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高月
手下注视片刻,回答道:“他是北市蜀山茶铺的掌柜,叫做赵文忠,名单上他排在第七,蜀山茶铺也是唐风的一处分堂。”
魏贲点了点头,唐风的人果然来了,他当即令道:“不要管,一切随他。”
魏贲快步下了楼,来到了大门前,一名士兵上前禀报:“启禀将军,五楼大火无法扑灭,已经全部被烧毁了。”
“你们这群笨蛋!”
魏贲破口大骂士兵们无能,显得十分焦急,他眼角余光迅速扫向刚才的赵文忠,发现他就在自己不远处,若有所思地注视着被大火彻底吞没的五楼。
魏贲嘴角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得意的笑容……(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八十六章 最后通牒
杨师道在长安已经呆了近半个月,他出使长安的任务是安抚唐朝,向李唐朝廷说明隋朝发行银钱并不会影响到唐朝。
出于国与国之间的尊重,李渊命令太子李建成和礼部尚书杨恭仁为这次隋使的全权应对者。
但至今为止,太子李建成也只是在第二天接见了杨师道,双方简单地交谈了半个时辰便结束了,时间过去了快半个月,这次出使还没有结束,唐王朝似乎把隋朝使者忘记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遗忘,而是一种僵局,也并不是唐王朝不重视隋朝的白银,恰恰相反,唐廷对隋朝即将推出银钱一事紧张异常,如果大量白银涌入唐朝,将会给唐朝带来钱贱物贵的灾难性后果。
年初隋王朝使用大业铜钱大量买走了长安的物资,使长安物价一度暴涨,使唐廷吃够了苦头,他们记忆犹新,所以隋朝又将推出银钱一事,使长安朝野上下都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状态。
杨师道在长安遇冷的关键,就在于隋朝的解释没有什么意义,就像狠狠抽了唐朝一记耳光,又问它痛不痛一样,从李渊到李建成都认为隋朝的解释没有诚意,李建成自然就不想见杨师道。
不过,杨师道在长安的待遇却非常好,他住在鸿胪寺的贵客馆,他一个人住在一座占地十几亩,俨如皇家园林一般的馆舍内。
亭台楼阁,名贵的花草树木,清澈透明的池水,十二名娇媚善舞的侍女,每天宫廷御厨送来的美酒美食,几乎使他忘情而不思隋。
半个月的时间就这么一晃过去,杨师道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接见故人。在长安街坊闲逛,追思自己的少年时光,副使张亮早已带领随从先回去了,只有杨师道一人留在长安。
尽管他住的贵客馆内有各种珍馐美味,但他每天中午都会在长安西市外的一家酒肆用餐,酒肆叫做蜀香馆,最早是一名蜀人所开,屡屡更换东家。在长安已有四十年历史。这座酒肆曾经是杨师道外公所有,现在属于一名西域富商。
杨师道对陪同他的官员解释他每天中午来这里用餐的原因,“这座酒肆能勾起他对童年的回忆。”
这天中午,杨师道和往常一样,在中午时分乘马车抵达了蜀香馆酒肆,和他一起前来的唐朝官员是鸿胪寺少卿郑颂廷。
郑颂廷出身荥阳郑氏。是太子妃的亲兄弟,自然也是太子李建成的嫡系心腹,他负责陪同杨师道。已经过去了半个月。
“杨相国,总来这家酒肆吃饭,不腻味吗?不如我带你去一家平康坊的教坊。保证让你不想再离开。”
事实上,是郑颂廷有点吃腻了,他见杨师道又是来这家餐馆,不由皱起了眉头。
杨师道呵呵一笑,“我在长安呆的时间不会太长了。能在这里多呆一天是一天,其实我不是为了吃饭。”
郑颂廷干笑一声,“原来杨相国是个多情之人,好吧!教坊不重要。”
两人走近酒肆,一名伙计迎了出来,满脸堆笑,“原来是杨相国和郑少卿来了,小店荣幸之至,请上二楼,坐位已经准备好。”
两人上了二楼,他们有专门的座位,位于靠窗的角落里,比较低调且安静,两人坐了下来,这时,杨师道见一名伙计向他使了个眼色,便站起身笑道:“我去方便一下,郑少卿稍坐!”
“杨相国请便!”
杨师道下楼向后院走去,刚走下楼梯,一名伙计便迅速将一个纸卷塞进他手心,杨师道不露声色走到后院。
找到一个无人处,他打开纸卷,是长安情报堂转来的一道杨元庆命令:‘停止银钱发行,封闭银矿,表现隋朝最大诚意。’下面有杨元庆的亲笔签名。
这家酒肆虽然和隋朝无关,但酒肆掌柜却是隋朝情报堂成员,杨师道每天来这里吃饭,就是通过这座酒肆的渠道和杨元庆交流信息,可以说他等的就是杨元庆这道命令,这道命令足以打破眼前的僵局……下午,杨师道跟随郑颂廷来到了东宫,他要求见太子李建成,双方重新商谈银钱发行之事,不多时,一名侍卫匆匆跑出宫门,对等候在宫门外的杨师道行一礼道:“太子殿下召见,请杨相国随我来!”
唐初的太子李建成是大唐拥有实权的储君,虽然李世民被封为尚书令,但实际上,大唐朝廷的政务是掌握在他的手中,除了一些重要的军国政务需要禀报父皇李渊外,一般都事务都是由李建成做最终决定。
在政务处理上,李渊对他很信任,这种信任早在李渊为隋臣时便建立了,多年来,李建成一直没有出仕为官,一直作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帮他处理各种官方事务,在成为太子后,他和父皇的这种协作关系便一直保留下来。
尽管是这样,李建成还是觉得自己的太子地位是在一天天动摇,而不是一天天巩固,母后对二弟偏爱,父皇对二弟的信任,都使他越来越不安,尤其最近发生了两件大事,更是直接动摇了他的太子根基。
一是组建金吾卫,负责长安城巡逻,任命雍王李道玄为金吾卫大将军,而年轻的李道玄便是李世民的心腹。
金吾卫从关中各军中抽调精锐士兵一万两千人,都是从李世民控制的军队中抽调,这等于就是李世民间接控制了长安城。
其次是唐风扩权,原来是负责对外收集情报,现在父皇又给唐风加了一道权力,内审权,也就是内部监视权,并没有限制监视范围,换而言之,唐风可以监视文武百官。
尽管这条内审权因为朝中重臣们的强烈反对而没有大规模实行,但李建成得到消息,唐风已经在监视部分大臣了,这两件大事便使李建成忧虑之极,只要条件成熟,李世民完全可以发动宫廷政变。
但李建成又不敢提醒父皇,只要他开口,父皇一定会大骂他内心阴暗卑鄙,只能找机会让其他大臣来提醒父皇。
显德殿太子书房内,李建成和平时一样,批阅着一份份奏疏,他的政务极为繁重,每天都要批阅一百余份奏疏,而且大部分奏疏他是最终决策者,如果失误,他需要承担责任,因此李建成格外谨慎,每天都要忙碌到很晚才能休息。
这时,一名侍卫走到书房门口禀报,“启禀殿下,隋使杨相国求见,说有重要事情和殿下商议。”
李建成这两天也准备抽出空来和杨师道再谈一谈,他们不可能无限期的僵持下去,唐朝提出的要求是隋朝关闭银矿,否则将彻底断绝和隋朝一切贸易往来。
这是唐朝的最后一种反制手段,断绝和隋朝的一切往来,包括人员和物资,这样即使有人走私,用隋朝银子买唐朝物资,量也不会太大。
但杨师道一直没有答复,让李建成等得有点不耐烦了,此时杨师道的到来,李建成没有拒绝,立刻点头道:“请他到务本堂会面。”
务本堂是李建成和大臣们商议政务的议事堂,就在偏殿的另一边,不多时,两名侍卫领着杨师道匆匆走进了务本堂,李建成已经先到一步等候他了。
杨师道立刻上前躬身施礼,“隋臣杨师道参见大唐太子殿下!”
李建成微微一笑,“杨相国请坐!”
“谢殿下。”
杨师道坐了下来,李建成也在上首坐下,他笑眯眯问道:“这半个月来,杨相国住得可好?有没有什么怠慢之处。”
杨师道连忙欠身道:“多谢殿下关心,师道住得非常好,各方面都照顾得很周到,也没有干涉自由,师道深表感谢!”
李建成呵呵一笑,“你是隋朝相国嘛!身份尊贵,当然是我们大唐的贵客,这是应该的。”
停一下,李建成又问道:“不知考虑了半个月,杨相国是否有了新的答复?我希望我们能愉快地结束会谈。”
杨师道淡淡地笑了笑,“事实上前两天我已经接到了楚王殿下的最新命令,一直想找个机会和殿下再好好谈一谈,直到今天才来,让殿下久等,真是抱歉!”
李建成精神一振,连忙问道:“不知道楚王殿下是什么态度?”
“楚王殿下说,为了表示出我们大隋的最大诚意,可以接受唐朝提出的要求。”
李建成大喜,“也就是说,你们答应关闭会宁郡银矿,是这样吗?”
杨师道郑重地点了点头,“不仅是关闭会宁郡银矿,而且我们正式决定,停止银钱的发行,我可以坦率地说,这并不是为了你们的朝廷,而是楚王不忍剥夺关中和巴蜀普通民众的财富,不忍让他们承受高昂的粮价,在我们看来,关中和巴蜀的民众迟早也是大隋的子民。”
李建成冷哼了一声,“是你们大隋的子民?”
杨师道眯着眼笑了起来,“难道殿下不认为河东、河北的民众也是大唐的子民吗?”
李建成一怔,半晌,他缓缓点了点头,“说得好,将来无论是隋亡还是唐亡,天下民众皆会是对方的子民……(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八十七章 建成态度
李建成亲自将杨师道送出了东宫大门,虽然名义上他可以全权代表大唐和隋朝达成和解。
但实际上,这种隋朝的重大变化他必须要向父皇禀报,如果他真的擅自答应或者拒绝什么,那么等待他的,将是父皇的雷霆之怒。
直到最近李建成才渐渐品过味来,父皇为什么总是对他不满,并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有的事情他做得不到位,父皇是把很多政务都交给了他,但并不代表父皇把权力也交给他。
很多政务是他拍板做出决定,但这不应是最后一步,他还有最关键的一步没有做,他没有向父皇集中汇报最近发生了什么事,他是怎么处理,怎么行权。
正是这最关键的一步没有做,使父皇对他产生了猜疑,他有没有越权?有没有隐瞒重大事件等等?时间久了,父皇自然就由猜疑变成了不满。
李建成的这个领悟虽然来得有点晚,但思路是正确的,就像董事长虽然不干涉日常经营,但也要看报表一样,李建成就是忘记了需要做一份旬报、月报之类呈给皇帝李渊。
李建成已经决定每十天做一份奏疏汇总表上呈父皇,让父皇了解朝廷十天来发生的大小事情。
他送走了杨师道,刚回到自己书房,一名宦官便进来禀报道:“殿下,杨洗马有事情要禀报,已经等待多时。”
杨洗马就是出任太子洗马的杨峻,太子洗马是比较亲近太子的一个职务。一般都是由太子亲自举荐,往往是选用自己的心腹。
杨峻虽然是杨元庆的亲兄,又有叛父嫌疑,名声不太好,但李建成并不在意,依然举荐他出任太子洗马一职。
李建成点了点头,“让他进来!”
不多时。杨峻快步走了进来,杨峻今年已经三十四五岁了,他和杨嵘投降唐朝后。因为背叛父亲而被人不齿,更因为杨元庆的缘故,李渊也不用他们。只封他们兄弟每人一个低等的爵位,给一份俸禄就打发了。
但太子建成比较宽容,因为太子妃求情,他便将杨家兄弟养在东宫,杨嵘任侍卫军官,杨峻则出任幕僚。
杨峻比较有学识,而且心机很深,给李建成出了不少主意,深得李建成的信赖,提醒李建成应该给皇帝李渊送奏疏汇总。便是杨峻在三天前的建议。
杨峻无论在做幕僚,还是出任太子洗马,都对李建成一如既往的忠心,所以李建成视他为心腹,把一些重要的隐秘事交给他去做。
杨峻上前深施一礼。“殿下,微臣有事禀报!”
李建成明白他要禀报什么事,便对书房的几名宦官道:“你们都退下!”
宦官们退了下去,房间里只有杨峻和李建成两人,李建成微微一笑,“你说吧!有什么消息?”
“尹公让我转告殿下。最近圣上睡眠很不好,常常半夜失眠,为此很苦恼,如果殿下能够及时表现出体贴之意,必会使龙颜大悦,另外,尹德妃还从圣上的语气中猜测,皇后的身体状况有点不妙,但消息被封锁,不知是真是假。”
尹公就是尹德妃的父亲尹贵平,尹德妃为了寻找外援,便让父亲和李建成搭上了关系,李建成也愿意尹德妃成为自己的宫中内线,他便命杨峻作为自己的代表和尹贵平联系。
李建成点了点头,他从御医那里也得到一点消息,好像是母后的身体里长了一个瘤子,这段时间母后变得异常消瘦,但母后不肯让外人知道,所以消息一直被封锁,和尹德妃的消息基本一致。
不过父皇失眠消息却让李建成有了心思,这确实是一个取悦父皇的良机,他想了一下,好像半年前眉山郡太守施崇元给自己送了一个玉枕,具有很好的安眠作用,可以献给父皇。
“还有什么?”李建成又问道。
“还有就是尹公希望能得到成都的一块土地,大概是十顷,对方是百余户农民,怎么也不肯出让,他希望殿下能给蜀郡太守施压。”
李建成眉头一皱,这就有点难办了,李建成当然不愿意豪夺农民的土地,自耕农是大唐的基石,决不能轻易毁掉。
但尹贵平既然提出这个要求,他又不好拒绝,沉思一下,这件事可以让蜀郡太守高表仁妥善解决,用加大补偿,或者置换土地等等办法来解决。
“这件事我知道了,你告诉尹公,让他别着急,我会替他解决。”
“属下会告诉他。”
就在这时,书房外面传来一名宦官的急声禀报:“殿下,圣上召殿下火速去觐见!”
听到‘火速’二字,李建成不敢耽误,又向杨峻吩咐了几句,命人取来玉枕,便匆匆进宫了……东宫也在太极宫内,离李渊御书房所在的武德殿很近,片刻李建成便来到了御书房前,有宦官进去替他禀报,很快出来道:“殿下,圣上命你觐见!”
李建成整理一下衣冠,快步走进了御书房,御书房内,李建成却意外地发现秦王也在,他心里立刻有些不舒服起来,难道父皇召见他,和秦王之事有关?
李建成不及多想,上前深施一礼,“儿臣向父皇请安,祝父皇龙体康健,寿比南山!”
“皇儿免礼!”
李渊捋须一笑,但笑得并不是那么慈爱,太子的礼数也很周全,但和秦王每见必磕头行大礼相比,太子还是差了一点。
正是这种差一点点的对比,让李渊不是很舒服,觉得建成在对自己的孝顺方面有点不如世民。
这时,李渊见后面的宦官捧着一只玉枕,显然是建成带来的,便问道:“皇儿,这玉枕是怎么回事?”
“回禀父皇,儿臣上次见父皇精神有些倦怠,便想着父皇是不是睡眠不好,儿臣就记住了,回去找了一下,这玉枕叫做游仙枕,是几个月前眉山施太守进贡,父皇又赐给儿臣,据说对促进睡眠极好,儿臣从未用过,便决定献给父皇,让父皇好好休息。”
李渊这几天确实睡眠不好,半夜会醒来,然后就睡不着,弄得他每天疲惫不堪,十分苦恼,李建成及时进献的枕头顿时让他大喜过望,刚才因为没有磕头的一丝不快也烟消云散了。
“皇儿有心,朕欣慰之极,很好!很好!”
李渊一连说两个‘很好’,说明他极为满意,李建成心中大喜,尹德妃的消息果然有用,他本想趁热打铁说十天汇总一次奏疏内容,但秦王在这里,李建成便隐忍住了,他不想秦王参与到自己的政务中来。
李建成便将话题转到了正事上,“父皇召儿臣觐见,儿臣愿为父皇效劳!”
李渊刚刚从李世民这里得到最新消息,隋朝已经关闭了会宁郡的银矿山,矿工开始向北迁移,这个消息让李渊大为意外,他便想知道李建成和杨师道谈判的情况。
“朕听世民汇报,隋朝已经关闭了会宁银矿,这是怎么回事?杨师道有什么说法吗?”
李建成没有想到隋军行事如此果断,他刚得到消息,隋军便关闭矿山了,李建成连忙道:“回禀父皇,大概在一个时辰前,杨师道来找儿臣,说隋朝愿意表示出诚意,答应我们的要求,正式关闭矿山,同时停止发行银钱,看来隋朝这次是守信了。”
“守信?”
旁边李世民冷笑一声道:“杨元庆若是守信之人,会宁银矿现在就应该是我们的,去年签订了停战协议,白纸黑字是怎么写的,我们遵守协议,从武关出兵进攻洛阳,他们却直接从陕县渡河,直接破坏了协议,我看不出杨元庆有哪里守信,他关闭矿山不过是权益之计,被逼无奈而已,必然是因为突厥军已经威胁到他的边境安全了。”
说到这,李世民向李渊深施一礼,“儿臣刚才说的话还想再说一遍,让皇兄知晓,请父皇准许。”
李渊叹息一声道:“皇儿说吧!”
李世民转身对李建成道:“金城郡传来消息,在一处森林内挖出了突厥使者和唐军护卫的尸体,这必然是隋军所为,是想阻断我们和突厥联手,现在隋朝北部边境非常不妙,颉利可汗刚刚登基,他急于在突厥和铁勒诸部中建立威信,所以剿灭乌图余部是他最好的选择,但乌图余部偏偏又在马邑郡内,一但突厥大军南下,乌图余部必然会南下避难,隋军和突厥军的一场战争难以避免,这就是杨元庆急于安抚住我们的原因,否则他怎么可能关闭银矿开采。”
李建成却缓缓摇头,“虽说是被逼无奈,但杨元庆还是表现出了诚意,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都会给平民带来深重灾难,如果隋军在抵抗突厥入侵之时,我们却从背后插隋军一刀,这让天下人怎么看我们?会激起天下人的愤怒,会坐实我们勾结突厥的传闻,父皇,要想维护唐朝的正统,首先大义就不能失去,儿臣坚决反对利用隋突开战之机来谋取大唐的利益,我们应该是声援隋朝抗击突厥,这才是一个仁义之邦该做的事,而绝不能趁机攻隋……(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八十八章 争锋相对
“迂腐之极!”
李世民言语尖刻地指责太子李建成的所谓‘仁义之邦论’,“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所书,只要我们能夺取天下,谁会说我们是趁火打劫,史书可以说我们北上是为了抵御突厥入侵,可以说我们是受隋朝请求出兵助战,不是有杨师道出使吗?也可以说我们是为了保护中原民众生命财产而出兵抗突,更可以说是杨元庆引突厥军入中原,乌图部就是最好的证据,如果将来是我们失败,皇兄认为杨元庆会把仁义之邦的荣冠加在我们头上?”
李世民毫不客气地指责也激起了李建成的愤怒,他再也无法隐忍,也反唇驳斥道:“也罢!我们不提什么仁义之邦,跟你这种人说仁义就是对牛弹琴,我们就以事论事,中原惨败的教训你忘记了,当初就是你口口声声说隋军被河北牵制,无力顾中原,我们才向中原进兵,结果呢?打了这些年的仗,你哪次击败过隋军,哪次不是被打得灰头土脸?这次突厥侵隋,你能保证隋朝会覆没,突厥没有攻城武器,最多是来抢掠一番便走,然后呢?我们又该怎么面对?”
“机会若不能把握住?难道我们就引颈待戮!”
李世民也愤怒了,“原本是关北六郡在隋军手中,后来又把会宁郡占领,下一步就是占领全部关内道,因惧怕隋朝而不敢开战,不如现在就投降算了,刀都悬在我们头顶上了,还要再忍下去吗?”
“全部闭嘴!”
李渊被两个儿子的争吵激怒了,他重重一拍桌子,厉声骂道:“你们把朕当做泥塑草人了吗?在朕面前肆无忌惮地争吵,一个是堂堂的太子,一个是天策上将。你们哪里像?统统给朕滚出去,滚!”
兄弟二人见父皇发怒,都吓得不敢再争吵,战战兢兢地退了出去,退出御书房,两人几乎不约而同地重重哼了一声,转身离去了。
两个儿子的当面争执令李渊心中恼怒之极,虽然这也是他希望看到的一幕。两个儿子互相牵制。以确保自己皇位的稳定。
但两个儿子真的当他面争吵起来,李渊在感情上又有点难以接受,毕竟他除了皇帝这个角色外,还扮演着父亲的角色。
当皇帝最重要的是捍卫并巩固皇位,儿子就是他最大的威胁,这个时候是没有什么父子亲情。他会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来对付儿子。
但并不是时时刻刻他都在做皇帝,偶然他也会回归父亲这个角色。这个时候,儿子的不和就会令他极为震怒,他全然忘记了两个儿子的矛盾就是他一手导致。
李渊的烦恼还在于他对突厥之事举旗不定。他并没有把什么仁义之邦放在心上,他心里很清楚,仁义不过是件外衣,利益才是根本。
一方面,他赞同次子世民的机会论。这次突厥攻隋,确实是他们夺取关内道的机会,从大唐建立以来,关北六郡一直是他的最大心病,正如世民所言,这就是一把悬在他们的头上的利刃。
原本这把刀是插在刀鞘内,可随着会宁郡被隋朝强夺,这把刀就已经拔出一半了,寒光闪闪的刀锋使他们的脖子感到一阵阵冰凉。
但另一方面,太子说得也对,突厥不是鲜卑,他们不会占领河东建国,最多是抢掠人口财物后便撤回草原,隋朝不可能被突厥灭掉,那然后呢?当突厥撤走,他们又该怎么面对隋军的反扑,中原大战的失败已在李渊心中留下了极其深重的阴影,使李渊骨子里惧怕杨元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