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三国大航海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zhi
孙绍心里一阵暗笑。看来刘备下令出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面子。益州郡离交州界上千里,中间还夹着一个牂柯郡,吴国的势力居然能渗透进去,策反了当地的土著,杀了一个太守,绑架了一个太守,可见蜀国对益州南部的控制力实在是差得可以,刘备如果不震怒一下,谁知道以后吴国会不会变本加厉,进一步深入蜀国的境内?
这么说,蜀国发兵征伐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蜀国实际上并没有做好打这一仗的准备,孙权是不是看破了这一点,所以才无所畏惧,毫不退让的迎了上去,坚决不肯让步?
以蜀国的实力,诸葛亮如果全力支持大军,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益州虽然实力不是最强的,但五万大军出征几个月还至于就拖垮了,可是诸葛亮这个时候还要分心去安抚益州南部诸郡,说起来是好象是理所当然,但想起来却有些让人生疑。益州南部乱了,这又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蜀国对益州南部的控制一直不强,早一天安抚,晚一天安抚,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或者说,如果没有大军进入,就算安抚也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以诸葛亮的才智,他岂能看不到这一点?
那么只有一个解释,诸葛亮不仅对东征的事情不赞成,而且非常反对,关羽领兵讨伐吴国,面临的不仅是粮草短缺的问题,还有内部意见不统一的矛盾。他现在是大将军,如果这一仗打败了,他这大将军恐怕也就做到头了。
诸葛亮也许就是在用这个机会来给关羽下绊子。
那刘备又是怎么想的?刘备是不是也对关羽这个大将军有什么意见,要不然的话,他虽然不是上智之人,也应该能看出诸葛亮的消极怠工。当然了,刘备出昏招也是正常现象,在历史上,他出征讨伐东吴不就是违众而行吗?
“丞相希望我怎么帮?”孙绍的嘴角微微一挑,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看清了蜀国内部的事情,他便有了主意。
宗预不经意的皱了皱眉头,他对孙绍表现出来的镇静十分不安。这个时候,他不问刘备是什么想法,也不问关羽是什么想法,直接问诸葛亮是什么想法,难道他和诸葛亮的关系比他和关羽的翁婿关系还要密切?作为诸葛亮的亲信,宗预知道诸葛亮和孙绍有过几次合作,但是这些合作看起来都是公务,并没有太多的私交在其中,就连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到朱崖学院也是公务,没听说他们有多少的私交。而此刻孙绍语气中表现出来的对诸葛亮的熟络,让宗预想不透其中的奥妙,自然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孙绍。
他想了一刻,只能含糊的说道:“现在战事是大将军全权主持,我也是奉大将军之命前来求援的。大将军希望大王能够支持一些粮草和军械,如果能从侧应威胁一下交州,那就更好了。”
“你到这儿来,蜀王和丞相知道吗?”孙绍紧追不舍。
宗预皱起了眉头,犹豫了片刻才说道:“我不太清楚,我是受大将军委派,大将军应该会知会大王和丞相府吧。”
“嗯,我知道了。”孙绍点点头,不再追问,这一句已经很明白了,宗预到这儿来是关羽的主意,关羽一向自大惯了,这种事情居然先斩后奏,刘备还信任他的时候,当然不会因为这种事为难他,可是到了算后帐的时候,这就是不可饶恕的罪状了,再轻也能判你一个交通外国的罪名。“你在这里休息两天,看看特牧城的风光,我和王后商量一下,尽量多支持一些。”孙绍有些炫耀的说道:“别的不敢说,粮食、军械我都不缺,岳丈大人开了口,我也不能太小气不是。过一会儿我派人带你去看看军械库,你看中什么,就跟我说,我尽量满足你们的要求。”
听了这样的消息,宗预躬身施礼致谢,神情之间却有些啼笑皆非。
宗预出去了,一直站在幕后的关凤走了出来,坐在孙绍对面,不解的问道:“夫君鼎力相助,为什么宗预却没有高兴的意思?难道战局真的艰难到了不仅仅是粮草、军械的问题?”
孙绍笑了笑,探身拉着关凤的手,将她拉到自己身边。虽然已经是十月,但是扶南的天气还是很热,关凤穿着单薄的丝衣,上面虽然染着华丽的纹样,还是能透出里面的衣物,除了身子被不透明的衣物包裹之外,两条胳膊几乎全暴露在外面,胸口也露出一片雪白的肌肤,膝盖以下,就只有一双牛皮凉鞋和冰纨足衣,看起来就诱人。
“夫君……”被孙绍搂在怀里,关凤面红耳赤,不安的挣扎了两下。大殿里虽然没有外人,但是一向拘谨的关凤还是不习惯在大白天的有这种亲密动作。
“你不想听我分析一下岳丈大人现在的险境吗?”孙绍眨了眨眼睛,坏笑道。一听到关于父亲的事情,关凤不敢挣扎了,安静的倚在孙绍身边听他讲解。
“会是这样?”关凤听了几句,便吃惊的睁大了眼睛。
“虽然不敢说肯定是,但**不离十,我还是有把握的。”孙绍笑了笑,伸手点了一下关凤的鼻尖:“你别忘了,张飞的女儿可是太子妃,一旦刘禅继位,张飞才应该是大将军。岳丈虽然比刘备大上两三岁,可是他的身体一直很好,相反刘备倒是一直卧病,万一刘备先死了,那岳丈怎么办?谁能制衡他?如果这次久征无功,甚至有所小衅,事情就不一样了,以岳丈的脾气,他肯定会引咎辞职,而张飞作为仅次于岳丈的前将军,由他继任大将军,就成了名正言顺的事情。”
关凤倒吸一口冷气。瞪着眼睛,过了好半天才问道:“那怎么办?”
“没事。”孙绍拍拍关凤的肩膀,不以为然的笑道:“一来他们只是对岳丈有所忌惮,想适当的抑制一下他而已,还不至于要对付他。二来他们忘了,你父亲还有一个做王后的女儿。”
“我……我能有什么用,越国强大的是水师,而水师要想到达长沙,就要穿过吴国边境,而且,那和与吴国兵戎相见有什么两样?”关凤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那样一来,就等于吴越之间的战争了。我虽然关心父亲,却不希望把越国也拖到这场莫名其妙的战争中去。刚刚拿下扶南,我们需要时间来稳定扶南的民心形势,不能轻率的远征,也没有那个必要。”
孙绍不动声色的看着关凤,十分满意,关凤虽然不通权谋,但是基本的是非轻重还是分得清的。
“你放心,我有办法。”孙绍凑到关凤耳边轻语了几句。关凤用心听着,连连点头,最后却忍不住的红了脸,含羞嗔了孙绍一眼,起身逃也似的走了。
宗预在赵奉的带领下,参观了刚刚改造完毕的武库,特别是查看了特牧城上刚安装好的连弩,宗预开始没当回事,只是对连弩的形状有些好奇,赵奉见他不上信,便让人演示了一下。当宗预看到强劲的箭矢以几乎不停的速度进行射击的时候,他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一时有些失态。
“这……这样的利器你们越国有多少?”宗预立刻换了一副神色,有些急不可耐的问道。
“也不算太多。”赵奉笑笑,带着宗预一面向前走,一面说道:“这样的连弩每艘楼船上大概有十多架到三十架不等,要看船的大小,中型斗舰上少一些,标准配置是每艘战舰头尾各一架,不过,这些连弩的底座可以转动,能够同时朝一个方向射击,总的算起来,我们越国大概有四五百架这样的连弩。”赵奉瞟了宗预一眼,神色之中洋溢着骄傲:“西卷城之战和顿逊之战,我军都是以连弩的强大杀伤力克敌制胜的。如果能配上一百架这样的连弩,我相信君侯要战胜吴军不是什么难事。”
宗预持着胡须,转着眼睛,紧张的思索着。大汉一直以弓弩为最强的武器,不管是对付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还是对付步卒,不管是野战还是攻城,弓弩这种远程武器的数量和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实力的强弱。现在越国克服了弩射击速度慢的缺陷,把这种武器的威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在四国之中已经不是那个最不起眼的陪衬,而成了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再加上新得扶南,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越国的实力已经超过吴蜀,隐隐能和魏国相提并论。蜀吴相争,蜀国凭仗的是大将军关羽和孙绍的翁婿关系,而吴国则更近一步,他们都姓孙,就算孙权和孙绍有矛盾,他也不会看着孙权受挫。如果孙绍支援一些这样的连弩给孙权,那不仅关羽战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可能由 小衅变成大败。
宗预知道,诸葛亮不可能希望这样的事情出现,他们只是希望关羽小受挫折,或者进兵不利而已,绝不会希望遭受重大损失。
“如果越王能支持一些这样的连弩给大将军,大将军一定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宗预很快换上一副见猎心喜的笑容,爱不释手的抚着连弩,围着连弩转了好几个圈,仔仔细细的打量着。
“大王既然说鼎力支持,那肯定是包括这样的连弩在内的。”赵奉点点头:“不仅是连弩,还是战刀、战马,只要大将军需要,大王肯定都会尽力支持。”
宗预的眼角禁不住跳了跳,心里为难之至。关羽为什么现在这么强悍,甚至刘备都要忌惮三分?这和上次孙绍支持了关羽两千匹战马有很大关系。两千匹战马关羽并没有独吞,他献了一千匹给刘备,现在是刘备的亲卫白耳军中骑兵的战马,另外一千匹除了少量赠送给赵云和张飞等人之外,关羽一个人留下了七百匹,目前蜀国的将军中,关羽的亲卫骑规模是最大的,达千人之数,而且有孙绍这个女婿,他的战马每年都能得到补充,可以一直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其他的将军们和他一比就差得太远了,就连白耳军想要更换战马都没他这么方便,补充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损失的速度,实力不断的下降。
如果这次再得到大量的军械和战马,关羽的实力将进一步膨胀,就算他打了败仗,只怕也没人敢轻易的动他。
这可是个进退两难的事情,要了这些支援,和诸葛亮等人的期望正好相反,不要这些支援,那么风险将变得太大而不可控制,同样不是诸葛亮所希望的。
宗预十分挠头,眼神中忧虑之色更加明显,赵奉见了,以为他是担心孙绍不会白给,关羽未必支付得起这样的代价,便安慰道:“宗君放心,我家大王对王后十分爱护,对关将军也十分尊敬,虽是岳父,却比生父不差,这些东西虽然昂贵,但送给关将军当然不会要那么多钱,最多也就是象征性的取一点罢了。”
他不说还好,这么一说,宗预更担心了。他瞟了赵奉一眼,欲言又止。他知道孙绍身边有不少将军是从关家亲卫出身的,眼前这个人只怕就是,在这样的面前说关羽的不是并不妥当,不过,他一定要想到解决办法,既不能让吴国占了上风,又不能便宜了关羽。
宗预苦思片刻,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三国大航海 第八十四章 卖方市场
第八十四章 卖方市场
天下最难做的生意莫过于没有买家的生意,只要有买家,生意就好做,如果买家多,那生意就更好了,再理想一点,那就是买家多多,而卖家就我一个,那就叫垄断。垄断有技术性垄断和权力性垄断两种,都能带来极其丰厚的利润。
孙绍现在就是这样,分明是一项要把过期装备倾销出去的艰难任务,却因为越国的连弩即使要过期了,依然是先进的装备,吴蜀都不肯让对方占了优势,反而成了一件非常容易完成的任务。
“跟你说什么来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孙绍老气横秋的一手搂着儿子,一手敲着案几,得意洋洋的对坐在那一面的关凤和夏侯徽说道:“你们总说文化文化,我们对扶南人有文化优势吧?刘熙的文章写得好,可是面对范蔓的一点小利和威压,这点优势就消弥于无形了,最后还得靠技术优势取胜。现在吴蜀都争着买我们的连弩,价格一天一个样,主动权全部在我们的手里,这样的利益才是最实在的。”
“我看也未必,这些技术优势,也是暂时的,如果不是形势所逼,他们根本不需要这么争,买个一两架的回去研究一下,很快就能仿制出来。”夏侯徽笑着说道:“是夫君利用他们的心理,把他们逼到这个地步的,这可不是什么技术优势,说到底还是文化优势。”
孙绍摇摇头,不以为然:“什么文化优势,我这也是技术,叫谈判技术。”他伸手把儿子从肩头拽下来,摸着他汗津津的脑门道:“学子曰诗云的,我不反对,可是前提是你得有实力,有实力,子曰诗云可以锦上添花,没有实力,子曰诗云不过是个笑话。儿子,听明白了没有?”
孙奉想也不想,连连点头:“听明白了,明天我就不去读书了。”
“胡说!”关凤探身将孙奉拉了过来,抬手就在他屁股上拍了一巴掌,虎着脸说道:“你要敢缺一天课,看阿母不打你屁股。”转过脸又对孙绍责怪道:“你就不能说点好的,阿猘好容易刚喜欢读点书,你这一说,全白费了。”
孙绍郁闷的翻了个白眼,一手揉着太阳穴,一手指着孙奉说道:“儿子,你误会阿翁的意思了。阿翁不是说不用读书,而是说仅仅读书是不行的,好男儿,就要文的武的都能行,两手都要硬,有文无武,那叫文弱书生,说话没人听,有武无文,那叫莽夫,就算得意一时,最后也会被人玩死。你玉姑姑有没有和你讲过董卓的故事?董卓就是……”
“讲过,董胖子好杀成性,逆天而行,有违天道,最后被点了天灯。”孙奉抢着说道,眼珠一转,又有些疑惑的说道:“阿翁,他是逆天而行,遭了天谴,跟读不读书有什么关系?难道他读了书,就不会被烧死了?”
孙绍一愣,这才想起来孙奉毕竟还是太小了,周玉给他讲的道理无非还是那一套圣人的说辞,他一拍额头:“董胖子做的恶事多,可是魏王曹公做的恶事也不少啊,他怎么没被人点天灯?”
孙奉挠挠头,很茫然。夏侯徽却有些尴尬,不过想想也的确如此,要就事论事,曹操做的恶事未必比董卓少,但是两人的结局却相去万里,为什么?不就是因为董卓只知道杀人,不知道权谋?而曹操虽然也有一些挫折,几次濒临绝境,但是他最后能化险为夷,成就一番事业,就是因为他比董卓有智谋,他注过孙子兵法,精通申韩之术,深明法家权术势之中的奥妙,比董卓全凭武力要高出不止一个层次。
然而,深通权谋,甚至超过曹操的人也不少,为什么他们却没有成就一番大业?大多数最后反而成了曹操这样的人的臣子?比如贾诩,比如荀攸,他们的权谋都远胜于曹操,但是他们都没有实力,只能依附于其他人,成为曹操手中的利器。
孙绍见夏侯徽沉吟不语,知道她大概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从建安二十年算起,她到自己身边已经整四个年头,经过自己的不断腐蚀,现在的夏侯徽对权谋的认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当代人,甚至超过了自己这个未来人,只是还没有多少实践的机会罢了。
“阿猘,以后有时间的话,跟着徽姨读点兵书。”孙绍似乎很随意的说道:“你不是喜欢打仗吗,不读兵书,是不能成为一个好将军的,当然了,死读兵书,最多也只能做一个赵括。”
“好唉——”孙奉握着小拳头,欢呼起来:“我要读兵书,我要读兵书。”
“唉——”关凤摇了摇头:“你看你,把孩子教成什么样子了,整个一好战份子。”
“好战份子怎么了?”孙绍不以为然:“你难道想把儿子教成书生?我可不想做赵奢。”
“夫君说得对,儒生治不了国的。”夏侯徽深有同感,笑着劝道:“当年孝元皇帝为太子时,孝宣皇帝就说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不可纯任德教。又叹曰,乱我家者,必太子也!后有废太子之意,只因太子为许皇后所生,这才未能施行。现在想来,英明如孝宣皇帝也有妇人之仁,如果当时换了太子,也不会有后来的王氏乱政了。”
关凤眉头一凛,不自然的瞟了一眼夏侯徽,这话怎么听着这么刺耳呢。
“你们放心,我不是赵奢,也不是孝宣皇帝,我儿子不能成为赵括那样的纸上谈兵,也不能成为汉元帝那样的儒生。”孙绍没有注意到关凤的不自然,双手高高举起孙奉,父子俩哈哈大笑:“儿子,要做个文武全才的好汉子,听见没有?”
“听见了,父王!”孙奉大声叫道,清脆的童音在殿中回响:“我要做一个文武双全的好汉子——”
宗预在屋里烦躁的转着圈,犹如一头困兽。孙绍有意无意的分开了他和孙登,不让他们有接触,现在为了争夺那些连弩,他和孙登较起了劲,可是孙登是太子,所拥有的权利岂是他一个参军中郎将能相比的。在竞价的过程中,他不可避免的落在了下风,虽然有王后关凤在支持,但是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更重要的是,现在他所做的决定,都是他个人猜测的结果,他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得到诸葛亮和刘备的支持。
五十万钱一架连弩,要么就是两百架,要么就是一架也没有,买一架也是两百架的钱,这彻底断绝了宗预准备买一架回去仿制的念头。一亿钱,相当于蜀国一年的纯收入,这么大的一个数目,根本不是宗预能够决定的,恐怕就是诸葛亮来,也不敢自作主张。更可怕的是,由于吴蜀竞价,现在已经涨到了七十万钱一架。
宗预要疯了,他明知这是孙绍使出的诡计,却无计可施,他可以不买,那样的话,孙登会带着两百架连弩赶到长沙,战局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虽说有了连弩未必就能左右战局,但是吴蜀双方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两百架连弩所能发挥的作用还是不能小视的。
宗预必须想出一个办法,既要拿走这些连弩,又尽量把价格压下来。
与此同时,孙登也在着急,由于蜀国的出现,原本五十万一架的连弩被提到了七十万,生生的涨了四成,他把日南十年的商税都给预支出去了,才有可能拿走这二百架连弩,前提还是不能再涨价。他现在对谢景当时的失误懊恼不已,如果当时一口答应下来,现在哪里还有这么多的事?
“太子。”诸葛恪端着一壶茶走了进来,打量了孙登一眼,笑道:“太子养性的功夫越发出色了。”
孙登笑了笑。他心里虽然着急,脸上却还是很平静从容,这和他这些年的经历有关,自从那一年跟着孙绍出征辽东以来,短短的四年之间,他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了。十六岁的他,不仅身体长得象一个成年男子,心性也比同龄人成熟得多。
“元逊,你可不能做一个巧言佞色的佞臣啊。”孙登开了个玩笑,接过诸葛恪递过来的茶呷了一口:“这是夷洲茶吗,味道很淳厚啊。”
“是的。”诸葛恪点点头:“今年的秋茶,刚运到特牧城的。”他举起杯子,迎着阳光欣赏着金色的茶汤:“越王会做生意,一个夷洲茶也分三六九等,上等的好茶固然是千金难求,就连那些苦涩的粗茶都卖出高价了。”
孙登不解的看了他一眼,兴趣盎然。诸葛恪这两天经常在大市里转悠,看来打听到了不少有用的消息。诸葛恪笑着看了他一眼,放下杯子,慢条斯理的说道:“新茶采摘之后,剩下的绝大多数茶叶和陈年的茶叶一样,是卖不出好价钱的,以前只能处理给路边的小茶摊,或者做成什么茶叶蛋之类的零食,但是现在这些茶卖到北方去,却能赚大钱。”
“北方?还赚大钱?”孙登兴趣大增,坐了下来。不值钱的茶叶千里迢迢的运到北方,还能赚大钱,这可以点让人想不通了。
诸葛恪似乎早就预料到孙登会想不通,他笑笑:“我开始也十分好奇,后来向商人们打听,他们也不肯细说,我现在也是估计的,具体情况是不这样,也不敢肯定。”诸葛恪呷了一口茶,一副龙门阵的样子,孙登虽然对他的泰然自若有些不解,却也是兴致勃勃的听他解说。
“越国商人向北方贩卖盐铁,换取胡人的战马,免不了要带些茶饮用,不知怎么的,胡人尝到了这些茶。胡人日常饮食以牛羊肉为主,口中油腻,饮茶可以去腥去腻,一试便离不开了,出高价购买,于是商人们便灵机一动,把茶叶也开始贩卖到北方,开始只是尝试一下而已,没想到两三年间,居然成了大买卖,如今已经出现了专门卖茶的商户。他们把盐卖到北方,换成战马,再运到青徐、建邺等地售卖,然后换成青徐、建邺一带的货物,转奔南海、朱崖一带,如此,则船不空走,而且每趟都能获利颇丰。”诸葛恪感慨的说道:“这卖茶也就罢了,我听到更离谱的消息是,越国商人居然还卖冰雪。”
“卖冰雪?”孙登一愣,随即明白了,交州、扶南一带燠热,水果又出奇的多,炎炎夏日,如果能吃上一些冰镇的水果,那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交州、扶南没有冰,可是辽东的冰却多得很,一年有半年的时间被冰雪覆盖,而且冰雪还可以当淡水储存,解决海路中的饮水问题,实在是一举两得。
“是啊。”诸葛恪感慨的说道:“如今特牧城中的冰价堪比金价,运冰来卖的商人都成了巨富,据说,为了加快速度,他们早早的就装好冰,等待北风最强劲的四五月份,乘风鼓帆,快则七八日,慢则十日,便可由辽东起程直至朱崖。”
“这么快?”孙登大吃一惊。
“我也不敢相信。”诸葛恪连连摇头,“后来我才打听到,他们是走一条海路,不是沿岸航行,途中根本不靠岸停息,日夜不停,乘风南行,是以迅疾无比。用的船也是能抗大风浪的大海船,一趟走下来,获利丰厚。为着这丰厚的利润,虽然船毁人亡的事情常有发生,但商人们还是趋之若骛。”
“有利可图,商人们什么都敢做啊。”孙登失声笑道:“不靠岸而在大海中急行,七八日间由辽东而至交州,这可是闻所未闻的事啊,俗语云,财帛动人心,果然如是。”
“不仅如此。”诸葛恪又说道:“有了让人心动的利润,这些商人敢于冒险之外,也带动了海船的制造。现在的商用海船大部分都是周盛两家所造,他们的船厂日夜不停的赶造大船……”
1...178179180181182...2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