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那年那兔
历史上的《十万个为什么》先后有过n个版本。在胡卫东记忆中水平最高、与实践结合得也最紧密的是那套工农兵版本的,不过那套丛书的问题也很要命,难度过大、缺乏趣味性,使之脱离了科普的本意。因此事实上是最失败的一个版本。真正最成功的应该是改开初期出版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不过。工农兵版本的虽然难度大到很多大学生也没法都看懂,但因为与生产实践结合得十分紧密,如果真能吃透的话。对于工作的帮助却是极大的,因此也不宜简单地全盘否定。
最终胡卫东的指示是干脆编纂三个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纯粹科普的儿童版、兼顾科普与实践的少年版以及侧重于实践的成人版。其中成人版的难度甚至比历史上的工农兵版本还要大一些,但因为专业分得相对清楚,读者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和工作岗位有选择地选读即可。也正因为这样,成人版虽然总销售量不如另外两个版本,但它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与工农业、甚至是国防(成人版中有军事分册)建设都有很大促进。
不过比起这些书籍的出版,1941年意义更大的一件事还得算是新中国高考制度的确立,虽然应试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但在公平性上确实有着难以取代的优越性,而只要在考试的内容上做好文章,它的缺陷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加以弥补,所以胡卫东对于全国统考还是投出了赞成票。不过,胡卫东也提出了两点重要意见,一是考试不能只考书本知识,还要考察学生知识结合实践的能力或者说是动手与应变能力。
这一方面是要在考题上下功夫,更多地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另一方面则是要在书面考试之外,增设实践类的考核,胡卫东建议可以占到总分的两成,以剔除掉少数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二是要高度重视成人高考,胡卫东认为成人高考不应该只能得到一个本科文凭,而必须与普通大学生享受同等的待遇,可以不住到一起,但课必须在一起上,毕业之后也不能打上“成教”之类的歧视性标签......
太祖等中央领导对胡卫东的意见十分重视,也大多觉得胡卫东所言很有道理,但碍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却并不是每一个建议都能推行下去的。例如那个实践考核,以中国之大、学生之多,所需投入的成本之高难以想象,现在中国的大学招生人数还不多,政府努力一下或许还能办到,但将来大学的招生人数必定会比现在增加几十倍甚至更多,到时候该怎么解决呢?高考制度事关国本,可不是一句“到时候再改”就能解决的......
最终经过一番讨论,中央决定将这一权力交给各大高校的每个具体院系,由它们依据各自专业的不同要求来对考生的实践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考核。这项考核制度的具体执行办法是,先按计划数目的110%确定投档线,然后再对投档线内的考生进行面试,满分为100分,面试结束后,面试的得分将与与高考得分(注2)相加作为最终的排序依据,总分较低的多余人数将被剔除出去,也就是说会有9%左右的淘汰率。
注1:磁带录音技术是德国发明的,但因为小胡子的心思已经都放到了战争上,因此只是利用它来为军事目的服务,而胡卫东在中国引进这项技术之后,则特别指示要展开“小型化”、“家用化”的研究,历经数年后终于获得了成功。
注2:语文、数学必考,物理、化学、生物根据所报专业的不同三选二,每门满分150,总分600,也就是说面试的影响因素是七分之一。
ps:高考的统考部分不考外语(主要是外语教师严重缺乏,暂时还无法保证分配到所有高中,如果要考外语的话,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的学生极其不公。),但是面试的时候却可能会考到外语,至于到底要不要考,考的话是考英、俄、德、日四门外语中的哪一种,则由各院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比如院系里有没有外籍教师,有的话是哪个国别的较多之类。)而定。(未完待续。。)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六百四十章 成 教
ps:感谢书友“望云山人”的再次慷慨打赏,继续求推荐票^_^
不过,为了避免因为院系领导看走眼或者因私废公等因素导致面试考核有失公允而毁掉部分学生的前途,国家教委规定遭到淘汰的学生依然可以接受该校的专业调剂去别的专业再碰碰运气,或者干脆接受国家的学校调剂再到别的大学面试,不过如果到了这一档次的高校招生截止日期,考生就只能屈就去下个档次的大学碰运气了,当然如果自己不甘心的话,选择复读也是可以的。()
这种办法比胡卫东原来的那个方案可行性更高,但也有一个较大的缺陷,就是大学录取招生所花的时间太长,光是三个档次的本科招生截止,就得拖到九月份了。不过对此胡卫东倒是想出了一个不错的主意,反正按照原定的计划大一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月是要参加军训的,本来就不上课,因此他建议不如将预定的一个月军训期一分为二,半个月在高中进行,也免得学生高考结束后过度放羊,同时还可以缓解等待高考分数时的焦虑心理;另外半个月则在大学进行,也足够大学新生彼此熟悉了,这样还可以避免军训时间太长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大学正式开学上课的时间还是原定的10月1号,而那些招生截止日期较晚的大专必要时可以再推后那么几天。
而在成人教育方面,除了进行纯理论研究的极少数院系。其他的大学和院系专业每年均须招收大量拥有工作经验的成年学生,总名额固定相当于招收高中毕业生数量的一半(这也即使是说成人高考不需要与知识更加熟悉的高中生竞争,而只需胜过其他的成人考生就行。()),报考的条件为:高中或中专学历并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初中学历并有五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小学学历并有七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有十年以上工作经历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工作经历必须是可以查证的,也就是说在家里一直待业是没有意义的;另外工作经历当中至少要有一年以上与所报专业有关,如果不符合这一条件的话,参加高考也不是不可以,但只能和高中生竞争常规的招生名额(有专门为非高中生设立的高考考点)。而不能参加难度相对较低(毕竟成年人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用到书本上。考试能力肯定比不过高中生的。)的成人高考......
通过成人高考进入大学的那些学生或许在考试能力乃至文化基础上比不过那些高三学生,但他们有过相关工作的经历,甚至本来就是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才重新上学的,因而学习时目的性更强、也更容易触类旁通。再加上他们都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学习的动力也更加充足。不会像那些小娃娃一样将大把的时间用到玩乐恋爱上,因此成材率相当高,不过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当年蒸汽机最重要的改良者瓦特就是这样学出来的......
中英达成和议后自己的军权被中央收走,胡卫东是早有预料的,因为当初抗战末期太祖就代表中央跟胡卫东沟通过,毕竟像他这样一个文化程度很高、对现代化建设也有清晰思路的杰出人才一直留在军中实在浪费,只是没想到中国一直有外敌要打,才一直拖到了现在。
按照赤色党的传统,军队系统的转到民政上会降半个级别,再加上胡卫东实在太过年轻,按照太祖对于年轻人习惯性的“低职务、高实权”用法,胡卫东的降级也难以避免。不过,虽然没能“入常”,丢掉军委副主席的职位后只当到了政务院副总理,但一人分管工业、军工、教育和尖端科技研究这四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同时还出任中国工程院的首任院长,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也几乎肯定会是绝后的......
另外有件事情值得一提,由于之前长时期身在军中,即使偶尔被中央召回洛阳也往往呆不了几天就得再赴前线,所以直到这次返回洛阳长住后胡卫东才留意到自己现在居然是全中国月薪最高的人......
和历史上类似,新中国的工资制度在最初制定的时候一度被分成30个级别,最高级别的工资标准是最低级别的36倍,比当初国民党时期的差距都大(只算合法收入),也明显高于西方国家公务员的收入差距,伟人虽然不知道这些数字,但还是本能地感到不满,只是这件事涉及面太广,即使是他不能简单地一句话就对等级工资制的建立表示异议,毕竟这直接关系着党内所有干部的利益,只能是发发牢骚道,“钱这个东西是很讨厌的,可是我拿它也没有办法,现在谁拿它也没有办法,列宁也没办法,总归还得有。”
后来是毛泽民从美国归来后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不顾成为众矢之的、毅然指出中国当时体制内的工资差距比美国总统和扫地工的差距还大,了解到这些情况的伟人在震怒之余,也抓住这个机会推动对于国内工资等级制度的大幅修改,最终总算是将其改成了12级,同一级别无论具体职务的差别,工资都完全相同,而每个级别之间则相差20%,这样最高级别的工资是最低级别的不到7.5倍,中国政府内部的工资差距也由此小于所有的列强,伟人这才勉强满意。
不过,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表面来看,最低级别的体制内人员(国企中的纯体力工人、以及政府系统中的居委会、村委会工作人员等等都属此类。)月工资50块(此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3:1,按购买力算也差不多,毕竟汇率是刚制定的,还不算脱离实际。)都足以一人养活一家三口了,高级干部有几倍的收入难道还不够?
可问题是高级干部肯定都住在大城市里,生活成本远比中小城市高得多,再加上有些领导同志的子女较多,负担自然也就进一步加重,更麻烦的是,万一有民主人士来访,也不能太怠慢客人,那些家伙都是有“品位”的,勉强应付一下开销都不会小。此外老家的亲戚来访时也不能不顺便接济一下,积少成多后数字也不会小,另外吸烟也是一项很大的开销(历史上太祖一个月要花上百块),这个时空香烟对人体的危害提前揭晓后中国政府对其课以重税,导致烟价比历史上还高,可这些老革命即使知道吸烟的危害,工作中也大多已经离开不了,因此这份开销也在所难免。好在像许和尚那样喜欢喝酒的不多,否则那开销就更大了。如果只有这份收入的话的话,恐怕除了胡卫东这种“一人吃饱、全家不愁”的,日子都不会好过......(未完待续。。)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六百四十一章 个人所得税
ps:感谢书友“望云山人”、“哥最衰”投出的月票和书友“hugetiger”的打赏,再次求推荐票t-t
于是后来和历史上一样又设立了“工龄工资”(而原来的那一份则称为“基本工资”或者“职务工资”)这一项,每一年“工龄”可以领取相当于本人此时职务所对应“基本工资”数额2%的一份额外工资。()
对于解放后才参加工作的青年来说,工作了几年,他的工龄就是几年,而那些解放前就开始养家糊口的则不能那么算,只有入党或者参加红军、八路军(以及其他赤色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解放军或者在根据地、解放区参加工作后的岁月才能算进工龄,目前中国“工龄”最长的是董老等“一大”代表和周公等旅欧支部成员,达到了20年,相当于额外多40%工资,而胡卫东这种参加革命较晚的,就只有12%了,那他怎么会成为目前国内工资最高的人呢?
原来,在抗战期间亲眼看到科技的巨大力量之后,为了激发国内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也吸引国外的科技专家来华工作,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提升科技工作者的待遇,在收入方面除了与其他体制内工作人员相同的“职务工资”和“工龄工资”外,还有专家津贴、贡献津贴可领,而如果是中国目前急需的特定专业的精英人才,还有“特殊人才津贴”可拿。()
其中专家津贴只跟职称有关。可以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研究员/工程师为第一级,每月可以拿到100块人民币的“专家津贴”;可以独立负责一个科研项目的高级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为第二级,每月可以拿到200块人民币;而两院院士为第三级,每月可以拿到500块人民币。后来随着中国科技工作者人数的不断增长,原有的制度已经不再合理,于是两院院士与高级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之间便多出了一个新的等级;再后来因为工程师一直被大力培养的缘故,总数越来越多,渐渐不再像以前那样吃香,而中国随着国力的持续增强,对理论科学的研究也开始重视起来。因此工程师的“专家津贴”普遍比原本同级的研究人员低了半级。不过工程师是搞应用的,只要搞出重大的成果,收入还是要比科学家更高。
不过必须说明的是,新中国政府对于体制内的科技人员并不实行西方的专利制度。而以“贡献津贴”来进行补偿。胡卫东薪水之所以那么高。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现在中国的科技发展能够如此之快,胡卫东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即使“文人相轻”,也没哪个科技专家敢说自己的贡献比胡卫东更大,即使只算那些胡卫东直接参与研究的项目。结果最后在那些科技专家们的反复要求下(一方面是确实佩服胡卫东的贡献,另一方面嘛,胡卫东的定高了,他们的工资才能跟着涨上去......),胡卫东的“贡献津贴”被定为了最高的每月1万人民币,第二位的是特斯拉的9000,第三是李四光的7500、然后是沈鸿的6000......
这些数字在后世看来或许不算高,但建国初期的物价可是十分低廉的,1941年的时候1克黄金才值3块人民币(新币),不到历史上2012年时的1%,以此折算的话,胡卫东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历史上2012年的1200万人民币以上。而且“贡献津贴”与“工龄工资”不同,即使日后退休了也可以继续不打折扣地领取,因此哪怕胡卫东以后再也不工作了,他能够正常活到80岁以后的话,总收入依然可以达到720万以上(其间通货膨胀难以避免,但工资只会涨得更快。),合2012年的7亿多......
而且胡卫东能够领取的固定薪水还不光是这三个部分,为了吸引那些中国急需但却稀缺的专业人才,新中国政府设立了“特殊人才津贴”(这个只发到退休),身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头号军工专家的胡卫东依然符合领取最高标准津贴的条件,使得他每个月的固定收入达到了15000块以上。
此外,胡卫东还有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那就是稿费,虽然数字上不是最多的,但胡卫东的稿酬来源主要是《系统工程学》等大学教科书,因此他自己可以自由支配,如果加上这笔钱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琐碎收入,胡卫东一年的收入超过了2万人民币......
得知自己居然有了这样惊人的收入后,胡卫东很自然地被吓了一跳,随后就生出了极大的不安,虽然多劳多得、理直气壮,但多到这种程度后他还是难以释怀,毕竟他很清楚,自己的那些成果有很大一部分只是由于穿越者的身份,而非是自己的真实才能,以之报效国家他理直气壮,但为自己谋福利的话就难免有些不好意思了......
而且中国现在科技人员的收入几乎可以与美国相比,但两国的国力却很悬殊,纵然现在中国的科技人员数量不多,以如此高标准发放的话,对于财政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且美国的收入看似很高,但税收重、消费高,实际上中国科技人员现在的收入已经普遍超过美国同行(历史上50年代初期美国顶尖科技专家的年薪也就几万美元,最高的也就十几万,考虑到二战期间美国的经济繁荣,1941年底能有那时的一半就不错了,税后的话还要少掉许多。)了......
因此胡卫东干脆提前上书中央要求设立个人所得税,这同时还可以影响到非公有制经济,抑制那些国家不能直接管到的贫富分化,同时多少还能增加一点国家的财政收入。经中央讨论通过后递交人大表决,于次年获得通过,胡卫东此后便被按照最高的税率扣掉了接近一半收入,但过万的月收入依然在体制内排名第一(即使是体制外,也没哪个拿固定收入的比他更高,更有钱的都是那些不靠工资过活的资本家。),本想多交党费,也在周公的劝说下放弃了,以免让别的同志压力太大......(未完待续。。)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六百四十二章 婚姻问题
ps:感谢书友“hugetiger”的打赏和书友“lx731209”、“荆亚轲”投出的月票,另祝广大书友新年快乐^_^
不过收入多也有收入多的好处,至少老部下的遗属过来求助(烈属的补助虽然比历史上高一些,但如果是在大中城市生活的话,孤儿寡母还是相当辛苦的。(//高品质更新)的时候掏得出钱来,而不必去找别人借......
而另外一个明显的好处,大概就是择偶了,虽然现在的中国如同历史上建国初期一样强调精神和奉献,但是过生活总是要钱的,而这个时空因为工业化的起点高,国内的消费品种类远比历史上的解放初期丰富得多,口红、粉底等各种化妆品也一应俱全,顶多质量上比国外的差一些、价格也要高一些(由于此时的中国仍需集中资金推动工业化,因此既非战略物资,也非生活必需品的那些商品的生产销售都要被课以重税。),这样一来,对于天生喜爱打扮的女人们来说,要花钱的地方就更多了......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类似“越穷越光荣”之类的谬论即使在历史上也只对部分农村地区造成了影响,在城市居民当中,高工资不但意味着生活水平更高,也代表着更高的地位,除了少数风格奇高的,大多数人就算是半级工资也要力争的,而在这个时空因为级别变少了,因此每差一级的影响就更大了,所以大家普遍对工资多少看得更重,甚至有很多干部为了级别晋升和薪水高低痛哭流涕,闹得不像样子,太祖得知后引用古戏唱词讽刺其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级时。()高品质更新”,但因为这种情况太普遍,那些人又没触犯党纪国法。太祖对此也只能点一点,不好真拿他们怎么样。
半级一级的工资都能争成这个样子,何况胡卫东不用争竞都是全国第一的超高工资?而且比起那些老同志,胡卫东即使是虚报的年龄也才26岁,又有1米8的身高而且相貌堂堂,无疑是典型的“高富帅”,同时他还是多次率军抵御外国侵略立下赫赫功勋的大英雄。对少女的吸引力极大,而且因为胡卫东的气质在穿越前就已经形成,即使带了这么多年的兵,除非发怒,否则始终保持着学者的文质彬彬,也更符合刚刚从民国时期过来的国人的审美标准。
再加上胡卫东迄今尚未婚配过。不像大多数进城后娶妻的干部那样只是续弦或者干脆就是离婚后再娶,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胡卫东都是现在中国的头号钻石王老五,但奇怪的是,以党组织对党内同志个人生活的关心,与贺大姐、邓大姐的热心,居然一直都没帮胡卫东介绍过对象。高品质更新就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还是当年红十五军攻占杭州后胡卫东对吴健雄“过度”重视的结果,因为当时吴健雄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助教,胡卫东对她的重视程度却超过了很多国内顶尖的学者专家,他当时又是血气方刚的年纪,难免令人产生遐想。正因为大家都误解胡卫东已经有了意中人,自然就不会再给他介绍对象自讨没趣了,甚至接下来的几年里胡卫东没有半点动静,也被认为是四处征战而抽不出时间来办婚事。直到吴健雄于1941年9月结婚,大家才渐渐醒悟过来,原来胡卫东当时不是不好意思,他是真的没这个意思......
不过说老实话,虽然胡卫东一开始的确因为当年看过吴健雄年老时的照片而生不出兴趣,但相处的时间长了,记忆造成的影响就渐渐淡化了。正处于一个女生最有魅力的年龄段的吴健雄怎么看都还是一个青春靓丽的大美人,又是科学家、与他有很多共同语言,若说胡卫东一点心思没有起过,那是说瞎话。但是钱三强与吴健雄发现铀235的自分裂现象后爆发的争执令胡卫东果断地放弃了心中的绮念。
从那个事件中,胡卫东敏锐地意识到吴健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由主义者,在她的价值观里科学是高于国家的,而胡卫东则恰恰相反,为了国家的强盛,宁可世界科技的发展迟滞甚至倒退。如果两人真的结婚,在激情退去后,迟早会因为政治倾向的对立而出现大问题,结婚与恋爱不同,是要长期在一起过日子的,如果关系不和,那结婚等于是自找苦吃,普希金、徐悲鸿等人的例子就是再好不过的教训。
何况胡卫东掌握着大量的国家核心机密,伴侣必须绝对可靠,而那次事件后胡卫东连吴健雄直接参与核心科研项目的机会都给剥夺了,只让她搞些服务性的边缘课题,类似历史上曼哈顿计划中她所干的工作一样,显然对她已经失去了信任,以后只会利用她的才能,却不会信任她对国家的忠诚,结婚自然更加没了可能。而胡卫东一直认同伟人的那句“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原话是莎士比亚说的,太祖是引用。),既然决定了不与其结婚,就不会再有多余的心思......
不管如何,大家的确是误解了胡卫东的想法,也因此让他多打了几年的光棍(由于这个时空抗战初期的根据地远比历史上大得多,男女比例没那么失调,因而“二五八团”的规定早早就被取消了。),不过那些不知道此事的无知少女们还是纷纷寄来了求爱信,而且不光有国内的,来自国外的也多达数百封,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于苏联,原因是苏联为了提高社会主义阵营的声势,对胡卫东在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的卓越功勋和他为中国工业化所作的伟大贡献进行了大肆宣传,结果不少苏联的无知少女就将他视为了“白马王子”......
1...163164165166167...2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