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球长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最终永恒
“它们的历史中有着这一段故事,应该能够吸取教训吧。”
听到这番,许多人都重新抬起了头,小声地讨论了起来,整个机舱中的气氛好像一下子恢复了生机。
是啊,格利泽文明一分为三。一部分前往遥远的外星球,另一部分进入了虚拟世界当中,最后一小部分在人类的教育下,试图开启另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即便,重启文明,可能相当困难。
可是,哪个文明的发展之路不困难呢
就连人类本身,也在战战兢兢地走钢丝,生怕一不小心掉入万丈深渊。
回想起在这个星球发生的点点滴滴,王俊鹏感慨万千,他在这颗星球,履行了一次次的外交义务,也成长了许多,改变了许多。甚至从一个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所有的青春就这样流逝在了这颗星球。
当然了,就算是中年人,依旧有着不输于年轻人的心气……这就是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骄傲!
“流浪计划终于要开始了,我们这一人类分支,可不能落后于黄金时代号啊!”
“与其感慨路难行,不如马上出发!”
听着周边许多同事的讨论,王俊鹏不禁微微笑了起来。
而在七年前,人们曾经接收到过一系列的电磁波信息,经过信息专家们分析后,居然是从“黄金时代号”所处的巴纳德星发送过来的!
这一系列的电磁波,详细地告知了“黄金时代号”人类分支的发展状况。
黄金时代号的登陆点,也即巴纳德星,距离太阳比较近,比“地球时代号”多发展了五六百年的时间。
五百年的顺利发展,让他们完全吃透了地球文明的遗产,已经可以媲美曾经的地球文明了,也即发展到二级文明的层次。
好在这一条人类分支,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依旧处于欣欣向荣的状态,他们正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以避免和地球文明一样,步入平庸化的低谷当中。
当然了,地球时代号的人类,也有着自己的一番际遇,无论是高维碎片、波滋曼量子意识转换器,还是格利泽人的万能工厂,都能够大幅抹平双方的差距。
“特别是13台万能工厂,能够大幅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实际上,我们的生产力以及独特科技是不输于黄金时代号的……怎么说呢,等我们发送了这些信息后,黄金时代号肯定会吓一吧!”
即便两个人类分支距离相当遥远,连相互交流都非常困难。可是,谁甘愿弱后于对方
王俊鹏一边思考,一边看向遥远的天际。在这个高度,星球的轮廓已经非常明显,恒星变得异常耀眼,这种来自于星球的浩瀚伟岸,无论看多少遍,都不会厌倦。
格利泽文明,祝你们好运……
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就连运输型的穿梭机也改进了好几代,它变得更加舒适、安全、快速。经过六个小时的航行,脱离大气层之后,穿梭机开启离子引擎,朝着“昆仑山”的方向全力行驶而去……
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乘客都摆脱了那种离别情绪,一个个趴在玻璃窗上东张西望着。隔了数万公里就能够看到星际港口当中的星星点点,繁忙的太空电梯,大大小小的飞船,有些是运输飞船,还有一些是装载了各种武器的武装护卫舰,正在编队演习当中。
昆仑山,一座漂浮在太空中的巨型山峰,流浪计划的真正核心!
是的,昆仑山,下一代超级母舰!
在这一刻,每个人都小声地欢呼了起来,焕发出了一种名为自豪的情感。
即便与星球相比较,它还是那么地渺小。可是,它又是那么地伟大,凝聚了大量科研工作者的心血。
人类比一开始来到这里的时候,可不止强大了十倍、百倍,而是……一千倍,一万倍!
这艘母舰的设计模型改了又改,设计的时间甚至远远高于建造的时间,最终定格在圆筒式的设计理念上,其额定吨位为十亿吨。十亿吨级别的飞船啊,承载人口达到了一千两百万!
甚至在7年以前,因为黄金时代号的一些科技信息,又稍稍改动了一番,将整个吨位设计地更大了。
当全部的细节设计完后,13台万能工厂全力开动,在短短二十多年里就已经建设完毕,目前正处于最终的调试阶段。
王俊鹏情不自禁和周边的一位同事讨论起来“我们应该会在五年内正式启程。”
“是啊,不知道会前往哪里。”
“应该是沿着宇宙弦前进吧……有了昆仑山号以及万能工厂带来的物质循环能力,我们能够在星空中航行万年以上的时间。”
飞船内部突然发出了一声电子音,“滴——飞船对接将在五分钟后开始,请各位旅客系好安全带,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各机组成员检查飞船运行情况,做好对接工作。”
……
此时此刻,张远正在“昆仑山”的尾部位置,检查最新的引擎系统。
一艘飞船的引擎,可谓重中之重,特别是这种十亿吨当量的母舰,想要将其推动,需要及其强大的动力系统。
就目前为止,人类的最强能源依旧只是核聚变,距离批量生产反物质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要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引擎的比冲,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研究难点。
“昆仑山”抛弃了原先那种单个巨大引擎室的粗暴推进手段,采用的反而是一个个小型核聚变装置的分布式推进。
单个引擎的推进,带来的推动力量实在太过集中,容易造成龙骨的金属疲劳以及弹性形变,但多个引擎,推动力更加分散,基本上杜绝了这一类现象。
。
。
求助一件事
地球文明一共发射了两艘深空殖民舰,地球时代号前进的方向是格利泽581,黄金太阳号前进的方向是巴纳德星。
有人会质疑为什么两艘深空殖民前往两个不同的方向,两艘飞船前往同一个星球不是更好吗
问出这样问题的书友肯定跳过了一些章节,深空殖民并不是为了简单地扩大地盘,也不是太阳系人口爆炸住不下了等等原因,而是一次属于全人类的社会实验。
有人说这种实验理想性质太高,在未来一定不会发生。但小说仅仅只是小说,不是现实,不加一点浪漫主义的色彩又有什么好看的呢,我从来没说过这是硬科幻软科幻之类没什么意义的话,大家当太空歌剧看也就是了。
每天只更新两章是因为真的挺难写的。否则我也想每天写一万字啊,可是写得多了就头晕脑胀啦!
这本书的成绩一直相当一般吧,在有粉丝基础的情况下,收藏到现在还没有四万,长期徘徊在科幻畅销榜六七十名(而且刚刚还上了个畅销精选,别人都能够涨千收藏,我就只有五千多……)一方面的水平不够,另一方面还是题材问题,希望各位喜欢这本书的朋友有钱的捧个钱场,尽量订阅正版,没钱的能够帮我安利一下,多几个读者也是好的……
最后要求助的一件事是,格利泽581以巴纳德星,及这两颗恒星都是现实中有的恒星,当初我还是查了一些资料的,但是现在神秘失踪了。
问题是,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两颗星球到底相距了几光年,百度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结果,很是令人头疼啊!
我在想,以后的恒星还是随便虚构一个算了,省的麻烦,这方面的资料真的很少!
希望知道这个答案的(傻)书友能够告知一下格利泽581以巴纳德星到底相差了几光年。
要是没有人告知我就随便写一个数字了
或者有星路图的也可以直接发在书友圈里边……
。
第两百九十六章 昆仑山试航
这样的小型核聚变引擎,在“昆仑山”当中,总共有21400个,它们分布在昆仑山四面八方的各个位置。这样的设计不仅带来了力学构造上的优越性,还带来了另外的好处——承受风险的能力非常强。
就算被昆仑山的小型引擎受损了一部分,只要其余的部分能够启动,飞船还是能够正常航行,不至于丧失行动力。
这些小型核聚变装置是地球文明的现成科技,到现在已经相当成熟。它比起以往的大引擎,对核燃料的利用率更高,能够将更多的质量转换成能量。
核反应生成的巨大能量,一部转换将通过引擎室中的特殊装置形成高能微博,对飞船进行推进,另一部分则是传统的离子引擎方式,将高温灼热的等离子流喷射出去。
只有微波推进以及等离子推进的双重方式,才让这艘十亿吨级别的母舰有足够的前进动力。
“最后一批人回来了吗”仔细地检查了一下每一个关键部位的参数后,张远对着身边的助手问道。
这位秘书办公室的年轻助手名叫李成,43岁,精通物理学以及数学,43岁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是年轻人的标准,但却已经是昆仑山号副舰长的候选人之一了。不得不说,整个文明这么多年的时间,也是人才辈出,精英荟萃,诞生了好多天才。
“报告舰长,都回来了。”
既然格利泽人所有的事宜都告一段落,张远也松了一口气,“那么,六个小时后,昆仑山号,第一次试飞正式开始!”
舰长命令很快就传达了下去,飞船上的各种工作人员全都忙碌了起来。
当然了,这一次的航行只不过是试飞,母舰上并没有装载大量的人员以及货物。而第一次试飞,航程中必然会暴露大量的缺陷,到时候还需要统一改进。
六个小时很快就过去,电视台上的漂亮女记者正乘坐着小型飞船,进行一场声情并茂的直播。
“流浪计划,指引着我们去触碰各式各样的文明……即便这一路可能会异常坎坷,可能会充满激荆棘,可能会遇到强大的敌人,让我们遭受全灭的风险……”
“但我们不会因此而后悔……”
约莫有一千多万人,正在地表目睹这一艘母舰的第一次试航。热闹的讨论声和电视台的声音交织成一片。
随着最后一秒钟的过去,突然间,天空中绽放出了乳白色的光芒,把所有的喧闹声都掩盖下去了。就好像突然出现了两万多个小太阳,把整个大地完全照亮!
从地表上看,强大的等离子脉冲划出了一道道肉眼可见,延绵数万公里的日光灯。
21400个小型引擎组成的功率实在太强,摄像机已经充斥着一片白色的强光。甚至连这位直播的记者小姐姐都呆愣了那么几秒钟,紧接着,她才回想起正事,调小摄像机的光圈,开始科普微波推进方面的常识。
“啊,隔了这么远的距离,我们宇航服的温度还是上升到了300摄氏度……这完全就是一个个强大的小太阳啊……它们就是我们最新的引擎技术,微波引擎。”
“这种能量引擎的比冲非常高,可能已经到达了常规推进的极致……”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两种推进方式吧。”
“传统核聚变引擎理论喷气速度最高可以达到20000千米/秒。微波的反推速度就是光速,粗略的算300000千米/秒。看起来后者比冲高15倍以上,不幸的是,这一类纯能量引擎能量消耗极大。”
“微波引擎的推进消耗大概在100兆瓦/牛顿,聚变推进在喷气速度20000千米/秒时大约10兆瓦/牛顿。同等推动力夏,微波引擎的能量消耗,是离子引擎的100倍!”
“其实也就是简单一句话,总能量,总质量比一定下,比冲有一个最佳值,物质利用效率才最高……所以两种引擎的结合,才能够让飞船机动性达到最高。”
“当然了,对于超远距离星际航行而言,这两种推进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因为我们发现一种新的利用宇宙本身的宇宙弦推进……来自黄金太阳号人类分支的新科技!”
不过,根本就没有人搭理电视台的科普,地表上的工程师、科学家以及学生们,一个个全都在狂热的欢呼着,欢呼“昆仑山”的第一次远距离试航。
“等我大学毕业,刚好可以上飞船!哈哈!”
“真的有点儿迫不及待啊!”
一位一百多岁的中年人说道“不不不,你们要知道,星际远航其实是非常无聊的一件事。绝大对数时间都要在虚空中度过……有时候还不得不冬眠,实际上可没有那么快活。”
年轻人摇了摇头,“但你们不觉得,这种星际旅行非常浪漫吗而且我们现在掌握了新的推进方式……不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才能抵达另外的星球。”
“”感谢黄金太阳号的人类,我们什么时候向他们发送信息呢,我们的发展也很不错啊!”
……
而在“昆仑山”主控室内部,张远等人也在紧张地观察着飞船内的各个参数变化。说实话,因为这艘飞船的吨位太大了,对材料的性质以及飞船本身的力学结构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所以,这艘飞船的绝大多数区域,都是由分布式结构组成的。因为单一的龙骨不可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吨位,所以与其说昆仑山是一艘超级母舰,不如说是36艘大型飞船联合而成的!
其航行的复杂度,相互之间的配合,远远超越了曾经的“地球时代号”!
“幸好多了13台万能工厂的生产力,否则根本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生产出这么多的新材料。”张远紧张地看着屏幕上的各种数据,到现在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命令都是由人工智能执行完成,人类能够操作的部分非常小。
“昆仑山”还在某些部位,特别是传感器位置,采用了和万能工厂类似的生物材料。
。
第两百九十七章 海燕SPACE-III
这些生物学组织也是最新的研究进展,它是dna、蛋白质以及几丁质等有机物组成的复杂材料,虽然在强度、韧性等性上比不过材料金属以及纳米材料,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第一,生产速度快,产量高,修复起来非常简单,甚至还有一些自我修复的能力。
第二,拥有非常强大而又准确的信息反馈能力!
即便这些生物材料,并非真正的生物,但却有类似于生物的应激性。这种应激性就像一个人体一样,哪里疼痛了,哪里酸胀了,都会得到及时的反馈。而且其稳定的反馈能力是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无论是仿生学机器人方面,还是飞船内部的各种传感器方面,都用得上这种新型的生物材料。
随着昆仑山引擎的全功率开启,就这么一会儿功夫,屏幕上就出现了大量的数据报告,“d1334号能源室温度超标,疑似输出功率不足,原因待定……”
“报告舰长,112区域出现可能存在的金属疲劳现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