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重返大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杨坚闻言微微惊讶,他抬头望着高颎,又喊出了已经好几年没有提过的称呼,“孤独公以为当如何处置?”
高颎心中微微得意,他果然猜对了皇帝的心思,皇帝并没有要打倒杨广的意思。
组织了下思路,高颎道:“臣以为,眼下暂时不宜先下结论,还是当多给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衙时间审理追查此案。一个虞孝仁也只是说明晋王有嫌疑而已,并不能就认定晋王有罪,还应当搜寻更多的证据才能下结论。不过,出于对晋王的保护,臣以为晋王眼下还是应当避嫌,在没有进一步的调查结果证明晋王与刺案无关之前,晋王当先暂时留在京中。”
“这样么?”杨坚认真思虑起这个处置方法来。这算是一个权宜的办法,给了杨坚一些缓冲的时间,让他可以更加仔细的思虑,不至于匆忙间做出结果。杨坚越是细想,越加觉得这个处置办法不错,这并非是最终处置结果,而只是一个! 临时的权宜之策罢了。不管将来调查出来的结果究竟如何,有这段时间杨坚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全盘了。
杨素听了高颎的话后,脸色却变的非常难看起来。乍一听高颎这个计划似乎对杨广有利,可实则不然。表面上。暂时不对直接给杨广定罪,杨广暂时只是刺案的嫌疑人而已。一旦将来调查清楚了,自然会给他说法。可杨素知道。这不过是表面而已,高颎不愧是执掌朝堂十几年的宰相,一出手就直接把杨广往死里整。表面杨广的结果不错,实际上呢?现在朝廷查出来的结果,也不过是虞孝仁是真正的涉案人员而已,晋王虽然很有嫌疑,可却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而现在高颍一句话,暂时不定杨广的罪,却等于让杨广一直背着这个嫌疑。更加要命的是。高颎还借着这个机会,要让杨广避嫌。
所谓避嫌,听起来好听,但实际上却要等于要软禁杨广,剥夺他手上的实职权力。
尤其是这个避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定,而是说要等查明刺案与杨广无关之后。
至于这个案子什么时候才能查出结果来,现在谁能肯定?光是看现在已经浮出水面的这些刺客和虞孝仁,都能让所有的人头痛不已,这绝不是个好查的案子。而案子一天查不出结果。那么杨广就一天有嫌疑,他也就一天得呆在京师的王府里,虽然表面上没定罪,可这比定罪的结果还不如。真当现在就认定杨广是刺案幕后者。说不定皇帝还不会如此处置。
狠准稳!
高颎出手,果然不凡,他根本没有想着要马上给杨广定罪。但他提出的建议,却让杨广等于是获罪了。
一个背着刺杀皇太孙嫌疑的亲王。一个只能呆在京师王府中避嫌的亲王,不能回到扬州藩镇总管府去。在这避嫌期间自然也不适合再担任北伐统帅一职。而杨广从此头上顶着这么一个屎盆子,他的威信他的声望,都将无法避免的大受打击。
杨素汗湿衣背,这个高颎真的狠。可他却还没有办法反驳,总不能说晋王没罪吧,红口白牙空口无凭,这样说有什么意义?
杨坚倒是有些意动,觉得这个办法不错。
杨广这边暂时冷处理,先放到一边,不管杨广到底是不是真凶,都可以让他有时间做全面的考虑安排。如果他还想要坚持废勇立广,那他需要时间来给杨坚洗去这个嫌疑。如果他要就此处罪杨广,那他也需要时间来提前安排好后续事宜。不论是杨勇还是杨广,他们都不只是普通的皇子,他们是朝中重要势力的代表,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准备妥当之后,才能动任何一人,要不然,就有可能带来极大的动荡。
让杨广暂时呆在京师,正好合适。这个时候,杨坚也不放心放杨广回扬州了,更不放心这个时候让他继续统帅北伐几十万大军。
“北方战事即将开始,此时岂能临阵换帅?”杨素还在做最后的努力。要是高颎的建议得到皇帝的同意,那晋王这次真的就不死也要脱层皮了。尤其是这北伐战事,晋王一党费了多少心血才达到如今的局面,要是因眼前事被高颍一句话而否决,这个打击就太大了。
高颎面对杨素的焦急,充满了冷漠和不屑,“这是对晋王的保护,也是对陛下的负责。如今晋王身负刺杀太孙嫌疑,这个时候还如何统帅几十万北伐大军?在这样的情况下,几十万将士百余总管将领们如何能相信晋王?更别说,东路元帅可是皇太孙殿下,这仗还没开打,大元帅和东路元帅之间就已经如此关系,你能放心?此战关系国朝命运,举国上下都在祈祷胜利,我们不敢有任何的大意。万一到时出现点差池,越公可想过后果,谁能承担那样的后果,谁又承担的起这样的后果?”
杨素默然。
出了眼下这档子事,皇帝肯定对晋王也有了不同的看法,这个时候皇帝会轻易的再将整个北伐战事的指挥权交给晋王?会把几十万人马交给晋王统领?若太孙真是晋王派人行刺的,那皇帝把举国之兵都交给晋王后,谁能保证晋王到时不会弄出更大的事情来。
不需要什么确凿的证据,只要一点猜疑,皇帝就绝不会在这个时候再让晋王统兵北伐。
“晋王多年来一直出镇在外,为国操劳,这次就让他在京好好休养一阵子吧,至于北伐战事,另选统帅。”杨坚思虑了一会,最终还是无法让杨广继续统领北伐大军。
临阵换帅,虽是兵家大忌,可总好过几十万人马失控的好。
“何人可为帅?”杨坚问。
杨广其实是个很合适的大军统帅,这样规模的战事,按照南北朝以来的惯例,肯定得派宗室挂帅的,甚至有时需要皇帝统军亲征,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可能让外臣统兵。杨坚向来对臣下防范极严,绝不会放松这点原则。不过他对于御驾亲征的兴趣不大,他的长处不在统兵打仗上,况且是这般规模的大战,哪怕只是挂名,他也不想。一来他对军事并不熟,二来他年纪也大了,再则他身为皇帝更需要坐镇中枢,总揽全局。
“臣请陛下御驾亲征,统领三军,北灭突厥!”杨素奏道。让皇帝出征,总好过让其它亲王出征,尤其不能让太子借此机会统兵北伐。
不过他的提议直接被杨坚否了,杨坚不是那种好大喜功的人。
杨素抢在高颎出声之前再次奏道:“臣以为可由皇太孙挂帅,指挥北伐。”
杨坚有些意外杨素竟然举荐杨林为帅,不过略一思索,他也觉得这倒也是一个不错的提议。杨林先前被任为东路元帅,对于北伐的前期准备参与极多,这个时候让他挂帅,也能迅速的接管北伐大军。而且杨林是皇太孙,在朝中其地位也极高,统御指挥众将当然没有问题。不过杨林为帅也有些不足之处,首先就是他太年轻,资历不足。这毕竟是几十万人的大战,杨坚也不敢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易风身上。
果然,柳述很快得到高颎的示意,立即出列反对。
理由就如杨坚所想的一样,皇太孙太过年轻,根本没有资历,恐诸将不服。
“当年卫王统兵北伐之时,也不过和皇太孙如今年纪相当,可两次统兵北伐都取得极佳战绩。再说了,皇太孙为帅,也只是挂帅,并不需要真正的亲自决策指挥。只需要皇太孙挂名为帅,陛下完全可以择几经验丰富稳重的大将为太孙辅导。”杨素反驳。大规模的战事,确实惯例宗亲挂帅,可这也仅仅是为了避免让外姓臣子为帅,同时也是一种对统兵将领的一种监督罢了。多数情况下,这些大帅也确实仅仅是挂帅而已。就如隋朝的多次大战,平陈之役,杨广挂帅,可实际上平陈大军的真正指挥者是长史高颎,其中行军元帅杨俊指挥一路平陈军,但真正的指挥者是他妻子的伯父。以及去年杨谅东征,同样是高颎挂帅,还有卫王杨爽的几次挂帅北伐,一样并非真正的统帅。每次这些亲王们挂帅,实际上朝廷都派出了重要的文臣或者武将,由他们出任副职,实际指挥调动军队。这些挂着大帅名头的亲王们,更多的只是掌握着帅印,在需要的时候按印发令而已。因此杨素推荐太孙为帅,其实资历什么的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是皇太孙,有这个就足够了。
杨坚有些犹豫不决。(未完待续……)r1292





重返大隋 第373章 五王对调
高颎知道,这个时候必须争取了。虽然皇太孙是太子之子,可这个太孙并不完全站在太子一边的。因此,他也上阵了。
“陛下,臣以为,当由太子挂帅,统帅三军。”
“太子?”杨坚惊讶。
“陛下,此次临阵换帅虽属无奈,可也确实会对军心造成不良影响。虽然皇太孙也足以担任大帅,但臣以为,若是由皇太子亲自挂帅,则当更好。原本因换帅所动荡的军心,将会因为皇太孙亲自统帅三军而士气高涨。”高颎直指皇太子挂帅的好处。
皇太子挂帅当然不错,不过杨坚担心的是杨勇敢不敢上阵。之前选帅的时候,杨勇就怂了。现在,他敢上吗?
“为国效力,这是太子的荣耀。”高颎道。
杨坚想了想,“召诸国王进宫入见。”
大隋有国王爵位的并不多,在世的仅有九位。杨坚曾封四位兄弟为亲王,滕整蔡卫四王,不过四王都已经过世,如今四王都是杨坚的侄子袭爵,并没有什么出色的人物。剩下六王,其中四个是杨坚的儿子,杨坚五子,一母同胞,长子为太子,剩下四子为王,秦晋蜀汉四王。此外,还有两位皇孙封王,分别是如今已经成为皇太孙的易风曾被封为赵王,另一个则是晋王嫡长子原河南王杨昭如今为韩王。
易风如今为皇太孙,高于亲王一等,因此如今大隋只有九位亲王。
皇帝召见,一位皇太子一位皇太孙。加上九位亲王很快赶来。
杨坚先是当着诸王和重臣们的面训斥了杨广识人不明的过失,然后直接宣布让杨广暂时回府闭门思过同时也算是避嫌。在案件查清之前。杨广要一直暂居京师晋王府邸内,不得与外交通。扬州总管之职依然由皇帝的从弟河间王杨弘代理。而北伐元帅之职,也就此换人。
杨广听着这个结果,面如死灰。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转眼间就落得了如此结果。一个莫名其妙的刺案,结果却让他跌入深渊。他想要争辨,可一见皇帝那副不耐烦的样子,一时间所有的话语都堵在了喉咙间说不出来了。
殿中的杨广失意无比,可却有人高兴万分。最高兴的属于杨勇,或者说最喜形于色的就是杨勇了。甚至没有半点掩饰的打算,望向杨广的目光充满了得意和张狂,看的龙椅上的杨坚暗中直摇头。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就凭他这份心志,他如何能将大隋王朝交给他来继承。除了杨勇外,杨谅也很高兴,杨秀嘴角也微有得色,倒是易风,虽然心里也十分惊喜。可脸上却是没有表现出半点高兴来。几位皇子中,倒只有秦王杨俊没有幸灾乐祸的表情,反倒是微微皱眉。经历过上次的中毒事件,本来就只安于享受的杨俊。对于这种权利之争更淡了。
倒是韩王杨昭,听到父亲突然落到这结果,不由骇然。脸色苍白,嘴巴抖动着想要为父求情。可却被杨广用眼色狠狠的止住,只能无奈而又苦涩的站在那里。
易风心里对于杨广眼下的处境倒是蛮高兴的。他对于杨广其实真没什么感情,心里更多的是忌惮。特别是经历了册立太孙之后,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更是急的破裂。易风如今和杨广还维持着那副微妙的合作关系,那也不过是他知道自己更不容于太子。不论是太子还是晋王,都是容不下他的。他只能玩着危险游戏,在两边中寻找着平衡,利用他们为自己寻求暂时的安全。因此对于这两人之间的争斗,其实易风哪一边也不支持,他更多的是想让两人多维持一些平衡,他们之间的这种对峙平衡,能让易风有更多的时间展壮大。他明白,真正能保护自己的也只有自己。不论太子还是晋王一旦两边决出最终胜负,下一个倒霉的就将是自己了。
最近杨广的势力扩张极,对太子党接连取得几个关键性的胜利,平衡已经打破了。按这种局势展下去,北伐一结束,估计就是换储之时,那个时候杨勇一倒,接着自己估计也就差不多了。
现在杨广突然被翻盘,原本已经倾斜向杨广的天平又开始重新向太子一面倾斜,双方实力再次趋于平衡,这对易风来说自然也是最有利的局面。他真是怎么也想不到,自己遇刺,居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不过这个时候,还不是高兴的时候。
易风出列,向杨坚道:“陛下,孙臣相信晋王,晋王绝不可能派人行刺孙臣。还请陛下也能够相信晋王,还晋王清白。北伐之事,孙臣以为依然由晋王统帅为上。”
易风一番话,可谓有些石破天惊,谁都没有想到这个时候他居然会向着杨广说话。要知道,杨广可是易风遇刺案最大的嫌疑,此外,一直以来朝野都有皇帝欲换储的打算,新太子自然就要晋王杨广。如今易风是皇太孙,这个第二储君的地位是建立在皇太子的储君地位上的,如果杨勇被废,那他的太孙自然也就不保。不管怎么说,皇太孙都应当跟太子站一边,和晋王是对头才是。
杨坚意外的望着孙子,对这个孙子不由高看几分。
“朕也相信晋王是清白的,现在让他在京休养,也是对他的爱护,是暂时的避嫌而已。”杨坚对易风解释了几句,然后问:“如今北伐帅位空缺,你可有人选举荐?”
易风回道:“北伐统帅之位,事关重大,此非孙臣可以干预之事,还请陛下与重臣们一起商议选择。”
北伐元帅之位十分重要,如果可以,易风当然也是想要坐上去的。不过他有自知之明,能够得到东路元帅的位置,他已经相当满足了。贪多嚼不烂。冒然想要争取北伐大帅之位,这几乎没有可能的。也许第一次选帅时。太子一党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帅位的重要性,那么现在。相信谁都不会轻视了。就跟他刚才向杨坚为杨广说情一样,易风对眼下的事情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这个突然刮起的风暴,太强烈了,杨广都顶不住,他自然就更不行了。他很清楚的知道这次杨广不死也得脱层皮,但杨广也绝不会被这一棒子给彻底打趴下。因此他刚才突然为杨广证明清白求情,其实只是在皇帝面前表个姿态而已。他说不说情,杨广这关都不会这么轻易的过去。但明知道说了没用,反而还要说出来。自然是为了在皇帝和杨广的面前得一个好印象,毕竟他在皇帝心里的印象很重要,而以后肯定还得继续跟杨广合作,这次事件后杨广受到打击,杨勇势力抬头,他也必须调整下和杨广的关系,可不能任由杨广眼下被干倒。杨广是他对付杨勇的最好利箭和盾牌,在他没有足够的实力前,这个盾牌可不能丢掉了。
至于替杨广说话。会不会引得太子党的敌视,他倒真没太在乎,有得必有失嘛。再说了,为杨广说两句好听的话。太子高颎们也不可能就因此把他划到杨广一党里头去。
“刚刚越国公举荐你接任北伐元帅,你可愿意?”杨坚又问。
“回陛下,孙臣自知资历极浅。威望不足,实不敢贪功担下此重任。将军国大事视为儿戏。”
“如果朕也打算让你接任北伐帅位呢?”
“孙臣感激陛下之信任,然孙臣不敢接此重任。怕辜负陛下厚望,请陛下慎重考虑。”
杨坚欣慰的笑了笑,如果杨林真的二话不说就接下此重任,那杨坚肯定不会真的同意的。现在他这般慎重,反倒让杨坚真的开始考虑让杨林来挂这个帅了。不过照例,他还是往太子望去,问道:“太子可愿担此重任,挂帅北伐?”
杨勇心里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京城里呆的舒服无比,诸多美人环绕,美酒佳肴,享受无比。为什么要吃这个苦跑到北方边疆去打仗?可刚才一进殿,柳述就已经趁他刚进来时,悄悄的跟他说了几句话,让他一会无论如何,也要争取到这个北伐统帅之职。刚才高颎又转头对着他连连示意,因此这会皇帝问了起来,他只得心不甘情不愿的上前点头应下。
杨坚微微意外,杨勇居然点头同意?
这时高颎出列:“老臣愿意随太子出征,协助殿下统领大军。”
杨坚皱眉沉思,许久不言,殿中一片安静。
许久之后,杨坚终于开口。
“以太子杨勇为北伐行军元帅、尚书左仆射高颎为北伐行军长史,上柱国贺若弼为中路行军元帅、柱国韩僧寿为中路副帅。尚书右仆射杨素为西路行军元帅,上柱国史万岁为西路行军副帅。皇太孙杨林为东路行军元帅,兵部尚书苏孝慈为行军长史,治书侍御史刘行本为行军司马,清漳王杨雄为东路副帅。其余原任北伐诸路各将领职位不变。另由内史令柳述接替左仆射高颎为北伐诸军后勤辎重粮草总调度!”
北伐行营的上层架构几乎完全改变,杨勇取代杨广成为北伐元帅。东西两路元帅不变,依然是易风和杨素,但史万岁从东路副帅调任为西路杨素的副帅,东路另一副帅贺若弼则调到中路担任行军元帅之职,又调了太子一党的大将,原上柱国韩擒虎的弟弟韩僧寿为东路副帅。易风的两位原副帅史万岁和贺若弼调离东路,而将清漳王杨雄提升为东路副帅。虽然其余的将领说是不变,但最上层的主要将领却换了一多半。原来是晋王党全面统领北伐,仅有预备军的东路是太子一党。可现在,却一朝变天,北伐军最上层几乎尽是太子一党,虽然杨素依然是西路元帅,可副帅却安插了国朝名将史万岁,这可不是一个好相与的,摆明了就是去分杨素兵权的。
好在易风对于这些倒是并不太在意,本来他就没想过自己能成为北伐诸军元帅,只要自己能保住东路元帅就好了。管他是不是预备部队,重要的是担任了东路元帅后,他对于幽州诸州府的控制能更加有利。
不过最后的结果还反而比原来更好了,史万岁和贺若弼这两个军中威望极高的大将,不再担任他的副帅,也算是给了他许多方便,要不然到时肯定还得有冲突。自己的东路几乎没有变化,反调走了两尊大神,这算是个意外的好消息了。
至于太子挂帅,对于北伐战事是否有影响,易风倒不觉得会有什么影响。哪怕杨勇取代杨广为帅了,可杨勇根本就不是打仗的人,就算他挂帅,也仅仅是挂帅而已。这样的人没本事,但也不会胡乱瞎指挥。更何况还有高颎和贺若弼、韩僧寿这一文二武的大隋名将坐镇,基本上不用太过担心。挂名的元帅换了,可真正指挥作战的大将依然是本朝名符其实的那些大将,最精锐的一批名将。
到在他最期待的,还是早点离开这京师。呆的越久,越让他觉得这京师太过邪门,简直就如龙潭虎穴,呆的越久,意外越多。刚经历了一场刺杀,又刚目睹了太子党神奇的逆风翻盘后,易风真的对京师很有些怕了,这鬼地方,谁知道哪天自己就阴沟里翻船了。到现在,他还不知道究竟是哪个派刺客行刺了他。
特科等情报机构已经派出了大量在京畿的人员,可到现在,对于行刺他的幕后人物,依然是一无所知。
就当易风以后尘埃落定时,杨坚突然又开口了。
“晋王杨广改授并州总管、秦王杨俊改授扬州总管、蜀王杨秀改授秦州总管、汉王杨谅改授荆州总管、韩王杨昭改授益州总管。”
五王对调,大隋六大总管府五个大总管对调,唯有易风所辖幽州府没有变动。当然,杨广暂时不能到并州就任,并州总管一职由河间王杨弘检校代理。
这个旨意一出,可谓是满殿皆惊,在此之前,谁都没有听说过半点五镇对调的消息。(未完待续!
...




重返大隋 第374章 倒屣相迎
(感谢18991899、疼痛也不行、消失吧火鱼、醉笑道、寻个梦感受心情等诸位的支持,谢谢大家!)
-------------
酉时刚过,挂在南门城楼檐角上的夕阳,已经一缕一缕的收尽。南门之东的熙光坊内,齐国公、太师、尚书左仆射高颎府邸里的那一池碧波,也渐朦胧起来。高颎出宫后,一路上心情亢奋的坐着皇帝前不久御赐的那架豪华的四轮马车回到府里,立即掩不住心情激动的来到后花园的荷塘上的有风塘水上阁楼。
自从当年他选择了追随老主公独孤信的女婿杨坚后,这些年高颎的仕途可调是一帆风顺,凭着从龙辅佐之功,成为杨坚最信任的臣子,甚至百官之首的左仆射之位一坐就是十几年。前些日子大意之下,被晋王和杨素设下套摆了一道,被迫回府休养。执掌中枢十几年也忙碌了那么多年,突然之间被赋闲在家休养,那种突然冷清下来的感觉真是太难受了。可尚书省回不去,朝政大事管不了,最终也只能叹息的呆在府里,那些天,他也不想看着府中冷清的样子,他的发妻已经于两年前去世,独孤皇后和皇帝曾经打算为他再安排续娶。所安排的女方,却是兰陵萧氏。兰陵萧氏也是当世门阀大族,但高颎却直接委婉拒绝了,皆因这兰陵萧氏实际上是西梁萧氏,那个女子是西梁末帝萧琮的女儿,萧琮是西梁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如今晋王妃萧氏的兄长,入隋以后,封上柱国、莒国公,在朝中待遇还算不错。皇帝皇后当初把萧氏女安排给他,明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很明显的想让他改换门庭之意,想让他弃太子转投晋王。这本来也是一个不错的安排,如果当初他能答应,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这此麻烦事情。可高颎考虑过后,还是拒绝了这门亲事。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他算是彻底的绑在了太子的船上,尤其是跟晋王成了死对头了。
拒绝了皇帝皇后安排的那门亲事后,高颎一直没有再续娶。他一把年纪了,也不想再当一回新郎,况且虽然死了老妻,可他并不缺女人,齐国公府里贵妾侍美婢不少,就在昨日府里一个年青的侍婢就刚刚为他新涏下一子。这让他十分高兴,刚得一男,然后晚上就发生了太孙遇刺之事。此事一起,形势逆转,等他此时回到府中时,他都还处于一种极度的亢奋之中,事情的发展好的让他都有些难以置信。借此案,他重返中枢不说,而且成功的让杨广被禁闭王府之中,北伐帅位也被免去。他高颎不但重返中枢,而且还成功的成为了北伐行营的长史,太子取代晋王为北伐元帅,整个北伐行营的高层几乎一朝为太子一党所把持,局势好的让人惊叹。
1...174175176177178...2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