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显然,这就引出了立法问题。
在“传送”技术推广之前,宇宙人类政府就制定了极为详细的法律,规定在传输的时候只有一个人能够存在,另外一个人必须立即销毁。当时,宇宙人类政府甚至规定,必须人道销毁。
总而言之,法律与伦理上的问题,最终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真正难以解决的,还是技术上的难题。
原因很简单,“传送”只是半信息化,即只是在传送过程中使人类信息化,而在两端人类都是由能量与物质构成的。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在传送目的地,必须拥有“传送”所需的设备。
这就是说,必须要有人提前到达目的地,安装“传送”设备。
显然,这仍然无法使人类在探索与开拓宇宙空间的过程中突破光速,即先前去往目的地的人类或者是无人平台依然要受到光速限制。
事实上,这只是解决了在人类活动空间内的速度问题。
显然,这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速度对人类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开发上。在已知的人类活动空间范围内,速度所产生的影响,远没有达到限制人类文明的地步。
比如说,在向“天蝎,殖民之后,两个星系间的往来并不频繁。
借助量子通信技术,即便是“天蝎r,的居民,也可以通过虚拟影像等技术手段,与太阳系内的人类进行交流与沟通,甚至可以通过其他技术手段,达到仿真交流的程度,从而不需要返回太阳系。同样的道理,太阳系里的人类,也可以与任何一个殖民地里的人类进行交流,而不需要前往殖民地。
事实上,人类文明本身也因为生存空间扩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就是各个殖民地都拥有完善的文明基础,与外界交流的必要xing并不高,也就对人类自身活动范围的需要大幅度降低。在宇宙探险阶段,部分人类群体甚至出现了集体自闭的症状。比如在一些大型探险飞船上,上千人、甚至上万人,组成了一个完全封闭的小群体,很少与外界交流。这种小群体,最终都演变成了**的小社会,而且具有非常完善的社会基础。
总砀言之,如果只在人类文明内部进行“传送”,科学与经济价值并不是很大。
当槟,在政治上,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只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类科学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了第一种办法上,即让人类摆脱空间的限制。
准确的说,是摆脱三维空间的限制。
原因很简单,人类本身就是三维结构,而宇宙也是三维结构。虽然在理论上,宇宙中肯定存在二维、一维与零维空间(严格说来,零维算不上空间),但是在数百年里,人类还没有发现四维空间。
如此一来,科学家相信,在四维空间里没有速度限制。
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四维空间也存在最大空间膨胀速度,因此也有限制,只不过远远超过了光速。
更重要的是,量子理论已经证明了,确实有更高维度的空间存在。
可惜的是,只限于微观世界。
这下,科学家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向微观世界努力,即争取让人类文明进化到可以在微观世界里存在。另外一部分则向宏观世界努力,即争取在宏观世界中创造出一个量子理论所提到的高维空间。
问题是,这两个前进方向都充满了挑战,甚至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
比如说,在微观世界上,虽然人类掌握的技术,已经能够把微观粒子在宏观世界里向低维度展开,并且通过调整微观粒子里的基本粒子结构,使其智能化,然后用来储存信息,理论上可以把一个人的信息完全储存在一颗智能化的微观粒子里面,但是在复原之后,微观粒子依然要受到光速限制,即在宇宙中的飞行速度无法超过光速,因此就算能够到达遥远的星系,同样得花费很多的时间。
从根本上看,这与“传送”技术没有区别。
又比如,在宏观世界里创造多维空间,首先就需要新的物理学基础理论,而基础理论又是最难以突破的科学壁垒。事实上,当时科学家甚至无法想像四维空间是个什么样子,只能猜测四维空间是无数个三维空间的集合,因此在四维空间里,可以很容易的从三维空间的一点到达另外一点,不受速度与时间的限制。可最关键的是,科学家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构筑四维空间。
显然,这些科学壁垒,已经使人类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所幸的是,在绝望之中,总会有希望,哪怕是极为渺茫的希望。
当时,最大的希望是一个早就被人类科学家证实,却无法实现的技术,即“空间跳跃”技术。
该技术的核心不是跳跃,而是设法折叠三维空间,让两个相距十分遥远的点重合,从而能够跨越距离,不受时间限制,从一个点到达另外一个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项非常振奋人心的技术。
要知道,这项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不需要理论上的突破,人类已经掌握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就足够了。
可同时,这又是一个十分让人沮丧的技术。
原因很简单,作为生活在三维空间里的三维生物,就像一个人不能在不借助器械的情况下把自己举起来一样,几乎不可能实现这项技术。纟t!。
燃烧的海洋 第三百零九章 危机与乐观
在其他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当时人类中最顶尖的科学家把希望寄托在了“空间腾跃”技术上。
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这项技术都被整个人类文明看成是克服宇宙尺度障碍,向宇宙深处进军的希望。
当时,以至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没能在“空间腾跃”取得严峻突破,大约十万年之后人类的扩张就将达到顶点,然后遇到一个人类科技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逾越的障碍,最终将因为资源干涸而灭亡。当然,还得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在这十万年内,人类必须战胜遭遇到的所有外星文明。
毫无疑问,科学家的这个预测,绝对是杞人忧天。
这个预测的基础就是:银河系的直径大约就是十万光年,离银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也在数万光年之外,比如大麦哲伦星系离银河系就有十多万光年、小麦哲伦星系离银河系有二十多万光年。更重要的是,这还是围绕银河系运转的河外恒星系统,也被称为矮恒星系统,或者说是银河系的“卫星”。在两个恒星系统之间,是荒凉的宇宙空间,人类建造的宇宙飞船没有一艘能够逾越这么远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在恒星系统之前存在什么样的危险,完全无法预制。
现实上,肯定有危险。
比如,在对小麦哲伦星系进行研究的时候,科学家就得出了一个极为主要的结论,即小麦哲伦星系里的暗物质比银河系里的暗物质还要多。重力场理论已经指明,无法被人类观察到的暗物质,实际上就是空间能量。也就是说,小麦哲伦星系里的空间能量,要比银河系高得多。
明显,这不是一个能够让人高兴的科学结论。
要知道,小麦哲伦星系的可见物质只有银河系的百分之二,而其对银河系形成的扰动影响是其可见物质的近四十倍。由此就可推算出·小麦哲伦星系里有大量暗物质,其总量远远超过银河系。
那▲,暗物质、或者说是空间能量大量聚集,会产生什么想像呢?
科学家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只能肯定一点,即小麦哲伦星系里的物理环境,很有可能与银河系不一样。说得间接一些,人类的宇宙飞船就算进入了小麦哲伦星系,也不见得能够正常航行。
从某种意义上讲,河外恒星系统都是危险之地。
当然,在广袤的宇宙中·并不缺乏像银河系这样的恒星系统。
根据科学家估计,虽然矮恒星系统的数量比恒星系统多得多,但是在宇宙中,类似与银河系的恒星系统就算没有一万亿个、也有一千亿个,而且这些恒星系统的物理学环境与银河系都非常类似。
问题是,这些类银河系的恒星系统离银河系都太远了。
最近的,也在一亿光年之外!
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算宇宙飞船的能源不是问题,能够飞过去·宇航员在冰冻状态下渡过的时间也相当于正常状态下的一万年!
明显,人类在正常情况下,根本活不了一万年。
再说了·飞往下一个银河系,以人类现在的技术需要一亿年,而人类在十万年后就将面对缺乏生存空间的大难题。
那么,为什么说科学家杞人忧天呢?
首先,人类不可能在十万年内填满银河系,因为太阳位于银河系边缘,附近的恒星系相隔较远,而在银河系中心,恒星离得都比较近,有些恒星系的间隔距离连一光年都不到·几乎就挨在一起。
其二,科学家已经证明,太阳在银河系里属于“小恒星”,而且拥有的行星数量在银河系里也偏少。当时发觉的恒星系中,大部分恒星周围都有十颗、以至数十颗行星,而且类地行星都不少。
第三·银河系里大概有一千二百亿颗恒星,大约有十分之一与太阳类似,即能够为人类提供适当的生存环境。如果按照每颗这样的恒星周围有两到三颗类地行星计算,总共有数百亿颗类地行星。
明显,在未来十万年之内,人类的规模不可能膨胀数百亿倍,也就不会出现生存危机。
最后,人类的科学发展速度是加速模式,即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因而谁也无法保证在十万年后,人类依然遭到光速限制。
问题是,这个预测,在人类文明中依然有很大的市场。
说白了,人类就是一个生活在危机意识里的文明,也正是不断涌现出来的危机,让人类拼命向前。
这个前途暗淡的预测,鞭策着整个人类文明。
当时,对很多人来说,十万年并不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要知道,一些深入银河系进行探险的宇航家在理论上能够存在一百万年、以至是两百万年,因为榧.们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冰冻状态下度过的。
换句话说,在这些探险家探索了整个银河系之前,恐怕人类就已灭亡了。
当然,这同样是杞人忧天。
可是不管是不是杞人忧天,这个偏执狂般的预测,在人类文明中引发了宇宙时代的第二次科技大迸发。
一时之间,几乎整个人类都开始为十万年后的生存而努力。
只是,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仍然极为悲观。
在理论上,折叠三维空间肯定办得到,只是所需要的能量,超过了人类的能力,以至超过了人类掌握所有能量的总和。主要就是,人类本身就生活在三维空间里,是三维智慧生命体,因而要想折叠三维空间,首先就得处理折叠时产生的空间能量溢出问题,而这也得依靠能量。
当时,科学家给出了一个结论:除非宇宙这个三维空间本来就是扭曲的,在某些地方存在重合点,不然人类只有在摆脱了三维空间的束缚,即成为四维智慧生命体之后,才有能力折叠三维空间。
现实上,这是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概念。
比如在一张纸上,如果存在着某个二维智慧生命体,不管怎么折叠这张纸,这个智慧生命体都不知道它存在的空间是扭曲的,只有在偶尔到达某段折痕处,突然进入到了纸片的另外一块区域时,才会发觉它的空间已经被折叠了,而且能够从折痕处间接前往非常遥远的另外一个地方。
对生活在三维空间里的人类来说,也是同样道理。
结果就是,一些科学家开始寻找宇宙空间中的“堆叠点”。
当然,这些科学家深信,宇宙这个三维空间肯定不是绝对平整的,而是一个非常扭曲的三维体,因而在宇宙空间中,肯定存在一些堆叠点,而这些堆叠点就将成为人类克服空间距离的基础。
现实上,这个想法也很容易理解。
同样拿纸片做比喻,如果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的某一角上涂上一滴胶水,然后与相对的一角黏合,那么纸片就被扭曲了,而且生活在这张纸片里的二维生命体就能从黏结点间接到达纸片的另外一角。
那么,在扭曲的三维空间里,这个黏结点是什么呢?
最初的时候,科学家认为是质量超级大的天体,比如黑洞。因为在科学家看来,黑洞所产生的超级引力,或者说聚集的大量空间能量,足以时空间扭曲,然后与遥远的另外一处空间对接。随后,科学家又把黑洞与一个相对的天体、即白洞联系了起来,认为黑洞与白洞正是三维空间黏结点的两种表现方式。当然,这也正好注释了为什么黑洞在不断吸收能量、白洞又在不断释放能量。
只是,没过多久,科学家就推翻了这个论点。
原因很简单,不管黑洞的空间能量有多强、也不管白洞释放了多少能量,两者的作用都是在三维空间内部,而无法超越三维空间,因而所产生的空间扭曲,也就不可能超越三维空间本身。
说得间接一点,只需是内部因素导致三维空间扭曲,都不可能使三维空间重合。
这下,问题就出来了。
好的一面是,人类不用冒险去探索黑洞与白洞,因为如果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极端扭曲的三维空间,那么在形成的时候,堆叠部分就已经存在了,而且不一定会以某种极为恐怖的方式存在,说不定就在人类已经探索到的某个地方,以极为普通的方式,形成了沟通两个遥远空间的桥梁。
坏的一面是,人类已知的探测手段,根本无法找到这样的黏结点。
说百了,人类只能靠运气去寻找这样的黏结点了。
问题是,在广袤的宇宙空间内,哪怕在人类的活动范畴之内,人类足迹所到的地方也仅仅只有空间区域的万亿分之一。
也就是说,人类“中奖”的概率只有万亿分之一。
明显,真要把命运寄托在运气上的话,恐怕人类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所幸的是,人类即是危机意识强烈的生物,也是乐观的生物。
科学家的发觉,等于告诉任何人,既然机会存在,那么希望就存在。如果拿人类人口总量来除以概率的话,总会有那么几个人成为幸运儿。即便这是数学上的谬论,但是仍然给了数万亿人一个巨大的希望。
有了希望,人类的行为往往就会变得极端疯狂。
结果就是,宇宙探险几乎成了每一个人的职责,以至成为了维护人类生存下去的崇高使命!纟t!。
燃烧的海洋 第三百一十章 政治矛盾
百一十章政治矛盾
不管是杞人忧天、还是乐观豁达,人类的科技技术不断在前进赢q币,
在宇宙大航海初期,对人类文明要挟最大的既不是外星文明、也不是科技落后,而是一个人类亘古未变的问题:内部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是一个具有严峻自我毁灭倾向的物种。
在进入宇宙时代之后,人类的这个劣根性依然没有改变。
以至能够说,能够毁灭人类的,恐怕也就只有人类自己了。
当时,人类掌握的毁灭性技术,已经能够轻而易举的毁灭掉恒星系,以至连一些吨位较大的探险飞船上都配备了这样的毁灭性武器,以便在发觉外星文明、特别是那些具有高度要挟的外星文明时,抢先发起毁灭性打击。能够说,如此强大的毁灭能力,把人类也推到了毁灭的边缘上。
维持人类团结的基础非常薄弱,仅仅是愈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虽然在宇宙探险上,人类耗费了大量资源,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口在处置探险、以及与探险有关的行业,比如开发稀有金属、制造探险飞船、维护前沿基地等等,但是高科技带给了人类文明极大的物质财富,即便是最底层的人,也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并且拥有远远超越先辈的物质财富。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不是未知的要挟,人类早就停止了拓展的步伐。
能够说,这是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即人类文明被迫在未知要挟的鞭策下,的向宇宙空间拓展,从而使得未知要挟变得越来越大,又进驱使人类文明开辟荒凉的宇宙,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循环模式。
问题是,这个模式迟早有走到尽头的那一天。
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问题,肯定会提前迸发出来。
当时,最为严峻的问题,人类文明的分裂倾向。
依靠量子通信技术,以及“传送”技术,人类文明基本上统一在宇宙人类政府之下,只有极少数人,比如远航的探险家在宇宙人类政府的统治之外,可是宇宙人类政府的统治基础在“天蝎b”殖民地建立起来之后就遭到了质疑,并且很快演变成为一场政治斗争,核心矛盾就是,“天蝎b”殖民地能否应该拥有完备的自主权。.
这场斗争,演变成为人类文明在宇宙阶段的场内战。
所幸的是,这是一场规模非常小的内战。
主要就是,在**倾向出现的时候,“天蝎b”殖民地的实力还很弱小,人口仅占百分之二,而且仍然得依赖太阳系提供的物质援助,比如在“天蝎a”上建立殖民地,改善这颗行星的自然环境。
结果就是,宇宙人类政府快刀斩乱麻,在极短的时间内扑灭了“天蝎b”殖民地的**苗头。
后来,宇宙人类政府大力支持“传送”技术,就是为了加强对各个殖民地的统治。
要知道,“传送”技术开始普及时,已经是宇宙历第六个百年了,除了“天蝎a”与“天蝎b”之外,“射手a”也已成为殖民地,另外还有“牧羊a”与“牧羊c”、“天马b”、“狮子d”、“双鱼a”等十多个殖民地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兴建之中,人类的足迹已经遍布个恒星系,在二颗行星上站稳了脚跟,人口规模突破了十万亿,最远的殖民地离太阳系将近光年。
在此期间,又有三颗行星上的文明被完全摧毁。
当时,人类还差点摧毁一个恒星系。只是后来发觉,在该恒星系里的文明才刚刚进入了太空时代,探险飞船才只毁灭了那颗出现文明的行星,保存了另外两颗类地行星,只是针对该星系的开发与殖民工作被迫延迟了五百年。如果当时星系里的文明已经进入宇宙时代,该星系肯定会被人类间接摧毁。
现实上,这也更让科学家相信,太阳系里的小行星带就是一颗类地行星的遗产,而在这颗类地行星上肯定出现过非常发达的文明,而摧毁该行星的,应该是一个非常遥远文明派来的探险飞船。当然,这个文明很有可能还没有突破光速,因而才不断没有向太阳系殖民。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那么火星只是那个曾经存在的太阳系文明的殖民地,而当时地球还不适合进行殖民。
总而言之,科学家愈加相信,在宇宙的某一个地方,有一个极为强大的文明,而且这个文明在二十亿年前就以来到太阳系,摧毁了当时的太阳系文明,只是离太阳系太远,所以没有向太阳系殖民。
当然,二十亿年,是一个极大的时间跨度。
由此,一些科学家认为,那个曾经在太阳系里摧毁过一颗行星的文明,很有可能早就灭亡了。
当然,这并不能让人感到愈加安全,因为能够毁灭一个强大文明的,只有可能是另外一个愈加强大的文明,而且这个愈加强大的文明绝对心狠手辣,几乎把对方赶尽杀绝,不然那个被毁灭的文明总会有一些幸存者,而这些幸存者应该知道,在太阳系里还有一颗能够供文明繁殖的类地行星。
明显,不管那个文明能否已经灭亡了,人类遭到的未知要挟并没降低。
当然,科学家想的,与政治家想的完全不一样。
对于当时的人类文明来说,最大的要挟来自内部,即宇宙人类政府与**倾向越来越强的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到了宇宙历的个百年,这个矛盾已经上升到了不可调和的阶段。
当时,太阳系人口仅有五万亿,而各个殖民地的人口超过了万亿,其中“天蝎b”与“天蝎a”的人口就超过了五万亿。
也就是说,殖民地不但在人口总量上超过了太阳系,而且已经有一个殖民地的人口比太阳系多了。
更要命的是,此时殖民地与太阳系的经济关系已经逆转,即太阳系必须依靠殖民地的资源才能生存下去。比如,来自“天蝎b”的稀有金属就是太阳系人类建造飞船、以至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
此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发展到这个阶段,人类已经在八个象限内各建立了一个前沿基地,因而宇宙探险活动几乎都以殖民地为基础,太阳系的人类不再处置宇宙探险工作,而是依靠殖民地的供给,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
毫无疑问,在殖民地居民的眼里,太阳系里的五万亿人全都是寄生虫。
虽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比如当时人类的科研工作依然集中在太阳系里进行,各个殖民的科研力量非常薄弱,太阳系的科技支援是各个殖民地发展壮大的基础,但是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比科研的影响更大。
由此,就导致了宇宙人类政府与殖民地政府之间的严峻矛盾。
当时,差点因而引发宇宙人类的第三次内战。
如果这次内战打起来,绝对是毁灭性质的,能够说,没有人能够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比如说,太阳系人类有更强的科技实力,能够摧毁所有殖民地,可是得到了殖民地,太阳系人类也就无法发展了。
所幸的是,这场战争没有打起来。
出面消除矛盾的不是政治家,而是科学家。
在科学家联合会的号召下,宇宙人类政府与十四个殖民地政府中的八个,也是八个宇宙象限中的前沿基地的代表进行了谈判,最终达成了政治妥协。宇宙人类政府改组为联邦性质的政府,十四个殖民地升级为人类联邦,拥有包括组建地方军队在内的自治权,并且定期向宇宙人类政府、即人类的中央政府交纳中央税收,以支持为所有人类造福的科研事业,宇宙人类政府则必须共享科研成果,并且组建人类文明的军事力量,在必要的时候捍卫各个联邦成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