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显然,这是二零五三年年内的事情。
也就是说,洛布鲁克很有可能在四十八岁之前成为四星上将。
如果他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有理由相信,要不了两年,这位被马歇尔给予厚望的将领将成为美国陆军的统帅,甚至可以说,只要假以时日,洛布鲁克迟早会成为戚凯威、魏成龙与蒋博文那样的超级战将。
可惜的是,洛布鲁克并不走运。
按照常理,他应该搭乘专机前往莫斯科,在大部队到达之前,建立美军司令部,与俄军搞好关系。
只是,这位不走寻常路的将领没有直接飞往莫斯科,而是决定跟随大部队去俄罗斯。
也就是说,他搭乘运送作战部队的船只前往俄罗斯。
当时,他把去莫斯科建立前美军司令部的任务交给了参谋长伦道夫上校,只是在登船之前跟布鲁希洛夫通了电话。
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料到,洛布鲁克正踏上一条不归之路。
五天后,美军船队经过亚速尔群岛,驶往直布罗陀海峡。当天晚上,这支由二十四艘快速运输船组成的船队遭到潜艇伏击,一条重型鱼雷击中了洛布鲁克乘坐的“美利坚合众国”号货轮。不到五分钟,这艘排水量超过十万吨的巨轮就断成两截,连同洛布鲁克中将在内的五千多名官兵沉入大海。
伏击美国船队的,正是周渝生派往大西洋的“海豹”号攻击核潜艇。
事实上,这也是“海豹”号第一次到北大西洋执行破交任务,而且是第一次在北大西洋攻击美军船队。
当时,总共有七艘运输船遭到攻击,只有“美利坚合众国”号被击沉。
结果就是,洛布鲁克这颗还没有升起的将星就这样陨落了。
这场战斗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潜艇从没来过北大西洋,所以美国海军不太重视北大西洋上的反潜护航任务,只为船队安排了两艘反潜驱逐舰,而且只在亚速尔群岛以西安排反潜巡逻机清理航道。
虽然在此之后,美国海军加强了在北大西洋上的反潜护航力度,但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洛布鲁克起死回生。
战后,有人认为,如果洛布鲁克没有死,大陆战场的结局肯定会不一样。
当然,这只是推测,也就有一定的可能性。虽然很多人把洛布鲁克吹成了能与戚凯威匹敌的战将,但是这些人没有办法证明洛布鲁克确实有指挥军队作战的才华,因为洛布鲁克从来没有指挥过作战行动。
别忘了,戚凯威能有如此高的地位,全是在战场上拼来的。
当然,就算洛布鲁克是古德里安、巴顿、朱可夫那样的天才级将领,没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他也只是一名光杆司令。
要知道,在才华上,布鲁希洛夫不亚于戚凯威,可是他从来没有击败过戚凯威。
洛布鲁克之死,没有阻止美国向俄罗斯出兵,反而让他的断言得到了重视,从而让美国加快了出兵俄罗斯的步伐。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五十八章 二虎相争
美国出兵俄罗斯,绝对不是小事,几乎彻底打乱了戚凯威的战略部署。
十月份的后二十天里,美国向俄罗斯发出了八支运输船队,规模最小的有十八艘,最大的有五十六艘,除了运送十个师之外,还运送了大约一千万吨作战物资,以及足够装备十个俄军师的主战装备。
只是,这仅仅是个开始。
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美国计划在十一月向俄罗斯发出二十四支船队,再运送十个师的地面部队、提供给俄军的二十个师的主战装备、一千二百万吨作战物资、以及大约四百万吨粮食。
如果一切顺利,到二零五三年结束,美国将向俄罗斯出动一百万地面部队,并且为俄罗斯武装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运送的作战物资足够使用半年,连非军事物资也足以帮助俄罗斯渡过寒冷的冬天。
显然,美国并不缺乏武器装备。
虽然地面战系统要到年底才能投产,但是在战争爆发后,美国一直在不断的生产陆军的主战装备。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仅在二零五三年,美国就生产了一万八千辆主战坦克、三万辆装甲战车、一万二千门远程火炮、四千门火箭炮、六百套战区防空系统、一千二百套战术防空系统。
毫无疑问,如此多的主战装备,已经超过了美军的需求量。
结果就是,美国可以肆无忌惮的向盟国提供武器装备。比如,在二零五三年,美国就为以色列提供了三千辆主战坦克。
必须承认,美国的战争生产能力确实非常强大。
要知道,同样在二零五三年,中国也只生产了一万五千辆反装甲平台、二万四千辆多用途平台、一万六千辆火力支援平台、四百八十套战区防空系统、八百套战术防空系统,以及翻新了百分之六十的封存装备。
对戚凯威来说,美军源源不断的到达俄罗斯,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到了十月底,戚凯威就坐不住了。
原因是,他把进攻时间订在了十一月底,而到时候到达俄罗斯的美军将超过六十万,还有大约一百万俄军得到了武装。如果把这些新生力量的战斗力算进去,中国军队的进攻难度将提高一倍。
问题是,提前发动进攻也不大可能。
要知道,动用二十个集团军,总兵力一百五十万的战略进攻,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全部准备工作,而且所有准备工作都得像钟表一样精确,不是说总司令想加速,就一定能提前完成的。
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动进攻,后果更难设想。
摆在戚凯威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推迟进攻行动,花更多的时间做准备,投入更多的进攻兵力;二是降低战役目标,给作战部队减压。
如果没有外界因素影响,戚凯威肯定会选择前者。
要知道,到年底,四个充当预备队的集团军就能准备就绪。进入二零五四年,情况将变得更加有利。到时候,除了每个月能够有两到三个集团军获得武装之外,还将获得改进后的地面战平台。显然,就算美国继续向俄罗斯增兵,而且在二零五四年让地面战系统装备前线部队,也不可能与中国军队抗衡。别的不说,到二零五四年四月底,至少有十个集团军能够获得采用第二代燃料电池的地面战平台。在装备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后,这十个集团军的作战能力将提高一倍以上。
问题是,绝对无法排除外界因素的影响。
首先,牧浩洋策划的所罗门群岛战役肯定会在十一月初开打,而这是掩护戚凯威在大陆战场上发动战略进攻的战略佯攻。如果戚凯威推迟进攻,牧浩洋肯定会把佯攻转为主攻,甚至会要求陆军出兵。原因很简单,推迟到二零五四年五月发动进攻的话,陆军没有理由拒绝出兵太平洋。
其次,随着赴俄美军增长,如果戚凯威不出手,美俄联军都有可能出手,而且美军肯定会在其他战场上发动进攻,迫使中国陆军分散兵力,而最有可能的,就是美以联军在中东战场上发动进攻。当时,已经有足够的迹象表明,罗林森为了保住美以联军总司令的位置,会在年内发动进攻。
最后,军事情报局已经发出警告,美国出兵俄罗斯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俄罗斯稳住战线,二是威胁欧盟国家,瓦解法德意轴心,阻止欧洲实现统一。因此从政治上讲,也绝不能推迟进攻行动。只有及时发动进攻,才能牵制住规模庞大的美军,也才能拉拢已经倾向于中国的法德意。
显然,戚凯威没有选择的余地。
十月三十一日,戚凯威向战争部提交了作战计划。
基本上没有修改,即以攻占伏尔加河以东地区为主要目标,只是向乌拉尔山进军的行动将由战役的进展情况决定。
牧浩洋签署了作战计划,反正他不想签也得签。
只是,在一个关键问题上,牧浩洋与戚凯威发生了争执。
当时,戚凯威坚持要去前线指挥作战,而牧浩洋则认为,戚凯威作为陆军参谋长,还是相当于总参谋长的参谋长会议主席,不应该去显现指挥战役行动,应该在大陆战场上任命一名司令官。
事实上,牧浩洋早就提出了这件事情。
要知道,当时其他战场上都任命了战区司令,只有大陆战场由戚凯威直接指挥。
更重要的是,陆军不是没有合适的战区司令官人选,就算戚凯威不大信任那些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年轻将领,也应该相信他的左右手,即陆军大将魏成龙。要知道,魏成龙一直是陆军的二号人物。
当时,牧浩洋就提出,任命魏成龙为大陆战区司令,再把蒋博文派去当参谋长。
显然,戚凯威不会答应这样的安排。别的不说,他早就想把蒋博文发配到非洲之角,绝对不会让这个有点自以为是的家伙去大陆战场。至于魏成龙,戚凯威更加担心,因为魏成龙不是那种敢于与牧浩洋唱反调的陆军将领。如果让魏成龙来指挥大陆战场,恐怕就是由牧浩洋做主了。
事实上,牧浩洋这么做,也是担心戚凯威坐大。
要知道,戚凯威一直在跟他唱反调,如果让他在大陆战场上取得胜利,恐怕今后更得于牧浩洋对着干了。
再说了,一山难容二虎。
在战争时期,一支军队只能有一名统帅,如果出现了两名统帅,肯定会出问题。
虽然牧浩洋还是中国军队的军事统帅,战争部长的位置不是谁都能坐的,但是戚凯威已经对他构成威胁。即便不为私利着想,牧浩洋也要考虑得更加长远一点,即今后的总体战略是否能够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可以说,这也是当时中国军队存在的最大问题。
可惜的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恐怕比战胜美国还要困难。因为真正的结症,不是牧浩洋与戚凯威的分歧与斗争,而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即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黄瀚林绝对不会让军人坐大。可是在战争期间,军队坐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此一来,黄瀚林就只能想办法控制住军队,让军队听从他的指挥。唯一的办法,就是为军队安排两个有着足够的才能、又有不可调和矛盾的领袖。说得直接一点,不管是牧浩洋、还是戚凯威,谁敢不听从政治指挥,谁就下课。
显然,黄瀚林的安排一直在发挥作用,因此中国军队一直在为政治任务服务。
也许,在某些人看来,这是在妨碍军队作战。因为不管是牧浩洋主张的海洋战略、还是戚凯威主张的大陆战略,只要坚持走下去,都能取得胜利,而在两个战略之间转换,只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可是这些人忽视了一个问题,即不受政府控制的军队,迟早会摆脱仅有的束缚,演变成军国主义。
别忘了,战争永远是政治斗争的手段。
只有为政治服务的军队,才是真正的军队,而纯粹为了战争而进行战争,那就是疯狂的战争份子了。
最后,这件事闹到了黄瀚林那里。
这次,黄瀚林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来解决纷争:各打五十大板,再各给一根棒棒糖。
按照黄瀚林的安排,戚凯威兼任大陆战区司令,但是委任魏成龙为中亚战区司令,兼任前线总指挥。
事实上,黄瀚林把大陆战区拆分成了两个战区。
戚凯威的地位被削弱,魏成龙得到了重用,牧浩洋仍然别想插手大陆战场,因为魏成龙直接向戚凯威负责。
当时,黄瀚林还做出了一个决定:按计划在十一月上旬攻打所罗门群岛。
也就是说,整体战略计划没有变,要等到陆战队攻上所罗门群岛之后,陆军才在大陆战场上发动进攻。
对牧浩洋来说,这不是一个糟糕的结果。
原因很简单,黄瀚林的部署对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而且他提出的主张,得到了部分实现。
至少,戚凯威在跟他做对的时候,得考虑下魏成龙的感受了。
说得简单一点,在戚凯威得花心思处理陆军内部的问题时,牧浩洋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推行海洋战略。
现在,牧浩洋要做的,就是把陆战队送上所罗门群岛。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五十九章 盟军
攻打所罗门群岛由海军与陆战队负责,所以与伊朗战场没有多大关系。
到十月底,陆战队的四个陆战师全部到达阿拉普港,四支登陆舰队也已聚齐,甚至连阿拉普港都修缮一新。
最重要的是,舰队终于回归了。
十月的最后一天,随着“嵩山”号上再次升起了中国海军旗,标志着中国海军恢复到了战争爆发时的水准。准确的说,是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准,因为七艘超级航母的作战能力基本上赶得上战前的十二艘航母了。
这个时候,美国海军依然只有三艘超级航母。
虽然有情报表明,美国加快了六艘“美国”级航母的整训工作,但是牧浩洋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接下来的五个月里,美国海军没有资格挑战中国海军。五个月的时间窗口,足以在西南太平洋上取得重大胜利。
可以说,当时牧浩洋是很乐观的。
十一月一日,“嵩山”号驶离位于长江口的江南造船厂,在四艘反潜战舰掩护下全速开往冲绳岛,与四艘大型综合战舰会合后,将开往关岛,与提前两天到达的舰队会合,然后开赴战场。
这一天,牧浩洋也搭上了飞往德黑兰的专机。
他的任务,是去这座刚刚解放,还在进行重建的城市参加盟国军事首脑会议。
显然,这是一个政治任务,而不是军事任务。
虽然在军事层面上,东方同盟集团的问题并不突出,因为只有一个核心,其他国家都是辅助力量,但是解决军事协作问题,仍然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毕竟中国不能把所有盟国都抛在身后。
从政治上讲,必须得尽快成立盟军司令部。
要知道,已经有很多盟国对中国单打独斗的做法表示了不满。
不是说,盟国的军人愿意上战场流血牺牲,毕竟这场战争的残酷性,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人感到胆怯。要知道,当时在很多战场上,俘虏并没受到优待,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保障。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伊朗战场上,俄军早就开始处决战俘,特别是在敌后战场上俘虏的游击队员。在中东战场上,以色列国防军也秘密处决了一部分战俘,主要是阿拉伯军队里的极端份子。同样的事情,东方同盟集团的军队也在做,比如在非洲之角,巴基斯坦军队就处决过一些协助美军的当地武装份子,而中国军队在西伯利亚与远东,根本没有给予俄军战俘必要的生存保障。
关键是,如果不出力,谁也别想在战后分到红利。
事实上,这也正是其他国家领导人最担心的事情。
当时,一些国家领导人的担心,已经变成了现实。
比如,在二零五三年,中国提供给巴基斯坦与斯里兰卡的援助,明显比其他国家多,主要就是这两个国家出的力最大。当时,巴基斯坦已经出兵六十万,其中五十万在伊朗,斯里兰卡则出兵二十万。
在盟国看来,中国的援助,与出力大小有直接关系。
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所有盟国都提出,应该均分参战机会,让所有国家的军队都上阵出力。
当然,在政治家眼里,这完全是一笔经济账。
别忘了,这场战争,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各国的经济结构,不但中国与美国进入了战争状态,开始逐步废除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由国家调控的计划经济体系,在经济往来上有很大关联的其他参战国也对经济结构做了调整。更重要的是,巨大的战争消耗,也要求所有参战国调整经济的运行方式,以确保军事工业得到优先保证,从而不可避免的对民生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几乎所有参战国都出现了物价飞涨的问题。
战争时期,最重要的民生物资,肯定是粮食。
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够在粮食上做到自给自足的国家用十根手指头就能数过来,而有富裕的国家更是不到五个。
最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就是中国与美国。
原因很简单,中国与美国首先解决了能源问题,并且首先完成了农业工厂化,能够用极少的人力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相反,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都是个大问题,即便像加拿大与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能够做到自给自足,也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效率低下,导致粮食价格居高不下。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国与美国都把粮食当成了对外援助的战略物资。
事实上,这与中美两国推行的总体战争策略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原因就是,中国与美国都需要利用盟国的人力资源,让盟国承担部分军事生产任务,从而减轻本国军事工业的负担。比如在东方同盟集团内,中国只负担了百分之四十的军事化工生产任务,其他百分之六十的军事化工产品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与印度等国承担。如此一来,这些国家所能用于民生产业的人力资源就大大减少,从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劳动效率低下的行业。这其中,由以传统农业为主。结果就是,几乎所有盟国的农业产量在二零五三年都大幅度下滑,不得不从中国进口农产品,以确保国内的农产品市场供给量高于消费量。
这里,就涉及到了中国的对外援助问题。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仅在二零五三年,中国就输出了大约三亿吨物资,其中包括一亿三千万吨粮食。到二零五四年,仅粮食输出量就突破了三亿吨。到战争结束的前一年,更是高达八亿吨。可以说,到战争结束的时候,中国农业工厂生产的粮食,供养了东方同盟集团的二十多亿人。
毫无疑问,这些对外援助肯定不是无偿的。
说得简单一些,名义上大部分援助是无偿的,即接受援助的盟国,只需要按照中国分配的生产任务,完整战争生产工作,就能从中国获得援助。可实际上,具体的援助量,得由各个国家做的贡献决定。
当时,中国在国务院外交部下,专门设立了一个战时对外援助处。
这个部门的任务,就是评定各个盟国所做的贡献,以及产生的价值,从而让外交部在分配援助份额的时候,有一个直接的参考标准。
当然,不仅仅是中国在这么做,美国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来援助同盟国家。
这种直接援助,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既是鼓励其投身战争的动力,又是促使其努力争取更高地位的主要原因。
即便在战时,所产生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比如,在二零五三年的时候,中国输出的粮食并不足以填补粮食减产的缺口,要到二零五五年,东方同盟集团的粮食产需量才趋于平衡。结果就是,在二零五三年,除了中国内地市场基本上保持了稳定的粮食供应之外,只有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与柬埔寨的粮食供应比较充足,而后面四个国家,本身就是产粮国,粮食缺口并不大,集团内的其他国家,都或多或少出现了粮食危机,印度的粮食缺口更是超过了一亿吨,导致大约两亿印度人处于饥饿状态。
至于其他民生物资,也差不多是类似的情况。
比如,在二零五三年底,因为供应短缺,一块香皂能在印度卖一百元人民币,在中国连一元都不到。
从总体上看,要到二零五五年,东方同盟集团的民生物资产需才能达到平衡。
在此之前,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国家都得为获得更多的援助而奋斗,也就得想方设法的战场上多做贡献。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派遣更多的军队参战。
事实上,在二零五二年底,东方同盟集团就组建了“联合作战司令部”。
只是,这个司令部名义上是“联合作战”,实际上与作战毫无关系,其主要职责只是负责物资运输工作。
当然,利用这个司令部,所有盟国都派遣了部队。
只是,除了非洲之角,那些没有处在战场上的盟国所出动的军队,主要负责的是后勤方面的工作。比如在中东战场上,有五万马来西亚军人、七万印度尼西亚军人、四万孟加拉国军人在后方工作。
现在,盟国不再满足于非作战任务,提出了参加前线战斗的要求。
这样,就得成立盟军司令部,统一指挥盟军的作战部队。
虽然成立司令部不是什么难事,而且没有盟国质疑中国的领袖地位,但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比如,各个国家在盟军司令部里的地位,以及各国军队派遣的军官所担负的职责等等。
作为中国的战争部长,中国军队的最高军事统帅、唯一的元帅,牧浩洋在组建盟军司令部的事情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黄瀚林让他去德黑兰,就是希望以他的威信,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
准确的说,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去告诉盟国将军,一切服从指挥。
有趣的是,当时去德黑兰的,几乎都是元帅。结果就是,牧浩洋这个中国海军元帅被一大群元帅淹没了。
还好,谁也不敢质疑中国海军元帅的含金量。
要知道,打到这个时候,中国军队中只有牧浩洋是元帅,戚凯威都只是陆军大将。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六十章 进军所罗门群岛
牧浩洋只在德黑兰呆了一天,只参加了一次会议,即东方同盟集团军事首脑第一次全体会议,而他也只阐明了一个观点:不要质疑中国的战争策略,同盟集团只有团结在中国周围才能取得胜利。
随后,牧浩洋就急匆匆的飞回了北京,让周渝生大将去替他参加接下来的会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