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士回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真实的狼
天色完全黑了下来,刘肇基这才默默地回到了城外的指挥帐篷。晚饭都没吃,铺开纸笔,刘肇基给罗剑和史可法分别写了一封信,把归德战役的详细情况作了汇报,对此次战役未能达成战役目的作了深刻的检讨,情绪极其低落的刘肇基甚至向罗剑和史可法提出要辞去一军军长的职务。
刘肇基在信里也提了建议,要求总部同意一军在归德进行整训,并请求罗剑派人前来指导。
天还没亮,两封信就被快马送了出去。在没有接到更新的指示前,一军在归德停了下来。部队开始了从上至下的整训。
在全军的团以上军事会议上,刘肇基作了深刻的检讨。这几天刘肇基也在分析整个归德战役,他认为没能达成战役目的,最根本的原因在自己身上。
首先就是在攻下了虞城后没有乘胜向归德进军。给了豪格重新调整部署的时间,尤其在获取豪格准备拼命的情报后,因为担心部队伤亡太大,而采取了小心谨慎的策略,正是因为过于小心谨慎,才造成了后来的结果。
其次就是对豪格所属汉军的顽强程度认识不足。以为这些汉军跟以前的汉军没什么两样,枪炮一响,纷纷跪地投降。但豪格所属的汉军以前并没有跟国防军交过手,且其在南下的过程中杀戮极重,害怕国防军不放过他们,这才拼死抵抗。也正是这些汉军在城里拖住了一军,这才让豪格能够从容逃跑。
第三点刘肇基尤为自责,那就是对新式装备认识不足,骑兵旅八千人已经全部换装,而换装后的骑兵旅训练时日虽短,但战斗力已经远超清军骑兵,而在骑兵的使用上,刘肇基认为自己太过谨小慎微,不敢放手让骑兵旅与清军骑兵交手,这才导致清军骑兵可以从容遁去。
就在一军在归德整训了十天之后,刘肇基分别收到了史可法和罗剑的回信。
先收到的是史可法的回信,史可法对归德战役能够消灭清兵十万人是十分满意的,他一直认为要把清兵赶出中国,并非一夕之功,象归德战役这样能够大量歼灭清军有生力量,他是十分乐见的。
史可法要求刘肇基继续稳打稳扎,逐步向河南推进。至于刘肇基的请辞,史可法根本没当一回事。作为国防军中的元老,目前没人能够代替刘肇基,就从对归德战役的认识上,史可法认为刘肇基既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这就够了。
史可法还给刘肇基带来了好消息,那就是一军楼挺师的装备马上就要启运了,这样一军全军都能更换扬州二式步枪。史可法要求一军在归德继续整训,等楼挺师全部换装以后再向河南推进。
刘肇基是两天后收到罗剑的回信,罗剑的认识与史可法颇有些不同,他非常认同刘肇基关于这次战役没有达成战役目的的认识,不过他并没有责怪刘肇基,只说了一句话,“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罗剑给了一军一个月的整训时间,整个河南境内随着一军停下进攻的步伐开始整训而暂时平静了下来。(未完待续。)
猛士回明 第三百零四章 不战之战
随着国防军的步步紧逼,沧州的气氛愈加紧张起来,但国防军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这种剑悬在头上并不落下的日子让谭泰整天都觉得喘不过气来。
七师已经推进到了离沧州城二十多里的张官屯,对面就是清军的防线,除了双方的炮兵偶尔互相打上几炮之外,战斗并没有发生。
天气慢慢暖和了起来,虽然还不能脱了厚厚的棉袄,但太阳照在身上已经开始暖洋洋了。
七师的指挥帐篷外,一大群人坐在小马扎上,春日的阳光照在身上让人感觉很是惬意,一群人正在谈论着什么。
其中一个小马扎上坐着一个披了一件大衣的小伙子,脸上还敷着药,胳膊也吊着一根绷带,如果走近了看,就能认出这个刚刚剃了光头的小伙子正是在清兵防御阵地上因为看传单被将领鞭打的秦虎子。
秦虎子很紧张,说话都哆嗦着,因为他知道跟在坐在一起的都是国防军的大官,连满清朝廷都害怕的那位“天使”大都督也在,坐在旁边的几个老兵也都剃着光头,身子也绷得紧紧的,显然也是无比的紧张。
那天因为看国防军的传单被千户狠狠鞭打了一顿,清军并没有放过已经被打得皮开肉绽的秦虎子,第二天在阵地后面就立了一排桩子,包括秦虎子在内的几十个因为偷看传单被抓到的士兵被吊在了桩子上。
被吊着的士兵陆续死去了七八个,秦虎子能够活下来还得感谢寒冷的天气,到了晚上气温下降得厉害,将领们全都缩进帐篷里烤火去了,同村几个老兵才偷偷给虎子喂了一些热水和吃的,这才让他坚持了下来。
不过因为秦虎子被吊打引起的极端不满的情绪在虎子的老乡之中悄悄的蔓延着,就在将领们宣布第二天将要处死这些士兵的时候,这种情绪达到了顶点,而恰恰也在这天,七师推进到了防御阵地前。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虎子的老乡们联合了几百士兵,把吊在桩子上的士兵都给救了下来,偷偷越过防线跑进了七师的进攻阵地。
虎子伤得很重,又被吊了这么多天。等七师卫生队把虎子抬到帐篷里时,他已经奄奄一息,不过命大的虎子终于还是熬了过来,在卫生队住了十几天,小伙子已经能够坐着说话了。
象虎子和他的老乡一样的故事这些天一直在上演着。不过故事的起因各不相同罢了。
乙邦才已经让参谋部做过统计,这半个多月以来,从清兵那儿逃过来的士卒已经超过了五千人。
尽管罗剑对攻心战的成果已经非常满意,但王强颇有些不耐烦了,他的七师上下求战的心情也是十分迫切,谢奎已经几次跑到罗剑这儿请求发动进攻,但罗剑并没有同意。
罗剑考虑得比较长远,现在全国三个主要战场是一盘棋,刘肇基的一军在河南战场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这就决定了满清朝廷仍有余力把战争撑下去。
罗剑现在还在等黄得功的消息。如果黄得功率海军陆战队以及二师、五师进展顺利,洪承畴集团将再无力给满清朝廷提供赋税和粮草上的支持,到那个时候,不用如何发力,清兵也无法维持其庞大的军队数量,崩溃是迟早的事。
今天天气很好,罗剑在帐篷外遇到了被扶到外面晒太阳的秦虎子,这才让人把虎子扶到帐篷前,又让人把先前投过来的虎子的几个老乡喊到起聊聊天,他想从聊天中掌握清兵更多的信息。
尽管虎子和他的老乡们都很紧张。很多时候都是答非所问,但罗剑还是从与他们的谈话中得到不少有用的信息。
其实清兵中的汉军士兵绝大多数都是象虎子这样为了混口饭吃从的军,想让这些士兵有国家和民族观念的要求似乎有些高了,先贤说过的话并非没有道理。“衣食足而后知礼仪”,让大量在饥饿边缘的百姓们去爱国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这次国防军采取的“攻心战”显然点中了清军的“死穴”,因为目前清兵中的汉军已经到了饥饿的边缘。
虎子和他的老乡们对国防军最感激的是让他们能够吃饱肚子,因为他们自从被调到河北前线以后,基本都没吃饱过。
满清的粮食紧缺罗剑是知道的,如果这个情报都得不到。那安全部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京畿地区粮食尤为紧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要数满清贵族的“圈地”政策了。
连年的天灾人祸造成了人口锐减,京畿地区是战争的重灾区,人口减少尤为突出,土地资源本来并不缺少,但满清贵族入关后,多尔衮于顺治元年就颁布了圈地令。
这个所谓的“圈地令”名义上说是把近京各州县“无主荒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实际上却是不分有主无主大量侵占畿辅地区汉族居民的产业。“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内所有皆其有也。妻孥丑者携去,欲留者不敢携。其佃户无生者,反依之以耕种焉。”
满清贵族自己是不会从事生产的,这些圈来的土地只能由其家奴或者佃户耕种,而这些贵族本身又不用交纳赋税,如此一来,尽管京畿一带土地不少,但满清朝廷从其中却毫无所得。
多尔衮去年曾经想解决这个问题,但在他刚刚准备采取铁腕方式强行执行满清一体纳粮的政策时,从满清贵族上下爆发的极大阻力让多尔衮害怕了,他知道,如果他一意孤行地要干下去,他的地位恐怕立即就会不保。
本来一个新兴的王朝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百姓们休养生息,让整个国家慢慢恢复元气,但由于罗剑等人在扬州的出现,满清朝廷没有机会这么做,反倒在建国之初就开始了对百姓的疯狂压榨。
满清朝廷压在统治区百姓们头上的赋税之重,比起明末崇祯年间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如此重的赋税,百姓们生产的积极性被严重消弱,据安全部的报告说,去年河南、陕西等地的粮食产量不增反降。
这两年满清朝廷主要靠两湖的粮食支撑着,但随着国防军封锁了运河,满清从两湖运粮的成本大增,超过一半的粮食被消耗在运输途中。再加上洪承畴也在不断扩充自己的军队,军队数量从几万人增加到了三十几万,这也让洪承畴能够提供给满清朝廷的粮食在去年就开始大幅度减少。
南京政府并没有就一些粮食新作物对满清进行封锁,象红薯和玉米、土豆等,罗剑考虑的是与其以后推广这些农作物,还不如就让它们现在开始在全国传播。但让罗剑没想到的是,即使这些农作物已经开始在满清统治区传播,但满清的粮食危机仍然越来越严重。
大量扩充军队是造成粮食产量始终上不去的根本原因,把主要劳动力的青壮都抽走了,粮食产量能上得来才怪。
封建社会里钱粮往往是连成一体的,粮食紧缺基本也就意味着财政上的窘迫,满清军队中汉军长期不能按时发饷已经成为习惯。
据虎子和他的老乡们说,即使国防军不打来,汉军中每天都有很多人逃跑,满清军队对这些逃跑的士卒采取了极为严酷的措施,往往一人逃跑,整个小队的人都要受到连坐,而被抓回的士卒往往都被杀鸡儆猴,绝大部分都被毒打至死。
听到这儿的时候,王强和七师的几个军官开始若有所思,对罗剑并不急着进攻似乎理解了不少。
就在罗剑找虎子他们谈话的第二天,七师的进攻阵地上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几十个铁皮喇叭出现在阵地上,几百个专门挑选出来的大嗓门士兵开始轮番用这些铁皮喇叭对清兵喊话。
喊话只是措施之一,阵地后方架起的一排大锅正冒着气,大米饭的香味不时飘到清兵的防御阵地上。
开始有不要命的清军士卒冒着火铳和弓箭的射击跑向七师的阵地,到了阵地后方拿起碗盛上一大碗米饭就开吃。
王强发现这个情况之后,开始命令部队给这些跑过来的清兵士卒提供火力掩护,在七师专门挑选出的神枪手掩护下,越来越多的清兵士卒跑到了七师的阵地上。
很快与七师相邻的马应魁师的进攻阵地上也开始发生相同的一幕,为了更好地让清兵士卒能够逃过来,罗剑甚至命令七师派出了一千多名士兵去帮助马应魁。
沧州城外各个防御阵线上发生的一切谭泰当然很快就知道了,他有些不理解,他知道以国防军的攻击能力,这些防线并不能阻挡他们,但他们为什么非要这么做?
但是当谭泰接到已经开始有上千的士兵集体逃往国防军那边的报告时,他似乎明白了国防军的意图。
谭泰知道国防军并不在乎有多少清兵投诚过去,他们这是要彻底摧毁汉军的军心士气,再这样下去,沧州之战根本不用打了,光是沧州如此也还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这种蔓延在汉军士卒中的情绪会象瘟疫一般向整个清军传播。
尽管谭泰知道这是一场必败的战斗,但他还是不甘心。
就在发生成千士兵集体逃亡事件之后的第二天,谭泰命令石廷柱组织了一次对国防军的进攻行动。
谭泰的这次进攻行动对象是马应魁师,在他看来,国防军的这个师并不象七师那么可怕。
参与进攻的清兵有三万多人,谭泰并不是想灭了马师,他知道这根本不可能做到,他只想通过这次攻势行动打扰国防军的攻心战。
石廷柱采取进攻方式是夜袭,五千多骑兵和三万步军将在今夜子时对马应魁师发动全力进攻。(未完待续。)
猛士回明 第三百零五章 夜袭
罗剑吃过晚饭后就在自己的帐篷里处理着各种公文,这些公文都今天下午才送到的。
“吴三桂已经走了,带了二千支扬州一式步枪,还带走了大量的农具种子。”罗剑一边翻看着文件,一边轻轻地念叨着。
吴三桂看来是想在北美扎根了,否则他不会带那么多的农具和种子,依他以前的性格,哪里会想到去从事生产?这是好事,罗剑心里想道。
化肥的推广遇到了一些麻烦,除了扬州附近的农户,很多地方的百姓们实在不相信这些亮晶晶象雪子一样的东西能拿来当肥料,史可法已经安排大量政府官员到乡下做工作去了,春耕在即,这事可不能耽搁了。
史可法对这个事情极为上心,他这段时间基本都在乡下穿梭,已经从江苏跑到了浙江一带。
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农户可以先使用化肥,待秋后粮食真的大量增产之后,再用粮食来抵买化肥的钱,如果农户的粮食没有增收,则化肥不要钱,假如因化肥导致农户粮食减产,则政府补足农户的损失,这就是史可法为了推广化肥采取的政策。
从镇江到常州的铁路随着天气转暖也开始动工,预计今年六月就能修到上海县。
“上海?”罗剑从这份公文上看到上海,自从去年安排王秀楚到上海任职,上海现在到底发展得怎么样了,罗剑很想知道,却一直抽不出时间去看看。想到这里,罗剑在公文上写下了一句话,“请速将上海县的情况报知。”
卢渭从北美回来后,郑成功率舰队配合黄得功作战去了,他开始回归他的老本行,回到了远洋贸易公司,最近正在组织一次大规模的东南亚贸易。
“又有三百多家工厂注册登记了?”看到这儿,罗剑有些吃惊。
这些年各种工厂在南方各省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其实有些工厂是被逼出来的,随着规模化生产的逐步兴起,许多小作坊开始面临困境,为了生存。不少小作坊开始联合起来生产,目前看来还能抵挡一阵子,但罗剑知道,随着以后技术不断发展进步,这些由小作坊演变过来的小工厂将逐步被淘汰。
而中国人喜欢一哄而起的毛病在创办企业的时候被暴露得淋漓尽致。就象当初的玻璃厂一样,不少人见玻璃制品是暴利,开始纷纷上马建厂,结果到了今年玻璃制品已经大量滞销,南京商会已经不止一次要求政府组织到日本和东南亚的贸易,许多商人积压的玻璃制品还等着政府帮他们想办法找到销路。
罗剑不是学经济学的,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也没有办法,现在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只是罗剑想到到了这些生产效率仍旧低下的工厂开始被淘汰的时候,政府必须要想办法解决工人们的生计问题。这个事情得及早着手准备,罗剑提笔给史可法写了一封信,把他的想法给史可法详细谈了。
就在罗剑正要拿起另一封公文继续看的时候,帐篷外的一声报告声让他停了下来。
来人是马应魁派来的,今天阵地前清兵管得特别严,从下午开始就没有一个清军士兵跑过来,这让马应魁觉得有些奇怪,打仗打成精了的马应魁觉得情况有些怪异,这才派人站在临时抬起的高台上用望远镜仔细观察清兵防御阵地后面的营地,发现大量清兵正在集结。
“这是要对我们发动夜袭啊!”很快就得出了结论。马应魁一边安排部队做好准备,一边派人向罗剑报告。
“有几万人?”罗剑向马应魁派来的参谋仔细询问着。
“报告大都督,看清兵集结的规模,师长判断他们会出动三万以上的人马。”参谋回答道。
“清兵人数太多。又是晚上,你们师要想把这些清兵全部留下来恐怕有些困难吧?这样吧,我让七师派两个团帮你们师把清兵的后路给断了,你赶紧回去告诉你们师长。”罗剑说道。
参谋高兴地走了,罗剑赶紧让人把王强喊过来,王强决定亲自带两个团前去。他还没打过夜战,对此时的夜战有点好奇。
等王强带着部队出发了,罗剑也没有睡,和乙邦才在帐篷里聊着天等结果,两人聊到了夜袭这种作战方式。
夜袭是对付优势敌人的一种有效方式,明初的名将徐达就曾用夜袭的方式在太原城外用劣势兵力打败了元朝王保保的十万大军。
夜袭的关键在于出其不意,充分利用夜晚的掩护,让对手不知道你到底来了多少人,让敌方的营地发生混乱,变得毫无组织,甚至发生营啸,成功的夜袭,进攻的一方总能获得极大的战果。
不过据乙邦才说,明朝军队很久都没有打过夜战了,这是因为明末的士兵大多有“蒙雀眼”,也就是夜盲症,现在清兵中的汉军大多都是以前的明军,乙邦才估计他们同样也有夜盲症。
“大都督,咱们这是把谭泰逼得没招了啊!竟不顾士兵中有大量的‘蒙雀眼’而发动夜袭,简直把士兵们的性命不当一回事了。”说到这里的时候,不愧是国防军的总参谋长,乙邦才很快就得出谭泰是被迫发动这次夜袭的。
“是啊,现在的战场相对透明,咱们装备了那么多的望远镜,两军对峙的距离又这么近,清兵的一举一动咱们尽收眼底,想要突袭那是不可能的了。估计谭泰也是明白这一点,只是想试试运气罢了。”罗剑呵呵一笑说道。
“大都督,咱们的粮食恐怕有些紧了,到明天早上又要增加几万人,粮食只能吃七八天了。”乙邦才笑着说道,这还真是幸福的“烦恼”。
“对了,对俘虏咱们还得仔细甄别,对以前做恶太多的,不能无原则的放过去,该杀的要杀,该劳改的要送去劳改。今年的俘虏会越来越多,咱们得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在负责这个事情。”罗剑并不担心粮食问题,刚才的文书里就有报告说后勤运输船只明天就能到德州城外。
抬手看了一下手表。已经晚上十一点半了,半夜天气已经变得很冷,罗剑拿起大衣披到了身上。
帐篷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慢慢朝远方去了。罗剑知道这是七师的留守部队在作准备,七师这边虽然没有发现对面的清兵有异常举动,但马应魁师的营地离这儿并不远,只有八九里距离,万一清兵夜袭的对象是七师。这边也能做到有备无患。
“走,咱们出去看看。”罗剑对乙邦才招呼道,说着披着大衣走出了帐篷。
走到帐篷外面才知道刚才的脚步声离得还比较远,只是夜晚的声音传得远罢了。除了七师营地的大门口亮着两盏马灯,整个夜晚里看不到一点亮光。
“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看来谭泰今天的日子选得不错啊。”罗剑对刚刚跟出来的乙邦才说道。
“谭泰的日子是选得不错,但袭击的对象却选择错了,今晚又会让他后悔一阵子了。”乙邦才笑着说道。
突然一阵人喊马嘶从东北方向传来,瞬间打破了宁静的夜晚。罗剑和乙邦才都下意识地朝这个方向望去。
最先看到的几盏若隐若现的灯光,不一会儿两排火光冲天而起,离这么远都能看到人和马的影子在火光中晃动。
一阵沉闷的枪声响起,其中夹杂着一些清脆的枪声,罗剑和乙邦才都知道这是扬州一式步枪的声音,其中清脆的枪声肯定是七师配属给马师的一千多人开的枪。
罗剑能够感受得到准备偷袭别人的清兵在突然遇到伏击时的慌乱,更何况对手有着强大的火力。
不一会“投降不杀”的喊声就隐约传了过来,这是用铁皮喇叭喊出来的,又过了一会儿,罗剑隐约听到了“投降就有大米饭吃。”的喊声。转头看了一眼乙邦才,乙邦才会心的一笑,显然他也听到了。
“参谋长,回去睡觉了!情况让他们明天早上再报告。”罗剑见大局已定。不想再看下去了,尽管穿上了大衣,但帐篷外面还是冷得让人直打哆嗦。
“大都督,你去歇息吧,我得守着把情况搞清楚,否则我哪里睡得着啊!”乙邦才笑着说道。
“那你到指挥帐篷里守着吧。外面太冷了。”罗剑说完就回去就脱衣上了床,躺在床上罗剑却并没有睡意,今天看到那么多的公文,有些思路还得再捋一捋。
尽管一军在河南打得并不理想,但这并不影响全国的大局,罗剑知道今年之内打败满清应该不成问题,现在要考虑的是战后的事。
最让罗剑感到头疼的是政府的改组,现在的政府之所以称为临时政府,是因为他只是战时政府,是为打败满清而成立的,现在临时政府的许多机构都不完善,战后肯定还得逐步把这些机构完善起来。
而完善政府机构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尽管现在在南京、杭州和广州已经有三个行政学院,但这三个行政学院的架子都不大,每个学院也只有二千多人在校。
六千多人对于全国来说,显然人数太少,一旦从满清手里夺回了大量地盘,行政人员的严重缺乏就将显现出来。
山东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山东全境现在已经基本收复,但是从去年到今年,南京政府只给山东安排了二百多名官员,许多府县还在大量使用以前满清朝廷的官员。
罗剑并非对以前投靠满清的官员有什么看法,这些人并非在大节上都有问题,不少府县的下级官员完全是被上级裹挟着投靠了满清,也就是说满清当初是对明朝的官府全盘进行了接收。
现在全盘接收显然不行,南京政府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跟以前有着本质的不同,以前的官府被称为官老爷,而现在的南京政府基本是服务性质的,使用以前的官员,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恐怕南京政府不久也会被他们变成官老爷。(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