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九龙秘籍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理之外
当金元时期全真道在北方发展时,南宋地区亦有专主内丹修炼的道派,称作金丹派南宗。该派以张伯端为创始人,其特点是修炼时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元朝统一江南后,南宗与全真道(北宗)合并,共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五祖,下设北七真(即全真七子)、南七真(张伯端、刘永年、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五祖和南七真、北七真合称五祖七真,被后世全真派一起供奉。南北宗合并后仍称全真道,为封建社会后期道教主要宗派之一。全真道内部又分化出一些小派别,如南宗有清修派和双修派,北宗全真七子亦各传一派,其中邱处机所传全真龙门派势力最强。明代朝廷重视正一道,全真道势力相对削弱。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整顿教门,曾一度复兴全真龙门派,但终难挽救全真道在清代日趋衰落的总趋势。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元以降,与正一道作为两大道派延续至今。
全真道创教人王喆(公元1113-1169),号重阳子,陕西省咸阳市人,出身富家,仕途无进,於是入道。他自称於正隆四年(公元1159)在甘河镇遇异人授以真诀,自此弃家入终南山南时村居於穴中修炼,号其穴为活死人墓,自号王害风,佯狂装疯。大定七年(公元1167),放火烧掉所住茅庵,云游至山东半岛,正式亮出全真旗号,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这七大弟子成为全真道兴旺发展的骨干,各自形成门派,後称北七真。王重阳在山东半岛创教、传教的时间只有三年,大定九年(公元1169)秋,他留王处一、郝大通在昆嵛山修炼,自己携邱刘谭马四大弟子返关中,抵开封而逝。弟子搜集遗留诗词千馀首,编为《全真集》刊行。王重阳之後,大弟子马钰继任掌教,其馀六真在山东、河北、陕西、河南等地传教,在民间逐渐扩大了影响。马钰掌教期间,教旨以无为为主,离尘去俗,识心见性,以道士的朴素苦行吸引社会人士信向,尚未与统治者结上关系,也未营造宫观。这是全真道发展的第一阶段。从公元1187至1219年,为全真道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是全真道进一步发展而渐渐壮大的时期,刘处玄、邱处机先後掌教,以山东半岛为活动中心。此时的全真道,特别注意争取金朝统治者的承认和重视,并开始营造宫观,建立宗教活动基地。随著全真道在民间势力的增大,金廷也日益重视它。泰和元年(公元1201)、三年(公元1203)王处一两次被徵召,皇帝的一再徵召,反过来又提高了全真道地位,促进了它在民间的流传。从公元1219年起,全真道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到达鼎盛,促这一局面的关键人物是邱处机。邱应成吉思汗之召,以七十多岁高龄率徒赴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内),劝其戒杀,取得成吉思汗尊敬,称他为邱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道士差役赋税。邱处机於公元1224年东归,回到燕京(今北京),住於太极观(後改名长春,宫),该观从此成为全真道首脑机关所在地。邱处机提出立观度人,此後全真弟子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大为展开,全真道观逐渐遍布北方。公元1227年,邱处机卒,葬於长春,宫处顺堂,即今天的北京白云观。从邱处机掌教後,全真道有了很大发展。,
元代全真道的发展进入鼎盛期。全真道大建宫观,广收门徒出现许多知名道士,一派道门兴旺景象。邱处机去世後,继起掌教者尹志平、李志常进一步拓展全真事业,争取统治者支持,使全真道获得进一步发展,步入顶峰。全真道不仅在北方成为道教重心,还渡江南传,江浙鄂闽等地都有了全真道的活动踪迹。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在湖北武当山,徒众甚多。全真道南传之前,江南已有金丹派南宗炼内丹,自称丹法出於锺、吕、刘,与北方全真道同源异流。南宗教团不大,未受元室重视,於是南宗徒裔在元代纷纷合流於全真门下,其著名者有李道纯、陈致虚等。至此,全真道传遍大江南北,盛极一时,与正一道势力不相上下。全真道政治地位因元室册封全真祖师而有了很大提高。至元六年(公元1269),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锺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五祖为真君,後人称为北五祖;又封王喆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至大三年(公元1310),元武宗又加封全真五祖为帝君,七真为真君,邱处机弟子尹志平等十八人为真人。不少全真道高道知集贤院道教事。大略从元中期至元末,可算全真道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呈外盛内衰之象,教风有变,趋於蜕化,教内高道缺乏,落入发展平平的局面。与此相比,正一道成为元代中後期较兴盛的道派。
马钰
初名从义,字宜甫,一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汉扶波将军援之后,本扶风人,五代兵乱迁宁海。世业儒,祖觉,字翠叟,至孝,通五经,父师扬,字希贤。仪观修伟,沉静有度量,以孝义称。母孕梦麻姑赐丹一粒吞之,觉而分瑞,太宗天会元年五月二十日生。师儿时常颂乘云驾鹤之语,及长为儒而不思进取。大定十年七月马丹阳祖师与乡人战师饮于范明叔怡老亭,酒酣师题诗云:“抱元守一是工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吃杯畅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后重阳师自终南来,径入怡老亭,战师问:“布袍竹笠冒暑东来何勤如焉。”曰:“宿缘仙契有知己之寻。”既食瓜即从蒂而食,问其故曰:“甘从苦中来。”问从何处来,曰:“路远千里,特来扶醉人。”马祖默念言:“予从前所有醉中人扶之语,何以得知。”因问何名为道,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后马丹阳师从重阳祖师,得祖师九转还丹功夫(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转还丹之诀)。后来马祖居东亭,墙外有林檎一株,枯已久矣,四月四日,师从环汲水以沃之复活。因作异术记。芝阳道友崔公,阅其文疑其过情。遂于四月移竹两丛,松一株于全真庵以移植,不时枝叶皆黄萎。崔启师曰:“此竹松可活否?”师答诗云:“窗外不惟君子绿,庵前又喜大夫青”之句。遂令门人于知一,去其黄叶,以涤面水溉之,不旬日荣茂如初(甘泉润物,变朽回春)。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皇帝封号:丹阳抱一无为真人。武宗皇帝加封:丹阳抱一无为善化真君。
谭处端
名玉字伯玉后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乃王重阳祖师所授之也。世为宁海人,金太宗天会元年三月一日生,生而骨相不凡,六岁偶坠井,其家人急救之,则安坐乃上出之,无所伤。世宗大定七年闻王重阳祖师在马丹阳家。径往乞备门弟子。得到重阳祖师四句真言诗一首而契身于道(金骨仙姿,得四言而契道)。后谭祖东游抵阳武县北,夜见北斗交换,星如车轮。及呼道众观之,其星尚如鸡卵,动摇不定。久之复故,师念圣号甚勤。卫州淇门镇石孔里问师持念之故。师云:“众亦宜念,今岁当有大水之灾。众莫之省,是年河决……”后九年于黄县卢山延真观悟道成真(卫州变化,坐十载以成真)。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皇帝封号:长真云水蕴德真人。武宗皇帝加封:长真凝神玄静蕴德真君。
谭处端所创的拳法——“南无拳”至今仍流传,并在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刘处玄
名处玄,字通妙,长生其号也。金熙宗皇统七年七月十二日生于东莱之武官庄。其先九世,孝友相继。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朝廷旌其门闾特免本郡诸役……母王氏夜梦白衣翁平出西南指之,有玉树而四枝各有一金叶。令取其一曰:“他日异人,意将取之。”叶自坠于手,视之则金蝉飞起而复投于口中,翁失所在。十月三日师乃生,是夜紫气二道,从太基山横贯其家,师自幼而孤,事母以孝闻。金世宗九年春于邻居壁间人所不及处得二颂,其墨尚濡。末句云:“武官养性真仙人,须作长生不死人。”是年九月,王重阳祖师与其徒马丹阳、长真自东而来,师与母但往参谒祖师,一见之问:“汝解壁间语否?”师不言,四人相视而笑,正所谓“目击道存之妙也”。又言王重阳祖师爱其殷勤,美其专精,顾其神采之不群。乃叹之曰:“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于黄尘。”故赐之诗曰:“钓罢归来又见鳌,已知有分例先曹。明榔相唤知予意,濯出洪波万丈高。”是年刘二十三岁(壁间墨迹之非凡,雪竹月松之姿异)。后刘师居洛阳市中土地庙,不语三年。俄迁城东云溪洞,徒众日集,忽指地云:“中有井三。”凿之二丈余得,下贯源泉。人问何以知之。曰:“曩世所居也二十年。”师指庵右冯氏园曰:“此吾身后之缘。四十年后园之松柏死,炁水西流其地,当不售而得之。”乃磨一碑埋于中。后果应验(三井有多生之记,一时著显化之功)。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皇帝封号:长生辅化明德真人,武宗皇帝加封: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
丘处机
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县滨都人,世为显姓。生于金熙宗皇统八年戊辰正月十九日。自幼好学不娶。金熙宗大定六年,师甫十九居昆嵛山间,闻重阳师于宁海全真庵即往师焉。后来,丘祖曾在蟠西河积功磨性经历了六年,龙门洞内又坐了七年的真功(蟠西六年,龙门七载),圆满得道,被皇帝赐予敕书虎符,管领天下道教(道功备而名闻时主,丹符锡而掌握神仙)。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皇帝封号:长春演道主教真人。武宗皇帝加封:长春全德神化明应主教真君。是为龙门派祖师。丘处机为金朝和蒙古帝国统治者敬重,并因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减少杀戮而闻名。
王处一
宁海东牟人,玉阳其号也。金熙宗皇统二年壬戌三月十八日,母周氏夜梦红霞绕身惊寤。是日乃生。甫七岁,尝气绝仆地,移时方苏。母惊问:“汝何为而若是?”曰:“但知熟寐,不知其他。”师因悟生死之理。少年时一日偶至山中,遇一老人坐于盘石之上,呼之使来,预言,他日必扬名帝阙,为道教宗主。弱冠或告以婚事,笑而不应。世宗大定八年在文登牛仙山居,人告以王重阳祖师到,即谒全真庵请为门弟子。次年迁居查山云光洞,王重阳掷伞二百里传书,依伞上“全阳子”三字而封之(石上谈玄,空中飞盖)。后遨游齐鲁,大著神异,度人驱鬼,起死回生。金主诏赴,九问九答,大副宸衷,隆礼有加。亦曾多次奉旨建醮、祈雨。遇妒嫉,赐以鸠饮之,乃归。入池不死,发尽脱落,不能受冠。归后丁巳年四月二十二日飞升。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褒赐玉阳体玄广度真人。后于武宗时加封为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俗称仑山王祖,留传仑山派。
郝大通
字太古,山东宁海人,广宁其号也。金熙宗天眷三年正月初三生。初名璘,号恬然。世为宦族。据《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言其少孤事母至孝,有出尘修真之志,好读易,晓卜筮。梦神人示以周易秘义。由是洞晓阴阳律历卜巫术。厌纷华而乐淡薄,隐德于卜筮之中。后“遂行至岐山,遇神人复授以易之大义。十五年坐沃州桥下而不语。”世宗大定三年,遇重阳祖师于宁海州,背坐于石,郝曰:“请先生回头!”重阳祖曰:“君何不回头?”郝忽惊异!遂拜为师。翌日晚于朝元观付以二词。言下领悟,如走万里迷途一呼知返。次年母终,遂弃家寻师,八月三日从祖师。入昆仑烟霞洞请列门弟子中而求法焉,受道真诀。二十二年居真定升堂讲演,远近来听者常数百人,有人问答歌诗,周易参同演说图象(卦图斯演,至道大成)。晚年又写了《太古集》一书,以卦图叙述得道成仙的秘诀(早穷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诀)。后乃成仙。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褒赐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后武宗时加封为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世称华山郝祖,流传华山派。
孙不二
号清净散人。宁海豪族孙忠翊之幼女也。金太祖天辅二年戊戌春,母梦七鹤舞于亭,一鹤渐入怀,觉而有娠,至己亥正月五日乃生。孙姑性慧聪明,温和慈善,柔淑贞懿之态,严于礼法,挺乎自然。长适马丹阳,克尽妇道,生三子。因夫拜重阳祖为师,筑全真庵学道。重阳祖欲度仙姑,乃显神通:如大醉径造内宅,卧于孙姑寝室,孙姑责其非礼!怒锁房门,使仆呼夫归。告之。丹阳曰:“师与我谈道,不离己席,岂是有事?”及开锁,见室已空,同往道舍,见师正浓睡!于是孙姑竟加笃信,遂亦拜重阳祖为师;师授以天符云箓秘诀。夫妻敬之若神,事之若君。后孙仙姑从风仙姑居洛阳下清宫之风仙洞乞食度日,垢面蓬头,以秽污而远世魔。内修仙道,外隐仙迹,七年乃成(清净散人,探玄得道)。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一日沐浴更衣,跏趺而逝,奄然而化,香风散漫,瑞气氤氲,竟日不散。时丹阳居宁海环堵中,俄闻仙乐骇空,仰而视之,见仙姑乘彩云而过,仙童玉女旌节仪仗拥导前后,府而告丹阳:“吾先归蓬岛侍君也。(蓬莱仙路,亿劫独持)”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大元至元已已正月褒赐清净渊贞顺德真人。后元世祖时敕封为清净渊贞玄虚顺化元君。俗称清净孙祖,流传清净派。
“布袍竹笠冒暑东来”、“十五年坐沃州桥下而不语”、“乞食度日,垢面蓬头”:这些该当是七真们的真实写照吧?能有金阙陈情、玉炉焚香的庄华,亦有蓬头垢面乞食度日的困窘,然均能以平常心安然处之,不碍修仙之志:的确是祖师风范。小说上对他们的再造,不违反其基本的经历与性格。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茅山九龙秘籍 丹鼎派
丹鼎派
丹鼎派又称“金丹道教”,是道教中重要的支派之一。丹鼎派是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发展而来。丹鼎派早期理论著作《周易参同契》。魏晋时,丹鼎派进一步发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并对其作了理论上的总结。
又称金丹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
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发展而来。丹鼎派流传至今的早期理论著作是《周易参同契》,该派奉为万古丹经王,对後世炼丹家影响极大。魏晋时,葛洪进一步发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对其作了理论上的总结。南北朝隋唐,丹鼎派以炼外丹为主要特徵。宋元以後,由外丹转向内丹。全真道南北宗都属修炼内丹。丹鼎派从追求长生不死的目的出发,推动了我国古代化学冶炼、气功养生学的发展。简介
并非实有的教派。而是相对于符箓派,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又称金丹道教。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发展而来。
丹鼎派分外丹与内丹、外丹,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以配制可服食的长生不死的金丹,盛行于隋唐前;内丹,大体上指把人的身体当成“炉鼎”以自身的精、气为药物,用神去烧炼,为神气相交结成之物,宋元以后取代外丹,流行至今。
炉鼎
“炉鼎”指借用炼外丹的炉与盛药物的容器鼎来比喻炼内丹的过程。
就是说练气功的部分(或精或气或神)是炉,或者说练功要转化的东西,即意念所在之处,使此处气机发生变化,此处即炉;变化以后的收处叫做鼎,或者说意念再集中,把它提高一步的叫做鼎。这是北派清修的功法。具体又分:
1、小炉鼎:指下丹田(脐、命门以下)为炉,从脐到建里(脐上二寸)为鼎。亦有以会阴为炉,气海为鼎者。在炉内烧火,元神、意念注守之即火。炉一热即为炼精化气,气炼出后提上来到鼎,叫做采药归鼎(或曰采药归壶)。中一说法为丹田气足后循督而上,自任而下至鼎,气再足即去运周天。
2、大炉鼎:大炉鼎指炼气化神之部位,以腹为炉,以头为鼎,即炼精化气之后,精没有了,都是气,此时中、下二田合一,项下为炉,炼气化神(结胎),再上升至上田至鼎。
3、天地炉鼎:天地炉鼎是以天地大自然为炉,以练外气,以人为鼎,将气收入人体。过去练人天混化的静功即以天地为炉鼎。现在练内气外放,外气内收,也属于此种类型,目的是与大自然之气更好地结合。练此种功法,初期可以治病,到高级阶段要引天之真阳来点化体内之阴气。
4、身心炉鼎:以身为炉,以心(神)为鼎,心身结合,不一不二,丹乃成,身心炉实际上就是神与形合,形神庄功法即属此层次。练功时形体产生气,使之与神结合,以神御气即神与形合。一般在丹道门派炼到结胎,出阳神,胎儿出生后再收回丹田养育,使丹田充斥周身各部以至毛孔毛窍,此时全身可放金光。这是高级层次的情况。
5、太虚炉鼎:以无形无象、无涯无际的虚空为炉,以心性(无形象的祖性)为鼎,以外在的无限充实身体的主体的无限,最后人与虚空等体。对此须待祖性玄关窍门开后才能理解。
建筑风格
丹鼎派道观建筑为五行八卦式建筑,可以江西省三清山丹鼎派建筑为代表。三清山的道教建筑雷神庙、天一水池、龙虎殿、涵星池、王佑墓、詹碧云墓、演教殿、飞仙台八大建筑都围绕着中间丹井和丹炉,周边按八卦方位一一对应排列。而它的南北中轴线特别长,所有其他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的两端一一展开,构成一个严密的建筑体系。这是由道教内丹学派取人体小宇宙对应于自然大宇宙,同步协调修炼“精气神”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
发展与影响
丹鼎派流传至今的早期理论着作是《周易参同契》,该派奉为万古丹经王,另有两晋出现的《黄庭经》也是丹鼎派的经典,对后世炼丹家影响极大。魏晋时,葛洪进一步发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对其作了理论上的总结。他著有《抱朴子》专论炼丹方术。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也是重要的内丹修炼理论著作。
全真道即属修炼内丹。丹鼎派从追求长生不死的目的出发,推动了中国古代化学冶炼、气功养生学的发展。
(冥纸灰注:实际上现在的丹鼎派与符箓派已多所融合,丹鼎派也重“斋醮祷禳,富国利民”,符箓派也重“内炼金丹,外用符箓”,不应再以此分派别,也不应存门户之见。正如当代道教学者、全真龙门十九代居士圆纯子《道教与养生》所言:“清净炼养〈指丹鼎派〉与符箓科教〈指符箓派〉皆道教修养方法,不能以此分道教派别。修炼自己的性命,以至得道成仙,乃是各派的最终目的”。)
鲍靓与江南帛家道(道教史96页)。永昌六年(322),王敦自武康起兵谋反,时沈充(字士居,吴兴武康人)任宣城内史(郡守),响应王敦,回家乡招募徒众(湖州掌故第9页)。
《道学传?鲍靓》说鲍靓于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在龙山遇阴长生受道诀;《道教义枢?三洞义》说鲍靓是在晋惠帝永康年中(公元300—301年)入嵩山石室得《三皇文》。《云笈七签?鲍真人传》说鲍靓师事左元放,受《三皇经》、《五岳》劾召之要。甄鸾《笑道论》说:“鲍靓造《三皇文》被诛”。亦有说《三皇文》为帛和所传,郑隐授之葛洪。
实际社会上早已流行“劾召鬼神”的巫道,他们造作有《三皇文》,江南帛家道“世事俗祷”,也造作《三皇文》,鲍靓是巫道与帛家道的信仰者,将两者汇为一流,再将神奇鬼怪之说与神仙信仰相结合,造作了《三皇内文》三卷。先行世者称《小有经》,后行世者称《大有经》。
方士演变成道士的过程,方士和巫师不一样,已掌握了相当的专门技巧,如阴阳、五行、八卦,人们最关心的是自已的切身利益,包括衣食、生死、病老,方士便利用自已独有的理论,结合神仙迷信
湖州城南17公里菁山,志载曾是晋代葛洪隐居处。据宋嘉泰《吴兴志》:旧传晋葛洪尝隐居于菁山南侧葛仙山,有炼丹灶、捣药臼,说这些古迹存《职方图志》:“葛洪炼丹之处,天下有十有三,乌程居其一”,葛洪在菁山种植黄菁,故菁山“至今山多黄菁”。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侍郎葛立方天菁山普照观内建葛仙翁祠,祭祀葛洪,并为之作记。(《湖州掌故集》第203页)
东林山有古迹名火炉顶,宋嘉泰《吴兴志》载:“火炉顶在东林山上。《回仙录》云,葛洪尝炼丹于此,昔人曾开岩顶,得莩炭数斛,内有双陶合(龛),牢不可启,击破视之无物。山下有炼丹九井,尚存。山之东有溪曰仙溪,溪口有龟泽、凤泽。(《湖州掌故集》第249页)”另有炼丹井,“天凿无痕,宽深十寻余,其泉甘冽,大旱不涸,世传晋葛洪炼丹于此”。山下原有一座回仙桥,相传是吕洞宾去游东林山在一条石块上睡了一觉,留下了个人影,此石横跨涧上,后人称为回仙桥,苏东坡亲书“回仙桥”三字,并刻在桥上。砌墙盖瓦装了铁栅,以作保护,此桥毁于文,革期间。
人世间最关心与惧怕的是生死、温饱、疾病,而这些问题在内丹修炼中可以得到解决,修炼丹成为包治人世间一切苦难、忧思的万灵之药抱朴子的内丹学就是这样自认为给人类指同终极的幸福之路,而愚昧的下层群众也因之受到了极大的诱惑,群趋若鹜,盲目崇拜起来。当然,修炼内丹,即今人谓之气功之一种,如果修养得当,对身体健康的确颇有补益,但真理向前多走一步,便成谬误。夸大气功神效自古已凡次成为风潮,今天的气功热亦不过是历史的一次回潮而已(见《中国民间宗教史》455页)。
在修行方法上,道教早期时代主张服气、宝精,炼养精、气、神。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卒于东晋哀帝兴宁元年(363)。葛洪称得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外丹学派和道教神学的奠基人,对于古代医药学和化学也有卓越的贡献。因此,无论在中国道教史、哲学史还是自然科学史上,葛洪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葛洪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先世“葛天氏”,食封葛地,因以为姓。其祖父葛系,学无不涉,有经国之才。曾历任吴国的吏部尚书、大鸿胪、辅吴将军等显职,封寿县侯。其从祖葛玄,好神仙修炼之术,甚得孙权崇信。被吴人称之为“葛仙公”、“太极左仙翁”。其父葛僳。以孝友闻、行为士表,晋时历任大中正、肥乡令、邵陵太守。葛洪是葛梯的第三子。葛洪十三岁时.其父死于邵陵太守任上,从此家道衰落,所以葛洪小小年纪便不得不躬执耕稼,养家糊口。因无钱读私塾,葛洪便在农闲之时发愤读书,后因兵荒马乱、累遭战火,先人留下的藏书全被烧光,葛洪便只好徒步行借,寻书问义,并将砍来的柴草卖后买纸买笔,抄书诵习,有时甚至纸的背面也被他写得满满的,以致别人都无法辨认他的字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