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当下杨广也初步同意这个计划,商议好对于太子的计划表示沉默。他们想要安插人手,就随他们。如果想安插更多,就把这些人往东路军安排。不给他们更多影响这次战事的机会,也不给太子系将领们更多立功机会。
“还要恭喜赵王。”杨素笑着向易风恭贺道,“赵王先前向陛下上奏,请求朝廷在各地设立银行之事,陛下已经给予回复了。”
“陛下确实回复了,但没有同意在各地设立银行。”易风也轻笑道。
杨素却是相当精明的人,早在易风向皇帝上这道奏折之后,就马上搞明白了易风的真实目的。“陛下确实没有同意朝廷在各地设立银行,但却已经同意允许有条件的商贾成立银行。进行存储借贷交易,而且还特别为此新下诏书,从即日起。禁止各地官府再用公廨钱进行放贷收息。而据某所知,如今天下各地的银行只有北方银行一家。而这北方银行不正是赵王所有么?别人还不知道这银行是怎么回事呢,赵王却早已经在怀荒、洛阳、大兴等多地开设了分行,陛下的这几道旨意一下,北方银行岂不要遍地开花?”
易风知道瞒不过杨素这个精明的家伙,也就没有多说什么。这次入京以后,形势一片大好,易风也就积极的在弄银行的事情。银行这一块,易风是十分看好他的前景的。不仅仅是能赚钱。更重要是他的影响力。因此趁着眼下大好时机,易风也就向杨坚上了一道奏本,提出由朝廷在地方上设立银行,进行存贷款服务,用以取代目前各地官府公廨钱放贷这一块。理由是如今的公廨钱放贷不但不再如最初设想般的便民,以及为地方官府生利提供办公资金,反而成了许多地方吏员们盘剥取利的工具手段,公廨钱放贷成了官方的高利-贷。因此,易风提出,可以建立银行这一全新的形式。不再隶属于地方各个官府,而是直接由朝廷出面办理,进行垂直管理。进行存贷业务,通过吸纳百姓们手中的闲散资金,再转贷给有需要的百姓手中,如此一来,存钱的百姓得了利息,有需要借贷的百姓得了方便,而进行则得了一笔手续费和利钱,一石三鸟,三赢互利。
不过如易风早预料到的一样。最终这个极不错的方案还是被杨坚给拒绝了。杨坚到晚年后,越发的不太喜欢工商。甚至早两年直接下诏工匠商人不得为官。就连眼下早已混乱的公廨钱贷款这一政策,杨坚其实也正有意要废除禁止。易风这个时候上这样一道奏折。意思不外乎等于要把原来公廨借贷这一政策做大做强,自然得不到杨坚的支持。按杨坚看来,公廨放贷取利本就是项失败的扰民业务,如今搞银行,那就更加是与民争利。按杨坚的思维,朝廷与官府那是牧民之官,是百姓的管理者,朝廷要做的是收取百姓之税,然后管理天下之民。至于经营取利,这根本就不该是朝廷该做的事情。
易风一道奏折,直接就坚定了杨坚取缔禁止公廨钱放贷取利这种与民争利的错误政策。但杨坚也确实觉得易风提出的这个银行的经营模式有些赞同,这对百姓来说是大有好处的。杨坚也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而且他一直以来都看怀荒报纸,早对这个银行业务所知不少。知道银行的经营模式,知道怀荒的北方银行经营以来,效果不错,吸揽百姓闲散资金,然后集中再贷给那些有需要的百姓及商人。银行的利息也很低,如此一来促使那些地方大族很难再维持原来的高息借贷。这在杨坚看来,银行的兴起,其实就是对地方大族的一种打压手段。哪怕最终地方豪族们也开设银行,但因为银行是低息的,那么地方豪强的势力必然要因此受些打压削弱。当然,如果能由朝廷专营银行业务,这对地方豪强们的削弱更加厉害,但杨坚却不愿意开这个与民争利的头。而且,杨坚也担忧,如果由朝廷来经营银行业务,只怕最后又把银行弄成了如当初便民的公廨钱如今的恶劣样了。
杨广也是已经知道这件事情的,他皱眉提醒易风。“凌云你可知道,这借贷向来是由各地的豪强富户甚至是各地的僧寺所经营,用以盘剥生利的?你知不知道,你一道奏折,结果让陛下把公廨钱放贷给禁了,如此一来,多少的地方官吏就少了一大笔灰色收入。而你的银行低息放贷,这又让多少豪强富户少了条财路?你知道你这一下子得罪的是多少人吗?”
“我当然知道。”易风很清楚,每一样新事物的兴起,甚至说新的利益集团的兴起,居然与旧有利益集团发生冲突,但他了不可能就因此畏惧不前。讳疾忌医要不知,因噎废食更要不得。更何况,银行的利益那么大。只要做大做强了,这可就不仅仅是赚钱这么简单了。这将是一张庞大的利益网,能将无数的人网罗其中。易风因此不可能怕得罪人就放弃。当然,易风也知道。吃独食是不行的。要想办成这事,那么易风就得拉拢一些人做盟友,分享利益,以共同对付那些对手。
易风虽然心里更多的是想着用银行来赚取更多的钱,经营更复杂的利益同盟,但话说出口时,却是一本正经大义凛然的样子。“我知道北方银行的业务抢了许多豪强富户们的生意,也知道银行的低息模式一出。就让银行成了豪强富户们的敌人。但是,我们也不能总看着天下百姓一直受着豪强富户们的渔肉盘剥。许多百姓,辛勤劳作,日复一日的辛苦,面朝黄土背朝天,可很多时候辛劳了一年,也不过勉强赚上一点糊口的粮食而已。一遇灾害,甚至温饱都不能解决。灾荒、疾病、甚至是婚嫁丧取,往往就得借贷,而一旦借贷。轻则背上一笔沉重的负担,重则最后家田产业都有可能被人盘剥的一点不剩下。利滚利,驴打滚。一借债,半条命就等于没有了。”
易风说着说着,心情也十分激动。他也为自己的话所感触,这个时代的百姓确实很苦。正常情况下,也只能勉强生活在温饱线下。而一旦遇上灾荒战乱疾病,就是破家的大事。很多时候,一战借贷,本来能拉他们一把。可很多的时候,借贷却只是致命的陷阱而已。一旦借贷。就陷入进去,从此很难逃离深渊。古人常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易风并不想要做一个什么伟大的圣人。但如果与已方便的同时,也能与人方便,那就再好不过了。
“总是需要有人站出来的。”易风道。“我并不反对豪强富户们放贷生利赚钱,但这事得有一定的限量,不能人贪得无厌,不顾百姓死活,这就是我要做银行的初衷。与人方便,与已方便,大家方便。当然,我也没有要和全天下人做对的意思,我的意思是,大家都能更仁厚一些,我们的利息减一点,给百姓方便给大家方便。我打算在各地都建立北方银行的分行,邀请各地的的豪强富户们一起合股联手经营。”
这个时候,易风也拿出了一份礼物,给杨广和杨素两人北方银行大兴分行分别为两成和一成的干股。另外易风还对他们许诺,等银行在其它地方设立分行时,只要他们愿意,也可以投资参股。而这大兴分行的干股,则属于奉送。每股价值十万贯,易风一次性就送给两人共三十万贯的股份,份量不轻。
“百姓钱存进银行,不但不收保管费还要付存款利息给百姓。借贷月利一分,银行这么低的借贷利息,真的能赚钱?”杨广收了易风一份厚礼,也不由的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担忧。
易风微微一笑,杨广杨素这些人都算是一时人杰,但他们这时代的人,却对于后世十分普通的一个金融常识都模糊难明。这个时代根本没有银行,只有一些简易的相关商铺,比如金银铺里提供鉴定成色兑换金银比例。有的质库提供抵押质当甚至是担保,还有一些贷栈则还提供一些保管储存业务,但在这里存钱不但没有利息,还得付保管费,且不能异地取款。有些则专门经营押运钱物等等。还从没有一家如同北方银行一样,专门经营这些业务的。对于在银行里存款不但不用交保管费,甚至还有利息,更是相当的惊讶。虽然这个存款利息式样很多,有什么定期活期几年定期等等,一年的定期存款利息也仅仅只有一年期贷款利息的三分之一,可也依然让他们惊讶无比。
“存款有利息,但我们放贷的利息是同样期限下存款利息的三倍,我们吸纳存款,然后用付给储户利息的三倍条件再把钱放贷出去,这里面是有差额的,何况,存取款也还有一个手续费用。当然,我们也还提供保管、兑换、抵押、票兑、异地支付等各种业务,总之,银行业务做的越大,利润也就越高。当然,虽然借贷的利息是存款的三倍,可月利也仅有一分,比起现在的普遍借贷利息都要低的多了。”
杨素迅速的心里算了一笔帐,“如果我现在把一百贯钱存进银行,存一年定期,那一年后拿回一本贯本钱,还能拿到四贯利息?”
“没错,存的期限越长,利息也就要越多些。但活期的利息较低,另外如果未到约定时期提款,那么利息就会按活期走了,要损失不少的利息。”
“年利四分,已经不错了。白白放在家里也是放着,也不会生崽,放银行里安全可靠不说,一年还能下些钱崽子,真是个好买卖啊。”杨素哈哈大笑,“不过赵王更加精明啊,这分明就是借鸡生蛋啊,都不用自己的本钱,用年利四分的条件,就能吸纳大量的闲散本钱,积少成多,再以年利十二分的条件放贷出去,转手三倍的利,真是空手套白狼啊。”
“这可不是空手套白狼,经营银行需要不少的本钱,更需要专业的人员,其中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这些事情我们是不懂的,我们只占个干股,具体的你来办,不过有些地方我们也还是有些作用的。”杨广也是满意的笑道,经易风的解释后他也觉得这项业务前途不错。易风有这方面的专业能力,而他们则有他们特有的关系网络,能帮助银行打开各地地方的关系,拉拢一些有声望有能力的地方豪强富户成为合作伙伴,同享利益。
不得不说杨广现在对于易风还是很看重的,虽然银行的前景如此远大光明,可杨广并没有如当初在扬州时直接把绿茶的生产技术拿走。面对着这项可观的银行生意,杨广最终只是平等的参与了进来,甚至没有要求占据主导之位。或者对于杨广来说,银行只是一项赚钱的买卖经营而已。不值得为了一点赚钱的买卖,就把自己争夺天下的一个重要筹码给丢掉了。
(身体还在调整,今天晚上又是失眠的一夜,完全没有状态,勉强码了一章,先发上来吧。)(未完待续)
重返大隋 第322章 吊丧
初三的早上,易风一上午都坐在书房里,元旦过后各种应酬邀请不断,可他并不想要去迎合这些无聊的应酬,马上就要离京,他的根本还是在幽燕。可是吃午饭时,两个带上京城的女人陈婤和萧素美都闷闷不乐的样子,不愿意多说话。易风猜测到是因为自己一上午都呆在书房里,对先前答应她们的事情忘了个一干二净的原因。前几天易风就分别答应过陈婤和萧素美,说好带陈婤入京拜见其姑母宣华夫人陈慧儿,还说好回头还要在赵王府设家宴,请当初南陈那些如今都分散在宫中和各功勋大臣们府中的公主们一起相聚。他还答应了萧素美,说要陪她去拜见其姑母晋王妃,还要去拜见在京的诸后梁萧氏叔伯兄弟们。不过易风这些天太忙,却给全忘记了。
“阿婤,陛下召我午后进宫,我想正好带你一起进宫,等我面见过陛下后,就陪你去见陈妃。”为了打破这冷淡的气氛,易风补救道,“从宫里回来后,我还得去晋王府一趟,到时美娘陪我一起去,顺便给晋王和萧妃拜年。嗯,明天我抽一天空,干脆就让府里办个热闹一些的酒宴,到时把陈家和萧家两面的亲朋都叫过来热闹一下,你们看如何?”
陈婤和萧素美脸上的表情都变的柔和起来,露出了微笑。易风叫来张仲坚,<他在京期间一直留在赵王别府,为易风所请,暂时屈居着易风的赵王府临时管家之职。张仲坚虽然长着副大胡子,且武艺出众。但对于处理赵王府诸多事务也是十分得心应手,把个赵王别府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条。易风请他安排明天的宴会事宜,他一口答应下来。身为扬州首富之子。张仲坚允文能武,更精于计算。他如今屈身赵王府总管,倒不是想趁机借赵王之势谋个官身什么的。从幽州跟着易风一路到大兴来,张仲坚对于这位年轻的赵王早是刮目相看,先前与赵王商议的出海到天竺去贩乌兹钢的生意,他早把详细情况写在信上让人送回扬州。他父亲很快回了信过来,说去天竺贩乌兹钢然后加工打造大马士革弯刀的生意可行。他父亲来信中还说到,去年朝廷新下了民间禁造大船的禁令,要去天竺得有大船。这方面得依靠赵王。本来张家也是经营海贸,朝廷去年那道诏令成了卡在他们脖子上的一道绳索,张家虽然已经与坐镇扬州的晋王有些关系,但交情不深。张家每年大把的银钱送进晋王府,但却得不到什么重视礼遇。这让张仲坚父亲心里不太安稳,总想找个更可靠的靠山。现在这位赵王极得天子宠信,又是皇嫡孙,可却与儿子有了这么层关系,因此张父十分高兴。让儿子务必和赵王搞好关系。
不管去天竺贩运乌兹钢能不能赚钱,都不是要紧的。要紧的是张家能借此继续建造大海船,并经营海贸生意。张父信中还提到两件事情,让他务必用心。一是他如今听闻赵王成为了幽州大总管。总管河北北部和塞上之地,其辖地东面正是大海,张家想把他们的造船作坊分出一些工匠人手。到赵王辖下的海边建起新的海船造船厂。其二,张父知道赵王手中掌握着一种相当先进的蔗糖提炼技术。因此张家想跟赵王合伙做这蔗糖生意,张家招募人手到福建对面的琉球大岛上去建甘蔗园。种植甘蔗。收获甘蔗后粗制成一般的蔗糖后提供给赵王怀荒的糖厂提炼成更好的霜糖雪糖冰糖,然后他们再获取一部份份额,通过海贸销售出去。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计划,一得有钱,二得有人,三得有权。钱张家不缺,人少也不缺,但张家缺的是足够能罩的住他们的权势人物,不然,生意做的再大,官府一纸公文,就能夺去他们的一切。张家先前也从怀荒购得少量雪糖冰糖,运到海外后,销售结果十分喜人,是个极受欢迎的商品。能把蔗糖提炼的如此美丽漂亮受欢迎的,原来只有天竺人的提炼蔗糖技术最强,但他们提炼的霜糖比起怀荒提炼的雪糖和冰糖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怀荒的糖一运到海外,立即成为那些贵族王室巨贾们的钟爱之物,更是那些商贩们最喜欢的商品。张家的商队管事报告张仲坚的父亲,如果能有足够的糖拿来贩卖,张家的海贸利润将十倍于如今,甚至不止。张家想要把这份生意做大做强,但一得增加海船,二得拥有足够的商品。张家自己有造船坊,可这种糖的提炼之法却只有怀荒有,而怀荒的糖坊是赵王的。
张父很有生意头脑,他没有简单的想着怎么从怀荒拿到更多的糖,而是想到了一个合作双赢的计划。他想办法建立更大的甘蔗园,掌握更多的上游原材料,以此和赵王合作,提炼出更多的雪糖。这样一来,一个掌控原料供应,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相互之间都离不开,这生意才做的长远。
张家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往琉球岛开垦甘蔗园的计划,但他们现在还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琉球大岛上还有不少的土著人,张家虽有不少的护卫家丁,但却缺少足够的武器。因此张父希望儿子能从赵王这边得到支持,最好的结果自然是赵王同意整个合作计划,并派出一支部队随张家的开垦团进入琉球,为他们扫荡掉一些土著,让他们顺利建立垦植园,最好是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屯堡,为张家训练一些武装护卫,并提供一些武器铠甲。
张家的这个计划确实不错,易风听张仲坚提起后,也开始仔细考虑。但他并没有马上回复张仲坚,这是一个很庞大的计划,易风不能只听信他们的一面之辞,他必须得有自己的调查,然后做出判断。因此现在他既没有答应,也并没有拒绝,只是让张家向他提供更详细的计划内容,而他则需要更多时间考虑。张仲坚虽然心里着急,但也只能静下心来等待,一面等待一面顺便的给易风担任赵王府的临时管家。
张仲坚应下明日操办酒宴的任务下去后没一会,又来到前厅。
“大王,蕲春郡公府上来人,报说达奚公薨了!”张仲坚说道。
易风先是愣了一下,一时没有想起来蕲春郡公是谁,然后又记起达奚二字,终于想到是谁了。这位蕲春郡公叫达奚长儒,现任荆州大总管,是本朝有名的战将,曾经在开皇二年突厥进犯之时,率两千部下遭遇突厥十余万人马,达奚长儒军寡不敌众,当时部下恐惧,但达奚长儒却慷慨激昂,神色更壮烈。达奚军被突厥军冲击,打散了又聚集,且战且退,转战三天,箭尽刀折矛断,他依然带领部下血战不止,与突厥厮杀,拿拳头做兵器,用牙齿杀敌,连手上的骨头都露出来了,他们先后杀伤突厥战士数以万计,最后突厥人士气大降,又发现隋大部援兵将至,才无奈解围而去。达奚长儒身受五处创伤,其中被杀穿的地方有两处。他的兵士,十之八九战死战伤。
这一战极为惨烈,但却打出了隋军的不屈与威武。战后,达奚长儒晋升上柱国,其阵亡部下都追赠官阶三级。此后达奚长儒久镇西北,胡人闻之胆寒变色,轻易不敢靠近。
去年四大总管之一的荆州大总管韦世康病逝,天子特诏达奚长儒继任,奈何达奚长儒当年那一战伤的过重,这些年来一直没好,接到诏令后,他还没来的及上任,就已经病倒在床。先前他几次上奏,请皇帝免其官职,另选派官员出任荆州大总管。天子一直没有同意,派了许多名医医治,只说等他病好后赴任。大朝会那天,易风还见到这位大总管,甚至与他亲自交谈了会,那天见他气色还很不错,却不料,一转才几天,他就已经亡故了。
易风叹了口气,道:“达奚将军少怀节操,胆烈过人。结发从戎,俱有骁雄之略。总统师旅,各擅御侮之功。昔以步卒两千抗十万之虏,师歼矢尽,勇气弥历,每每想来无限敬佩,不料,如此名将,尽然去了,惜哉,痛哉。叫旗卫准备车马,我马上前去吊唁。”
易风赶到达奚府上时,到处都是前来吊丧的亲朋同僚们,人又多气氛也乱。官员、勋贵们还有那些各府的管事随从们也来来往往。达奚长儒虽然一直没能到任,但他却是死在荆州大总管的任上,且又是国朝上柱国,因此死讯一报到宫中,天子立即下旨令礼部负责办理丧事,还亲自为达奚长儒选了“威”字做为谥号,并下旨由其子达奚皓承袭蕲春郡公爵位,并特授达奚皓为柱国。
这样一位名将病故,在京的文武官员将领以及勋贵们基本全都到场。
达奚家哀荣无比。(未完待续……)r1292
重返大隋 第323章 阻击
(感谢雨亦晴o(n_n.、极度诱惑11、鹰刀★、shuiyin、头疼也不行、18991899诸位的支持,谢谢!)
好半天丧礼才结束,达奚府又张罗着留所有前来官员以及官员们的亲属,还有那些办事的官员吏属一起用饭。易风安慰了几句达奚皓,便也被请上了席。因为他如今身为大隋第九位国王,第五位大总管,因此虽然年轻,可依然被安排到了最前面的列席上,与之同席的却正是太子等诸皇家成员。
太子晋王秦王蜀王汉王五兄弟,加上河南王杨昭、豫章王杨暕,还有他,这八人一桌。杨家还有皇帝四个兄弟的儿子承袭国王爵位,但却安排在了另一桌。这一桌是皇帝的五位嫡子加上三位嫡孙,太子家虽然有十一个儿子,但却只有易风这一个嫡子,因此除了易风,其它的儿子都没安排到这一桌。
易风一看到这一桌人,就没什么兴致了。这桌人论起关系来,那是皇家地位最尊贵的几人,但说起私下关系来,易风跟蜀王、秦王、河南王、豫章王不熟,跟太子、汉王私下关系不睦,和杨广却不方便说话。因此,坐在一起,气氛却尴尬不已。易风这个时候不由的想,看来主持丧事的那位礼部官员办事能力不怎么样,要不然也不会这样安排席位了。
这时太子开口道:“达奚公这一去,荆州大总管却是不可能再这么一直空缺下去了。想来,父皇肯定是要让老三出镇荆州了。”
秦王杨俊摇了摇头,“皇弟如今待罪之身,如今能偶尔出府一下,也全蒙陛下开恩,哪还敢妄想出镇荆州。”
易风抬头望向杨俊,这位皇三子长的身高八尺,肩宽体阔,方面大耳,头戴着黑色乌纱帽,身穿青色锦袍,腰系金线丝带,一身装扮庄重素雅。但细往脸上看,本来一副很好的面庞,此时却略显苍白,眼神甚至有些黯淡,唇色有些发青,一副病怏怏的样子。
易风心道,这位秦王看来果然如史书上记载的没错,此时应当已经是中毒已久了。
据他所知,这位皇三子幼时受佛教影响挺深,性格仁恕慈爱,崇敬佛教。甚至曾经请求杨坚让他出家去做和尚,后来先后担任过秦州总管、扬州总管、并州总管,河南道大行台尚书令、右武卫大将军等,平陈之时,担任山阳道行军元帅,统领三十个总管。
在开皇早期,杨俊的名声还是很好的,这让杨坚十分高兴。可是后来,杨俊却渐开始奢侈享受,违反制度,放债收息,大修宫室,穷奢极欲等等不法之事,这种种行为与杨坚早期时一向崇尚的节俭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屡次受到杨坚的斥责,但杨俊却好像根本不予理会,因此经常被地方官员上告到皇帝面前。偏偏他还和太子一样是个喜好女色的,纳了许多姬妾,这使得一向对此厌恶的独孤皇后也对这个三儿子不喜了。
偏偏他又娶了个好妒的妻子崔氏,崔王妃不甘杨俊宠爱姬妾,冷落自己,因此在他的瓜中下了毒。杨俊中毒后,皇帝还只以为他是酒色过度,因此干脆把他调回京中,免去了一切官职,只保留了一个秦王身份回到王府,闭门思过。
在易风看来,杨俊一开始还是个很纯朴的少年,可是他十来岁就封国王,然后被调去地方坐镇。常年缺少良好的教导,很容易就受到不良的影响,渐喜欢上了奢侈享受,喜好女色。这也不算什么天生品性不良,这就跟很多富二代官二代一样而已。说到底,这还是杨坚夫妇的问题。别说秦王十来岁就一直在各地镇守,缺少父母的教导。就说太子和汉王,一直留在京中皇帝皇后身边,可最后其实还不是成了跟秦王一样的纨绔。这也是一个缺少自制力的人,结果偏偏还碰上了一个要命的王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