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高月
李世民苦笑一声“杨元庆步步为营,逼着我们按照他的部署走,偏偏我又无能为力,你说我怎么高兴得起来?”
“殿下是指隋军夜袭长渊县大营之事吗?”
“是啊!史大奈被擒,生死不知,我明知这是隋军引我回援,但我却无计可施,真的令人很沮丧。”
房玄龄沉吟一下道:“殿下,卑职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先生尽管说!”
李世民一摆手“请坐下说吧!”
房玄龄坐了下来,忧心忡忡道:“其实我倒并不担心杨元庆之谋,他的谋略虽厉害,但也不是不能破解,大不了就撤回关中,我担心是殿下和太子的关系已经被杨元庆掌握,他已经开始利用了。”
李世民一怔“先生此话是何意?”
“殿下有没有想过,杨元庆为什么不惧怕潼关唐军出兵东援,直接命徐世绩袭击长渊大营。”
“先生的意思是说,杨元庆很清楚潼关的军队不会来援,是这个意思吗?”
房玄龄点了点头“潼关的军队是太子势力,潼关主将罗艺更是只听太子的派遣,如果罗艺肯出兵做个姿态,就算只出数千兵,出潼关造造声势,徐世绩也不敢轻易南下,但潼关却一点动静都没有,杨元庆也没有潼关放在心上,如果不是罗艺和杨元庆有勾结,那就是杨元庆知道潼关肯定不会出兵,如此,这不就证明杨元庆在利用殿下和太子交恶吗?”
李世民沉默了,半晌道:“可是这不是能轻易改善,我也不想这样,先生有什么办法吗?”
房玄龄淡淡一笑道:“这就是我来殿下说的事情,无论如何,殿下要把所有军权掌握在手中,如果让太子掌一部分军权,将来殿下的事业必然就会毁在这一部分未掌握的军权之上。”(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三十三章 北邙祭祖
就在唐军刚刚撤离洛阳,杨元庆率领五万大军便杀到了洛阳城下。
洛阳城北数里外,隋军在谷水南岸扎下了临时大营,营门外,三千骑兵队列整齐,仪仗威武,杨元庆金盔铁甲,手握战刀,目光冷厉地注视着数里外的徽安门。
这时洛阳北城门大开,鼓乐喧天,一队队鼓乐手和仪仗队鱼贯而出,王世充世子王应玄带领数十名文武大臣从城内出来,却没有看见王世充的影子。
王应玄原是郑朝太子,在王世充去除帝号后,他变成了世子,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在洛阳的权力,他依然掌握着朝政。
王应玄在士兵引领下,一直走到杨元面前,双膝跪下,后面数十名大臣也跟着跪了下来,王应玄含泪道:“殿下救我们于危亡,此大恩大德,我们铭记于心,当以忠心来回报殿下之恩。”
说到这里,他又将一只装满了洛阳泥土的金瓶高高举起,朗声道:“这是洛阳之土,特将此土献给大隋楚王殿下,以示郑王对大隋的忠诚。”
杨元庆的目光变得和蔼起来,他翻身下马接过金瓶,交给亲兵,将王应玄扶起,微微笑道:“我能体会郑王的忠义,不知郑王殿下为何不见?”
王应玄叹了口气,“家父指挥守军抗击唐军,已经五天五夜未合眼,唐军撤走,他便病倒了,家父病体难支,不能亲自出迎,让我转达他对楚王殿下的深深歉意。”
杨元庆当然知道王世充只是找个借口不见自己,他也能理解王世充的心情,从皇帝降格为王,这种耻辱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王世充不愧是枭雄之辈,竟然能坦然接受。
不过这样也好,他和王世充见面也会尴尬,不见对双方都有好处。杨元庆便点点头,“也请代我问候郑王殿下,我希望他身体早日康复,去太原觐见皇帝陛下!”
“我一定向家父转告殿下的问候。另外,唐军西撤,不知殿下可需要我们出兵相助?”
这才是王应玄最关心的问题,他们还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军权,如果杨元庆要他们协助,那极可能就是要夺取他们的军权。
如果不要,那就是他们还能保持独立。现在杨元庆为刀俎,他们为鱼肉,他们已经身不由己,事关能否生存,此时王应玄的心都悬了起来。
杨元庆明白他的担忧,淡淡一笑,“你们兵力不多,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就留下守城吧!”
王应玄大喜,这就是杨元庆准他们继续拥兵了,他深深施一礼。“多谢殿下之恩,我们一定坚守洛阳,绝不让李唐东进一步……回到大营,谢思礼有些遗憾地叹息道:“殿下今天为何不趁机夺取洛阳,反而让王世充继续领兵,王世充是枭雄之辈,野心勃勃,他安肯真的效忠于大隋?”
杨元庆笑了笑,“我怎会不知道?王世充只有洛阳、弘农两郡,他势力能发展到哪里去?留下他。他永远是唐朝门前的一颗钉子,绕都绕不过,王世充此人奸诈狡猾,他比谁都明白生存之道,若离开我,他立刻会被唐朝像臭虫一样捏死。”
“可是他今天居然托辞不来见殿下。也太无礼了。”谢思礼心中还是有一点耿耿于怀。
杨元庆负手一笑,“他毕竟是枭雄之辈,能有勇气去除帝号已是不易,做人要存三分素心,也不能太过分逼他,我就当给他留一点面子……王世充已经从皇宫里搬出来,住在郑王府内,也就是原齐王杨暕的巨宅,王世充此人虽然阴险狡诈,不过他确实也有过人之处,至少他能言出必行。
他虽然是被迫答应去除帝号,但既然答应了,他就会做得很彻底,毫不含糊,不仅烧掉了所有违禁之物,还封闭宫门,搬回郑王府,甚至他宠爱的几个宫女也没有带回来。
房间里,王世充半靠软榻上,听世子王应玄汇报去见杨元庆的经过,他确实因为守城太疲惫,有点感恙病倒了,但也远没有到不能去见杨元庆的程度,只是他面子上放不下。
他曾是皇帝,现在变成郑王,他该怎么去见杨元庆,让他像臣子一样恭敬,或者对杨元庆奴颜婢膝,他做不到,托病不见便是最好的办法。
“父亲,孩儿觉得杨元庆此人倒也宽容,并不是传言中的那样咄咄逼人。”王应玄对杨元庆的印象很好,使他对前途又有了一点信心。
“宽容?”
王世充冷笑一声,“那是你不了解他,被他的假象所骗,当年在江都,他是怎么对付张云易,我比谁都清楚,手段之毒辣连我都自愧不如,我现在已经成了他的看门狗,看门狗自然不能拔掉牙齿,等有一天他不需要我了,他就会毫不犹豫把我宰掉,给我随便安个造反的罪名,就像当初他对付张瑾一样,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王应玄沉默了,半晌道:“照父亲这样说,我们迟早会死在他手上,是这样吗?”
“那倒不一定!”
王世充阴阴一笑,“真到局势不妙之时,我们王家可以去海外建国,比如琉球,比如林邑,现在关键是我们要培养一批绝对忠于我们的死士,人数不一定多,两三千人足矣,这就是我们以后要做的事情……在洛阳以南距城池约十五里处有一座村子,叫做洛南村,这座村子被山势所围,不太被人发现,也没有遭遇兵乱,一直比较宁静,这座村庄也被当地人称为郑家村。
几年前,因李密率瓦岗军占领荥阳,荥阳郑氏举族迁往洛阳,一部分住在城内,另一部分便住在这座洛南村中。
但随着唐朝建立,太子妃为郑氏之女的缘故,家主郑元铸被封为唐朝太常卿,这使郑氏家族渐渐偏向长安。
尤其这两年洛阳连年天灾人祸,大量民众逃亡。郑家大部分族人都逃去长安,连王世充的御史大夫郑颋也弃官去了长安,只有洛南村还留有十几户郑氏族人。
下午,千余隋军忽然封锁了这座村庄。杨元庆在数百亲兵的护卫下,来到其中一座大宅前。
大宅门口,十几名郑家子弟已经等候多时,这些都是比较偏房的郑氏子弟,地位较低,在杨元庆的威压面前,他们显得战战兢兢。双腿发抖。
其中一名年长者上前深深施一礼,“小民郑环,参见楚王殿下!”
杨元庆当然不是来找这些偏房郑氏子弟,他冷冷道:“我来找郑弘之妻杨氏,请她出来。”
早就几名郑氏子弟奔进宅去,片刻,一名年轻少妇被郑氏子弟请了出来,她手中牵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娘。年轻少妇看见杨元庆,一下子惊呆了,忽然。她泪水涌了出来,用手捂住嘴扭过头去低声哭泣,她便是杨元庆之妹杨娇娘。
杨娇娘是郑夫人幼女,但她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刻薄狠毒,相反,她与人为善,杨府上下都很喜欢她,包括杨元庆也很喜欢这个同父异母的幼妹。
但由于杨元庆和郑氏关系恶劣,杨娇娘也不敢和这个兄长多接触,他们之间的兄妹之情也就淡了下来。杨元庆离开杨府后,两人便再也没有见过面。
大业九年,因为杨玄感造反,郑氏怕女儿被牵连,便匆匆把她嫁给了侄子郑弘,杨娇娘对母亲强行安排的这门婚姻极为不满。和母亲的关系也因此闹翻。
杨娇娘的丈夫虽是郑家嫡子,却是一个病篓子,前年不幸病逝,她膝下只有一女,便带着女儿在郑家守寡,
这两年郑家大部分族人都逃去长安,但她却不肯去,她不想再见到自己母亲,带着女儿在洛南村耕种几亩薄田度日,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此时,杨娇娘做梦也想不到已经十几年未见的兄长杨元庆居然来找自己了,她心中悲苦万分,几年的委屈一下子从心中涌了出来,跪在地上抱着女儿哀哀痛哭起来。
杨元庆走到她面前,在她面前蹲了下来,他心中也有些伤感,虽然他曾经无比憎恨郑氏,但这是他的妹妹,和他流着同样的血液。
杨元庆见她头上的钗子竟然是木钗,衣裙陈旧,他心中更是酸楚,低声道:“跟我去太原,有兄长在,我不会再让你吃苦。”
杨娇娘拉住兄长的手,失声痛哭起来。
“娘,他是谁?”小姑娘胆胆怯怯问道。
杨娇娘擦去眼中泪水,脸上强露出一丝笑容道:“他是你舅舅,小梅,快给舅舅磕头!”
小姑娘很懂事,立刻跪下,给杨元庆磕了一个头,奶声奶气道:“小梅给舅舅请安!”
杨元庆把她抱在怀中,又将妹妹娇娘扶起,对小娘姑笑道:“我带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有很多哥哥姊姊陪你玩,要不要去?”
小姑娘欢喜得直拍巴掌,“小梅要去!”
这时,杨元庆冷冷瞥了一眼旁边一群战战兢兢的郑家子弟,问妹妹,“娇娘,他们有欺辱你吗?”
杨娇娘叹了口气,“冷嘲热讽当然少不了,不过他们害怕母亲找他们麻烦,还不敢做得过份,只是不闻不问。”
杨元庆重重哼了一声,“这是你们的幸运,倘若你们曾有半点欺辱娇娘,我会把你们郑家斩尽杀绝!”
一群郑家子弟吓得面如土色,双股战栗,谁也不敢说一句话,杨元庆命两名女兵把妹妹扶上马车,立刻令道:“去北邙山!”
大队人马调转马头,向洛阳以北的邙山疾奔而去……北邙山去墓区的道路已经封锁,数千隋军将墓区戒备森严,在杨素的墓前,杨元庆带着杨巍和妹妹娇娘,恭恭敬敬地向祖父之墓磕了三个头。
杨元庆将三炷香插进香炉之中,沉声道:“孙儿元庆告慰祖父在天之灵,元庆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祖父平生夙愿,将在孙儿手中实现,愿祖父含笑九泉,瞑目安息……(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三十四章 发现敌踪
一场夏日雨后,天气很快变得闷热起来,树叶上还挂着未干透的雨珠,在阳光的直射下格外刺眼,夏蝉受到雨露的滋润,叫声更加响亮,大地上热气蒸腾,窒闷得令人难以忍受。
今年的夏天格外炎热,老人说这是打仗死太多人的缘故,怨气挥散不去。
颍川郡最北面的尉氏县,这里也是大平原地带,只是在平原上偶然会突起一两座山岗,给单调的平原风光增添几分景致。
在尉氏县城以西约十几处,矗立着一座方圆三里的山岗,叫鹤鸣岗,传说有仙人之鹤在山岗上起舞鸣叫而得名。
山丘高百尺,中间是一条长长的沟壑,其内林木幽深,山泉潺潺,一棵高达十丈的千年老树冲天而起,树身笔直,树冠如盖,格外引人瞩目。
此时在沟壑内,一群战马正静静地站在小溪边饮水吃草,小溪不远处的树下则横七竖八地躺着十几名疲惫的隋军士兵,大部分士兵的头盔罩在脸上,已酣然入睡。
这是一支由二十人组成的隋军斥候,他们的任务是探查尉氏县唐军情报,唐军八万主力已经推进到颍川郡北部,唐军的斥候已经进入荥阳郡境内。
目前的局势是唐军控制了颍川郡,而隋军控制了荥阳郡,双方势力在两郡边境上犬牙交错,形成对峙状态,而探查到对方的兵力部署,这便成了两军斥候们的主要任务。
这支隋军斥候已经在尉氏县寻找了三天,种种迹象表明。尉氏县应该有一支敌军队伍,现在斥候们怀疑,这支唐军队伍就在县城内。
由于天气炎热异常,隋军斥候们都是昼伏夜行,白天休息保存体力,晚上出来巡视。
斥候首领是一名姓赵的旅帅,由于肩负重任。他不能像士兵们那样休息入睡,他背靠一棵大树,在补画这两天探查的结果。
忽然。他手中炭笔停住了,他发现他们的探查漏了一个地方,那就是西北面的陈家村。三条山岗呈三角形排列,将陈家村包在其中,方圆约十里。
赵旅帅眉头微微一皱,他在回想为什么放弃对陈家村的探查,半晌他才想起来,是因为当时发现了一支唐军巡哨,他们为了防止被巡哨发现才临时撤离。
既然那边有唐军巡哨,那么陈家村很有可能也军队驻扎。
就在这时,大树上有哨兵叫喊:“旅帅,三郎他们回来了!”
很快。两名商人模样的年轻人走进了沟壑,他们也是隋军斥候,奉命扮作商人去县城内探查情况,赵旅帅站起身,迎了出去。“县城里情况如何?”
一名斥候道:“没有什么唐军主力,只有几百驻军。”
赵旅帅眉头紧锁,如果县城没有驻军,那么唐军极可能在陈家村,他已经等不到晚上,立刻下令道:“大家都起来。立刻出发!”
一刻钟后,二十名隋军斥候骑马冲出了沟壑,向西北方向疾奔而去……陈家村所在的地方叫三龙岗,三条山岗呈一种不规则的三角形排列,西北方向有一处很大的开阔口,中间是一片占地数千亩的平原,平原边缘的山脚下有一座村庄。
这座村庄叫做陈家村,原本有两百余户人家,但在大业八年先后被两支乱匪抢掠殆尽,成为一座荒村。
这两年,随着各地势力不再像从前那样抢掠杀戮,开始懂得放水养鱼,一些逃到异乡的村民陆续返回,山村又渐渐有了一点生机,目前已经恢复到五十户人家。
但这几天,村子旁却驻扎了一支唐军,巨大的营盘使小小的村庄相形见拙,这座营盘里驻扎有一万唐军,由李孝恭手下大将毛文利率领。
隋军斥候已经摸到了一座山岗上,他们居高临下,可以清晰地窥视到唐军大营,赵旅帅在细细清点帐篷,估算营盘面积,从这些细节上,就能大致推断出这支唐军的规模。
夜幕降临,二十名隋军斥候借着夜色的掩护,迅速离开山岗,他们分兵两路,几名斥候回去禀报,而赵旅帅继续率其余弟兄监视住这支唐军的动向……隋军的主力大营位于管城县以南约八十里处,就在两天前,大将牛进达奉秦琼之命率一万军从东郡赶来和李靖军汇合,加上管城县有数千降军,使李靖手下总兵力达到四万五千余人。
不过又分去三千军镇守虎牢关,以及部分军队防御管城、荥阳等县,目前隋军大营内的兵力有四万人。
李靖全权负责东线作战,他将东线战役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夺取并巩固虎牢关,稳住后防。
一直到杨元庆率隋军主力渡河,将李世民逼离洛阳,李靖才率军南下,开始他的第二步战略。
中军大帐内,李靖正和罗士信、王君廓、牛进达、程咬金等诸将商议军情,大帐内摆放着一架沙盘。
李靖用木杆指着尉迟县西北角,对众将道:“刚刚接到斥候禀报,在这座叫三龙岗的盆地内,发现了一支万余唐军的大营,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支唐军,相距不足五十里,各位有什么看法?”
众人沉默片刻,王君廓道:“长史,末将以为这支唐军隐藏很深,或许它是要抄我们后路,攻打管城县,截断我们的粮草供应。”
李靖见罗士信欲言又止,便笑问道:“罗将军有什么想法?”
罗士信笑了笑道:“可能是我想得有点阴暗了,我觉得这是唐军的分兵之计。”
“罗将军请继续说下去!”
罗士信接过木杆,指向许昌县,“唐军主力位于许昌县,距我们约六十里,他们没有必要再分兵一万去尉氏县,现在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兵力只有他们一半,如果我们再分兵一万去对付尉氏县唐军,那么我们主营兵力只有三万,那对方主营兵力就是七万,优势更加明显,所以我认为这是唐军是分兵之计。”
李靖点点头,又问牛进达和程咬金,“两位将军的想法呢?”
牛进达为人比较沉默,并且很有主见,虽然罗士信说得很有道理,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末将认为唐军在尉氏县驻兵一万,是为了牵制我们南下,一旦我们主力南下许昌和唐军主力对峙,这一万尉氏县唐军就会绕到我们身后,不仅截断粮道,还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我们就很被动了。”
牛进达话刚说完,程咬金便扯开嗓门嚷道:“商量半天也没有行动,聚在这里净放屁,既然发现了,那就去打呗!四万对一万,打它娘的屁滚尿流!”
程咬金虽然话糙,但理不糙,不过他破锣般的嗓子和尖刻的话语激起了众人的恼怒,一起向他怒目而视。
李靖只觉一阵头大,他这才明白为什么每次商议军务,总管都把这家伙打发出去,他那张臭嘴实在是在惹人恨了。
“这个。。。。程将军,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我们不能看透敌军的用意,贸然去打,那大营怎么办?敌军主力离我们并不远,这很可能是他们调虎离山之计,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程咬金呵呵一笑,“我只是提建议,长史觉得不妥,不采纳就是了。”
这时,王君廓沉声道:“长史不必烦恼,卑职只要三千骑兵,便可击溃尉氏县唐军,若无法取胜,卑职提头来见!”
罗士信也傲然请令,“长史,我也只要三千骑兵,愿立下军令状。”
李靖看了一眼两人,笑道:“罗将军虎牢关已立下功劳,这一战就交给王将军吧!”
他又对王君廓道:“就依将军之言,我给你三千精锐骑兵,若战胜不了尉氏县唐军,我也不要你人头,我记你大败一次。”
王君廓抱拳道:“末将遵令!”
半个时辰后,王君廓点齐三千精锐隋军骑兵,如狂风般冲出营门,向尉氏县方向疾奔而去……唐军主力大营位于许昌县北,距离隋军大营约六十里,李孝恭率八万襄阳唐军出兵已近二十天。
对于李孝恭而言,他的这次北上中原也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巩固淮安和汝南二郡,将两郡官吏换成唐官,确保唐朝对两郡的控制。
第二步才是北上颍川郡,力争占领颍川郡,这也是朝廷交给他的底线,兵进中原,占领颍川郡以南。
经过近半个月的努力,他的军队已经占领了大半颍川郡,正稳步向北推进,如果能击败隋军,他们还可以占领荥阳郡,兵抵黄河南岸。
当然,李孝恭也知道他将遭遇隋军的强硬反击,如果他稍稍大意,他连颍川郡都不保。
下午,李孝恭正在自己的大帐中给圣上写一份军情奏疏,这也是圣上交给他的任务,每三天就要写一份,李孝恭只有作战部署权,而没有战略决策权。
包括李世民也没有战略决策权,重大战略决策都必须向皇帝李渊汇报,像李世民停止攻打洛阳,西撤弘农郡的决策,就必须得到李渊的同意才能实行。
在这一点上,隋军就明显占有优势,杨元庆亲自指挥整场战役,他就能根据形势变化迅速作出一些战略决定。
李孝恭正是执笔沉思之时,帐外有亲兵禀报:“启禀王爷,屈突老将军有要事求见……(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三十五章 激战尉氏
屈突通救下赵王李玄霸向东突围后,一路南下,找到了李孝恭部,李玄霸因伤势较重,被送回长安调养,而屈突通则在李孝恭的再三挽留下留在了颍川郡。
屈突通是一个老持稳重之人,他很清楚唐军中山头林立,除了秦王和太子两大势力外,还有很多小势力,比如李元吉派、李孝恭派、李神通派以及柴绍派。
尽管李孝恭是支持秦王李世民,但并不意味着李孝恭就是听从李世民的指挥,所以屈突通很谨慎,一般李孝恭的军务会议他都不会参与。
不过今天屈突通有些紧张,他发现在战略上,唐军已经处于一种不利的境地,他再也忍不住了。
“卑职参见殿下!”
屈突通进帐向李孝恭行一礼,李孝恭连忙起身回礼,“不敢受老将军之礼,老将军请坐!”
屈突通坐了下来,忧心忡忡道:“殿下,隋军的部署对我们不利啊!”
李孝恭吃了一惊,“老将军此话怎讲?”
“殿下,现在局势很明显,隋唐两军以虎牢关为界,进行东西两个战场的大战,现在的趋势已经看出来,谁能做到两军互相支援,谁就能取得战略主动,而隋军已经先发制人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