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关云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白氏传奇
蔡邕在家里无所事事,品玩古董,不与时人来往。受东方朔《客难》及扬雄、班固、崔骃设疑自通的启发,于汲取百家之言,肯定其中正确的而纠正不对的,创作了《释诲》来警惕和自勉。
公元170年(建宁三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征召为掾属,受到桥玄的厚待。出任河平县长,又被召拜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升任议郎。
当初,朝廷认为州郡会相互勾结结伙营私,于下令互为婚姻的家庭和两州人士,不得互相担任监察官吏。后来又有三互法,规定互为婚姻家庭和两州人士不得交互为官,禁忌更加严密。选用官吏,非常不容易。天下十三州,有十一州的人都不能担任幽、冀两州的官职,致使二州的官职缺职很久都无人接任。蔡邕上疏建议灵帝废除近禁,不要拘于时间与三互法,只要合适的就可以任用。但灵帝没有理会。
灵帝喜爱辞赋,又创作了《皇羲篇》,因此许多人因为会作文章才得到任用。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引来很多无操行趋炎附势的人,都在鸿都门学任职,喜欢讲一些地方风俗、乡里小事,灵帝非常高兴,不按常理来提拔他们。而几十个市井小民,谎称自己宣陵孝子,都被授予郎中、太子舍人的官职。当时常有雷霆疾风,伤树拔木,地震、冰雹、蝗虫为害。而鲜卑又侵犯边境,百姓为劳役赋税所苦。
公元177年(熹平六年),灵帝下诏自责,并下令群臣各自陈可行的治理国家大事的措施。蔡邕上密奏陈应该施行的七件事:
明堂月令。天子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及季夏之节,居明堂迎祭五帝于郊。为了导引神气,求福丰收。清庙祭祀,孝敬祖先,养老设教,告诉人守礼化俗,这些都帝王的大业,祖宗恪守奉行的。而有关部门常因藩国有丧,宫内生育,以及吏卒病死,经常发生禁忌,缺而不行。只看到南郊斋戒祭祀,没有废缺,至于它祀,每有不同的法,难道南郊卑而它祀尊贵吗?孝元皇帝的诏令:‘礼仪所敬,莫重于祭祀,所以全心全意亲自奉行,为了表达其肃敬之情。’
而孝章皇帝元和年间的旧事,再次申明议修群祀,以祈丰年,前后诏书,用心诚恳。而如今以来,更换太史,忘了礼敬的大事,听任禁忌的书流行,拘信小故,亏废大典。按《礼》,妻妾生子,斋戒,不入侧室之门,没有废掉祭祀的规定。至于宫中有死丧的发生,三月不祭,普通百姓只有几间房子,不少人住在一起,不便举行祭祀。难道宫廷广大,臣妾众多也可以不祭祀吗?从如今起,斋戒祭祀的制度,应该按照以前典章执行,才可以对灾异的发生,作出了回答。
臣听国家即将兴盛,常常听到好的建议。往内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治理情况,往外也可以了解百姓的情绪。所以先帝虽然聪明圣哲,还广泛征求意见,询问政治之所以得及其之所以失的原因。又因发生灾异,寻访那些隐居不仕的高士,重视贤良、方正、敦朴、有道的察举。直言敢谏,不绝于朝廷。陛下主政以来,连年发生灾异,没有听下诏征召贤能,真正应当遵循过去一些好的措施,让忠心耿耿的大臣发挥敢想敢的精神,让《易传》所‘政悖德隐’的话不得流行。
访求贤能的方法,不只一种。有的人因道德修养好而著名,有的人因直言敢谏而被人称道。如今,朝廷里面的人,没有因忠信受到赏赐的,反而常常因诽谤诬蔑而被杀害。因此群臣闭口,不敢话。郎中张文,以前一人敢于直谏,陛下采纳他的意见,斥责了三司,群臣心悦诚服,平民百姓也高兴。臣认为应该提拔张文担任要职,用以劝勉忠贞之士,向海内宣扬,广开贤明政治之路。
司隶校尉、各州刺史的职责督察不法,检举坏人,分清非。幽州刺史杨熹、益州刺史庞芝、凉州刺史刘虔,各有奉公守法、痛恶坏人坏事之心,杨熹等检举劾办的,效果最好。其余有的不理不申,有的枉法曲断,都不称职。有的本人就有罪过或错误,与下面所应检举的相同。而法纪败坏,无人揭发,公府台阁也默不作声。五年诏令,议遣八使,又令三公采长史臧否考察人民疾苦,上奏陛下。这时奉公守法的人,欣然得志,为非作歹的人忧恐失色,怕得要死。但,不知道这件事为什么忽然停止了。
从前刘向上奏:‘决策犹豫不决的人,为一般小人大开方便之门;养成了优柔寡断习惯的人,招来谄媚诽谤的坏家伙。’刚刚听到一点善政,转眼之间就变了卦。枉使天下百姓猜测朝政,莫衷一。应当追定八使,揭发不法的人和事,另选忠诚清白的人任职,赏罚严明。到了年终,要对三公评定好坏。让百官知道奉公守法就福,营私舞弊就祸。这样,灾害的来源,也行就可以堵塞了。
臣听古时铨选官吏,一定要诸侯三年推举一人,叫做岁贡。孝武皇帝时,郡里除选举孝廉外,还要选拔贤良、文学之士。因此名臣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文事武功盛极一时。大汉的得人,只此数路而已。至于书画辞赋,只算得小才,治理国家,就不见得有能力。陛下刚刚即位时,最先讲求经术,处理政事的余暇,看看文学作品,用以休息。如今走棋的游戏,不推行教化,挑选人才之本。而诸生唯利图,作文章的人很多。稍为高明一点的,也引用一些经训劝喻的话;下等的凑合一些俗话俚语,与倡优调笑取乐差不多;有的剽窃他人的作品,假冒名姓。臣每每在盛化门奉诏,录取比较好的,没有被录取的,也跟着安排工作。已经给了恩惠,不好回收,让他们保住俸禄,已经够意思了。不可再使他们治人和在州郡做官,从前孝宣皇帝在石渠阁会集诸儒生,孝章皇帝在白虎观召集众学士,通经释义,这伟大的事业文武之道,应该遵守奉行。至于一般的小能小善,虽也有可取之处,孔子认为如果以之办大事就会滞碍不通。所以君子应当立志办大事。
县长的职务治理百姓,都应当勤谨工作。给百姓办了好事,这才算有功绩。赏罚应该分明,而如今在位没有什么才能退下来的,大多被授以议郎、郎中的职务。如果才华好,不应让其列入冗散人员,如果有罪过,自然应当判罪。难道认罪怕审讯,反要求调离,互相仿效,好歹没有个标准之理?先帝典章制度,没有这个规定。应该查验真伪废除干净。
臣看见许多人以宣陵孝子为名被任命为太子舍人。臣听孝文皇帝下诏丧服三十六日,虽继承皇位的君王,父子至亲,公卿列臣,受恩至重都要控制自己的感情,服从诏令,不敢逾越。如今虚伪小人,本不骨肉之亲,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恩情,又没有真正的禄仕,却表现哀痛思念,这种哀情根据什么产生的呢?他们聚集陵墓之旁,假称奉孝,行为既掩饰不了他们的心迹,在义上又没有根据。
甚至还有不法分子藏在里面。桓思皇***祭和升柩的时候,东郡有盗人妻的逃在孝中,原籍追捕,才服了罪。虚伪杂乱污秽,也不完。而且,先到的可以授官了,后来则被遣归;有的常年在陵地,因暂时回去漏掉了;有的用人代理,也得到宠荣。纷争怨恨,在大路上吵吵嚷嚷,不成体统。太子的官员,应挑选有德行的人,难道只用一些坟墓丑恶的人?没有比这还不吉祥的事。应该把他们送归田里,揭发他们虚伪诈骗。”
奏书送上后,灵帝于亲自在北郊迎祥气,举行辟雍礼仪。又下诏把那些以宣陵孝子为名被任命为太子舍人的,统统改任丞尉。
同年七月,护乌桓校尉夏育上疏请求讨伐鲜卑,而犯罪被处罚的护羌校尉田晏则通过中常侍王甫请求灵帝命自己为将讨伐鲜卑,以此来赎罪,王甫也同意出兵。蔡邕上疏劝阻,但灵帝不听。八月,灵帝派夏育、田晏、臧旻及南匈奴屠特若尸逐就单于等各率一万多骑兵出击,被鲜卑首领檀石槐下属三部的大人打得大败,损失惨重。
公元178年(光和元年),灵帝设置鸿都门学,在其中画有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像。下诏州郡三公推举征召诸生。有的出任刺史、太守,有的入朝任尚书、侍中,有的竟封侯赐爵,士人们都认为与他们在一起可耻的。当时,妖异的现象常有发生,人人惊恐。七月,灵帝下诏召蔡邕与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华、太史令单飏至金商门,入崇德殿,让中常侍曹节、王甫问他们关于灾异及消除变故所应当采取的办法,蔡邕用心答复。
灵帝又特诏询问蔡邕:“近来灾异变故的发生,不知什么罪咎引起的。朝廷焦急,朕心里也害怕。访问群公卿士,想听到一些忠言,他们都守口如瓶,不肯尽心。因为你经学功底深厚,所以朕特地问你,你应该阐明得失,指出为政的要点,不要唯唯否否,或者怀疑恐惧。全按经述对答,为了保密,要用皂囊封上。”
蔡邕于上奏认为妇人、宦官干预政事,怪异发生的原因之一,并弹劾太尉劾张颢、光禄勋玮璋、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等人贪赃枉法,又举荐廷尉郭禧、光禄大夫桥玄、前任太尉刘宠,认为可以向他们咨议朝政。灵帝在看了奏章后很叹息,在起身如厕时,奏章被曹节在后面偷看了,就向左右的人泄露了全部内容,致使事情泄漏。蔡邕奏章上认为应该废黜的人,都非常恨他,企图打击报复。
之前,蔡邕与司徒刘郃不和,蔡邕的叔父卫尉蔡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关系不好,阳球中常侍程璜的女婿。程璜让人写匿名诬告蔡邕、蔡质几次因私事请托于刘郃,刘郃没有答应,蔡邕于怀恨在心。决心要陷害蔡邕,灵帝因此下诏给尚书,召蔡邕质问。蔡邕上疏为自己辩白,但他与蔡质还被送入洛阳狱,有关部门认为应该将二人弃市。中常侍吕强怜悯蔡邕无辜,于替他向灵帝求情,灵帝也想起了蔡邕之前奏章的话,于下诏将他免死,与家属被流放至朔方,不得因赦令而免罪。阳球打发刺客刺杀蔡邕,刺客被蔡邕的正义感动了,不为阳球所用。阳球又贿赂有关官员毒害蔡邕,受赂的人反而把消息告诉了蔡邕,要他提高警惕。蔡邕因此平安无事,居住在五原安阳县。
蔡邕之前在东观,与卢植、韩等修撰《东观汉记》,正遭流放,所以没有来得及写成。他因此上书所著的十意,分别首目,附在书尾(《邕别传》记载有《律历意》、《礼意》、《乐意》、《郊祀意》、《天文意》、《车服意》)。灵帝爱怜蔡邕的才高,正好在第二年大赦,于赦免蔡邕,准许他返回原籍,蔡邕自从放逐到被赦免,历时九个月。
蔡邕正准备启程回郡的时候,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送行。酒喝足后,王智起舞劝蔡邕,蔡邕不理他。王智中常侍王甫的弟弟,本来很骄贵,丢了面子为宾客所嘲笑,就破口骂蔡邕:“罪犯也敢轻侮我!”蔡邕振衣而去。王智非常恨他,于密告蔡邕心放怀怨,诽谤朝廷。灵帝宠幸的人也都诬陷他,蔡邕害怕无法幸免,于逃命江海,远走吴会之地,往来依靠泰山羊氏,在吴地共待了十二年。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灵帝去世,董卓任司空,专擅朝政,听蔡邕的名气,于征召他,蔡邕推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骂道:“我有灭人三族的权力,蔡邕就算骄傲,也不过转足之间的事而已。”又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府。蔡邕不得已只好应命,被任命为代理祭酒,很受董卓敬重。 又被举为高第,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蔡邕被拜为左中郎将,跟随献帝迁都长安,被封为高阳乡侯。董卓的宾客部属想让朝廷尊崇董卓与太公相比,称尚父。董卓询问蔡邕的意见,蔡邕:“太公辅周,奉命灭商,所以特号为太公。现在您的威德虽高,但相比尚父,我以为还不行。等到关东平定,陛下返还旧京,然后再讨论此事。”董卓听了他的话。
重生关云长 第353章 造访蔡邕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六月,发生地震,董卓为此询问蔡邕。 蔡邕对他说:“地动,是阴盛侵阳,臣下不遵守国家制度引起的。前春天郊祀,公奉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箱,远近都认为不合适。”董卓于是改乘皂盖车。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学,对他非常客气,一遇举行宴会,往往令蔡邕鼓琴助兴,蔡邕也有心出力。但董卓性格刚愎自用,蔡邕恨自己的话很少为董卓采纳,对堂弟蔡谷说:“董公性格刚烈而容易作恶,终究不能成事。我想东奔兖州,但是道路太远,不易达到,打算暂时逃到山东地区看看,怎么样?”蔡谷说:“您的容貌与普通人不同,在路上走,看的人云集,这样,想躲起来,难啊!”蔡邕才打消了这个主意。
蔡邕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其所作赋绝大多数为小赋,取材多样,切近生活,语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于世态人情,很有艺术的感染力。其中代表作品为《述行赋》。全赋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辞俱佳,是汉末抒情小赋的力作。他小赋的题材多样,他甚至用以表现男女情爱,风格大胆而直率。《青衣赋》就是相当感人的作品。在这篇言情小赋中,他真实地坦露了对一位出身微贱的美女的爱情,以真挚的感情,表现了人情与封建礼法的矛盾撞击。蔡邕的散文长于碑记,工整黄雅,多用排偶,旧时颇受推重。
蔡邕生平喜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将所藏之书载数车悉数赠给王粲。家存藏书还有四千多部,蔡邕工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
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
公元175年(熹平四年),蔡邕有感于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于是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任,奏请正定《六经》的文字。灵帝予以批准,蔡邕于是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人刻好立在太学的门外,后来的儒者学生,都以此为标准经文。碑新立时,来观看及摹写的。一天之内,车子就有一千多辆,街道也因此堵塞。
蔡邕在吴地(今江浙一带)时,曾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材,因此把它拣出来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但是木头的尾部依然被烧焦了,所以当时人们叫它焦尾琴。起初,蔡邕住在陈留,他有个邻居准备了酒菜请他来赴宴,他去的时候邻居已经喝得兴起了。坐上有个客人在屏风后面弹琴,蔡邕到了邻居门口悄悄一听,说:“啊!用音乐招我来却藏有杀心,怎么回事?”于是回去了。请他的人告诉主人说:“蔡先生刚来,到门口又走了。”蔡邕向来被乡里人尊崇,主人赶紧追赶并问起原因,蔡邕把事情都告诉了他,大家都感到扫兴。弹琴的客人说:“我刚才弹琴的时候,看见一只螳螂正要扑向鸣蝉,蝉将飞走还没有飞走,螳螂的动作一前一后。我心里有些担心,唯恐螳螂丧失了机会,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杀心流露到音乐中来吗?”蔡邕莞然而笑说:“这足以表明了。”
关羽当即带着礼物专门拜访蔡邕,蔡邕得知关羽亲自登门造访而且还带来了礼物受宠若惊一般,这么大的人物前来造访,蔡邕倍感意外,他连忙将关羽让进屋里,二人分宾主落座,关羽奉上礼品,蔡邕说什么也不肯接受,蔡邕谓关羽道:“你看看大过年的,本来应该是我带着礼物去造访丞相的,这样岂不是本末倒置了?丞相的礼物老夫万万不敢接受!”
“诶?蔡大人俗话说的好‘官不打送礼的’这大过年的哪有空着手串门的,这礼物你必须收下!”关羽坚持道。
蔡邕执拗不过只好将礼物收下..........................
来到了蔡邕府上,关羽着实的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整个府上的墙壁上尽是一些书法和名画,而且案几上也多是一些别致的带有各种字体和画的东西,十分的考究,这个屋子都富有一种浓厚的底蕴,此时的蔡邕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但他的成就颇丰,关羽在蔡邕的陪同下首先参观了他的成就,包括一些诗词、书法还有一些收藏的书籍,全部都是古文,但可以看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作品要是拿回到现代那还了得,那就是无价之宝啊!如果要是能穿越回去,带着这些无价之宝,关羽就发大了。
关羽仔细欣赏着蔡邕的这些作品,不住的点头示意,指出作品的艺术造诣之深,蔡邕则对作品做一番详细的介绍,包括创作的年代背景以及发生在创作期间的故事,关羽边听边欣赏,对蔡邕的创作予以充分肯定,他不时的驻足观看,仔细推敲作品的内涵,果然是价值不菲,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学杰出代表,关羽亲眼目睹了他的风采,关羽浏览之后谓蔡邕道:
“蔡中郎啊!你看你这辈子成就斐然,像你这样的人才应该为社稷做更大的贡献继续发挥余热才是啊!”
“老夫已经年迈!离黄泉路近了,哪有精力再折腾了!”蔡邕谦恭的说道。
关羽摆了摆手道:“诶?越老越有阅历么!像你这样的人才那就是国家的财富,越老越值钱!我的意思呢!你看你这么大岁数了,成就又是这么大,可以办个讲学什么的,将自己的艺术传承下去,做到后继有人。另外还可以为国家社稷培养一批这样的艺术人才,中郎觉得怎么样?”
蔡邕捋了捋胡须道:“其实老夫也正有此意!但是苦于没有钱筹办这个事情,老夫知道朝廷财政困难,我自己这么多年收入微薄。除了维持家计就是发展爱好散尽了钱财。做这种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当前财政确实有些困难,各方面的支出非常巨大。的确需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不过教育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财政再困难也要搞,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样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关羽闻后坚定的说道。
关羽此话一出蔡邕着实一愣。不解的问道:“敢问丞相何谓物质文明?何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什么意思?”
蔡邕这么一问问的关羽着实一愣,关羽遂向蔡邕解释道:“这么说吧这物质啊就是所谓的吃穿住行等人的一些需要,还有除了人之外世间存在的东西,而精神这是人特有的,就是所谓的思想、思维等等,这个文明么就是要让物质变得充实,让精神世界变得完美。让人们富裕的同时主观世界得到改造,思想提升,举止文明,不是有句话讲到‘仓廪实则知时节’。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蔡邕闻后点了点头道:“丞相思想深邃,胜过老夫啊!”
“哪里哪里!足下才是前辈!言归正传要做到普及教育依现在的财力来讲那是办不到的也是不切实际的,但可以现在洛阳办一些讲学,广招学员,学费实行公办民助!”关羽接着说道。
关羽说完蔡邕又疑惑的问道:“公办民助何解?”
“这么跟你说吧就是朝廷从国库中拨下一些银两作为学费的补助,学员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自己筹集一部分学费,这也就是所谓的财政差额拨款!”关羽解释道。
蔡邕一下子明白了:“哦!这样一来学员的学费负担就大大减轻了!”
“是这个道理,咱们办的讲学就是面向大众,现在朝廷有钱有势的可以上太学,平民子弟就不行了,咱们这个讲学堂就是面向那些平民子弟,实行大众教育,先在洛阳进行试点,然后在治下普及开来!”关羽接着说道。
蔡邕当即拥护道:“好!好!好啊!这个主意好,授业解道,培养出来的学生还可以派往各地当先生进行办学,这样推及开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上学了!”
“中郎说得没错就是要达到这个效果,你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先生,先生又可以派到其他地方去讲学,这样一来不仅你的成就得到了传承还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青年才是社稷的希望啊!这个工程看似收效甚微实则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啊!不怕中郎笑话我一直有一个梦想,什么梦想呢?那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当今天下纷争群雄并起,诸侯们大多选择以武力征服对方,这是一种粗暴残酷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人民被战争席卷,苦不堪言,而我则要反其道而行之,我要通过治下的改革实现治下的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庶,又有教化,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一派政通人和的美好画卷,这样一副美好的画卷是不是人人都向往的?我想用不了多久其他地区的人民定会欣然来投,治下的人民也会越来越多,就会日益走向强大,而对于来犯之敌,我们凭借强大的武力还可以制服,这样一来我们在无形中走向强大,而周边则会日益衰落下去,等到有一天我们大起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就可以荡平四方!”关羽语重心长的对蔡邕说道。
蔡邕闻后叫道:“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战争的方式真的是太好了!丞相考虑深远,不过此举要执行起来效果不会那么的快,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丞相要有心理准备啊!”
“这个我也想过了,我们要平定天下坚持软硬兼施,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我们斗争的艺术和方法不拘泥一式!”关羽继续道。
蔡邕闻后点了点头道:“丞相深谋远虑足智多谋,斗争艺术更是灵活多变,老夫深感佩服,老夫虽已年迈但为了江山社稷为了丞相这个梦想。老夫在晚景之余将继续发挥余热,为此项工作倾尽心血而再所不辞!老夫老了不过老夫可以举荐一人足可担老夫之任!”
关羽一听这话眼睛一亮遂问道:“何人可担此任?”
“说出来老夫有点不好意思!”蔡邕有些羞涩的说道。
关羽急道:“什么人你尽管说来,但说无妨!”
“这个人就是小女蔡琰!”蔡邕说道。
“蔡文姬”关羽一听这三个字当即一愣,心中立马浮现出这个人物来。这可是汉末有名的才女啊!他兴奋的问道:“可否让她出来一见?”
蔡邕道:“诺!”说完吩咐下人去邀蔡文姬来见关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