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士回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真实的狼
阎应元侃侃谈着,黄得功和郑成功似乎都听出了一些端倪,期盼的神色再次在两人脸上出现。
“咱们攻不下武昌城,但是咱们可以困住武昌城。我觉得咱们没有必要去攻打现在我们并不需要的城池,我们的海军陆战队就驻扎在武昌城外,咱们也修工事,就在这儿跟他们长期对峙下去,起码咱们要做出要长期围困他们的样子来。”
阎应元在放在茶几上的作战地图上找了一个地方,指着这地方说道。
“丽亨,你的意思是咱们再用二师和五师向湖北其他地方进军,把其他地方都拿下来?这样一来他们只能困守孤城,根本控制不了整个湖北了?”
老而弥辣的黄得功一下就听懂了阎应元的意思,开口问道。
“这样湖北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湖南那边二军的困局如何得解?”郑成功疑惑地问道。
“呵呵,这个问题咱们不能走进死胡同里。督师把二军遇到的困难转告我们,是希望我们在湖北给洪承畴足够的压力,现在我们已经兵临武昌城下,我想佟岱肯定早就派人去给洪承畴报信了,我就不信洪承畴对丢了湖北会无动于衷。再从另一个方面说,我们离二军实在太远,这种围魏救赵的策略不是短时间可以起到效果的。”
阎应元再次指向地图,接着说道:
“咱们这儿离衡阳和柳州一线有一千多里,倘若洪承畴真的能吃掉二军,恐怕任何救援都来不及了,我想二军目前只是遇到了困难,并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别的不敢说,就是二军的一百多门火炮,只要不是炮弹打光了,就足够清兵喝一壶了。”
黄得功和郑成功都不再说话,认真地听着阎应元分析下去。
“以我们现在的实力,要给二军提供足够的支援并非难事,咱们的海上运输现在已经非常快捷,我在想,如果二军真的遇到了不能解决的困难,恐怕督师他们已经把南京或者杭州的守备师给调过去了。”
阎应元抬头看了一眼武昌城,又低头看向茶几上的作战地图,指着武昌城附近的几个重要据点说道:
“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兵临武昌城下,只要在他们的火炮打击范围之外就行,这样我想清兵短时间内是不会出城与我们决战的,但我们不用着急,等二师和五师都赶上来,就让他们先把这些据点逐个拔除,然后再向四面出击,把他们的各县都给占领了,这些消息还不必对武昌城里的清兵封锁,黄部长,如果你是佟岱,你还能在武昌城里呆得住吗?”
“好!咱们就这么干!”黄得功使劲一拍茶几,差点没把茶几上的水杯给拍跳起来,急忙又伸手按住了茶几。
“行,只要大都督没有新的命令,我们舰队就在这儿配合你们,一定要把武昌城里的清兵给逼出来。”郑成功高兴地点点头。
对着地图,三人又具体商量了行动计划,今天已经晚了,要登陆也得明天一早,阎应元坐着“岳飞”号上的小艇到了几艘运输舰上召集他的部属又开了一个作战会,对登陆以后的事宜进行了详细安排。
佟岱在武昌城头举着一个单筒望远镜看着江面,见国防军的舰队远远停在了江面上,觉得有些奇怪,他们难道是来逛一圈就走的?到了为何不对武昌发动进攻?
一直等到天黑,也不见国防军的舰队有任何动作,佟岱心里愈发着急起来,他想学着三国里张飞那样大吼一声,“你们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为何?”
直到第二天早上,佟岱又跑到城墙上看向江面,他的内心非常期待国防军就此退去,他的平安日子可以依旧。举着望远镜看向昨天的江面,舰队真的不在了。
还没等佟岱高兴起来,一名部将指着前面喊道:“他们到了那儿!”
佟岱这才移动望远镜看向部将手指的地方,看了半天,心也慢慢凉了下来。
郑成功命令舰队于昨晚就靠向了岸边,靠岸之前还专门派小艇上岸找了附近的渔民,打听了这段江面的水深,他生怕两艘战舰在这里搁浅了,那还真麻烦大了。
天刚一亮,阎应元就带着海军陆战队开始登岸,营地就选在江边不远的地方,这儿离武昌城只有三四里地,清军的炮火是打不到的,但舰上的火炮却可以随时给海军陆战队提供火力支援。
阎应元亲自带着两人千负责监视武昌城的清兵,就在武昌城墙上无数目光的注视下,士兵们开始搭建帐篷,整理营地。
海军陆战队的安营扎寨差不多花了大半天的时间,按说部队宿营根本要不了这么长的时间,但海军陆战队似乎是要在这儿长住,营地打整得极为细致,阎应元甚至派人找来了许多木料,在营门口搭上了一个大门。
佟岱在城墙上看了很久,佟岱并不是没有起派兵出城突击的心思,但这么近的距离,让他把国防军所有的动作都看得十分清楚,当他看到海军陆战队已经在营地前方构筑了防御阵地时,他就已经让一万多士兵做好了出击攻击的准备。
但是当他仔细搜索发现两艘战舰已经横着对向武昌城,舰侧的火炮已经昂起头来,随时准备开火的时候,他命令部队停了下来。(未完待续。)
猛士回明 第三百一十一章 经典战术
湖北的春天尽管比河北要早上许多,但二月中旬的天气依旧有些寒冷。
阎应元如同往常一样早早就起来了,习惯性绕着整个营地走了一圈,起床号才响起来。
从帐篷里拿出望远镜,阎应元看向了武昌城头,城墙上依旧有无数的清兵守着,国防军就在城外,他们肯定害怕国防乘夜突袭,估计一晚上都没睡吧。
海军陆战队开始组织部队出早操,武昌城上的清兵就远远地看着,这种出操的方式对他们来说也颇为新鲜。
海军陆战队出操的口号声把佟岱给惊了起来,昨天晚上他并没有回府去睡觉,他真的担心国防军乘夜突袭武昌城。
当然他是不用连夜守在城墙上的,但也并不敢回到自己府里歇息,只在城墙边上找了一个院子睡了下来。
晚上睡得很迟,佟岱早上起不来,直到亲兵跑来喊他,说国防军要撤了,佟岱大喜,飞快穿上衣服,顾不上洗脸漱口就跑到城墙上。
不用望远镜也能清楚地看到一队队国防军士兵正列队往江边走,显然是要登船离去,佟岱睁大了眼睛,唯恐错过了一点。
不过让佟岱失望的是国防军士兵只有一千多人出了营地,到岸边登上了一艘运输船,不一会儿运输船上就冒起了浓浓的黑烟,开始朝下游驶去。
佟岱希望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不过国防军那边确实出了些变故。
今天一大早黄得功就接到李本深的二师派人前来报信,说二师在黄梅县遇到了清兵强有力的阻击,二师与清兵激战三天,到现在仍不能突破清兵的防线,希望黄得功这边能给予支援。
李本深并非不想打好二师出战的第一仗,尽管以前二师与清兵有过交手,但那些都是小规模的战斗,象这次与清兵在野外大规模的交战还是第一次。
尽管战前李本深信心满满,认为对面的二万清兵在没有坚城防守的情况下。不可能是二师的对手,他也急着通过黄梅县朝武昌方向进军,但事情却远远超出了李本深的想像。
黄梅县的二万清兵却绝非易与之辈,这些清兵虽然没有全部使用新式火枪。但起码有一半的清兵已经装备了这种射程远、装弹速度快的米尼枪。
这种新式火枪配合清兵中的大将军炮,再加上清兵挖了大量的壕沟,构筑了比较完善的防线,这让李本深开始头大了起来。
战斗刚一开始的时候,李本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一阵炮击之后,就命令部队直接排成方阵朝清兵的防线冲了过去,结果被清兵的一阵排枪打得伤亡惨重,不得不退了回来。
李本深命令师炮兵又向清兵的防线打了五六个齐射,这才命令部队再次发动攻击,结果却与上次进攻没什么两样,使用黑huo药的炮弹对防御工事的毁伤极其有限,几次攻击下来,二师伤亡了近六百人,却对清兵的防线没有任何办法。
接下来的两天里。李本深想尽了各种办法,也从清兵的侧翼去迂回,也想派部队从清兵防线的另一侧进攻,结果都被清兵给防住了,反倒把部队给折腾得够呛。
实在无计可施的李本深这才派人向黄得功告急,希望黄得功给他派援兵过来。
“李本深这小子跟李成栋比差远了,一个主力师竟然对付不了二万清兵?”黄得功对二师十分不满,生气地说道。
“黄部长,我听了报信人说的情况,恐怕还真不能怪李师长。清兵人数比他们多,装备也差不多,一个攻一个守,短时间打不下来也是正常的。黄部长,你看这样行吗?我亲自带一千人去支援二师,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解决黄梅的清兵。”阎应元考虑问题却比黄得功要冷静得多。
“也好,只要把黄梅的清兵给解决了,武昌以东清兵的主力就被全部干掉了,咱们也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武昌城。不过丽亨你得速战速决。不能拖得太久,万一这边佟岱有点动作,咱们人少还真不好对付。”黄得功想了想,同意了阎应元的建议。
“不用带很多人,我带一千人足矣,黄部长放心好了,咱们的防御工事很快就完善了,佟岱想要攻下咱们海军陆战队的防线,我看他还没这个牙口。”阎应元自信地说道。
接下来就是佟岱在城墙上看到阎应元亲率一千人前去支援二师,但佟岱却并不知道这些国防军是去干什么。
李本深这两天的日子的确十分难熬,这二师出山的第一战就打得这么糟糕,李本深觉得都有点无脸见人。
但很快海军陆战队就派来了人,阎应元派来的是一位连长,连长到了以后马上要求二师做好越过清兵防线的准备,并协助海军陆战队全歼这股清兵。
当李本深听说阎应元只带了一千人来时有些发呆,竟没听到连长到底说了些什么。待连长再次把阎应元的意思说了,李本深有些生气了。
“黄部长到底是什么意思?他难道不知道对面的清兵很强吗?他们可是有二万多人,他只派了一千人来干什么?”李本深生气地对连长说道。
“报告李师长,本来海军陆战队五百人足够突破清兵防线,但我们大队长为了保险起见,亲自带了一千人来,请李师长尽快布置好,我们的进攻将在半个小时后发动。”连长根本不在乎李本深阴沉的脸色,继续说道。
“那好,我李本深今天倒要看看你们海军陆战队到底牛在什么地方!命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李本深给部队下达了战斗准备的命令。
连长给李本深敬个礼转身跑了出去,他要去通知阎应元二师已经做好了准备。
二师刚刚准备完毕,清兵的防线上就传来一阵剧烈的爆炸声,随后清脆的枪声响了起来。
李本深赶紧走到了一个高坡上,举起手里的望远镜看了出去。
左前方清兵的防线前面几百米的地方,几百海军陆战士兵正卧倒在地上,他们身上的衣服与其他部队有些不同,都是花花绿绿的,趴在地上如果不仔细看都看不清楚哪里有人。
士兵们的后方几十门小炮正架在地上,还在不停地朝清兵防御工事发射着炮弹。这种炮看起来很小,但炮弹的爆炸声一点也不小,李本深清楚地看到不断有清兵倒下去,更多的清兵开始在壕沟里四处乱窜。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
炮声刚停,卧倒在地上的士兵迅速从地上窜了起来,右手提着步枪,弯着腰快速向前推进,遇到前面有个小土坡。立刻又卧倒在土坡前,同时手里的步枪迅速指向了前方。
后面的士兵用着同样的动作前进着,有个别清兵刚刚露出头来,就被前面趴在土坡上的士兵一枪给撂翻了。
就这样,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交替掩护着前进,几百米的距离很快就到了,战壕里的清兵甚至还没来得及反应,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们已经到了三四十米开外,有士兵很快从身体侧边的袋子里取出了手雷,拉开拉环就朝前面扔去。
几枚手雷刚在壕沟里外炸响。后面的士兵们如风疾风一样已经冲到了壕沟前面。
李本深看得目瞪口呆,就好象看一场大戏入迷了一般,李本深把自己应该做的事丢到了九宵云外,直到身边的一团长提醒道:“师长,该咱们上去了!”李本深这才反应过来。
“命令各团快跟上去!”李本深急得大声吼道。
被突破防线的清兵很快就崩溃了,大队的清兵开始朝后面跑去,李本深亲自领着二师跟在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后面拼命地追赶。
清兵朝后刚刚跑了不到一里地,对面的山坡上又响起了清脆的枪声,随后手雷的爆炸声再次响起,不少清兵又开始调头朝后面跑去。更多的清兵却把手里的刀枪一扔跪到了路边。
清兵还是跑了不少,毕竟战场太过开阔,而二师又没有对清兵采取包围态势,等战斗结束后清点战果时。才发现从两侧跑掉的清兵有五千多人。
“李师长,请尽快打扫战场,部队必须马上机动到武昌附近,黄部长已经安排了船只,我们就不等你们了。”阎应元从队伍里走了出来,给李本深敬了个礼说道。
“阎大队长。还劳你亲自前来,老兄我心里有愧呀!”李本深还个礼,上前拉住了阎应元,“你们海军陆战队真是太厉害了,不仅装备好,更让老兄佩服的是你们的战术动作啊!”
“李师长倒是不必如此,我们只不过先换了装备而已,以后你们也会用上这些家伙的。”阎应元谦虚地说道。
阎应元接着把形势给李本深作了简要介绍,李本深一听海军陆战队已经在鄂州歼灭了二万多清兵,更是咋舌不已。
“阎兄,你的意思是说现在湖北的清兵基本都被困在武昌城里了?”李本深问道。
“大概是这样,武昌城外大队的清兵是没有了。”阎应元思考了一下,这才说道。
“那我们二师过去只能是打打小县城了,唉,不过真要是遇到今天这样的清兵,二师还真应付不过来呢。阎兄,你就先请一步,我们二师打扫完战场马上就到江边乘船出发。”李本深真切地感到二师的差距,对阎应元十分尊重。
阎应元率海军陆战队的一千名士兵回到武昌城外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这次战斗海军陆战队没有战士牺牲,只有三名战士被火枪所伤,所幸并未打中要害,简单治疗后已经问题不大。
听黄得功讲,武昌城的清兵也曾试图出城向海军陆战队的阵地发起攻击,但刚出了城门不久,就被“岳飞”号上的炮火给打回去了。
阎应元有些遗憾,如果把清兵放过来,不说全部留下他们,起码可以大量杀伤,但事情已经过去了,阎应元并没有抱怨,而是把黄梅县的战斗给黄得功汇报了,尔后安心在武昌城外驻扎了下来,等待二师和五师向武昌周边展开清剿行动。(未完待续。)
猛士回明 第三百一十二章 北京城里的稀奇事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如果说哪里还有“冰火两重天”的话,现在当数北京城莫属了。
这里说的“冰火两重天”,并不是说天气,是在说北京城里的怪事儿。
说是怪事,其实也谈不上,如果问问北京城的老百姓,他们会悄悄说,现在的北京城跟崇祯年间差不多了。
当初崇祯朝的官员们把多尔衮将错就错地接进北京城,北京城就成了大清朝的国都。
按说大清朝定鼎北京之后,还是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恢复生产的政策,头两年除了剃发易服之事弄得人心惶惶,北京城的百姓们还是认为大清朝廷比崇祯朝的横征暴敛要好上不少,慢慢人心也就定了下来。
结果大清摄政王贪心不足,妄图一统天下,一统天下无可厚非,却非要对我汉族百姓举起屠刀,若有不服者,屠城之举屡现,乃招至上天震怒,派来几位天使拯救汉族百姓。
几位天使虽不是神仙,但用的却是神仙手段,豫亲王就在扬州城下折戟而归,从此大清朝似乎就走了下坡路。
后有大清“巴图鲁”鳌拜率军对南京城拼死一击,竟灭了南明朝廷,当时的北京城可真热闹,那些没见识的人仿佛觉得天下已经大定一般,却没想到比南明朝廷厉害得多的南京政府出现了。
北京城的百姓们一开始并不知道“政府”是啥玩意儿,但时间久了,大家也都明白了,其实这政府与朝廷差别也不大,都是管着天下事的,只不过没有皇帝罢了。
这南京换了个“政府”,天下就再也没有安宁的时候,似乎天天都在打仗,普通老百姓也管不了更多,只要仗不打到家门口,日子总是要过的。
过日子总要分过好日子和歹日子。但北京城里城外的百姓这些年似乎就没过上过好日子,看看几个城门外那成堆的乞丐就知道了,老北京会告诉你,这跟崇祯年间差不多。
其实这些乞丐并非都是流民。不少人还是有田有地的,只是正值青黄不接之时,朝廷却在大肆征收军粮,不少百姓家里的种粮都被搜刮一空,更谈不上糊口了。不能呆在家里饿死,到京城皇城根下乞讨虽然丢人,但有时会遇到个把善人,总能吊着命。
老百姓们不知道为啥朝廷会这么缺粮,按说这两年总的来说也算风调雨顺,不象崇祯朝那样老天总是不开眼,半年时间都不下一滴雨。
多尔衮当然知道为啥北方这么缺粮,自从灭了南明朝廷,南京政府不肯承认与南明朝廷达成的开放运河的协议,从那时起。京城的粮价就一天贵过一天了。
西北诸省虽然这两年老天算是开了眼,再也不缺水了,但这些省份都是连年战乱,几乎是十室九空,空有田地却无人耕种。再说即使这些省份有了粮食,再运往京城,那也在路上就消耗了大半,哪里供得上北京城。
好在洪承畴那里还算争气,自从占了两湖之后,把这两省经营得不错。这几年京城就指着两湖的粮食维持着。
多尔衮是在京城的粮价涨到三两多银子一石的时候起了撤回关内的心思,他并不知道即便是退回了关内,南京政府和那位天使大都督会不会就此放过他们,多尔衮估计他们不会。因为他在《中华日报》上看到过“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句子。
这个念头一起当然就会跟身边的人说说,多尔衮甚至都跟范文程谈过这事,范文程不置可否,自从吴三桂叛逃大清之后,他现在已经很少建言献策了。
让多尔衮和众多满人大臣没想到的,这个消息刚刚传出去。皇上那儿就收到了无数的奏章,内容无非就是大清远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现在也远不是谈撤回关内的时候。
皇上收到这样的奏章并不稀奇,稀奇的就是这些奏章竟全是汉臣们写的,一个满臣都没有。
多尔衮在武英殿里给小皇上说的时候还带有一些自豪,说大清朝廷甚得人心,看这些奏折就知道了。
大学士冯铨的奏折就写得花团锦簇,他从大明朝气数已尽说起,说大清皇帝入关夺取天下乃是天命所归,尽管目前朝廷遇到了些困难,但这些困难只是暂时的。
冯铨在奏折里说,南京政府的那几个头头脑脑的,几个所谓的“天使”他在南京都见过,除了会摆弄一些奇技淫巧的东西,不过都是平常人,大清朝廷有圣明的皇上和皇叔父摄政王的英明领导,没有惧怕他们的理由。
冯铨还从曲阜孔家派人不远千里来找投靠朝廷,分析出南京政府不尊圣人之道,时日久了,必为天下读书人所摒弃,其必不得长久。
如果说冯铨的奏折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大清朝廷的神圣性、合法性和南京政府的妖孽性,以此来判断大清是不可战胜的,那么有些汉臣在奏折里切切实实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多尔衮已经让人把这些建议分门别类,准备召开专门的廷议来考虑是否施行。
当着小皇帝的面大家都没说,不过当小皇帝退下去之后,索尼就毫不客气地指出:“不要以为这些汉臣都是为了我大清的,只不过南京的那帮人过来了,他们就再也没有官做了。前明朝的大臣们他们都是挑着用,这些汉臣在他们眼是算是‘汉奸’吧?又怎么会用他们?”
多尔衮白了一眼索尼,有些怪这老头总是不识时务,这个道理他何尝又不明白?只是到了这个时候,不过是用这些来聚聚人心罢了。
尽管武英殿里留下来的绝大部分都是满臣,但范文程还是被多尔衮给留了下来,被索尼这么一通直说,多尔衮觉得有些难堪,把目光看了范文程,希望他能帮自己说几句话。
“不过以臣看来,这并非是坏事,只要这些大臣们还必须依靠我大清朝,那么他们自会尽心尽力做事,从这个上面说,朝廷还是可以对给朝廷献了可用之策的汉臣给予奖赏。如此既可安其心,也可令人更加用心为我大清做事。”范文程当然理解多尔衮的意思,想了半天,他也只能从这个上面帮多尔衮说说话了。
户部尚书巴哈纳站了起来。刚想说什么,多尔衮瞪了他一眼,巴哈纳看了一眼多尔衮,摇了摇头又坐了下去。
“巴哈纳,你有话就说。不就是户部已经无银无粮了吗?还有什么说不出口的?”看到多尔衮不让巴哈纳说话,另一位皇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冲巴哈纳说道。
这要搁以前,济尔哈朗是不会逆了多尔衮的意思,但自从大清国的军队在战场上连战皆败,满人大臣开始对多尔衮多有不满,济尔哈朗对多尔衮的专权当然也很有意见,以前都忍住了,今天终于忍不住要发发牢骚了。
多尔衮转头看了一眼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却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并不理睬多尔衮的眼光。
巴哈纳看着龙椅下面的两个坐在椅子上的人明争暗斗,不知道该不该把话说出来,站在那里进退两难。
多尔衮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现在朝廷确实遇到了大难处,为了应付南京国防军的进攻,朝廷不得不一带扩充军队,现在总人数已经超过百万,如此庞大的军队朝廷养起起来已经十分困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