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按照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同盟关系,即便巴基斯坦不参与对印战争,也有义务为中国提供军事基地与后勤保障。当然,牧浩洋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要战争爆发,巴基斯坦就不会置身事外,因为克什米尔问题还没解决呢。
除了巴基斯坦,缅甸的问题也不大。
当时,真正有可能置身事外的是尼泊尔与孟加拉国,因为这两个国家没有与中国签署军事同盟条约,属于准盟国,因此没有向中国提供军事基地的义务,甚至可以拒绝中国军队借道攻打印度。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空军在雅鲁藏布江谷地修建空军基地的主要原因。
当然,尼泊尔与孟加拉国的影响并不大。
即便没有这两个国家的协助,中国空军也能在印度周边地区部署两千架战斗机,有足够的把握夺取制空权。
在访问了伊斯兰堡后,牧浩洋还去了科伦坡。
斯里兰卡也是中国的准盟国,虽然把加勒港租借给了中国海军,准确的说,是在加勒港南面单独开辟了一座海军基地,但是在双边关系上,斯里兰卡不承担义务,也就没有责任为中国提供更多的军事基地。
相对而言,斯里兰卡的地位非常重要。
原因很简单,印度南部地区离中国本土有一千多公里,离最近的中国空军基地差不多有两千公里,到南安达曼岛也有一千多公里,离巴基斯坦南部的军事基地接近两千公里,如此遥远的距离,将使空军的作战效率大幅度降低,而海军又不能倾巢而出,所以很有必要在斯里兰卡做文章。
牧浩洋去科伦坡的目的,主要是考察斯里兰卡的军事基地。
至于租借军事基地,或者是在战时向中国开放军事基地,那是政府官员的事情,轮不到牧浩洋出面。
回国之前,牧浩洋还去了马尔代夫。
作为印度洋上的岛国,马尔代夫小到几乎没人知道,但是绝不能因此否认马尔代夫的战略地位。
早在二十世纪,印度就在马尔代夫租借了一座岛屿,开辟了军事基地。
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后,马尔代夫收回了出租的岛屿,但是没有租借给中国,而是将其开发成了旅游胜地。
这也可以理解,马尔代夫是一个完全靠旅游业发家致富的国家。
牧浩洋去马尔代夫,也主要是进行前期考察。
按照他的规划,如果能租借一座岛屿再好不过了,只不过不是用来对付印度,而是用来提防美国,因为就在马尔代夫南面不远处,就是美国在印度洋上最大的军事基地:迪戈加西亚岛。
这座岛屿属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租给了美国。
冷战时期,迪戈加西亚是美国在印度洋上最重要的海空联合军事基地,也是美军在中东与海湾地区作战的主要后勤支援基地。说得贴切一点,迪戈加西亚就是印度洋上的关岛,是美国全球军事基地网络中不可否缺的一环,也是太平洋战区、中央战区与非洲战区的战略交汇点。
对中国来说,这却是心腹大患。
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后,美国提高了迪戈加西亚的地位,扩大了空军基地与海军港口的规模。战争时期,迪戈加西亚的空军基地能够容纳两百架大型军用飞机,军港则能停靠一支航母战斗群。
以迪戈加西亚为基地,美军根本无须动用舰队,用飞机就能封锁大半个印度洋。
当初,腾耀辉把印度洋舰队一分为二,不是为了包围印度,而是为了在印度洋上与美军对峙。
按照腾耀辉的部署,西印度洋舰队的主要任务就是盯住迪戈加西亚,而东印度洋舰队则负责盯住澳洲西部地区的美军基地,比如达尔文与珀斯,阻止美军进入北印度洋,对中国的战略航线构成威胁。
相对而言,东印度洋舰队的情况还比较理想。
以浩洋港为基地,加上印度尼西亚的军事基地群,东印度洋舰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也有足够的后方支持。
西印度洋舰队就没有这么理想了,主要是瓜达尔港离核心地区过于遥远。
如果能在马尔代夫获得一座岛屿,哪怕小到只能建立海军航空站,也足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牧浩洋非常清楚,在考虑对印作战的时候,绝对不能遗忘美国。
如果前期部署不够充分,那么美国介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只有足够充分,才能让美国意识到,军事介入不可能改变战争进程,反而会在错误的时候引爆世界大战,使美国错失取胜机会。
只是,牧浩洋对此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马尔代夫是南亚地区中,唯一奉行不结盟政策的国家。
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尔代夫就是世外桃源,没人愿意卷入外部纷争。
当然,马尔代夫的景色确实不错,特别是那些人迹罕至的荒岛。呆了三天,牧浩洋甚至有点流连忘返。
对他来说,这也是难得的放松机会。
晒够了太阳,享受了沙滩与海水浴,牧浩洋才懒洋洋的回到北京,向腾耀辉汇报此行的工作情况。
虽然腾耀辉很少过问,但是牧浩洋必须给他面子。
不管怎么说,腾耀辉仍然是总参谋长,而且拥有比牧浩洋高得多的威信,某些时候还得请他出面解决问题。
这个时候,戚凯威也拿出了第一份详细的地面作战计划。
牧浩洋没有独揽大权,而是充分调动与利用了其他人,比如让戚凯威负责制定地面作战计划、周渝生负责战略封锁计划、章玉廷负责海军作战计划、庞跃龙负责两栖作战计划、马明涛负责情报工作,而他自己除了审核这些作战计划之外,主要就是协调一致,整合成一份完整的战争计划。
这是腾耀辉传授给他的经验,用腾耀辉的话来说,再能干的人也不可能包揽所有事。
对此,牧浩洋是深有体会。
如果仍然像以往那样事无巨细全部包下,他不被累死也会累出病来。
再说了,战争爆发后,他也不可能指挥每一场战斗,让各军兵种的将领去制订计划,才能让他们更加清楚该怎么打。
燃烧的海洋 第五十四章 军人的归属
“听说,你在马尔代夫过得很安逸,都不想回来了。”
“可能吗?”牧浩洋抬头看了眼坐在对面的周渝生,又把目光转回到手头的文件上,这是周渝生刚刚送来的作战计划。
“昨天,我去看了老杨。”
牧浩洋的眉头跳了几下,放下了文件。“他怎么样了?”[bsp; “精神还不错,不过一下老了许多,都快认不出来了。”周渝生叹了口气,说道,“谁能想到,他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不管怎么说,他算是解脱了。”
“算是吧,有的时候我还真有点羡慕他。”
牧浩洋勉强笑了笑,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对日战争结束后不久,杨禹方被查出患了皮肤癌,肯定是在粒子风暴期间,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导致的。因为抗癌药物还没有研制成功,所以他接受了两年的化疗。当时像他这种情况的军人不是少数,海军就有两千多名官兵在战争结束后查出患了皮肤癌,陆战队的情况更加糟糕。所幸的是,杨禹方坚持了两年,在抗癌药物研制成功后,他是第一批接受治疗的军人。只是,前期化疗让他彻底垮掉了。两年前,腾耀辉正式签署了他的退役申请,黎平寇还亲自为他送行。
杨禹方现在的毛病不在身上,而是在精神上。
牧浩洋完全可以想像,在军队里干了大半辈子、把所有都奉献给了军队,不管是谁在离开的时候都会非常茫然,甚至不知道该做什么。这就像当初腾耀辉给他放大假一样,让他根本无所事事。
有的时候,牧浩洋就在想,要是哪一天他脱下了军装,会是个什么样子。
对海军来说,杨禹方的离去,绝对是一大损失。
要知道,他是中国海军中,最精通航空作战、也是经验最丰富的航空兵将领,即便放眼全世界,恐怕也没人能超越他。
当初,腾耀辉还希望由他出任海军司令。
所幸的是,这两年来,出任海军航空兵司令的晏鹰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没有让杨禹方离去变成遗憾。
“对了,晏鹰搏昨天打了电话过来。”
“找我?”
“你不在,转到我这里来了。”
“有什么事吗?”
“还能有什么事?”周渝生笑了笑,说道,“沈飞那边的事情,j-33已经准备好了,计划六月份首飞,他问你要不要去现场观摩。”
“有这个必要吗?”
“不管怎么说,你是负责装备工作的副总参谋长,还是海军大将,而且腾总现在是甩手掌柜,你要不去的话……”
“行,我让秘书安排。”
“晏鹰搏还说了,最好能在观摩后跟沈飞签合同。”
“这么急?”
“这不叫急,而是在鼓励沈飞。”
“这事我会考虑,用不着他来提醒我。”
周渝生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只是传话的,就当我什么都没说。时间不早了,先去吃饭吧。”
牧浩洋没有拒绝,他总不能天天在办公室里吃盒饭吧。
吃过午饭,周渝生回去处理潜艇部队的事情,牧浩洋也返回办公室,让秘书把j-33的相关资料送了过来。
与j-30跟j-32的关系一样,j-33也是j-31的舰载型号。
在j-j-33项目中,赢得试制合同的不是长期霸占着主力战斗机位置的成飞,而是痛改前非的沈飞。
在三十多年前,沈飞是中国头号飞机制造企业,不但制造了j-8这种典型的国产高端战斗机,还制造了j-11、j-13与j-15等一系列重型战斗机,但是到第四代战斗机的时代,沈飞尝到了不思进取的苦头,不但在j-20项目上完败给成飞,还在j-j-25项目上再次被成飞斩落马下。
归根结底,还是沈飞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或者说毁在了j-11项目上。
当初,在引进su-27与su-30的时候,军方就把仿制任务交给了沈飞,而沈飞也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j-11、j-13与j-15系列战斗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奠定了研制重型战斗机的基础。
问题是,大规模仿制,让沈飞忘记了创新才是生存之道。
结果就是,在第四代战斗机项目上,成飞的j-20毫无悬念的战胜了沈飞的j-14,迎得了空军的大笔订单。
在j-j-25项目上完败后,沈飞痛定思痛,开始反思与改革。
只是,这个时候成飞已经在j-30项目上拔得头筹,而且沈飞提交的方案依然被空军认为过于保守。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的话,沈飞很难有打翻身仗的机会。
对日战争改变了一切,j-30项目提前,成飞把大量精力放在了这种战斗机上,导致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项目延期,而且空军与海军也推迟了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的研制进度,决定不在战前装备。
接下来,全球自然灾害导致所有军备项目延期两到三年。
对沈飞来说,这等于获得了五年的时间,而且在此期间,最大的竞争对手没有把精力放在多用途战斗机项目上。
二零三八年,在空军重启多用途战斗机项目后,沈飞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事实上,成飞提交的设计方案也非常不错,而且结合了j-j-32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技术难度,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并且通过与j-j-32提高通用化程度,能够大幅度降低装备维持费用。
只是,在权衡考虑后,牧浩洋还是把试制合同给了沈飞。
准确的说,是同时给了沈飞与成飞,要求两家飞机制造厂在二零四一年底之前制造出第一批试飞验证机,再通过试飞来确定到底哪一种进入工程发展阶段,即定型研制,也由此决定最终采购方案。
这么做,等于给了沈飞一个机会。
当然,看好沈飞的人并不多。
主要就是,j-j-32装备了好几年,总产量超过一千五百架,已经形成规模效应,成飞的方案更具有成本优势,特别是综合成本优势,而且技术风险更小,在二零四一年试飞、两年内完成工程研制,在二零四四年底之前投产的可能性最大,而沈飞的方案与j-j-32几乎没有关系,不但不具备综合成本优势,技术风险也非常大,别说在二零四四年底量产,能否顺利试飞都是个问题。与成飞的方案相比,沈飞方案只有一个优势:在技术层面上更加先进。
当然,某些时候,劣势也能变成优势。
如果沈飞能及时拿出技术验证机,解决技术难题,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j-j-33的产量肯定会超过j-j-32,而且将成为中国主打的外销战斗机,成飞依靠j-j-32的规模效应优势就不再成立了。更重要的是,沈飞方案的技术更加先进,因此在j-j-33装备部队之后,与j-j-32不在是高低搭配关系,而是任务搭配关系,即根据主要作战任务来区分战斗机。
事实上,这也正是空军与海航追求的目的。
“高低搭配”是美国在研制第三代战斗机时提出来的概念,主要是第三代重型制空战斗机的价格过于昂贵,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也无法用其全部取代第二代战斗机,才不得不研制一种更加廉价的轻型战斗机,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别的不说,f-16是喷气时代美国产量最多的一种战斗机,也是全球产量第二多的战斗机,仅次于前苏联的mig-21。到了第四代战斗机的时候,同样受成本等因素限制,美国继续采用“高低搭配”模式,开发出了轻型化的f-35。只是在发展方向上,美国过于注重三军一体化,即在相同的构架下,研制三种不同的战斗机,最终导致f-35的研制成本严重超标,采购价格也一再攀升,变成了一种不算便宜的廉价战斗机,而f-35的产量也远远比不上f-16。在f-35上遭遇的失败,让美国当局不得不考虑改变战斗机的发展模式。
只是,在怎么变的问题上,美国人还没有想好。
与之相比,中国反而走到了前面。
相对而言,中国空军的j-20与j-22形成的高低搭配模式更加理想,只是中国海军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模式,即用原本是低端战斗机的j-25承担高端任务,让重型的j-15承担低端任务。在此基础上,中国海军首先提出,应该以任务来区分战斗机,而不再是以制造成本来区分。
正是如此,原本应该是重型制空战斗机的j-j-32变成了中型战斗机。
接下来的几场战争,证明了这一设计思路的正确性,不管是在对日战争中,还是第五次中东战争中,j-j-32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在主要战术性能上,不比美国的f-44差,甚至更加优秀。
也正是受此影响,j-j-33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中型多用途战斗机。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适当兼顾制空作战的情况下,加强多用途性能,并且通过降低战术指标来控制制造成本。比如,j-j-33的最大机动过载只需要达到十二g,能够在空战中击败第四代战斗机就行了,不要求达到第五代制空战斗机的水平,仅降低机身机构强度就能把成本减少百分之十。
降低成本,意味着能够采购更多的战斗机。
如此一来,在国际市场上,也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订单。
事实上,绝大部分国家根本用不着j-j-32这样的纯制空战斗机,更需要的是多用途战斗机。
沈飞能够提前半年让技术验证机上天,应该是个好兆头。
燃烧的海洋 第五十五章 两强相争
因为在前几种战斗机上,只有一名竞标者进入验证试飞阶段,空军将在这个时候赋予新式战斗机正式编号,所以j-j-33项目进入验证试飞阶段,空军依然赋予了正式编号,只是在后面加上厂家后缀进行区分。
沈飞的是yj-31s与yj-33s。
这里的“y”,表示“验证”,即表明是验证战斗机,而不是量产型。在量产前,还需要修改很多设计,甚至得做大幅度修改,战斗机的很多地方,包括外形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加以区分。
六月三十日上天的是yj-31s。
这也可以理解,空军是j-j-33的主导方,因此空军型是基础,海军型是在空军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为了降低研制难度,飞机制造厂肯定会首先保证空军型,而不会首先保证海军型。
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
yj-31s的首飞非常成功,由沈飞头号试飞员驾驶,在升空后盘旋了十五分钟,其间没有收起起落架,以便随时迫降。所幸的是,没有发生意外情况。在初步检验了飞机的动力系统之后,首飞就结束了。
按照沈飞的安排,yj-33s将在七月一日进行首飞。
也就是说,沈飞同时完成了yj-31s与yj-33s的试制工作,并且同时生产了两架进行验证飞机。
显然,这与牧浩洋有很大的关系。
谁都知道,牧浩洋是海军大将,而且负责装备发展工作。yj-31s与yj-33s能否迎得军方的合同,还得由牧浩洋说了算。如此一来,沈飞的负责人自然不会怠慢海军,也就把海军型的研制工作提前了几个月。
与空军型相比,yj-33s验证机的主要改进之处就是加强了起落架。
因为机身结构强度达到了十二g,已经超过了海军着舰标准,所以没有必要专门加强机身结构。
与成飞不同,沈飞没有在yj-33s上耍手段。
当初,yj-25进行首飞的时候,成飞故意采用了yj-22的起落架,以减低试飞难度,在进行着舰测试的时候,才换上了海军的起落架。为了这件事,牧浩洋还给成飞开出了一百五十万的罚单。
这次,军方明确规定,验证机在首飞之后不得做任何改动,必须一口气完成全部测试。
yj-33s的首飞工作也很顺利,只是升空后不到十分钟就降落了,根据沈飞提交的首飞测试数据,应该是一组液压系统出了故障,为了安全起见,地面指挥中心提前结束了首飞工作。事后查明,是连接左前缘襟翼液压系统的光纤上出现了一道裂缝,导致信号强度降低百分之九十,计算机认为是液压系统出了故障,发出了故障警告。在更换了光纤后,j-33s在三天后进行了第二次试飞。
可以说,yj-31s与yj-33s都顺利完成了首飞。
对此,牧浩洋也比较满意。
与j-j-32相比,yj-31s与yj-33s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翼身融合无尾气动布局,机身与机翼完全融合在一起,机翼的主结构由弹性复合材料制成、蒙皮由记忆材料制成,能够根据飞行状况自动调整外形与迎角,必要时也能由飞行员把机翼锁定在基本状态下,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气动效率,增强了机动性。
可以说,这个设计的优势非常明显。
在没有采用矢量喷管的情况下,yj-31s与yj-33s的最大机动过载能达到十二g。如果使用矢量喷管,则能提高到十五g,甚至有可能达到二十g,而j-j-32在使用双作动矢量喷管的情况下,最大机动过载也只有二十g,而前四批量产的j-j-32只配备了单作动矢量喷管,最大机动过载只有十五g。
当然,这个设计,也有较为突出的缺点。
最大的缺点就是价格昂贵,弹性复合材料与记忆材料都非常昂贵,而且整体成型技术的成品率还不是很高。就算大规模量产能够降低价格,但是也比采用普通气动外形设计的成本高得多。
针对这个问题,沈飞也提出了改进方案,即采用普通气动外形,通过安装矢量喷管的方式来提高机动性。按照沈飞的试飞安排,第三架yj-31s与第二架yj-33s就将采用普通气动外形。
当时,沈飞这么做,也是想让军方相信,即沈飞有能力研制高端战斗机。
此外,这也与沈飞的野心有关,即yj-31s与yj-33s的高机动性得到认同后,很有可能取代部分j-30与j-32,成为空军与海军的通用战斗机,在军方的第五代战斗机中占据三分之二的席位。
果真如此的话,高性能版的j-31与j-33就有望获得军方合同。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即j-31与j-33能赶在空军与海军扩大制空战斗机规模之前完成定型设计,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沈飞发力之后,成飞也不甘示弱。
八月底,yj-31c与yj-33c在成都完成了首飞。
因为初始设计来自j-j-32,所以在气动外形上,yj-31c与yj-33c没有太大创新,看上去与j-j-32几乎没有区别。这也是成飞坚持打“价格牌”的关键所在,即多用途战斗机首先是一种买得起与用得起的战斗机,其次才是一种高性能战斗机,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性能。
事实上,这也更对牧浩洋的胃口。
虽然空军与海军对沈飞方案表示出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但是牧浩洋却知道,yj-31s与yj-33s很有可能成为一种价格昂贵的战斗机,而空军与海军根本没有足够多的经费来大批量采购。
如果以一架战斗机服役二十五年为准,成飞方案的成本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按照成飞给出的报价,yj-31c与yj-33c的采购成本只有沈飞的三分之二,而且长期装备成本只有沈飞的二分之一,还可以通用j-30与j-32的保障维护设备,综合算下来,总体装备成本只有沈飞的一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