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士回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真实的狼
“那潞王和鲁王他们还算本分吗?”罗剑担心潞王和鲁王他们不听招呼,仅以朱媺娖的******既要发展又要应付他们恐怕有些困难。
“他们离得远,不过他们还是按时给朝廷上贡的,都是从海路来的。我也没听说他们对朝廷有什么异心。对了,大都督,朝廷那边已经开始在建造舰船了,不过象咱们这样的战舰他们可没法造。皇上还请我给大都督带个话,想让我们再支援他们一些火炮,他们想安装在舰上,皇上还说他们可以用铜矿来换,听说他们在那儿找到了一个大铜矿呢。”
听到施琅说朱媺娖他们开始建造舰船,罗剑心里有些高兴。不能只把眼光放在陆地上,得把眼光看向海洋才行,再过些年,不少欧洲人也会到这些地方来,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海军,恐怕以后难以应付。
等施琅汇报完告辞离去了,罗剑觉得自己好象还忽略了什么,赶紧打开电脑了,罗剑是想再查查美洲的历史。
不查不知道,一查让罗剑吓了一跳。
以前罗剑只关注了美洲东海岸的情况,对西海岸的情况一直没太关注,这次想让吴三桂到西海岸去就是想防患于未然,却没想到此时美洲的西海岸一带已经有了不少欧洲人。
资料显示,1607年,英国就已经建立了第1个殖民据点—詹姆士城,此后在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以英国人、爱尔兰人、德意志人和荷兰人最多。移民中有逃避战祸和宗教迫害者,有自愿和非自愿的“契约奴”以及乞丐、罪犯;还有从非洲被贩运来的黑人。
罗剑使劲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为自己忽略了这个重要情况感到十分懊恼。
“兴华,怎么了?”柳兰端着罗剑的杯子走了上来,正看见罗剑拍自己的脑袋,这才问道。
“柳兰,你来看看,我咋就把这个问题给忽视了呢?”罗剑指着屏幕上查询到的情况说道。
“兴华,这个是客观存在的吧?这又不是你的错,你就是知道,以现在咱们的能力,要解决这些人还是很轻松的事情吗?你又何必自责呢?”柳兰笑着说道。
“以后媺娖总会跟这些人打上交道,还不知道会发生哪些事呢。”罗剑摇了摇头说道。(未完待续。)
猛士回明 第三百七十三章 李定国北上
“柳兰,你可不要小看了这些人,正是这些人建成了后世的美利坚,如果以让媺娖他们去应付,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罗剑说道。
“兴华,我觉得你过虑了吧?咱们不是给了媺娖他们那么多的步枪吗?他们的火药厂也已经建起来了,难道还不是这些人的对手?”柳兰对罗剑的担忧有些不以为然。
“柳兰,咱们不能这么看,牛顿现在已经七岁多了吧?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西方的科学技术基础比我们要强很多,如果我们同朱媺娖一起固步自封,西方人很快就会超越我们的。”罗剑说道。
“兴华,你这个观点我很认同,但我们也在进步啊,咱们的各项研究不也正在逐步展开吗?”柳兰说道。
“柳兰我问你,在我们那个时空里满清朝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火器的?要到十九世纪吧?就是十九世纪也还有不少的清兵在使用大刀长矛,但是现在呢?满清已经建成了几个枪械厂,要不是化工专业的小刘跟我们一起来了,咱们不能弄出新式zha药,咱们现在能把满清朝廷给灭了?我看够呛。”罗剑思考了一下,这才斟酌着说道。
“兴华你是说咱们的一些新技术出现在这个时代会大大促进整个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柳兰轻轻地拍了一下书桌,似乎明白了罗剑的意思。
“对呀,我就是这个意思,一旦咱们与欧洲人开始交锋,必然会使科学技术产生飞速发展,咱们不能指望着我们用着飞机大炮,他们还用老式的火药枪对付我们,我们得有这个远见。”罗剑说道。
“兴华,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有了一种危机感。看来咱们的大学建设必须要抓紧了,如果不在理论研究上走在前面,咱们现在领先的一点技术很快就会被赶上。这段时间我啥也不干了。就去筹划几个大学的建设。”柳兰笑着说道。
“大学建设只是一个方面,关键还是在基础教育,没有厚实的基础,大学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好在这几年尽管政府的建设放松了。但教育一直抓得很紧,这才是我们能够长期领先世界的根本啊。”罗剑说道。
“那咱们就双管齐下,你们把基础教育抓好,我这里把大学建设好,我就不信整不过他们!”柳兰握了握拳头。非常坚定地说道。
两口子在楼上筹划着未来,楼下传来罗霆的喊声:“爸爸、妈妈,婆婆喊你们下来!”
两人相对一笑,起身走下楼来。
“娘,你喊我们有啥事啊?”柳兰笑着问道。
“闺女,娘知道你们在商量大事,但春香怎么安排,你们得给个准信啊。”老太太说道。
柳兰看出老太太非常喜欢春香,笑着说道:“娘,你这么喜欢春香。咱们就请她伺候您老人家,我们给春香开薪水,娘,您觉得怎么样?”
“闺女说啥呢?娘就老成那个样子了?娘不要人伺候,跟着我这个老太婆能有啥出息?我是说你得给这姑娘找个事做。”老太太嗔怪地看了一眼柳兰说道。
“锁柱,你看给春香姑娘安排个啥事好呢?”以柳兰之精明,哪里看不出锁柱对春香有意思?只笑着冲锁柱说道。
“夫人,咋问我呢?”锁柱脸涨得通红,不好意思地说道。
“这样吧,春香你可识字?如果识字的话就先到家具厂去干着。杏儿正好还能带你一段时间。”柳兰见锁柱已经窘得不行,也不再取笑他了,转头对春香说道。
“回夫人的话,奴婢倒是识得几个字。”春香站起身朝柳兰福了一福。这才说道。
“春香,我告诉你,你现在是个自由的人,你不再是任何人的奴婢,以后不要再这么自称了。就这么定了,杏儿你明天就带春香去厂里吧。”柳兰说道。
见春香的事情安排妥当。罗剑抬手看了看表,见才下午三点多钟,对锁柱说道:“锁柱,你安排几个人跟我一起出去一趟。”
“兴华,你不好好休息一下,这是要到哪儿去啊?”柳兰问道。
“我去看看李定国他们准备得怎么样了,晚饭你们先吃着,就不要等我了。”罗剑说道。
“兴华,天这么冷,出门要多穿点。”柳兰从里屋把罗剑的羊毛大衣给拿了过来。
李定国的骑兵师兵员已经招够,现在训练情况怎么样,罗剑有些担心,这个骑兵师将是李定国以后在北方开展工作的基础。
骑兵师的临时营地在南京城外不远的地方,这座简易军营以前是一军的驻地,后来被慢慢建成了一个训练基地。
罗剑到了训练基地一看,骑兵师正在训练得热火朝天,一个年轻的将领正在训练骑兵冲锋,一个将领领着部分人正在训练步枪射击,李定国和王强几人正在看步枪的射击训练,王强带着七师过来的训练骨干正在纠正着动作。
“报告大都督,骑兵师正在组织训练,请指示!”李定国看到罗剑过来,几步跑过来举手敬礼报告道,现在的李定国动作已经非常标准。
“部队继续训练,你们几个都过来。”罗剑还了个军礼说道。
李定国把刘文秀、艾能奇都招呼了过来,远处的王强也跑了过来。
“首长,你回来了?”王强给罗剑敬了个礼说道。
“嗯,你怎么来这儿了?”罗剑问道。
“是鸿远兄把我请过来的呢。”王强笑着说道。
“这两位是刘文秀和艾能奇吧?不错。鸿远,恐怕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给你们训练了,你们抓紧时间做好准备,立即准备北上。”罗剑对李定国说道。
“嘿,神了,首长,鸿远兄前几天就在说可能等不了几天就要北上了,怕部队训练不过关,这才请我带些骨干过来帮他们训练,这可是英雄所见略同啊。”王强一听,吃惊地说道。
“是啊,今年的天气冷得有些早啊,这才十一月初就这么冷了。”罗剑说了一句不相干的话,听得刘文秀和艾能奇大眼瞪小眼。
还是艾能奇年龄小些,胆子也大些,抬头对罗剑问道:“大都督,天冷跟我们北上有啥关系啊?”
“鸿远,你说说吧。”罗剑笑着说道。
“大都督,今年天气冷得这么早,我也听说北方现在已经更冷了。如果再这样冷下去,北方草原上恐怕少不了又是一场大雪灾,草原上今年又增加了六七万人马,除了抢劫,定国实在想不出来他们如何才能熬过这个冬天啊。定国听大都督说过,四师和六师现在在北方前线,但两个步兵师要想防守这么长的地方恐怕力有不逮,如此一来,咱们骑兵师火速北方也就成了必然。”
李定国不紧不慢地说着,刘文秀和艾能奇听得两眼放光,罗剑却觉得李定国如果连这点眼光都没有,也不可能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与满清对抗那么久了。
“那你还有什么要求?”罗剑问道。
“粮食,大都督,我们需要大量的粮食。咱们的训练虽然还不能达到骑兵的标准,但咱们把骑兵当步兵使总是可以的。”李定国说道。
“粮食问题我们早就有考虑,我出去调研之前已经安排了,你不用担心。”罗剑说道。
“大都督,定国还有个问题请示,咱们现在是不是就可以大量收购羊毛了?”李定国问道。
“鸿远,你们都过来看看我身上穿的这件大衣,这件大衣就是用羊毛织成的,你们觉得怎么样?”罗剑笑着说道。
“大都督,都制成大衣了,这下可好了,定国可以放手一干了。”李定国上前认真看了看罗剑的披着的大衣,高兴地说道。
“纺织工厂的一些设备已经运到归化,现在需要的羊毛量非常大,你们今年就要把收购羊毛的工作全面展开。不过鸿远,我可要提醒你,军事手段是经济手段的后盾,可不要被眼前的小胜利迷惑了眼睛,忽视了可能出现的险恶情况。”罗剑怕李定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这才出言提醒道。
“谢谢大都督提醒,定国省得。”李定国恭敬地说道。
罗剑见李定国理解自己的意图极快,也是非常高兴,“今天晚上就在你们这儿吃饭了,小王,你去买点菜回来,算是给鸿远他们送行了。”
“走,鸿远,咱们去看看部队训练。”罗剑和李定国朝正在训练的部队走了过去。
“三哥,这就是大都督啊?我咋觉得大都督一点都不让人害怕呢?”艾能奇拉了拉刘文秀说道。
“四弟,你没听二哥说过啊,他可是对大都督佩服得五体投地呢,我说四弟,咱们这次跟二哥北上,可要好好帮二哥的忙,咱不能拖后腿啊。”刘文秀说道。
“三哥,这还用你说?不过大都督和二哥的话我咋就听不大明白呢?”艾能奇说道。
“四弟,不明白没关系,咱们听二哥的就是了,说实话,我也不大明白呢。”刘文秀轻声说道。
骑兵师准备了一天时间,第三天一早李定国就带着骑兵师启程北上,罗剑拉着史可法到了训练基地亲自为他们送行。
“兴华,今年如果草原上真的遭了大雪灾,咱们北方一带压力很大啊。”史可法看着远去的骑兵师对罗剑说道。
“宪之兄,这对咱们是一个挑战,但何尝又不是一个机遇呢?只要咱们做好了,起码能够将草原上一半的人心给收拢起来。”罗剑说道。
“兴华,好冷啊,他们已经走远了,咱们回吧,我还要把东北的情况给你好好说说呢。”(未完待续。)
猛士回明 第三百七十四章 “湖广填东北”
阎应元没想到大都督会把东北这么大一个摊子交给自己,这让他觉得压力山大。
还好现在电报已经安装到了沈阳,有啥事跟南京联络倒是极为方便了。
以前这儿叫盛京,大都督说还是用以前“沈阳”的名字好,这才改回了沈阳这个名字。
当初阎应元带着海军陆战队的主力在山海关干掉了多铎以后,就立即回师沈阳,等到了沈阳外面一看,李虎已经带着一千多人把沈阳给拿下了。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阎应元带着海军陆战队几乎踏遍了东北的大小城镇,毕竟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尽管说“树倒猢狲散”,但很多满人还是不甘心就这么败了,他们中的很多人钻进了林子里,这给阎应元的清剿行动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好在还有赵全的骑兵旅配合,不然只以海军陆战队的八千人还真有点顾头顾不了腚。
读过很多书的阎应元知道东北这地方以前也是大明的疆域,不过后来满人兴起之后,大明朝廷节节后退,直至整个东北都落到满人手里。
六年前满清入关几乎是举族内迁,这就造成了东北境内人口锐减,如果要理解地广人稀的概念,现在到东北去看看就明白了。
虽然满清入关以后留在东北的满人已经不多,但是国防军大军抵近北京之后,大量满人又跑回了关外,这给阎应元解决东北问题增添了不少麻烦。
阎应元带着海军陆战队清剿了一个多月,满人没抓住几个。却把部队累得不行。阎应元觉得自己似乎哪地方做错了。
阎应元知道大都督不是一个冷血嗜杀之人。让自己到东北肯定不是让自己把满人都给杀光了,那么自己要做的就是让这块土地安定下来。
就在阎应元开始了思考的时候,大都督让进关的赵全给自己带来了八个字,“政治为主,军事为辅”。
什么是政治,阎应元倒并不陌生,大都督当初给炮兵讲课时曾经提到过这个词,无非就是团结大多数人的意思。
想通了这些。阎应元一边放慢了军事行动的节奏,一边派人到北京找到了投降的满清摄政王济尔哈朗,让他给留在东北的满人写了一封信,规劝他们听从南京政府的管理,不要再与国防军对抗。
拿到济尔哈朗的书信后,阎应元派人在东北的大小城镇到处张贴了用满汉文字书写的这封书信,同时以东北临时工作委员会的名义张贴了布告,布告称不管是满人还是其他民族的,只要听众政府的管理,过往一切一概既往不咎。
书信和布告的效果好得有些出乎阎应元的意料之外。很多满人和不明真相的汉人都从深山老林里走了出来,最起码沈阳周边地区现在已经平定了下来。
但从北京逃到蒙古的满清小皇帝却时时惦记着要打回辽东老家。阎应元已经从情报里得知,他们现在就在好陈察哈尔一带(现二连浩特一带),可能要从泰宁一线向辽东进军,为此阎应元派出了赵全的骑兵旅和海军陆战队的半数人马前去拦截。
不过很快赵全就派人回来说,满清朝廷似乎并没有东进的意思,可能是内部出了一些问题。
对阎应元来说,满清朝廷的东进并不是最难对付的问题,最难的是现在东北人口极少,他已经作了初步的统计,尽管汉人占了大多数,但整个东北地区现在可能只有一百多万人口,这么大的地方,就这么点人口能干什么?
好在电报已经通了,阎应元把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给南京发了一封电报。
阎应元没想到自己的一封电报成了南京的头头脑脑们最为棘手的问题。
罗剑知道现在东北地广人稀,但整个东北的人口只有一百多万,这让他没想到。
内阁会议上,罗剑把自己这次调研的情况给大家作了汇报之后,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这个问题,整个东北人口如此之少,也是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不是一日之功,但现实的问题却摆在面前,那就是当初罗剑要求阎应元的部队扩充成一个军,现在看来,要从东北把人数招齐恐怕是不可能的了。
这个问题最后史可法拍了板,从福建和两广去招,招齐了在南京集训,初步训练后从海路运到东北。
东北扩军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但如何开发东北的问题却依然是个大问题,关键还是人口。
对全国的人口情况罗剑查了不少史料,但似乎版本很多,现在全国人口到底有多少,就连史可法等人心里也没数。
罗剑很想进行一次彻底的人口普查,但他知道以南京政府现在的行政能力根本不可能做到。
无奈之下,罗剑同史可法商量之后,只能采取权宜之计,那就是让各地上报人口数量,当然罗剑和史可法都知道,这个办法统计的数据只能作个简单的参考,准确是根本谈不上的。
好在现在省城一级的城市电报已经连通,倒不用从南京派人到处通知。
一个月后南京政府终于把数据统计了出来,罗剑这才知道现在全国的人口大概在八千万到九千万之间,如果把以前明朝隐瞒人口的习惯给算进去,人口数应该在一亿左右。
看到这个数据,罗剑心想,自己当初把从史料上查到的各种数据一平均,大概就是这个数。
只是现在的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南方各省有人口大致在四千多万人,而其他省份也就四千多万人。
收到全国各地的数据后,关于人口问题的专门会议再次召开。
“兴华,你看看现在咱们到处都是地广人稀。你还到处去占地盘。”史可法笑着跟罗剑调侃道。
“督师。这个问题可不能这么看。只要全国局势平稳了下来,咱们的粮食产量逐年在提高,人口快速增长是可以预见的,我倒觉得兴华做得没有错。”路振飞严肃地对史可法说道。
“皓月(路振飞号),我跟兴华开玩笑呢,我能不知道这个?”史可法瞪了一眼路振飞说道。
路振飞说的罗剑当然也知道,就在另一个时空历史上,到了康熙和乾隆年间。人口就出现过快速增长,有些人据此称这些年代为康乾盛世,罗剑却认为局势基本平稳是一方面,主要是气候好转加上一些新的农作物大量引进造成的。
现在的情况比那个时候肯定好很多,人口的快速增长是可以预见的,但罗剑并不希望全国人口出现爆炸性增长,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自己的那个时空里,到了一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恐怕给人第一个感觉就是“好多人”。人口太多,平均资源少是一个方面。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也会接踵而至。
罗剑觉得这个时代里以现在的国土面积,人口总量控制在三到五六亿之间恐怕是最为合理的,但如何将人口比较精确的控制在这个范围里,这却不是现在能够考虑的事。
解决人口问题不是当务之急,但东北的开发却是迫在眉睫,这个可拖不得,放着这大片的肥沃的土地任其荒芜,想想都觉得心疼。
“兴华,你上次不是说南方很多地方不少农民还是在租种田地,而且地主家的地租还收得极高,我倒觉得可以从南方各省动员这些佃农去关外,不过这些人若是去了关外,咱们政府必须给他们解决最开始安家落户的问题。”袁继咸建议道。
“季通兄(袁继咸字),这个办法倒是可行,只是如果抽调人口太多,恐怕南方各省的粮食产量会有所下降,咱们必须把这个也考虑进去。”任民育在旁边说道。
“我看不见得,这些年虽然粮食产量虽有大幅提高,但这些佃农倒没有从中获得多少好处,政府也没有从其中增加收入,好处都被那些地主占了。”路振飞愤愤不平地说道。
罗剑此刻却想到了后来有名的“湖广填四川”,另一个时空里满清在占领四川的过程中遭到四川百姓的强烈抵抗,由此引发了满清对四川百姓的大屠杀,虽然满清后来一直把四川人口锐减至六十万人左右的责任推到张献忠头上,但重庆直到1659年才被满清占领,如果张献忠在四川时就杀了这么多人,那到底是谁在抵抗?
虽然满清在四川人口减少问题上一直把责任往外推,但其“湖广填四川”的很多政策却是可以借鉴使用。
比如满清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在鼓励南方各省向四川移民,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
康熙就曾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现在四川报来的人口总数有三四百万,远不是另一个时空里到了康熙年间才六十万人口,当然现在不需要“填四川”,那么为什么不来一个“湖广填东北”呢?
至于任民育说的问题,罗剑认为即使粮食产量有一些下降,那也是政府可以接受的范围,更何况随着化肥的进一步推广使用,粮食产量还会继续增加。
罗剑还有一个“撒手锏”还没说出来,那就是农药已经基本研制出来,就等大规模的生产了,农药对粮食的增产作用虽不如化肥,但其能够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未完待续。)
猛士回明 第三百七十五章 来了很多使团
开发东北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如果东北稳固下来,则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威胁将大大减轻,内阁成员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尽管有一些争论,但“湖广填东北”的政策最后还是定了下来,大体以后来满清移民的政策为蓝本,南京政府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优惠条件,比如免费提供农具、种子等。
政策确定以后已经向南方各省下达了公文,让各省开始着手作一些准备,真正要开始移民要等到年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