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开工厂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昆吾的意思是”

    “用勋臣子弟有用勋臣子弟的好处,可是……”

    笑看着施奕文,徐维新反问道。

    “可勋臣子弟若是贪腐受贿,你又该如何”

    “自有国法处置!”

    虽然嘴上说的大义凛然,可是实际上有没有用,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刑不上大夫,国法……”

    摇摇头,徐维新颇为无奈的说道。

    “勋臣子弟只要不是谋逆,即便是偶有杀人的恶行,大抵上也就是回家闭门思过,勒令其家主严加管教而已,如此又如何能制约得他们!”

    呃……

    看了徐维新一眼,施奕文沉默了,他沉默着没有说话。因为他知道,徐维新说的是事实,是铁一般的事实!

    用勋臣子弟,看似不需要担心地方官的掣肘,但是实际上,却等于自废武功,引进了一群没有制约的东西。

    “哎呀,那岂不等于弄进来一群大爷吗”

    常玉昆瞧着施奕文说道。

    “不过致远你别担心,到时候我帮你收拾他们!”

    “你常侯爷,你也就是个怀远侯而已,国公家的人,你能收拾吗你收拾得了吗”

    接连几个反问之后,徐维新双沉默了,他的手指在酒杯边缘划过。

    “还请昆吾教我。”

    面对施奕文的直接请教,徐维新随口说道。

    “其实除了勋臣之外,还有一群人可以用,他们的地位超然,用他们同样不需要担心地方官掣肘。”

    “哦什么人”

    “昆吾,你是说宗室吧!”

    一直保持沉默的焦竑直接说道。

    “不过,朝廷不是不准宗室科举出仕吗”

    “这是皇差,不是科举出仕!况且,即便是宗室赴科举,也不是不行,这几年,朝廷不是一直在议吗”

    提到此事,徐维新不禁长叹道。

    “勋臣子弟虽然不限制科举,可是参与科举却需要朝廷批准才行,至于宗室是不给参加科举的,如此一来,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不过早在弘历年间,就有官员上书请宗室开科,而后来的,开科之议更是屡屡提及,万历二元,礼科给事中石应岳奏“以不系赐名授爵者,尽驰诸禁,听其士农工商从便为之,其有文学才能者,一体的应举入仕,准王亲事例,不许任京官,握兵权,”请求允许没有赐名授爵但有才能的宗室应举入仕,今上与孝宗不同,非但不曾反对,还让礼部讨论,虽然尚未同意,可的此事已经有了松动,如果我所料不差的话,最多三五年后,此事必定成行。”

    其实,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明代宗室同样也有赴科举出仕为官的例子,尽管明朝中前期,宗室人员禁止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在万历十八年颁布《宗藩条例》后,对宗室的限制放宽,实行宗室科举。宗室科举是明代科举制度和宗室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而根据后人的考证,明代宗室参加科举得到进士功名的共有13人,其中天启朝一人,崇祯朝12人。对此,施奕文当然不太了解,自然也就没想到宗室。

    “可现在,不还是没同意嘛。”

    “这是皇差,不是出仕,那些人身份尊贵,那怕就是无名粮的庶宗,地方官也不敢怠慢。自然不需要担心地方官掣肘,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宗室,游离在国法之外,或许不能以




第290章 卫河畔 (第一更,求支持)
    卫河,也就是后世的海河边,河边的芦苇荡绵延数十里。虽然是晴天,可寒风吹过,芦苇荡中就旋起一阵雪花。

    “哎呀,致远,我说这么冷的天,你非拉着我来这里干什么”

    瑟缩着肩膀,朱应祯忍不住抱怨道。尽管他的身上穿着熊皮大衣,可仍然觉得寒风刺骨。

    “国公,西洋公司将来是要通海行商,最紧要的莫过于码头与商船,而现在都这两个都没有,我又岂能不紧张”

    听施奕文这么说,朱应祯倒也直接,直接了当的说道。

    “致远,虽、虽说我现在是董事长,可,可你不是那个总裁嘛,这,这个总裁就是“汇总裁决其事”,这公司的事,还是你办的好,我又不懂生意,不懂贩海的……”

    对于纵俗过度的朱应祯而言,这么冷的天,到这河坝上吹风,本身就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更何况,对于这些事他根本不懂啊。

    “瞧国公说的,总裁也就是干活的,归根到底这公司还是要董事长去管。”

    施奕文的面上带着笑,他从来没想过和朱应祯争什么董事长职位,毕竟,西洋公司是他埋下的雷,让勋臣与文官斗个你死我亡的雷,这个雷一旦埋好了,他就会从中抽身。

    “况且,下官那边还管着钞关,实在是分身乏术,待到公司步入正轨后,最后还是要靠国公的。”

    “也罢,也罢……哎,谁让你小子那边领着皇差呢得,你说说,这些东西该怎么办”

    忍着刺骨的寒风朱应祯,瞧着面前的这片芦苇荡问道。

    “莫非就是要把码头建在这”

    “对,国公,你看这一带河面宽阔,足有百丈有余,而且岸边地势较高,所以我想我们可以把码头建在这里,我差人去打听过,这里的水深足有三丈,即便是岸边三丈浅水的地方,也有两丈左右,只需要稍加整治,就可以作为码头。不过,只有码头还不行……”

    手指着芦苇荡,施奕文继续说道。

    “码头上要建仓库用来储存货物,而且还需要建船厂,毕竟,咱们现在并没有合适的海船,什么事情都要从头来,如果想要在明年把船派出去,那么现在就要招聘船匠,我算过,从建码头到造船,这些差不多需要五万两银子,现在公司的股本一共有247863两,剩下的银子除了用作备货的股本外,我还想办一所海员学校。”

    “海员学校什么意思”

    朱应祯疑惑道。

    “就是专门培训船员的地方,毕竟,南船北马,咱们不能总靠着别人,尤其是江南那边,国公,您是知道的,现在江南那边的海商垄断着海上行商,咱们要是靠着他们,万一他们要是釜底抽薪,把咱们的船长、船员都挖过去,到时候,咱们就是空有船而不能出海了,所以,咱们得用自己人,我想除了在漕军里弄些水手之外,总归还是得自己培训一些船长。”

    漕军!

    就是专门运输漕粮的军卒,沿运河足有数万人之多,既然是到海上去,自然需要水手,自然而然的大家都把眼睛盯到了漕军上,虽说现在公司还没有一条船,可实际上,在沿河各地漕军之中,早就传遍了——西洋公司以月钱3两招募水手,对于每月挣不了一两银子的漕军来说,自然都是眼巴巴的等着招工点验的时候。

    当然,就是船厂的工匠,同样也是在通州、清江、淮安等地漕船船厂作文章,那里有数千熟练工匠,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拉过一批人,当然价钱也要合适。但相比于此,真正重要的却是船长,毕



第291章 海外的那点事(第二更,求支持)
    “不是让他夺情,是让他给咱们推荐一些人!”

    当然,对于施奕文来说,他更希望用俞咨皋,不过,人家正在家中守制,当然不可能请他出山,况且……至少这三年,还没有必要用俞咨皋,不是再等几年吧。

    “不过,下官职微言轻,这事还是得劳烦国公亲自修书一封给他。”

    “哦,原来如此啊,这事好办,好办。”

    一听不是让人家夺情,只是写封信,朱应祯自然不会拒绝,在满口答应的同时,他又与施奕文在坝子上站了一会,谈了不少关于建码头、造船的事情,当然,也谈到了通海贸易上。

    “这做生意的根本是什么呢不是说直接把东西带过去,然后换了银子回来,这样挣不了多少钱,所以,咱们要看他们需要什么,比如说倭国需要咱们生丝、丝绸、布匹以及糖、铁等东西,咱们就把这些货物运到倭国去,然后看看倭国有什么咱们需要的,比如倭国的铜,听说那里盛产铜,当然也盛产白银,咱们就把这些东西都运回大明,但也不难只运咱们需要的,毕竟,咱们还要开通往西洋的航线,难免会有一些倭国的东西,可以卖到南洋、卖到印度,印度也有货物是倭国需要的,其实,大抵上西洋公司就是通过这样的海上的互通往来,获得利润……”

    这是最为肤浅的解释,其中还涉及到什么建立贸易站、租界等一系列大航海时代的玩法,施奕文并没有提及,但即便是如此,在朱应祯听起来,也是新鲜到极点。

    “这个,倭国盛产铜,那咱们要是把铜运回来,制成铜器,岂不会获利更多”

    但凡是人,对利益总是极为敏感的,朱应祯自然想到了国内价值昂贵的铜器。

    “那是必然的,毕竟,咱们从倭国运来的只是铜条而已。”

    “既然如此,那公司是不是应该在这办个铜器厂……”

    几乎是下意识的,朱应祯就打住了,为什么要让公司办铜器厂呢这件事完全可以自己办啊。

    “国公,其实,像铜器厂这样的细枝末节,公司是不必经营的,毕竟,这样的器物虽然有利润,但要是也由公司经营,就经营的太过繁杂,加上咱们运回来的铜条有不少都要卖给朝廷,所以,还是由外人办的好……”

    听出朱应祯话里意思的施奕文又故意说道。

    “下官听说,国公府里有家奴就在京城制铜器,要是作坊搬到卢沟的话,倒也再合适不过,到时候,可以直接用船把铜料送到卢沟,不知国公以为如何”

    “这……这不太好吧,毕竟,我可是公司董事长,又岂能损公肥私。”

    嘴上这么说着话,施奕文又岂没瞧出他目中的贪婪,于是便笑道。

    “这怎么能是损公肥私呢毕竟铜条总是要卖的,卖给谁不是卖况且,卖给别人指不定对方还拖欠银子,卖给国公自然也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您说是不是”

    “哎,这,这事回头,回头再说……”

    朱应祯脸上带着笑,瞧着施奕文的眼神也发生了变态,这小子挺懂事的。难怪英国公那对他那么信任,恐怕信任是其次,关键是他有能耐挣银子,这样的能挣银子的人,可应该好好的结交一番,指不定将来还能点条什么财路。

    心下这么寻思着,像想起什么事似的,朱应祯便主动示好道。

    “致远,有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哦国公尽管直言。”

    “你进京后,是不是得罪过什么人啊!”

    得罪过什么人

    眉头微微一皱,施奕文摇头说道。

    “不会啊,在下去年进京后,一直于庄里很少出庄,要不然就是在卢沟那边一门心思办自己的厂子啊。怎么会得罪人啊”

    &n



第292章 刘戡之(第一更,求支持)
此章节?



第293章 你不仁我不义(第二更,求支持)
    整整一夜,刘戡之都没有睡踏实,他翻来覆去在床上翻着身,此时他的脑海中只剩下一个念头——如何自保!

    几乎下意识的,刘戡之相信张家必定会对自己下毒手。毕竟,当年刘家可谓是把张家羞辱至极。

    “张家必定是在寻机会!”

    又一次从床上坐起身来,刘戡之自言自语道。

    “这姓张的,可真是能忍啊!”

    随后他又自言自语道。

    “杀了我,再让那贱人改嫁给那个人,难道他就不顾自己的声誉吗”

    自问之余,刘戡之又自语道。

    “什么声誉妇人改嫁本身就是再寻常不过,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与张家有什么关系只是……”

    突然,刘戡之又皱眉说道。

    “我是五品朝官,按道理的即便是我死了,她也是不能改嫁的,张家会那么蠢吗”

    尽管对于市井百姓来说,改嫁极为平常,甚至夫家还会劝说女子改嫁,但凡事也有例外,比如朝廷就有法令不准五品以上的官员改嫁,而刘戡之正是五品官,按道理来说是不能改嫁的。

    可事情也非必然,毕竟,那是洪武年的规矩了,早在嘉靖年间就有三品官的家眷改嫁。对此,刘戡之自然也有一定的了解,可了解归了解,他总觉得张家还是要顾那么几分面子的。

    “可万一要是不顾呢”

    就这样,整整一夜,忧心着性命的刘戡之都没能入睡,直到鸡鸣时分,才猛然下定决心自语道。

    “哼哼,既然你们张家不仁,也就别怪刘某不义了!”

    断然下定决心的刘戡之,当天上午一出门,就对车夫吩咐道。

    “去槐树胡同张府。”

    槐树胡同张府不同于乌纱胡同张府,虽然都姓张,可前者却是次辅的宅邸,后者是首辅宅邸。

    在去张家的路上,刘戡之心里暗自寻思道,应该能说服张泰征吧!

    接下来的一路上他整个人的心情都有些沉重,甚至忐忑不安,尤其是在马车停下来,看到张府的大门时,刘戡之只觉得的呼吸有些急促,暗自寻思道。

    “要不然,就先写封信给父亲,让父亲定夺可万一要是他们下手的话……”

    就在他的心里这么寻思着,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张府的门开了,张泰征恰好从门内走出来,看到门前犹豫的刘戡之便笑迎过去说道。

    “刘兄,您这是来找小弟”

    现在怎么办

    面对张泰征,刘戡之的心头一颤,犹豫间话却说了出来。

    “这个,为兄有要事与贤弟商量!”

    要事

    打量着刘戡之,张泰征的心头一动,暗自想到,难道他想要对姓施的下手了于是故作疑惑道。

    “不知刘兄有何事要告诉小弟”

    “这……”

    朝左右看了眼,刘戡之犹豫的功夫,张秦征便说道。
1...8586878889...1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