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郑运达快马加鞭赶回了荥阳城中,把军械坊的事情第一时间报告了家中。
郑家当代的家主是郑译的嫡子郑元?继承沛国公爵位,不过郑元?此时在京师。荥阳这边真正主事的是其兄弟郑善愿,身上有个归昌郡公爵位,不过却没有实际职事,在荥阳主持着族中事务。
“工坊被烧了,工匠和打造好的军械甚至是作坊工具材料都被带走了?”郑善愿压抑着说完这句,双手已经紧握成拳,“那一百五十个护卫呢,他们难道还不如一条狗吗,就是条狗,遇到贼也会叫上几声!”
郑运达感受到代家主的怒火上升,他低下头轻声道:“所有的护卫全被杀死在庄中。”然后他犹豫了片刻,还是说出了自己的猜测:“郑铎说袭击庄园的只有五六十骑,但全都是精锐骑兵,不似马贼,更似军队。我觉得,我觉得,袭击庄园的和白马袭击族里车队的是同一批人,是...”
“是什么?”
“那些人,很有可能是晋王的人马。他们不是冲着我们郑家来的,是冲着太子来的!”
郑运达提高音量,一边努力掩饰着声音里的惊恐,“假如晋王真的因为我们支持太子而要对我们下手,那我们必须得马上报告太子殿下,请求他出手相救。”
如果真的是杨广出的手,那么他们只能马上请太子出手相抗,这是唯一的办法,仅凭郑家,是对抗不了晋王的。
;
重返大隋 第80章 牛角挂书
(书友们九九重阳节快乐!)
站在代海寺前,凌云顿时有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凌云最终还是下了船,带着翟让、单雄信、敬德等一众人前来,当然,他只是找了个仰慕代海寺之名已久的借口,说是要来拜观世音菩萨,烧几柱香,献些香油。大家都在船上换了衣服,脱去铠甲放下武器,凌云和大家一样,都是青衫方巾,腰悬长剑,十足世家公子出游的样式。高明月几个女孩死活也要跟着上岸,又不愿意戴?蓠障身摭面,便干脆也束了发女扮男装,和凌云他们一样青衫方巾的装束,倒像是几个英俊的公子哥。
初夏的代海寺就在荥阳城与汴河之间,虽然此时的代海寺还没有经过李世民和尉迟恭的扩建改名大海寺,可也依然是荥阳百里方圆数一数二的大寺,香火旺盛。在佛家诸菩萨中,观世音可谓是在民间百姓中极为名气香火的一个菩萨了,她的道场本来是在南海普陀,代海寺相传是观世音北上传法时的临时道场,因此对于诸多观世音的信徒来说,这就是一个圣地。
野花烂漫,杨柳依依。寺前到处都是一块块沃土肥田。这都是寺院的田产,不过种地的却不是和尚。各尚们拥有诸多田产,可实际却不需要自己耕种。他们的田产都交给那些主动卖身相投的农夫们耕种,只需要收取佃租就好了,他们甚至不需要向朝廷交纳租赋,看看代海寺的广阔,就能知道这群和尚的日子过的确实不错。
寺里上香的人很多,接待的僧人,念经的僧人也一样很多。可这些光头并非每个都是真正的和尚,他们中只有少数人取得了朝廷颁给准许出家的度牒,多数的人其实都是没有正式度牒执照的非法和尚。
魏晋之后南北朝时,佛教大兴,到处都是佛寺,佛寺也大量侵占良田,积蓄货币,北魏末年,当时佛徒人数足有二百多万,寺院三万余所,占北魏人口十五分之一,终有北魏太武帝灭佛。时隔不久,北周武帝亲政时,关中荒旱,让当户拿口粮出来卖,而寺僧却借荒年放高利贷,更有些寺院和尚暗藏兵器图谋造反,最后周武帝下令灭佛,曾给予佛教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后两次大规模灭佛,可到此时,佛教却依然兴盛。这也与当今天子杨坚崇佛有关,杨坚自小就是在寺庙里由尼姑养大的,对于佛教天然亲近,在他的推崇之下,佛教重又兴盛起来。
“这些和尚一个个肥头大耳的,日子过的真潇洒。”徐盖骑着马轻笑着道。没有人比徐盖这些地方豪强更明白这些佛寺的富裕了,他们名山占光,良田占尽,拥有大量田产,并且收纳了大量的农夫为寺庙耕种,甚至许多大寺还养有许多武僧。很多时候,如徐盖这样的一州首富,一地豪强,都不敢贸然得罪这些光头们。大部份的寺庙虽然很富裕,但好歹还有些慈悲心怀,遇灾荒时会救济下百姓。可还有很多的寺庙,却是贪婪的恶棍,一遇灾年,反而借机放高利贷,借机侵占田产。
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不是没有理由的。
“你若羡慕他们,五哥也可以把三千烦恼丝给削了,出家为僧啊。”凌云笑着说道。
“让人剃发出家,我可不愿意。当和尚不能喝酒吃肉,不能娶老婆,这有什么意思!”徐盖摸了摸头发道。
“不能娶老婆,你可以找尼姑啊!”单雄信一边打笑道,这些豪强对于和尚们看的很透,并没有什么畏敬。
“哈哈哈!”众人一阵大笑。
笑声里,凌云却有些恍惚走神。
他看着此时还兴盛万分,香火旺盛的代海寺,在想着那场大战的主角们。
隋末一代绝世猛将张须陀,此时他应当在哪里呢?他努力回忆中脑中的记忆,嗯,张须陀此时应当只有三十来岁,他是河南人。好像去年二月,西南昆州刺史、羌族首领爨?举兵反隋,张须陀跟随行军总管史万岁前去进讨。不过他好像只是名将史万岁帐下的一个小军官。好像那次的平叛很顺利,张须陀立了不少军功,回来因功授任仪同,赐物三百段。仪同是勋官中的一级,全称是仪同三司,他的下一级是大都督。大都督只是二百人长,因此,仪同其实级别不高,也就管个千人以下的中层军官。
不过张须陀的运气并不是很好,去年史万岁平乱之后,接受了叛军首领的许多珍宝,结果被蜀王杨秀知道,杨秀勒索史万岁,结果史万岁干脆直接把这批珍宝扔进了江中。杨秀碰了一鼻子灰,恼怒的向朝廷参史万岁。也该史万岁倒霉,本来打了个大胜仗,杨坚进封他为上柱国,杨广还为拉拢他,在皇帝面前大大称赞了他,使得杨坚已经准备让史万岁去扬州总领晋王府军事,负责辅助杨广管理江淮四十四州军事。谁知道,杨秀这边告了史万岁一本,那边刚降服的叛军首领爨?又反了,杨坚这下大怒,史万岁身为大将,擒拿了叛首,结果却拿了贿赂就放了他,现在导致复叛。一下子就要砍了史万岁,还是杨广等出面说了不少好话,史万岁才换了个一撸到底,成了平头百姓的处置。
张须陀是史万岁帐下将领,追究责任,对他处置还算好的,只是暂时挂起闲置。
历史上,这一挂就是六七年,直到杨广登基杨谅造反,张须陀才随杨素出兵平叛,因这些表现出众,以后才终于再次得用。
现在,张须陀估计正呆在长安的家中每日赋闲,只能练练武艺打发日子呢。
至于大海寺之战的另一主角李密,嗯,他的老爹就是来护儿之前的上司蒲山郡公李宽刚死不久,李密现在已经袭了蒲山郡公的爵位,不过他此时只有十六岁,光领工资不干事。要再等几年,等杨广当了太子之后,李密才会进入东宫做侍卫,然后某一天,杨广看李密长的黑瘦难看,便直接让宇文述将他开除滚蛋了。
嗯,将来改造大海寺的尉迟恭此时跟在自己身后,但却成了他的义子。
李世民,他今年才刚从他娘肚子里钻出来,此时还在吃奶呢。李渊,未来的唐高祖,嗯,此时李渊是千牛备身,做着杨坚的御前带刀侍卫。要等到差不多十年后,杨广即位后撤州设郡以后,李渊才会出任荥阳郡的太守。
凌云一行人鲜衣怒马,一看就知道来头不小,最善于观衣看人的知客僧马上飘然而至,上前见礼。
看着知客僧那肥头大耳圆滑的模样,凌云却忽然失去了进寺的兴致。大海寺之所以让他仰慕,那是因为这曾是英雄决战之地。可是现在,那些英雄们还未出山,这里只有一群贪婪的僧人,他不禁意兴索然。正欲回头,却突然看见寺前一少年骑牛而来,少年手中捧着一卷书籍,看的入神。那头黑色的水牛腆着大肚子缓缓前行,悠哉悠哉,在它那弯弯的牛角上,还挂着一个书袋。
看这少年模样可能就十六七八的模样,身上一袭儒衫,看书看的入神,皮肤微黑。
凌云的脑中突然蹦出一个人的名字来,牛角挂书李密!
史载杨广让宇文述去开除李密,宇文述当时说的很委琬,没有直接开除他,而是转弯抹角的说李密如此人物,将来定大有前途,不应当只做一个侍卫。李密被宇文述的话打动,果然主动的辞职不干走人了。辞职之后,李密便开始愤发读书复习,准备去投当时最有名的包大学士门下。那个时候,李密读书十分用功,甚至出行的时候,也坐在牛背上看书,还把书包挂在牛角上。有一天,他这模样还被杨素给看到了,杨素对此十分惊叹,主动的拦下李密跟他聊了很久,然后认定李密将来必能成大器,根他主动结交,甚至带回家引见给了他的儿子杨玄感,让他们做朋友。杨素史书上载他曾经对三个年青人刮目相看,这三个人就是李靖、封德彝和李密。后来的事实证明,杨素的眼光确实很毒辣,当初他助杨广,结果杨广夺得太子位后来成为皇帝。他看好李靖三人,结果后来李靖和封德彝都成为唐朝的宰相,李靖甚至成为一代战神。而李密,也一样不得了,是隋末著名枭雄。
这人和李密年纪差不多,外貌有些相似,一样的牛角挂书,难道真是李密?只是李密牛角挂书应当是在大兴京城啊,遇到的人应当是杨素啊。怎么却出现在了这里,如果他不是李密,那他是谁?
凌云没理会知客僧的喋喋不休,直接转头就走,单雄信等人也一起调转马头,顿时山门前只剩下了光头和尚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哪句话说错,得罪了这么一批富贵公子哥们。
凌云拍马赶上那骑牛的少年,老牛被挡了路也不惊惶,只是顿住脚抬头望了望凌云,然后哞的叫了一声。
牛叫声惊醒了沉浸于书中的少年,少年抬起头,目光从书上收回,打量着拦路的凌云,流露出疑惑的神情。
“你可是李密?”凌云开门见山。
牛背上的少年摇了摇头,笑道:“这位公子认错人了,在下并非李密...”
凌云也笑着摇了摇头,果然是认错人了。正欲转身,却听少年接下来道:“在下河北巨鹿魏征。”
正欲转身的凌云怔在那里,上下又打量了少年几遍,“你说你是魏征,河北巨鹿魏征魏玄成?”
牛背上的少年比凌云还要惊讶,“这位公子如何知道在下表字?”
凌云笑了,这个魏征果然就是那个魏征!
;
重返大隋 第81章 书生万户侯
魏征长的不怎么样,史上有句记载形容,魏征状貌不逾中人。其实这还是史家为尊者讳,凌云的眼光来看,其实魏征长的有些丑,面色黧黑,还有些干瘦。这是一个黑瘦的书生,此时年纪其实比凌云还要大上一岁,今年十九。自幼爱读书,且各种书都读,可谓博览群书。且有着许多书生的脾气,固执,认准的事情就不会更改。后来也正是因这种性格,成为了唐太宗李世民最倚重的大臣,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魏征后来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可这样一位贞观名臣,他的前半生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是很坎坷的。魏征早年甚至做过道士,因此很多人以为魏征是贫苦普通人家出身,这却是错误的。魏征其实家世很好,他出身于河北巨鹿魏氏家族,巨鹿魏氏这是巨鹿最大的家族,特别是在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中,魏家更是兴盛。魏征的曾祖父曾经是北魏的义阳太守和陵江将军,祖父魏彦也曾是北魏骠骑长史、光州刺史,父亲魏长贤博涉经史,才华出众,初举秀才,后来任魏汝南王参军,入齐,为平阳王法曹参军,后转著作郎,后来因为向北齐皇帝进书讥刺时政,被贬上党屯留县令,几年后辞职归乡,不再出仕。北周灭齐后,几度征召,都以病推辞不出。魏家当时最有名的还是魏征的族兄魏收,他是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的儿子,是当时著名的才子,与温子升、邢邵并称为北地三才子。北魏时任太学博士、司徒记室参军,主客郎中。等入齐后,兼著作郎,最后官至尚书右仆射,位特进,魏收还是位史学家,二十四史中的晋书,就是由他编写。
魏征出生于这样一个书香世家,士族门第,本来应当是一帆风顺的。可惜,他出生前几年,北周灭齐,他出生后一年,杨坚隋篡周。魏家作为山东士族之一,受到了胜利者关陇集团的全面压制。魏家虽然也有人入隋出仕,却大不如前,魏征的父亲更坚持不肯出仕隋朝。魏征父亲才华很高,可性格却固执,又不会经营,因此坐吃山空,家道开始中落。后来魏征娶了父亲好友,河东大族裴氏女,跟父亲一样只会读书不事生产,因此日子不免越过越差。到隋朝末年时,魏征甚至为了躲避兵役,而去做了段时间道士。直到三十八岁的时候,才受武阳郡丞元宝藏相邀做了书记。之后的魏征随元宝藏归队瓦岗李密,魏征做了元帅府参军,后来李密兵败王世充,又随他投奔了关中李渊。李密复叛身死,魏征主动请求去山东劝降瓦岗旧将,结果去黎阳劝徐世绩的时候,又被窦建德给俘虏了。后来窦建德被李世民击败,魏征又回到了长安,被太子李建成请去做了太子洗马,曾数次劝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又归于李世民。
三十八岁前读书、做道士,过苦日子。三十岁后,主动或被动的改变了五次主公,辛苦了多年,连个稳定的靠山都没有找到,每一次押宝都押错了地方,在最终效力于李世民以前,魏征的运气确实很背,很背。
凌云读史书,曾经偶然间看到魏征曾经游学就师于隋末有名的才子、大儒王通,王通十五而为人师,家学渊源,几代都是大儒,父子都受过隋文帝的召见和加封。不过最记他记忆深刻的还是王通的门人弟子,史载王通“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温彦博和杜淹都是贞观名臣,杜淹还是杜如晦的叔叔,而温彦博与另外两位兄弟温大雅、温大有更是唐初有名的温家三彦,温彦博后来还到宰相之职。
王通的弟子还有三个有名人物,就是魏征、房玄龄、李靖。这三位算不上是王通的亲传弟子,但都曾执弟子礼在他门下听课。他们一起跟随王通学习他所写的《止学》,据说后来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最为推崇这本书。
同是王通的弟子,魏征和李靖的经历类似,大器晚成。
魏征今年十九,牛前从老师王通的家乡河东龙门郡白牛溪归家,此时正打算重返龙门游学听课,路过江南,特来拜会父亲的世交好友裴世伯,这几日在裴家居住,因慕名代海寺中藏书,这几日每天都会来寺中抄书。却不意在此正巧碰上凌云一行,他欣赏对面这群公子的俊朗洒脱,却又惊讶对面的那位公子居然一口叫出了他的表字。
玄成这个表字,还是去年即将归家时,老师王通为他所取,知道的人并不多。可对面这位陌生公子,先是误称他为李密,明显是不认识他的人,可听自己报出名字后,却马上说出了自己的表字,这真是太过古怪。
“公子莫非认识在下?”魏征疑惑。
凌云笑了,笑的很高兴,遇上又一个历史上的名人,让他心中有种别样的满足。好像集邮爱好者,又集到了一张珍贵的邮票般的感受,不是同好的人是很难理解这种感受的。
“在下易风字凌云,一直仰慕王先生,也曾经在白牛溪听过王先生的讲课,元经、中说、止学三篇在下是倍加喜欢。只是因家中之故,后来一直未曾再有机会在王师座下听讲,不过与些日一些同学还有书信往来,知道王师座下如今有几位弟子最为俊颍,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巨鹿魏征、临淄房玄龄、三原李靖等十人为最,玄成兄的名字在下可是深记之。不期竟然有缘在此相见,真是意外惊喜啊。”
王通在家乡讲学,除了固定的弟子门人之外,还经常有许多士子慕名前来听课,有好多人并不是正式弟子,甚至连记名的弟子都算不上。王通讲课,经常听课的人上千,因此,当凌云讲他曾经在王通座下听过课时,魏征并没有半点怀疑,其实他和房玄龄还有李靖,也算是那种记名弟子,并不如温彦博、杜淹他们那样是亲传弟子。不过他没有想过凌云会冒充王通的学生,毕竟他只是一个没落的士族子弟,而且从凌云一口喊出他的表字时,他已经对凌云的话深信不疑了。
魏征很高兴在这里遇到了同窗师弟,尤其是凌云一行的装束,个个翩翩风度,给人观感极好。
“不知玄成师兄可有空闲,一起找个地方述述如何?”凌云主动相邀。
“好!”魏征很高兴能在这里遇到一个同门,没有犹豫直接答应了下来。
凌云骑马,魏征骑牛,二人并行。一路上,凌云和魏征聊的很投机,魏征是那种读了很多杂书的人,涉猎很广。可他涉猎再广能比凌云这个后世人的涉猎广阔?若是论些经史典集,凌云肯定说不过魏征,可若说些其它的东西,凌云旁征博引,信手拈来,随便找点话题,也能说的魏征一愣一愣的,直叹凌云见多识广。当下对这个半路冒出来的师弟更是深信不疑了。
一行人在代海寺前不远的一个茶棚停下。
“伙计,借用下你的开水,我们自己泡茶。”凌云笑着对上来的茶铺伙计道,伙计有些为难的样子,凌云笑道:“茶钱照给。”店伙计立即笑呵呵的跑进去准备了。女扮男装的青莲和木兰两个已经从马上取出了全套的茶具,并拿出了龙舌茶。
魏征有些奇怪的看着青莲他们两个的动作。
“让玄成师兄见怪了,喝惯了自家的茶叶,不太习惯外面的茶。”
魏征心中对凌云的身份不免猜测,估计这可能是哪家的贵公子。不然,喝个茶不会这么讲究,不过当他看到青莲拿出来的茶叶,还有她泡茶的方法后,真的很惊讶。
“师兄请品偿。”
“这是什么茶,从未见过,没添加任何佐料,却茶香浓郁扑鼻,真真是闻所未闻。”魏征叹道。
“此茶名为龙舌,产自淮南六合山狮子峰,从采茶到制茶乃至泡茶,全然不同。”凌云介绍道。
魏征端起茶,小抿一口,慢慢品偿,果然与以前偿过的茶完全不一般,初时苦,回味甘。
“凌云师弟这是准备去哪?”一杯茶过后,魏征和凌云之间已经相当亲近了。
“实不相瞒师兄,在下新授晋王府兵曹参军一职,受晋王之令,正要前往辽东。”
“去辽东?”魏征有些惊讶,既惊讶于凌云如此年轻,居然就担任了晋王府的兵曹参军,兵曹参军是从七品官,看起来不高,可晋王是朝廷得数的大藩强藩,晋王府的兵曹参军,自然也是晋王的心腹要员。魏征的父亲当年出仕最起初,就是给两位郡王做参军。同是参军,郡王的参军可比不上亲王的参军。这下他心中越发认定凌云身世不简单,可想来想去,又想不出朝中有哪个姓风的豪门。另一面,他又惊讶于凌云此行的目的,居然要去辽东。据他听到的消息,最近北方可是不**稳的。“听说辽东即将有战事啊?”
凌云笑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麒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魏征整个人都顿在那里,喃喃念诵着男儿何不带吴钩这首诗,每念一遍,心中的热血就沸腾一分,豪气更壮。他想到了中落的家族,想到了当今的军功最重,想到了山东士人的被打压,想到了弃笔投戎。他没有想到,刚刚还让他觉得贵气无比的这位风师弟,居然转眼就给了他一种豪情万丈的感觉。
“玄成师兄,可愿与某共赴辽东,万里觅封侯?”
魏征心中激动,面色胀红,呼吸都有些粗重,整个人似乎有些喝醉了酒一般的感觉,他仔细的凝视着凌云,良久,终于一拍茶几,大喝一声,“好,弃笔从戎,万里觅封侯,某随你一起共赴辽东!”
凌云微微而笑,心中却比魏征还激动,没有想到,魏征居然被一激而起,真是让人惊喜啊。他身边这么多未来的猛将勇将,还真就缺少像魏征这样的谋士军师呢!
;
重返大隋 第82章 积销毁骨
汴河船上,凌云望着站在船头壮怀激烈的魏征,面有得色。
王保拎着酒袋边喝边走过来,“当初三郎总说那个王通如何厉害如何厉害,我还不相信。没想到,那小先生还真不枉你当初特意跑到河东龙门去听的几次课,刚刚只报了他的名号,居然这么轻松就拉拢过来了一位士子随行北上。巨鹿魏氏,可是山东士族名门呢。”
凌云怔住,难道自己真的去河东听过王通讲课?不会这么巧吧,自己知道王通,还是因为魏征和房玄龄曾经一起在王通门下做过同窗,甚至李靖也曾在王通门下听过课。史上这位王通自比孔圣人,后来的三字经中就把他列为诸子百家中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可听王保的意思,自己以前好像还真的去河东听过课,做过王通的旁听学生。巧合,只能是巧合,凌云笑笑,却没有表露出来。只是心中在想,王通这么多著名的弟子,自己有没有相识相熟的呢?他可是记得,唐初一众大臣中,除了温彦博、杜淹、薛收等重臣曾是他的弟子外,房玄龄、魏征、李靖都是他的旁听学生,甚至还有如王?、杜如晦、陈叔达等这些唐初重臣,也都是王通往来的友人。
隋唐之际,王通可谓一代名师。
也许,自己以后可以再和王老师联系联系,或者和那些同门师兄弟们多联系。这些同窗,随便一个,将来都是不得了的人物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