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茅山九龙秘籍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理之外
a.天、人、地、外、总五格在81数含义中要尽量避凶趋吉(看81数吉凶)。
b.人格和外格的数理关系会影响人的性格,性格好坏关系到人的一生是否幸福。
c.天、地、人三格的配置(即三才配置)对健康和人生是否顺利非常重要,配置不对,功亏一篑。尤其不要有急变、患病、遭灾等凶配置。
d.人格与地格的关系决定基础运,基础不稳,大事难成。
e.天格与人格的关系决定成功运,配置不当,成功无望。
f.人格与外格数理之间的搭配及相生相克的内存联系,表现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社交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事业兴衰。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g.姓名学以人格(又称主运)为中心命运,外格(又称副运)代表外界及平辈,地格(又称前运)主36岁以前之命运,总格(又称后运)主中晚之命运。若主副运皆在凶数,即使前后运极佳,其结果亦难免恶运或短命或一生多灾,不得安宁。若主副运虽善,其后运不佳者,除非改名,否则五十岁后,必因凶变之影响力,受相当的凶灾。
2、取名前对四柱进行准确预测,看看八字是否平和,是否有缺项,以便在姓名中加以补救。
3、女孩子姓名中应避开女性孤独运的数理,如21、23、26、28、29、33、39等,以免造成婚姻方面的不幸。如果取一好名,还能减轻先天八字中婚姻方面不良信息的影响。如果五行中不缺金时,最好不要取有金数理的数,如7、8、17、18、27、28等,在女性中,有金数理者,其个性往往偏刚硬、乏温柔。
4、取名时要注意避免太生僻的字,因为姓名具有实用性,要方便叫喊和书写。也要避开不吉利字义、词义,还要努力做到高雅不俗。
所谓改名
若您以前一直感觉不错,测名中发现少量不良信息,也不一定要改名。
若姓名中数理凶多,就要果断改名。如果您长期以来困顿不堪、挫折不断,早想重新做人,开创新的人生,那就从改名做起,开始新生活!
所谓改名,是指改常用之名。成人改名难免会有一些不便。记住不要让孩子的名字也留下终生遗憾!改名之后,并不一定要去公安局办手续改户口簿,重新办理身份证(如果愿意办手续当然可以)只要自己确认和周围的人认可并且多用就行。姓名数理的影响力大小与其使用程度有关,使用越多,影响力越大。
改名后可发挥那些效果
能调和先天条件(先天八字)的凶吉,相互补充配合,为发达进展提一个较好的基础。
病弱者经新名字的数理的诱导暗示力可逐渐康复
孤独男女改新名字可得良缘。
让一生坎坷不遇者,在改新名字后可获得发展新机会。
不和睦家庭可以冰释消融,得以幸福圆满。
缺子嗣者改名后可得子嗣。
逢凶化吉转祸得福。
何时改名
如果年龄尚小,或者正在读书,改名很容易,较短时间大家就会习惯用新的称呼了。
如果您刚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或即将调任新的岗位,这是改名的好时机。到了新的单位,人们就用新的名字称呼您了。
如果您已错过了上面的时机,周围的人已习惯用您的老名字了,最好的改名办法是将名中的字换成合适的同音字,如“勇”换“涌”,“萍”换“平”等。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茅山九龙秘籍 所谓正一派
很多读者问小天,你是道士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小女,还喝酒吃肉,还这个,还那个……今天小天说明一下,这是道家派别的问题,小天属于正一,什么叫正一呢,给大家介绍一下。
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全称正一盟威天师道,又名五斗米道,因救助他人,受救助的人以五斗米作为报酬而得名。此之后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于元代中后期形成后,一直流传至今。正一道的形成,以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为标志。该年元成宗在已授张与材管领江南诸路道教的基础上,加授其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
张与材张与材:(?-1316)道教第三十八代天师。字国梁,号广微子,宗演之次子。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一二九六年),盐官,海盐两州潮水大作,沙岸百里蚀契殆尽,延及州城下,投铁符于水,符跃出者三,雷电晦冥歼怪物,鱼首龟身,其长丈余,堤复故常。上大喜,命近臣赐酒曰:卿能通神明一至此耶。元大德五年(公元一三0一年)召见于上都?殿,丞相答刺罕请祷雨,天师曰:诚可格天,天必有感。明日果雨。上召问冬暖不雪,民间得无有灾乎?命为坛祷之。是夜雪下盈尺。大德八年加授正一教主,领三山符箓。元武宗即位,朝觐,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金印。
元仁宗即位,朝觐,特赐宝冠,组织文金之服。元延佑三年(公元一三一六年)卒,在位十二年。获赠太素凝神广道明德大真人,母周氏为玄妙应渊德慈济元君。
元成宗之所以会有此封,以及正一道之所以会在此时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这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长期酝酿、发展的结果。
以龙虎宗为核心
第一,正一道以龙虎宗为核心,以张陵后嗣为首领的领导核心已经形成。龙虎宗大约形成于唐代后期。两宋时,与茅山、阁皂二宗并称“三山符箓”,宋室对三宗首领的礼遇和支持几乎不分轩轾,三宗的势力也在伯仲之间,茅山宗的发展还常常略胜一筹;且彼此都是平等的,并无隶属关系。从张陵起,其子孙虽代代被称为“天师”,但那只是教徒对首领的尊称,或流行民间作为一般民众的口头称呼而已,官方从未正式承认,连最尊崇道教的宋真宗和徽宗,也仅赐张陵子孙以“先生”称号,加封第三十代孙张继先为虚靖先生等。然而至元代,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蒙古贵族以武力威震欧亚,入主中原后,亦以强权政治作为维护统治的主要手段。但为了笼络人心和软化人民的反抗意志,不得不利用其他意识形态的手段,特别是宗教作为强权统治的补充。除利用佛教外,在道教方面,早期大力扶植全真道,进据江南后,深感其社会影响过于强大,重点便转向扶植张陵后嗣主领的龙虎宗,而对全真道采取适当限制的政策。因为张陵子孙世居江南,他们信奉的天师道、龙虎宗源远流长,在江南地区有较大的影响。蒙古族又世奉萨满教,思想上也较易接受道教的符箓派。因此在元世祖统一江南后,张陵后嗣及其龙虎宗特受荣宠。从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见张陵第三十六代孙张宗演起,直到元末第四十一代张正言止,代代被封为天师、真人,或大真人,并受命掌领江南道教。以官方名义封张陵子孙为“天师”,并命其掌领江南诸路道教,都是仅见于元朝特有的制命,反映出元室崇奉张陵后嗣及其龙虎宗的用心。天师封号是尊贵的桂冠,掌领江南诸路道教又是很大的实权,张陵子孙获此荣宠,立即身价百倍,在整个道教界,特别是在众多符箓道派中,地位便显得十分突出和显要。诸如江南地区各级道官的任命,各派宫观的赐额,各派之间矛盾的解决,以及各派有重大事务须向元室请示等,都须首先报告天师,或请天师转达。这样一来,历代天师自然成为江南诸符箓派共同的首领,龙虎宗也就成为各符箓派的核心,这就为日后正一道的成立准备了领导核心。
组织基础逐步建立
第二,组织基础逐步建立。历代天师既然在道教中居于十分显要的地位,龙虎宗自然获得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事实上,元代龙虎宗的发展,不仅远远超过它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也大大超过其他任何符箓派别。除其祖山龙虎山地区道教空前繁盛外,它的支派玄教的发展规模显得尤为突出。
宫观遍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区及燕京一带,且有大批弟子担任上述地区路、州、县的道教官职。其组织发展规模是当时任何一个符箓道派所不能比拟的,从而为各符箓派集合到龙虎宗周围组成一个大派正一道准备了组织基础。
各派的交参融合渐趋成熟
第三,各符箓派在思想、组织上的交参融合渐趋成熟。由于各符箓派的教义、方术甚为接近,它们的思想交融早已有之。但在元代,由于历代天师掌领江南诸路道教,各派之间接触频繁,从而彼此间的交融更加广泛而深入。如玄教大宗师吴全节既向陈可复学雷法,又向东华派首领林灵真学道法,还向南宗道士赵淇学内丹。玄教另一弟子陈日新既精诣黄箓斋科,又研究道书丹经。茅山道士赵嗣祺参学玄教,张雨拜玄教道士王寿衍为师。武当全真道士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等都向清微派宗师黄舜申参学清微法。徐异既嗣净明道为第二祖,又向全真掌教兰道元参学全真。赵宜真先学正一法,次师全真道士金志扬之徒张铁玄、李玄一学内丹,复向净明道士学净明忠孝之道,被尊为净明道第四祖,如此等等。各符箓派的互相参学交融,为组成正一道大派准备了思想条件。
思想、方术上的互相交参,进一步导致各派组织上的会归与合一。如原由太一道主持的六丁之祠,至延皊初(1314),已由玄教道士毛颖达主持,惠宗至元(1336~1340)初,又由玉笥山道士(属正一道)郭宗纯主持,表明太一道在延皊后已逐渐会归于正一道。传至武当山的清微法(北系),早在至元年间即与全真道合流,而其南传之系则可能渐合于正一。东华派在林灵真以后,已由龙虎宗弟子董处谦和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相继作了它的两代宗师,证明东华派在林灵真之后已成为正一道的一部分。所有这些,又表现在元代中后期诸符箓派在组织上逐渐合而为一了。因此到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以敕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作“正一教主”为标志,宣告了正一道的成立。
正一道的特点是:
第一,以张道陵后嗣为首领。自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于大德八年作“正一教主”后,后继的历代天师皆袭此职。张与材于仁宗延皊三年(1316)卒,“(延皊)四年,子嗣成嗣,为三十九代(天师),袭领江南道教,主领三山符箓如故”。2其后第四十代张嗣德、四十一代张正言皆相继受命作正一道首领。明清时,天师封号虽被取消,正一教主之名也非皇帝敕封,但在其教内仍把张陵子孙视为当然的首领。
第二,在组织上,由原有的新旧各符箓派组合而成。包括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太一道、净明道,以及神霄、清微、东华、天心诸小派。其组织比较松散。组成大派之后,原有的小宗派或因承传乏人而彻底融入大宗,有的则只以天师为大宗主,各自的小宗承传如旧。如龙虎宗、净明道、清微派等,直至清代,仍各自承传不绝。
第三,以《正一经》为共同奉持的主要经典,主要法术是画符念咒、祈禳斋醮,为人驱鬼降妖,祈福禳灾。
第四,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宫观,可以娶妻生子,被称为“火居道士”。其宫观规模较全真道为小,戒律也不很严格。明初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鉴于“吾道自近代以来,玄纲日坠”,意欲整顿其教之纲纪,著《道门十规》以加强其教规,但收效甚微。
入明以后,统治者对宗教加强了管理与约束,道教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在明代前中期,由于诸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道教特别是崇奉其中的正一道,故正一道在那时期仍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首先,张陵后嗣继续被尊宠。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张正常入贺,被授予“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之号,俾领道教事,给以银印,视二品。其后,令取消天师称号,只称大真人,爵位仍视二品。洪武十年(1377)张正常逝世后,张宇初、张宇清、张懋丞、张元吉、张玄庆、张彦頨、张永绪等相继嗣教,代代被封为正一嗣教大真人,爵位视二品。张宇清的大真人号为十四字,张元吉的大真人号达十八字,张彦頨的大真人号更达二十字。据弘治十七年内阁大学士刘健等言:“盖祖宗庙号不过十六字,亲王及文武大臣有功德者,谥号止一二字’。3张陵后嗣的大真人号字数竟超过皇帝庙号的字数,其受尊宠的程度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张陵第四十六代孙张元吉嗣教后,恃宠骄恣,横行乡里,强夺民女,诈人财物,私设牢狱,杀害无辜达四十余人。于成化五年(1469)事发后,械至京,有司拟罪凌迟,妻子流放,绝其荫封。但宪宗却一再加以宽宥,由凌迟减至充军肃州卫,仅三年即放回。成化八年(1472)又命其子张玄庆袭封正一嗣教真人,并传旨聘成国公朱仪之女为配,成了明王朝的皇亲国戚,地位反较其先辈更加显赫。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八载成化年间朝廷给张真人待遇超过衍圣公(孔子后嗣)之事,文曰:“袭封衍圣公,每岁赴京朝贺,沿途水陆驿传,起中马站船廪给;回日,无马快船装送。而张真人往回,水陆起上马站船廪给,且有马快船之从。”四十八代张彦頨又奉“诏聘安远侯柳文之女为继室,敕留都内外守备官陪往亲迎。”
四十九代张永绪奉“诏聘定国公徐延德女为配,敕成国公朱希忠、遂安伯陈鏸议行婚礼”。4以上种种,皆可证明张陵后嗣(正一道首领)在明代前中期所受的尊宠并不亚于宋元。
其次,许多正一道士亦受明王室的尊崇。洪武四年(1371)龙虎山道士邓仲修随张正常入觐,次年应诏入京,留居南京朝天宫,主祀祠之事。傅若霖屡随张正常朝京,洪武初被诏留京师,授格神郎、五音都提点、道录司左正一,掌神乐观事。卒赐祭葬。洪武七年明太祖以灵宝斋仪失于文繁,又命邓仲修、傅若霖与南京朝天宫住持宋宗真等删繁摭要,重新修纂,并“设筵以宴享之”。明太祖为新纂之书(即《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所作的御制序文中称:“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表现了明太祖对正一道的偏爱及其崇奉正一道的用意。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闻赣县祥符宫道士刘渊然“颇能呼召风雷”,遣使召至,赐号高道,馆朝天宫。以后刘渊然在仁、宣之世被赐号真人、大真人,给二品印诰,与正一真人等,成为明代著名的高道。太祖以后诸帝继续崇奉正一道。据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七所载,仅从龙虎山调赴京师任道录司官员的道士就有林靖乐、曹大镛、邓景韶、操克宏、颜福渊、黄嘉佑、龚继宗、连克章、王时佐、方定相、陈善道、吴尚礼、邵启南等十余人。
至于明世宗之宠信道士邵元节,更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例。据《明史·邵元节传》等载称:邵元节(?~1539),江西贵溪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嘉靖三年(1524)征召入京,嘉靖五年(1526)封清微妙济守静修真凝玄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赐银印,领道教事。寻赠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嘉靖十五年,为世宗建祈嗣醮,该年皇子诞生,录其祷祀功,授礼部尚书,赐一品服,孙、徒、师咸进高秩。嘉靖十八年逝世,赠少师,赐祭十坛,有司营葬,用伯爵礼,谥“文康荣靖”。
接替其事的道士陶仲文(?~1560),所受宠信更超过邵元节。
除授封真人、礼部尚书外,相继授少师、少傅、少保,一人兼领三孤,得宠二十年,位极人臣。陶仲文虽非出身龙虎山,但亦属正一派道士。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明统治者的支持下,正一派道士还编纂成一部《道藏》。成祖即位初年,曾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永乐四年(1406),又“敕真人张宇初,前者命尔编修道教书,可早完进来,通类刊版”。5永乐八年,张宇初去世,诏令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修。
宣德二年(1427)张宇清卒,未完成。明正统年间又继续纂修,到正统九年(1444)始行刊板,十年竣事,命名《正统道藏》,计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明神宗万历年间,第五十三代天师张国祥又奉命续补《道藏》三十二函,名《万历续道藏》。以上正、续《道藏》共五百十二函,五百四十八卷,即现今所存唯一的一部《道藏》,为保存道教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明中叶以后,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制度的动摇崩溃,原来产生于封建社会并为之服务的道教难以自我调整,加上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不崇尚道教,故正一道从此进入衰落时期。正一道首领、即历代“天师”在明中叶后所处的境遇就是最好的说明。嘉靖中嗣教的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嘉靖末卒,无子。吏部主事郭谏臣乘穆宗初政,上章请夺其世封。下江西守臣议,巡抚任士凭等力言宜革,乃去真人号,改授上清观提点,秩五品,给铜印,以其宗人国祥为之”。6至五十二代张应京,由明入清。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笼络汉人计,从五十二代张应京至五十五代张锡麟,尚能大体承袭先爵而不坠,续封正一嗣教真人,光禄大夫。但好景不长,乾隆、嘉靖以后,其境遇即每况愈下。乾隆四年(1739),命“嗣后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一概永行禁止。如有法员潜往各省考选道士,受箓传徒者,一经发觉,将法员治罪,该真人一并议处”;7乾隆十二年(1747),“覆准张氏真人……前因无案可稽,两遇覃恩、加至光禄大夫,封及三代,邀荣逾分,理应更正。……应将正一真人亦授为正五品,从前所用银印,缴部换给。……至于朝觐,为述职大典,筵宴实惠下隆恩,未便令道流厕身其间,即一概停止,以肃体例”;8乾隆三十一年谕“正一真人向系承袭一品,……未免太优,遽降五品,亦未免过于贬损,著加恩视三品秩,永为例”;9乾隆五十四年谕“正一真人,嗣后著五年一次来京”;10嘉庆二十四年(1819)谕“正一真人系属方外,原不得与朝臣同列,嗣后仍照旧例,朝觐、筵燕概行停止”;11道光元年(1821)谕“瑺弼奏,正一真人张钰恳请来京叩谒一揭,张钰前经停其朝觐,著不准来京”。12中国封建时代,皇权至高无上,教权必须绝对服从皇权。“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佛徒道安语)明中叶后历代皇帝对正一道首领的态度如此,其教之衰落不问可知。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茅山九龙秘籍 所谓全真派
昨天说了正一派,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全真派,全真派是目前来说另一个道家的主要派别,也许大家认识全真都是从全真七子,从金庸的小说中看到的,今天,我带大家来认识一下真正的全真。
道教教派。始创于中国金代初年。创始人王喆(1112~1170),道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出身地方豪门,早年曾应金朝武举,为小吏,后辞职还家。正隆四年(1159),自称在甘河镇遇仙,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间出关去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
该教教义受时代思潮影响,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修行方术以内丹为主,不尚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还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观,严守戒律,忍耻含垢,苦己利人。对犯戒道士有严厉惩罚,从跪香、逐出直至处死。金元之际邱处机嗣教时,全真道得到大发展。
邱处机于1219年远去西域行宫朝见成吉思汗,大得赏识。赐给金虎牌、玺书,命他主持天下道教。邱回燕京后驻长春观(今北京白云观),开坛说戒,弟子四处建立宫观,使全真道组织发展到极盛。其后虽因与佛教辩论失败而受打击,但在整个元代全真道一直保持发展势头。
当金元时期全真道在北方发展时,南宋地区亦有专主内丹修炼的道派,称作金丹派南宗。该派以张伯端为创始人,其特点是修炼时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元朝统一江南后,南宗与全真道(北宗)合并,共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五祖,下设北七真(即全真七子:马钰、谭处瑞、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南七真(张伯端、刘永年、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南北宗合并后仍称全真道,为封建社会后期道教主要宗派之一。全真道内部又分化出一些小派别,如南宗有清修派和双修派,北宗全真七子亦各传一派,其中邱处机所传全真龙门派势力最强。明代朝廷重视正一道,全真道势力相对削弱。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整顿教门,曾一度复兴全真龙门派,但终难挽救全真道在清代日渐衰落的总趋势。
全真道在金代的发展有限,至蒙元前期,以成吉思汗之召见、宠遇丘处机为契机,在丘处机及其弟子们的推动下,全真道发展至鼎盛。
当时全真道宫观遍布北方各省区,“虽十室之邑,必有一席之奉”。此鼎盛局面,自丘处机起,历经尹志平、李志常两任掌教,大约三十年。至元宪宗五年(1255),佛道《化胡经》之争起,元室袒佛,全真道败北。此后元室下令焚毁除《道德经》之外的一切道经,全真教遭受沉重打击,全真道鼎盛局面因之结束。故在张志敬、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几任掌教中,处境都较困难。又经历约三十年,元成宗即位,驰焚经之禁,全真道获得正常发展。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平定江南,全国统一。此后,原同源异流而分传于金与南宋的全真道和道教南宗,逐渐认同、融合,至元代中后期,二宗合并的条件渐趋成熟。在南宗道士陈致虚等人的推动下,二宗经过对祖师宗祀的调整,南宗最后并入全真道。合并后的全真道遂成为更大的道派,而与正一道分统天下道教。明代皇室对佛、道采取抑制、约束政策,对道教正一派有所崇奉,对全真道支持较少,全真道自此进入衰落时期。金元时期形成的统一领导核心(以北京白云观为基地)顿然解体。在此情势下,统一的全真道渐次分解成诸多小支派。主要的有“七真派”,即宗祖马钰的遇仙派,宗祖谭处端的南无派,宗祖刘处玄的随山派,宗祖丘处机的龙门派,宗祖王处一的嵛山派,宗祖郝大通的华山派,宗祖孙不二的清静派等。另外,又有一些全真道士分别组成“五祖派”,即宗祖王玄甫的少阳派,宗祖钟离权的正阳派,宗祖吕洞宾的纯阳派,宗祖刘海蟾的刘祖派,宗祖王重阳的重阳派。如此众多的全真支派出现,并不表示全真道的兴旺发达,恰好反映它的衰落。它们的形成时间,最早在明代中后期,多数在明后。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龙门派因王常月的阐扬,曾经在清初一度“中兴”,其余各派,大都衰落不振。
1...119120121122123...1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