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三国大航海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zhi
诸葛亮沉下了脸,心火顿时旺了几分,这孙绍果然是个莽夫,居然把话说得这么难听,真是一点礼节也不懂。可是转念一想,自己确实要想想办法了,这十几年成亲也没一个孩子,别人认为夫妻感情有问题也在所难免,而自己一直没有纳妾以延续血脉,大概也会被别人认为是惧内,迫于黄家的势力,这可不太好啊。他越想越多,又突然想到,刘备对自己一直若即若离,是不是担心被荆襄人挟持,不能一心为公?
聪明人的好处是想得多,聪明人的坏处是想得太多,而诸葛亮显然就是这种聪明人,不知不觉之中,他就被孙绍带偏了方向而不自知,思绪起伏,一时有些失神。
孙绍暗自得意了好一会,这才轻轻的推了推诸葛亮,轻声叫道:“将军,将军。”
诸葛亮一愣,这才回过神来,不免有些尴尬,连忙拱手致歉,掩饰道:“校尉多虑了,管他外人如何说,日子还是你们二人过的,何必管别人说什么呢。”
孙绍笑了一声:“多谢将军指点。刚才将军说要建邺的酒,是将军的意思,还是左将军的意思?”
诸葛亮见孙绍主动提起,连忙点头笑道:“是我的意思,可是我想左将军一定也会这么想。校尉想必也知道,张将军刚刚在巴郡大败张郃,左将军要犒赏张将军,仅有你送来的几坛酒哪里够?想来一定会借着这次双方联姻的机会,向孙将军讨一些新酒了。”
孙绍似乎也抛开了刚才的心思,他眼神闪了两闪,有些得意的笑道:“如果是左将军要的,那倒好办了。亲事成与不成,都没有关系。”
“为何?”诸葛亮听孙绍说得轻松,反而有些迷惑了,难道建邺酒坊真是酿酒而已?
“你知道建邺酒坊是谁的?”孙绍挤了挤眼睛,眼神越发的怪异。
诸葛亮摇了摇头,嘴角有些苦笑,他已经猜到了孙绍的意思。
“建邺酒坊是我姑姑的,左将军是我姑父,他要酒,又何必对我说,只要给我姑姑写一封信,我姑姑自然是有求必应。”孙绍哈哈一笑,又接着说道:“如果左将军嫌路途遥远,那只须求我姑姑回成都,岂不是连酒坊都可以搬过来?”说着话,他还伸手拍了拍诸葛亮的肩膀,挤了挤眼睛,一副恶作剧得逞的模样。
诸葛亮无可奈何,孙绍这个样子让他有些猜不透。让孙尚香回来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孙尚香太过剽悍,刘备对她十分忌惮,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她给剁了,就说现在刘备已经娶了刘瑁的遗孀吴氏,就已经决定了他和孙尚香的婚姻已经无疾而终——吴家在益州的身份特殊,吴氏的兄长吴壹是刘焉的旧交,二十年前随刘焉入益州,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他既不是益州人,又在益州颇有根基,与刘璋的旧部也好,益州本地的豪强也好,关系都不错,刘备娶吴氏,一方面是有相士说吴氏有贵人之相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要借助吴家与刘璋旧部、益州豪强拉拢关系,如果这时把孙尚香请回成都,那吴氏将置于何处?
诸葛亮想了想,又笑道:“又何必去求孙夫人,难道校尉就不能投桃报李吗?”
“你们要的建邺的酒,我在建邺可没有作坊的。”孙绍摊摊手,有些惋惜的说道:“再说了,这门亲事成与不成还在两可之间,我就是想送投桃报李,也未必有机会啊。”
“校尉觉得可能不成?”
孙绍点点头,笑了一笑:“孙刘联盟,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是天下大势所需,又岂会因为一门亲事而成败?我江东固然有曹操大军压境,可是益州也在和夏侯渊大战。”孙绍指了指来来往往的军人,“你觉得成都的情况,我家叔叔会一无所知?”
诸葛亮笑了一声,没有说话。他们有探子在江东,江东自然也有探子在益州,这是无须多言的。如果仅从天下形势来看,这门亲事成不成的确实不重要要,可是他通过这门亲事给孙权送了一副礼,孙权又岂有不收之理?他信心满满的说道:“校尉放心,我相信这门亲事会成的。”
“你这么有信心?”孙绍也笑了笑,见诸葛亮胸有成竹的点点头,也稍微放了些心。说实在的,他还真怕孙权会不同意呢。他想了想,忽然说道:“如此,那就看左将军给我多大的桃,我再决定报多大的李吧。”
诸葛亮心中一动,稍一咂摸,便品出了孙绍话中隐含的意义。
“将军,我还有一些问题想请教。”孙绍不给诸葛亮多想的时间,又接着说道。
“校尉请说。”
“闻说将军卧居隆中之时,自比为管乐,孙绍不才,想向将军请教一二。”
诸葛亮灵机一动,立刻点头道:“街衢非论道之所,亮敢请校尉屈尊光临寒舍,略致薄酒。”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三国大航海 第九十二章 天道
第九十二章 天道
孙绍看到诸葛亮的家时,很是吃了一惊。在成都这些天,他虽然知道现在刘备并不象传说中那样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但是诸葛亮毕竟是军师将军,又主掌着左将军府的事情,怎么可能住得这么简陋呢?眼前这座小院,可比自己在吴县的那院子寒碜多了。
“将军就住在这里?”孙绍指着院门,面色有些怪异。
诸葛亮却神态自若的一笑,抬手示意:“真是惭愧,亮家徒四壁,不能和校尉相比,还请校尉包涵一二。”
孙绍苦笑了一声,跟着诸葛亮进了门。说是家徒四壁当然太夸张了,可是说简朴却一点不过份,院子虽然面积不小,可是空荡荡的,除了一个老眼昏花的老仆正在院中慢悠悠的打扫落叶之外,居然看不到其他的佣人。孙绍从那个老仆身边经过时,老仆一点反应也没有,自顾自的扫着,好象根本没有看到孙绍似的,更别指望他赶上来端茶送水了。
到了堂上坐下,一个年轻人才匆匆的赶了过来,一看到孙绍就深深鞠了一躬,歉意的说道:“不知有客光临,有失远迎,死罪死罪。”
“这是我三弟诸葛均,草字子平。”诸葛亮很随和的笑道。
孙绍连忙见礼,诸葛均不敢大意,连忙还了礼。孙绍虽然年少,可是诸葛均知道,诸葛亮平时从不把人带回家,孙绍这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不能怠慢。
“兄长,你陪孙校尉坐着,我去准备一下?”诸葛均看着诸葛亮,用眼神询问他是不是要准备午饭,如果要留客的话,家里的酒菜可都不上档次,他还要赶到市里去采买才行。
诸葛亮笑了笑:“你不用多事了,孙校尉什么没见过?你去告诉你嫂子,到后园子里摘点新鲜的菜,你到市里去酤两斗酒,割点牛肉,便也是了。”转过脸又对孙绍笑道:“孙校尉,家中实在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的,只能意思意思了。”
孙绍一直在看着诸葛亮,他觉得诸葛亮似乎有些过了,凭他的俸禄,难道一家人只能过这么的俭朴的生活?如果自苛的人,要么是伪君子,要么是真的甘于平淡,可是诸葛亮如果真的甘于平淡,他又何必跟着刘备趟这浑水?可是你说他伪君子吧,好象也看不出有这个倾向,他的所作所为表现得很自然。
“将军客气了。”孙绍淡淡的摆摆手,一点客气的意思也没有。诸葛亮也不解释,请孙绍入座,诸葛亮送上了茶,便出了门,想来是酤酒买肉去了。
“将军,我闻说曹操手下有一诸葛诞,与你可是同宗?”
诸葛亮愣了一下,怔怔的看着孙绍:“公休在曹操手下吗?”
孙绍也愣住了,他只知道三国时诸葛家族有一龙一虎一狗,龙在他眼前坐着,虎在江东,那狗可不就是诸葛诞?所以才随口一问,怎么诸葛亮却不知道?
“哦。”诸葛亮笑了,连忙解释道:“公休确实与我同宗,他比我小一岁,是我的从弟,只是失败已经十多年,我一直不知道他的下落。校尉又是从哪儿听说的?他现在可好?”
孙绍一脑门的黑线,我哪知道啊。他掩饰的一笑:“我也是听人说起,具体的情况并不太清楚,真是不好意思。”
“呵呵呵,无妨,既然知道他在曹操属下,我以后再派人去打听就是了。”诸葛亮也不介意,提起茶壶给孙绍倒了一杯茶,“校尉,今日请校尉到寒舍一叙,说实在的,有些企图。”
孙绍笑了笑:“是想问新酒的事吧?”
“正是。”诸葛亮也笑了,“我十分好奇校尉是如何做出这酒的,希望校尉能指点一番。”
孙绍打量着他,喝了两口茶,脸上笑意盈盈的,却不说话,过了好一会才说道:“将军如此盛情相邀,照理说,我是应该坦诚相告的。不过,嘿嘿嘿,将军,这可是我的谋生之路,你总不能断了我的生路吧?”
诸葛亮有些尴尬,他本来以为,把孙绍请到府上来,又这么诚意的请教,孙绍多少也要说两句,哪怕关窍之处含糊带过,他也可以理解,却没想到孙绍如此不给面子,直截了当的拒绝了他,一个字也不肯露。一时之间,他倒不好说什么,反过来还得抱歉的说道:“如此,倒是亮冒昧了。”
孙绍脸皮厚,他一点不好意思的感觉也没有,心安理得的喝着茶,想了想又道:“新酒的法子,我是不能说,一来这不仅是我的谋生之路,同时还是我姑姑的生存之道。左将军娶了新人忘了旧人,既不给我姑姑休书让她再嫁,又不给一点生活费,我姑姑只能指着这酒坊生活,我如果告诉你,岂不是看着她活活饿死?于心何忍啊。”
诸葛亮苦笑一声,心里却是火大。要不是碍着面子,他恨不得把孙绍一脚踢出去。孙尚香会饿死?她现在也没把酒卖到成都来啊。孙绍这么说明着是指责刘备做事不地道,没有给孙尚香一个交待就又娶了吴夫人,说到底,这是孙家和刘家的家事,他也不怎么好置评。可是孙绍居然拿这个当理由,还这么理由气壮的,实在让他很不高兴。
“校尉言重了。”
“哈哈哈……当然了,这个只是说笑,我想将军也不会相信的。”孙绍哈哈一笑,好象恶作剧得逞似的,十分开心:“但是我却有一个一点也不玩笑的话,想必将军一定能谅解。有所谓,天机不可泄漏,否则必有飞来横祸。将军,你可信么?”
诸葛亮心中一动,刚才的怒气不翼而飞。孙绍的这句话越发的坐实了他的猜想,那座酒坊里有秘密。他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茶,心有同感的点点头:“校尉这么说,我也能理解,既然如此,那亮就不敢追问了。”
孙绍嘴角一挑,有些得意的看着吃了瘪的诸葛亮,接着又说道:“然,承蒙将军相邀,我却很想和将军说说这新酒以外的事情,比如……这道。”
“道?”诸葛亮眼神一闪:“何道?”
“天之道。”
“天之道?”诸葛亮瞟了孙绍一眼,有些不以为然。他对孙绍的情况虽然并不太清楚,但是并不代表他一无所知。孙绍是个武夫,一身的好武艺,可是学问却一般,和关羽论春秋,他只能说前两卷,后面的都没学问,也就是关羽那个半吊子才看得上他。他今天居然敢来和自己谈天道,还这么一本正经的,岂不是自讨没趣?他心里不屑,脸上却不露出一丝异样,欠身说道:“亮洗耳恭听校尉高见。”
“哈哈哈……”孙绍又没心没肺的笑了:“将军,儒法道墨兵,不知道将军心仪哪一家?”
诸葛亮略一沉思:“当然是圣人所传的儒了。”
“言不对心,言不对心。”孙绍大模大样的指着诸葛亮,一副老前辈指点小后生的模样,“将军没有诚意啊。”
“校尉何出此言。”诸葛亮微笑着反问道。
孙绍摆弄着手中的茶杯,慢条斯理的说道:“绍也不才,闻说将军隐居隆中之时,自称管乐。可有此事?”
“有。”诸葛亮略一思索,便点头应了。刚才他就是因为孙绍这么说,才请孙绍到府上来一叙的,虽然他觉得孙绍知道这件事有些怪异,但是兄长在江东,孙绍偶尔听说,也不奇怪。
“将军心灵手巧,善于机关之术,可有此事?”孙绍又追问道。
诸葛亮眉头微微一皱,犹豫了片刻,又点了点头:“有。”
“将军入益州,掌左将军府事,以商韩之法治蜀,这也是有目共睹的吧?”
诸葛亮嘴角略微歪了歪,皮笑肉不笑的点了点头。
“那……将军又治何经啊?”
诸葛亮不以为然的一笑:“亮读书唯求大概,不循章句,不专治一经。”
“那就是没治经了。”孙绍一拍大腿:“管仲,杂家也,乐毅,兵家也,商韩,法家也,机关之术,墨家也,将军通此数家,唯独不治一经,又如何能说独心仪于圣人之道?将军言不由心,难道是想诳我么?”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三国大航海 第九十三章 一滴水中的智慧
第九十三章 一滴水中的智慧
诸葛亮一声不吭,端起茶杯慢慢的呷着,过了一会儿,脸上才慢慢的浮起别有意思的笑容:“想不到校尉对亮这么了解啊。”
孙绍也不谦虚:“我对将军的了解,恐怕比将军对我的了解要深得多。”他顿了顿,没等诸葛亮说话,又慨然叹道:“因为我觉得,左将军帐下虽然人才济济,可是唯有将军有经天纬地之才。绍对将军仰慕已久,故而不怕交浅言深,欣然与将军同车。只可惜啊,将军却言不由衷,对我多方防备,实在令人沮丧。”
诸葛亮听了,心里十分受用,脸上却不露声色的笑道:“校尉言重了,亮何曾防备校尉。如果真的防备校尉,又怎么敢冒昧的请校尉来寒舍一叙。刚才只是随口一说,还请校尉不要放在心上。”
孙绍摆摆手:“将军莫要多心,你这么做,我也能理解。这样吧,我们今天不谈时政,不谈人事,只谈天道,免得有闲言碎语的,于将军不利。”
诸葛亮无可奈何,明知孙绍这是拿话挡他,却又不好推辞,只得点头称是:“就依校尉。“
“我们说说墨家吧。”孙绍端起茶杯,倒了一些茶水在手掌心,然后竖起手掌,让茶手沿着手指缓缓流下,茶水在指尖慢慢凝成一个水滴,晃晃悠悠的,却不落下。“将军,易云‘天道广大,无所不包’。西方有贤人亦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自来是人远道,道不远人。将军可曾想过,这一滴水中,亦有道否?”
诸葛亮微微的皱了皱眉,孙绍说的话他大部分都懂,那个什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的虽然没听过,可是他也能理解,但是说这一滴水中亦有道,是不是太玄虚了些?他是个务实的人,不喜欢这些太玄虚的东西,如果孙绍要和他谈这些,他可没有兴趣。他看着孙绍,很淡漠的说道:“敢请教。”
“来,你来看。”孙绍招了招手,示意诸葛亮过去一点。
诸葛亮越发的不快,可是却不好推辞,只好凑了过去,敷衍的看了一眼,当然什么也没看出来。孙绍见他心不在焉的,又笑了笑,小心的将手指挪到他的眼前,然后神秘的笑道:“请将军通过此水滴看这景物,可与平时有所不同。”
诸葛亮见他说得郑重,倒有些摸不着底了,他按照孙绍所说,专心的透过水滴看了一下,却见水滴中光怪陆离,并没有什么东西。正在此时,孙绍另一只手缓缓的靠近了水滴,两根手指拈了一根头发:“将军请透过这水滴看这头发。”
诸葛亮闻言细看,一看之下,顿时吃了一惊,水滴后面的头发明显看起来要粗得多。
见诸葛亮露出惊愕之色,孙绍笑了,手指甩了甩,将茶水甩落,又扔了头发,重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这才高深莫测的看着诸葛亮:“将军可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诸葛亮愣了一会,摇了摇头,拱手施礼,神态恭敬了不少:“请教。”
孙绍却没有直接说答案,又接着说道:“将军在军中呆过,想必知道军中取火用的琉璃珠吧?”
诸葛亮抚着胡须想了想,略有所悟:“校尉是说,这和琉璃珠生火的道理一样?”
琉璃珠就是指玻璃珠,不过三国时的玻璃生产技术还不过关,不如后世的玻璃这么纯净,通常都会带一些颜色,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气孔。仅管如此,这些琉璃珠也是难得之物,除了用来作饰物以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用来聚光生火,如果有合适的琉璃珠,效果还马虎说得过去。
诸葛亮在军中呆过一段时间,对这种琉璃珠并不陌生,他也思考过其中的道理,但是并无所得,现在看到这个水珠,他突然之间就想到了琉璃珠,隐隐的觉得自己抓住了什么,却又不甚分明。
“虽不中,亦不远矣。”孙绍斜着眼睛,似笑非笑的看着沉思的诸葛亮,又说道:“将军既然通晓墨家的机关术,想必也知道有这么一段话,‘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还有这么一段话,‘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诸葛亮想了想,有些兴奋的点头:“不错,是有这两句。”
“这两句中,讲出了一半道理。”孙绍笑着说道。
“一半道理?”诸葛亮真的有些糊涂了,他读过墨经,当然知道那两句话的意思,但是这两句话和眼前这个水滴能够将头发变粗有什么关系?又和琉璃珠能够聚光生火有什么关系?他看着神态自若的孙绍,忽然之间充满了好奇心,这个少年是真的知道其中的道理,还是在故弄玄虚?
“对。”孙绍提起案上的茶壶,将杯子里面的水加满,然后从头上拔下发簪,斜放在茶水中,“将军,这发簪可有什么变化?”
“似若折断。”诸葛亮已经被他给吸引住了,喃喃说道。
“嗯,这便是另一半道理。”孙绍哈哈一笑,重新别好发簪,然后将茶水泼掉,笑盈盈的看着诸葛亮,却不说话。诸葛亮等了半天,见他不吭声,有些沉不住气了,只好躬身施礼,沉声道:“请校尉指点。”
孙绍十分得意,看着这个被后世的文人形容得多智近乎妖的当世智者在自己面前拜倒,这种感觉和把绝代佳人抱在怀里戏弄一样的爽啊。老子玩权谋玩不过你们,可这些却是我的长项啊。你不是聪明吗?解释一个给我听听。
诸葛亮解释不出来,只好诚恳的向孙绍请教。
孙绍一抬手,撸起袖子,露出大半截手臂,很快意的叫道:“取纸笔来。”
诸葛亮也顾不上问要纸笔干什么,连忙起身入室,起身刚走了两步,他的夫人黄月英却捧着笔墨走了出来,诸葛亮顺手接过,回身放在孙绍的面前,这才想起来介绍。一抬头,却见孙绍已经避席施礼:“敢问,可是将军夫人?”
黄月英连忙施礼:“孔明正是臣妾拙夫,闻校尉解说天道,臣妾见猎心喜,一时失态,还请校尉见谅。”
“久闻夫人巾帼不让须眉,今日得见,实在是快慰平生。能与夫人论说天道,诚绍之幸也。”
诸葛亮这时才从求知的争切中回过味来,见夫人已经和孙绍见了礼了,也不好多说什么,好在孙绍并不见怪,他和黄月英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奇。
孙绍握笔在手,有些为难的看了一眼竹简,这竹简又细又长,写字没问题,但是画图就不行了。他抬头看了一眼诸葛亮,诸葛亮还没反应过来,黄月英却立刻知道了他的意思,反身入室,取了一块帛来摊在孙绍面前。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三国大航海 第九十四章 给诸葛亮上一课
第九十四章 给诸葛亮上一课
孙绍一笑,也不客气,迅速的在帛上划了个草图,然后推到诸葛亮夫妇的面前:“将军,夫人,你们看,这条线表示水与虚空的交界之处,这条线表示光线。光线是直线前进的道理,墨经上已经说过,二位精通机关之术,想必是能理解的。”
诸葛亮夫妇不约而同的点头,这一点他们确实都能理解。
“光在经过这个面的时候,会发生改变。”孙绍对他们的理解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着说道:“光在经过不同物质的界面时,就会改变方向,这就是水中的发簪看起来象是折断的原因。这个道理和光线直线前进一结合,便是水珠能够使头发看起来更粗的道理。”
这个对诸葛亮和黄月英来说有点难度了。他们看看孙绍,又互相看看,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光会发生折射虽然匪夷所思,但是毕竟亲眼所见,勉强还能接受,可是水珠能使头发变得更粗,却不是仅凭想象就可以理解的。
孙绍见他们不理解,又在帛上画了一个扁圆形,然后画了两条线:“琉璃珠之所以能聚火,就是因为光在透过琉璃珠前后,两次改变了方向,原本不相干的光线聚集成一点,所以能生火。而水珠和琉璃珠类似,但是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光线发生了变化,但是眼睛却不能感觉到,所以会产生错误的感觉,以为自己看到了一个更大的物事。”
孙绍一边说一边画,好一通说,他尽量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不时的还要解释一下,脑门上都快出汗了,诸葛亮才点了点头:“这么说,似乎有些道理。”
孙绍很气馁,我嗓子都快冒烟了,你却只是似乎有些道理?他失望的看着还在琢磨的诸葛亮,又看看含笑不语的黄月英,暗自叹了一声,黄月英看起来比诸葛亮还要聪明一些,她已经理解了,但是顾着丈夫的面子,却一直不吭声。好媳妇啊。
诸葛亮捻着胡须,目不转睛的看着孙绍:“要是照校尉说的这个道理,光在经过两个不同的物体时都会转弯,那么水和油也不相同,难道也会发生变化不成?”
孙绍一愣,随即大为感慨,这个学生太聪明了,举一反三啊。他胸有成竹的笑了笑:“将军为什么不当场一试?”
1...2829303132...2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