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那年那兔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七百六十章 卫生运动
此外,一些生物学家还提出一个令当时国人难以接受的观点,他们认为当时危机四伏的外部环境与仍不太平的国内环境(四处流窜的马匪更是要到47年才能全部清除干净,而且政治运动也降低了国人的安全感,尽管烈度和广度已经比历史上低了不少。)激发了人类基因中的自保机制,使得生殖能力大幅增强,并拿出很多生物的例子作为佐证。
虽然这种论点在当时很难被国人接受,而这些生物学家拿畜生和人作比的方式更让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干部群众难以接受,以致于其中的不少人都因此受到了冲击,若非胡卫东知道他们所言并非胡说八道而伸出了援手,中国的动物行为学研究很可能陷入长期停滞。事实上,如果不是这种特殊因素的影响,中国自1940年1947年的这8年时间里每年都超过5%的恐怖出生率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
不过人口暴增的更重要原因还是人口死亡率的急速下降,在民国时期由于战『乱』灾害频繁加之『政府』腐败严重,百姓民不聊生,平均每年都有至少几百万的人口非正常死亡,而建国后实现了国内和平,『政府』大力推动的水利建设又大大增强了全国的防灾抗灾能力,使得自然灾害的危害大大降低,仅此一点,建国后每年就要比之前多增长几百万人
饿死、战死等非正常死亡的情况几乎完全消失,而新中国医疗水平的飞速提高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则更是功不可没。1943年中国的抗生素产量和用量均为世界首位。使得大多数细菌『性』传染病不再成为对中国人致命的威胁,而其他疾病的治愈率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此外对外科医生的大力培养和引进(主要来自日本)也大大降低了婴儿的夭折率和孕『妇』的死亡率,这其实才是影响最大的因素,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孕『妇』的死亡率下降事实上还大大提升了人口出生率,对人口的增长影响尤大。
而的颁布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则是“双管齐下”,增强了中国人的体质,免疫力也因此增强,得病的几率自然也就进一步降低了。但营养与运动见效其实都不是很快,就目前来说。影响最大的还是以“除四害”为标志的全民卫生运动
虽然初期一度因为缺乏生物学知识而将麻雀也列入了四害之中。但由于纠正得快,并未造成历史上差点让麻雀绝迹的后果,而蚊子、苍蝇、老鼠与臭虫虽然无法完全除灭,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至少在大城市的室内已经很难见到。以致于某些女『性』的人民代表甚至提议以蟑螂取代臭虫作为新的第四害
除了不断胜利、但永远也别想彻底胜利的“除四害”。这几年里卫生运动最大的成就应该是对于很多“地方病”的控制,其中类似“大脖子病”这种与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者“斑齿症”这种微量营养素摄入过多导致的营养『性』疾病在吴宪、郑集等营养专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已经开始迅速消失,特别是碘盐等营养强化食品的生产和推广更是意义极大。
而且。因为有胡卫东这个过来人的提醒,这个时空的碘盐推广过程中做到了区分情况分别对待,而且无碘盐的销售也比历史上的管束松得多,普通的商店也能销售,不限于县市的盐业公司,购买时也不再需要医生开出的甲亢等对应病症的处方。这样一来,化学实验、某些疾病需要的时候就方便了许多。至于某些人贪图便宜而不吃碘盐的问题,将无碘盐的价格定得比碘盐稍贵就行了,胡卫东弄不明白的是,后世无碘盐的价格已经定得比碘盐贵了,为何还要以“担心某些人贪图便宜而不吃碘盐”的理由对无碘盐的销氏格管制呢?[]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760
此外,解决难度更大的寄生虫病也得到了普遍的控制,令不少外国专家“十年内无法有效控制”的论断完全落空,这就不能不感慨太祖广泛发动群众、全民动员的威力了
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血吸虫病(准确地说,应该是日本血吸虫病,其他的血吸虫危害相对小很多。)的控制,在太祖广泛发动群众掀起的“除灭钉螺”行动中,全国大部分血吸虫病的主要疫区相继得到了控制。如历史上一样,太祖接到报喜后欣然写下了诗篇来表达自己的欣喜。但是深知历史上经验教训的胡卫东却在这时浇了一盆冷水,他撰文尖锐地指出现在还没有彻底铲除血吸虫病的威胁,不完全灭绝钉螺就不能放松(历史上日本就做到了,关键是要一直坚持,不能中途放松。考虑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持之以恒或许确实有些难度,但要说绝对做不到,那就未必了。),最终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南方各地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注1)的不懈努力,终于让钉螺这个物种在中国灭绝,从而彻底扫除了这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巨大威胁。
不过胡卫东也考虑到了经济成本问题,因此在灭除钉螺的群众运动坚持了整整五年、血吸虫病的感染率降低到万分之一以下后,他就又提出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应该交给生物学和医『药』学的专家来干,而不必一直将重点放在人力耗费极大的群防群控上,免得长时间地占用太多劳动力影响经济发展,就算人力有富余,也应该用到预测地震等更加重要的事项上。
注1:历史上日本人也花了差不多半个世纪,他们的国土相对狭小,灭绝钉螺的难度比中国小一些,但是他们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主要是『政府』和专业人士在搞,速度相对要慢一些,折算下来应该还是我们会快一些,历史上新中国灭钉螺的运动短短两年就有了明显的效果,只是可惜当时以为已经没威胁了而未能继续坚持下去,直到几十年后重新泛滥开来才引起重视,那时再想灭掉,难度就大太多了,要知道二十一世纪的人工可不是六七十年代能够比拟的
<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七百六十一章 潜在危机
ps: 感谢书友“洛花”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中国除灭钉螺的群众运动多年以后被当时刚刚成立的联合国卫生组织作为典范,但群众卫生运动最大的作用还在于改变国民的卫生习惯,不过如果教育没有跟上,目前取得的成果终究只是昙花一现,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努力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并加强科普教育,这方面中央同样十分重视,只是想要取得成果,却需要更多的时间。
说到教育,建国初期这几年取得的成果简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和扫盲运动这两方面。比历史上建国时多出来的至少2000万识字人口,使得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年就基本实现了五年制义务教育,1943年全国小学平均入学率第一次超过了90%,这还包括了义务教育推行稍晚一些的中南半岛。
即使是新疆西藏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入学率也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这固然有外来移民文化程度较高的因素,也得益于胡卫东顶着巨大的压力采取的一系列强制措施。不让小孩上学就把家长抓起来的极端措施自然是不行的,但是派部队一家家上门劝说、不让小孩上学就别想正常生活的损招却没少用,结合落后偏远地区小孩上学寄宿食宿全免的政策,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虽然其间也闹出少数群体**件,但还不致影响大局。而且客观上反而起到了“打草惊蛇”的作用,让那些潜在的危险分子自己跳出来,或者逼其离国远遁(注1),其实从长期来看有利于边疆的长治久安......
而扫盲运动作为一项应急性的措施,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益于当初部队里给新兵扫盲的经验,新中国大力开展扫盲运动后,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让大部分中年人都或多或少地认识了一些汉字,大大便利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而对那些二十多岁的文盲来说,参加扫盲班远比这个年纪进小学读书更容易接受。而获益则比中年人要大得多。因为他们还处于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的年龄。不过地方政府所办的扫盲班论教育质量,终究还是比不上学校与军队,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学与当兵依然是农村孩子改变其未来命运的最好出路......
虽然基础教育的成果十分喜人。但是教育战线乃至中央的领导干部都没有就此满足。在两个五年计划内确保全国初中平均入学率超过90%、毕业率超过70%。已经成为了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而太祖更是表示,即使中国未来参战。这个目标也依然必须不打折扣地完成。
虽然这个时空新中国建立时的基础比历史上好得多,但基础教育发展得如此之快,还是不可避免地牺牲了高等教育,深感科研一线人才不足的胡卫东对此多少有些微词,但他深知太祖对于“公平”二字执念甚深,终究没敢为此跟其争论,反正高等教育迟早也会跟着发展起来的,而且有普及的基础教育作为根基,高等教育也会获得更好的生源,虽然短期科技发展速度可能会受些影响,但长远来看的话,根深才能叶茂,因此也未必就一定是坏事......
因为这些原因,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持续下降,1943年中国的平均预期寿命更是一举超过了60岁大关,这已经接近西方列强战前的水平。而且胡卫东知道目前中国的抗生素无论是种类、效能还是产量都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新中国70年代的水平,医疗卫生水平也正在持续进步,在未来的五年里达到、甚至超过同时期西方的水平并不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后来的1950年时中国平均预期寿命就达到了69岁,这甚至比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都高了1岁,而这是在中国人均收入不及美国5%(其实差距没这么大,因为中国物价更低,但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也还是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因为当时美国的物价同样相当便宜。)的情况下做到的,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但是随着慢性病成为主要死因,中国医疗水平、特别是外科水平相较老牌帝国依然明显偏低的弱点渐渐暴露,加之美国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被迫完善并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使得平均预期寿命很快又重新超过中国,并一度将差距拉大到3岁,直到1970年之后才被中国再次超越,这次“寿命竞赛”与“太空竞赛”、“福利竞赛”一起成为冷战时期两大阵营间具有积极意义的“三大正面竞赛”而被后人津津乐道,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人口死亡率降低到1%以下,而人口出生率则超过了5%,人口增长不快才是怪事。这么惊人的人口膨胀首先令农业部门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若非1942年前中央坚持推行“备战备荒”的政策,1942年的大旱灾就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即使1943年取得了全国性大丰收,但人口照着这个趋势膨胀下去,也依然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
要知道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完成和化肥农药产量的不断增加,最容易见到成效的两大增产因素对粮食产量增长的帮助已经日益减小,在农业发展度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进入稳定期以后,即使生产条件和农业技术仍能不断进步,也根本不可能连年保持4%以上的粮食产量增长,虽然至少10年内都不必担心会饿死人,可是之前已经吃饱了的老百姓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反而必须省着点吃,这种事可是很容易引发严重政治危机的。
注1:在这个时空,二战期间中国有不少于十万人前往了苏联,战后由于苏联人口不足而颁布优惠政策大力引进移民,前十年里又先后跑掉了上百万,而由于苏联政府认为汉族等东亚民族难以同化而采取了歧视性政策,因此永久性的移民基本都是其他民族。(未完待续。。)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七百六十二章 中国民兵
ps: 感谢书友“太阳真人”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其次,则是日后的巨大就业压力,且不说这批“婴儿潮”中出生的一代人将来到了就业年龄后会给当时的政府带来多大的挑战,即使从宏观上来考虑,也必须意识到,由于人口的高速增长,城市里新增的工作岗位当中将有很大一部分被内部消化,能够留给农村进城人口的自然就不会有多少了,长此以往必然加大城乡差别、甚至造成阶级固化,这对于社会公平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显然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人口猛增可能带来的危险,就连一贯认为“人多力量大”的太祖也意识到了,他某次听取胡卫东汇报时就曾感慨道,“夫妇之间应该订出一个家庭计划,规定一辈子生多少孩子。这种计划应该同国家的五年计划配合起来。这两年中国的人口每年净增3000万以上,实在是太快了,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如今社会的生产已经计划化了,而人类本身的生产还是处在一种无政府和无计划的状态中,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对人类本身的生产也实行计划化呢?”
不过考虑到当时二战还在进行,此时控制人口增长显然不合时宜,而且人口多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特别是在世界大战中,人多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力量,要知道即使是历史上抗战期间贫弱落后的旧中国也能够获得五大国的地位,靠的不就是那四五亿的人口吗?
而且比起海量人口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今的7亿中国人已经不再是解放前的一盘散沙,在组织力超强的赤色党领导下,他们已经拥有了令任何侵略者都望而生畏的伟大力量,这就是新中国堪称世界第一的民兵体系......
1943年,全国范围内超过80%的地市都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民兵体系,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后备役力量最为雄厚的国家,如果只论人数,甚至超过了全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1944年中国的后备役力量主要包括:武警消防部队200万(国家初定、而且地盘比历史上更大,所以警察的数量较多。)。生产部队(包括但不限于建设兵团)基干民兵100万。其他公安干警300万,地方基干民兵500万,生产部队普通民兵800万,地方普通民兵3000万。受过基本军事训练的人数超过1.5亿。堪称是“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更难得的是,中国的民兵后备役不但有数量,更有质量。其中武警消防部队与生产部队的基干民兵基本都是解放军作战部队退役下来的老兵,而且平时也经常接受生与死的考验,一旦全面战争爆发,他们只需要整训半个月就可以派上战场,不算技术兵种的话,战斗力绝不逊于苏联的“影子部队”。二级预备役的1600万人也都经过相当程度的训练,最多整训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成为合格的作战部队。其实光是这两级预备役的力量,就足以抵御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全面入侵了。
民兵的大力发展不但直接巩固了国防,更在全国范围内营造起了强烈的尚武气氛,一时间国内的年轻人无不以参加军队为荣,进不了正规军就当民兵,民兵也选不上就穿身军装自我安慰,这对于扭转中华民族自宋代以后日渐文弱的民风,具有无法估量的重大意义。而有胡卫东这个穿越者的保障,这股风气持续的时间会比历史上长得多,长到尚武之风将如先秦时代一样再次铭刻到中国人的骨子里......
不过由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一等列强都与中国有过大的过节,为了预防最坏的情况,赤色党中央对于多达3000万人的第三级预备役也同样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以致于其中随便抽出一个人来,都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累计军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用军用步枪打过至少50发子弹,分解和组装过制式步枪、机枪和军用手枪,投掷过拉响了的木柄手榴弹和无柄手榴弹,埋设并起出过至少1个地雷......
据胡卫东估计,由于如今的中**工实力更强,训练器材与弹药都更加充足,如今的中国民兵实力甚至超过了历史上70年代的水平,要知道当时中国的普通民兵出了国都能横扫缅甸政府军的、更曾不止一次让台湾派回大陆的“特种部队”举手投降......
胡卫东这可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如今的中**工虽然不像当初那样新武器层出不穷,但实打实的产能却已经远非抗战时期可比。由于中国陆军的建设是以轻步兵为核心,因此产能的分配也与列强大不相同,轻武器占比极大,尤其是班排一级的基本装备——步枪、轻机枪、火箭筒和手榴弹,产量更是惊人。
1943年中国一共生产了二百四十多万支质量检验合格的突击步枪,开始逐步减小产量的半自动步枪也生产了150万支以上,由此中国的军用步枪保有量超过了1500万支,这还只是质量达到军队合格标准的数量,总数世界第一基本上没有什么疑问,而且中国不像美国那样有很多有钱人收藏很多枪支满足自己的癖好,因此实际上能够分配到枪械的比例更高。敢于将超过1000万支军用步枪、甚至机枪和迫击炮交到人民手里,充分说明了如今的赤色党与中央政府是多么自信......
与步枪相比,轻机枪产量7万余支的数据看起来虽然偏少一点,但考虑到民兵这方面的需求相对较小,实际上也足够用了,而且因为中国现在的主力轻机枪是采用了班族概念设计的八一式班用轻机枪,需要增加产量时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八一式突击步枪的生产线,只需稍作改动即可,理论上就算一年想造上百万支都没有任何难度......(未完待续。。)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七百六十三章 质量与数量
枪械再多,如果没有充足的子弹,那也不过是废铁而已,也不知道是不是当年缺少子弹的记忆太过深刻,还是民兵训练的需求太大,中国子弹的产量即使在获得和平以后也依然持续增加,1943年中国创纪录地生产出了超过100亿发子弹,就连财大气粗的美国都比不上。更可怕的是,这些子弹当中有超过80亿发在当年就被用掉,其中民兵的消耗占了大头,可见中国的民兵训练有多么严格,而年产量超过5000万枚的手榴弹与超过3000万颗的地雷也是说明了同样的问题......
由于国力所限,中国不可能像传统列强那样主要依靠飞机和火炮来反坦克,因此物美价廉、携带方便的40mm火箭筒就成了生产的重点,43年中国40火箭筒的产量达到了15万具以上,总保有量则超过40万具。而在操作人员方面,二级后备役以上都进行过实际操作,即使是普通民兵也都接受过理论知识的教育,宣传的口号是“人人都学打坦克”......
与其一样深入人心的口号还有“人人都学打飞机”,只是大口径高射炮的生产对工业基础的要求太高,即使中国如今已经今非昔比,也还是难以兼顾产量和质量。因此1943年中国75mm以上口径高射炮的产量也才刚刚突破300门,哪怕算上海军的舰载高射炮也仅有400余门,即使充分利用了当初历次战争中的缴获。总的保有量也不过一千多门,与那些能够年产大口径高射炮上千门甚至几千门的老牌列强根本没法比。
因此目前中国的地面防空还是以相对容易生产的小口径高射炮乃至于高射机枪作为核心,但即使是高射机枪,年产量没还没超过10000挺,所以与“人人都学打坦克”相比,“人人都学打飞机”只能是个口号。也正是因为这样,胡卫东才急于将喷气式飞机搞出来,因为数量没法与列强抗衡,就必须具备性能的优势。
事实上,这个时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思想其实是“战术上以质量弥补质量。战略上以数量弥补质量。”。也就是说,如果只是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那么中国的技术兵器即便数量不如顶级列强,也可以依靠更好的性能来获得战场上的优势。这便是质量弥补数量;但是若与顶级列强之间爆发不死不休的灭国之战。由于中国科技与工业整体上的落后。即便技术兵器的性能暂时具备优势,也终将因为产能不足被敌人消耗殆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回到老路上来,依靠人民战争与敌人抗衡,这就是数量弥补质量了......
说到喷气式飞机,关键在于喷气式发动机,而胡卫东顶住巨大压力保护下来的吴仲华也没有让他失望,1943年中国的首架喷气式飞机成功试飞,虽然这个时间比德国与英国都晚了不少,但是我们不但起点更高、飞机的设计直接仿照了历史上的成功机型歼5,而且步子也更稳、中国第一款涡喷发动机于同年定型并开始批量生产,即使以胡卫东的谨慎,都确信来年中国的歼-2喷气式战斗机就可以定型并开始批量生产了,它也必将为中国取得比当初歼-1更大的性能优势,而在可靠性方面,其成熟的设计更是能将外国那些问题一大堆的创新性产品爆出一条街......
与飞机一样,脱胎于后世59式坦克的中国首款主战坦克距离定型投入现役也已经为时不远,虽然胡卫东不知道德国弄到59式坦克原型的设计图后会鼓捣出什么样的改型,但他可以肯定,绝对比不上目前中国研发的这款,因为这款新型坦克上面将会第一次应用1943里取得重大突破后已经可以投入实际应用的复合坦克装甲和高初速滑膛坦克炮这两项关键技术,而同样重要的双向稳定仪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改进也已经看到了实用化的曙光,坦克一旦具备了行进中炮击的能力,那些炮击前需要停下来的现役坦克在其面前就完全和靶子一样。至于“三防”,胡卫东选择的自用版设计上本来就有这个要求......
除此之外,由熊大缜博士主持领导的红外夜视仪项目在经过长达七年的艰苦研究后终于结出了硕果,而且直接跳过了主动式红外夜视仪的阶段,直接研制成功更具实用性的被动式红外夜视仪,令解放军本就居于世界前列的夜战能力更上一层楼。得知这个喜讯后,胡卫东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七年来他顶住压力一直支持这个毫无成果的项目,甚至还因为保护熊大缜的目的而与他本人关系恶劣(因为胡卫东一直公开说他是书呆子,熊大缜得知后自然不会高兴,却不知这都是为了保护一直言行不谨的自己......),如今总算收到了成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