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大帝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荒原独狼
“……另据臣查询卷宗档案,询问旧人,大约估算出宝钞约发数千万锭。根据损耗和赋税收回情况,应该还有三千万锭宝钞流落民间(纯估算数据)。臣以为,宝钞之数,已近我大明一年之入,倘若强行兑回,国库必将空虚,请皇上三思!”
赵勉也是聪明人,看出来朱允炆确实是想赎回这些宝钞,但是他却没有想到,朱允炆根本不准备用现在的国库为朱元璋的错误买单。
“说到底了,还是金属货币不足啊……”朱允炆不禁叹了一口气,“而且商品经济被压抑住了,铸币量也大大下降,与商品经济顶峰时期的北宋,真的是不能比啊……”
云奇在一旁听着朱允炆默默的唠叨,虽然他不是很懂什么叫做商品经济,但是他也知道这多半和重农抑商有关系。
朱允炆突然想到了些什么,抬头就对云奇说:“云奇,去传朕的命令,召工部尚书……”但是说了到这里,朱允炆又断了下,摇了摇头之后才接着说,“朕也是忙糊涂了,这工部尚书之位自己说的话一直空悬……”
“皇上,就算传召,也要等到明天了……现在的时候已经不早了,如果皇上有些饿了,臣马上就让尚食监去准备晚膳。”
朱允炆点点头说:“可以去备了,但是稍微晚点再送来。云奇,你给朕找一幅西南的地图来……”
“西南地图?”云奇有点奇怪的念叨了一下,不过还是飞快的答应下来,“臣遵旨。”
建文大帝 第九十七章 破超发之局(恢复更新!)
咳咳,月下又恢复更新了,之前是在忙的受不了。
先一天一更更个三五天,让月下找回点感觉再提速好了,感谢各位!
************
朱允炆是想到现在宝钞贬值无非就是宝钞不能兑换,朝廷回收的也是只占到很少一部分,况且还对新币和旧币进行区别对待。
那么就衍生出来几点:为什么宝钞不能兑付,而朝廷为什么又多发少收,还通过区别对新币旧币的方法来去想尽办法少收宝钞?
原因就只有一个,因为现在国库里基本上没有什么银子,粮食杂物的存量也是堪忧。毕竟对北元鞑子的战争基本上没有怎么断下来,所谓之“大炮一响,白银万两”,打仗哪能不花钱银?
而这宝钞的大量发行,虽然不能充当军饷糊弄将士,但是却可以发放给朝廷官员用于抵充一部分俸禄,还有就是用于赏赐。
朱允炆可以肯定在朱元璋心中,宝钞这种东西就是那种随便印的钱。毕竟白银或者铜钱都要你开采贵金属才能铸造,而宝钞直接做好钞版,直接涂墨印刷就是,花费的都是几乎可以不计成本的墨、纸、木板。
有这么天大的便宜不占,真的朱元璋就不是朱元璋了。毕竟是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哪能考虑到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之后的情况?朱元璋当年所做出的一些规定,实际上在后世都慢慢的被瓦解了。某些程度上也是因为朱元璋的短视,才会导致明朝中后期的各种畸形和破败。
但是现在朱允炆就不想再让这种畸形在顺着时间的长河流淌下去了,他只想让大明慢慢的好起来。
目前应对这个宝钞烂摊子,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宝钞的储备金,然后增加宝钞的适用范围,尤其是不能对新钞和旧钞区别对待。
可是现在先不说大漠之上的外患,这长城以南的内忧解决起来也是要大把大把的银子投入,哪里又会有多余的银子去弥补之前的财政亏空?之前在大殿之上还在讨论用宝钞代替真金白银去充当一部分朝廷官吏的俸禄,然后用这些省下来的真金白银去充当军饷。
那既然节流不行,那么朱允炆就只能在开源哪里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了。
其实开源的方法很很简单,要么多收税,要么就多开矿。
现在朱允炆已经陷入了政治危机,有代王在北方宣称清君侧,如果要是朱允炆此时在来个加税的话,不论这个加税是怎么决定下来的,因为这种涉及到天下民生的大事,朱允炆走中旨是肯定解决不掉,循现在他自己定下的制度,要么走大朝朝议,要么交由内阁执行。先不说加税会遭到多少朝臣的反对,如果朱允炆想快刀斩乱麻的话,必然会选择走内阁执行。那更加给了代王以借口。
那么第二个多开矿的办法,就成了贵金属货币时代另外一个重要的开源方法。但是多开采贵金属货币却会导致通货膨胀,虽然贵金属有它固有的价值,但是你再怎么有固有价值,也不能成为生产生活资料去直接使用,金银还是视为一般等价物存在在商品流通中。
但是这个通货膨胀效应,却刚好能被代王之乱和以后可能的别的藩王的作乱一起,对冲掉很大一部分。
这也就是朱允炆让云奇去拿西南地图的原因。
“皇上,臣拿了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地图,不知皇上……”云奇很快就气喘吁吁的跑了回来,手上捧着三卷卷轴。
“云奇,朕想问问,这竹山县,在那个府下?”朱允炆顺着前世的回忆问道。
云奇听到朱允炆的话不禁面露难色,回答道:“皇上,这竹山县,恐怕我大明治下有数十之数,这……臣也不太清楚皇上说的竹山县是那个府所治。”
朱允炆微微的叹了一口气,心里也是暗自说自己一声糊涂,又开始回忆起别的细节。
“这湖广与陕西两省之交,是否有个竹山县?”想了一会,朱允炆又一次开口道。
“请皇上稍候片刻,臣去调取地图,一查便知。”云奇听到了一个大概的范围之后,不禁松了一口气,又是一溜烟的跑出了谨身殿。毕竟现在知道在大概一个范围里面,有就直接回禀朱允炆说有,没有就拿着地图如实说没有就行了。
朱允炆看着云奇远去的背影,也不禁又一次沉思。
的确,这挖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尤其是建矿初期,主要都是在勘探阶段,根本没有什么办法去大量生产。而且现在还是再古代的背景下,根本就没有后世那种大规模的工业化技术,就算开始生产冶炼,这产量也是堪忧。
可以说这个勘探开采金银矿是一个可以治本的方法,但是现在朱允炆最想要的是一个可以暂时去治标的方法,先去解决宝钞所面临的严重的信誉问题,在去解决宝钞背后严重的通货膨胀和价值问题。
因为朱允炆知道后世纸币的妙用,他也知道怎么去运作这个纸币,但是去做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让人民去接受宝钞,在市场上可以流通宝钞为大。
如果宝钞都不能在人民之间,在贸易之间流通,那么就算朱允炆能把纸币玩出花来,那也就是一朵纸花,根本起不到什么实际的作用。
“皇上,皇上!”云奇的声音暂时打断了朱允炆的思考,但是明显在云奇的声音里充满了惊喜。
“怎么,找到了?”朱允炆也是有些欣喜,他害怕自己的记忆出错,害怕自己最大的底牌会渐渐失去作用。
“回皇上,皇上您说的那个竹山县确实存在,其就在湖广和陕西边界的郧阳府境内。只不过这个竹山县在山川之中,甚为清苦,不知皇上……”
“太好了,太好了……”朱允炆有点高兴的忘记了身份。
“云奇,赶紧传工部……算了,传内阁……”朱允炆想了想,还是没有去传暂时主持工部事务的工部右侍郎严震直去主持这件事情。因为朱允炆想准备再把这工部尚书空悬之位定下来,以免再起风波。
“另外再传户部尚书赵勉,这件事也必须有他参与不可。”朱允炆紧接着又跟了一句,虽然现在事无巨细都可以通过内阁上传下达,但是朱允炆却不想让内阁成为阻挡在自己和群臣之间的帷幕。所以在可以的情况下,自己还是需要和负责的尚书或者别的大臣交流沟通。
建文大帝 第九十七章 议矿
抱歉,昨天忘记发了……
**********
就算不说可能会导致君臣间的隔阂,朱允炆也不想授予内阁这样大的权柄。他并不是不放心自己选出的这一套内阁,而是人类的权力**就是这么慢慢被培养起来的。
更何况自己来到了这个时代,哪有搞分权民主的道理?他前世在研究那些史料的时候,经常就扼腕叹息那些集权力不足而导致国家破碎王朝灭亡的先例。
“臣等参见皇上……”没过多久,内阁首辅刘三吾首先带着在文渊阁办公的黄子澄方孝孺两人赶到。
“三位爱卿免礼,稍微等等詹尚书和赵尚书,朕这次急传你们,却有要紧大事相议。云奇,赐坐”朱允炆捧着云奇之前拿来的地图,低头在那里研究,也没有抬头去看刘三吾三人。
刘三吾也清楚其实詹徽和赵勉这两个尚书才是真正的实权人物,自己这三人也只是得到了朱允炆的信任,才帮助朱允炆处理国事。
“臣詹徽(赵勉)参见皇上。”
这詹徽和赵勉倒是因为办公地点都在承天门外,也算靠的相对较近,所以就赶在了一起来到了谨身殿中。
“两位爱卿请起,云奇,再赐坐。”朱允炆这才抬头,虚抬双手示意两人起来,“赵爱卿之前上给朕的折子,朕是已经看了,上面所禀之事朕自当三思。这折子朕就先留中,暂不发还了。”
“是,皇上。”赵勉还没在椅子上坐稳,就又站了起来行礼。他也很是担心朱允炆年少懵懂,不知晓这钱财之事。不过现在听着朱允炆的意思,自然是他已经知道不可鲁莽行事。
“今日朕急召内阁和赵尚书,主要是有两件事情需要一议。而所议之事又不宜在现在放在大朝上朝议,朕也只能私下里来听听几位爱卿的意思。”
五人听朱允炆这么说,不禁又都站起来行礼:“臣等惶恐。”
“也没什么惶恐的。”朱允炆压了压手示意他们坐下,“这里虽然也算是在殿上,但是不是奉天大殿,这礼节也不必做的如此这般,我们君臣之间,不妨稍微轻松一些。
“言归正传,朕想说的第一件事,就是这前工部尚书秦逵有罪,而畏罪自杀。工部尚书之位已经空缺许久,一直是工部试右侍郎严震直与左侍郎邵永善两人代行尚书之职。这严震直由户部郎中一职升来,也算勤勤恳恳,朕也觉得这‘试’一字就可以去掉吧。而这工部尚书之空悬,朕觉得是应速速补上,不知各位爱卿有何举荐?”
五个人都互相望了望,大眼瞪小眼,过了一会也没有人说个话。
“詹爱卿,这官员升迁任命,乃是你吏部指责之所在,你先给朕说说你有什么举荐之人?”朱允炆看着短暂的冷场,略微皱起了眉头,看向詹徽。
詹徽也是心里感觉一阵倒霉,这官员举荐颇有讲究,据说被举荐的人后来犯了事,那么举荐他的那个人往往都会被连坐,也逃不出干系。要不是詹徽是吏部尚书,这举荐他是一个字都不想说的。
“皇上,您之前说工部试右侍郎严震直工作勤勤恳恳,不若将这严震直之职位,擢升至工部试尚书。”詹徽也是反应比较快,在回忆了一下朱允炆的口风之后,马上推荐了严震直为下一任工部尚书。
虽然说是试尚书,但是只要不自己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这尚书一职基本是跑不掉的。只要朱允炆想起来,不消几月这试一字就可弥散无形。
朱允炆看着詹徽点了点头,说:“那这旨意的草拟,就交给你们吏部去办,尽快把这件事落实好,朕现在需要一个可以主持工作的工部尚书。”
詹徽听了朱允炆的话倒是有些吃惊,因为这工部向来是在整个六部中最不重要的,而现在朱允炆迫切想要一个主持工作的工部尚书,意思就是工部很有可能会得到重视。
“这皇上重视工部,到底是个什么意思……”詹徽的心里不禁有些嘀咕。
“另外一件事,也还是和工部有关系,朕猛地回忆起朕曾经看过的一份古籍,上面说到在湖广和陕西之交的竹山县,有一条金银矿脉。
“朕就在想,能不能通过这开采矿脉,去弥补过多发行宝钞上的缺漏。”朱允炆慢慢的说出了这个想法,因为他虽然对这个计划很有信心,但是他并不清楚现在宝钞到底是用什么渠道、怎么去运作,也不知道大明现在还有多少的赤字缺口可以填。
“皇上请三思。”户部尚书赵勉首先站出来说话了,“这矿脉一事,也乃文书古籍上的听闻,这准确性就很值得怀疑,加之陕西湖广交接那里又是群山峻岭,这探矿的投入也是很大。加之探矿、采矿、冶炼,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臣恐怕,这远水救不了近火啊。而且……请恕臣直言,臣觉得这北方,不论长城内外,都……所以这军费……”
在场的人哪里能不明白赵勉的意思,朱允炆也是叹了一口气,他也知道就算能稳定住宝钞的情势,这士兵们也肯定暂时不愿意拿这个以前有过劣迹的草纸作为自己的饷银。到时候去发军饷,还是需要用到真金白银,所以这开采冶炼出来的真金白银,多半都要丢进在战争这个无底深潭中,而且多半连个泡都不会冒。
朱允炆也没表现出什么,只是默默的点点头,看向了另外四人。
詹徽是不想在这个自己基本一窍不通的事情上多说什么,不禁稍微内涵了一点,像是退了一小步一般。
“皇上,臣以为,这宝钞乃一介纸钞,太祖皇帝发行宝钞,就是为了弥补国库银两的空缺。您又何必去填补这些空缺呢?”黄子澄作为典型的旧社会读书人代表,显然对这些和金融资本有关系的事情一窍不通,朱允炆虽然也没有指望他能多懂些什么,但是这样直直的问出来,倒是让朱允炆有些不太舒服。
“黄奉常,这宝钞虽然为纸钞,但是却有其方便之处。纸钞方便携带,可以一目了然,不论是在经商买卖还是赋税都有其超越银两的独到之处。不过其之缺陷也是相当明显,就是在于发行超量。前朝纸钞发行,皆备有半额以上的银两作为保证,纸钞之价值才能相对平稳。我朝太祖英明神武,新创我朝之宝钞,但是却因不甚,略微超发,这补足金银保证确实是有必要的。”赵勉的话倒是让朱允炆点了点头,确实,在大明的环境下,能有像赵勉这样懂纸币的人,也是实属不易。
“赵爱卿,既然这矿不宜用于宝钞,朕倒是希望你可以出一个法子,去解决现在宝钞的境地。不需要太多的可行性,哪怕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也无所谓。”朱允炆赞许的点了点头之后,果断布置了任务给赵勉。
“臣领旨。”赵勉倒是没有面露任何难色,直接起身接旨。
朱允炆虚抬双手,说道:“不论这矿脉用于何处,朕都想派人去看看。所以这矿之事,也希望各位爱卿拿出一个法子,上一道折子给朕。不过朕希望这件事可以尽快,现在北边真的是越来越头疼了……都下去吧……”
“臣等告退!”
建文大帝 第九十九章 宣府城变(一)
宣府城的夜,在这个五月初的时节,也有几分冷风刺骨。
白天徐膺绪指挥攻击宣府镇南门不利被打退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宣府镇内外。
边关城堡,这南门的防御往往不会有其余方向的城门强。因为这边关重镇虽然看似孤城矗立在大漠之中,其实周围还有很多卫所环抱,就算北元鞑子来袭,也一般不敢轻易绕开边关重镇,直接深入攻击南门。
当然,如果要是围攻重镇的话,当然也不会惧怕过于孤军深入。但是北元多骑兵,而且人手也没有足以围城的那么多。兵书上讲,持兵要有十倍之数,方可有围城之望。
更何况在,徐膺绪军中还有人知道千户卫帆已经马革裹尸。两个千户所基本伤亡近半,士气都相当低落。
这火铳碎石弹,确实是明军,不论是边军还是内陆卫所军都不曾面对过。这北元鞑子并不适用火器作为主要武器,而且将士也很久没有打过这种攻城战了。
其实朱允炆就一直想找机会推广火器。本来他的想法是等自己操练出一部分武装火器的部队再去打这一个不得不去打的仗。
结果却没有机会给他去有这个准备的时间,他完全没有想到,在这个朱元璋尸骨未寒的时候,代王朱桂就已经起兵发难。
虽然他很有信心去打败朱桂,但是这无疑又不是一个信号。
言归正传,谷王朱橞在和那个神秘来客见面之后,直接就去了他老师左空明哪里。
“老师,您睡了么?”朱橞敲了敲左空明住处的大门。
“门没关,进来吧。”左空明倒是纳闷,这朱橞这么晚了,还来找他干嘛。
“老师……”朱橞对左右使了下眼色,然后轻轻推开门,进入房间之后倒是恭恭敬敬的给左空明行了一礼。
“王爷,您这是……”左空明赶紧窜了起来,扶住了正在行礼的朱橞。
朱橞也没有再执拗的拜下去,而是转身关好了房门。
“这……”左空明看到朱橞谨慎的样子,不禁沉吟一声。
“老师,本王……本王有一件事决定不下来。”朱橞吞吞吐吐,也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事情?决定?”左空明倒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朱橞在说什么。
朱橞也知道自己说的不明不白,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说:“老师,本王,本王的十三哥,排了密使来见本王,说……”
“糊涂!”左空明一拍桌子,激动的站了起来。
“老师轻声……”朱橞压压手示意左空明坐下,左空明坐下之后猛灌了一口茶,才平复了自己的心情。
“说,那个密使说了什么?”左空明的语气变得强烈。因为他知道,在谷王朱橞看来是帮助哥哥的事情,实际上是一个决定立场的时候。
左空明作为朝廷派来做朱橞老师的进士,自然想着朝廷。而且左空明身上微微的迂腐,正好让他对朝廷忠心耿耿。
“老师,那个使者说还有几个兄长会参与进来,现在十三哥就是为了给他的几个兄长争取到足够的时间。而且兄长有难……”朱橞原原本本的说了那个朱桂特使说的话。
“什么兄长有难!在城里的晋王殿下,难道不是你的兄长么?”左空明极力压住自己的怒火,“我的小王爷啊,你可知道,你要是帮助了你的代王兄,那么你就完全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上。就算他们发难成功了又怎么样?他们毕竟还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更别说如果他们失败了,您有何处而去……”
朱橞沉默了。
确实他也想到了他现在要反的是朝廷。虽然他也觉得把皇位传给堪堪束发尚未冠礼的朱允炆,但是确实有父皇的圣旨在,满朝文武也没有表现出什么自己也应该接受这个皇帝。不论辈分如何,现在朱允炆才是天下共主。
“但是,老师,本王想去试试……”朱橞心中的不满还是压过了理智,“本王确实觉得,现在的皇上年龄太小了,而且代王还有皇上清君侧的圣旨。本王觉得皇上肯定是被一**妄之臣所要挟,才下命令剿灭代王兄……”
“胡说八道!”左空明也不顾及身份了,直接拍案而起,“现在皇上身边的臣子都是高皇帝留给皇上的,你这分明就是在污蔑太祖高皇帝!”
“放肆!”朱橞也是一拍桌子,“左空明,本王看你为本王的老师,一直对你十分尊敬。但是你今天似乎有些得寸进尺了,别以为本王给你点颜色,你就能开染坊!”
“臣不敢……”左空明也意识到自己刚才行为的不妥,“但是王爷,这件事您千万要三思啊。只要走到朝廷的对立面上,不论怎么说都……”
“本王知道要害,也不需要左进士费心了。时候也不早了,本王乏了,你也早些休息吧。”朱橞挥挥手打断了左空明的话,转身开门离开了左空明的房间。
左空明有猛地灌了一口茶水,却睡意全无。
他知道,现在朱橞这么说就说明朱橞已经那定决心去帮助代王了。虽然这宣府镇在他的改造下极为坚固,但是在萧墙之内的灾难,足以毁了这道他已经经营了不少时候的坚墙固垒。
虽然城内晋王兵马不少,但是这么闹起来的话,他作为一介书生都知道,自然是晋王要吃个大亏。晋王边关战功累累,又在朱元璋的儿子里排行老三,不论在朝中还是在他们兄弟中,声望都是极高。如果要是再能争取到晋王,那么这个反对现在皇上的浪潮,将无法再被抵挡。最少可以说朝廷已经基本失去了大河(黄河)以北的半壁江山。
想到这里,左空明轻移几步,走到了门口。刚打开房门,就有两个军士用手上的长枪交叉,拦住了左空明的去路。
“左先生请留步,现在夜已经深了,这几天城里不太太平,我俩奉命保护左先生。也希望左先生这几天能呆在房间里,研修经典。每天到饭点自然有人给左先生您送饭。”
左空明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又准备关上房门。可知一阵阴风直接重重的吸上了房门。
建文大帝 第一百章 宣府城变(二)
左空明马上就意识到自己已经被自己的王爷学生软禁了。
确实,刚才的谈话中隐藏着很多重大的秘密,目前城里除了谷王朱橞的人外,还有在宣府的朝廷官员,另外还有晋王朱棡。可以说立场都未必相同。
左空明默默的叹了一口气,他完全不信任这个藩王组成的造反联盟。先不说能不能打得过朝廷的重兵,就算打到京师去,你起兵的理由也是清君侧,最多讨要点封赏了事。而这封赏说不定又会引发新的争执——肯定会有藩王觉得自己分的少了。
而且高皇帝还规定藩王三卫之数,就算北边藩王全部联合,也断然不会有朝廷大军之数。况且各个藩王还要留守力量,防范关外之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