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不管说,这个管理型的科研人才,一改陆雯时代的科研政策,对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不是海德钦,陆雯时代的科研工作就将终结在陆雯手里。
要,在陆雯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她那样,从国家手里获得科研经费,粗放型的科研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下去了。如果不做改变,那么在陆雯退休之后,她所建立的科研体系绝对会因为经费问题而轰然倒塌。
从长远来看,这绝对是灾难性的后果。
海德钦所做的贡献,就是改变了科研工作的发展模式,不再盲目的进行科研工作,而是精打细算的用每一笔钱,而且争取把每一笔钱都用到刀刃上,做出成绩来,以此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
说白了,就是把科研当成一项产业来做。
当然,这有好处,也有坏处。
为此,海德钦也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比如,在月球工程启动之前,海德钦就向牧浩洋提议,拍卖月球上的土地,以此凑集月球工程款项。当时,牧浩洋也确实动心了,因为他也在为经费发愁。只是,最后这项疯狂的建议没有变成事实,因为另外十九个参与国都坚决反对,认为月球应该是工程所有参与国的共同财富,而不是私人财富,也就不能拍卖。所幸的是,经过这么一闹,经费问题也就得到顺利解决了。
只是,海德钦并没就此收手。
第二百八十四章
转变
第二百八十四章
转变





燃烧的海洋 第二百八十五章 行星大发现
第二百八十五章 行星大发现
海德钦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启动“类地行星探测计划”。
事实上,这是在炒冷饭。
早在二十一世纪初,美国、欧洲、俄罗斯就有类似的计划,而且还动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搜索,欧洲还发射了一颗名为“伽利略”的探测卫星。到了二零年代,中国也加入了类地行星探测行动,在全球自然灾害爆发之前,发射了数具专门用来探测类地行星的太空望远镜。
当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望远镜,而是一些更加专业的探测设备。
到全球自然灾害爆发前,人类已经在其他星系发现了上万颗行星,只不过绝大部分都是木星那样的巨行星。
事实上,远在几十光年、甚至几百光年之外的行星,最容易探测到的,就是巨行星。
相对而言,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即木星跟外星系里的巨行星比起来,简直就不值得一提。比如在二零二二年,美国科学家在天鹅座发现了一颗巨行星,其体积与质量是木星的一百多倍,也主要由氢元素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已经是最大的行星了,因为再增大一些的话,其质量就足以使内核温度达到核聚变所需的最低温度,从而演变成一颗恒星,只不过绝对是一颗短命的恒星。
当然,也发现了不少类地行星。
最有名的一颗类地行星也在天鹅座,而且很有可能处于生命带里,只是其运行轨道不是近圆形,而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因此就算这颗行星上有水,也只有在进入生命带之后才有液态水,而在靠近恒星的时候,行星表面的水将全部蒸发掉,而在远离太阳的时候则将全部凝结。根据科学家推测,就算这颗行星上有生命存在,也只能存在于地下,而且肯定是低等生命体。
当时,总共发现了一百多颗类地行星,只是没有一颗完全处在生命带内。
海德钦要做的,就是进行更大规模的探测活动。
二零六三年,中国发射了第一具超级太空望远镜。
这具望远镜由十二块镜面组成,每一块镜面的都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而且不是用玻璃制成的,而是用纳米材料制成的;十二块镜面都是反射式,即反射的光线聚集到中央的光感应器上。因为镜面本身不是电子材料,所以今后可以通过更换光感应器,来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
最初的时候,这具望远镜的分辨率就比“哈勃”望远镜高了一亿倍。
说得直观一点,这具望远镜能够在地球轨道上,拍下一个柯伊伯带上的沙粒,能够发现一千光年内的类地行星,对一百光年内的类地行星进行拍照,生成足够供宇宙学家进行分析的影像。
有趣的是,这架望远镜最初并没有用来搜寻其他星系的类地行星,而是用来全面搜寻小行星带里的小行星,后来用来搜寻柯伊伯带里的矮行星,直到二零六七年,才正式开始搜寻外星系类地行星。
仅仅一年,这架被命名为“千里眼”的望远镜就发现了十万颗外行星行星,而且确定其中至少有一万颗是类地行星。更重要的是,至少有一百颗类地行星处于生命带内,即这些行星上很有可能存在生命,而且很有可能是高级生命。
事实上,这个发现,为陆雯后来提出“宇宙文明三大定理”打下了基础。
要知道,这只是对一百光年内的星系进行的探测,就发现了一百颗在生命带里的类地行星,而宇宙的已知半径超过了一百三十亿光年。也就是说,在浩瀚的宇宙内,存在生命体的行星在理论上几乎是无穷大。
可以说,宇宙并不空旷,也不是一片死寂,到处都有生命存在。
只是,“千里眼”的分辨率仍然不够高,无法确定那些类地行星上是否有液态水,也就无法确定是否有高等级生命。
这个时候,海德钦做了一件很要命的事:拍卖新发现的行星。
因为每天都有数百颗行星被发现,所以负责该项目的科学家根本忙不过来,只能为这些行星提供编号。
说白了,以人类的语言,根本不可能给宇宙中所有行星正式命名。
要知道,在理论上,几乎每颗恒星都有行星,而且不止一颗。至少当时的发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即每一颗恒星附近都有几颗行星,少的有三颗、多的有数十颗,而宇宙中的恒星总量在十万亿亿颗以上,因此行星总量,很有可能是恒星的十倍以上,而人类任何一种语言的组合方式也没有这么多。
也正是命名上的麻烦,让海德钦想出了拍卖行星的高招。
当时,拍卖只是名义上的,即买家只能获得行星的命名权,只是在名义上拥有这颗行星的产权。
至于如何履行产权,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当然,拍卖的价格,肯定有高有低。
有趣的是,那些巨行星的价格极为便宜,有的时候甚至卖不掉,能卖掉的,也只有几百块而已。相对较贵的,则是类地行星,因为这些行星很有可能都能供人类居住,至少有坚实的地壳。最贵的,肯定是那些处于生命带里的类地行星,每一颗都价值不菲,有的甚至买到了几千万。
必须承认,有钱的人很多。
很快,买下一颗行星就成为了一种社会时尚,或者说是一种从最有钱的人、到最没有钱的人都能参与的社会活动。没钱的人,买下一颗巨行星,作为送给亲朋好友的礼物。有钱的人,买下一颗处于生命带里的类地行星,作为留给后代的遗产。谁能说得准,在几百年之后人类不会到达那些类地行星呢?
要知道,产权这东西,在人类文明中有一股魔力。
说白了,由自私与占有欲演变除来的“私有财产制”是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最初几年,购买一颗行星、特别是生命带里的类地行星,绝对是身份的象征。
道理很简单,物以稀为贵,而且这些行星都存在着开发价值,也许在几百年之后就会成为某个大富豪后代的私人花园。
所幸的是,发现行星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拍卖行星的速度。
在最初五年里,有大约一百万颗外星系行星被发现,只卖掉了不到十分之一,而且主要是类地行星。
二零七三年,“千里眼”进行了地一次现代化改进。
接下来,发现外行星行星的速度达到了每年一百万颗,而且发现范围扩大到了一千光年以上。
到了二零七九年,“千里眼”进行了第二次改进,而且是彻底改进,不但更换了光感应成像设备,还换上了十二块面积更大的镜片,把探测范围扩大到了五千光年,且成像率提高了百分之五十。
这一年,“千里眼”就发现了大约两百万颗外星系行星。
只是,最为重大的发现不在几千光年之外的遥远空间,而是在附近,就在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内,即比邻星。
比邻星,实际上是南门二丙星。这颗红矮星与另外两颗恒星,即被称为“南门二甲”的黄矮星、以及被称为“南门二乙”的红矮星共同组成了三合星系,其中被称为“南门二丙”的就是离太阳最近的比邻星,距离大约为四点二二光年。
一直以来,科学家都认为南门二不会有行星。
原因很简单,三合星系是一个非稳定系统,相互围绕着对方运行的三颗恒星制造的巨大潮汐引力,足以撕裂星系里的任何一颗行星。正是如此,类似的三合星系又被称为“行星坟场”。虽然在理论上,三合星系诞生初期,也有可能出现行星,但是行星的寿命肯定极为短暂,要么被恒星的巨大引力撕碎,要么被某一颗恒星吸入。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三合星系里都不可能有行星存在。
毫无疑问,南门二是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的三合星系。
原因很简单,南门二的三颗行星,最大的南门二甲是一颗与太阳类似的黄矮星,另外两颗是比太阳还要小的红矮星。
科学家推测,这三颗恒星很有可能是一颗超新型在数十亿年前爆炸后的遗留物。
因为三颗恒星的质量比例非常巧妙,所以才相对稳定的存在了数十亿年。如果其中某一颗恒星在形成的时候吸收了更多的物质,或者是某一颗恒星吸收的物质稍微小一些,三合星系早就崩溃了。
在此环境下,显然不可能有行星存在。
可是,“千里眼”在二零七九年的发现,却改变了这一推断,即在南门二的三合星系里有一颗行星,而且其质量与地球相当,只是受三颗恒星同时作用的影响,运行轨迹非常不稳定。
这真是一颗行星吗?
次年,另外一架天文望远镜确认了这个发现,即在南门二里面,肯定有一颗质量不会比地球小的行星。理由是,这颗行星所产生的引力,对南门二丙产生了影响,使恒星发生周期性震荡。
当然,震荡周期没有任何规律。
事实上,在此之前,科学家一致认为南门二丙的震荡是由另外两颗恒星引起的。
新的问题出来了。
这颗行星上有存在生命的条件吗?
*




燃烧的海洋 第二百八十六章 中美联合体
第二百八十六章 中美联合体
因为是公开的宇宙探测活动,所以在南门二发现行星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世界。
当时,在科学界里,最大的争议就是,这颗行星上是否存在生态系统,即是否拥有让生命生息繁衍的自然环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
原因很简单,这颗行星的运行轨道毫无规律可言,因此也就无法确定其是否处在生命带里。
当然,“生命带”这个词,在南门二三合星系里根本就没有价值。
在研究这颗行星的时候,一些科学家创造了一个新名词:行星的生命周期。
当然,这不是指行星本身的生命周期,而是其出现可供生物体出现与生存的周期。
问题是,这个新名词也不足以说明这颗行星的情况。因为在一个完全不稳定的三合星系里,一颗围绕着三颗恒星运行的行星,很有可能在一亿年内都在生命带里,也很有可能在一天之内经历冰火两重天。要知道,从数学上讲,根本无法预测三合星系的运行情况,也就不可能对星系里行星的轨道进行预测。说得简单一些,这颗行星的轨道是漂浮不定的,根本就没有运行轨道可言。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如果这颗行星在历史上,出现了一段较长的“生命周期”,比如一亿年,就有可能诞生智慧生命。如果这颗行星上的智慧生命已经进化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上,也就有可能获得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能力。比如,在行星内部躲避严寒或者酷热。如果这种智慧生命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不断的与变化莫测的自然环境做斗争,那么就很有可能已经进化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面上。
显然,如果这个推测成立,这颗行星上就很有可能存在对人类构成威胁的外星文明。
当一些不负责任的科学家把这些推测、甚至是猜测结果公布之后,恐慌情绪在一夜之间就席卷了全世界。
仅在二零八零年的圣诞夜,全球就有近十万人自杀,而且都是有组织性的自杀。
发起这些有组织自杀活动的都是一些邪教组织,而世界各国为了对付邪教组织,花了足足十年时间。
由此可见,中国政fu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后做出保守秘密的决定,是个非常英明的决策。
对于还不成熟的人类文明来说,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灾难。
当时,还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二零八一年初,中国约集共建月球基地的十九国,并且向欧洲联邦发出号召,建议成立地球联邦舰队。
当时,中国政fu还要求年近九十的牧浩洋出面。
只是,牧浩洋非常礼貌的回绝了。与陆雯一样,他早已疲惫不堪,所以在月球基地建成之后就告老还乡。
不管人类的前程如何,与牧浩洋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像他这种已经风烛残年的老人,应该得到的只是安祥晚年。
另外,让牧浩洋不愿意出面的原因还有一个,即在去年,陆雯因心脏病去世,他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
地球联邦舰队没有搞出来,主要是各国的分歧太大了。
在联合全部国家办不到之后,中国开始与美国全面合作,并且在二零八二年成立了“中美联合体”。
虽然中国与美国没有合并,但是已经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
中美联合体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成立中美联合宇宙舰队,开始为有可能到来的外太空威胁做准备。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杞人忧天。
一百多年后,人类的宇宙飞船到达三合星系,并且发现存在的不止是一颗行星,而是有三颗行星,只是其中两颗是小行星,质量与体积与地球相近的那一颗,也因为离南门二丙恒星太近,而没有存在生命的可能。
也就是说,当时引发恐慌的这是一个毫无根据的猜测。
只是,中美联合宇宙舰队的出现,大幅度加快了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步伐,也为宇宙人类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要知道,一百多年后,宣布**的宇宙人类联邦的骨干人员全部来自这支舰队。
更重要的是,这支舰队在随后的太阳系大开发中,做出了不可比拟的贡献。
第一个贡献,实际上与资源开发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是中美共同推出了第一部与宇宙航行有关的法律。
根据后来披露的消息,当时中国已经向美国提供了外星文明存在的证据,并且说服了美国当局。也正是这些证据,让美国决定与中国组成联合体,共同从事宇宙开发工作,并且共同约束人类的宇宙开发行为。
当然,头一年发生的恐慌性骚乱,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这场波及全人类的骚乱,从本质上反映出,人类还是一个非常稚嫩的物种,根本没有应付大灾大难的集体智慧,因此在文明还处于婴儿期的时候,非常有必要由政fu出面,掌控与人类文明存亡息息相关的绝密资料,所以必须加强保密工作,让绝大部分人生活在相对安全的心理环境之中。
更重要的是,此时,中国科学家已经在重力场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当时,已经出现了完整严谨的重力场力学理论,科学家还搞清楚了激发能量与被激发能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前面已经提到,反重力场推进技术,实际上是用一种能量来激发与利用重力场本身蕴涵的能量,从而达到让物体以光速飞行的目的。这种激发与被激发的关系不是线性的,也不是简单的多元函数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三次六元函数,因此所激发出的能量会产生巨大波动。
有了这些理论基础,科学家很快就发现,光速的十分之一是危险的临界点。
说得简单一些,只要飞船的飞行速度达到光速的十分之一,就基本上可以判断该飞船采用的是反重力场推进技术,并且能被重力场波动探测仪发现。如果不到光速的十分之一,则不易被发现。
结果就是,中美推出的第一步宇宙法就明确规定,所有宇宙飞船的速度都必须控制在光速的十分之一以内,民用与商用飞船的速度不得超过光速的二十分之一,即便是军用飞船也不得超过光速的十五分之一。
这是一项强制性法律,而且所有飞船都必须对推进系统进行相应改进。
必须承认,这是人类文明在潜在的毁灭威胁面前采取的自律行为,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自律行为。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人类文明总共只进行了两次光速飞行。
根据事后的发展来看,这两次光速飞行并没引来毁灭性灾难,也许那些监视人类的外星文明并没有发现。
总而言之,这部法律,使人类的宇宙探索活动进入了规范阶段。
事实上,到二十一世纪末,人类的宇航活动,已经不仅仅是探索了,而是以大规模资源开采为主。
比如,在二零六六年,“千里眼”望远镜在小行星带里发现了一颗直径约莫五公里,由稀有金属矿石构成的小行星,其储备的稀有金属超过了月球与地球的总和,只是当时这颗小行星在太阳的背面。十二年后,这颗被命名为“小财神”的小行星进入近地区域,勘探与开采工作随即开始。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从“小财神”上开采的稀有金属,帮助人类完成了数十艘大型宇宙飞船的建造工作。后来,这颗小行星甚至被拖到了火星轨道上,成为了火星的一颗“人造卫星”。开采工作一直持续到二一七七年,由其提供的稀有金属,总共建造了上万艘宇宙飞船。在开采结束之后,完全被挖空了的“小财神”还被改造成了一座空间科学实验中心。
类似的宇宙资源开发活动,在二十一世纪末就非常普遍了。
当时,中美甚至打算到谷神星上建立军事基地,把谷神星打造成人类的前沿阵地。
只是,这个非常疯狂的计划在二十一世纪初被终止。后来,中美联合在小行星带上开发了一颗直径不到一百公里的小行星,在这里建立起了完整的基础设施,使其成为中美联合舰队的前沿基地,并且修建了大量工业设施。在后世,这颗被称为“基地”的小行星正是宇宙人类飞出内太阳系,前往木星、土星、海王星与天王星等巨行星的出发点,也为后来在柯伊伯带建立殖民地提供了帮助。
总而言之,中美联合体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美联合体实际上催生了后来的宇宙人类与地球人类,是导致人类文明分裂的根源。
只是,在当时,几乎没有人知道,中美联合体的出现并非来自三合星系的潜在威胁,而是与发生在二零八零年的一件“宇宙事件”有直接关联。这起宇宙事件,基本上所有人都知道,可是明白其中真正含义的人却少之又少。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起宇宙事件与陆雯的死也有关系。
要知道,在二零八零年,心脏病绝对不是不可治愈的疾病,甚至算不上疾病,因为更换心脏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了。
*




燃烧的海洋 第二百八十七章 警钟
根据牧浩洋留下的资料,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陆雯选择了拒绝治疗,并且希望牧浩洋也能在同样的时候,尊重生命的自然法则,而不是依靠违背了自然法则的技术手段,延长自己的生命。
最终,牧浩洋也以同样的方式,在九十八岁高龄时去世。
当然,最重要的是陆雯为什么拒绝治疗。
有足够多的理由相信,这与二零八零年初发生的一件事情有关,而这件事在当时根本没有多少人注意到。
这就是,当年年初,波江座发生了超新星爆炸。
随后,科学家就探测到,爆炸的是一颗离地球大约十点八光年的恒星,而这也是离地球第九近的恒星。
虽然陆雯已经退休,但是海德钦仍然立即把报告送了过来。
可以说,这是一次极为反常的超新星爆炸。
原因很简单,爆炸的恒星是一颗质量比太阳略小、温度比太阳略低的恒星,其存在时间比太阳短得多,推算大约在八亿到九亿年之间,而太阳已经存在四十多亿年了。在天体物理学上,这样的恒星不可能发生超新星爆炸。也就是说,这决堤不是一次自然事件,很有可能是一次外星文明出手干预的事件。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值得怀疑的原因。
在这颗恒星附近,有两条由陨石组成的小行星带,并且有两颗体积比较大的小行星,其中靠内的小行星很有可能具备供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而靠外的小行星因为太远,自然条件极为恶劣。
也就是说,在这个星系内,很有可能有一颗存在生命的行星。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1...487488489490491...5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