就像现在,如果不是由巴巴罗萨提供了一部分的粮草,那么仅仅靠西秦现在的自身储备,估计也只够其他族人的过冬之用,轮不到用于军用。
诚然,这些弓弩无论从耐久性上,还是从威力射程上看,都远远不如西秦的制式军备,但是,要知道,勃艮第人的远程部队,射程上最多也就是这个水平,更何况,柏舟相信,精于狩猎的西秦族人,在弓弩的使用技巧上,要远远高于勃艮第人。
战争潜力,西秦族并不输于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愿意的话,柏舟甚至可以学他的先祖,民皆为兵,兵皆为民,粮草不够,就依靠掠夺,以战养战。
勃艮第人,洗好你们的脖颈,西秦一族的实力,并不只是你们看到的那一点。我们流出的血,比让你们十倍付之。
……………………………………………………………………………………………………………………………
ps:这一段烟酒反复修改,自认为已经比较合理,各位看官看看还有没有什么bug。接着会出现几个西秦特色兵种,或许,改称中土特色兵种更好些,毕竟,像陌刀之流,是唐时的代表。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中世纪西秦帝国 第二十四章 巴塞尔
巴塞尔坐落于瑞士西北的三国交角,西北邻法兰西勃艮第,东北与神圣罗马帝国南北走向的黑森林山脉接壤;而莱茵河在此东注北涌穿城而去,将巴塞尔一分为二。
可以说,单单一个巴塞尔,就是三个国家的垂涎之地。而如今,这个战略枢纽掌握在西秦人手中,尽管说勃艮第人想要入侵瑞士,路有好几条,但是唯独经过巴塞尔的这一条,最适合大规模的行军,特别是一旦天气突变,那其他几条进入瑞士的山路,也等于变相被封死了。况且,地理位置绝佳的巴塞尔,对于勃艮第人来说,实际作用其实比伯尔尼还要大。
毕竟,他们是打着阿尔贝托的旗号来征伐瑞士的,伯尔尼终归是要交给阿尔贝托的,但这个巴塞尔,却是他们必夺之地。可以说,占领了巴塞尔,就相当于打开了整个瑞士的西北大门。
貌似现在勃艮第公爵并不着急攻伐瑞士,仅仅在莱茵河临岸的贝尔福地区驻扎了五千部队,算是先锋,虎视巴塞尔。
贝尔福地区北部是孚日山脉,南部是汝拉山,中部为河谷地带,地形十分复杂。特别是对于西秦人来说,这里更为陌生。
先行来到的蒙山,已经广派人手,负责收集这一地区的地形情报,但由于时间太短,所搜集到的情报只是一个大概轮廓,所幸,当地的瑞士人有不少都是经常在那一带活动的,两相应正下,得到的地图还算比较完整。
“父亲,看来,如果我们固守在巴塞尔,等勃艮第人所有大军集结完毕,那留给我们的机会就太渺茫了。”
柏舟一行人来到了巴塞尔,与蒙山先行会合。许久不见,特别是蒙家兄弟和他们的父亲,自然是有许多话要说,但,大敌当前,大家都分得清轻重缓急,尉上、蒙止先行负责安置一道前来的万余兵士,而柏舟和蒙戈,则来到蒙山的大帐中,一同商议军情。
“确实,如果我们只能困守在巴塞尔,这个小城堡肯定挡不住对方数万大军的轮番进攻,一旦在这里,我们的主力被黏住,到时候我们就是想再放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蒙山点头说道。西秦人虽然不畏惧牺牲,但是如果就这么和勃艮第人纠缠在这里,可以说,西秦人消耗不起。
柏舟看着面前由蒙山属下手绘的地图,心里总觉得哪里有不对头的地方,“只有五千人?勃艮第人不会自信到只要五千人就可以消灭我们吧。”
如果说勃艮第人和法兰西王室达成和平协议,那么,勃艮第人现在完全有能力调集更多的兵士来到这里,而偏偏,在这么个贝尔福地区,他们只是部署了五千人。要知道,大军的调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进行完毕的。起先按照柏舟的理解,既然勃艮第公爵特使在纽伦堡已经明确发出开战的信号,那么他们就应该早有准备,最起码,在这里,他们也应该驻扎了几万人的部队。
即便或许他们在法兰西东南一线还在与王室的部队有所纠缠,但调集一部分部队过来也应该完全没有问题,而不是现在,这五千人与其说是从战场上调度下来的,反而更像是原本就驻守于这里的城防兵。
柏舟自纽伦堡回来,征集军队,率军北上,这一系列军事动作所消耗的时间也差不多有一个月了,即便是如巴巴罗萨所说的那样,高卢人的办事效率低的可怜,那也不应该在这里只驻扎了五千兵士,难道勃艮第人不怕自己一方先行吃掉这五千兵士么?
事若反常必有妖,想到此处,柏舟有开口问道:“蒙将军,你到来的这段时间内,勃艮第人从来都没有再向这里增派兵士么?”
“没有,我来到巴塞尔时,这些人就驻扎在这里。”蒙山似乎也感觉出来了柏舟的疑惑,其实,他对这一切也很迷惑,毕竟,单从贝尔福地区的驻军来看,勃艮第人完全没有攻伐瑞士的企图:“我也曾经考虑,是不是对方并不打算从这里进入瑞士,而是另挑别路。这里的驻军只是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但是,除了这巴塞尔,勃艮第人想进入瑞士,就必须翻越高山,而现在这个天气,随时都有可能下雪,特别是沿线的许多山峰上,都已经飘满了积雪,别说大规模行军,就是小股部队深入,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1...3233343536...1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