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那年那兔
但山本五十六很快又话锋一转道,“只是以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即便初期遭到了重创,当其完成战争动员之后,也可以依靠其可怕的军工产能迅速恢复实力,如果他们执意和帝国死战到底,输的一定是帝国。”
“这些朕都知道,如果有得选择的话,谁愿意和美国为敌?希望美国人知道分寸,不要将我们日本硬生生地推到德国那边去!”,崇仁说完,面带忧色地叹了一口气,山本五十六闻言也是一脸凝重,暗自攥紧了拳头
话分两头,经远号成功突围后,冷静下来的叶飞终于感到了一丝后悔,如果自己当时不那么冲动,也许沈鸿烈和致远舰上的几百名官兵们就不会牺牲、而致远号这艘万吨重巡也可以保住。而意外地为中国招来一个强敌,更令叶飞作好了接受上级处分的心理准备,谁知他却反而受到了中央的通报嘉奖,这一方面是因为太祖同样是一个除非实在没有办法,决不会甘愿向列强让步半分的硬骨头,另一方面嘛,向英国人打响第一枪的根本就不是海军,所以这个责任就算真有,也轮不到叶飞来背啊!
让我们将目光转到世界的屋脊,自从方永乐在抗战前夕带兵进藏之后,他和他的部队一方面积极为藏民、尤其是备受压迫剥削的百万农奴谋福利;另一方面则积极培养藏族(以及会说藏语的其他民族)干部,在广大藏民中间的声望与日俱增,这令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十分不安。加之赤色党驻藏部队一次又一次地收留逃亡农奴,触碰了那些土司头人活佛的逆鳞,西藏噶厦地方政府由此开始想方设法要把方永乐他们赶走。
一开始他们想到的是借助国民党这个名义上的中国正统政权的力量,但此时两党关系还好,老蒋又迫于日寇的咄咄逼人的攻势,一直有求于赤色党,因此并没有太过积极的回应,尤其是**不似人民军队吃苦耐劳,愿意来到西藏这个贫瘠苦寒之地的很少,因此虽然两党都派出了驻藏部队,但国民党的兵力还不及赤色党的四分之一,而且兵员素质与武器装备也有差距,要是真动起手来,即使加上战斗力渣得像屎一样的所谓“藏军”,也根本赢不了方永乐的万余精兵(由于不断有流亡农奴来投,这个数字一直都在增加)。而后来老蒋掀起第一次反赤**之后,方永乐指挥驻藏部队轻易地解除了驻藏**的武装,并率军东进轻取西康,令西藏噶厦地方政府求助于国民党“中央政府”的希望完全破灭
在这种情况下,只顾活佛、头人、土司等西藏原来统治阶级私利的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居然不惜背叛国家,派出密使前往锡金跟英国人碰头,求他们出兵干涉。英国的印度总督一直想将势力渗透进西藏这处战略要地,双方顿时一拍即合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四百九十九章 征询意见
ps:感谢“远征士兵”大大的捧场和书友“nqm”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于是,英印总督一方面提供一大批武器弹药给西藏噶厦地方政府,怂恿其发动叛乱从中国的版图中独立出来,另一方面则调集了包括号称“山地之王”的廓尔喀旅在内的一万多人,随时准备越过喜马拉雅山脉趁火打劫。因为忌惮解放军的强大实力,英国特地将行动的时间放在了1939年的秋天,因为这也就意味着英国人的军事行动成功之后不久西藏便要入冬了,到时候大雪封山,解放军再厉害也是血肉之躯,怎么也不可能攻上高原来,就算人能上,大雪封路的情况下补给运不上来也是没用的。而等到来年春暖花开,英国人已经完全控制了西藏局势,解放军再想将英军赶出去可就难了,而失去青藏高原这个制高点后,就算赤色党再怎么硬气,也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吧?到那时候,这一年多来因为赤色党给英国造成的不下10亿美元(英方统计数据)的巨大损失也该有个说法了吧?不但要中国人加倍地补偿英国的经济损失,而且还要借此打断中国崛起的势头,保障英属印度和马来亚的安全,并恢复在华特权,这就是英国人的如意算盘
好在方永乐早在西征前就听胡卫东提醒过英国人对西藏新疆的野心,带兵进藏后一直十分警惕,加之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内部也有不少拥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爱国者。其中几位更是赶在叛乱之前冒险派人向方永乐通风报信。方永乐知道后立即从川西抽走八千精兵星夜兼程、秘密返回拉萨,同时向中央发出电报,请示应该如何处理此事。
一向痛恨外国侵略的太祖接到电报后当即让电讯员回复方永乐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但除了脾气火爆的彭老总外,大多数中央领导却都认为现在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仍未结束,而国内解放战争却已经开始,如果这个时候再和实力还要强过日本的英国人打起来,那就是三线作战。似乎颇为不智。但伟人却坚持道。“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自鸦片战争以来,类似的教训难道还少吗?”
在太祖的耐心说服下,朱老总首先改变了态度支持太祖。随后其他人也纷纷表态支持。但生性谨慎的周公还是建议先发个电报问问胡卫东同志的意见。人家可是党内的西方问题专家,伟人沉吟片刻后同意了。
胡卫东接到电报后既惊又怒,惊的是历史上英国虽然有意入侵西藏。但终究没有直接派兵入侵,想不到蝴蝶效应竟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怒的则是英国佬竟然在中国抗战尚未结束的时候趁火打劫,是可忍,孰不可忍!
中国人一向都恨落井下石的小人,胡卫东也不例外,怒不可遏的他当即连发三份电报,向中央阐明了他的意见。第一份电报讲的是“必须打”,胡卫东认为英国人的这次入侵应该只是一次试探,如果驻藏部队怂了,他们就可能进一步扩大侵略,甚至将整个西藏从中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那时赤色党可就是中国的千古罪人了。同时一旦英国人进入青藏高原,那么如今在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与大量苏援的帮助下正在迅速工业化的抗战大后方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四省都会受到直接威胁,绝对是后患无穷,即使从这一点考虑,也绝对不能让英国的势力侵入西藏。再说,以赤色党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为了收回自清末以来失去的各项国家权益,将来迟早要与列强爆发冲突,现在先拿看似强大、但即使相较于日本都要更好对付一些的英国开刀,以震慑住西方列强,远比日后直接跟未来的世界霸主打起来要划算得多
第二份电报讲的是“能不能打赢?”,胡卫东认为,英国虽然还挂着“日不落帝国”的虚名,但产业空心化与一战的巨大消耗早已经令其不复昔日的雄风,同时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又分散了英国本就不多的陆军兵力,除非英国进行总动员,否则印度的英军最多也就十来万人,而且他们入侵西藏还得先越过天险喜马拉雅山脉,后勤补给必然十分困难,因此胡卫东认为只需要动用驻藏部队和新疆兵团一部就足以将其击退。但胡卫东电报里也表示英国人骄傲而又顽固,即便战败,也很可能为了面子而不依不饶,不过英国真正强大的只是海军(空军也很强,但一样过不来。),但是军舰又没法上岸,对于直到现在才拿到出海口,而且搞不好还得暂时再让给鬼子的赤色党来说,有什么好怕的呢?至于以后,以德国人砺兵秣马的架势,将来英国就算能够打赢欧战,也必然元气大伤,哪儿还有力量找当时已经更加强大了的中国的麻烦?
第三份电报讲的则是“该怎么打?”,胡卫东的想法是,由于喜马拉雅山的阻隔,驻藏部队即使打赢、甚至反击到了印度境内,也必然会很快就因为后勤跟不上而被迫撤回西藏。而这样一来,没有重大实质性损失的英国佬就很可能不知悔改地反复骚扰,对此胡卫东的建议是,东线主要采取守势,抢占至关重要的乃堆拉山口(位于中国与锡金交界处,海拔4700多米,是中国与南亚次大陆之间最重要的陆上通道。)堵住英军入藏的最主要通道就行;西线则要大打狠打,力争占领喜马拉雅山脉西段以北的全部土地(约占克什米尔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面积),以全据喜马拉雅天险,这样我军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而英军就再也威胁不到西藏了。此外胡卫东还有一句话现在说不出口,占了这块地区之后,将来印巴冲突的时候咱们帮助巴铁也相对方便一些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五百章 山地之王
由于克什米尔(除阿克赛钦等三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外)并非中国领土,胡卫东考虑到太祖的性格,特别在电报中说明,由于地缘的因素,英国侵占中国的藏南九万平方公里土地几乎不可能收复、即使收复也没法管辖和治理,所以我们从别的地方取得补偿是理所应当的。他却不知道太祖从来都不是一个崇尚“以德报怨”的滥好人,他的性格其实更像是古语所说的“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对于那些小国弱国(注1),他更讲究“以德服人”,但现在对上的是国力远在中国之上、而且这一百多年来给中国造成过巨大伤害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他可就没那么客气了
得到中央的许可后,放开手脚的方永乐立即率军反击,为了让西藏政府中的叛乱分子充分暴露,更为了立威以震慑宵衱ww.。接览衷菔泵还芾鹊氐呐崖遥侵苯踊泳舷拢雀傻敉饫吹那康猎偎担?br/>
战前绝对没有任何人想到,号称“山地之王”的英属印度廓尔喀旅竟然被驻藏部队打得落花流水,而其他的英军就更加不堪一击,当这些侵略者仓惶败逃到乃堆拉山口的时候,却发现这里早被中国的一个加强营急行军赶来抢占,英军强冲了几次都被对方居高临下以猛烈而又精准的火力打退,眼见追兵已至、逃遁无门,已经只剩不到八千人的英军直接就全体缴械投降了
此役包括自称山地战天下第一的廓尔喀旅在的一万三千多英军或死或俘,由于及时堵住乃堆拉山口的关系。竟无一人漏网,而驻藏部队的伤亡还不到一千人,其中牺牲的仅有两百多人,这一悬殊的战果使得方永乐这个此前在世界范围内籍籍无名的年轻人自此扬名于天下。但随着此战的细节越来越多地披露出来,世人这才发现此战中**队取得这么悬殊的交换比固然得感谢其主将方永乐的出色指挥,他们占据绝对优势的精良武器装备与更加先进的山地战术也绝对功不可没。
可能有人要问,英军的武器装备怎么会不如中**队呢?道理很简单,喜马拉雅山脉可不是那么好逾越的,即使是所谓的山口,也最多只能将迫击炮带过去。甚至就连轻便的山炮都不行(注2)。而飞机理论上虽然可以飞越喜马拉雅山,但危险却是非常大的,在侵略战争中,英国的飞行员还没有这样的牺牲精神。因此英军此役无论是炮火、还是空中优势全都不复存在。更糟糕的是。由于驻藏部队是内线作战。而且所走路途也相对平坦,因此他们反而能够带上大量的75mm山炮,再加上性能远比英军迫击炮优越的红星系列迫击炮。以及让英军损失惨重的火箭筒空爆弹,英军在炮火方面连驻藏部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而枪械的差距就更大了,英军装备的恩菲尔德步枪虽然是拉栓式步枪中射速最快的,但与驻藏部队装备的二四式半自动步枪相比却慢得让人无法忍受,而每个步兵班只装备了两支的八一式自动步枪、八一式班用轻机枪和威力更大的八一式通用机枪更是以其犀利的连射火力打得英军抱头鼠窜。而且在青藏高原的恶劣气候下,苏系步枪可靠性好、故障率低的优势也极其明显,这使得驻藏部队的枪械不但射速优势进一步加大,射击精度也占了绝对上风,因此在轻火力方面英军甚至还不到驻藏部队的四分之一
最依赖的火力优势没了,就已经令英军十分痛苦了,战术上的劣势就更是让他们雪上加霜。英军虽然有一万三千多人,但其中真正擅长山地作战的只有廓尔喀旅,而且即便是名声赫赫的廓尔喀旅,真论山地作战的经验,他们又怎么能与自从建立以来就以山地战斗作为主要作战方式、而且历经十余年、不知多少万次战斗磨砺的人民军队相比?尤其驻藏部队的主力还是当初胡卫东以近百年山地作战经验教训升华出来的超时代山地战思想训练出来的红十五军山地师精锐,和他们相比,威名远扬的廓尔喀旅简直就像是一个笑话!
当然,即便有这么多客观上的有利条件,能够打出超过20:1的交换比,身为主将的方永乐同样功不可没。光是他根据英国枪械的准星瞄准时需要较强的光线这一点(红军时期用的主要是缴获来的万国牌枪械,其中恩菲尔德步枪因为射速奇快而显得与众不同,所以方永乐对其相当了解。),故意让部队尽量挑选光线不足的凌晨或者黄昏发起进攻这一点,就至少令己方的伤亡减半
其实,方永乐当初在大别山打游击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堪称一流名将的素质,但是那时的他实在太过年轻,难免有急躁冲动的弱点,这可是兵家大忌,同时军事基础也不够扎实,这些都限制了他成为第一流的名将。但是来到西藏之后,没仗可打的方永乐却不得不沉下心来(高原的独特环境也有很大帮助),这两三年的时间里,他不但通过勤奋自学夯实了基础,更将自己的心性淬炼得愈发成熟,不知不觉间这位直到现在也才23岁的青年将领已经成长为一位几乎可以与国内任何一位名将相提并论的杰出将才
注1:历史上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时候中国的国力相比印度并没有什么优势,藏南拿不回来并不是因为不好意思欺负印度,而纯粹只是因为地理限制加上国际环境不允许罢了,地理上隔着一条喜马拉雅山脉,外交上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同时对中国施压,实在是没办法。但是即便如此,中国依然“收复”了西线的阿克赛钦等地
注2:日系的或许可以,欧洲的山炮威力大、射程远,但重量明显要大很多,肯定是不行的,而除了地势陡峭的因素,五千米左右海拔带来的julie高原反应也极大地降低了双方战士的负重能力。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五百零一章 日本的选择
ps:感谢书友“李老老爷子”投出的月票,继续票_
消灭入侵英军之后,方永乐挟大胜的余威杀回拉萨平叛,叛军得知英军都被其轻松歼灭后纷纷丧失斗志,无不望风而溃。想起昔日胡卫东对他的教诲,方永乐对那兄裂分子没有半点手软,统统公审后明正典刑,不够死罪的全部送去修路劳改,倒是多少加快了一点三条进藏公路的修筑速度
此战之后,赤色党终于放开了手脚,遵循伟人的命令在西藏全面推行民主改革,“西藏劳动群众占百分之九十五,剥削者占百分之五,也就是说有六万人是剥削者。我们要分化他们,争取一部分。现在条件成熟了,不要等到全国解放了。这就要谢谢英帝国主义和西藏叛乱分子。他们的武装叛乱为我们提供了现在就在西藏进行改革的理由。叛乱分子拿起枪来打我们,就可以看清谁是站在我们这边的,谁是搞叛乱的。”
民主改革之后,被那蓄佛土司头人不知压迫了多少年的百万农奴终于翻身得到解放。只要得到了藏族人民的支持,西藏就再也不可能飞出祖国母亲的怀抱了。同时,与国内其他民族一样,解放农奴当中的很多人,都于不久之后投身于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他们以自己的英勇和热血,成为祖国的英雄和民族的骄傲!
与方永乐这边消灭大量敌人、却因为上面的命令没有占据多大地盘相反,王震指挥的新疆兵团因为克什米尔东北部基本都是无人区而没有受到多大抵抗,地盘不知不觉间比要求的还多占了点,尽管消灭的敌人却还不到方永乐的一个零头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赤色党的这次“对英自卫反击战”都取得了完胜。而在战火仍未燃烧到国外之前周公便适时地揭露和谴责了英军对中国西藏的侵略行径,使得战争一开始赤色党就站在了正义的制高点上。而这个时候叶飞指挥的特遣舰艇编队却又在南中国海的公海上意外与英国远东舰队和驻马来亚的皇家空军打了起来,并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胜利,英军不但陆军遭挫、连自认为天下第一的海军也吃了大亏的消息传开后,昔日的“日不落帝国”顿时沦为了天下的笑柄。但这样一来。颜面扫地的英国政府却反而不肯接受中方的和平提议,非要在战场上扳回来不可。
对于三线作战深感忧虑的胡卫东不得不在对日和谈中作出了较大的让步,比如将朝鲜南北分界线北移至39线,赔款数额也进一步降低,而这时日本国内海陆军的火并则令战犯难题迎刃而解,和谈的最大障碍不复存在,按理说和平的曙光已经出现。奈何这时日本人欺软怕硬的老毛病又犯了。不少日本高官乃至部分右翼文人都开始鼓噪利用这个机会逼中国放弃归还台湾的要求,而这却是中方谈判的底线,无论如何也不会退让,为了说服大臣们,这段时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崇仁特地以粗茶淡饭设宴将各部主事的大臣请到了皇宫里,那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家伙哪里咽得下去?崇仁趁机劝说道。“日本现在的大部分民众连这样的粗茶淡饭都吃不上,如果继续打下去,真以为他们都会甘心等着饿死冻死战死而不起来造反吗?到时候诸卿会是什么下场,用不着朕来告诉你们吧?”
“不是还有米国人提供的援助吗?”,某个亲英美派下意识地说道,话一出口就见崇仁冷冷地扫了自己一眼,顿时想起美国人的援助虽然不少。但却都只是借而不是送,将来总要还的,就之前马绍尔群岛的“售价”来看,日本将周边的岛屿全都卖给美国人也还不清全部的债款,而那该死的利息更是像绞索一样勒住了日本的脖子。对此即使是日本的亲英美派也是十分不满的,只是以日本人欺软怕硬的本性,他们之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很难鼓起跟英美为敌的勇气,而下意识地宁可与中国死磕
崇仁对此虽然十分愤怒。但为了防止亲英美派当中出现泄密的卖国贼,他并没有完全说出自己心底里的想法,而是就事论事地说道,“诸卿,西方有句古话‘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美国人的援助虽好,迟早总是要还的。还得加上利息,能够少借一点就少借一点。”
“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以前任人宰割的中国了,即使日本与英国联手,只要中国人一心抵抗到底。最终输的也一定是我们。中国这样的大国是不怕海上封锁的,如果不能在陆地上打垮他们的五百万解放军,这场战争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很明显即使日英陆军联手,也绝不可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击败光是常备军就有五百万的解放军。而现在的日本又哪儿还承受得起持久战的消耗?”,崇仁耐心地向大臣们分析道,“英国本土离得远,中国人奈何不了,但日本却离中国很近,到时候中国人的怨恨势必全都集中到我们的头上,诚然,我们海军的优势能够阻止中国人跨海登陆,可是中国空军发展的速度大家也都看到了,他们的新式飞机可以轻易轰炸东京,而我们却没有任何办法阻止,为了一个台湾岛而让本土的无数城市化成废墟,这个代价未免太大了!”
“不是还有中国的蒋政权吗?他们对赤色党可是恨不能除之而后快啊!这样一来赤色党就是三线作战了,这可是兵家大忌啊!”,某位已经快二十年没去过中国的文官问道。
这话刚一出口,某个曾经去过中国战场的日本将领登时讥笑道,“就凭他们?只要蒋军敢先动手,赤色党最多一年内就可以完全统一中国,即使蒋政权获得国外军援,也没有任何帮助,反倒会因为蒋军素来没有破坏武器弹药的习惯,而进一步壮大解放军的实力。”(未完待续。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五百零二章 停 战(上)
“日本现在最明智的做法,莫过于坐山观虎斗,无论两国之争的结果如何,对我们都没有什么坏处,甚至还有大大的好处。”,崇仁说到这里,话锋一转道,“何况若真的出现意料外的良机,帝国自然也不会错过,和平协议嘛,说白了也不过就是一张纸而已。”
胡卫东和赤色党的领袖们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和议签了和没签毕竟不一样,只要中国自己不出大问题,两国之间的和平应该就可以维持下去,何况中国需要的也只是三到五年的和平时间罢了,等战后重建和初步工业化完成,中国的国力军力较之现在必定可以再上一个大台阶,小鬼子若真敢撕毁协议,那不过是在自寻死路而已。
因此最终双方还是于1939年10月25日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日方承认发动侵华战争的重大错误,并对中国政府和人民郑重忏悔和道歉,同时日本政府将向中国赔偿总计80亿美元,分50年还清,不过其中硬通货的比例并不大,首付不过2亿美元而已,其他的均以胡卫东主持制定的《日本对华战争赔款解决办法》中规定的各种替代办法来进行偿还,否则以日本政府捉衿见肘的财力,是绝对付不起的。
更重要的是,离开祖国母亲环抱已近半个世纪的宝岛台湾终于回归了,这不但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也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虽然日本带走了之前在台湾工作的本国技师和那些带有日本血统并且心向日本的台湾人(如李登辉兄弟俩),令台湾工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在胡卫东精挑细选的接收工作组的努力下,台湾的工业生产还是得到了迅速恢复,而中国的整体工业实力也因此明显增强了很多。
而对于台湾的几百万受教育人口,胡卫东既要充分利用他们加快中国普及教育的进程,也要防备其中不少人深受日本奴化教育影响而对其教授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为此胡卫东不惜从台湾强制迁出了一半人口分散到全国各地,再从内地迁了不下五百万人前往台湾(为此花费自然不小,但计划经济的优势再次体现了出来。现金支出加起来也不到1亿美元。当然那些隐性的投入就另当别论了。),起到了明显的稀释效果。加之此时全国人民都在为抗战的伟大胜利而欢欣鼓舞,中国的国力也蒸蒸日上,那些家伙畏日媚日的思想根本就没有多大市场。因而胡卫东担心的“哈日族”后来始终没成什么气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