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那年那兔
由于空闲的船坞有限,而且西南战争仍在持续,占用了大量军费预算,因此“飞潜快”之外的其他舰种每样都只有一艘在造(不过因为越小的军舰造得越快,各种舰型的比例倒还是较为合理的,重点建造的潜艇与快艇除外。),纯粹是作为技术储备罢了。
与空军海军相比,陆军的技术装备按比例来说相对要小得多,但军工建设在1940年同样取得了惊人长足的进步,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较前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据后来解密的文件显示,1940年中国共生产子弹超过40亿发,新式步枪超过250万支(其中二四式半自动步枪150万支、八一式突击步枪100万支。),二者都跃居世界首位,凸显出中国陆军以轻步兵为核心的独特建军思想,而且现在的中国轻步兵已经不仅仅只有步枪,国内兵工厂于1940年生产的1万8千多门各式迫击炮、150多万发迫击炮弹,3万多具火箭筒。4万多挺轻重机枪,以及数十万具单兵云爆弹(一次性,用后即丢,计划给主力部队人手装备一具,目前的产量还远远不够,因此1941年的产量还有很大幅度的增长。)将他们武装到了牙齿,本就勇敢无畏、吃苦耐劳、训练有素、战术灵活的中国解放军步兵,在装备了这么多先进轻武器之后,其“天下最强步兵”的称号更是实至名归
除了具有传统优势的轻步兵,中国解放军陆军炮兵部队的实力也突飞猛进。1940年中国共生产出口径105mm以上(包括105mm口径)的身管火炮(不包括高射炮)3500多门(其中152mm及以上口径的重炮500多门)、炮弹近40万发。生产火箭弹接近15万枚(火箭炮生产太容易,自来水管都可以拿来改装,火箭弹的产量是唯一的限制因素,所以只提一下火箭弹的产量。)。这样强大的地面炮火。即使和现在的列强相比。也仅仅逊色于苏联和德国(美国主要靠空中支援,对于炮火并不是很重视,火炮产量与苏德没法比。历史上朝鲜战争后期我们的炮火密度都超过美军了。),这无疑进一步增强了中国陆军的实力。
但是,要知道如今中国的工业实力还只与二等列强相当,我们为何能够维持如此惊人的轻武器与火炮产量呢?即使美英对于陆军火炮不甚重视,两国的重炮产量被中国这个几年前连重炮都造不出来的国家超过,也实在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不过呢,这问题说白了其实也很简单,一是中国对于空军和海军的投入远不如这两国,从而腾出了大量的军费预算,二来嘛,中国的高射炮等防空武器和坦克等装甲车辆的产量只相当于两国的一个零头,这同样节省了大量开支,使得中国的兵工厂可以将有限的产能更多地用于生产步兵和炮兵所需要的武器弹药。
不过,若是哪个国家因此小看中国防空部队和装甲部队的实力,他们一定会后悔莫及
1940年,包括海军装备的数量在内,中国共生产25mm127mm口径高射炮超过1000管(因为有些被集成为“密集阵”了,所以单位用“管”而不是“门”。),这与历史上德国二战期间超过18万门的恐怖产量相比,简直连零头都不到,但中国的高射炮性能却是世界上最好的,更有炮瞄雷达与陀螺瞄准具的帮助而精度大增,虽然这两者的技术先后被苏德得到,英国人也自行研制出了第一代炮瞄雷达,但最先开始研制、并且还有胡卫东这个穿越者引导方向的中国,多少还是有一点优势的。虽然与那些一等列强的防空部队相比,中国的实力还是弱了不少,但列强若想仗着空中优势入侵中国,严阵以待的中国空军和防空军队一定会让他们有来无回!
由于国力的限制,新中国对于耗费巨大的坦克装甲车一直都没有全力生产,即使到了1940年,中国装甲车辆的全年总产量也才刚好达到600辆,这还是将水陆坦克也算进去的结果,与除了日本之外的任何一个一等列强相比,都差了好大一截。在这个薄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装甲部队自然也不可能有太大的规模。
到1940年底的时候,中国也才建立了以装甲骑兵师、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和一个机械化重炮旅组建起来的一个机械化军。不过与之前主要依靠缴获的鬼子坦克相比,如今的中国装甲部队已经脱胎换骨,世界上最好的轻型坦克“八一改”已经全面淘汰了原来的日本九五式轻型坦克及其改进型九八式轻型坦克,这种超出时代的轻型坦克有着接近于先进中型坦克的防护力和天下无双的越野速度(公路速度不如毛子货,人家是有轮子的。)、最大行程以及地形适应性,而它的可靠性和低油耗同样在世界各国的坦克当中名列前茅,再加上为其量身定做的装甲骑兵战术,它在中国陆军之中的地位丝毫不低于t34之于苏联陆军、黑豹之于德国陆军的地位。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到了1940年的时候,随着中国基础工业的飞速发展,胡卫东认为中国已经可以开始研制自己的中型坦克,便将历史上59式坦克的设计图画了出来以供参考,虽然暂时只拿出了早期59式坦克的图样,但因为应用了21世纪中国才开始广泛应用的双面硬化装甲钢,其整体性能比历史上的早期59式坦克要强悍得多,而即使是历史上的59式坦克早期型号,放到二战时期的话,也绝对是一款极为恐怖的武器,因为它拥有堪比重坦的火力和防护,但其机动性却超过二战时期的任何一款中型坦克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五百一十九章 战略武器(上)
只是59式坦克对于发动机的要求比t34还高一截,纵然中国早已经获得了苏联提供的v2柴油机技术,并且还在此基础上借鉴了部分德国人的技术进一步攻关,但能够满足59式要求的新型坦克用柴油机,至少也得到1941年下半年才能研制出来,不过西南战争因为地形与气候的关系,本来就用不上中型坦克,所以胡卫东倒也并不着急
除了传统的陆海空军,还有一个崭新的军种在1940年初步建立起来,那就是以弹道导弹(也包括所谓的“远程火箭炮”)作为主要攻击武器的火箭部队,目前由于固体燃料药柱加工工艺的难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因此固体弹道火箭的射程最大也只能达到300公里(注1),但这在二战的战场上已经足以成为一支奇兵,因此胡卫东于这一年的下半年向中央提议建立一支专门的火箭部队,为了保密可以命名为“第二炮兵部队”,而有效射程为300公里的固体火箭则称为“远程火箭炮”以掩人耳目。当然,严格来说,因为火箭口径做不大,战斗部的重量因而被限制在200公斤以内,如果按照后世的标准,本来就只能称之为火箭炮
在数控机床出现之前(最早期的数控机床还不行,至少也要有老美50年代末的水平。),固体火箭的药柱加工工艺不可能取得突破(高精度的机械零件可以依靠高级技工以手工来完成,大不了次品率高些。但是药柱加工质量不过关是很容易引起爆炸的,中国的高级技工本来就少,哪儿能够如此冒险?),因而火箭口径做不大,严重限制了固体火箭的实用价值。
虽然这款被命名为“卫士1”型“远程火箭炮系统”的载荷不能令胡卫东满意,但与一般的陆军火炮的炮弹相比,却还是要大得多,如果配合特定的战斗部,完全可以用来在短时间内切断敌人后方的交通补给线,这在战术上的价值还是相当大的。至于直接用它攻击敌**队。由于成本偏高、精度偏低的缘故。除非有了核弹头,否则远不如放近了直接炮击来得划算
与固体火箭相比,液体火箭做大口径倒是没有太大的难度,倒是增大射程比较麻烦。不过只要持续投入人财物力和时间就行。而不像固体火箭那样存在着一段时间内无法逾越的障碍。而且领导液体火箭研制的还是戈达德这位历史上的“现代火箭之父”,因此胡卫东果断地将重点重新移回到了液体火箭上面。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固体火箭研制过程中一些顺带的科研成果、比如耐高温的金属陶瓷等特殊材料。对于液体火箭同样是有用的,这无疑为液体火箭的加速研制扫清了很多障碍,胡卫东也以此为案例告诫科研部门的那些领导干部说,“我们现在人才匮乏,财力也不足,所以科研中注重实用性是对的。但是科技研究的成果到底有没有用,其实短时间内未必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来,即使一时用不上,说不定将来却可以派上大用场,所以对于那些功利性不强的科学研究,今后也应该日益重视起来”
对于火箭方面的研究,由于中国开始得远比德国更早,而且有胡卫东这个穿越者引导,进步也比德国人更快,因此胡卫东要求对德国方面严格保密。不过仔细分析的话,这也是为德国好,因为如果只是要用火箭来对付美国以外的国家,历史上德国搞出来的v2射程已经够用了(倒是精度严重不足,不过这方面因为中国有求于德国,因此技术交流颇为充分,所以德国后来的v2乃至v3导弹的精度比历史上高得多,尽管最关键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中国一直严格保密),而要想打到美国本土,射程需要超过7000公里(再次感慨一下美国的地理优势)才行,那样的远程弹道导弹得需要历史上50年代后半段的科技水平才可能造得出来,德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二战结束之前搞出来,与其在火箭领域浪费金钱,还不如多造些潜艇和飞机呢。
由于云爆弹做得越大,威力相较于常规高爆弹药的优势就越大,因而很自然地成为了弹道导弹的首选战斗部。但从长远来看,以弹道导弹、尤其是远程弹道导弹的高昂造价,只有威力无以伦比的核弹头才是它的绝配。而到1940年的时候,中国核工程的进展也已经相当喜人
历史上新中国为了尽快打破西方的核讹诈,因而走的路线是先不惜一切代价把核武器搞出来再说,但从长远来看,根基不牢对于后来中国核技术的持续进步却造成了不小的阻碍。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二战时期的美国虽然也是不惜一切代价搞原子弹,但他们有的是科学家与财力,实际上是几条科技线一起开,所以并没有引起类似的负面效果。
而且现在与冷战时期的世界不同,世界大战中的列强胆子远比和平时期大得多,如果像二战末期的美国那样手里只有一两颗原子弹,威慑力其实是相当有限的,因为中国与历史上二战后期的美国情况不同,美国当时仅论常规军力都已经天下无敌了,在此基础上再有了原子弹,心理威慑力自然极大,而现在中国的常规军力却还远远达不到那种程度,甚至连历史上六七十年代的新中国都不如,因此胡卫东认为,中国若想依靠核武器在二战中获得足够大的利益,就不但要原子弹,还需要有氢弹,而且一两颗根本不够,少说也得有十颗八颗才行
注1:其实如果加长火箭、甚至使用多级火箭的话,射程理论上是可以大大增加的,但因为工艺的限制,目前火箭口径还做不大,因而弹头也就大不了,威力自然有限(主要是装不下核弹头,即使有了早期的小型化技术,核弹头的体积也小不了。),硬要追求射程的话,性价比就实在太低了,毕竟随着火箭射程的增加,制造成本是呈指数上升的,中国毕竟还穷,不可能如此浪费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五百二十章 战略武器(下)
为此胡卫东将反应堆的相关研究提到了比核武器本身更高的位置。因为反应堆的科研水平上去了,再研制核武器的话难度会大大降低。而且由于中国地理位置的天然劣势,中国的核武器要想充分发挥作用,非得有核潜艇不可,这就更加需要反应堆技术达标了。
而且反应堆的价值远不仅仅是科研,即使是还不能称为“核电站”的反应堆,也是可以多少提供一些电力的,这对于发电量与西方列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的中国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尤其核计划本身就是耗电大户,能够内部解决一部分那是再好不过了。
更重要的是,重水反应堆和石墨反应堆还能用来生产核燃料钚-239,这对于天然铀资源较为缺乏的中国来说,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而如果说将不能作为核燃料的铀-238转化为钚-239只是提高了天然铀的利用率,对总储量不足的中国来说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话;将中国储量极其丰富的能源支持。此外,相比铀而言。钍更易于进行浓缩与提纯。更重要的是,以钍为核燃料成的核电站不用担心堆芯熔毁。而且它只会产生相当于等重铀核燃料0.6的放射性核废料
尽管钍核电站的技术直到21世纪初期都还未能商业化,但是相关的技术却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技术壁垒,只是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积累,因此早一天开始就多占一点先机。而且胡卫东当年的妻子也参与过相关研究,因此胡卫东对此也多少懂得一些,这至少可以让中国少花十年的研究时间。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目前中国无法实现的,只是直接将钍拿来发电。但是利用铀反应堆产生的慢中子将钍部分转化为铀233后,再将其分离出来用于制造核武器,却并不是不可能做到的制造核武器。而这两者的获得都必须依靠反应堆。1940年,中国终于建成了所有类型的实验反应堆,这个成就在外行看来并不起眼,但胡卫东却很清楚,有了这样的基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核工业就会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事实上。当1941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质的8000千瓦核电站建成后,中国核工业部的“三大战役”很快就同时打响,这三大战役分别是“核武器”、“舰艇核动力装置”、“核电站”,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与始终力争上游的军工科技不同,中国民用科技由于之前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实在太远,所以这两年里都是以消化吸收引进的科技为主,但其间也不是一项独创性科技成果都没有,不过严格来说,它们大多是军民两用科技,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而且与历史上是先有电子管计算机、然后才有晶体管计算机不同,这个时空的中国因为早早就发明了晶体管,加上国内电力不足,难以满足电子管计算机那惊人的耗电量,所以胡卫东当时毅然决定直接跳过电子管阶段,上马晶体管电子计算机项目,虽然这大大增加了研发的难度,但经过中国科学家们长时间不懈的努力,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终于比历史上提前18年问世了!
历史上的第一代计算机使用的是“定点运算制”,参与运算数的绝对值必须小于1;而晶体管计算机则增加了浮点运算功能,使数据的绝对值可达2的几十次方或几百次方,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实现了一次飞跃。同时,用晶体管取代电子管,使得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减小,寿命大大延长,价格降低,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
而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两点,一是制导系统的精度可以极大地增加,尤其是对于目前尚不具备末端调整功能的弹道导弹来说,其命中精度更是可以提升至少上百倍;而第二点则是中国的密码破译乃至于本方密码的反破译能力都将会毫无疑问地跃居世界第一,而且和第二名的差距会相当地大,这一点的意义之大完全不逊于未来导弹精度的大幅提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要有些军事常识的人都能明白这一点
注1:在“硅谷”兴起之前,美国西部的经济占比很小,精华地带是美国的东部,以两国陆基洲际导弹的射程,美国的陆基洲际导弹可以轻易打到中国的东部精华地带,而中国却够不着美国的东部精华地带,这实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当然,如果不计成本的话,中国也不是造不出能够覆盖美国全境的陆基洲际导弹,但是成本却肯定要高得多,还不如发展核潜艇来得划算和高效。但即便如此,中国还是得付出几倍的成本才能获得相当的战略威慑力,怎一个苦字了得,不过想想地理位置更加苦逼的印度,咱们总还能够聊以自慰(未完待续。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五百二十一章 北非烽火(上)
ps:感谢书友“smuksi”、“gzj012”、“山东老二”和“天剑舞飘香”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国内工农业与科技的发展令胡卫东对西南战争的胜利更加充满信心,不过为了备足补给,也为了等待摩洛哥那边的消息,胡卫东并没有马上转守为攻,而终于回到故乡的克里姆果然没有令他失望,不,应该说是令他大喜过望才对
克里姆原本以为,经过近二十年的幽禁,故乡的人民已经将他淡忘,但是英勇的里夫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的英雄和骄傲,当克里姆归来的消息传开之后,原本平静的里夫山区顿时沸腾了,无数的山民拿着简陋的武器前来投奔,仅仅一个月之后,克里姆的麾下就聚集了三千多人,其中甚至不乏之前在绝望中投靠了西班牙人的伪军警。说起来很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一开始克里姆领导大家反对的是西班牙人,但因为后来法国人横插一杠子令起义最终失败,还将克里姆抓走囚禁,因此摩洛哥人民对于法国更加愤恨,宁可投降西班牙人,也绝不为法国人效力,克里姆知道这一切后不禁唏嘘不已
不过这对克里姆再举义旗却反而是一件好事,由于摩洛哥人的“驯服”,加之佛朗哥本来就是从西属摩洛哥起兵发动叛乱的,因此这个军事独裁者对摩洛哥人颇为信任,事实上他的国民军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勇猛善战的摩洛哥部队。并且在西班牙内战初期立下赫赫战功,只是后来因为这些摩洛哥人军纪不佳(又不是他们自己的国民),佛朗哥不想看着他们把西班牙给毁了,加之共和军已经不成气候,因此佛朗哥一年前将他们全都打发回了摩洛哥,而将原本驻守摩洛哥的大部分西班牙军队召了回去,这种安排本来没什么问题,但现在克里姆回来了,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西班牙人万万没有想到,在战斗中他们的摩洛哥仆从军竟会纷纷倒戈。以致于原本看上去必胜无疑的征剿不但大败亏输。还给起义军送去了大量的武器弹药,甚至还有大量训练有素的军队
结果这次反围剿胜利后,克里姆的起义军已经迅速膨胀到1万8千多人,而这时距离他回到摩洛哥还不满一个月的时间。为了抓住西班牙内战仍未完全结束、在此之前佛朗哥不太可能从本土派出重兵进剿的机会。立即发兵攻略西属摩洛哥各地。至于整编部队的事。克里姆则展现出了天下罕见的军事奇才,居然采取边打边整编的办法,在战斗中就顺便将其解决了
由于驻守摩洛哥的西班牙军队主力已经在失败的进剿中遭到歼灭。剩下的部队又如何能够抵挡克里姆骁锐的兵锋?不过区区半个月的时间,西属摩洛哥就几乎全部光复,只有几个沿海的港口因为有西班牙的军舰保护而奈何不得。
伴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克里姆也开始准备建立政权,不过吸取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之后,他决定在此之前先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党组织,这样即使万一自己不在了,摩洛哥人的抵抗也不会停止,这个政党就是后来影响极大的柏柏尔人民阵线(后改名为“泛阿拉伯人民阵线”)。有了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之后,克里姆才能不但像以前那样集中兵力打运动歼灭战,也能分散兵力打游击袭扰战,这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
此后不久,西摩洛哥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这时已经是日沉西山的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率先承认其合法性,气得佛朗哥暴跳如雷,但一时间他又腾不出足够的兵力去对付克里姆。佛朗哥可是深知克里姆有多么厉害,以西班牙军队在列强当中中等偏下的战斗力,如果出动的兵力少于20万,根本就没有获胜的可能,而如果少于10万,那更是纯粹去送装备
没有办法的佛朗哥只得向明面上反对自己的法国政府求援,法国政府深知克里姆有多么危险,当即同意出兵,可这时被左翼力量控制了的法国议会却普遍反战,其中坚力量法共还广泛鼓动工人学生罢工罢课,揭发和声讨政府与独裁者佛朗哥同流合污的罪恶行径。
这时法国政府与其背后的大资本家们终于露出了他们伪善的真面目,他们修改选举法取消了法共党员进入议会和政府的合法权利,同时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成立了一个完全被右派控制的新议会。与此同时,法国政府还宣布法共为非法组织,并开始在国内大肆捕杀法共党员,由于之前法共是合法组织,因此党员的身份基本都是公开的,结果法国右派突然翻脸之后,他们的损失甚至比当年赤色党在“四一二事变”中的损失还要大得多。
这次风波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法国国内,更不仅仅影响当时,后来德国侵占法国之后,由于作为领导力量的法共当时实力太弱,法国民间的抵抗组织与历史上相比根本不成气候,这就使得德国人能够更好地整合与利用法国的工业和军力,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与胡卫东期待的不同,克里姆起兵后一直都没有主动去招惹法国人,毕竟他深知法国相比摩洛哥而言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庞然大物,虽然他对中国友人的营救感怀于心,但这并不足以让他牺牲摩洛哥的利益而为遥远的中国火中取栗。然而,克里姆不想惹法国人,法国人却不能容他,得知法军30万在海军舰队的护送下于摩洛哥南部沿海登陆之后,克里姆就算不想与法国为敌,也只有一战了!
而这个时候,胡卫东托特战队员们转交给克里姆的那封信,以及特战队员们顺便带来的太祖著作阿拉伯译本对于克里姆的抗法斗争帮助极大,面对法国优势兵力的全面入侵,他并没有像以前那样采取节节抵抗的方式正面迎敌,而是将一半以上的军队都分散下去打游击、尤其是对铁路、公路等现代交通线的破坏更是令法国人的行军速度受到了严重影响,至于他亲自率领的2万多精兵,则出人意料地向东杀进了同样是法国殖民地的阿尔及利亚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五百二十二章 北非烽火(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