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要知道,只要中国登陆舰队还在扶桑,美军舰队就不用急着寻找决战机会。
只有在中国海军已经决定登陆马里亚纳群岛,而且采取了实质行动的情况下,美军舰队才有必要去夺回制海权。
四月四日,弗伦奇就收到了五角大楼的命令。
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任务,就是阻止中国海军攻打马里亚纳群岛,并且在夺取制海权之后,掩护运输船队前往关岛。
命令中还提到,运输船队正在集结,预计四月十日从珍珠港出发。
这下,问题出来了。
虽然马歇尔给了弗伦奇所有指挥权限,而且承诺不干预前线作战行动,但是这道命令等于对舰队的作战行动做了限制,比如舰队必须在运输船队到达之前夺取制海权,也就得在此之前击败中国舰队。
问题是,有这么容易吗?
要知道,主动权在中国海军手里,美军的调动与部署,都会对舰队决战产生影响,而且中国舰队的指挥官不见得会急于决战。说得直接一点,如果中国舰队指挥官知道美军急于向关岛运送作战物资,就很有可能故意拖延作战行动,等到相对有利的时候,才与美国太平洋舰队决战。
弗伦奇考虑得非常全面,也非常清楚,他手里没有多少优势。
当时,弗伦奇至少猜对了一点,即登陆舰队没有开往马里亚纳群岛,而是去了那霸,并且要到舰队夺取制海权后,才会离开那霸。至于登陆部队,牧浩洋只动用了一个陆战师,攻打目标也不是关岛等大岛,而是一座小岛。至于攻打哪座小岛,牧浩洋还没决定,得等到海战之后,再做出选择。
只是,美军的调动,确实产生了影响。
四月四日傍晚,中国太平洋舰队后撤了三百公里,进行弹药补给,前出的炮击编队在白天就已返回。
也就在这个时候,马明涛送来了一份刚刚收到的情报。
正是美军向珍珠港派遣运输船队的情报。
更重要的是,情报内容非常详细,明确提到了美军将向关岛运送一批作战物资,主要是弹药与燃油。此外,美军还要向关岛运送几套防空系统与工程设备,以便守军能够修复受损的军事设施。
只是,这份情报中没有提到,关岛守军是否急缺这些物资。
当时,李明阳只是做了推断,即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防御建设工作在年初开始,二月份的时候加快了进度,因此美军的准备工作应该很不充足,没有及时把足够多的物资与设备送过去。
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美军很有可能急缺军事物资。
如此一来,美军船队肯定会在几天后离开珍珠港,因此美军舰队会在船队到达前,主动寻找决战机会。
问题是,这只是推断,并没得到证实。
此时,牧浩洋也遇到了一个难题,即要不要在与美军舰队决战之前,发起登陆行动?
马明涛与龚继飞都觉得没有这个必要,毕竟美军舰队已经离开珍珠港,说不定已经进入战场。如果李明阳的判断没有错,那么美军舰队将主动前来决战,没有必要让登陆舰队承担风险。
只是,牧浩洋有不同的看法。
当时,牧浩洋已经知道,指挥美军舰队的是弗伦奇上将,而且参联会主席已经给了他全部指挥权限。也就是说,牧浩洋必须考虑到另外一种情况,即弗伦奇不会按照马歇尔的命令行动。
一名优秀的舰队指挥官,必须有足够的主见。
如果美军舰队没有积极寻求决战,登陆行动就得延迟。在此期间,美军舰队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舰队赶出马里亚纳群岛海域,让运输船队进入阿拉普港。也就是说,如果战事拖延下去,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防御部署将大幅度增强。结果就是,陆战队将不得不打一场恶仗。
由此产生的问题,牧浩洋不可能忽视。
比如,在四支登陆舰队中,有三支登陆舰队运送的是装备、物资与工程设备,如果需要增加登陆部队,就得让其中一支登陆舰队返回扶桑,卸下运载的物资设备,而这样肯定会暴露作战企图。
要知道,为了这次作战行动,海军策划准备了三个月。
至于提前发动登陆行动,反而不会有多大的问题,因为四支登陆舰队早已备妥,只是在那霸待命。在牧浩洋制订的作战计划中,登陆舰队有很大的灵活性,并没有对登陆时间做出特别安排。
当然,提前登陆,肯定会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登陆舰队得在美军舰队的威胁下进入交战海域,而且很容易在进行登陆的时候遭到美军舰队打击。
深思熟虑之后,牧浩洋决定调整作战计划。
必须提前登陆,但是不能让登陆部队承担太大的风险。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一十二章 以炸促战
牧浩洋决定调整作战计划的时候,美国太平洋舰队已经到达塞班岛东面大约一千八百公里处,弗伦奇也正在考虑,有没有遵从马歇尔上将的安排,修改已经制订好的计划,主动寻找中国舰队决战的必要。
事实上,弗伦奇此时已经收到了关岛司令部发来的电报。
虽然在此之前,美军向马里亚纳群岛运送了大量作战物资,包括数十万吨弹药、上百万吨燃油,并且在塞班岛、提尼安岛开辟了好几座军事基地。这些准备工作,都与美军最初的作战计划有关,即在攻占了冲绳岛之后,关岛将成为美军的后方基地,为数百架战略轰炸机提供支持。但是到了二零五三年,情况发生改变,美军首先把囤积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弹药与燃油送往澳大利亚,随后还调走了大批工程部队。结果就是,美军开辟的军事基地全部用来部署战术航空兵。[]
在四月三日之前,关岛守军的日子并不难过。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中国空军的轰炸行动,并没对马里亚纳群岛造成太大影响,基础设施也没有遭到严重破坏。
问题是,随着中国舰队到来,情况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特别是在四月三日之后,马里亚纳群岛守军的处境就有点困难了。主要就是,中国舰队的远程炮火几乎摧毁了所有地面设施,而进行重点轰炸任务的战斗机还炸掉了三分之二的地下设施。
到了四月四日晚上,马里亚纳群岛上的美军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最严重的,还是海水淡化设备被炸毁,导致淡水供应严重不足,已经威胁到了数十万美军的日常生活。
关岛、塞班岛与提尼安岛上都有淡水水源,但是水量并不充足,最多只能供十万人日常使用。为此,在战争爆发前,美军就在关岛上建立了一座海水淡化工厂,而且采用了军事标准,主要设备都深埋在地下,能够抵御高强度炮击,即便被巡航导弹命中,也不会受到严重损坏。
问题是,这些地下设施,都不足以抵抗钻地炸弹。
当时,马里亚纳群岛有三座海水淡化工厂,分别设在关岛、塞班岛与提尼安岛上,而在四月四日,这三座海水淡化工厂全部被炸毁。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三座大岛上的淡水水源连满足官兵日常饮用都不够。
事实上,这还不是唯一的问题。
因为五座主要油库被炸毁,美军储备的燃油锐减到了不足两千吨。以美军日常电力消耗水平估算,最多只能维持四天。也就是说,四天之后,美军将断电,很多耗电设备将不得不关闭。虽然这个时候,岛上的主要耗电设备只剩下了空调与冰箱等生活电器,军用电子设备基本上都已毁坏,但是对于在热带地区作战的美军官兵来说,没有空调、没有冰箱,显然是无法忍受的事情。
当然,没有电、没有油,连做饭都很困难。
别忘了,马里亚纳群岛上总共有大约三十万美军,每天要消耗数百吨食物,而烹制熟食需要电力与燃料。
当然,淡化海水也需要电力。
也就是说,美军不但要向前线运送海水淡化设备,还要运送燃油与发电机,不然守军很快就会崩溃。
事实上,这也正是马歇尔让弗伦奇尽快与中国舰队决战的主要原因。
当然,这也是美军高层最关心的问题。
即便中国海军不打算攻打马里亚纳群岛,也会进行战略封锁,让群岛上的美军官兵弹尽粮绝。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付岛屿守军的最佳办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中国军队肯定会继续轰炸马里亚纳群岛。
四月五日,弗伦奇的担忧变成了事实。
当天上午,中国空军的四百架轰炸机对关岛、塞班岛与提尼安岛进行了集中轰炸,而且使用的不是射程超过一千公里的巡航导弹,而是投掷距离只有十多公里的炸弹、其中三分之二还是重型钻地炸弹!
这轮异常猛烈的轰炸,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比如,在轰炸关岛的时候,一百八十架轰炸机投下了三千六百枚一吨重的钻地炸弹,且弹着点的间隔距离在两百米左右。也就是说,中国空军甚至已经懒得去甄别美军的地下掩体了,直接以“面积摧毁”的方式进行地毯式轰炸。照此下去,只需要十天,中国空军就能用重型钻地炸弹把关岛耕犁一遍。要知道,一吨重的钻地炸弹,能够击穿七十米厚的土层、或者三十米厚的岩石、或者二十米厚的钢筋混凝土,而美军在关岛上的地下掩体,没有任何一座能够抵御这种炸弹。
可以说,这是十分野蛮的打法,不过也是十分有效的打法。
要知道,跟那些动辄数千万美元一枚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相比,一吨级的精确制导炸弹的单价只有其千分之一左右,即批量生产时的单价只有几万美元,属于典型的可以大量消耗的弹药。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就算中国空军用钻地炸弹把关岛、塞班岛与提尼安岛彻底轰炸一遍,耗费也仅相当于一次高强度巡航导弹攻击。显然,中国空军绝对不会穷到连炸弹都用不起的地步。
对美军来说,这却是不折不扣的灾难。
当天傍晚,中国空军对关岛进行了一次集中轰炸,四百多架轰炸机,在关岛上空投掷了近九千枚一吨级钻地炸弹。虽然这次轰炸没有覆盖整座岛屿,但是造成了数千名美军官兵伤亡,还有数千人失踪。
可以想像,失踪人员都被活埋了。
这时候,弗伦奇也再次收到了关岛司令部的紧急电报,要求他立即出动战斗机,为关岛提供防空掩护。
问题是,弗伦奇不能这么做。
虽然中国舰队已经撤走,但是肯定在附近某个地方。如果美国太平洋舰队出动舰载战斗机掩护关岛,就等于宣告已经到达战场,也就等于告诉中国舰队,决战即将到来,而这无疑是自寻死路。
要知道,美国太平洋舰队已经进入了中国岸基航空兵的搜寻范围。
如果不是中国空军在高强度的轰炸马里亚纳群岛,占用了扶桑地区的空军基地,恐怕中国海军的反潜巡逻机早就飞过来了。
结果就是,当天晚上,美国太平洋舰队转为向南航行,没再靠近关岛。
在弗伦奇看来,中国空军大打出手,就是要迫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前去决战,那四百架轰炸机,随时有可能挂上反舰导弹执行对海打击任务,而中国舰队的舰载战斗机将在轰炸机群后方,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出致命一击。
必须承认,弗伦奇的判断非常准确。
空军的高强度轰炸行动,正是牧浩洋安排的,目的也正是通过摧残马里亚纳群岛上的美军,迫使美国舰队现身。
只是,弗伦奇并不知道,一支登陆舰队正在向东航行。
直到四月六日清晨,弗伦奇才收到潜艇发来的消息,得知中国登陆舰队已经出动,预计在三天后抵达马里亚纳群岛。
至于中国舰队的行踪,弗伦奇依然没有收到准确情报,只能大致断定,中国舰队在关岛西面一千五百公里到两千五百公里之间的某一海域,因为在这一海域活动的美军潜艇,均遭到了反潜巡逻机跟踪,已有三艘潜艇与后方失去联系,另外几艘潜艇则被迫撤离,不敢贸然前往该海域。
根据这些情报,弗伦奇做出了判断。
中国海军将攻打马里亚纳群岛,而且登陆地点很有可能是塞班岛北面的某座岛屿,而中国舰队将在登陆场西南方向上活动。原因很简单,中国海军的岸基反潜巡逻机能够覆盖马里亚纳群岛东面海域,阻止美军舰队从该方向上进入。更重要的是,中国空军的轰炸机群足以让美军舰队呆在马里亚纳群岛南面。也就是说,如果美军舰队前去偷袭登陆场,就得从南面北上,也就得进入中国舰队的打击区域,而且首先与中国舰队遭遇。在弗伦奇看来,中国舰队指挥官充分利用了这一局面,迫使美军舰队去他选定的战场作战,而不是去美军选择的战场决战。
做出判断,不等于解决了问题。
摆在弗伦奇面前的问题是:要么去中国舰队选择的战场,打一场结果肯定会非常惨烈的舰队决战;要么不顾岛屿守军的死活,绕一个大圈子,避开中国舰队的主要搜索区域,在他选择的海域决战。
显然,这不是艰难的选择。
地面守备部队能够承受伤亡,可是舰队不能承受损失。
六日上午,弗伦奇继续让舰队南下,并且进入了密克罗尼西亚。
他的意图很简单,舰队从密克罗尼西亚向西航行,在到达离菲律宾群岛大约两千公里的时候,再转为北上,然后集中舰载战斗机搜索中国舰队可能存在的海域,再抢先攻击,一举夺取胜利。
当然,这样一来,马里亚纳群岛的守军还得在轰炸中坚持好几天。
弗伦奇并不知道,美国太平洋舰队南下的时候,中国太平洋舰队也在南下,只是速度慢得多。
从某种意义上讲,牧浩洋的战术安排与对手非常相似,只是出发点不同。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一十三章 潜艇禁区
在这场被称为“马里亚纳海战”的战斗中,牧浩洋的指挥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决定提前发动登陆行动之后,牧浩洋对作战计划做了全面调整,甚至可以说在已有条件下重新制订了作战计划。
首先,他让空军对关岛、塞班岛与提尼安岛进行高强度轰炸。[]
当时,在具体战术安排上,牧浩洋没有要求空军使用哪种弹药,只是提到,以摧毁美军的地下掩体为主。结果就是,空军为轰炸机选择了重型钻地炸弹,而且让轰炸机在目标上空投弹。
可以说,这是相当大胆的战术。
要知道,美军舰队就在附近,如果出动舰载战斗机进行拦截,中国空军的轰炸机群肯定会凶多吉少。
所幸的是,美军舰队没有出动舰载战斗机。
高强度轰炸,有两个直接影响。一是让美军相信,中国海军不会攻打关岛、塞班岛与提尼安岛,而会占领一座面积不算太大,但是足以成为进攻桥头堡的岛屿,必须塞班岛北面的阿纳塔汉岛。二是守军的巨大伤亡,将促成美军舰队前来决战,而且会在相对不太有利的情况下前来决战。
当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还得做一件事:让登陆舰队开赴战场。
只是,为了安全起见,牧浩洋动用的是一支运送作战物资的登陆舰队,而不是运送陆战队的登陆舰队。
也就是说,如果弗伦奇决心拼个鱼死网破,中国海军的损失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以当时的情况,牧浩洋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弗伦奇没有这样的胆量,绝对不会拿美军舰队冒险。
在牧浩洋看来,弗伦奇肯定会让美军舰队南下。
只是,他还无法肯定这个判断,也就得做第三件事情:让海军的岸基反潜巡逻机严密搜索马里亚纳群岛以东海域。当然,这个命令要到四月八日,也就是登陆舰队到达马里亚纳群岛的前一天才会执行。在此之前,岸基反潜巡逻机的主要任务是肃清菲律宾海,驱逐在此活动的美军潜艇。
能够迅速调整作战部署,得益于一种新的通信手段,即超高空长航时无人机。
当时,海军除了从陆军借用的八架之外,还采购了数十架,并且已经接收了十二架。这二十架无人机,都能在大约三十五公里的高空盘旋一个月以上,为方圆五百公里内的作战部队提供通信中转服务。更重要的是,斜线距离在三百公里以内的时候,战舰可以用定向通信设备发送信息。也就是说,战舰不需要使用无线电台,也就不存在在进行通信联络的时候暴露行踪的风险。
如果没有这些无人机,牧浩洋只能派运输机飞往冲绳岛传递作战命令。
完成这些部署之后,就轮到舰队的作战行动了。
其实,此时已能看得出来,牧浩洋的意图就是迫使美军舰队南下,前往由他选择的决战海域。
只是,在伏击美军舰队的方式上,牧浩洋变得更加大胆。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马明涛与龚继飞都认为,美军舰队将从关岛南面,也就是密克罗尼西亚以北向西航行,然后动用侦察机搜寻中国舰队,争取先敌发现、先敌进攻,以求获得突袭机会。如此一来,中国舰队就应该留在关岛西面,并且动用舰载战斗机、或者是岸基反潜巡逻机监视关岛南面的海域,在美军舰队到达之后,主动发起攻击,不给美军舰队任何反击机会。
牧浩洋并不反对这种判断,只是在具体战术上,比马明涛与龚继飞更加积极。
他的想法很简单:离开已经清理过的海域,等到美军舰队靠近之后,再发动一次决定性攻击。
如此一来,舰队就得南下。
问题是,谁也不敢保证前方没有美军潜艇。
要知道,如果暴露行踪,牧浩洋的伏击战术就不管用了。
动用反潜巡逻机的话,肯定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反潜巡逻机不可能在美军潜艇出没的海域长期滞留,而美军潜艇肯定会及时汇报情况,美国海军也就能够根据中国反潜巡逻机的活动区域,大致判断出中国舰队的活动区域,甚至有可能据此推断出,中国舰队正在向南航行。
牧浩洋想到的办法很简单:让潜艇执行反潜任务。
当时,在西太平洋上,周渝生部署了四十八艘潜艇,而且全部是“黄貂鱼”级全电动潜艇。虽然这种潜艇的续航力非常有限,无法到远海执行作战任务,但是有足够的能力,伴随航母战斗群活动。
事实上,这四十八艘“黄貂鱼”级潜艇的主要任务,就是掩护舰队。
按照牧浩洋的部署,四十八艘潜艇分成了四批,其中两批各有二十艘,分别在舰队前方五百公里与二百五十公里处横向展开、相邻两艇间的间隔距离为三十公里,以十六节的安静航速向南航行。
这两条反潜警戒线,足以对付美军最先进的攻击核潜艇。
说得简单一些,在两条潜艇警戒线的航线上,如果有美军潜艇,就会同时遭到至少两艘全电动潜艇攻击。
更重要的是,这两条反潜警戒线形成了宽度在六百公里左右的反潜区域。
在此区域内,美军潜艇将无处可藏。
在潜艇警戒线后方,就是中国太平洋舰队。
剩下的八艘全电动潜艇分成了两批,每批四艘,分别在舰队左右三百公里处,以十六节的速度向南航行。
它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应付来自侧面的威胁。
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反潜战术。
要知道,舰队在以十六节的速度航行时,产生的噪声只有四十五节全速航行时的百分之五,因此潜艇的被动声纳对舰队的发现距离将缩短百分之九十以上。即便是美军最先进的攻击核潜艇,也只能在一百五十公里外探测到舰队发出的噪声,而且要接近到一百公里之内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显然,美军潜艇要想把逼近到一百公里之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黄貂鱼”级全电动潜艇在以十六节的速度航行时,产生的噪声远低于美军最先进的攻击核潜艇。也就是说,即便美军的攻击核潜艇以更低的速度航行,也会被中国潜艇发现。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军潜艇在发现中国太平洋舰队之前,将与中国潜艇遭遇,也就不可能知道中国太平洋舰队正在南下,而会把遭遇的中国潜艇看成是“独狼”,自然没有理由立即汇报情况了。
当然,这套战术也有一个问题,即舰队航速只有十六节。
对于能够以四十五节持续航行的中国太平洋舰队来说,十六节是个非常慢的速度,必然会影响舰队的作战灵活性。
只是,当时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事实上,在“长城”级攻击核潜艇服役之前,用潜艇执行反潜任务时,舰队航速受到限制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要等到划时代的“长城”级服役之后,舰队才能在敌潜艇活动海域高速航行。
当然,这套战术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使用潜艇的创新。
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建造了差不多一千艘潜艇,其中四分之三是全电动潜艇,与牧浩洋开创的这套战术有很大关系。要知道,在潜艇成为海军的主要侦察手段的时候,潜艇本身就成为了最重要的反潜力量,而传统的反潜力量,比如反潜巡逻机、反潜直升机与反潜战舰都难以满足更高的作战要求。也正是如此,才有很多人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是潜艇的舞台,中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在这场悄无声息的战斗中,把潜艇的辉煌战史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上。
只是,当时牧浩洋还没有认识到这种潜艇使用战术的价值。
直到几个月之后,周渝生在总结海战经验的时候,才发现了潜艇在舰队作战中的巨大价值,并且把支援舰队作战当成了潜艇的主要任务之一,而且也为此给已经大批量建造的“黄貂鱼”级全电动潜艇找到了用武之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