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重返大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易风今天很低调的跪坐在那里,眼观鼻,鼻观心,对于皇帝把立太孙之下摆上朝堂,他也是有些意外的。在他看来,杨勇是真的想让他当太孙。毕竟这件事情对杨勇有好处。可皇帝却没有必要有太子再立一太孙,尤其是易风认为,太子被废已经是必然,只不过皇帝可能要等到北方战事结束后才正式废太子。既然皇帝要废杨勇。那就更毫无必要这个时候来立他为皇太孙了。毕竟,如果杨勇被废,他这个太孙当然也不可能保留的。可现在皇帝偏偏把这事拿到朝会上来说。还把今天的朝会摆在了大兴殿,这里面就有些暗示的含义了。大兴殿是皇帝举行朔望大朝会的地方,同时也是皇帝册封皇后、太子、诸王、公主大典的地方。
易风觉得自己越来越看不明白杨坚了。这个已经五十九岁的天子,似乎行事越来越没有轨迹可寻。就如同他让杨昭当内史令,让易风当参知政事一样,行事难以捉摸。短短时间内,朝廷就连办了三桩大案,燕荣案,崔妃案、王世积案,三个案子清洗了一大批的贵族官员。
“陛下,儿臣以为实无立太孙之必要。”汉王杨谅也有些坐不住了。他也是对皇位有野望之人,如果现在皇帝立了太孙,那么太子地位肯定要稳固许多。
历史上,皇太孙也有不少,虽然说皇太孙是宗法制度下大宗继承传统,但大多数情况下,皇孙被立为太孙,都是因为太子先皇帝去世,因此才立太孙。可多数太孙虽立,但却都比较年轻,而皇帝的皇子们却都年富力强,对太孙构成严重威胁,就算皇帝大行太孙真能继位,一般也很难斗的过那些强大的亲王皇叔们。最著名的例子,就应当是明代的建文帝,朱元璋太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按宗法继承制度,立朱标嫡长子朱允文为太孙。但等朱元璋死后,朱允文继位没多久,燕王朱棣就反了,并最终靖难成功,夺下大明江山。西晋时还立过两位皇太孙,但都不过是傀儡而已,而且都仅立太孙一年就被杀。南齐的皇太孙萧昭业被立为太孙,虽然同年得继皇帝位,但次年就被杀了。倒是后来金朝和元朝先后立过四个太孙,有三个成功当了皇帝。分别是金熙宗、金章宗和元成宗。
明朝在建文之后,又立过两个太孙,朱棣抢了明朝第一个太孙建文的皇位,自己却又在太子朱高炽仍健在并未被废黜的情况下,皇太子之子朱瞻基被封为皇太孙,太子、太孙并存,后来即位为明宣宗。后来明神宗也在太子朱常洛仍健在并未被废黜的情况下,将朱由校封为皇太孙,太子、太孙并存,是为明熹宗。
金元明三朝就有七个皇孙被立为太孙,其中有六个当了皇帝,只有一个当了皇帝后被抢走了江山。金朝之前,西晋南梁以及唐朝也都立过太孙,但这三朝四个太孙中,只有一个当上皇帝,还当年就被干掉了。
就易风所知道的这历朝十一个被正式册立的皇太孙,只有三个是在太子未被废黜的情况被册立,太子太孙并存。不过这三个还没有一个是已经出过过的,最早太子太孙并立的,是唐高宗李治的孙子李重照,刚出生不过一岁就被立为皇太孙,不过第二年李治去世,太子李显继位,但随后就被武则天废黜,两岁的太孙李重照也随之被废为庶人。
在隋朝以前册立的太孙只有三个。西晋两个,南齐一个。西晋的这两个都是八王之乱时被立的傀儡,当了不过一年的太孙就都被杀了。南齐这个好些,当了一年太孙又当了一年皇帝,但也一样被杀,总之,没有一个好结果的。
易风当然也想当太孙的,但这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太上没有那个太子杨勇。如果杨勇已经死了,皇帝立他当太孙,他会非常高兴。可现在太子杨勇还好端端的站在这里呢。立他当太孙,那有个屁用。杨勇哪天被一废,他就算不被跟着废为庶人,这太孙之位也保不住啊。想到这里,易风甚至在想,自己是不是冒险把杨勇给干了,如此一来,自己就能当太孙了。或者说,万一杨坚真的现在让自己当这个太孙。然后自己再想办法把杨勇给干了,这样一来就成了唯一的储君了。
这确实是个相当诱人的想法,不过也很危险,太子是一国储君。不管是怎么死的,只怕都没有人会轻视,万一查到是自己干的。那他就真的完蛋了。
杨坚开口分别询问了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三位皇子,汉王杨谅刚才已经明确表明反对意见。杨广也表示太子既在。就没有再立太孙的必要,杨秀更是坚决反对。但是秦王杨俊,可能是因为上次易风救了他一命,现在心里还记着这份人情,因此当皇帝问到他时,他犹豫了一下,最后说,赵王是皇家嫡长孙,东宫嫡长子,现在太子请求册立赵王为太孙,也并非不可。如此一来,等于是提前选定了太子的继承人,以赵王之优秀,完全是可以的。
他这番话一落,立即让杨广也瞥去了一抹复杂的目光。杨俊倒是并没注意到兄弟们的目光,对他来说,反正不论怎么选,他也不可能指望能有一天坐上那个皇位,既然如此,那么立不立杨林为太孙,跟他真没什么关系。更何况,赵王本身就是皇嫡长孙,今天不立。等将来太子若当了皇帝,也必然要立赵王为太子。若今天立了,将来太子被废当不了皇帝,皇长孙到时也自然会跟着被废除。
杨坚沉思良久,才说道:“秦王刚才所说,确实没错。赵王之优秀有目共睹,朕认为可以让赵王提前接触如何治理朝政。至于历朝未有太子太孙并立之先例,这也并非不能改变。朕深思熟虑过后,现册立赵王为皇太孙,于十五日正式举行册封皇太孙大典,着礼部全权负责筹备典礼。”
大殿上一下子寂静无声,谁也没有料到,皇帝会这么快速的决定册立赵王为太孙,这简直快的跟儿戏一样。
百官愣住了,诸王也愣了,连易风自己也都愣住了。
“陛下英明!”太子杨勇惊讶之余,却是立即高兴起来,在他想来,既然皇帝如此快的就决定立杨林为太孙,那这说明皇帝其实并没有打算真要废自己的意思,要不然,那也没有必要这个时候立太孙不是。
晋王杨广的眼中则充满了失望之色,他怎么也没有料到,皇帝居然这就么三言两语的决定了一件如此的军国重事。他现在甚至也不由的怀疑起来,难道说皇帝从始至终就根本没有过废太子之意?现在太子太孙并立,是否说明他再无机会了?
易风默然无语,他心里此时说不激动是假,太孙可不是赵王之位能比的,赵王虽是国王这爵,但说到底也是臣,而太孙是储君,相当于副君了。
杨坚这时又下旨让太孙杨林开府设置属官,仿东宫官属,称太孙府,置太孙门下坊、典书坊、家令寺、率更寺、仆寺二坊三寺。门下坊和典书坊分别设置太孙左庶子、右庶子、太孙舍人等官职,家令寺等三寺则设置丞、录事等官职,负责太孙的生活起居及太子府文书等事务。
此外,还设置太孙左右侍率、左右武侍率、左右虞候率、左右内率、左右宫门将八率二将,负责太孙的警卫。
设立太孙六傅,太孙太师、太孙太傅、太孙太保,为太孙府三师。太孙少师,太孙少傅,太孙少保,为太孙府三少。
杨坚当廷任命吏部尚书牛弘兼太孙太师、纳言苏威兼太孙太傅、上柱国史万岁兼太孙太保,以工部尚书苏孝慈为太子少师、于仲文为太孙少傅、贺若弼为太孙少保。另改授太子洗马李纲为太孙洗马,李百药、封德彝为太孙舍人。以太孙怀荒旧部更为太孙府八率二将侍卫兵马。
皇帝一口气把太孙府的架构就给拉起来了,一切都是仿照东宫的架构而设,东宫有的,太孙府也有,只是一个是太子开头,一个是太孙开头而已。甚至皇帝还直接把易风原来的旧部,改为了太孙府的率府侍卫兵马。还从朝中任命了六位重臣为太孙六傅。
对于这些,易风还是能接受的,哪怕他明知这六傅其实只是挂名兼职,根本不可能成为自己人,可有这些人做名义上的老师,表面上至少还是不错的。但易风对于杨坚让李纲转做他的太孙洗马,心里却是老大不乐意了。
并非说是因为李纲刚才反对立太孙,而是这个李纲,历史上还有一个太子杀手的外号。说来李纲也是个传奇人物了,本名李援,只因为看汉书觉得有个叫张纲的人很牛逼,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纲,北周的时候做齐王宇文宪的参军,结果宇文宪被周宣帝杀了。入隋后,杨坚让他当太了杨勇的洗马,历史上,当了十九年太子的杨勇最后还是被废了。到了唐朝时,李渊又让李纲给太子李建成当老师,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后来又升太子少保,结果李建成当了九年太子被兄弟李世民玄武门给杀了。李世民继位后,又请他出山,当了太子李承乾的太子少师,让他教导太子。教了一年,李纲已经八十五了,终于挂了。他挂了后,李建成又当了十四年太子,最后还是被废了。
连续教导了隋唐三位太子,李纲也算是了得了,但更加了得的是他教过的这三位太子,没一个当上皇帝,全都或被废或惨死,当太子老师当成这样,简直就是带了太子杀手的光环啊。如今皇帝把这个太子杀手调到他身边来,易风差点就要喊出我不要三个字了。
ps:这两天感冒了,根本没存稿,偏偏今天又停了一天电,到晚上才来,头痛要死,只能一更送上了,抱歉。(未完待续。。)





重返大隋 第353章 父子猜忌
(感谢18991899的支持,谢谢。△頂點小說,.)
赵王杨林被天子册封为太孙,太子太孙并立,可谓是惊落了京师官民一地的眼球。京师的贩夫走卒们街旁巷尾的三五成群,眉毛色舞兴高彩烈的议论着这件事情,相互吹嘘打探着这其中的秘闻。而在京的文武官员勋戚贵族们,则更惊讶于赵王被册封为太孙并开府置官属后,天子并没有免去太孙幽州大总管、北伐东路元帅等职务。除了被册封为太孙外,杨林其余官职完全不变。
这让京中官员们越发的摸不清头脑了,天子到底是什么意思?有如儿戏一般的直接就册封赵王为太孙,为太孙选了六傅建了太孙府设了二坊三寺八率二将,可却又没免去太孙先前诸职,并没让太孙留京,依然要出京镇守地方。这处处都透露着一股不合常理,自古以来,哪有储君离京坐镇地方为官的?如果让太孙继续担任北伐东路元帅倒还说的过去,可为什么幽州大总管之职不变?
对于这个出人意料的结果,易风倒是惊喜无比。
当上太孙固他所愿,但他更不愿意从此被留在京中。那样一来,才是得不偿失。今天的朝会可以说处处充满惊喜,皇帝几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把册立太孙之事给定下来了。紧接着,却又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依然让他继续担任幽州大总管和东路元帅之职。
朝会结束,皇帝留下了尚书省左右仆射以及门下省纳言苏威、内史省内史令杨昭,此外太子杨勇也被留下。其余如晋王杨广汉王杨谅赵王杨林等都没有被留下。杨林还没有经过正式的册封典礼。因此眼下还并不是太孙。皇帝留下的这五个人,四个是三省主官。是当今宰相,一个是储君。可以说这五个人是朝廷名义上皇帝以下官职最高的五人。
这个时候皇帝留下这五人,而没有留晋王汉王等人,很明显,这是皇帝要与他们商议册封太孙的安排了。高颎虽然先前已经被踢出决策层,但毕竟头上还挂着个首相的头衔,在册封太孙这样的重要仪式上,按礼制是必须由他领衔百官的。让杨坚满意的是,高颎对于册立太孙一事,表现的很是配合。从头到尾没有异议过,对于皇帝刚把他踢出朝堂,眼下又要他来领衔册封太孙仪式之事,也没有什么不配合的。
至于易风,既然是要留宰相们议论立他为太孙典礼之事,皇帝倒是没有让他这个主角留下。
不过许多步出大兴殿的文武心中,却有不同的解读。许多人看来,皇帝在这个时候立太子嫡长子为太孙,太子太孙并立。是要通过这个仪式,向天下宣示杨勇太子之位依然稳固,是要排除许多关于太子储位不稳的谣言。有些想的更深层一些的,则认为皇帝今天的这一手。其实是冲着晋王去的。刚刚的王世积案,太子一党受打击严重,一下子三个上柱国被打倒。还有首相也因此退出朝堂,这明显是晋王党发起的攻击。晋王势力越来越强。尤其是眼下他还担任了北伐元帅,统领大隋五十万大军一百余总管的情况下。太子越发的显得势弱了。甚至有些重臣想的更远些,晋王如今统领几乎大隋半数以上的精兵,若等他北伐成功之时,那时的声望将达到一个更高的顶峰,到那时,只怕不但太子根本无法与那时的晋王对抗,就怕连天子也会忌惮晋王了。
皇帝今年五十九岁,在历代皇帝中,这个年纪已经不算年轻,甚至算的上是很老了,毕竟历代帝王皇帝的寿命比起普通人来反而要短的多。可越是如此,皇帝只怕越加放不下手中的权利。当皇帝的,谁不想寿与天齐,仙福永久,活个万万岁。因此,对于权利他们就越发的看的紧,甚至开始猜忌大臣,乃至猜忌儿子兄弟。高颎的退出中枢,虞庆则、王世积等人的身死,难道就不是因为皇帝猜忌之心更盛?当今太子平庸这是公认的,因此太子对于皇帝是没有威胁的。而皇帝的兄弟们,早年去世的去世,战死的战死,剩下的被皇帝杀掉的杀掉,已经只剩下几个堂兄弟了,这些宗室对皇帝威胁不大,但连他们也多被防范,并没有实权在身。早有传闻说天子夫妇对太子杨勇平庸不满,有废储换太子的打算。以现在的朝中形势来看,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太子杨勇真的一旦被废,最有可能继储君之位的就是晋王杨广。
这段时间,朝中突然没有了什么关于皇帝不满太子的言论,大家都能猜到皇帝这是要全心打北方这一战。可随后又是燕荣、崔妃和王世积三大案,其中燕荣案是冲着晋王去的,王世积案却是冲着太子去的。这几轮让人眼花迷乱的案子过后,朝中形势开始变的更加的扑朔迷离起来。
而现在皇帝却突然又立了赵王为太孙,这下,不少心思敏锐的人马上就已经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太明显了,皇帝立太孙,明摆着是冲着晋王去的。虽然不是说皇帝现在就对晋王要什么要动手的意图,但却是将皇帝对晋王的防备之心也表露无疑。皇帝眼下依然是信任晋王的,依然会让他继续统领北伐大军,可皇帝在经过王世积一案把太子一党打的完全残废了的时候,却又立了太孙,这是为了将来晋王北伐凯旋之后的安排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今后能继续有效的控制晋王,防止晋王到时凭北伐之功威望日高,威胁到皇帝的权位。
老子防着儿子,这是很现实的事情。尤其是在皇家,为了皇位,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别说皇子造父亲的反,就是太子造反的事情都并非没有过。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帝刘彻的太子也造反,而刘彻太子造反最大的原因却是因为刘彻对儿子的猜忌。最终为保命不得不反。
眼下杨坚就开始变的猜忌起来,年纪越大。猜忌之心越强。对于没本事的儿子,他自然不猜忌。可对于有本事又有威望的儿子就已经不完全相信了。杨坚是希望自己的继承人是个有能力的,但却又担心有能力的皇子会等不及继位,这对杨坚来说便显得有些矛盾起来。
太子杨勇进宫请立赵王为太孙,这给杨坚一个启发。
不能这么早的让晋王当太子,要不然就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可太子杨勇又太过平庸无能,根本对抗不了晋王。就算有他帮着,也一样不行。倒不如册立如今在朝野中都名声不错的赵王为皇太孙,以此来暂时压制晋王。免的到时晋王百官称赞,万民拥戴。威胁到自己。
不过从内心里,杨坚其实还是觉得晋王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只不过他觉得自己还能活很久,他还想要继续君临天下。正因此,朝会上杨坚根本没有怎么在意过群臣的意见,直接走了下过场,就圣心独栽宣布立杨林为太孙了。但立太孙后,杨坚虽然给杨林置太孙府设属官,却又根本没有让杨林留在京中。依然坐镇幽云。这其实也就透露了杨坚此时的真实心意,立太孙不过是用来防范平衡晋王的,并非真的要立为储君。
当年杨坚就是从外甥手里篡夺的皇位,因此内心里连自己的亲儿子他也并不完全相信。
走出大兴殿。杨广的步伐十分沉重,别人能不能看出皇帝立太孙的本意,他不清楚。但是他自己是已经看出来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皇帝还没有换储。却已经开始对他防备起来了。他可是皇帝的嫡子啊,这不公平。
易风和杨广在殿中的位置靠近。出来的时候也是一前一后的走着。
“很出人意料不是吗?”杨广笑的有些难看。
“可这并没有改变什么。”
易风知道眼下杨广对他肯定态度大变,可他知道,他跟杨广眼下还是得保持关系,起码杨勇不死,他这个太孙就没啥太多实际意思。现在朝中实力最强劲的,依然还是杨广。他想看看杨广的反应,看看杨广是不是还能相信他。但杨广心态很快调整过来,他的表情和话语,完全没有透露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皇帝依太子所请立易风为太孙,这件事情,对易风和杨广之间的信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两人眼下都没有马上表露出来,他们都在等待着,两人合作对各自都有极大的帮助,谁也不想贸然打破这种关系,除非,对方做出实际上的破坏行动。易风被立为太孙,虽然让大家相互猜疑,但还没有达到立即破裂的程度。
易风面色淡定的走在回廊上,给杨广一剂定心药丸,“太子杀我生母,而晋王才是我生父,心向着谁,我不会分不清楚。”
“他日我若为皇帝,必立你为太子。”杨广不想跟易风反目分裂,见易风向他表明忠心,他也立即毫不含糊的拿出了自己最大的承诺,将来有朝一日他当上皇帝后,立易风为太子。
“以我的身世,就算晋王有此意,我也绝不能接受。若将来晋王九王至尊之时,能够在边疆塞外分封一块土地给我,心满意足矣,不敢再有其它奢想妄念。”
易风没有接受杨广的许诺,因为他心里知道,杨广现在说的这话,完全就不是真心实意。不管是杨勇将来当了皇帝,还是杨广将来当了皇帝,以他易风复杂的身世,都绝不可能有被他们立为太子的时候。既然有了这份认识,那还不如干脆的表明些好,也好让他们安心。
杨广笑了,这是他出殿以后第一次笑。
虽然易风现在还不能真的就让他完全相信,可毕竟让他心里好受了许多。
当下他笑着道:“我刚才在殿中时还在想,你即为太孙,只怕从此要留在京中,东路元帅可就要换人了。如此一来,这东路倒不知道要交给何人方好,现在陛下既然让你继续出镇幽州,倒是减少了我一大麻烦啊。东路有你,我可是相当放心的。”
幽州大总管府三十二州下辖十总,经历燕荣案的清洗,如今这里新任的总管刺史都是皇帝为易风挑选的新班底,如果易风留京,那这个大总管的人选就不免又将有一番激烈争夺战。建于燕荣案其实是杨广在幽燕势力的全面清除,如果易风真的留京,那这新任大总管就绝不可能是晋王党的人,弄不好极有可能是太子党的人出任。对于杨广来说,还不如让易风来做这个大总管,总好比直接就成了对手控制地区。
也许是出于对杨广的补偿,宣布册立易风为太孙的当天下午,宫中传出皇帝诏书,宣布晋封河南王杨昭为韩王,由内史令改任秦州大总管加上柱国,散阶则改按大总管品阶授以相应的从二品冠军元帅武散官。杨昭出镇秦州后,其内史令的宰相之职,如易风先前听闻到的一样,由皇帝的女婿,兰陵公主丈夫兵部尚书柳述接任。而兵部尚书这一要职,却授予了曾担任过太子左卫率,现任工部尚书、太孙少师的苏孝慈担任,其空出的工部尚书一职,则由匠作大监宇文恺接任。
如此一来,大隋如今拥有扬荆益秦并幽六大总管府,六位大总管皆由亲王坐镇,四位皇子两位皇孙,他们统领着大隋全部三十六个总管府,以及一百余州县,数十万人马。六大总管府所辖之地,占据了大隋三分之一强,分处六边,屏藩朝廷。虽然六位亲王坐镇的大总管府并非封地藩国,但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军事民政一把抓,俨然是一方诸侯。
有这六位宗室亲王坐镇四方,杨坚感觉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大隋必然可以江山永固,传承万世。
(熬到现在,又码了一章送上。)(未完待续。。)




重返大隋 第354章 书生
散了朝,易风回到了尚书省参知政事官厅,他依然还是参知政事,这边依然有许多事务等他处理。
参知政事官衙里的属官吏员们,都如同长了顺风耳一样,此时已经知道了朝堂上发生的事情,纷纷向易风表示恭贺,口称臣子。听到那一声声臣,易风惊觉,太孙和亲王之间的巨大差距生生摆在面前。亲王,就算兼任官职再多,哪怕当大总管任宰相,也依然是臣子。而太孙,虽然还有个太子在头上顶着,有些不上不下,可却已经脱离臣子的序列,是君了,虽然太子也只是副君。易风心里也有种很舒爽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只维持了片刻,他又马上警觉了起来。他想起了自己对于杨坚为何要立太孙的分析,自己这个太孙不过是皇帝为了保持皇权独揽防止晋王声望过高,而出现另一个中心而拿出来的棋子罢了。
再想一想,早几年,那个冬至日百官按例到东宫拜见太子,本来太子为储君,按历来惯例,冬至是朝中最重要的三个日子之一,百官每年在这三个日子去东宫朝见太子是应有之事。可是因为在此之前,有一个官员给皇帝上奏,说皇帝应当退位为太上皇然后把皇位传给太子。然后不久后就出了百官东宫朝贺太子之事,本来历年也有这样的过场,可那年杨坚却抓着不放,询问臣下说这是哪种礼仪,当时太常少卿辛禀就回奏,说东宫应当只能用贺而不能用朝见,于是杨坚立即下令臣下以后不得再用朝见之礼去见杨勇。甚至进一步下旨将东宫那些强健的侍卫。都调到了自己身边,只给杨坚留下了许多老弱侍卫。
1...164165166167168...2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