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航海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zhi
曹睿笑笑,“你这方略可是和越王的方略有相似之处,他提出四国和谈,也是想挟罗马、贵霜之力,夹击萨珊,遏制他们的发展势头。贵霜、罗马与萨珊相邻,越国只要支持他们一些物资,就可以拖住萨珊人,为我们争取到准备的时间。这个计策如果真能顺利实现,我大汉的势力就有可能扩展到万里之外。可惜……”他有些惋惜的叹了一口气:“对我们来说,萨珊实在太远了,要想控制那么远的地方,我们力有不逮,而越国有战船,从海上扬帆,两三个月就能赶到,他们得利多多,我们却是为他做嫁衣,吃力不讨好。”
“不然。”夏侯荣摇摇头,“大王,越国出道以来,逢战必胜,你觉得他的凭仗是什么?”
“是什么?”曹睿眨了眨眼睛,很有兴趣的看着夏侯荣,这个问题他也思考过,为什么孙绍出道不过十来年,就能建立如此的功勋,曹操辛苦了一辈子,征战三十余年,最后还险些身败名裂。
“是共赢。”夏侯荣郑重的说道:“与越王合作的人,从来没有吃亏的,所以很多人都喜欢与他合作。越王征战多年,却几乎从来不在大汉境内作战,所以从皇帝陛下到普通的黔首,都感激他的恩德,那些年轻人受他感召,千里迢迢的赶到扶南,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吗?万里海疆是他打下的,可是他却没有独占,而是让所有大汉的商人都从中获利,还有谁不支持他?越国不是一国在战斗,他实际上是带着整个大汉的人才与蛮夷在战斗。”
曹睿略有所思,默默的点了点头。他想了好一会,才对夏侯荣说,“我魏国征伐北疆,越王也帮了不少忙,此次能平定鲜卑草原,越国也功。他要与萨珊人争锋,我们也不能坐视不理,你去一趟洛阳,请见车骑将军,看看他有什么计划,别的没有,骑兵是我们的强项,与萨珊人作战,骑兵是少不了的。”
夏侯荣躬身领命,他休息了两日,立刻赶往洛阳,见到了曹彰。曹彰已经听说了北疆的消息,兴奋莫名,一见到夏侯荣就哈哈大笑,拉着他的手臂说道:“妙才叔果然有福气,几个儿子都是人中龙凤,幼权更是罕见的英才,几年之间,居然就打得鲜卑人投降了。”
夏侯荣有些不好意思,把他觉得不解的地方对曹彰说了一遍。曹彰听了,也觉得有些奇怪,什么人这么大的本事,居然生擒了柯比能,却又把功劳送给了阿迪拐兄弟。他们想来想去,也想不到有什么人,匈奴人也好,蔡家也好,好象都找不出有这种超凡入圣的武艺和胆气的人。再说了,如果真是匈奴人或者蔡家的人,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又怎么可能把功劳送给阿迪拐兄弟,自己却飘然远去。
“也许是位无意于名利的高人,我们就不要想太多了。”曹彰摆摆手,不再去想这样的事情:“你来找我,我也猜到了是什么意思,我跟你说吧,我也有意与越王合作,准备同贵霜人谈谈,看能不能将大军驻扎到贵霜的国境内去。只是我们和贵霜人没有交往,还要通过越王与贵霜人谈。幼权,越王后关凤近期内就要返回扶南,我打算跟着一起去扶南面见越王商量此事,你有没有兴趣?”
夏侯荣皱着眉头沉思了片刻,摇摇头道:“我看贵霜人不太可能答应,几万大军驻在贵霜,他们能放心吗?而且就算是贵霜,离凉州也有万里之遥,靠民伕运粮,我们运不起,在贵霜就地购粮,恐怕贵霜人也支撑不起。一旦断了粮,大军如何生存?”
“这个你就不用担心了。”曹彰爽朗的大笑:“我们不是有越王那个财神吗?何必从凉州运粮,那样的话,就是将整个关中、汉中掏空了,恐怕也撑不了多久。让越王从天竺购粮,那里靠得近,又有大海船,方便多了。再不济,就是让那些商船运粮,也比从关中运粮方便啊。”
“办法是好办法,只是越王会答应吗?”夏侯荣担心的说道:“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不知道。”曹彰虽然说得轻松,其实也有些担心,“不过,不问问他怎么知道?我们空想无益,还是与他当面谈一下的好。”
夏侯荣连连点头,他立即把消息送回邺城,曹睿答应了他的要求,派他和曹彰一起赶到扶南面见孙绍,商议联合罗马、贵霜遏制萨珊人的大事。
共和十四年十月,在洛阳呆了大半年的关凤抱着新生的儿子孙昭,和兄弟关兴一起乘船返回扶南,曹彰和夏侯荣随行。因为季节的原因,北风初起,风力尚不强劲,船开始走得并不算很快,进入南海境内之后,速度才快了起来,十二月底,他们赶到特牧城。
见到曹彰和夏侯荣,孙绍十分高兴,先向夏侯荣祝贺了塞北大捷,然后兴致勃勃的问起了战事经过,对那个神秘的刺客也是赞叹不已。
曹彰和夏侯荣说明了来意,在路上,他们反复讨论过合作的方式,觉得如果在开战,孙绍肯定需要魏国骑兵的帮忙,而要魏国骑兵帮忙,也只有他们商量的这一条路,关键是看孙绍能不能说服贵霜人,毕竟几万大军驻在贵霜,不管是经济压力还是心理压力,贵霜人都很有可能不会接受。
“贵霜?不可能。”孙绍一开口就否决了他们的建议,连连摇头,反问夏侯荣道:“比如说你们要征讨扶余,我几万水师驻在辽东,你们能答应吗?”
夏侯荣尴尬的笑了笑:“大王如果要帮忙,我们岂有不答应的道理。”
“虚伪!”孙绍呵呵笑了,用手指着夏侯荣道:“就算你相信我,魏王能相信我?万一起个什么小矛盾,大家既不相信对方,又不肯解释,必然酿成大祸。我们还都是汉人尚且如此,更何况贵霜人还是异族人。这个办法不妥,想都不要想。”
“那大王有什么好办法?不要我们帮忙,难道大王想以水师独力承担这项战事?或者大王有意要组建骑兵?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可以奏请天子,从万马堂抽调一些骑将过来帮忙。”
万马堂就是当初孙绍让赵云他们组建的专门培养骑兵将领的武学堂,开始是在天竺,后来曹彰说,天竺没什么马,骑兵作用有限,不如迁到陇西,一方面那里适合用骑,而且六郡良家子中多有善于骑术的,另一方面靠近边疆,实战也方便,后来便迁到上邽去了,招收了两三百个陇西、上郡、云中等地的汉人良家子学习。两年前,赵云去世,这件事就交给曹彰亲自主持,李严为副。
孙绍瞟了曹彰一眼,含笑不语,自顾自的端起杯子喝咖啡。曹彰有些尴尬,呐呐的说道:“大王莫非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看不上我们万马堂的学子?”
“曹子文,你知不知道你这个人不会说谎?”孙绍没好气的笑骂道:“你那点鬼心眼,我能不清楚?不就是怕我借着这个机会组建骑兵,然后返回头来和你们魏国争锋吗?”
曹彰被他戳破了心事,有些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脑袋:“大王言重了,我可没有这个意思。”
“真的没有?”
“当然没有。”曹彰拍着胸脯道:“我最佩服大王了,怎么可能这么想你呢。”
“那好,我明说吧,我还真想组建骑兵。”孙绍半真半假的说道:“我跟你说过,那个叫阿拉伯的地方产上好的战马,我准备把大军驻扎到那个地方,估计最多三两年时间,就能组建起几万精骑。”
曹彰愕然,吃惊的看看孙绍,又看看夏侯荣。夏侯荣却不动声色的笑了笑:“几万精骑,那可需要不要将领,看来万马堂的人都不够用了。大王是不是有意把辽东的人调过来?”
孙绍也不答他,只是笑道:“我准备了步骑六万,步卒三万已经有了统帅,现在还差一个骑兵统帅。万马堂的学生?嘿嘿,不是我说,如果赵云老将军在,也许还有胜任,现在嘛……”
“我啊!”曹彰再也忍不住了,一拍胸脯站了起来,瞪大了眼睛吼道:“我啊!要论用骑,还有谁能比我更强?”
孙绍强忍着笑,一本正经的打量着他,点点头,又有些遗憾的摇摇头:“要论用骑的本事,你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你是朝庭的车骑将军,位高名重,我怎么能指挥你?”
“指挥我?”曹彰明白了,孙绍要抓这次作战的指挥权,他不想白出钱,当然了,这也可以理解。如果按曹彰自己的心思,要什么指挥权,只要你把三万骑兵交给我就行了。可是一看到夏侯荣,他知道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事,还有魏国的事,不能草率答应,以免上了孙绍的当。“大王要亲征?”
“我不亲征,你们谁能摆平这么多事?”孙绍向后倚着身子,轻松自在的笑道:“罗马的消息已经传回来了,他们为了能让我去罗马和他们谈判,将阿克苏姆国的一块地送给了我。你们现在喝的这个咖啡,就是我新领地上的产出。哈哈哈……”
孙绍越想越开心,禁不住哈哈大笑:“罗马人真急了,去年一年,萨珊人不断的向小亚细亚增兵,罗马人如临大敌,兵力严重不足,北方已经成了蛮人的跑马场。”他笑了两声,又有些感慨的叹了一口气:“谁能想到强大的罗马会有今天?子文,幼权,你们想过吗?”
曹彰和夏侯荣这几年也没少看与罗马有关的资料,对罗马人从一个小城邦成长为一个大帝国,现在又沦落到这种地步的经过也十分清楚,他们的脸色都露出一些兔死狐悲的哀伤。
“我们大汉不能走那一条路。”夏侯荣慢慢的直起了身子:“罗马人的兴衰,自有规律可循,我们如果不能从中吸取教训,仅仅是叹惜的话,恐怕迟早要走他们的后路。再说了,我大汉不也是险些倾覆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王,扶南学院多有俊杰,可有对这些问题做些研究?”
孙绍赞赏的看着夏侯荣,天才就是天才,只要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条缝,他就能自己发现一个新世界。他点了点头:“有一些人已经开始研究罗马人的历史,算是有一些小成绩,不过还零散得很,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你要是有兴趣,我过会儿让人把相关的文章给你送去。”
“那再好不过。”夏侯荣搓了搓手,有些兴奋的说道:“大汉五大学院,越国占其二,对外国的资料收集,又以扶南学院执牛耳。能到扶南学院看一些资料,想必一定能大开眼界。”
“别资料啦,骑将的事情怎么办?”曹彰急了,向孙绍膝行了几步,恨不得去扯他的袖子。
“骑将的事情不是说了吗,不好办。”孙绍故意逗曹彰道:“我可不敢指挥你这个车骑将军,否则天子怪罪下来,我可担当不起。”
“那……那还不好办?”曹彰和夏侯荣对了一个眼神:“这次魏越联合作战,我虽然是朝庭的车骑将军,但是爵位却没你高,理当以大王为首的。你不还是朝庭的扶夷大将军吗?”
“那幼权还是镇北大将军呢,这玩意不值钱的。”
夏侯荣笑了笑:“那这样行不行,我们奏请天子,请加封殿下为大将军,以大将军之尊指挥车骑将军以及魏越两国的将军作战,那不就名正言顺了吗?只是大将军以后要到洛阳任职的,战事结束之后,大王是卸职呢,还是去洛阳,全由大王作主。”
“你们这两人,没一个好东西。”孙绍点点他们,撇撇嘴:“我才三十多,就让我去洛阳养老?等我儿子接了王位,我再去,现在不去。”他笑了两声,又收起了笑容,郑重的说道:“要说真的,我不仅去不了洛阳,恐怕特牧城都不能多呆了,虽然说战事还没有起,但是一旦开战,没有几年怕是结束不了。你曹彰是朝庭的车骑将军,那一位步卒统帅是吴国的大将军,再加上水师的那几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匹夫,我不亲自坐镇,还真是不行。”
“等等!”曹彰打断了孙绍的话:“你是说,你选的步卒统帅是吴国大将军陆逊?”
“是啊。”孙绍点点头。
曹彰有些不屑的撇了撇嘴,不再说话,但是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得出来,他对和陆逊并肩作战并没有什么荣誉感,只是因为陆逊是孙绍的姊夫,才没有口出不逊。夏侯荣见了,连忙打圆场道:“这么说来,这就不仅是魏越联合作战了,还有吴军参战,大王是不是有心把蜀国也拉进来?”
“那是必须的。”孙绍对曹彰的不屑不以为然,他总就知道以陆逊现在的战绩镇不住曹彰,因为他手下的那几个将军对陆逊也不太感冒,所以他才要亲自带队的。“我已经派人和蜀王联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的回复很快就会到。”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三国大航海 第一百二十八章 父子相疑
第一百二十八章 父子相疑
孙登举着一只瓷杯,迎着烛光,眯着眼睛仔细的端详着,明亮的烛光似乎已经透过了薄薄的杯壁,隐约可见杯壁上的凤鸟图案。他惬意的笑了,轻轻的放下茶杯,拿起手笔,小心的在砚台上蘸了些松烟墨,一笔一划的在面前摊着的竹皮纸上写下了“透光杯”三个字,直起腰来,自我欣赏了片刻,这才将纸笔推到一旁,将瓷杯放进一只锦盒中,扣上玉别子,叫了一声:“来人!”
谢景快步走了进来,孙登也不看他,将锦盒向前推了推,平静的说道:“将这只薄胎凤杯快马送与大王,就说这是我送给和弟的生日礼物。”
谢景瞟了一眼案上的锦盒,犹豫了一下:“太子,这样做不太好吧?”
“没什么不好的。”孙登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微微皱起了眉头:“下个月就是和弟的十岁生辰,我送他一只新造的凤杯,有何不妥?”
谢景无奈的苦笑了一声:“太子,上次镇军大将军莫名病故,就有人想要攀扯太子,大王震怒,险些废了太子之位,亏得诸葛恪力辨太子清白,方可逃动一劫。这次万一……”
孙登的眼皮一颤,身子像是被抽去了脊梁骨,无力的软了下来。去年,镇军大将军孙虑过二十岁生日,他派人送了一些豫章的土特产去祝贺,后来孙虑莫名其妙的得了重病,很快就死了。孙权为之震怒,有人就向孙权汇报说孙登给孙虑送过东西,而孙虑吃了这些东西之后就得病死了。孙权暴跳如雷,立刻就要下令逮捕孙登问罪,大将军步骘和丞相诸葛瑾都吓得不敢吭声,好在诸葛恪站了出来,劝孙权谨慎从事,不要给人留下话柄。孙权这才按捺住了性子,不过他还是让校事吕壹把几天内和孙虑接触过的人都彻查了一遍。天幸孙登送的那些土特产还原封不动的放在库房里,孙虑根本就没有动过,连封皮都没有撕开,孙登这才逃脱了嫌疑。
不过这一次也让人看出了孙登的险境,他这个太子之位虽然还没有剥夺,但是孙权已经无心让他继位了,只是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来行事罢了。谢景和诸葛恪的意思也就是在于此,不给孙权任何借口,熬到孙权死为止。现在孙登又要给孙和送礼物,谢景觉得这简直和自寻死路一样愚蠢,所以坚决劝阻。
孙登面无表情的坐在灯下,弓着背,鬓边的几茎白发在灯光的照映下十分刺眼。谢景看得鼻子发酸,孙登今年才二十五岁,可是却已经显出了老态,比起他当初他指挥大军在日南征战时的神采,谢景无法相信他们是同一个人,而这之间不过差了十年的时间。
“叔发,替我写一份表,就说我身体不佳,请辞太子之位。”孙登忽然抬起头,露出凄惨的笑容,静静的看着谢景:“辞了这太子之位,我就不用再这么谨小慎微了。”
“太子!”谢景惊叫一声,连连摇手。
“叔发,你亲自去送信,然后就不要回来了。你再问问元逊,让他也不要再等了,你们都去越国吧,越王正在图谋天竺,你们到那儿有立功的机会。”孙登慢慢的说道:“你们都走了,父王……也安心了,我也就安全了。”
“太子!”谢景忍不住跪倒在地,痛哭失声。
“去吧,要是不想去越国,你们就去蜀国或者魏国,以你们的能力,肯定会比吴国过得更好的。”孙登和声劝道:“不过,越国疆域最大,机会最多,要论用人之明,天下四王,无过我那大兄,想来他不会亏待你们的。”
谢景泪流满面,他知道,孙登已经崩溃了,他已经支持不下去了,这种名为太子,实为阶下囚的日子他已经过了五年,他撑不住了。他把他和诸葛恪两人送走,一来是想让孙权解除戒心,如果孙权还能有点父子之情,让他安安稳稳的做一个王侯,那自然再好不过,如果孙权坚决不肯放过他,他只有一死了之,总之一句话,这个有名无实的太子他是不做了,也不指望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
谢景苦劝,孙登这次却是不容置疑,最后自己提笔写了一封请辞太子疏,让谢景送走。谢景无奈,只得带着书信和瓷杯赶到建邺,他先去见了诸葛恪,把太子的意思说了一遍。诸葛恪沉默半晌,最后点了点头,只说了两个字:“也好。”然后就一声不吭,至于他这个“也好”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不解释,谢景也不问。
谢景入宫请见,奉上孙登的请辞太子疏,然后再奉上瓷杯,说明这是孙登给孙和的贺礼,是他花费了无数心血刚刚烧造出来的,上面的凤鸟纹是他亲手画的。孙权看完上书,轻轻的放在案上,又打开锦盒,拈起瓷杯细细的端详了片刻,微微的点点头。
“子高过虑了,身体不好,就好好休息,何必请辞太子之位。他难道比我年纪还大,身体比我还差?”孙权叹了口气,将瓷杯放回锦盒中,交给谷利:“去送给夫人,就说这是太子送给阿和的生日礼物,让他好生的收着,不要辜负了太子的一份拳拳之心。”
谷利应了一声,接过锦盒转身走了。
“太子说,豫章瓷厂已经诸事顺当,不用你再在那里帮忙了,你可有什么打算?”
谢景思索了片刻,磕着道:“臣闻说豫章瓷厂所生产的瓷器远销极西之地,作为豫章瓷厂的一员,臣虽然没有什么贡献,可是也觉得与有荣焉。臣非常想沿着这些瓷器远航的路看一看,看看我们烧出来的瓷器究竟有多受欢迎。”
孙权眼神一闪,随即又恢复了平静,他抚着那副紫髯,沉吟了片刻,又露出一抹笑容道:“这样也好。你陪着太子在豫章辛劳,却不知道你们的辛劳为我吴国挣到了多少金币。我为什么一直没有让太子回建邺来?外人多有闲话,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是因为豫章瓷厂太重要了。现在我吴国有两大支柱,一是豫章船厂,一是豫章瓷厂,这两项加起来能占到我吴国赋税的四成以上,而瓷厂一项,就能占到两到三成,所以我才把太子放在瓷厂,把镇军大将军放在船厂,可惜啊,镇军大将军年寿不永,太子又辛劳过度,积劳成疾。”
孙权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显得非常歉疚,脸上也露出悲凄的神情来。谢景看不到他的脸色,但是听着他的叹息声,却觉得鼻子有些发酸,好在他已经为官多年,对孙权的脾气大致也算清楚,还不至于被这两句话给骗住。君臣两个真真假假的说了几句话,孙权赏了谢景一些钱财,供他作游历的旅费,谢景稍作收拾,没过几日,便搭乘一艘满载着豫章瓷器的吴国商船离开了建邺。
出了吴国国境,海上的北风便强劲起来,重新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在豫章憋了几年的谢景觉得心情舒畅,积累了几年的闷气一扫而空,只是一想到还在豫章的太子,谢景又有些不忍。
船上的商人得知谢景是太子孙登的近臣,也是瓷厂的人,一个个对他十分客气。谢景向他们打听瓷器的销路,他们顿时眉飞色舞,兴致勃勃的向孙登介绍起瓷器在萨珊、罗马和贵霜等地受欢迎的盛况来。他们说,因为这是太子孙登主持生产的,所以这些瓷器又号称太子瓷,在外国那是王公贵族才用得上的上等品,普通人家只能用一些其他瓷厂生产的产品。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越王孙绍的功劳,为了推广这些瓷器,他是不遗余力。最开始的一段时间,他派出去的使者送礼都用瓷器,先让那些王族用上瓷器,树立起瓷器高贵的名声,把那些贵族的胃口吊起来,然后再开始供货。现在所有的瓷器只要一上岸,根本不需要费多少力气去卖,很快就会被一抢而空,甚至有的船还没上岸,货已经被人订走了。
谢景听得眼界大开,他天天和瓷器打交道,却还不知道瓷器这么受欢迎。瓷器在大汉也出售,吴国很多贵人们就会到豫章瓷厂定制,有不少人还走了谢景的路子。也许正因为吴国用的人多,几乎每一个贵人家里都能看到瓷器,谢景反倒觉得不稀奇了,万万没有想到,这些瓷器在国外却是和丝绸一样,只有上等人才用得起。
这个时候他有些相信孙权所说的瓷厂的重要性了,当然了,这并不代表他就相信孙权的借口,瓷厂再重要,需要一个太子去坐镇吗?孙虑当初是管着船厂和学院,但是他更主要的任务是统领大军,防备蜀国,哪像孙登这样什么兵权也没有,纯粹就是一个监工。
心情好,速度似乎也快了起来,顺风而下的船队仅仅用了二十多天就赶到了特牧城,在这里,商船在顿逊港停泊,重新装船,改乘适合远航的大海船西行。看到顿逊港口那些高大的支架和此起彼伏像一只只巨手一样不停吊卸货物的长杆,看着一辆辆冒着白烟的蒸汽机拖着长长的拖板,在两道平行的轨道上轻快的滑行,谢景好奇得如同刚进城的乡下人,不停的东张西望,接连碰到了几个装卸的工人。
“新来的吧?”一个光着上身,满头是汗的工人一边用毛巾擦着汗,一边客气的笑道。他看谢景穿着深衣,走路的姿势也颇有威势,语气自然谦卑了几分。
谢景打量了一下这个黑漆漆的工人,一脸的诧异:“你是什么地方的夷人,说得一口的好汉话。”
“我是埃及人。”那个工人露出一口白牙,谦卑的笑道:“说得一口好汉话,可以拿更多的工钱,我来了五年了,自然说得很好。”
“会说汉话还能多拿钱?”谢景更奇怪了,“你们不是一样干活吗,为什么会说我们就能多拿钱?”
“会说汉话,就不用通译啊。”那个工人却觉得理所当然:“如果会写汉字,我们还可以申请做汉人呢。”
“你现在不是汉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