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什么才是目的?”
“对我们来说,统一只是成为世界大国的基础。设想一下,如果没能实现统一,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别的地方指手画脚呢?”
“这么说,还有别的事情?”
“你说呢?”李明阳笑了笑,点上了第二根烟,说道,“你回来得正是时候,说不定很快就有重要任务让你去负责。”
“什么重要任务?”
“你小子……”
“老李,我可是专程登门拜访,不懂的当然要问个明白。”
“去埃及旅游过吗?”
牧浩洋一愣,随即摇了摇头。
“那好,你一定要去金字塔,那可是跟我们的长城同等级别的文明古迹,绝对值得你花上几天时间好好看一下。还有狮身人面像,那截缺了的鼻子,还是被拿破仑轰掉的,肯定值得你专程跑一趟。”
“老李……”
“我能说的就这么多了,回来之前,记得给我带两样纪念品。”
李明阳不肯说,牧浩洋也不好多问。
燃烧的海洋 第七十六章 热点地区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粒子风暴的后继影响,既是灾难、也是机遇。
四月二十五日,牧浩洋接到了黎平寇的电话,以中国军方代表身份,跟随总理黄瀚林对埃及进行正式访问。
两天后,牧浩洋带着李明阳提供的资料,登上了总理专机。[bsp; 与中国一样,埃及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与中国不同的是,现在生活在埃及的是阿拉伯人,而不是修建了金字塔的古埃及人。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埃及文明发生了数次重大变迁。
现在的埃及,绝对是阿拉伯世界的头号强国。
人口方面,埃及比其他阿拉伯国家的人口总量还要多,总共有一亿四千万人,而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加上中东的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与也门,以及埃及南面的北苏丹,人口总量才一亿三千万左右。
地理位置上,埃及扼守苏伊士运河,地缘地位远超其他阿拉伯国家。
在这场灾难中,埃及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主要就是,在阿拉伯世界中,埃及是除伊拉克之外,唯一能够做到粮食自足,还有能力对外援助的国家。依靠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丰富的水资源,埃及产出的粮食能够养活大约两亿人。在二零三五年,埃及就向其他阿拉伯国家提供了一千五百万吨粮食,成为阿拉伯世界最大的粮食输出国。
在这个时代,粮食比石油更重要。
当然,埃及能够发展壮大,与其外交政策不无关系。
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埃及对外交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率先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得到了西方集团的援助。虽然在此之后,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大幅度降低,还有一度被踢出阿拉伯联盟,但是在前苏联解体之后,特别是在海湾战争中坚决反对伊拉克,埃及再度得到阿拉伯世界承认。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前,埃及一直奉行多边外交政策,利用优越的地缘与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等主要强国建立了相对友好的关系,并且从这些强国获得了足够多的支援。二零一五年之后,埃及的外交政策出现倾斜,不再主要依靠美国,而是更加重视跟欧盟与中国发展关系。接下来的二十年内,埃及的经济发展速度稳居阿拉伯世界第一的位置,而且在众多阿拉伯国家中率先完成工业化,建立起了涵盖钢铁、石油开采、化工、轻纺、医药、汽车、食品加工等各个领域的工业体系,也建立起了阿拉伯世界中最为完善的军事工业。
到二零三四年,埃及的经济规模在全球排名第十七位。
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实力迅猛增长,一方面促成人口爆发式增长,另外一方面也对埃及民众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在稳坐阿拉伯世界头把交椅的情况下,埃及再次撑起了阿拉伯联盟的大旗。
二零三五年底,埃及总统纳杰夫就公开宣称,埃及有责任、也有义务推动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大业,以阿拉伯民族为核心,建立一个囊括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的,政教分离的阿拉伯国家。
纳杰夫的这次演讲,被视为“泛阿拉伯主义”复兴的明显征兆。
这件事,也直接得罪了两个国家。
一个是伊朗,因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泛阿拉伯主义”烟消云散,伊朗趁机提出了“泛伊斯兰主义”,即以宗教为核心,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并且以此拉拢叙利亚与利比亚等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抗。虽然伊朗这么做,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伊斯兰教的多元性,以及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根本不可能形成国家的基础,比如以逊尼派为主的海湾国家就一直把以什叶派为主的伊朗看成最大威胁,而没有因为同一个真主,与伊朗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但是伊朗也从来没有把成立伊斯兰国家当成战略目标,而只是把其当成对抗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工具,即利用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准确的说是与基督教世界的矛盾来保护自身安全。现在埃及独树一帜,提出“泛阿拉伯主义”,等于削弱了“泛伊斯兰主义”的影响力,也就削弱了伊朗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最终很有可能使伊朗孤立,被边缘化。
另外一个就是以色列。对以色列来说,伊朗的威胁并不严重,因为没有与伊朗接壤,而几个邻国也不会为了一个空泛的主义与以色列交恶。更重要的是,伊斯兰世界的内部矛盾就足以抵消伊朗构成的威胁。问题是,埃及提出的“泛阿拉伯主义”却能团结以色列周边的阿拉伯国家,而且会实实在在的对以色列的国家安全构成致命威胁,因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矛盾并没消除,特别是与叙利亚的领土纠纷,而在埃及构想的阿拉伯国家中,肯定少不了叙利亚。也就是说,如果“泛阿拉伯主义”得到广泛认同,那么阿拉伯世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以色列与叙利亚的矛盾。
这下,中东热闹了。
用以色列总理的话来说,在埃及肆意破坏和平条约的情况下,一颗火星就能引发第五次中东战争,更别说戈兰高地这个火药桶了。
问题是,这绝对不是阿拉伯国家与犹太人国家的矛盾。
别忘了,以色列是有核国家,而且在美国提出全面销毁核武器之后,承诺在国家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交出所有核武器。根据四方机构提供的报告,以色列已经移交了一百二十枚核弹头。
这是以色列核武库的全部库存吗?
核查工作开始后,以色列的核问题也就浮上了水面。
在四月二十日公布的第一份核查报告中,四方机构对以色列核问题含糊其词,在提到以色列已经交出全部核弹头的同时,又提到以色列没有按照承诺,向核查小组代表开放所有核设施。
当时,中美已经在以色列核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
美国坚持认为,以色列已经履行了承诺,而且将按计划炸毁所有核设施,让核技术专家受到监管。中国的核查人员却认为,以色列没有全部上缴至关重要的核技术文件,仍然拥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
如果中国的观点得到证明,那么以色列就将面临战争威胁。
不是阿拉伯世界发动的战争,而是某个超级大国发动的战争,因为按照条约规定,四个超级大国都有权利用通过军事行动来消除潜在的核威胁,甚至包括发动全面战争,彻底消灭试图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作为全球气候事务组织成员国,埃及早就提出,愿意协助销毁核武器。
这样一来,如果中国以核问题为名对以色列发动战争,埃及就会挺身而出,甚至会号召所有阿拉伯国家参战。
从政治上讲,中国必须彻底清查以色列的核问题。
原因很简单,以色列跟美国的关系非同一般,以色列藏匿核武器与核技术文件,等于美国拥有核武器,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朝鲜或者巴基斯坦藏匿核武器,美国也不会善罢甘休。
四月二十四日,黎平寇就明确表示,如果以色列涉嫌藏匿核武器与技术文件,中国将被迫采取必要行动。
在这个节骨眼上,黎平寇让黄瀚林对埃及进行正式访问,意图再明显不过了。
当然,在外界看来,特别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眼中,黎平寇拿以色列核问题做文章,就是要趁机进军中东,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问题是,中国在中东地区没有多少根基,所以必须拉拢几个地区强国。埃及主动打出“泛阿拉伯主义”大旗,自然成为中国首选的合作对象。
中国与埃及的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
中国能够趁机成为中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大国之一,而且能够利用打击以色列,削弱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打击美国的威信,降低美国的影响力。如果以色列果真藏匿了核弹头或者是核技术文件,中国就能让美国置身事外,让美国没有理由支援以色列,从而让美国退出中东舞台。
埃及则能趁此机会,加快阿拉伯联盟的速度,建立以埃及为核心的大阿拉伯国家。即便不能建立国家,也能够组成以埃及为核心的阿拉伯联盟,增强埃及在地区、以及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
当然,前提是以色列到底有没有藏匿核武器与核技术资料。
虽然以色列一直在喊冤,西方国家也纷纷表示同情,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也许真相就没有这么复杂了。
以色列承诺销毁核武器的前提是国家安全得到保障,而中美欧俄只是做出承诺,只有美国愿意保护以色列。因为美国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而且其战略收缩势头并没减慢,所以以色列不可能把安全基础完全建立在美国的承诺之上。更重要的是,以色列没有与美国签署同盟条约!
当然,就算签署了同盟条约,也不见得有用。
别的不说,日本就是前车之鉴。
再看看以色列的历史,也就不难明白以色列的选择了。
燃烧的海洋 第七十七章 微型超级大国
作为一个战火中成立的国家,以色列基本政策都以安全为主。
虽然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以色列成为中东地区的“微型超级大国”,把敢于挑战的阿拉伯国家打得体无完肤,始终保持着明显的军事优势,但是以色列从未放松警惕,也从未遗忘惨痛教训。
在二十世纪九零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之后,以色列的安全形势并没得到基本改善,反而有所恶化。[bsp; 虽然在海湾战争中,以色列非常克制,最终没能让萨达姆抓到把柄,而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用一场极为漂亮的空地一体战,拉开了现代战争的帷幕,随着前苏联解体,美国的霸权地位得到巩固,但是以色列感受到的不是更加稳固的安全,而是更加复杂的环境,以及时刻都有可能到来的危险。
原因很简单,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中东局势。
战后,埃及、沙特、阿联酋、阿曼、约旦等众多阿拉伯国家投靠西方,获得了来自美国等众多国家的先进武器,阿拉伯世界的军事实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大幅度增强,而以色列与叙利亚的矛盾却没有丝毫缓解。
根据四方联合机构透露的消息,以色列正是在此之后,决定扩大核武库规模。
在以色列上交的一份绝密资料中提到,海湾战争之前,以色列只有二十枚核弹头,而且全部是当量在两万吨左右的原子弹,而在一九九一年到二零零一年间,以色列制造了一百枚核弹头,其中八十枚是氢弹。
在此期间,以色列的国防政策也出现了变化。
在另外一份资料中,以色列国防部曾经制订了一套完善的战略打击计划,即在阿拉伯国家主动发起战争、戈兰高地与西奈半岛的战略防线被突破之后,将用核武器摧毁开罗、大马士革、巴格达、贝鲁特、安曼、利雅得、多哈、阿布扎比、马斯喀特、撒拉、的黎波里、喀土穆、阿尔及尔、拉巴特等所有阿拉伯国家的首都,以及巴士拉、亚历山大、班加西、麦加等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大城市。
该计划被命名为“末日行动”。
说得直接一点,以色列将在国家受到致命威胁时,与阿拉伯国家同归于尽。
由此可见,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完全建立在核威胁之上。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美国打响“反恐战争”,以色列的安全形势有所改善,主要是各个阿拉伯国家积极与极端组织划清界线,避免遭到美国打击,随后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爆发政治动荡与内战,更是削弱了阿拉伯国家的实力,让以色列第一次放下了绷紧的神经。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
第二次朝鲜战争,让“反恐战争”走到尽头,也让美国的扩张势头达到巅峰,转而进入战略收缩期。
美国影响力减弱,对以色列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虽然中国没有立即进军中东,而是花了十多年时间解决周边问题,但是由伊朗发起的伊斯兰运动,对以色列构成了非常大的威胁。所幸的是,美国也没有立即撤出中东,而是把中东当成遏制中国的战场。
在这十多年内,以色列的安全形势还没有恶化到威胁生存的地步。
只是,这十多年来,以色列人、特别是以色列的强硬派领导人形成了共识,即以色列的安全不能完全寄托在美国身上。说得委婉一些,美国很重要,没有美国的保护,以色列一天也生存不下去,但是美国已经无法为以色列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只有更加独立的安全防务政策,才能确保以色列不遭受外来入侵。
正是如此,以色列提高了核威胁的地位。
根据公布的资料,二零一四年到二零二四年之间,以色列又生产了四十枚核弹头,因为淘汰了同等数量的核弹头,所以总量没有增加,只是当量得到全面提升。一百二十枚核弹头都是氢弹,爆炸当量均在一百万吨以上。
改进核弹头的同时,以色列也在开发投送手段。
在此之前,主要投送工具为战斗机。在二零一四年之后,以色列研制出了射程达到三千公里的弹道导弹、以及射程为一千五百公里的潜射巡航导弹,完成了核弹头小型化工作,具备了三位一体的战略打击能力。
当然,以色列的战略报复计划也应运出台。
按照以色列国防部制订的报复方案,即便伊朗拥有了核武器,而且首先发动攻击,只要有三分之一的核弹头幸存下来,就能摧毁阿拉伯世界与伊朗,给伊斯兰国家造成不可承受的损失。
也正是这一基本安全政策,让以色列在华盛顿核裁军谈判中拒不合作。
问题是,这种不合作的态度,没有给以色列带来多少好处。
“华盛顿条约”生效之后,除了五个核大国之外,其他有核、或者是试图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将面临新的威胁,即任何一个核大国都有可能以核问题为由,对试图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发动战争。
对以色列来说,这就意味着核威胁对国家安全产生的作用大幅度削弱。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以色列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即便能够摧毁阿拉伯世界,也会遭到毁灭性打击,因为没有一个核大国会容忍以色列肆意使用核武器,连美国也不会妥协。
这样一来,真要与阿拉伯世界爆发战争,以色列也不见得敢于使用核武器。
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这也正是对以色列发动战争的理由。
更要命的是,在此之后,阿拉伯国家开始增强常规军备,而且像埃及、叙利亚这种对以色列构成直接威胁的阿拉伯国家纷纷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大肆从中国采购军火,替换美制武器装备。
在以色列强硬派看来,这是阿拉伯国家积极准备战争的明显信号。
这个时候,问题出来了。
如果与阿拉伯世界搞常规军备竞赛,以色列肯定不是对手。随着大批中国造武器装备流入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不但在数量上差得更加遥远,在质量上也失去了优势,再也无法用常规力量应对潜在的威胁。
结果就是,以色列必须加强核威胁,而且制订更加强硬的战略打击计划。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以相互毁灭来遏制阿拉伯国家发动战争的野心,把核武器当成主动进攻手段,而不是报复手段。
根据披露的资料,在二零三零年前后,以色列国防部就制订了战略打击计划:在战争爆发当天,用核武器摧毁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大中城市,消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阿拉伯人,迫使阿拉伯国家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必须承认,以色列的国防政策非常有效。
当时,阿拉伯国家的常规军事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以色列,至少在武器装备的保有量与性能上超过了以色列。即便考虑到军人素质,因为双方的军事力量差距过于悬殊,以色列也没有任何优势。
正在这种情况下,中东地区维持了较为和平的局面。
如果没有核威胁存在,恐怕阿拉伯国家早就发动战争了。
问题是,这种局面仅仅维持了五年。
在美国提出全面销毁核武器之后,以色列必须做出选择,即在一百二十枚核弹头与美国的安全承诺间做出选择。
毫无疑问,一直把生存放在首位的以色列人不会选择后者。
更重要的是,在以色列提交给四方机构的核文件中,二零三一年到二零三五年的部分严重缺失。虽然以色列当局宣称,在“华盛顿条约”生效后,以色列就没再制造核弹头,但是以色列不是条约的缔约国,而且缺失的文件中包括了核武器的库存资料,因此以色列当局的解释毫无说服力。
也就是说,以色列故意隐瞒了这五年间的核武器装备计划。
根据这一点,中国坚持认为,以色列在这五年间秘密制造了核弹头,核武库的规模绝对不止一百二十件。
结合以色列这几十年的历史,不难理解,以色列肯定藏匿了部分核弹头。
也许数量不是很多,大概十枚左右,可是足以确保以色列继续维持其原有政策,即用核威胁来遏制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企图。
果真如此的话,以色列的核问题必然成为中美矛盾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中国看来,以色列的核问题不是以色列的问题,而是美国的问题,即美国有责任约束以色列,而不是放纵以色列,更不是帮助以色列藏匿核弹头,不然中国就没有理由放弃拥有核武器的权利。
在美国看来,这也不是以色列的问题,而是中国的问题,因为中国试图利用以色列核问题进军中东地区。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以色列有安全承诺,如果中国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发动战争,美国就不会坐视不管。
当然,战争没有这么容易爆发。
至少在三到五年之内,中国不会为了以色列的核问题把重点放在战争上,因为人类文明的生死存亡更加重要。
问题是,三到五年之后,中国还会忍让吗?
出于最坏的考虑,如果获得了以色列藏匿核弹头的证据,中国就不会罢手,也就需要获得中东国家的支持。
黄瀚林在这个时候对埃及进行正式访问,正是在为三到五年后的战争做准备。
燃烧的海洋 第七十八章 中国化
因为不用参与政治方面的外交谈判,所以到达开罗后,牧浩洋最为清闲。
前两天,他去游览了胡夫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埃及军方非常热情,专门派了一名懂中文的军官陪同。
必须承认,埃及的文明史比中国还要悠久。[bsp; 如果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为准,在埃及文明统治尼罗河流域的时候,中华文明还处在蒙昧阶段呢。
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不管是黑人、白人、还是黄种人,都发源于东非高原,有同样的祖先,而现代人类在走出东非高原后,尼罗河三角洲是第一处适合定居的地点,也是第一处可以繁衍农耕文化的地区。
同样不可否认,现在的埃及绝对与五千年前的埃及不一样。
古埃及的遗迹不但属于埃及,也属于整个人类文明。
四月三十日,牧浩洋回到开罗。
埃及军方没有急于进行谈判,而是在当天晚上宴请了牧浩洋等军方代表,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
宴会上,埃及三军总参谋长提到了埃及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当然,这也是为了让牧浩洋觉得更加亲近一些,毕竟他在巴基斯坦呆了好几年,与巴基斯坦军方的关系非常不错。
事实上,埃及三军总参谋长根本没有必要这么做。
虽然牧浩洋是第一次来埃及,但是中国与埃及的军事合作已经持续了十多年,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
别的不说,埃及军队的主要武器装备中,百分之七十来自中国。
最先与中国打交道的是埃及陆军。
早在几十年前,埃及陆军就是中国军火企业的大客户,在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从中国引进了大批坦克与装甲车辆。只是今非昔比,当时中国造军火以价格低廉闻名,性能却不怎么样。在埃及陆军中,中国坦克的地位也不是很高。主要是当时的埃及并不富裕,没有足够多的钱从前苏联购买更多的坦克。为了充实装甲部队,埃及才会从中国寻求获得价格低廉的武器装备。
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经过数次战争洗礼,中国造武器装备在战场上证明了一切。更重要的是,中国出售的绝大部分装备都没有缩水。出口到一些环境较为特殊的国家的武器装备还专门做了改进,性能有明显提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