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九龙秘籍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理之外
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却是不可否认的,那边是……球状闪电是有可能带有无可抵御的伤害性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助手才如此紧张,几个人慌忙跑进有避雷针的帐篷,顺着门帘,悄悄的往外观望。
(感谢读者群读者:美女拾不起的星mm纠错~~非常感谢她,也希望大家踊跃捧场收藏,谢谢~~~文扬敬上,今天一会推荐神书哦,ps。今天多写了一些科普的东西,主要是有读者要求的,可以加一些谈资类的话题,小天不定期添加,比方说自然科学,历史,文化,拍卖,建筑等等,想了解什么可以书评或者读者群反馈。)
茅山九龙秘籍 第七十一章 龙骨重现!
躲在帐篷中的裴文中等人,透过帐篷的缝隙,依旧关注着龙骨山的异象。其实,根据现有的球状闪电的记录,如果真的是那种会对人有伤害的,就凭着他们这个所谓的避雷针,就可以躲避开么?球状闪电只不过是由于性状相似而叫这个名字罢了,而是否是闪电,是否和闪电具有同样的特性,在今天尚且是未解之谜,何况当时那个年代。
几个人透着缝隙在观看面前龙骨山的异状,但令他们失望的是,这个“球状闪电”仅仅在空中飘浮一阵,便轻轻消散,仿佛没有存在过一般,裴文中等人想象中的什么“一道金光冲天而起,天空降下无数花瓣仙音,霞光百里照如白昼。”什么“山中传来一声巨响,百兽冲入山中夺宝。”等小说折子戏中的奇珍异宝出世的经典场景并不一样,很平静,球状闪电少时之后,山周围的虫蛇百兽,深深的往俯首膜拜,然后各自纷纷散去。这一切都是很快发生的,说来要费许多篇幅,但实际上只有几分钟罢了。小村依旧与往常一般恢复了平静,龙骨山,也如以往一般,堆立于面前,并没有多了哪怕一分的的巍峨,或者雄伟。
裴文中几个人面面相觑,几个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两个甚至还在前清的洋务运动晚期搭上末班车去到了法国留学,是见过现代科学的人,但是刚才的情景,让这些科学精英,新文化运动的追随者,深切的反省,自己一直推崇的,学习的,肯定是真理,而自己摒弃一直以来以为是糟粕,要不得的那些,是否真的,真的都是一些虚妄。
几个人就这么呆呆的对视着,思考着,没有谁,先打破这份平静。虽然目前并没有什么证据或是什么人来告诉他们今天事情的来龙去脉,但作为中国第一代留洋的先驱,几个人都是聪明人,谁都知道,这一定和那个疯疯癫癫的老道,大有关系。
帐篷中,依然是一片寂静,没有人哪怕说一句话,一直维持着这份平静。直到几个道士出现在他们面前。
裴文中等人认得,这几个人为首的一个,正是那老道的徒弟,其余几人,则是后来陆续而来的老道的帮手,很多人,裴文中都没有见过。
几个老道面带悲戚之色,朝着裴文中等人微微稽首,裴文中还礼过后,为首的那个大徒弟,上前一步,从袖子中取出一封信,交给裴文中:“裴施主,不负所托,山中大阵已破,这是家师绝笔,一应拜托俱于此内,希望裴施主不要有负家师所托。以后诸事,自由贫道来为裴施主解难,当下贫道还有一些俗事要行处理,日后裴施主有任何所托,请持此物,到鹰潭龙虎山,自会找到贫道,最近贫道暂住京中白云观。贫道告辞,无量天尊。”说罢,从腰间取出一个木牌,连同信笺,塞到了裴文中的手中,之后这群道士便飘然而去,瞬间也走了个干净,留下的,是还没缓过神来的裴文中等人。甚至没有给他们一个问话的机会。
这一晚上,给他们的震撼实在是太多了。多到需要这些天纵之才要去消化一阵,先是神奇的百兽朝山,之后是晴空怒雷,尔后又是球状闪电,好不容易,哥几个捋顺了这事,又进来了这几个道士,实话实说,刚才那些异象,是他们破阵的副产品,这不管裴文中他们是否愿意相信,但内心已经知道这是事实,所以当年轻道士说出这些的时候,虽然赞叹,但却并不是如何惊讶,真正让裴文中是神的是年轻道士口中的“绝笔”二字,这岂不说明,那老道已经……由于这个消息实在太过震撼,当裴文中听到这两个字的时候,仿佛真的被刚才的怒雷劈到一般,甚至没有听清年轻道士后面说的什么。直到他们票然而去。
裴文中低头看看手中的信笺,知道老道最后所托之事一定非同寻常,轻轻撕开,几个人围在并不明朗的灯下,看着信笺上那一列列漂亮之极的小楷,所诉说的秘密……
半响,裴文中长叹而起,如果说心中说的事算是震撼人心的话,那么刚才那些事,不过如同洗衣做饭一般平常。
老道的信别看不厚,但是却传达了非常多的东西。
首先,龙骨山的大阵已经破了,山中的中华气运之宝的封印已经解开,如果处理得当,几年之内,中华气运定会一飞冲天,重现汉唐风采,领袖世界。
其次,要裴文中连夜将山中的圣物取出,之后埋于紫禁城之中,由于紫禁城是中华龙脉之所在,圣物回归龙脉,浑然天成,是华夏行运之关键。
最后,一定要舍命护住圣物安全,由于封印年限太久,刘静恒传下来的解封术,出了一点点意外,老道无奈,最终只能以身殒命,破解大阵,但是这次动静实在太大,华夏此刻又在积贫积弱,多事之秋,难保不会有什么有心人猜透端倪来破坏。所以保住圣物安全,是重中之重,有什么问题危难,可以求助方才那几个道士。他们会舍命相助。、
最后的一句话,让裴文中的心中,又加了一摞沉甸甸的负担。
“吾观君乃人之龙凤,不久必将化龙飞天,然华夏之气数,九州之黎民,尽握于君之掌股,贫道再恳请仁人君子,以终生为盼。”山中,到底有什么啊……放下信笺,裴文中重重叹了口气。
叹气归叹气,但是东西还是要法诀的,也许是这一天的精力震撼了他们,也许是出于考古的热情,他们丝毫没有怀疑老道的话,立刻收拾行囊工具,趁着夜色,赶往老道信中所言的地方。
科学家和常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专注和狂热,虽然沉浸在对自己所学理念的质疑,虽然处于震撼,虽然对老道圆寂无比伤心。但是当这帮人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当中的时候,就彻底的换了一个人,那种狂热,足以掩盖任何的喜怒哀乐情绪,此刻,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揭开龙骨山之秘。
夜晚的龙骨山,还是很凉的,伴着夏风,几个人冻的有些瑟瑟发抖,奇怪的事情就是,以往他们也曾经夜谈龙骨山,但是每次虫蚁遍地,无法前行,这次……一路走来,却连蚊子也没发现一个。
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行了很久,裴文中打开地图,发现离目标不远了,老道所指的目标,是在龙骨山最深处的一个山东,裴文中他们也知道这个地方,曾经去过无数次,但是什么也没有发现过。今天继续夜探,已经算是轻车熟路了。
山中的夜路是非常难走的,无数的草坑,石子,荆棘,折磨着人的皮肤和关节。所以每个人都很小心的慢慢行走,没有一丝的懈怠。
“眼前就是8号洞口了,大家小心,准备工具。”作为队长,裴文中熟练地下达着命令。
工具备好,几盏德国军用手电和火把,将整个山洞照的灯火通明。裴文中按照老道的书信,细细比对,终于确定了位置。
“就是这了,快挖,地下两尺。”裴文中指着一块地方,坚定的下着命令,眼中闪着狂热的火光。用现在的话说,几个队员非常有团队合作精神,听到队长的命令,没有丝毫的怀疑,就开始挖,一尺的土地,是非常好挖的,刚刚挖过一尺,一个姓杨的助手,一镐下去,仿佛碰到什么硬物一般:“有了,有东西了。这不才一尺多么?”几个人围了上来,放弃了镐,开始用各种专业的细小工具打磨,半响,终于完整的“挖掘”出这个“珍宝”,一块灰白色,半个排球大小的石头。
“敢情就是块破石头啊……继续吧。”姓杨的助手说这,便又换回了镐,漫不经心的在挖着。
“这……这……”姓杨的助手正在挖着,突然听到旁边裴文中在说话,听声音,仿佛整个人,都在因为什么而颤抖。
周围几个人都在向他望去,裴文中深深的咽了一口唾沫,才又颤抖的说到:“这……这是……龙骨!!”
“啊??”裴文中这简单一言,仿佛在在一片死海中,激起了千层波浪,大家纷纷围拢过来,龙骨山千年没有现世的龙骨,竟然,竟然此刻重新出世,单单这一点,就足以载入史册了。
这颗龙骨,仿佛给了大家莫大的信心。甚至于,姓杨的助手挖土的时候都有了精神寄托,不再用镐,而换成小铁铲,一点点的慢慢挖,挖到二尺的时候,又是一块圆圆的灰白色石面,显然,又是一块龙骨,虽然不如刚才那样兴奋,但是小杨依然换了小铲,毛刷,轻轻的刷去浮土,慢慢的顺着轮廓剔去泥土,再一点点的将周围的泥土清楚。然后再扫去泥土和积灰。这块龙骨仿佛轮廓并不是圆的。
一切搞定,当小杨兴奋的将龙骨捧出来的时候,却大吃一惊差点将手中的“龙骨”扔在了地上。
(差点没写完,累死了,谢谢大家支持,非常给力的读者,今天群里在讨论球状闪电的问题,这正是我希望的,非常好,对我也很有启发,谢谢大家。希望大家能再给力点,这书早点买断,我也好放下包袱加速度啊。我爱你们,小天敬上。)
茅山九龙秘籍 第七十二章 北京人
这块所谓的“龙骨”呈球状,凹凸有致,上圆下尖,孔洞俨然,分明就是一个骷髅头骨!众人的心情也一下子沉到了谷底。裴文中更是郁闷,费了这么半天劲,还搭上一条人命,最后挖出来的,就是这么个玩意??自己是考古学家,不是警察,更不是包公,弄这么一个骷髅,显然不是自己的初衷,众人纷纷索然,忙了一圈,经历生死离别,天降异像,最后所谓的的“国之重宝”竟然是个不知道多少年前的死人头骨……此刻裴文中心中的感觉,唯有“可笑”二字……
“收拾收拾,准备回营。”裴文中无精打采的下着命令。[bsp; 考古队员们无精打采的收拾着东西,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两个字,那就是“失望”。
“等等!!”当众人收拾好东西,准带着又一次的失望下山的时候,一直呆呆看着头骨的小杨,突然喊道,和刚才裴文中相似,声音中都充满着颤抖和兴奋,不同的是,这一次小杨的声音,则是有些许犹疑。
“杨工,怎么了。”旁边的小助手,问出了大家的疑惑,此时小杨双手捧着骷髅头,死死的盯着手中微黄的灰白色骷髅头,眼中慢慢的发散出狂热的神情。
小杨并没有回答,而是将头骨递给了裴文中:“裴老师,您看看。”
裴文中虽然不解,但是他相信小杨不是这么无聊的人,便接过头骨接了过来,仔细的观察了起来,开始,裴文中并没有看出什么,眼窝,额骨,嘴唇,渐渐的……裴文中的眼中闪出和方才小杨一样的狂热光芒。甚至,有些手舞足蹈。
“到底是什么啊,裴老师?”旁边的几个人实在是心里痒痒,忍不住又出声问道。裴文中望向小杨:“杨工,你说吧。”声音虽然平静,但是无法掩饰的兴奋,从他的话语中已经渲染出来。
“大家看这个头骨,它的最宽处在左右耳孔稍上处,向上逐渐变窄,剖面呈抛物线形。这个头骨的容量非常小,代表他的脑容量就小,和小孩的小不一样。这与我们一般的头骨的最宽处上移到脑颅的中部不同,和甚至比远古的尼安德特人相比也低一些。他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仅仅比比猿类增高,比尼安德特人也稍低,更甭提和咱现在的人比了。他们的头盖骨比现代人约厚一倍。眉嵴粗壮,向前突出,左右互相连接。颅顶正中有明显的矢状嵴,头骨后部有发达的枕骨圆枕。
而且能够看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没有下颏。有扁而宽的鼻骨和颧骨,颧骨面朝前,这表明他们有宽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从头骨上看,下颌骨的内面靠前部有明显的下颌圆枕。他们的牙齿,无论齿冠或齿根都比猿类弱小,齿冠的纹理也简单,但比现代人粗大、复杂得多。另外,犬齿和上内侧门齿的舌面,有由底结节伸向切缘的指状突;上内侧和外侧门齿的舌面为明显的铲形。这个头骨头部保存的原始性质和爪哇人相似,因此,我认为,它们同属于直立人发展阶段。
再看门齿呈铲形,有宽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颌骨内面靠前部有下颌圆枕等,又表明他们具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
综合这些因素,我认为,当然,我想裴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这并不是现代人的头骨,甚至并不是任何一种我们已知的原始人类,应该是一种介于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之间的科目,虽然现在资料还不明确,但是,对于我们研究古人类学来说,应该是个重大的突破……甚至……是空前的。”小杨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堆,却并没有任何人表示不耐或者是厌烦,相反,随着小杨叙述的深入,大部分人也都意识到了这个头盖骨的价值。说它是国之重宝,真的还是说轻了,这分明就是华夏民族的祖宗祠堂啊。裴文中捧着头盖骨,突然跪下,朝着鹰潭的方向,重重的磕了三个头,眼中不禁滑过一滴英雄泪,回头想想,甚至到此刻,裴文中都不知道这个仅仅相识不到一个月的老道的道号叫什么,但这曾经看来疯疯癫癫的老道,无时无刻想的不是华夏气运,九州设计,为了一个流传了千年之久的,虚无缥缈的传说甚至是神话,竟然毫不犹豫的牺牲了自己的性命。甚至至死,也并不知道自己师门家族,用生命和誓言守护了前年的“国之重器”到底是什么……如今圣物已出,中华多舛,但愿老爷子的在天之灵,能够保佑中华吧。几个人收好这宝贵的圣物,藉着月色,下山去了。山上留下的,是一片深深的思念和哀悼。
讲到这里,邵翾端起茶杯喝了口水,眼睛却带着一丝疑问的看着文扬,文扬很无奈的说到:“邵先生,不用看我了,这很没有技术含量吧……这肯定就是北京人了。”文扬这么聪明的人,自然知道邵翾先生看他的意思。
“呵呵,果然是天生天才啊。七窍玲珑,那后面呢,你知道么。替我说了吧。”邵翾微笑,仿佛对文扬的表现很满意。
“按照后来的发展,显然这个裴文中并没有将这个东西埋在紫禁城,而是真的做了他的考古研究。”
前面也说了,这个科学家,一旦进入了自己的领域,就会有一种绝对的自信和霸气,这时候,任何怀疑,谦虚,不满都会被对科学探索的狂热所代替。无论平时还是个如何谦卑的人,一到这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散发出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这也是一个好的科学家必备的条件。
裴文中并没有打算辜负老道的期望或者什么,但是考古对于他的吸引力和意义实在是太过于重大,于是他定下来一个计划,发掘整山,看看是否还有随葬或者是其他化石,之后将这个原版的埋在紫禁城,也算是对老道和自己国家都有了交代。
随着裴文中等人几年的继续探索发掘,此后又发现石制品、骨角制品和用火遗迹。
这个大凡科学家,有了新的发现,自然会写一篇论文,公诸于众,裴文中也是不例外,随着研究和发掘的深入,裴文中关于“中国猿人北京种(也就是俗称的北京人)”的研究论文,在国际上一炮打响,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与古生物学家慕名来到了中国,一睹这人类进化史上的瑰宝。
把前后的发现都计算在内,已经出土属于40多个个体的人类化石,10万多件石制品和骨角制品,近百种哺乳动物化石,上百种鸟类化石,以及用火留下的大量灰层。这些发现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材料最系统、最丰富的直立人遗址。
北京人的发现意义重大,证明了直立人的存在,明确了人类发展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北京人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已走过很长的路,但其外貌仍保留了不少原始性状。如头骨低平、眉嵴突出、面部短而吻部前伸;脑量平均仅1000多毫升,大约只及现代人的2
3;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头部前倾,给人以似乎站立不稳的印象。实际上其四肢骨已与现代人接近,能够步履稳健地直立行走。北京人从居住地附近的河滩、山坡上挑选石英、燧石、砂岩石块,采取以石击石的方法打制出刮削器、钻具、尖状器、雕刻器和砍斫器等工具,用来满足肢解猎物、削制木矛、砍柴取暖、挖掘块根等种种需要。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烧焦的朴树籽在洞内成层地发现,美洲的印第安人至今还食用这种野果。鹿、羚羊,也许还有野猪、水牛等大动物,偶尔也会成为北京人的猎物,它们的骨头常常在洞内出现,上面往往有清楚的砍切痕迹。北京人会用火,成堆的灰烬说明当时已能很好地管理火。
时间这一晃,到了1937年,基本的东西,已经陆陆续续的发掘的差不多了,这些年,那群道士也没有再出现,这几年里,中日的关系越发紧张,甚至七月份的时候,日本军队还通过卢沟桥,正式打响了战争,作为京畿之地的龙骨山,自然不能够再科研下去了。
于是,如何保存这些成果,便成了重中之重。
裴文中通过关系,将这批珍贵的化石,放在了北平协和医院的新生代研究室对化石进行整理研究。继续对化石进行研究和整理,期间,有一个非常无解的问题,那便是,头骨化石加上最早的那一个,出土了留个,但是,这六个却有极大的区别。后来出土的那五个,这么放在屋子里,不仔细分辨根本看不出来是什么,如果是另外一个,无论放在哪,都可以一眼认出。
这些年,其实裴文中并没有忘记老道的嘱托,只是一直,非常的舍不得将这最珍贵的文物,重归黄土罢了。
(明天可能要出去看球,但是我尽量不请假啊~~~今天点击都快被爆出翔来了,收藏早就被爆了……我的35万字上架的梦想啊,对于更新,真的,只有一条路,赶紧买断。更新也就快了。)
茅山九龙秘籍 第七十三章 失踪
其实这段正史,无论是邵翾还是文扬,都是烂熟于胸的,之所以再不厌其烦的讲了又讲,主要还是给从小在美国长大的王琳和理工出身的李广义讲的,就像以前说过的,几十年前所谓“新文化运动”的荼毒深入人心,尤其是在教育界,很多国人甚至对于自己的国家的了解,还不如一些外国人,还沾沾自喜的说这是“和世界接轨”其中数祖忘典,不言而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却不知泱泱中华,为什么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无论强弱,总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所凭借的是什么?是凭借强大的武力么?不是,历史上我们被外族侵略,甚至亡国的时候,并非没有过,凭借我们的雄君圣主么?历史上的窃国腐败者依旧众焉;那靠的是什么,是我们祖先几千年传承不断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我们伟大的中国文化,有着无可匹敌的包容性和新引力,外族,总以能掌握学习我们的文化为荣,无论是我们雄踞天下的汉唐,还是积弱的明清,都是如此。有一个现象很能说明这一点,那就是……无论谁,征服了我们,谁就变成了我们。但却始终有一帮居心叵测的跳梁小丑,妄图凭借一己之力。颠覆我们的文化。确实是诚为可笑的一件事。
裴文中和助手邵阳现在也是处在这么一个纠结的进退两难的心思中,一方面觉得对不起老道,不能有负所托,另一方面,虽然经历了不少震撼,但关键时刻,裴文中和邵阳的“新思潮”又再次占了上风,这么珍贵的文物,就这么埋了,未免有些可惜,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把这么个玩意埋在紫禁城,就能救中国,这话说出去,估计十个人有九个都会嗤之以鼻,毕竟这说出去太玄了,这么浪费了,真的不如留着研究,为整个人类去做贡献,那将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估计老道就算泉下有知,也会欣慰的。[bsp; “我们通常都会有这种毛病,经常把我们认为对的事情,强加给别人,代替别人做决定,明明是对别人的亵渎,却非要加上一个冠冕堂皇的帽子。”邵翾突然加了一句,算是对前面这段话的总结,李广义和文扬纷纷点头,深以为然。
既然做了这个决定,后面的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当时国内的环境越来越恶劣,裴文中和邵阳决定将头盖骨送到美国,那里有一些他们的至交好友,还有最为完善的科研设备可以对头骨进行研究,可以进行整个“造福人类的”伟大研究。
“后面的一段我来说吧。”文扬突然接了过来。“那一段历史,我也是正式研究过的。”
这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为从猿到人的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36年,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又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这一年发现了三个成年猿人的头骨化石。
1937年本是遗址发掘的黄金时期。然而卢沟桥事变之后,在周口店的挖掘工作被迫中断,但研究人员还可在设在北平协和医院的新生代研究室对化石进行整理研究。
到1941年,日美关系日趋紧张。在当时被日军占领的北平,日军开始占领中立国美国驻北平的一些机构。存放和保管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北平协和医院虽属美国财产,但看来也难以幸免。在这种情况下,新生代研究室决定为北京人化石找一个更为安全的存放地点。
当时有三种处理方案。第一,把化石运往抗战的后方重庆,但在战争环境下,长途运送安全难以保证;第二,在北平就地掩埋,但在沦陷区安全同样无法保证;第三,运往美国保存。从当时的情况看,第三种处理方案是最好的选择。
据古人类学家胡承志回忆,由于在合作挖掘化石时中美签的合同规定,在周口店发掘的所有化石都是中国财产,禁止运送出境。所以当时美国公使馆的人拒绝接收。后经国民政府协调,远在重庆的美国驻华大使同意并授权,驻北平的美国公使馆才接收这批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并准备将其安全运往美国保存。运走前,胡承志对化石进行了精心包裹。他感叹,大概我是最后一个见到北京人化石的中国人,以后没有中国人看见或知道它的下落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