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梅珺若一听这话,眼泪突然涌了出来,像是断线的珍珠一般,她伸出了双臂,拦住了顾振华的脖子,把头埋在了他的胸膛里,放声痛哭。
“你个死人,人家一睁眼,你就不再身边了,不知道人家心里头多伤心啊!”
“瞎想什么啊,我不过是去找了一下马士英,谈了点事情,这不急匆匆的就赶了回来。”
梅珺若哭了半晌,才止住了悲声,有点怯生生的问道:“振华,光知道哭闹,你不会觉得我不懂事吧?”
“傻丫头,其实按照我的想法,你就该是高贵冷艳的,毫不在乎。你顾振华算个什么东西,有你没你,姑nainai一样过得好好的!”
梅珺若顿时破涕为笑:“人家的确是那么想的,可是这心里头总是疼疼的,就像上次见到童氏一样,明知道她是假的,偏偏受不了,女孩子就是这么没出息,一生苦乐随他人,还要牵肠挂肚!”
“宝贝儿,这说明你在乎我啊,顾振华何等荣幸,能得到你的垂青啊。我的女神!”
顾振华说着,将梅珺若抱在了怀中,两个人紧密的贴在了一起。方才的折腾之中,梅珺若的睡衣已经扯开了,白嫩嫩的肩头露在了外面,衬着淡蓝的衣服,就像是一团花朵一般,格外的娇嫩。
大手忍不住就伸了过来,轻轻的抚弄着**。梅珺若只觉得浑身热热的,痒痒的,她急忙推开了顾振华的大手。
“别!疼!”
顾振华哈哈一笑:“小宝贝儿,你昨天不也是挺野挺乐的吗,怎么打了退堂鼓啊?”
梅珺若的脸蛋都红透了,手指狠狠的掐着软肋。
“不准你胡说八道!”
“好,老婆不准就是不准,你可快点恢复起来啊,咱们就要回归德了,到了自己的地盘,第一件事情就是和你正式成婚!”
……
处决东林党徒十分意外的没有引起士子的大范围议论,原因也很简单,屯田官的考试就要开始了。
就在考试之前,顾振华还特别授意发行了一本应考常识的小册子。里头的内容都很粗浅,但是包括的范围可不小。有时政,有历史,有地理,有天文历法,有农耕常识,有物价信息,也有海外贸易。
总而言之,能接触到底的知识,几乎都有,顾振华正想扭转科举考试一篇八股文定命运的局面。后世很多批判科举制度的,其实多数都搞错了方向。
科举作为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根本没有问题,相反在后世绝大多数的现代国家之中,全都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显示了这项制度强大的生命力。
科举比起血缘,要公平公正了无数倍,其实最大的问题出在考试形式和内容上面。在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还有数学,法学等很多方面,可是宋明以来,经学逐渐统治了科举。就连武举都被严重排斥,变得可有可无。
八股文这种东西固然能考察人的能力,但是范围太窄,而且文章有非常大的主观xing,又没法保证公平。无数的读书人皓首穷经,熬白了头发,也考不上,相反一辈子盯着那几本书,还弄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了废物点心!
科举的制度要保留,但是内容一定要给,就从眼前这次做起。
当然这种颠覆传统的做法,马士英也不是怎么支持,因此顾振华只能在寻求考取河南屯田官的士子之中进行。
小册子发出去之后,就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南京的印刷作坊昼夜不停,拼命的赶工,结果还是供不应求。最后甚至要闹到三五个人围着一个小册子,开始拼命的抄背。
大夏天正是最炎热的时候,朱成海甩开了衣服,光着膀子,和三个书生一起抄书。一边抄还一边念叨着:勾三股四弦五、九月种麦,入夏收获、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府百又四十,周百有九十……
“朱兄,你费这个劲干嘛,不是说了吗,想去河南的才要考这玩意,咱们就在江浙当屯田官,根本就不用废这个劲。”
朱成海看了一眼秦时孝,翻了翻白眼,忍不住说道:“秦兄,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啊?”
“朱兄,你怎么这么说我啊?”
“哼,你算计算计,河南官员几乎都跑光了,现在去当屯田官,用不了多久,就能升到知县,甚至还可能往上走,蓟国公求贤如渴,人所共知。你要是留住了南直隶和浙江,还想往上走,简直是痴人说梦。”
“这还有什么差别吗?”
“这道理还不简单吗,大明的官都是异地为官,非进士不入正途,屯田官肯定不入正途,以后开科取士,你把自己放在哪里?”
一旁的四十来岁的士子也笑道:“摆明了屯田官在江浙就是一个临时的东西,多领一份钱粮而已。只有去河南,跟着蓟国公,那才是真正的出路呢。没看他手下不少将领都挂上了总兵衔,这才多少时间啊,要是安**光复了北方,咱们一展身手的舞台就更大了!”
秦时孝也顿时恍然大悟,他急冲冲的甩去了衣服,也光着膀子,和几个人挤在一起,拼命的抄写。
就在所有人的期盼之中,考试终于正式开始了,光是报名参考的学子就有四万六千多人,往常考试的场所根本不够用。安**只能紧急动员,在校场搭好了临时的遮阳棚,充作考场。
虽然简陋一些,可是正式的科举考场也条件极差,这些士子们也都能忍受。安**想的还比较周到,每个人都发了食物,两个高端大气的茶叶蛋,一碗粥,一个馒头。
考试一天完成,上午考八股时文,下午考常识。对于八股文阅卷,顾振华要求非常松,只要意思通顺,字迹顺眼,就能通过。至于常识考试,就显得比较严格,除了小册子的内容,还有不少临时增加的题目,顾振华就是想测试一下这些家伙的知识面。
一个人的脑子空空如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里面都塞满了垃圾,这样连挽救的价值都没有了,顾振华必须将一些彻头彻尾的书呆子全都赶出去。
考试一天,阅卷三天,到了第四天就公布了成绩,一共录取了三千八百二十三人,其中一千六百人要留在江浙,另外二千二百二十三人要前往河南,归属到安**的帐下!
不出意外,朱成海和秦时孝等人全都考中了,一下子录取了将近四千人,这个规模比起十次科举考试都多,到处都是喜笑颜开的学子。
朱成海听说了被录取的消息,更是抱着酒坛子,一顿狂饮,十多年了,总算了有了出路!还有考了二三十年的,现在一听到录取的消息,直接冲到了外面,狂奔到了鞭炮铺子,扔下了银子,抱着鞭炮就跑。
噼里啪啦,到处都是喜庆的声音,这些士子欢欢腾腾,高兴的跟什么似的!
可是他们都忘了一个词,那就是乐极生悲。
和科举考试之后的风光不同,考中了河南屯田官的二千两百多名士子全都被叫到了校场。此时顾振华正一身戎装,等着大家伙,在周围全都是盔明甲亮的安**士兵。
“众位学子们,你们能脱颖而出,本爵十分欣慰,只是安**处在第一线。每一个屯田官都必须是多面手,你们要懂民政,懂商业,懂农业,甚至还要学会粗浅的练兵常识,更要有强健的体魄,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工作。因此从现在开始,本爵亲自对你们进行训练,还请大家配合!”
这些士子一听这话,顿时两腿发软,差点摔在了地上,这个官不好做啊!(未完待续。)
悍明 第一百四十六章 身体真好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屯田官的考试容易,可是想安安稳稳的做下去,那可就难了。听到了顾振华介绍的这些要求,顿时在场的人全都头晕目眩。再加上火辣辣的太阳晒着,有些身体弱的都有倒下去的冲动。
这不是玩人吗!明明说考上就给九品官的,怎么还要训练,看这架势,完全是跟军队一样,难道这位国公爷是要骗咱们去当兵吗!
大家伙交头接耳,议论不断,一个个眼中都露出了怀疑的神情。
顾振华摆了摆手,示意安静下来,然后清了清嗓子。
“圣人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家或许有很多疑问,本爵可以稍作解答,如果实在不愿意留下来,也随着大家!”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秦时孝还在念叨着,这不是孔圣人的金科玉律吗,怎么到了这位国公的嘴里,句读变化,意思就完全变了,这是再篡改圣人的教诲,简直胆大包天。
相比他的碎碎念,朱成海更加关心眼前的事情。
“启禀国公爷,学生有话请教。”
“说。”
“是,国公爷,明明说考试通过就要授予九品官,为何又要训练,这个训练要多长时间,是不是要刷去一些人?”
顾振华微微一笑:“诸位,加入你们考上了进士,能不能马上就职呢?”
“不能。”朱成海急忙说道:“除了一甲进士直接进入翰林院之外,再有通过朝考的庶吉士,剩下的都要充作观政进士,学习政务,有缺才能递补。”
“没错,我朝创立观政制度,就是为了让士子能实现从书生到官员的转变,屯田官虽然不大,可是少的要管几千人。多的要管上万人,甚至几万人。方方面面,千头万绪,如果大家一点都不清楚。就稀里糊涂的上任了,不只对老百姓不公平,要是出了差错,也影响你们日后的升迁。”
一听顾振华的解释,在场的士子们终于心里平衡了一下,看来这个真不是为难自己,学习就学习,都读了十几年的书,谁怕谁啊!
“国公爷,学生想知道这屯田官都要做什么啊?”
“屯田官的使命主要有三项。首先是管理一个或几个田庄的民政事务,耕种,税收,户口,刑名。商贸等等,总之和县令的使命差不多。其次是要管理民兵,由于中原战乱频繁,地方盗匪多如牛毛,鞑子又虎视眈眈,因此每个田庄都会安排几名老兵,协助你们训练青壮。平时维护治安,战时要充作民夫,帮助大军作战。最后还要就是发展田庄的经济,本爵已经和一些商人达成了协议,将田庄的农民租借给他们,你们的任务要监督商人。避免他们盘剥过度,还要寻找更合适的路子,让老百姓富裕起来。”
说到这里,顾振华顿了顿,让在场的众人都消化一下。然后他才说道:“屯田官有些像县令。不过又有相当的不同。县令管理一县,是靠着士绅,是浮在水面上的浮萍。而你们则是直接和百姓接触,手中的权力更大也更直接。责任也更大,读书人不是讲究达则兼济天下吗,你们只要能让手下的农民过得好了,升官进爵,指日可待。”
“本爵对你们进行培训,也是让你们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都能承受屯田官的使命。有简单的体能训练,还会安排了解农事,学习民政。总之长短不拘,三个月到半年之间,考核成绩优秀的,就首先就职上任。至于会不会刷人,这要看大家的表现,如果你们跑两圈就昏倒了,这样的人本爵也没法用。总之外面的士子多着呢,你们退出了,正好给别人挪地方!”
顾振华一口气将疑惑简单的回答了一下,在场可没有一个傻子,别看屯田官要学的东西多,看起来没有进士清贵,但是他们绝对敢保证,外面还有无数人在盼着呢。
大明的读书人一辈子就是考试当官,有了这个机会,谁能忍心放过啊!
刚咂摸了圣人微言大义的秦时孝突然站了出来,“国公爷,照您的意思,屯田官和干的就是吏员的活啊,这以后升迁有没有影响啊?”
“哈哈哈,官吏官吏,官和吏都是连着的,何必分得那么清楚呢,本爵用人,只讲才华,不问出身,干得好,出将入相,干得不好,就算你是状元郎,本爵一样不屑一顾!”
官吏其实在后世统称都是公务员,都是给政府办事的,任何人都要从底层做起,一点点的向上升迁。
可是在明代并不是这么回事,虽然都在衙门办事,可是胥吏只是官员的仆人,大明朝上至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至官员百姓,全都对吏极尽贬低之能事。顾炎武就说过,害民者有三,乡官、生员、胥吏!
老朱这么恨胥吏,也是有原因的,他老人家苦孩子出身,受尽了小吏的欺辱,因此当了皇帝之后,就用严刑治吏。
手下的官员打死了胥吏,老朱还给人家发奖。
这种做法其实从后世的观点来看,完全是缘木求鱼,搞错了方向!
吏员本身执行的是政府权力,要想防止吏员残害百姓,那就应该规范吏员行为,建立严格法度,加强监督,同时要给予吏员升迁的机会,有了奔头,为非作歹的心思也就少了。
可是老朱却贬低胥吏,视之贱民,社会上更是百般看不起他们,稍微有点身份的,都耻于和胥吏联姻。
一群有了点小权利,又被人家看不起,没法升迁的人,他们能干什么,就只剩下捞钱的一个任务,因此明朝的吏治崩坏,官员还是小事,真正麻烦的就是胥吏!
顾振华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畸形的官吏制度,每个官员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了政绩才能升迁。说白了就是打通官吏之间的鸿沟,任何人都要从胥吏干起。
这么做的好处多多,胥吏总比官员多得多,这么一来,录取人数就会大大增加,也给了更多读书人机会,不至于浪费人才。
而且由于读书人的加入,胥吏队伍的素质也会快速提升,有了过硬的行政体系,才能有强大的组织能力。
至于官吏打通之后,更能方便监督,降低贪腐腐败。
不过有些问题也不需要明说,只是一个任人唯才就足够了,这些书生听到了顾振华的话,就毫不犹豫的点头,全都卯足了劲头,关系一辈子荣华富贵的事情,就算再难也要咬牙挺着。
这些书生们恐怕还是人生第一次,排成了整齐的队伍,绕着校场跑圈。常年的读书,已经让不少人的身体格外的虚弱,没跑几圈下来,就呼呼气喘,一颗心都仿佛跳了出来。
“朱兄,你可要加油了啊,这点考验就承受不住了?”
朱成海急忙往旁边一看,只见几个年轻的士兵正站在那里,中间的一个正是吴焕举!
“吴兄,你怎么当兵了啊?”
朱成海差点眼珠子掉了下来,他在屯田官的考试中,没有见到吴焕举和吴凯杰,还以为他们哥们根本不在乎,而是想要考科举呢!可是哪知道竟然跑来当兵了,吴氏兄弟可是有才子神童的名声啊,怎么和大头兵搅在了一起,朱成海只觉得自己的大脑都不够用了。
“朱兄,辛弃疾不也投笔从戎吗,你可要好好干,别丢了咱们福建士子的人啊!”
邪门的世道,从来都是文贵武贱,怎么文人要接受军训,更有甚者还加入了军队。所有人都是一头雾水,不过每一个人还都为了自己的前程在拼命的奋斗着。
弄到了这么多的读书人,安国军的人才储备也就充足了,顾振华返回河南的心思越来越强烈了。
只是在回去之前,这位国公爷又弄了一手让天下人跌破眼镜的事情。自从东林党被抄家之后,大量的丫鬟佣人,甚至一些小姐贵妇,只能被充足奴隶,贩卖到各处,按照常理,她们多半是要卖到秦淮河的,去卖笑为生。
可是这次去十分出奇,一个都没有送来,老鸨子们都吓了一跳,急忙各处打听,结果才知道竟然全都被安国军买走了。
而且更让她们吃惊的事情还在后头,安国军不光买走了这些女人,还派人到了秦淮河。各家的歌女,只要检查身体健康,愿意脱离这个火坑的,安国军全都出钱。
这个消息一出,顿时各处都议论纷纷,虽然把东林党的人给抓了不少,秦淮河的生意也差了,可是好歹这也是江南最好的销金窟,妈妈们哪里愿意把摇钱树让出去啊,可是面对着强势的安国军,她们也不敢阻拦,不少歌女都用了超低的价钱买走了。
与此同时,一个说法也快速传播出来,据说蓟国公顾振华龙精虎猛,夜夜笙歌,身边根本离不开女人。
一天至少三五个,十个八个也不算多,更有人说学了什么黄帝秘术,日夜百女侍奉。更有甚者,一些江湖郎中扛着幡子,到处说顾振华用了他们的神药。骗的不少贵公子上当,结果还搞出了猝死案,闹得沸沸扬扬。
就连不少官员都信了这个说法,一见到顾振华红光满面的样子,他们全都暗暗竖起了大拇指:身体真好!
悍明 第一百四十七章 有媳妇了
买女人当然不是为了享受,安国军一大帮老光棍,而且还都是从北方带来的,人生地不熟,又没有安稳的家,可是会影响军心士气的。偏偏一时间也没法找那么多的女人给他们,这些犯官的妻女和丫鬟,个顶个的漂亮水灵,配一大帮大老粗,绝对够用了。
另外军队当中,也不能光是男人,凡事都要讲究个阴阳调和,最起码要有一些医务兵,最好再有点文艺兵。
很显然在这种时代,好人家的女孩是绝对不会送到军营里头的,唯有从秦淮之地招募一些女人。进了安国军也算是有了正经的出身,洗心革面,从新做人,以后就嫁给军队,也正好调和阴阳。
除了买女人之外,其实顾振华也没有放过其他行业的,医生,兽医,木匠,泥瓦匠,织工,铁匠,船工,总而言之,只要有一技之长的,就毫不犹豫的招募。
别看江浙是个大明最繁华的地方,但是这也是权贵豪商的繁荣,和底层的老百姓关系并不大,尤其是这些年战乱频繁,老百姓流离失所的相当多,南京街头的乞丐都暴涨了十几倍。城墙根蹲满了讨饭的叫花子,对这些人顾振华也没有能力全都救济,只能招募其中有些技术的。
经过了半个月的准备,顾振华一共招揽了一万三千多人,其中两千二百名官员,三千五百名女人,各种技术人才一千出头,其他的都是有心参军的青壮。
人员差不多了,也到了动身离开的时候,顾振华找到了马士英,向他请辞。
“老弟,我是真希望你留在京城,多帮帮我,可是我也知道老弟志在中原,你放心吧。没了东林党的掣肘,以后安国军想要什么,我都全力帮忙,等着老弟恢复北庭。齐唱凯歌的那一天啊!”马士英笑着说道。
“先谢过元辅的美意了,我有几句肺腑之言,希望元辅能够听一听。”
顾振华说得十分郑重,马士英也不敢等闲视之,急忙说道:“老弟,你说吧,我一定好好听着。”
“元辅,现在已经是八月份了,满清的主力还在对付李自成,如果流寇撑不住。最迟明年满清就会南下。如果流寇侥幸撑住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我们的压力一样会陡增。安国军的主力放在了河南,就是想挡住中原,避免清军直接南下。但是山东一线必须防御。元辅要安排人手啊!”
马士英一听,也频频点头:“老成谋国之言啊,此次抓捕东林党,有些杂鱼过江到了史可法的军营,史可法在五天前上奏,希望领兵北伐。”
顾振华哈哈一笑:“史阁部这是要避难啊!”
“没错,我也怕他携兵自重。因此迟迟没有答应。”
“元辅是想让史可法去镇守山东一线?”
“哎,本来这种时候最好是陛下亲征,只是陛下年幼,监国也没有这个胆魄,偏偏我和阮兵部都是政务缠身,算来算去。资历足够的大臣只剩下了史可法,他又在江北督师。只是我担心给予他太多的权柄,反而会给东林党死灰复燃的机会,因此格外的为难啊!”
顾振华想了想,然后笑道:“元辅。史可法其人才略不足,又不懂用兵打仗,其实不值得提防。我反倒是担心他对付不了满清,白白的给人送菜。”
“应该不至于,最近我接到了不少报告,说山东各地义民众多,全都自觉抗清,青州等地已经回到了义民的手中,正翘首以盼朝廷的大军,如果派史可法过去,整合这些力量还是没有问题的。”
“元辅,既然如此,我同意让史可法北上,不过有一点您也必须做好准备,在徐州,扬州等地,要设立防御体系,另外要全力支持沈廷扬的水师,如果条件允许,把福建郑家的水兵要调上来。构建几道防线,层层消耗满清的兵力,即便是挡不住,也能争取时间!”
“嗯,老弟说的有理,只是这守将该用何人呢?”
“徐州那边我会安排,至于扬州,我建议用江阴典吏阎应元。”
马士英一听顿时就把眼睛瞪大了,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
“老弟,小小的一个典吏何德何能,能守住扬州吗?
“能,元辅,你就放心吧,此人绝对有这个能力!”
顾振华敢拍着胸脯打包票,也是有原因的,在历史上满清打到了江南,阎应元率领着江阴军民发动起义,苦守江阴81天,满清折损三王一十八将,死伤七万五千余人,江阴城破之日,全城玉石俱焚,只余老幼53人。
时人有做歌:宜兴人,一把枪。无锡人,团团一股香。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
守孤城,用民兵,上下一心,军民一体,江阴抗清堪称天下的表率,八十一天的血战,重创了鞑子的士气,如果再有一两个城市能有江阴的英勇,或许大明江山还有救!
阎应元作为奇迹的缔造者,要是资源再丰富一些,守卫扬州应该没有问题。至少会比史可法强,毕竟在历史上史可法守卫扬州,前后交战的时间不过一天左右,就丢了江北的重镇,史可法也死在了清军的手上。
这位被捧上天的史阁部,或许是个忠臣,但是距离能臣,距离救国之臣,还差的太远了。要是阎应元在,或许就不会有扬州十日了吧!
“老弟,既然你一力推荐阎应元,那老夫就破格提拔他。不过他一个文官出身,恐怕不懂练兵,老弟要是能留下一些人手,那就再好不过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