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比如,一艘护航航母的实际价值只有一艘超级航母的二十分之一,常规作战费用只有超级航母的十分之一,维护费用只有超级航母的五分之一,但是能携带三十架舰载战斗机、或者二十四架固定翼舰载反潜巡逻机,作战能力相当于一艘超级航母的三成,其综合效费比是超级航母的五到十倍。
也就是说,用同样的经费来采购护航航母,比采购超级航母划算得多。
正是如此,从二零五四年开始,中国海军就开始大批量采购护航航母,甚至因此放弃了第六批超级航母的订单。事实,到大战结束的时候,第五批超级航母都没完全建成,最终只完成了四艘,其余八艘在拆除敏感设备后出售给了钢铁回收企业,而现役的超级航母只有三分之一保留了下来,其余的都在大战结束后的五年之内退役,部分封存了起来、部分低价出售给盟国、部分则成为测试新式反舰武器的靶船、还有一些被拖到南海成为了人造海底珊瑚礁的基石。
到二零五六年三月底,中国海军中的护航航母已经超过一百八十艘。
这是个什么概念?
按照一艘护航航母搭载三十架战斗机,这些护航航母总共可以搭载五千四百架,而实际远不止如此,因为一些后期改进的护航航母的载机量超过了六十架,一些用三十万吨级集装箱货轮改装的护航航母甚至能搭载一百架战斗机。当时,部署在前线的一百五十艘护航航母总共搭载了八千架战斗机。
太平洋舰队的十五艘超级航母,最多也就只能搭载不到一千四百多架战斗机。
这么一比,就能发现护航航母群有多么庞大了。
当然,如何部署与调动这些护航航母,绝对是一『门』科学。
从指挥的角度来讲,同时调动一百八十艘护航航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同时指挥八千架战斗机作战,也几乎不可能。
所幸的是,当时海军已经研制出了功率更大的电磁弹『射』器,能够在甲板零风速、甚至是负二十五节风速的情况下,让j33满载起飞,不需要像以往一样,必须让航母迎风航行使甲板风速超过二十节。如此一来,聚集在一起的护航航母就可以在锚泊的状态下弹『射』与回收舰载战斗机。
简化了使用方式,护航航母的价值大增。
除此之外,崭新的军事指挥体系也已成型,并且开始发挥作用。
事实,这算不的军事指挥体系,因为其核心,实际就是基于军事通信卫星的指挥与通信网络。
当时,中国在清除近地轨道太空垃圾的时候,也发『射』了数十颗军事卫星。
这些军事卫星,就在清理卫星群里。
在清除太空垃圾的时候,中国采用的办法是在同一条轨道,部署一组清理卫星,数量在十枚以,一枚清理卫星能够清除掉前方横向宽度一公里之内的太空垃圾,十颗卫星同时工作,就能清除一条宽度在十公里左右的轨道空间,而每一组中,还至少有两颗备用的清理卫星,以便及时替换受损的清理卫星。在这些清理卫星后面,就是军事卫星,包括通信、侦察与警戒卫星。一般情况下,由六颗或者九颗军事卫星组成一个卫星群,每一个卫星群里至少有两颗通信、两颗侦察与两颗警戒卫星,以确保在任何情况下,每个类型的军事卫星都至少有一颗能够工作。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军事通信卫星,因此每个卫星群里,往往有三颗、甚至更多的军事通信卫星,以便在必要的时候,比如穿越战场空的时候,让几颗卫星同时工作,为作战部队提供更多的通信频道。
事实,这些通信卫星也决定了军事打击的节奏。
当时,军事卫星都处在低轨道,在战场空滞留的时间在两个小时左右,所以中国空军的轰炸行动往往会集中在这两个小时里进行,即让轰炸机在此期间进入轰炸区域,投下炸弹,在卫星通信中断之前撤出。
通信效率提高,意味着指挥效率提高。
要知道,在大战期间,限制指挥效率的结症就是通信效率太低。
虽然利用超高空长航时无人飞机,军事通信情况有所改善,但是无人飞机的工作效率远远不如军事通信卫星,特别是覆盖的战场范围仅有军事通信卫星的百分之一,而同时动用一百架无人机,意味着需要在这一百架无人机之间『交』换信息,组建通信网,从而大幅度降低了通信效率。
用一颗通信卫星取代一百架大型无人机,通信效率自然提高了不少。
当时,中国发『射』的军事通信卫星有二千四百个通信频道,也就是能够同时接通二千四百条通信线路,为二千四百个作战单位提供服务。虽然受卫星数量限制,即便让三颗军事通信卫星同时工作,也只能支持七千二百个作战单位,远没有达到全球自然灾害前的水准,当时中美两国的军事通信卫星网络能够同时支持数万个作战单位,但是与大战期间相比,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要知道,在大战期间,队已经简化了通信系统,对部队间的通信联络进行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并且找到了其他替代方式。拿陆军来说,一支突击集群就是一个作战单位,内部通信完全依靠定向通信系统与战术电台,只有在与其他单位通信的时候,才需要借助军事通信卫星。
在海军里,一支舰艇编队就是一个作战单位。
当时,海军把六艘护航航母编成一个作战单位,其中一艘为旗舰,只有旗舰需要利用军事通信卫星,而另外五艘都通过定向通信系统与旗舰『交』换信息,编队里的其他舰艇也以同样的方式与旗舰『交』换信息。
这样一来,海军的通信效率大大提高,指挥效率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利用这些手段,指挥一百八十艘航母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数量众多的护航航母,正是中国海军在东太平洋战场保持制空权,并且掩护战略轰炸的重要基础。
随后,也将成为攻打美国本土的重要力量。
有趣的是,绝大部分护航航母的命运都比超级航母好得多。大战结束之后,只有很少一部分船龄较长的护航航母被拆毁,以废钢铁的价格出售,其余的护航航母都重新改造,恢复了本来面目,即集装箱货轮,再次航行在各大洋的主要航线,为世界各国的重建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来,还有一艘护航航母以其战时模样保存了下来,成为中国海军博物馆里的展品。
与护航航母一道写入历史的,还有在这些军辅船奋战的船员。
当时,绝大部分军辅船,只有军官享受海军现役军人的待遇,大部分船员都是应征入伍的水手,可他们并没纳入海军的正式编制,成为一个非常独特的“准军事群体”,因此在战后也没有得到退役军人的待遇。整个大战期间,有近两百万海员应征入伍,其中近二十万人战死沙场。直到战争结束十五年,中国政f才正式承认应征海员的军人身份,并且为其提供退役军人待遇。
后来,中国海军在舟山港,专『门』建立了一座“阵亡海员纪念碑”。
不仅仅是海军才有这样的情况,陆军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当时应征参加陆军运输队的就有一百多万人,其中近五万人在战场殉国。直到战争结束后,在百万准军人的安置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且引发众多社会知名人士为之奔走的时候,陆军才承认了他们的军人身份。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三月二十七日,牧浩洋签署了登陆美国西海岸的登陆作战方案。
如果天气状况良好,登陆行动将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开始。
燃烧的海洋 第二百四十六章 登陆美国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四十六章登陆美国
美国西海岸时间三月二十八日上午八点,被称为“最后的登陆作战”行动正式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登陆作战行动,只是在战术性质上,可以看成是澳洲会战时登陆行动的放大版。
当时,中国陆战队一口气投入了二十个陆战师。
这些陆战师,在登陆前不是在登陆战舰上,而是集中在毛伊岛与瓦胡岛上,空军则在这两座到上总共部署了一万二千架大型电动运输机与一千架充电飞机,确保只需一次,就能把二十个陆战师的四十万官兵与全部主战装备、以及一个基数的弹药全部送到目的地,再返回毛伊岛与瓦胡岛。
当然,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占用前方的海上基地。
登陆场不是某一个地点,而是从西雅图到圣迭戈,在南北长三千公里、东西宽两百到四百公里的区域。准确的说,是在这片区域内由陆战队精心挑选的二十个重要地点,主要是关键交通线上人口较少的城镇。
指挥登陆作战的不是庞跃龙,而是司马文正。
显然,庞跃龙也想让司马文正把握住最后的机会。虽然在攻占所罗门群岛之后,司马文正晋升陆战队元帅的条件就全部达标了,只是苦于庞跃龙还是陆战队大将,所以直到澳洲会战结束,司马文正才在庞跃龙晋升为陆战队元帅的第二天,拿到了元帅军衔,但是关于司马文正晋升为陆战队元帅的资格,三个军种的高级将领都有异议,主要就是司马文正指挥的作战行动都有点不那么名正言顺,而且所罗门群岛会战的损失极为惨重,让人觉得他没有资格成为元帅。
如果能够指挥陆战队攻上美国本土,那就没有人敢怀疑司马文正的资格了。
也正是如此,司马文正没有照搬庞跃龙在澳洲大陆上的登陆战术,而是决定把登陆战役与第一次大规模地面进攻战役合到一起,即在登陆战役中就完成对前沿敌人的包围,一口气吃掉美军主力。
当然,司马文正绝对不是眼大肚皮小,他手里有足够的资本。
要知道,当时空军准备的不是一万二千架大型电动运输机,而是三万多架,而且其中三分之二是dy2型,因为从二零五五年开始,dy1型就停产了,国内几大飞机制造厂全部生产dy2型。
如果前线有更多的机场,空军第一批投入的大型电动运输机肯定不止一万二千架。
结果就是,空军把大型电动运输机分成了三批,规定每一批在执行十次空运任务之后就返回马里亚纳群岛与扶桑,除了进行全面维护之外,还能让飞行员喘口气,等到状态达到最佳之后再奔赴前线。
此外,还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好处,即在前线战时紧张的时候,可以动用部署在后方的大型电动运输机,在充电飞机的协助之下,把战略预备队、或者是装备物资直接跨洋运送到战场上去。如果战场上没有足够多的野战机场,可以采用空投的方式提供增援。有足够多的野战机场,那就再好不过了。
也就是说,在极端情况下,空军准备的大型电动运输机能够一次性把六十个陆战师、或者是二十四个集团军,相当于一百二十万的地面部队,以及至少一个基数的弹药物资送上战场。
当然,前提是得有这么多地面部队。
毫无疑问,司马文正手里有这么多的地面部队。
别的不说,仅陆战队就有八十个师,其中六十个师部署在毛伊岛与瓦胡岛,二十个师部署在马里亚纳群岛。
此外,魏成龙也提供了全力援助。
当时,中国与欧洲联邦已经成为盟友,所以魏成龙把部署在俄罗斯的地面部队减少到了十个集团军,把大部分的占领任务移交给了盟军。另外,中东战争也已结束,蒋博文把部队削减到了四个集团军。加上陆军在二零五五年组建的部队,总共有八十个集团军,也就是四百万地面部队可供调动。
魏成龙非常大方,表示司马文正要哪支部队,他就给哪支部队。
当然,魏成龙这么做,并非完全为司马文正着想。
从兵力上讲,陆军比陆战队大得多,因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即陆军的将领数量也比陆战队多得多。虽然魏成龙非常清楚,在大战结束之前,恐怕陆军不会诞生新的元帅了,但是多几个大将、上将、中将与少将,肯定是好事。别的不说,魏成龙手下就有一大批军官与将官等着晋升呢。
显然,这也是陆军的机会。
在魏成龙看来,就算陆军不是攻打美国西海岸地区的主力,也应该积极一些,让更多的部队上战场捞取战功。
当然,这还涉及到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
当时有很多人都认为,在中国军队登上美国西海岸之后,战争就会结束,因为美国当局肯定能够认识到,连太平洋都挡不住中国军队,洛基山脉也挡不住,中国军队肯定会向东推进,只要美国不投降,就会一直把战火烧到华盛顿、烧到纽约、烧到费城,一直打到美国投降、或者是全面占领美国为止。毫无疑问,战火所经之地,绝对会生灵涂炭,成千上万的美国平民会成为炮灰、成千上万的城镇会被夷为平地,美国也将因此彻底丧失在大战后恢复元气的机会。更可怕的是,如果中国兵力不足、或者中国不想牺牲更多的军人,就会把后方占领任务交给盟国,并且分区占领美国,也就必然导致美国被肢解成众多小国,使美国变得无足轻重。
问题是,这些都是推测,当时谁也不敢肯定美国会在西海岸沦陷后投降。
如此一来,就有可能向美国中部地区进军。
毫无疑问,这是陆军的战场,而不是陆战队的战场。
要知道,打了这么久,陆战队仍然只在一些较小的战场上作战,即便是澳洲会战,交战区域也在澳洲东部地区,战场仅有澳洲大陆面积的四分之一。与之相比,美国是一个更加巨大的战场,只有陆军才有在这种大型战场上作战的经验,也才有能力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后的胜利。
说白了,真要翻越洛基山脉的话,陆军肯定是主力。
为此,魏成龙就得把陆军的作战部队送上战场,而不是让陆战队独霸战场,不然就没有办法获得进军美国中部地区的立足点了。
真要征服整个美国的话,说不定陆军还能诞生好几个元帅。
显然,积极支持出兵的不但是魏成龙,还包括所有陆军将领与军官,连陆军的基层官兵都十分积极。
这下,司马文正手里多出了四百万地面部队。
也就是说,当时司马文正的用兵极限是五百六十万地面部队
这么多作战部队,别说攻占美国西海岸地区,扫荡整个美国本土都足够了,多余的兵力还能攻占墨西哥与加拿大。
事实上,司马文正根本用不了这么多地面部队。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他肯定会首先使用陆战队,在陆战队不够用的时候,才把陆军派上战场。
登陆当天,运输机群出动了两次,第二次主要运送作战物资,特别是弹药。
三月二十九日,运输机群出动了三次,凌晨的第一次送去了二十个陆战师,中午与夜间的两次则主要运送物资。
接下来的两天,运输机群又出动了五次。
到三月三十一日夜间,第一支大型电动运输机群返回后方。
利用这个机会,由运输船送抵夏威夷群岛的战术运输机出发,在充电飞机的支持下,分批次飞往战场。在十二个小时内,二万四千架电动战术运输机到达前线,相当于为每个陆战师提供了六百架。
到了四月一日上午,第二支大型电动运输机群到达毛伊岛与瓦胡岛。
只是,这支运输机群在四月二日凌晨才执行了第一次空运任务,主要就是,陆战队在这个时候才搭建好野战机场。
之前的空运,几乎都是以空投的方式进行,连地面战平台也以空投送往战场。
大型电动运输机能够降落到野战机场上,也就能够运送一些大型设备,比如小型聚变充电系统。在前几天,为了确保前线部队作战不受影响,空军以空投的方式,为陆战队送去了十万套已经充满电能的燃料电池模块。
可以说,如此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正是中国陆战队不败的基础。
到四月五日,司马文正把第三批二十个陆战师送了上去。
到此,登上美国西海岸地区的地面兵力已经高达一百二十万,而且之前的战斗减员还不到五万人。
随着第三批陆战师上岸,进攻速度大大加快。
到四月十日,陆战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进攻任务,即把美国西海岸地区守军压缩到了西雅图、波特兰、萨克拉门托、旧金山、洛杉矶与圣迭戈等几座大城市附近,完成了对整块战场的切割行动。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分别歼灭这些被围困的美军了。
当然,如何围歼美军,肯定是一门军事学问。
打到这个时候,美国败像毕露,可是美国当局却没有清醒的认识,也就做出了一个非常疯狂的举动。
第二百四十六章登陆美国
第二百四十六章登陆美国,到网址
燃烧的海洋 第二百四十七章 毁灭性打击
第二百四十七章 毁灭性打击
二零五六年四月十五日,绝对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
这一天,美军在西海岸地区的多个战场上,同时使用了被称为“g1”的病毒类基因武器。
受害者,正是中国陆战队。
最初的时候,前线官兵没有什么异常感觉,陆战队甚至没有察觉到,把美军发射的基因炮弹当成了哑弹。直到两天后,当大量官兵出现内出血、伴随肾功能与肝功能衰竭,才发现患者体内有一种能够破坏细胞遗传基因、导致细胞迅速癌变的病毒,并且通过在战场上搜集到的炮弹,确定美军使用了基因武器。
陆战队立即采取措施,向前线运送抗癌药物。
临床证明,抗癌药物只能缓解病症,只要停止用药,病症就会反复,而且变得比用药之前还要严重。
一周之内,就有上千名陆战队官兵病亡。
前线战斗没有停止,陆战队开始寻找其他对抗方式,包括在前线易受攻击的地点,比如军营、部队集结地、补给中心等地安装强紫外线杀灭装置,重点打击美军的远程炮兵,轰炸美军的可疑部队等等。
后方,医学家与基因学专家也在抓紧研制对抗基因武器的药物。
当时,一些战地医生已经发现,受病毒类基因武器感染的官兵中,大约有十分之一在高烧之后就痊愈了,根本不需要使用抗癌药物。通过提取这些官兵的dna样本,发现他们体内出现了抗体,而且有自愈能力。
随后,基因学专家就从此着手,找到了对抗病毒类基因武器的办法。
美军没有停止使用基因武器,在随后的十多天内,继续向中国陆战队发射装有病毒类基因武器的炮弹。
到了四月底,情况已经相当严重了。
当时,最有效的对抗方式除了强紫外线杀灭之外,就是为那些必须暴露在敌人面前的官兵配发全套的三防服,并且在返回营地的时候,用专用药水全面清洗,杀灭附着在三防服上的病毒。
问题是,前线官兵穿着三防服,基本上无法作战。
还好,地面战平台都有三防能力,其高压空气功率系统能把病毒隔绝在外面,乘员不会受到感染。
显然,陆战队的战斗力开始下降。
趁此机会,美军在各个战场上发动反击,只是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主要是病毒在侵入人体之后,有一个潜伏期,一般是二十四小时,最短的只有几小时,最长的则能达到几个月。也就是说,病毒类基因武器不能立即致死。结果就是,即便陆战队官兵染了病,也不会立即丧失作战能力。
直到四月二十日,美军的反攻才有起色。
只是,到这个时候,司马文正已经开始调换前线部队,把部署在马里亚纳群岛的二十个陆战师送上了战场,并且开始让陆军作战部队向前线集结,并且陆续替换那些战斗力下降的陆战师。
可以说,战斗打得异常惨烈。
当时,美军对基因武器抱着一种迷信的态度,似乎认为这种针对中国人开发的武器能够击败中国军队。结果就是,在任何地点,美军都在使用基因武器,把基因武器当成了制胜的万金油。
基因武器是万金油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打到四月底,美军也没能突破包围圈,仍然被中国军队封锁在几块战场上,而且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
只是,中国军队也暂时没有办法围歼这些美军。
不管怎么说,歼灭美军只是时间上的事情,中国军队有的正是时间。
直到四月的最后一天,一件极端恶劣的事情,改变了战局进程。
当天晚上,一小股美军特种兵渗透了中国军队的防线,袭击了位于圣何塞附近的一座战地医院。当时,医院里有五千多名伤员与病员,附近还有数万名从大城市里逃出来的亚裔居民,其中很多都是华裔。美军特种部队首先破坏了用来保护医院的强紫外线杀灭系统,然后释放了十多罐病毒类基因武器。在撤退的时候,美军特种兵还炸掉了药品仓库,毙伤了数十名军医。
这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
等到陆战队的援军赶到时,医院里的伤员与病员、以及避难的平民全部受到感染,而且病情十分严重。
要知道,病毒类基因武器在气温较低的夜间的传染能力最强。
在天亮之前,就有上千人死亡,还有上万人病危。
等到陆战队开始施救的时候,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了一万多人,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健康状况不太好的伤员,以及平民中体质较弱的儿童与老人。在参与救援的陆战队官兵中,还有数千人染病。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司马文正那里。
五月一日,司马文正亲自下令,前线部队不得接收圣何塞附近美军投降,俘获的美军全部就地枪决,随即陆战队开始炮击与轰炸圣何塞附近的美军阵地,最后演变成了对圣何塞的全面打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