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杨坚哼了一声,“还有那果酒,紫的绿的黄的红的真是各种颜色都有,味道也十分不错,特别是那紫酒,现在每天我都要喝上三杯。可惜皇后有规定,每天只能饮三杯。还有这四轮马车,也是你怀荒所产吧。我倒是很奇怪啊,这些年你在民间,究竟都学了些什么,怎么脑子里尽是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呢?”
“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易风说,“许多事情都是别人做的,只是把名头挂在我头上罢了。”
杨坚又哼了一声,“你以前处江湖之远,那么折腾些这些奇淫技巧工匠商贾之事也就罢了。但如今你可是朝廷的赵王,是新任幽州大总管,还是北伐突厥的东路元帅,你以后的心思可得多放在军政大事上来。须弥,你跟我说说,你这个新任的幽州大总管对于眼下的新职务,有什么想要说的?”杨坚一边说着,一边端起白色的茶杯,轻轻吹拂几下,然后低头轻抿一口热茶。
这估计就是上岗前的考核了,易风心想,然后转动心思,想着该如何回答了。(未完待续……)r1292
重返大隋 第315章 放心丸
( 看到18991899的催更票和拼死又码了一章更新。)
争利于市,争名于朝。又云,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最初来到这个时代的时候,易风想的也只是安身立命,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称王争霸的目标。甚至逃婚的行动失败之后,与浅雪一番谈话后,甚至自愿留下当一个上门女婿。那时他想,有那样漂亮的一个妻子,妻家还有份不错的家业,又没有什么公公婆婆兄弟什么的烦恼事,留下来过过小日子也是不错的。只是后来形势变化,他的想法也渐渐改变。正如亚圣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很多时候易风在想,自己来到这里也许是个意外,但自己难道就要泯然于众人之中,只是做一个看客吗?难道自己就不能留下自己的痕迹,或者为这个时代带来改变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如今易风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大隋的赵王,成为了幽州大总管,成为了这个王朝不可轻视的一股新兴势力。自己在怀荒做的那一切,让昔日那个早被遗弃的塞上蛮荒,变成了一方百姓安居各族和谐生活的一片乐土,自己难道就不能把在怀荒做的这些,带到更多的地方去吗?
尤其是易风知道,大隋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华之下,是即将不远的又一个大乱世。在后世,易风的影响力甚至达不到自己所居住的小区的全区。可是这世,他的影响力却已经覆盖了怀荒,甚至如今已经能影响到半个河北。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橇起整个地球。现在老天给了易风一个如此的机遇,他难道不能想着兼善天下吗?
易风再次把目光投到杨坚身上,他松驰的皮肤和发白的头发,都表明这个一统天下的王者已经垂垂老矣。就连旁边的独孤皇后,虽然收拾的很精神,可依然掩饰不住那老态。这对缔结了大隋帝国,统一了天下的夫妇,他们的时代即将完结了。“这是一对值得敬佩的夫妇。”易风心里想着。虽然就如同后世网上有人说的一样,如果北周武帝宇文邕不是英年早逝,那么他就会统一整个天下。就如同后周世宗柴荣如果不是同样英年早逝,那他也会一统五代十国,结束唐后长期战乱,再造盛世。可他们死了,但天下也没有因此而继续混乱,没有了北周武帝,天下却有了隋文帝,一样的统一了天下。没有了后周世宗,却有了宋太祖,照样开创太平。若历史上没有了杨坚,没有了赵匡胤,也会有其它的人物出来统一天下。历史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很多时候,那些英雄人物,不过是由时势推动,是时势造就了英雄。
不过就算如此,可易风心里依然敬佩杨坚,这个有些狡诈有些冷酷有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老者,确实统一了天下,开创了几百年来难得的太平盛世。就算他现在老了,就算他开始不再如曾经那般的勤俭勤政,可他一样是个值得称颂的人物,绝不会因为他得国不正,绝不会因为他开始越加猜忌而否定他曾经做过的一切。
他的时候将落幕,自己应当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把这个大隋盛世继续下去。
“陛下,与突厥一战势在必得,草原强则必侵袭中原,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任由胡人发展做大,不然就有晋末五胡乱华重现的危险。五胡乱华,带给的是华夏汉人永远的痛。汉时数千万之人口,五胡之时北方一度只剩下三百万不到,若当年淝水之战南朝兵败,也许汉人已亡国灭种。陛下立国之初,就恢复汉人姓氏,重尊汉魏礼仪,这一切做的非常之好,不但是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必永载青史之中,为后世所瞻仰。”易风这番话不是在拍马屁,而是真正的在赞扬。就如同对于十六国时的武悼天王冉闵所做过的那些一样,不管他曾经是何身份,也不管他最后发出灭胡令时是出于何等的政治目的,但他所做的事情,却确确实实是对汉民族存续出过力的,这就不应当遗忘抹杀。杨坚也曾经是鲜卑集团中的一员,也曾经叫过普六茹坚,但他最终称帝后,恢复华夏文化礼仪制度,恢复汉人衣冠那就是重振华夏的有功之臣,使得华夏重新恢复,不再是五胡之时悲剧的两脚羊。
易风并不是好战嗜杀之人,但在这个时代,为了生存,有时候必须站起来战斗。中原汉人与草原胡人之间,就是一个难解的死题。汉人强盛之时,必然压制胡人,但等汉人衰弱之时,胡人也往往会趁势力崛起,入侵中原,为祸天下。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时代是难以解决的。就如同羊吃草狼吃肉一样。
居安思危,忘战必危。如果只顾眼前的繁华,只想着平平安安过日子,那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敌人打到家门口的时候,你已经反抗不及了。
“汉武帝倾力击败匈奴,终有汉四百年江山。北魏破柔然,才得以延续一百八十年天下。突厥统一草原,乃是汉人永远的大敌,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击败突厥人。这一天,朕已经准备了十八年。”杨坚长叹一声说道。对于国家战略,他依然很清晰明智。突厥不破,大隋难兴。这些年来,大隋与突厥与前前后后打了无数仗,但也仅仅是削弱这个草原凶狼,隋与突厥之间必然有这最终的一战,不决出真正的胜负是决不会罢休的。“你觉得我们能打赢这一仗吗?”
“当然能!”易风坚定的回答道。
“你真这么有信心?”杨坚高兴的笑道。虽然战争已经全面动员起来,但直到此时,杨坚的内心里依然还充满了担忧。
“是的,这信心来源于陛下,陛下圣明,建立大隋开创盛世,国朝休养生息二十年,如今兵强甲壮,百姓拥护,将士效命,又岂会打不赢这一仗。大隋积聚二十年,天下各地粮仓堆满,国家存粮甚至可用四五十年。朝廷甲兵强盛,铠甲精锐,坐骑优良。打仗,打的就是人口,打的就是粮食,打的就是武器铠甲战马弓箭。打的就是军心士气,将士指挥。不管是哪一项,我大隋都比突厥人处处占优。更何况,这一次的决战,是突厥人最先忍耐不住发起,我们在大隋的疆土上,防守反击,为保卫家园为父母兄弟姐妹而战,安能失败?”
易风虽然说的都是些大势上面的事情,可大国博弈,强者战争,不比小的冲突。这些战争,往往是在出战之前已经决定了七分的胜负。大隋与突厥还未开战,但双方之间的情况,大隋已经占据七分胜利了。突厥人妄想用野蛮的战斗战术来逆转整体战略上的劣势,那是极难的。尤其是有杨坚这位眼光高明的皇帝全面坐镇指挥的情况下,为了这一战,杨坚甚至把本来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的换储之事都强行压了下去,为了这一战,连续发招,通过强力的手腕把内部局势安稳下来,专心来打这一仗。大隋内部安稳下来了,突厥人更难以改变这次的战略形势了。
“我把本该调给东路军的十万府兵拔到了中路和西路,你心里是否有什么想法?”
易风摇了摇头,“孙儿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重。从能力上来说,孙儿只是带着武州军在塞外打了几场小规模的战斗而已,如果真的把十万兵马交给我,加上东路诸府兵马,十几万兵马调动皆交于我,我只怕反而会耽误朝廷大事。此外,从整体的战略局势上来说,孙儿也觉得,朝廷设立的三路大军,实际上是三大战区。在这次的整盘棋局上,西路和中路才是真正的重点,甚至就是西路军的那支奇兵灵州道的兵马所出的河套方向,也将远超幽燕方向。西路兵马将面对的是达头可汗的西突厥主力骑兵,而晋王的中路军将直面处于前套平原上的东突厥都蓝可汗大军。另外,西路还承担着京师的安全任务,中路军则担负着此战最重要的目标,防御住都蓝的东突厥兵马后,将反击攻入前套平原东突厥的牙帐,将东突厥人彻底的赶出阴山以南,赶出漠南地区。而东路军,燕山北麓的三蕃已内附,因此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冲击。把宝贵的兵马调到西路和中路,这正是调用得当,安排得宜。”
“你觉得突厥人不会向幽燕方向进攻?”杨坚问。
“幽燕方向虽然也是入侵中原的突破口,一旦突破太行燕山的防御,突厥人就能顺着河北平原大举南下,历史之上,北方胡人也多次往这个方向突破。但是眼下突厥人没有这个机会,奚、契丹、霫三番内附,已经完全站在朝廷这一边,他们的存在,为朝廷屏障守护了燕山北麓。也隔断了突厥人向东绕到辽西,从东北部突入的可能。而朝廷在幽州西北部设立的武妫二州,则完全把太行、阴山、燕山三山夹汇的这个突入山口给牢牢把守住了。胡人若想要突破大宁一线长城,自西北突入河北,那他们必须得攻破怀荒、大宁、军都关三大防御关群,并且最终还得把河北重镇要塞幽州攻破,不然,突厥人根本不可能突入河北。就算连破三关突入幽州,但若不能攻下幽州重镇,他们也不能放心南下。而想要把怀荒、大宁、军都关以及幽州全部拿下,我料突厥人还没有这个本事。”
易风对于自己的武州军相当的有自信。更何况,怀荒的那十几座军镇,上百座戍堡组成的防御群也不过是第一道防线罢了,若突厥人势大,易风还可以徐徐后退,边战边退,借用时间和空间来换取战机。大不了,放弃防御地形相对弱些的长城以外塞上地区,撤到长城以内,利用更加险要的关隘和长城跟突厥人打。突厥人在塞外的平坦草原上自然是厉害的,但让他们到关内来攻坚拔城,就非他们所长了。何况,虽然杨坚把十万本该给东路的兵给调走了,但东路所辖诸总管府军镇也依然有数万兵马。加上易风的武州军,还有三蕃的胡兵,凑个十来万不在话下。这些兵只要不拿出来跟突厥人平原骑兵会战,而是放在坚固的城堡里城墙上,那完全可以抵挡数倍之敌。
“还得须防范高句丽人。”一直没有说话的独孤皇后插话道。今年先前大隋发兵征高句丽,其实本质就是为这场对突厥大战做准备,是为了防范与突厥决战之时,高句丽人落井下石,与突厥会盟联合,参战出兵。所以杨坚才会在并没有充足的准备下,发起了东征之役,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大败而归。本来若是打赢了东征之战,那这次就不用担忧高句丽人的问题。但是现在,朝廷三十万大军没于辽东,朝廷不得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高句丽人很有可能会参与此战,背后出兵。
易风的东路军,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防范高句丽人。一旦高句丽人真的发兵了,那么就必须把他们拦在辽河边上,不能让他们与突厥人汇合,更不能让他们突入隋境,更不能让他们突入河北平原。高句丽人是必须得防范的,开皇三年与突厥作战之时,高句丽人就以北齐末代丞相高保宁的雇佣军的形式攻入幽州,配合突厥人其它入倾隋境的兵马,遥相响应。
“孙儿以为,虽然之前征东失败,但高句丽王高元却不是没有受半点影响的。三十万大军东征,虽然失败,但却非被高句丽人击败,乃是因时疫以及准备不足的结果。这也正是高元去岁上表请降称罪的原因,这次朝廷与突厥决战,孙儿以为,高元必不敢轻易决定出兵了联合突厥。而且就算他们真的敢出兵,可如今朝廷收服了奚、霫、契丹三蕃,正如一道高高的山岭将高句丽西进大草原与突厥的联合之路阻拦。而如果高句丽不去草原汇合突厥,而想要单独进犯辽西,往攻平州,那他们就是自寻死路,根本不足为惧,有孙儿在幽州,必定叫他们有来无回。”易风充满自信的说道,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记得历史上隋与突厥的这次大战,高句丽人并没有参加,而且还在于,他确实不太看的起高句丽人。哪怕历史上,隋四征高句丽都未成功,李唐也曾先后两代帝王数十年征伐,还联合了新罗,最终才灭了高句丽。但那更多的是因为远征高句丽而已,高句丽人主场作战,依靠着遥远的距离,恶劣的天气,险要的山城,和辽阔的大海,才最终顽强的抵抗了那么久。但如果高句丽人转守为攻,出兵来进犯中原,那他们的所有优势将荡然无存外,而且当初制约着隋唐两代将士们的那些劣势,也将成为高句丽人要面对的困难了。
因此,易风敢向杨坚拍胸脯打包票,高句丽人不如则好,要是敢来,定然叫他们一个个有来无回,杀他们个干干净净,片甲不留。
“好,朕相信你。”杨坚看到易风如此自信,也不由的为之振奋,为易风拍手叫好。当然他也不是无理由的相信易风的,就如同汉王杨谅先前自请挂帅东征之时,不也曾自信满满的称要直破平壤,擒拿高元回来献俘吗。不过杨坚选择相信易风,那是因为有过与铁勒人数次征战,却全都胜利的战绩做支撑。
“朕现在心里轻松多了,把幽燕交给你,朕无忧尔。”杨坚抚须笑道。r1152
重返大隋 第316章 武州新总管
(感谢吉士粉深v的支持,谢谢!)
“跟我说说高家女的事情。”独孤皇后安静的听着丈夫和孙子谈完幽燕的事情,然后发问。
杨坚摇摇头,“当初听到你和高家女的事情,我觉得荒唐无比。你居然入赘高家,哎,我知道那时你受伤失忆,因此有些事情也就罢了。那高家女是北齐宗室,其父高绍义是北齐宣帝高洋三子,废帝高殷异母弟,本封范阳王,周武帝灭齐,高绍义逃往突厥,突厥人欲利用其分裂中原,便将逃北者都归入高绍义管辖。其后高保宁在营州劝进,在突厥人支持下高绍义伪称北齐皇帝。后又被突厥人出卖,交给中原处置,最终被流放蜀地而死。你那个高氏,是高绍义和渤海封孝琬之女在突厥所生,出生之后被高绍义安排臣下秘密自突厥逃归。大隋立国之后,高保宁在营州还一直顽抗,勾结突厥、高句丽人屡次进犯幽州,为胡人走狗先锋。开皇三年为朝廷招降其部下将其杀死,但高绍义和高保宁虽死,他们的女儿却依然带着一批愚忠于北齐的部下,依附于高句丽人,一直在暗中与朝廷做对。”杨坚端起杯茶,又抿了口茶汤,“若非你已经娶高氏女,朝廷必不能容她们。”
“她们已经归附朝廷,放下执念。”易风停了一下,“现在浅雪在家相夫教子,高明月与旧部也都为武州属吏,一心为朝廷做事。”
杨坚的胡子抖了抖,“说心里话,高家姐妹以及旧部我可以赦免既往不咎。”他顿了顿,“须弥,我也相信那姐妹俩如今是真的放下执念。但是。我不希望高家女成为你的正妻。毕竟当初你们成婚之时,你是受伤失忆。况且,你身为大隋皇嫡长孙。如今贵为赵王,你的王妃也应当是一位名当户对的高门闺秀千金。将来你们生下儿子。就是赵王世子。高家女不适合做你的嫡妻,我看封她为嬬人就好,按制亲王可以封两个嬬人,就封这个高家女和那个慕容氏好了。至于赵王妃,我与皇后再为你选一个合适的。”
易风闻言惊讶,心说难怪他封赵王到现在,宫中只下旨封了陈婤和萧素美为赵王滕,原来是因为天子夫妇并不愿意承认浅雪为他的正妻。对于此事。他心里十分复杂。他知道,按照朝廷的角度来看,浅雪的父亲高绍义那是一个勾联突厥人的顽抗者,这和晋王杨广的妃子萧美娘不一样,萧美娘的父亲和哥哥虽然也都是梁朝皇帝,但梁朝一来早就成了隋的附庸,二来之后隋吞灭西梁,西梁皇帝以及皇族大多数还是十分配合的降了。杨坚给儿子杨广娶西梁公主,一则当时西梁还未被吞灭,二来后来吞灭后西梁上下又十分温驯的归降了。可高家不一样。高浅雪的父亲本来只是北齐的一个郡王而已,北齐被北周灭亡后,他逃到突厥。在突厥人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流亡朝廷,与营州的高保宁联合突厥与高句丽人继续对抗朝廷。特别是高绍义死后,高保宁还打着他的旗号与立国后的大隋对抗了好几年,数次进犯隋境。在隋朝的眼中,高绿义高保宁都是罪人,而他们的女儿高浅雪和高明月自然也是罪人之女,何况她们多年来还一直依附于高句丽暗中对抗着朝廷呢。只是易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情绪,一开始,他和高浅雪确实说不上什么感情。之后也是聚少离多,但如今高浅雪为他生下儿子。一心帮助于他,带领整个高家的部属都投了他。这个时候,易风能够因为皇帝一句话,就要把她的正妻位置剥夺吗?
也许做为后世人的易风对于什么嫡庶之分并不太在意,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嫡庶之别那是天壤之别。高浅雪失去正妻身份,那她的儿子也将失去嫡子身份。“浅雪是个好女人。”他斟酌着回道,“虽然她是高绍义的女儿,但那都是过去的事情,如今她一心相夫教子。她刚为我生下长子,那孩子还没有满月。”
“慕容氏也对你很好,她也刚为你生下儿子,也还没满月呢。”皇后在一边说道,“须弥,嫡妻正室十分重要,不能谁先入门谁就是嫡妻。我知道你对高氏女有感情,可这也不能完全感情用事的。推开高氏女是那高绍义女儿不说,也不提她这些年暗中对抗朝廷之事,就我所知,高氏女还得了一种怪病,须发皆白,甚至见不得日光对吧。这样的病体,如何能成为赵王妃呢。她的儿子也极有可能会遗传这种病,那高氏的儿子如何能成为赵王嫡子?你对高氏有感情,那在其它方面多补偿一些也就是了。现在就可以让陛下封高氏为赵王嬬人,封她的孩子为郡王。”
“嗯,朕这就下旨,封高氏为赵王嬬人,封高氏子杨珣为北平郡王。另,封慕容氏为赵王嬬人,封慕容氏子杨珪为渔阳郡王。封元氏陈氏萧氏等六人并为赵王媵。”杨坚趁热打铁,一开口就把易风的八个妻妾两个儿子全封了,明摆着是早有备而来。不过浅雪和蔷薇虽然俱封嬬人,但她们那还没满月的儿子却都一下子封为郡王,却也表明杨坚对易风还是有补偿心思的。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容不得易风反对了,他就是反对也不会有用,而且还会引来天子夫妇的不快。
“放心吧,我们定会替你选一个好王妃的。”杨坚见易风不再出声,当下哈哈大笑,极为高兴。那笑声传出豪华的御车外,护卫在御车周边的侍卫和诸王公主们都清晰的听见皇帝高兴的笑声,众人都不由的闻声望向御车,对着那奢华的马车,还有此时在马车里陪着二圣的赵王若有所思,各有想法。
独孤皇后也在一边道:“朝中各大门阀大族,你看中了哪家,我们就给你赐婚,李家、韦家、于家、独孤家、萧家、王家、裴家,只要是你看中的。我们就帮你操办了。”皇后的话说的霸气十足,不过也充满自信。皇帝皇后的嫡孙看中的人家,又是娶正妻。谁家敢拒绝,谁又会拒绝。这可皇嫡长孙的正妃,可不是普通的亲王妃。
易风唯有苦笑,他现在一时还真不知道要如何回答。表面上来说,与一家大阀联姻,这对他是极有帮助的。但他心里,却是拒绝反感这种形式的。虽然,他其实也已经不是第一次进行这种利益联姻了,当初娶奚族的蛮月。不是为了拉拢奚人吗。后来纳萧素美,不也正是因为杨广夫妇的安排吗。可前几次与这次还是有所不同的,毕竟先前是纳妾,而如今是相当于离婚再娶了。把原本的正妻弄成了妾,这跟休妻再娶差别也不大了。
“此事可以等到此战过后再议吗?”易风想借机拖延一下。“眼下大战在即,孙儿新年后也得马上赶回幽州,只怕没有时间。”
“这事其实也用不了多少时间。”杨坚道,“至于回幽州,也不差这两天。事情真要办其实也很快,皇后会替你先选好各大家适合的女子。再由你挑选,我们再帮着参详一下,事情就可以先订下了。先订婚。然后订下婚期,等到下半年就可以正式迎娶了。毕竟,也不是要你现在就娶进门的,还有各种礼仪诸多准备事宜呢。到了明年下半年,仗也早打完了,该准备的也准备好了。”
“我觉得咱们广平公主的女儿宇文玉波品性相貌都不错,年纪也到婚配之时,与须弥相配。另外,你姑母襄国公主家的表妹无丑儿。也是个非常不错的。另外,内史侍郎裴世矩的女儿裴淑英。还有太常卿牛弘的女儿牛晖也都是品性相貌皆佳,年龄也十分适合的。另外还有好些国公柱国家都有不少适龄的女子。到时只怕你挑花了眼。”独孤氏笑道。
独孤氏说的这四人,都是她心里觉得最适合的,宇文玉波和无丑儿都是她的亲外甥女,宇文玉波是广平公主与宇文静礼之女。无丑儿则是襄国公主与李长雅的女儿,驸马宇文静礼和李长雅的家族也都是大隋顶级豪门,如李长雅就是西魏八柱国李弼的孙子,李长雅有一个相当有名的侄子,就是将来隋末乱世中原反王盟主李密,不过此时的李密才十六,承袭父爵蒲山郡公不久,刚在皇家禁卫里挂了个职,担任着亲卫之职,也算是正式出仕了。
独孤皇后说的另两个裴淑英和牛晖,论起门第家世来,在京中也只能算是中等,她们的父亲裴世矩和牛弘官职也只是一般中上,但两女的品德却是极好的,甚至很有才华,在京中都十分有名。皇后甚至还亲自召见过二人,因此这时也将她们特意提了出来。
姑母家的表妹,这若是在后世已经算是近亲通婚了,可是在此时,却是被认为是亲上加亲的好事。易风打心里是反对近亲通婚的,至于裴家娘子和牛家娘子,他没见过,但却听说过他们的父亲,不是此时,而是在历史上。历史上,裴世矩和牛弘后来都成为朝中重臣,牛弘马上就要升吏部尚书,裴世矩后来更是成为杨广朝最重要的几人之一。他倒没想到,这两人还有一个这么好的女儿,连皇后都记在心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