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天下枭雄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高月
段德操心中惶恐,圣上和他说这些,可不是什么好事,他连忙又躬身道:“他奉太子之命,日夜兼程,赶来救驾,可惜没有能阻止隋军破城,臣心中有愧。”
“你已经很不错了,至少因为爱卿的到来使杨元庆不敢再攻皇城,保住了朕的性命,有救驾之功,所以朕一定要好好封赏爱卿。”李渊的声音很微弱,但语气中却充满了赞誉,尽管他心中有些悔恨答应杨元庆的条件,但他却是从心中感激段德操及时到来,使他躲过了被俘之耻。
“臣宁可不要任何赏赐,也希望陛下的龙体能早日康复。”
“多谢爱卿关心,朕加封你为左屯卫大将军,封爵陇西郡公,赏金一万两,赐长安美宅一座,良田五十顷。”
段德操有些惊呆了,在他记忆中,好像还没有哪个大臣获得如此厚赏,他当即跪下,重重磕了三个头,含泪道:“臣愿为陛下粉身碎骨,死而后已!”
李渊笑了笑,又道:“这次招募的五万新兵虽然没有能起什么作用,但好好训练以后,会给朕立下功绩,这五万新军朕就交给你训练,你不要让朕失望。”
“臣遵旨!”
段德操心里明白,这就是圣上对太子的赏赐,实际上就是把五万新军拨给了太子,这一次自己给太子争脸了。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轻微骚乱,紧接着有人哭起来,李渊一怔,对身边宦官道:“去看看,发生什么事了?”
宦官奔了出去,片刻,宦官满脸泪水走进,他终于忍不住,跪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
李渊急了,挣扎着要起来,可又起不来,只得捶打床边骂道:“你快说,到底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陛下。。。。皇后。。。皇后。。薨了!”
李渊只觉眼前一黑,他不禁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
寒风凛冽的黑夜中,杨元庆率领一万骑兵正疾速向北奔行,唐军两万骑兵的及时赶回有些出乎他的意料,在杨元庆的计算中,最快也要到明天中午。
他知道泾阳有一支唐军,应该就是他们,只是杨元庆没有想到,竟然比他的预计提前了足足四个时辰,足见这个带兵主将能力颇强。
不过这样一来,他的计划就要立刻实施了,本来杨元庆还准备杀去广通仓,现在他没有时间了,他必须要立刻赶去会宁郡。
杨元庆知道,这支军队只是前锋,后面应该还有李建成率领的大军,至少还有三万人,但只要李建成率领大军返回关中,关内道就空虚了。
骑兵队在黑咕隆咚的夜里疾奔他们已经过了中渭桥,向浅水原方向疾奔,那里是北地郡,再向西北走就是安定郡,过了安定郡和平凉郡后便是会宁郡了。
黑暗中,只听有人大喊:“殿下在哪里?斥候有情报传来。”
杨元庆勒住了战马,片刻,亲兵领着一名斥候快速上前,斥候躬身道:“启禀殿下,有会宁郡唐军准确情报!”
“你说!”
“会宁郡有驻军两万人,由大将盛彦师统帅。”
(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一百一十五章 建成机会
这个情报让杨元庆微微一愣,他记得杀入关中前,也曾经调查过会宁郡的兵力,会宁郡应该只有兵力一万人,怎么又增兵到两万人?
“情报是否确定?”杨元庆沉声问道。
“回禀殿下,情报肯定能确定,我们亲眼所见,后来又抓住了唐军粮官,他的口供也证实了我们的判断。”
杨元庆沉吟片刻,他渐渐想通了这其中的缘故,这必然是裴仁基在灵武郡发威了,要么是灵武郡的军队南撤到会宁郡,要么是李建成意识到了会宁郡的危险,向会宁郡增兵。
但不管怎么说,会宁郡变成了两万军队,他的策略也需要稍微改变一下。
在杨元庆的棋局中,关内道和河南道是两头争夺的重点,河南道主要是逼迫李世民撤军,而关内道则是要争夺权益。
在关内道诸郡中,隋军的重点是灵武郡、会宁郡和延安郡,它们其实代表了三种战略资源,粮食、白银和火油。
同时延安郡又是河东道进入的关内道的桥梁,战略意义更加重大,所以这三郡是杨元庆势在必得。
得知会宁郡的唐军兵力已经增加到两万人,杨元庆便决定改变战术,他当即借着火把的光写了一封信,盖上印鉴,递给了斥候。
“你立刻去一趟灵武郡,把这封信交给裴总管。”
“遵命!”
斥候接过信转身要走,杨元庆却又叫住了这个年轻的斥候,微微笑道:“你叫什么名字?”
斥候立刻躬身道:“卑职叫贺得胜,卑职的父亲在开皇十九年曾和殿下并肩作战,是。。。。是殿下当时的百人长,他总对我提起殿下。”
杨元庆一怔,他立刻想到了当年自己第一次领取任务时。抽中了死签,那个喜欢抽签决定任务的贺百长,杨元庆不由会意地笑了起来,那个贺百长不错,对自己很关照,后来在对突厥作战时,有人说他阵亡了,也有人说他受伤退役。后来再也没有听说他的消息。
“原来是贺百长之子。你父亲还在世吗?”
“回禀殿下,我父亲在幽州务农,他断了一只胳膊,现在过得很好,家里分到了百亩土地。”
“好,有时间我去看看他。你去吧!一路当心,此信很重要。”
“卑职一定会平安送去。”
斥候贺得胜行一军礼,调转马头飞奔而去。马蹄声渐远,很快消失在黑暗之中。
“殿下,我们现在怎么办?”旁边罗士信问道。
杨元庆现在需要时间等待裴仁基的消息。他略一沉吟,便道:“先去平凉郡休整,看情况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说完,他催马向黑夜中奔去,罗士信向后招招手。大喊道:“大家跟上!”
众骑兵加快了马速,向北方疾奔而去……就在杨元庆率军向平凉郡方向开去的同时,太子李建成已经率领三万大军抵达了东面的上郡,正沿着洛水南下冯翊郡。
洛水道也是从关内延安郡进入关中的一条战略之路,从延安郡经过上郡,进入关中冯翊郡,其实沿着洛水河谷南下。
这条洛水和流经洛阳的洛水不是一条河,这是黄土高原的洛水,如洛川县、洛交县就因为这条河而得名,但洛水道并不利于行军,道路狭窄,崎岖坎坷,军队辎重行走困难。
但冬天却例外,军队可以走冰冻的河面,非常便捷快速。
三更时分,唐军大营驻扎在上郡洛交县附近,大军从延安郡开来,经过一天一夜的行军,唐军走出了一百二十里,士兵们都已筋疲力尽,倒头便沉沉入睡。
军营内一片寂静,白雪将大营映照得青明,四周有巡哨士兵断断续续的马蹄声,四周都是群山环绕,非常安静。
尽管三更已经过了,中军大帐内依然有一丝光亮透出,李建成没有入睡,他腿上盖着厚厚的毯子,旁边摆放着一盆炭火,通红的炭火噼噼啪啪烧得正旺。
李建成正伏案批阅奏折,尽管他率军北征关内道,但大量的政务依然跟随着他,每晚都要忙碌到三更时才入睡。
夜晚极为寒冷,李建成的手很快冻僵了,他不时伸手到炭盆上烘烤,轻轻揉搓着手指,动作很慢,时而停住,显得有些心事重重,在昨天半夜,他得到了父皇的紧急飞鹰传信,知道隋军杀进了关中,这个消息令他极为紧张。
这也是李建成最为担心之事,关中空虚,如果隋军偷袭长安,将会出现极为严重的后果,但他心中又觉得不太可能,隋军在北方和突厥作战,不可能分心两线。
但事实证明,他的担心并不多余,隋军果然突袭关中,李建成便立刻意识到,隋突战役应该结束了。
当白天父皇连续三道催兵旨意传来时,带来一个更让他震惊的消息,竟然是杨元庆亲自领兵而来,这就完全证实了他的推断,隋军大胜突厥。
李建成的心中沉甸甸的,两年多来的隋唐之争中,总是他们处于下风,或许现在是因为隋朝实力还不足,无法灭掉唐朝,但以后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北经济恢复,那时隋军再灭亡唐朝,就会变得容易。
李建成的战略是偏重于开发南方,偏重发展内政,增强自身实力,他反对向隋朝挑衅,反对向北扩张,但偏偏父皇就是听信二弟之言,上次争夺中原之战惨败,这次又想利用隋突之战,夺取关内道和中原。
但杨元庆就真的会服软了吗?他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利益被唐朝抢占,会默认关内道和中原被唐朝夺走?杨元庆亲自率军进攻关中,其实就是一种态度,表明他绝不会妥协,绝不让步。
这就是让李建成心情沉重之处,他觉得唐朝正滑向一个极度危险的境地。
李建成叹了口气,放下笔,他心中很乱,无心再处理政务,他索性站起身,背着手走出了大帐,大帐外,一阵清新的寒风迎面吹来,寒气冰彻,使他浑身一颤,但整个头脑也变得清醒起来。
李建成仰望着夜空璀璨的星辰,李淳风告诉过他,每个人都有一颗对应的命星,却不知自己的命星是哪一颗,回头他要好好请教一下李淳风,正想着,身后传来了脚步声。
“殿下!”好像是王珪的声音。
李建成一回头,果然是太子中允王珪,这次王珪被任命为行军司马,跟随他一起出征,王珪自身也足智多谋,给他出了不少良策,是李建成极为倚重之人。
“这么晚了,中允怎么还不睡?”李建成关切地问道。
“心里有事,难以入睡。”
王珪叹了口气,“殿下也不是没有睡吗?”
李建成笑了笑,“是不是为杨元庆率军杀入关中之事?”
“确实是为此事,不过我估计杨元庆的目标也并不是关中,进攻关中不过是他的手段。”
李建成点了点头,“进帐说话吧!外面太寒冷。”
两人走进大帐,在炭火前相对而坐,一名侍卫给他们端上两杯热腾腾的茶,李建成端起热茶喝了一口,笑道:“继续说下去,我想听一听。”
“殿下,卑职认为杨元庆的用意还是关内和中原,至少要恢复突厥入侵前的格局,关北六郡和会宁郡,这些都是他的地盘,他绝不会放弃,所以他进攻关中看似一步险棋,但恰恰掐准了命脉,逼迫殿下军队返回关中,然后他再重新夺回关内道。”
李建成闭目沉思片刻,又道:“你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我只撤回段德操的两万军拱卫长安,其余八万大军依然留在关内道,你觉得这个方案如何?”
王珪摇了摇头,“保住长安又有何用,那关中呢?隋军若把关中搅得天翻地覆,圣上震怒,殿下承受得起吗?”
“可是关中有秦王之军来保卫,难道他不会从洛阳撤军?”
“殿下!”
王珪苦笑了一声,“难道殿下就没有想过,其实秦王并不想撤军吗?”
李建成有些愣住了,他确实没有想到这一点,他迟疑一下道:“秦王敢抗旨不遵,不撤军回关中?我觉得不太可能吧!”
“殿下,完全有可能,当初力主趁隋突交战的机会出兵是秦王,如果这次出兵又再次以惨败收局,秦王在圣上面前就难以立足了,所以他必须要有所收获,拿下洛阳,占领部分中原郡县,他才能给圣上一个交代,否则。。。。”
尽管王珪最后的话没有说完,但李建成已经完全明白了,他也略略叹息一声,“看来我是不得回兵关中。”
“正是如此,杨元庆走的是明谋,我们明明能猜中他的意图,却又不得不回兵关中,这就是此人的厉害之处。”
李建成此时对杨元庆不是很感兴趣,他头脑里在考虑二弟世民之事,二弟居然敢抗旨不遵,就算他拿下洛阳和中原,立下天大的功绩,父皇还能再信任他吗?还会把军队交给他吗?
李建成非常了解自己的父皇,把皇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旦二弟形成了自揽军权之事,父皇是绝对不会饶过他。
这一刻,李建成倒是很希望李世民能抗旨不遵。
想到这,李建成回头对王珪笑道:“这里面其实大有文章可做,中允不觉得吗?”
王珪明白李建成的意思,他也缓缓点头,“这就是我今晚难以入眠的缘故……(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一百一十六章 洛阳沦陷
洛阳城在平静了一天后,在次日凌晨,一名王世充将领的投降打破了三天以来的僵局。
在李世民的大帐内,一名身着盔甲的将领单膝跪在李世民面前,将领年约三十岁,长得身材高壮,一张削瘦的马脸,眼中里充满了悲愤和泪水。
“我们兄弟为他卖命,他却把我们的父亲囚禁在皇宫,说是扣为人质,可每天只给吃一顿饭,可怜我们父亲年迈体弱,我们刚得到消息,父亲昨晚已在宫中病饿而死。”
这个将领名叫李君慕,是王世充手下一名斥候郎将,只是一名普通将领,但李世民却对他的兄长李君羡很感兴趣,李君羡武艺极为高强,号称郑军第一猛将,现任王世充的骠骑将军。
李君羡兄弟原本是瓦岗军,因李密南迁江南,他们不愿跟随南下,便脱离了李密,转而投降了王世充,不料这次唐军攻打洛阳,王世充深恐将士逃亡,便把他们的家眷全部扣押在皇宫为人质。
李君羡兄弟的父亲也被关进了皇宫,一直联系不上,直到今天中午,李君羡买通了看守,才知道他们父亲已在昨晚病饿而死,这令兄弟二人悲愤异常,决定投降唐军。
这个消息令李世民极为兴奋,这就意味着破城在即,但也有另一种可能,王世充派李氏兄弟诈降,李世民也不得不防,他不露声色问道:“王世充防御得这么严密,李将军是怎么出的城?”
李君慕意识到了李世民对自己还不是很信任。他连忙解释道:“这是因为杨元庆和王世充有五日之约,杨元庆要求王世充坚守五日,他必来救援,今天已经是第六天,但隋军始终不到,王世充心急如焚,便命令卑职趁夜下城。去盟津渡一带探听隋军消息。”
虽然李世民心中疑虑未去,但李君慕的解释也合情合理,李世民便暂时按捺住心中的怀疑。上前扶起李君慕,笑道:“你们兄弟二人的威名,我早有耳闻。你们若愿意投诚唐军,我绝不会亏待你们。”
李君慕大喜,连忙道:“回禀殿下,洛阳人心溃散,王世充众叛亲离,现在已到破城之时,我兄长主管洛水防御,他愿意今晚献城投唐!”
李世民点了点头,“我安排一下,然后再和你详谈。”
李世民命人送李君慕下去休息。这才回头问一直笑而不语的房玄龄,“先生以为他们的投降是真是假?”
房玄龄捋须微微一笑,“殿下认为局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他们兄弟二人还愿意为王世充诈降吗?还要赔上身家性命。”
房玄龄的一句话令李世民恍然大悟,王世充的兄弟子侄或许有诈降的可能。但李氏兄弟投降王世充还不到一年,王世充也不可能让他们兄弟诈降,此事应该不假。
李世民眼中里已按耐不住兴奋,那么今晚就将是洛阳城破之时,这一刻他已等待了很久,就在这时。门外有亲兵急声禀报:“殿下,长安再次传来紧急鹰信。”
李世民一愣,和房玄龄面面相觑,从前晚到现在,这已经是第九封急信了,李世民立刻令道:“把信拿进来!”
一名亲兵快步走进大帐,单膝跪下行一礼,将一管鹰信呈上,李世民接过信筒,从里面抽出薄绢,抖开看了看,脸上又露出了一丝苦笑,这是一种很无奈的表情。
“又是催促殿下回军?”房玄龄注视李世民的表情问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把纱绢递给了他,“父皇的亲笔手谕,说杨元庆可能会夜攻长安,命令我立刻回兵支援关中。”
房玄龄看了看手谕,劝他道:“殿下,这已经是第九份手谕,若殿下再不理睬,引发圣上的猜忌,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可是我已经派出一万军队前去,先生是认为这兵力太少吗?”
房玄龄叹了口气,“殿下,这其实是一个态度问题,若太子亲率五万大军赶回关中,而殿下只派一万军去救援,这么明显的对比,会让圣上怎么看殿下,至少说明殿下对圣上的安危没有放在心上,殿下,恕我直言,派一万军队回去支援,还不如不派。”
李世民背着手在大帐内来回踱步,这让他很难办,父皇命他派五万军队回援关中,可若是五万军队回去,他手上的兵力就捉肘见襟了,莫说夺取中原,恐怕连攻下洛阳的困难,李世民也不得不承认王世充打仗厉害,仅用数万军队便顶住了唐军二十万大军的三天攻城。
“如果真按照父皇的意思,派五万军回去支援,那我们夺取中原的计划就完了,最后只得一座残破的洛阳城,这次战役和前一次中原大战又有什么区别。”
李世民深深叹息一声,眼睛里流露出一种难以掩饰的忧虑,他确实很担心,第一次中原大战是他极力主张,结果惨败而归,这一次又是他极力怂恿父皇,甚至还不惜动用唐风监视尹德妃之父以打击太子。
这一次如果再无功而返,这会严重影响他在父皇心中的地位,甚至会影响他的军权,李世民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房玄龄也能理解李世民的无奈,不过权衡利弊,他认为还是要及时回援关中,这涉及到一个态度问题,对李世民的未来至关重要。
“殿下,夺不下中原只是让圣上失望,但不肯救援关中却会让圣上猜忌,两者孰重孰轻,殿下应该明白,我们防止这件事被太子利用,所以今晚拿下洛阳后,立刻再追加四万援军,等关中之危解除后,再看中原形势,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再打中原也不迟。”
李世民沉思良久,终于点了点头。“就依先生之言……夜幕降下,王世充终于绝望了,杨元庆的承诺没有兑现,已经六天过去,隋朝援军还是没有来,从希望、失望到绝望,王世充的最后一丝帝王梦终于破灭。他的郑氏王朝即将覆灭,他不会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言而无信,杨元庆。你有什么资格逐鹿天下!”
内宫里,王世充坐在象牙龙榻上,一手按着宝剑。一手拿着琥珀玛瑙酒樽大口喝酒,他已经喝得醉意熏熏,他一边喝,一边破口大骂杨元庆,“伪君子,利用唐朝来干掉我,你再来取洛阳,是不是?杨元庆,你就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
内殿上,五六名宫女躲在屏风后。吓得战战兢兢,谁也不敢去给王世充倒酒,只有王世充的一名心腹宦官站在一旁,不时端起酒壶给他樽里满上。
“你说!”
王世充眼睛通红地盯着心腹宦官,“杨元庆为什么言而无信。欺骗于我?”
心腹宦官也同样吓得两腿发软,“或许。。。他的军队已经来了,在外围,还没有和陛下联系上。”
“你怎么知道?”
王世充一把揪住宦官的衣襟,恶狠狠地盯着他,“难道你是隋军探子!”
“我不是。。。隋军探子。我是。。。猜测的。”宦官吓得浑身发抖。
王世充勃然大怒,“你敢耍我?”
他抽出宝剑,手起剑落,将宦官人头砍下,躲在四处的宫女们吓得一片惊呼,四散奔跑,王世充哈哈大笑,又端起酒樽开怀痛饮……洛阳城池高大而坚固,不亚于长安城,但洛阳城也有一个防御软肋,那就是洛水,洛水穿城而过,将洛阳一分为二,在春秋季节,洛水滔滔,需要凭借战船才能入城,但洛阳城对战船防御极严,上游和下游都修有专门的水寨,战船很难靠近洛阳城。
但在冬天,洛水结冰,河面上可以行人,这便使洛水成为了进攻洛阳的一条捷径,王世充也意识到这个软肋,他特地用木头构筑了防御工事,浇上冰水,在河面上筑建了一道长长的冰墙,东面和西面各部署了五千弓弩手,伏在冰墙后阻击唐军从河面杀入。
双方在河面上也经历了三天的鏖战,死伤数千人,唐军始终未能从河面上攻入洛阳城。
在西线河面上,负责防御的大将正是清晨投降唐军的李君慕之兄李君羡,李君羡年约三十出头,也长了一张瘦长脸,他也同样身材魁梧,武艺高强,使一杆一百二十斤的铁戟,有万夫不当之勇。
在瓦岗寨时,他便被誉为瓦岗第二条好汉,仅次于单雄信,在洛阳,他更是被誉为郑朝第一猛将,在中原一带名气极大,由于父亲之死,使他和王世充已势不两立,他决心献城投唐。
李君羡目光复杂地注视着远处河面,河面上到处是横七竖八的唐军尸体,已经冻成冰尸,这使他心中有些不安,他降唐之后,李世民能否容下他。
忽然,一名士兵指着远处大喊:“将军,有唐军杀来了!”
只见冰面上出现了黑压压的人群,在星光照耀下格外清晰,足有一两万人之多,士兵们顿时紧张起来,纷纷张弓搭箭,李君羡却喝令道:“所有人不得妄动!”
他的十几名心腹手下都纷纷喝止住士兵,这时,一名唐军骑兵奔来,大声问道:“李君羡将军何在?”
李君羡催马上前,拱手道:“我便是李君羡!”
唐军骑兵高声道:“秦王殿下有令,立刻放下兵器,赦李将军无罪!”
这一刻最终到来了,李君羡深深吸了一口气,调转马头对士兵们大喊:“立刻放下武器,撤回去岸边!”
此时,人心溃散,没有人再愿意为王世充卖命了,主将下了令,士兵们纷纷放下了弓箭,向岸边奔去,片刻,河面上再无一名守军。
远处,李世民大喜,立即下令:“杀进洛阳!”
两万唐军一声呐喊,从冰面上向城内疾奔而去,片刻,冲过了河面上防御线,杀进洛阳城……(未完待续)
1...408409410411412...4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