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必须承认,以色列飞行员的素质非常过硬。
根据埃及空军头号空战王牌回忆,在这场战争中,如果双方战斗机的性能相当,埃及飞行员很难占据上风。在绝大部分时候,埃及飞行员必须依仗兵力优势,才有机会击落以色列战斗机。
问题是,以色列空军也面临与陆军同样的问题:外线作战。
在与埃及空军交战时,以色列空军不但要面对数量众多的防空战斗机,还要面对数量更多的防空导弹。相对而言,埃及空军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了,因为以色列地面部队的野战防空系统都是战术级别的,很难对飞行高度在五千米以上的战斗机构成威胁,也很难与空军的战斗机协同作战。
根据埃及公布的战果,在当天上午的战斗中,有百分之三十的战果属于防空部队。
虽然在这两个小时内,以色列空军续写了辉煌,用一百二十八架战斗机,交换了二百六十七架敌机,而且其中二百六十三架均由战斗机击落,只有四架是被地面部队的野战防空系统击落,但是以色列空军没能达到战役目的,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的攻击机完成任务,大部分攻击机都在半途丢掉炸弹,被迫与前来拦截的埃及战斗机进行空中战斗,而埃及陆军遭受的损失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当天上午,双方还在另外一个维度上进行了激烈对抗。
大概是受前几次空中打击效果不理想影响,当天上午,以色列陆军还调动了八个独立炮兵旅与十二个炮兵营,对运河西岸的埃及陆军进行炮火打击。问题是,埃及陆军从来没有指望得到空中支援,所以在当天上午,也动用了大批炮兵,对运河东岸的以色列地面部队进行炮火打击。
结果就是,双方炮兵先得解决掉最直接的威胁。
与空中战斗不同,在炮兵与炮兵的对决中,埃及炮兵拥有很强的优势,因为埃及陆军装备的远程火炮与火箭炮在最大射程上均比以色列陆军的高得多,而且运河西岸有更多的预设炮兵阵地。
相对而言,以色列炮兵只有一个优势:信息化程度更高。
在大规模炮战中,信息化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高效灵活的通信与指挥体系能够有效提高炮兵的作战效率。
也正是如此,以色列炮兵才没有迅败下阵来。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埃以双方的火炮数量对比为二比一,以色列炮兵的兵力劣势极为明显,如果没有更加高效的通信与指挥系统,恐怕要不了两个小时,以色列炮兵就会大败而归。
这场炮战,从八点三十分持续到十…过。
虽然双方炮兵都装备了反炮兵雷达,但是双方的远程火炮、特别是远程火箭炮使用的弹药都有变弹道飞行能力,能够有效的对抗反炮兵雷达。结果就是,双方出动的炮位校准无人飞机与无人侦察机成了炮兵的主要引导力量,而且在炮战的同时,双方的野战防空系统都参加了拦截无人侦察机的战斗。
可以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技术含量最高的一场炮战。
虽然在这场炮战中,埃及炮兵的损失比以色列炮兵大得多,仅被彻底摧毁、丧失了修复能力的大口径火炮就过了六百门,而以色列的损失不会过两百门,但是炮战的结果对以色列更加不利。
原因很简单:持续数个小时的炮战,消耗了大量弹药。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炮战结束的时候,参与战斗的以色列炮兵部队的剩余弹药不到四分之一个基数。
不可否认,埃及炮兵也消耗了大量弹药,而且比以色列炮兵多得多。
问题是,埃及炮兵内线作战,能够及时、甚至是随时随地都能得到补充,而以色列炮兵显然没有这么幸运。
炮战结束后不到两个小时,参战的埃及炮兵部队就获得了补给。
结果就是,当天下午四点左右,埃及炮兵再次登场,在没有以色列炮兵干扰的情况下开始了渡河前的炮火准备工作。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埃及炮兵无差别的炮击了运河东岸的以军阵地。
到这个时候,以色列国防军都无法准确判断埃及陆军的主要渡河地点,或者说任何埃及陆军将在运河全线强渡。
果真如此的话,以色列陆军根本守不住运河防线。
当然,情况没有这么夸张,因为埃及陆军也没有能力在长达一百多公里的战线上全面突破以军防线。从战术上讲,把兵力分散到整条战线上,显然是愚蠢之举,因此埃及陆军肯定有主攻方向。
问题是,主攻方向到底在哪里?
恐怕,除了戚凯威,没有任何人知道。当时,连埃及陆军司令、即埃及三军总参谋长都不清楚戚凯威的作战计划。
保密工作做到这个份上,也算得上是前无古人了。。.。
燃烧的海洋 第十六章 强渡
第十六章强渡
牧浩洋并不怀疑戚凯威的军事才华,可是对这种铺开来打的战术,他也有点不放心。
别说牧浩洋,当时前来顶替戚凯威,负责地面战况情势分析的魏成龙上将都为戚凯威捏了把汗。[bsp; 按照魏成龙的说法,戚凯威这套战术存在一个致命缺陷:渡河行动开始后,很难把展开的部队集中起来。
虽然在二十三日清晨,戚凯威就开始让三个集团军分头集结,但是总有个过程,分散的部队不可能在他下达了命令之后就立即到达目的地,而在以军的轰炸与炮击干扰下,再考虑到埃及陆军的素质,再次集结的难度肯定不小。用魏成龙的话来说,就算能够到达,也不见得能够形成拳头。
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即便强渡了苏伊士运河,也很难立即起突击。
只是,魏成龙没有否定这套战术的重要性,因为先得让部队渡过苏伊士运河,不然其他的都是空谈。
戚凯威在二十二日与二十三日的部署,正是为了让部队成功渡过苏伊士运河。
面对他这种完全不守章法的打法,别说以军将领,就算换上魏成龙,也不见得能够找到应对之策。
二十三日下午四点三十分,离日落还有不到两个小时。
在进行了半个小时的全方位炮火准备后,第三集团军先在苏伊士城渡河,随即第一集团军与第二集团军也加入进来。
结果就是,三个集团军在三个地点开始强渡苏伊士运河。
因为第五站与舍特仍然在埃及军队控制之中,所以严格说来,只有塞得港方向上的第二集团军才是在强渡运河。
一个半小时之内,三个集团军各有一个主力师渡过运河。
这个度不算慢,毕竟埃及陆军只能依靠效率不太高的浮桥,而且运河的深度过了所有主战装备的潜渡能力。
确认埃及陆军开始大举渡河之后,以色列国防军起了近乎疯狂的反击。
塞得港方向上,五个以军装甲旅同时扑向埃军桥头堡。第五站附近,以军集结了十个旅的兵力轮番动进攻。舍特方向上,以军动用了五个旅巩固包围圈。可以说,以军的前线部队全部投入了战斗。
为了阻止埃军渡河,以色列空军还动了一场近乎自杀式的空中打击。
当时,在埃及空军的防空战斗机已经严阵以待的情况下,以色列空军出动了三百多架战斗机,在近有不到五十架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对埃及军队的渡河地点进行密集轰炸,结果遭受了开战以来第一次惨败。
仅仅半个小时,以色列空军损失了一百四十多架战斗机,埃及空军仅损失三十二架。
在激烈、血腥与残酷的战斗中,以色列飞行员表现得异常英勇,很多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在遭到拦截后,不但没有抛掉炸弹,反而加扑向目的地。当时,还有一名以军飞行员驾驶被导弹击中的战斗机,撞断了一座浮桥,而这名飞行员后来被追授最高荣誉勋章。事实上,在傍晚的战斗中,至少有十多名飞行员驾驶受创的战斗机撞击埃及军队的浮桥,不过只有一人成功。
可以说,以色列空军的亡命反击,给埃及军队制造了非常大的麻烦。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当天傍晚,埃及陆军就阵亡了两千多名官兵,损失了近百辆坦克战车,绝大部分都是在强渡运河的时候遭到轰炸损失的,只有极少数是在桥头堡的战斗中被以军击毁。
当时,最激烈的战斗出现在塞得港方向上。
这也可以理解,如果埃及军队在塞得港这边站稳了脚跟,就可以沿着零号公路,即地中海沿岸公路直接杀向加沙地带,到以色列本土的行军距离不到一百公里,沿途几乎没有可以固守的险要阵地。
也就是说,在塞得港方向上,以色列国防军一步都不能退却。
根据一名以色列记者在前线拍下的照片,塞得港方向的战斗结束时,运河里漂浮着上千具双方官兵的遗体,埃军桥头堡阵地上到处都是被摧毁的坦克战车、遗弃的枪支弹药,阵亡官兵的鲜血几乎染红了整片河滩。
在这场战斗中,以军损失了第一名将领:第一军团参谋长达姆斯准将。
根据以色列的作战记录,达姆斯是在赶往前线指挥作战途中,遭遇了埃军炮击,乘坐的军用吉普车被一枚一五五榴弹直接击中,随行官兵中还有十七人阵亡,三十八人负伤,而能够证明达姆斯身份的,只有一截戴着结婚戒指的左手无名指。
达姆斯阵亡后不久,以色列国防军就明确命令,所以高级指挥官必须乘坐装甲战车。
在这场战斗中,埃及陆军也损失了第一名将领:第二集团军的穆罕默德少将师长。
与达姆斯不同,穆罕默德是在桥头堡指挥战斗的时候,被以军坦克打出的榴弹击毙,倒下的时候他手里还拿着望远镜,而在他前方八百米外,埃及军队的将士正在防线上与以军浴血奋战。
当天,纳杰夫就亲自追授穆罕默德“民族英雄”称号,随后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可以说,在这场战斗中,双方的将士都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而且都以极大的勇气战斗到了最后时刻。
三年后,埃及导演根据这场战斗改编的电影《桥头堡》在阿布扎比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影片奖与最佳导演奖。关于这场战斗产生的影响,更是成为今后数十年内,军事界最受争论的话题。
要说影响,绝对不小。
当天晚上十点左右,在轮番起十多轮冲击之后,以色列国防军终于用巨大的代价攻占了桥头堡,挡住了埃及军队。
到这个时候,参战的以色列地面部队已经达到十七个旅,还有三个旅正在赶来。
如果按照作战部队的数量计算,以色列国防军相当于在这里投入了西奈半岛上总兵力的一半
名义上,以色列国防军在西奈半岛投入了八十个旅,可是在一线作战的步兵旅与装甲旅只有四十个,其余的是炮兵旅、防空旅与后勤旅。因为后勤保障极度困难,所以仅后勤旅就达到了二十四个。
也就是说,在另外两处渡河地点,以军可以动用的只有二十个旅。
因为在此之前,已经在第五站投入了十个旅,在舍特投入了五个旅,所以以军的机动部队只剩下了五个旅。
打到这个时候,谁都能看出戚凯威的意图。
在大部队渡河之前,即便需要牺牲部分主力部队,也要竭尽所能的消耗以色列国防军的预备队。
对防御一方来说,没有了预备队,后果将不堪设想。
塞得港东边的激烈战斗还在进行的时候,戚凯威打出了一计重拳:让第三集团军的渡河部队向亚喀巴湾方向挺进,并且沿途展开,扩大突击的正面宽度,为后继渡河部队留出活动空间。
显然,埃及军队的主要渡河地点在舍特。
只是,戚凯威做的并不止这一件事。
在第三集团军开始突击后不久,也就在塞得港东面的战斗结束前,他就命令第二集团军与第一集团军各留下一个师的兵力守卫运河防线,其余未渡河的部队全部南下,以最快的度开往苏伊士城。
因为塞得港东面的战斗还没结束,所以以军没能立即跟近。
在埃及军队集体南下大约一个小时后,集中在塞得港战场上的以色列军队才南下,而且度慢得多。
别忘了,这些以军部队刚刚打了一场恶仗,行军度根本快不起来。
当然,这还不是主要问题。
因为只有一号公路线沿运河东岸南下,所以以色列军队全部拥挤在这条公路上,极易遭到炮火打击。更致命的是,以色列军队的后勤保障本来就不足,如果长途全行军,就算能够赶到战场,恐怕坦克战车也将烧光燃油,根本没有能力在滩头阵地上与埃军交战,甚至守住防线。
最大的问题是,以军不可能全部开赴舍特。
原因很简单,第二集团军先南下,因此在第五站附近的以色列军队还得盯住河对岸的第一集团军,在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必须守住河滩阵地。如果跟随南下,那么第二集团军很有可能在第五站打开突破口,而从这里向东进军,对以色列本土的威胁更大。结果就是,在第一集团军主力南下的时候,因为增援部队没能及时赶到,第五站附近的十个以军师没有跟着南下,还在猛攻第五站。
受此影响,以军根本无法及时增援舍特,也就无法阻止埃军大部队渡河。
事实上,在第三集团军率先展开的情况下,以色列国防军的唯一选择就是放弃舍特,沿着二号公路线向东展开,把埃及军队挡在西奈半岛南端,趁机集结主力部队,然后与埃及军队决战。
跟埃及军队赛跑,以色列国防军根本没有胜算。
二十四日凌晨,在第二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到达伊斯梅利亚后,以色列总参谋部就放弃了运动战,命令舍特附近的五个旅全线后撤,同时把充当预备队的五个旅,以及从北面派来的三个旅在二号公路线南面展开。
虽然此时埃及军队还在渡河,但是戚凯威已经达到了战术目的。。.。
燃烧的海洋 第十七章 决战之前
以色列国防军沿二号公路线展开,等于把大半个西奈半岛拱手让给了埃及军队。
打到这个地步,以色列国防军也别无选择,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决战上,一举击溃突入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
天亮前,十个以军旅先后从迪莫纳与哈莱瓦出发,向埃拉特港进军。
以色列国防军的部署与意图都很明显:把埃及军队挡在二号公路南面,围绕着从第五站通往埃拉特的四号公路决战。
在这个区域内,以色列国防军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首先,四号公路南面是提赫高原,埃及军队只有在攻占了塞迈德之后才能东进,进攻埃拉特,或者转向南下,到达努韦巴后,沿亚喀巴湾西岸北上攻打埃拉特,不然只能从奈赫勒北上,突破以军在二号公路线上的防线,在以军选择的战场上决战,因此以军能在奈赫勒与塞迈德阻击埃军。
其次,四号公路的情况比二号公路糟糕得多,通行能力非常有限,埃及军队很难沿着四号公路展开。如果埃军强行向东推进,除了将在奈赫勒与塞迈德遭到阻击之外,就算能够到达埃拉特,也是强弩之末。在后勤保障困难的情况下,埃军别说攻占埃拉特,能否稳住战线都是个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是攻打以色列本土最为遥远的线路。即便埃及军队攻占了埃拉特,离以色列本土核心地区也非常遥远,而且只有两条公路线北上,没有铁路线,后继进攻将遇到很多麻烦。就算埃及军队能够打通海上航运,不再通过西奈半岛的公路运送物资,也无法解决后勤保障问题。
综合这几点,以色列国防军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埃及军队肯定会在埃拉特之前北上。
说得简单一些,埃及军队不会去埃拉特,而会在奈赫勒转向北上,突破以色列国防军在二号公路线上的防线,然后沿二号公路线向盖济奥特推进,再攻打贝尔谢巴,夺取至关重要的铁路枢纽中心。
为了迫使埃军在奈赫勒北上,以色列国防军必须夺取塞迈德,而且守住这座重镇。
对埃及军队来说,也得夺取塞迈德,因为即便北上与以军决战,也要夺取塞迈德,确保侧翼安全。
天亮后,埃军与以军再次展开“行军大战”。
这次,以军先行一步,两个装甲旅从埃拉特出发,以最快速度向塞迈德挺进,另外一个装甲旅沿着三号公路南下,急速向奈赫勒挺进。埃军出发的时间稍微晚了一些,担任突击任务的是第三集团军的第三装甲师。
显然,优势在以色列国防军手里。
埃及军队要想到达塞迈德,首先得占领奈赫勒,而在这里很有可能遭到以军阻击。更重要的是,第三集团军还在强渡苏伊士运河,在二十四日清晨,只有两个师到达对岸,第三装甲师在二十三日还进行了数百公里的急行军,因此在行军速度上,肯定比不上以军,作战状态也不怎么样。
从侦察机提供的战场信息也看得出来,以军的行军速度快得多。
要知道,从埃拉特出发的两个以军装甲旅是预备队,状态比埃军好得多,也没有后勤保障之忧。
针对这一情况,戚凯威没有抱多大希望。
在第三装甲师出发后,戚凯威对埃军的部署做出调整,第一集团军继续南下前往苏伊士城,第二集团军派遣两个师加强第五站的防御部署,其他部队则沿运河西岸展开,防止以军发起反击。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最需要提防的就是以军打过苏伊士运河。
只要以军指挥官稍微冷静一点,就能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即在西奈半岛作战,埃军有后勤补给上的优势,如果无法消除这个优势,以军不但难以取胜,还很有可能使西奈半岛上的战斗演变成持久消耗战。消除这个优势的最佳办法就是打过苏伊士运河,用一次决定性的快速突击端掉埃军的后勤保障基地,像打击叙利亚军队那样,使埃及军队丧失突击能力,根本不与埃及军队正面决战。
达到这个目的,根本动用不了多少兵力。
如果西奈半岛的以军能够达到巴拉姆少将指挥的那三个旅的战斗力,最多只需要投入五个旅,就能在运河西岸打一场快速战术突击,在埃及军队做出反应之前,取得至关重要的胜利。
果真如此,埃及军队的处境将非常凶险。
要知道,埃及陆军的三个主力集团军全部靠前部署,留在后方的不是预备役部队,就是后勤保障部队,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也就是说,在戚凯威的部署下,埃及军队的后方防线非常空虚。
虽然直到战争结束,以色列国防军都没打过苏伊士运河,但是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当时确实存在这种风险。按照比较可靠的说法,在二十三日夜间,以色列国防军就获得了美国提供的情报,得知埃及军队后方空虚,而且大批作战物资囤积在运河西岸,以色列总参谋部也制订了类似的突击计划,准备在二十四日夜间在塞得港方向发起突击,然后沿着运河西岸向南突击,从苏伊士城再次渡过运河,返回西奈半岛,整个突击行动将在一天之内结束,而埃及陆军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结果在二十三日下午,美国当局发出警告,迫使以色列国防军放弃了这个作战计划。虽然没人知道美国为什么要警告以色列,但是以当时的情况,很有可能与中国有关。说得简单一些,如果以色列国防军打过苏伊士运河,中国很有可能出手干预。
可惜的是,戚凯威在二十三日上午,根本不可能做出以军不会渡过运河的判断。
结果就是,他不得不让第二集团军沿运河设置防线,等于把埃及陆军三分之一的主力部队放在了后方。
在只有两个集团军的情况下,戚凯威很难在两个方向上发起突击。
他的选择是:把重点放在舍特,集中优势兵力控制半岛南部地区,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与以军决战。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戚凯威手里有足够多的兵力,肯定不会这么打。
最有效的战术应该是两路突破,即在第三集团军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让第一集团军在第五站集中,打开第二个突破口,对以军防线侧翼构成威胁,迫使以军在右侧留下足够多的兵力,达到分散以军的目的,然后再由第三集团军向北突击,歼灭分散部署在二号公路上的以军。
达到这个目的后,以军战败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戚凯威没有采取如此大胆的战术,主要还是与埃军的素质有关。
从兵力上讲,第三集团军相当于十五个以军旅,第一集团军则相当于二十个以军旅。虽然以军在西奈半岛上的总兵力多达八十个旅,但是步兵旅与装甲旅只有四十个,而且还得守卫漫长的战线,能够用于作战的不会超过二十个。因此从兵力对比上看,大概是二比一的态势,埃及军队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问题是,兵力优势说明不了问题。
别说戚凯威,连埃及将领都没有多少信心,或者说都认为素质远不如以军。
可以想像,即将打响的决战将在广袤的沙漠中进行,将以运动战为主,因此军队官兵的素质、特别是基层官兵的素质至关重要。毫无疑问,这正是埃及军队的顽症。别的不说,以色列国防军中,基层军官都是来自正规军校,大部分服役五年以上,士兵中军士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四十,百分之六十拥有大学学历,而埃及军队中,基层官兵中,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还不到百分之四十。
戚凯威的这个部署,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两个集团军集中在一个渡口上过河,很难迅速展开。
如果主力部队集中在一起,恐怕后果很难想像。
别的不说,只要以色列国防军缓过气来,肯定会猛攻舍特,压缩埃军的活动空间,让埃军难以形成有效的突击力量。拖得了几天,等到埃军的气势减弱,以色列国防军将一鼓作气的把埃军赶回运河西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