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天下枭雄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高月
隋朝三打高丽,丢下数百万石粮食和无数军械物资,这些都成了高丽人的战利品,高丽有粮食,三十万石粮食完全拿得出,就算是渊子太祚自己的府库里,也有足够的粮食。
渊太祚伸手按住了文书,“殿下是一言九鼎之人,既然说出来,就不应该反悔,就这样,我们就一言为定……高丽只是简称,它实际上叫做高句丽,是扶余国王子创建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度,祖先是上古时期的古老民族秽貊人。
无论血缘、人种,高句丽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朝鲜半岛国家,在语言及习俗方面,高句丽和新罗、百济都大不相同,有时使臣往来甚至还要用翻译,
高句丽有自己的语言,但它却没有自己的文字,是借用汉字来记录历史,实际上无论高句丽、新罗还是百济,它们的贵族及上层社会,都是以说汉语为荣耀。
高丽的都城是平壤,靠近西海岸的一座大城,位于贝水下游,平壤也是整个半岛最大的城池,周长三十里,人口二十余万,城内驻军约有三万人。
高丽本是东北部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度,但经过隋朝三次东征以及半年前的辽东战役,高丽军事实力已大大被削弱,兵力也不过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南面汉江边境,防御新罗,其次分布在北方辽河以东,防御隋朝。
此时高丽国内部也不平静,高丽平原王高元于去年病逝,随即他的儿子高建武登基,称为荣留王,但高丽的军政大权却掌握在莫离支渊太祚的手中。
渊太祚在春天的辽东之战中被隋军俘虏,他的儿子渊盖苏文迅速接管父亲的权力,掌握高丽军权。
盖苏文的老巢并不在平壤,而是在北面鸭渌水畔的国内城,在国内城一带部署了七万重兵,另外在汉江北部也部署了五万重兵,这十二万大军都掌握在盖苏文手上。
荣留王高建武则住在都城平壤,他手中多少也有一点军队,这便是镇守都城的近三万军队。
正因为平壤是控制在高丽王手中,所以盖苏文几乎不呆在平壤,只每个月来一两天,处理一些公务,便迅速离开,防止自己被高建武暗害。
连平壤小儿都知道,高丽君相之间有着极深的矛盾。
这天上午,一支从北面来的商队进入了平壤城,商队约有两百余匹马组成,马背上托负着大量皮毛。
商人有数十人,比较混杂,他们中有突厥人、契丹人,也有汉人和高丽人,为首商人是一名汉人,年约三十出头,古铜色皮肤,身材魁梧,身体十分健壮。
他们牵马进了城,大街上熙熙攘攘,人流往来,格外热闹,看得出,平壤是一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城池。
他们一行人进城后大约走了两里路,来到一座旅舍前,也就是客栈,高丽人叫做旅舍,饭馆和住宿连在一起,占地面积很大,足有十亩地。
为首商人看了一眼旅舍上方挂的牌匾,上面有一个汉字:‘雅’,他点点头,用汉语对众人道:“各位,就是这里了,今天先休息,明天再卖货。”
一名伙计奔了出来,他见多识广,能说几句汉语,便热情地招呼众人道:“小店饭菜便宜,味道又好,住宿也很干净,几位远道客商就住我们小店吧!”
首领点点头,带领众人牵马走进了这座雅旅舍……





天下枭雄 第三十六章 楚王亲书
这家旅舍虽然宽大,但显得比较陈旧了,房子都是木制,整个旅舍呈现一种灰黑色的调子,令人心情有些不爽,所以旅舍的生意也不是太好,只稀稀疏疏住了一点客人。
但这批商人住进后,立刻使旅舍热闹起来,众人安排了住宿,五六名伙计开始忙碌地准备晚饭。
这时为首商人取出一面铜牌,无意在一名伙计面前晃了一下,伙计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低声道:“请跟我来!”
竟是一口流利的汉语,这家旅舍实际上是隋朝安插在高丽的情报堂,正如高丽在隋朝搜集情报一样,隋朝同样在高丽也设置了情报点。
这家雅旅舍便是隋朝内卫所开设,一共安插了二十几名军士,都是辽东人,能说一口流利的高丽语,他们冒充高丽人,于半年前买下了这座经营不善的旅舍。
而这支商人其实也是隋军装扮,他们一共有三十五人,都是武艺高强的精锐斥候,乔装成商人进入平壤。
首领姓吴,叫做吴阶,是辽东隋军中的一名斥候校尉,奉命来平壤,他跟随伙计穿过几处门,来到了一间院子里。
“请随我来,我们掌柜就在这里。”
他们走进院子,只见一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从房间里走出来,此人便是客栈的掌柜,也是情报堂的负责人,姓李,真名叫什么大家都忘了,所有人都称呼他的李黑炭。
李掌柜刚才已经见过吴阶。现在见他居然被领来后院,不由一怔,伙计上前对他附耳低语几句,李掌柜顿时一阵惊喜,他伸出手,“请把铜牌再给我看看。”
吴阶取出铜牌递给他,李掌柜仔细看了一遍。顿时变得热情起来,“原来是自己人,快请进屋说话。”
吴阶微微一笑。跟他走进了房间,两人坐了下来,李掌柜给他倒了一碗凉茶。笑问:“除了铜牌,应该还有信吧!”
吴阶从怀里取出一封信,这是燕郡太守孙嘉延的信,他将信递给了李掌柜,“你想知道的事情信里都有,我就不多说了。”
李掌柜接过信看了一遍,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他缓缓点头,“我明白了,你们就安心住下来。一切由我来安排……豫章郡,萧铣和来护儿的权力斗争已经进入白热化,为了夺取来护儿手中的军权,萧铣不惜使用了一种荒诞的手段,自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率领八万大军御驾亲征盘踞在建安郡的林士弘残部。
同时任命来护儿为兵马副帅,但不准他随军出征,而是命他率两万人驻扎九江郡,防御唐军东犯。
就在中原大战渐到尾声之时,萧铣率领八万西梁精兵也抵达了建安郡,进击林士弘最后五万余军。
此时林士弘已经势衰,军粮不足,军心涣散,和萧铣军队一战即溃,军队大败,林士弘死在乱军之中,这一战斩首两万人,生俘三万余人,林士弘的势力彻底被剿灭。
但萧铣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剿灭林士弘,而是要夺取军权,御驾亲征确实是一种很有效地夺取军权手段。
通过这一战,萧铣牢牢掌握住了八万军队大权,来护儿的两个儿子也被清洗出军队,一个任命为建安郡太守,一人任命为临川郡太守。
但兄弟二人并不敢去上任,他们只要去上任,必死在路上无疑,兄弟二人连夜逃往九江郡和父亲汇合。
此时西梁十万大军,萧铣已掌握了八万,来护儿明显落了下风,他手上只有两万部属,只要萧铣回兵九江,这两万军估计也保不住了。
夜晚,来护儿正和长子来楷商量应对之策,此时来楷比他父亲还焦虑,“父亲,萧铣从来都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他绝不会手下留情,父亲既然已经和他翻脸,那么结局只有一个,他要杀死父亲,以绝后患。”
来护儿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知道儿子说得有道理,这次萧铣夺取成功,主要就是因为自己不够心狠,不敢杀了萧铣,但萧铣却敢杀他,这令来护儿沮丧不已。
他叹了口气,语气中有些意志消沉,“看来我们得考虑后路了,你们几兄弟先商量一下吧!商量好了,把结果告诉我一声。”
来楷一惊,“那父亲怎么办?”
“我准备隐退了,带着你们母亲回丹阳郡安度晚年,忘记所有烦恼之事。”
“可是父亲,林欲静而风不止,父亲虽有心隐退,但天下未安定,恐怕父亲想隐退也办不到,这些南方群雄都盯着父亲呢!李密会第一个找到父亲,这不容质疑。”
来护儿眉头一皱,这确实是一件讨厌之事,李密居然要在东南发展,不习水战的中原之兵居然在江淮割据,他们能放过自己吗?
就在这时,舱门外有亲兵禀报:“启禀老将军,船下有隋使求见,就是上次的谢先生,说是千里迢迢赶来,请老将军务必见他。”
来护儿一怔,快步走出船舱,探头越过船舷向下望去,只见不远处岸上站着几人,在火把的照耀下,好像就是上次来的谢思礼,来护儿点了点头,“请他上来吧!”
来护儿和谢思礼算是同乡,谢思礼是江南名门谢氏家族的后人,随父迁去敦煌郡,祖籍江宁,而来护儿是江都人,老家就在长江边,和谢思礼的老家隔江相望。
所以两人相处颇为融洽,这次杨元庆又派谢思礼前来,就有一种势在必得之意。
很快,谢思礼在士兵的引领下,走进了船舱,躬身行一礼,“晚辈思礼参见老将军!”
“原来是谢先生,我们又见面了。”
谢思礼笑了笑,又向来楷拱手见礼,来楷急道:“先生请坐下谈吧!”
来护儿感觉到儿子的心急,他不由瞥了儿子一眼,对谢思礼道:“先生请坐!”
谢思礼坐了下来,他也不含蓄,开门见山道:“我听说萧铣率八万大军剿灭了林士弘,现正在回兵途中,不日将到九江郡,老将军应该明白萧铣回来的后果,恐怕连岑文本也劝不住他,老将军有没有考虑自己的退路?”
来楷接口道:“父亲打算去丹阳郡隐居,但我们都认为这不太现实,逃不过李密之手,现在父亲感到很难办,不知谢先生有没有好的办法?”
谢思礼从怀中取出一封信,递给来护儿,“这是楚王殿下给老将军的亲笔信,老将军请看一看吧!”
来护儿接过信,只见信皮上写着:‘隋尚书令、天下兵马大元帅、楚王杨元庆致隋来大将军。’
杨元庆至今只认他为隋朝大将军,而并不认可他在西梁朝的身份,来护儿暗暗叹息一声,取出了信。
信的内容令他微微吃了一惊,随即心中有些兴奋起来,杨元庆竟然要攻打高丽,召唤他回大隋效力。
来护儿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东征高丽的失败,以至于引发天下大乱,隋失其鹿,东征高丽的失败已成了他最大的耻辱,成了他毕生的憾事。
他以为自己这辈子再没有机会挽回遗憾了,却没有想到,杨元庆居然要征伐高丽。
来护儿也知道杨元庆在辽东大败高丽军之事,他对杨元庆很有信心,现在杨元庆邀请他再次出征高丽,来护儿真的心动了。
谢思礼又继续劝说道:“当年楚王殿下也参加了第二次东征高丽,不料因为玄感造反使他失去了攻打高丽的机会,也成为殿下最大遗憾,这次殿下准备再征高丽,他希望老将军做的副将,共同弥补当年的遗憾。”
来护儿虽年过六旬,但头脑异常清醒,思路敏捷,他立刻猜到了几分,杨元庆这么拉拢自己,他一定是要走海路。
来护儿随即又问道:“楚王殿下有海船吗?”
“有!在北平郡濡河口,已经有千余艘大海船。”
来护儿又沉默片刻,叹了口气道:“谢先生可留宿船上,让我想一想,明天一早,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会给先生一个说法……夜晚,江水拍打着大船,大船有节奏地轻微摇晃着,来护儿负手站在船舷边,久久凝视着黑亮亮的江面,他的心潮俨如江面一样起伏。
他已年过花甲,这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波折,他命运也随着天下的动荡而起伏。
但他这一生最大的转折,却是在他的晚年到来,也就是现在,他面临人生最大的选择。
他心中当然明白,杨元庆现在控制的新隋朝,已经不是从前的隋朝,隋失其鹿,已随杨广一起在江都灭亡了。
现在的隋朝是一个新的王朝,而这个王朝的主人,杨元庆竟然亲笔写信给自己了,语气诚恳,请求自己再度出山,复兴大隋,重现开皇盛世。
开皇盛世,来护儿想到的是大隋强盛的武力,东灭北齐,南扫梁陈,北逐突厥,建立不世之战功。
这一刻,来护儿心中涌起凌云壮志,他胸中竟有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波澜壮阔之感。
来护儿‘嗖!’地抽出战刀,凝视着森冷的刀锋,眼睛眯成一线,谁说他来护儿宝刀已老……




天下枭雄 第三十七章 疑兵之计
一队骑兵在黑咕隆咚的夜里纵马疾驶,风在耳边呼呼作响,两边景色不断地变化着,骑兵队冲过原野、淌过河流、穿越森林,战马风驰电掣,不知疲惫,只有一轮独孤的圆月在夜空中凝神着他们,陪伴他们一路奔驰。
晨曦初露,一轮朝阳喷薄而出,将绚丽的霞光洒向大地,骑兵队冲上一座山岗,停下了奔驰的战马,紫红色的霞光映照着他们每一个人的脸庞。
杨元庆凝视着远处的森林和城池,经过四天四夜的奔驰,他们已经到了卢龙县。
“走!”
杨元庆一声令下,纵马冲下山岗,一千亲卫跟随着他,向山岗下疾奔而去……次日中午,杨元庆又一次抵达了位于濡河口的北平造船所,经过半年的的发展,这一带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口聚集,一座新城矗立在濡河口,这是新建的县城,叫做濡口县,包括周围的两个小镇,已经有人口近三千户,大部分都是船匠的家眷。
杨元庆率领千余骑兵到来,早已惊动了县城和造船所的官员,年轻的新任县令、县丞,造船所署丞赵广才,鹰扬郎将虞振伍,匠头张龙、张虎兄弟,十几名官员纷纷迎了出来。
杨元庆微微一笑,“各位请免礼,我已不是第一次来了。”
众人兴奋异常,纷纷请杨元庆进县城休息,杨元庆远远望见海面上桅杆如林,一艘艘大海船俨如小山般的矗立在海面和濡河口。
杨元庆心中情绪开始高涨,他马鞭一指远处海岸,“先去看战船!”
他策马向船所内奔去,造船所内依然是一片空旷,但比从前热闹了很多,到处是一队队船匠在忙碌,几十名船匠扛着一个巨大的龙骨从他们面前走过。
当年隋朝为攻打高丽。大规模造船,在船厂内堆积了无数的造船材料,但这些材料大部分都没有派上用场,堆放在仓库内。此时已被充分利用起来。
这里只是造船所,而隋军的战船都集中在河间郡和涿郡交界处的潞水河口,可以通过运河直接抵达,那个河口也就是今天的天津位置。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造船所的工匠又陆续修复了从各地拖来的数百艘大海船,又改造了部分内河大船,使它们能承受海上风浪。
此时隋军海上战船达到八百余艘。但杨元庆的目标是千艘战船,他来这里就是要视察造船所还有多少战船即将修复。
“在一个月内,还可以修复多少艘战船?”杨元庆回头问署丞赵广才。
赵广才连忙上前答道:“自从接到殿下的命令,船匠们便分为两班,昼夜不停修船,一个月内,我们可以保证再交付两百艘大船,”
杨元庆点了点头。又对张龙张虎兄弟道:“让所有船匠在修完船只后,一起跟随大船去潞河口,和上次一样。我需要他们做船员。”
停一下,杨元庆又问:“可以召集多少有经验的船匠?”
张龙躬身道:“回禀殿下,约三千人左右。”
杨元庆一颗心放了下来,他手指一艘大船笑道:“上船去看看……太原,紫微阁通过了楚王杨元庆的建议,备战青州,一举歼灭窦建德部,这个消息传出,顿时震动了朝廷,不少大臣纷纷表示发对。
隋军夺取河北和中原已经给隋朝带来了巨大的包袱。眼看秋粮歉收已成定局,在这种局势下,紫微阁竟然决定攻打青州,无异于雪上加霜,朝野上下反对声一片。
但也有赞成之声,主要是河北派系官员。青州民众生活困苦,正渴盼隋军前去解救,如果收复青州,那么难民就不会涌入河北,能够就地赈济。
消息很快从朝廷流向民间,在太原城内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论,到处是在议论这次战役的人们,这甚至比中原大战还要引人瞩目。
不管是反对还是赞成,都改变不了紫微阁作出了决定,军队开始大规模集结,太原粮仓的粮食搬上了船只,一艘艘满载粮食的大船向河北方向驶去,经过汾水、黄河和运河,驶往河间郡。
中午时分,太原北市外的一座酒肆内客人盈门,热闹异常,一张张桌前都在热议这次征伐窦建德的战事,争论已从朝堂蔓延到了民间。
“河北灾情解决了吗?中原的饥民安抚了吗?两大负担还不知该如何解决,现在又要把青州拉进来,这就么个小小的河东,能负担得起这么大的包袱吗?”一名老者痛心疾首,斥责朝廷的这次决定。
另一名中年男子脾气和缓,劝说老者,“戚翁,话不能这么说,青州不拿下就没有负担吗?眼看秋粮歉收已成定局,到时大量的青州饥民必然会涌入河北或者中原,与其背井离乡来讨饭,不如就把他们安置在家乡,我觉得隋军攻打青州就是这个目的。”
另一名酒客叹道:“关键是我们有多少粮食?战争打响,军队调动,钱粮哗哗地就要出去了,如果粮食不多,一场战争就耗完了,还拿什么赈灾?”
“粮食应该多的是,听说上次和唐朝谈判,狠狠宰了唐朝一刀,应该粮食充足,否则楚王殿下不会做出这个决定……到处都是议论声,其中一名中年酒客慢慢喝着果酒,耳朵却竖得笔直,将众人的议论全部听进耳中。
他不露声色地结了帐,迅速离开了酒肆,此人走进北市,来到一家药铺前,一名伙计迎了出来,“掌柜回来了!”
中年男子点点头,走进了药铺中。
正如隋朝将情报堂设在了平壤,高丽人也同样将触角伸进太原,半年前的王妃遇刺事件后,高丽堂被一网打尽,但两个月前,盖苏文又派来一批高丽堂成员,继续收集隋朝的情报。
和上次杀手型情报人员不同,这一次换成了商人风格,中年男子叫高文景,是一名平壤有名的医生,他成为了这批高丽堂情报人员的头目。
他带领十几名手下,以位于北市的这家药铺为据点,花费高价搜集各种情报,然后用鹰信中转到辽东,最后送往高丽国内城,送到盖苏文手中。
高文景约四十岁左右,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仅从外表上,完全看不出他是一名高丽人。
高文景匆匆走进后院,走进一间屋子,他在桌前坐下,铺开绢纸,用细笔一点点写着最新的情报,‘隋军将发动对青州的战役,引来民间普遍不满。’
当然,这种重大情报,他不可能在酒肆里听几声议论就当真,事实上他已经从朝廷内得到确切消息,隋朝要进攻青州窦建德,在秋收前完成战役。
他去酒肆,只是想听听民意。
写完情报,等墨迹干透了,这才小心卷起,装进一只细竹筒中,这是他们向隋军学来的通信办法,训练信鹰来传递消息,他们的放鹰点在城外,先送去辽东,再从辽东送去高丽国内。
高文景走出房间,将竹筒交给一名伙计,“速将此信送出,不可耽误!”
伙计接过信筒便匆匆走了,高景文这才不紧不慢向药铺前堂走去……在隋朝紫微阁做出决议次日,长安李世民也得到了唐风的紧急情报。
秦王府内堂,李世民背着手在堂上来回踱步,在桌上放着唐风的紧急情报,另一旁坐着李世民的军师房玄龄。
“殿下,我觉得很奇怪,隋朝的军事行动从来都和紫微阁无关,由杨元庆直接部署,这是隋朝的军政分家原则,一向如此,怎么这一次居然要紫微阁批准?”
“或许这是隋朝开始改制也说不定。”另一边的长孙无忌接口道。
“不可能!”
房玄龄毫不犹豫否定了长孙无忌的想法,“就算杨元庆登基,他也绝不会把军权分给紫微阁,更何况现在他还是楚王,王绪的前车之鉴刚刚不远,他绝不可能把军权交给紫微阁。”
李世民停住了脚步,房玄龄的判断确实有道理,其实他也觉得不太可能,居然由紫微阁批准,就算是走形式,杨元庆也不会在军权上有半点含糊。
“那先生认为是为什么?”李世民注视着房玄龄问道。
房玄龄沉思半晌道:“我觉得这样做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
李世民一惊,“此话怎么说?”
房玄龄冷笑一声,缓缓道:“说实话,我不相信杨元庆会在这个时候攻打青州,青州大旱,他这时攻打青州只会惹来民怨沸腾,隋朝民众恨他又添负担,青州民众恨他兵灾胜旱,如果他聪明一点,利用青州大旱赈济灾民,那他得到的是青州民心,把赈灾不力的恶名留给窦建德,我相信杨元庆心里也明白。”
旁边长孙无忌赞同地点了点头,又补充道:“如果真要攻打青州,应该无声无息,用雷霆手段结束战役,等我们得到消息,战争便已结束,这才是杨元庆该采取的方案,而不是这样大张旗鼓,让我们抓住机会。”
“那杨元庆这样做,又是什么用意呢?”李世民不解地问道……(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三十八章 兵分两路
房玄龄思索良久,还是摇了摇头,“殿下,卑职也百思不得其解,卑职只能推断隋军攻打青州是疑兵之计,但他们真实目的是什么,卑职想不到。”
“这会不会是隋朝诱兵之计。”
长孙无忌沉吟一下道:“或许是隋军故意摆出攻打青州的架势,诱引我们进攻隋朝?”
“不应该是诱兵之计,杨元庆刚和我们完成谈判,他也需要时间休养生息,不会再来对付我们,这件事肯定和我们无关。”
房玄龄否决了长孙无忌的想法,但他也拿不出一个合理的说法,内堂里沉默了,半晌,李世民道:“这件事我必须向父皇禀报,不管怎样,我不能隐瞒父皇,而且不管隋军是什么目的,我们都该抓住这次机会……御书房内,李渊正在安慰宇文士及,他和宇文士及相交多年,私交一向很好,而且宇文士及之妹是李渊的昭仪,甚得李渊之宠,私交加上结亲,使李渊对宇文士及也亲睐有加。
1...375376377378379...4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