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之从流量到巨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扑街预定
1对1,比那些正式的学生都好太多了。
学习往往是无聊的,而毫无基础的学习更是有些忙碌的。
路泽说实话,知道导演要学的很多,但自己亲自学起来的时候就是太难了。不仅是一些导演制作,剪辑课程,还有讲解表演的课程,还有电影的美术,摄影,声音,画面创作等等。
可以说,基本上电影里很多台前幕后的演员工作人员做得事情,导演都要懂。
也只有这样,才能掌控全场。
但也不难受说实话,路泽本来只是想先简单学两下,但是一旦接触,就非常感受到其中的魅力,有些欲罢不能。
这样的前提下,路泽还要和表演课老师交流一些表演的技巧,还要偶尔参加冲奥的各种晚宴,配合《海边的曼彻斯特》和《爱乐之城》的活动。
他本来以为自己这一次就是简简单单地来充个电,公关一下奥斯卡,但没想到这么忙的。可真的是他感觉这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机会,要是等到11月大量影评人奖来袭,那时候还会有更多的公关,就没时间了。
别说什么以后有时间的话。
明年他从1月就开始在国内拍戏了,他还没那么大面子让这些教授放掉自己的学生去华国授课。而面对这些提高的机会,路泽也觉得自己不能等。
所以学了大概两周多,路泽当机立断把一些没那么重要的活动删掉或者后移——他一开始心大,觉得都可以安排课程,但实际上自己的精力能力和基础确实有限。
等到10月底,冲奖季开启。
路泽这段时间并没有觉得学懂了多少东西,他仅仅是不停的吸收理解,记录思考。
这其中他受益最多的不是如果我是导演,我该如何拍摄,而是有了另一个位置,观看台下的风景。
是的,当他作为一个编剧的时候,看到的是故事的精彩性,严密性等;当他是演员的时候,考虑的是角色呈现的难度,角色背景;而当他是一名导演地时候,整个电影似乎就已经开始完整地呈现在他面前,然后一一拆解。
全方位地看待电影。
他之前还有当制片人的经历,还有投资人,公益基金创建者。从国内到国外,从文艺到商业,从简入繁,整个电影工业体系也一步步展开。
他其实之前已经知道很多,不过这次系统的学习帮助他整理起来。尤其是他还在两个文化郑智背景来回晃荡,面对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国籍合作等等,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汇聚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这段日子,他每天8点开始学习。他现在干脆把那些得意弟子都聚拢在一起陪他上课,先是回顾昨天所学,然后讨论。
而经过一阵子时间学习之后,谁都知道更重要的是实践。所以现在每天上午会看一部电影,长短片都有,然后粗略讨论下吃饭,下午再次讨论。接着就是各种老师的课,晚上路泽自己再看一遍电影,再分析。
事情进行到这里,其实有点偏离他一开始的目的了。他之前也有类似的学习,但这次学习,他前所未有的沉浸在各种国家各种文化电影的故事里,感受着电影之后的隐藏信息。
就连现在看马龙白兰度的表演都有不同的想法,思索着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处理,换个角度看电影很有趣,而站在导演的角度全方位看
有趣,累,还有些无聊,但确实受益良多。而从导演的角度,他觉得自己的表演其实也有学到东西。
第五百二十六章 探讨
上午10点45分。
公开处刑,其实就是把自己最不想让别人看到的东西无意中的透露给公众。
比如路泽有一次在接受b站采访,有人把他和阳幂的影视片段剪切到了一起,弹幕上就疯狂刷公开处刑。其实也就是cp党自娱自乐的影片,被放到了正主面前,很尴尬。
路泽这次也是一样。
因为今天上午安排的电影是路泽《爆裂鼓手》。
他看着众人认真分析他自己在里面的表情控制,妆发,技巧节奏,有种被围观剖析的感觉;又回想起当时扇荷兰弟耳光的事情,那可是真扇。显然不少人也发现了这个彩蛋,里面这个家伙居然是小蜘蛛。
而最后结束,从观影感受上,大家一致认为这个电影最好的点是节奏,层层推进到最后的**。
不过大家心知肚明,路泽的表演也做了很多的贡献,只是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众人发现路泽不太喜欢周围的人讨好他。所以大家只是正常分析肯定,然后尽量从技术的角度上来分析。
是的,还是蛮奇怪的,人生的经历就是这样。谁能想到,他们现在在和一个世界知名的演员一起学导演呢还一起观看他的电影,还能偷窥一下路泽的表情。
他们不是第一次看路泽演的电影了,第一部是路泽的出道电影《心迷宫》。讲的是讲述了中国某偏远村庄里,因为一具莫名出现的尸体而引发的一连串离奇怪事的故事。文化背景的差距,让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充满了神秘感,不过故事性也是很好的。
当时其实也没什么。
但《爆裂鼓手》这个东西吧,最主要是路泽自己觉得会不会大家想,你怎么这么无情呢未成年你也能下的了手
路泽这边尴尬其实也是因为,一帮还算是一起学了一阵子的家伙,凑在一起看他在电影里各种扇别人,各种有些变态的举动,反正他是挺别扭的。
但那只是他以为。
实际上大家看的时候,不管是谁,都表现出比看《心迷宫》更多的热情和关注度来了。
甚至有人看他扇人的时候一脸兴奋。
好吧,路泽不着痕迹地稍微挪远了一点。
而随着电影的结束,大家又一起开始交流了起来。比如以特写的方式交代女主的工作职位,快餐店职员。电影色彩又灰暗色系变为亮色系,再从特写切远景的镜头运用,给女主的出场首先就给了一个带来光亮的心理暗示。这算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应用,但是剧中就充满了大量的暗示。
比如当路泽饰演的弗莱彻第一次出场时,导演使用了俯拍并给了顶光,也就是俗称的“骷髅光”。光线从他的头顶直接照射下来,弗莱彻脸部的眼睛、鼻子以及颧骨下面全都出现了浓重的阴影,又因为路泽剃了光头,他又是青筋比较明显的那种人,这种恐怖和压抑的感觉就更加明显。
再比如最后以最后一首曲子caravan,这是爵士乐中的传统标准曲,单纯从谱面而言,在技术上的难度不大。但是导演选择爵士乐的特点就是可以即兴表演,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和喜好对同一首曲子做不同的发挥,这也就给予了尼曼最后大放异彩的的伏笔。
“与次同时,caravan中具有古巴黑人音乐的节奏和摇摆转换,也就是在一个跳跃节奏和流水感节奏之间的切换,又使得尼曼的独奏有一个休息的间隙。”
“是的,也让观众的情绪同样在这时候有一个张弛的机会,这里的音乐节奏也是刚好。”路泽点头赞同。
他在这些学生中其实年龄都是最小的,名气太大,很多人都默认他年纪不算小了。但毕竟是学习导演,所以一开始他就抱着学习的态度,积极发表意见,但也虚心接受意见。
不过争论真的不算少的。
这其实不太是他低调的性格,路泽觉得自己以前都是个安静的美男子,但导演可能真的要化身暴君,有的时候激动起来还会和几个比较较真的学生一起争论。
当然也不会吵得很凶。
路泽虽然也踢掉了几个不敢和他发表意见的学生,但毕竟是讨论学习,更不喜欢固执的杠精,所以有什么东西直接下午教授过来解答。可能他现在不像是那个平时为人处世都很周全的路泽了,但是他觉得很开心就对了。
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主要是兴奋,
以前吧,比如说当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评委,要么就是给出意见大家都同意,要么就是在别人吵架的时候当个和事佬劝劝架。当时觉得挺不错的,表现了我国人民的气质修养,但远没有现在讨论来的愉快。
说白了,当时路泽掺和不进去他们的话题,也只能装装x地劝解,因为路泽对那些都不懂
是的,就算想说也不懂啊!
而现在,能从色彩聊到音乐,从镜头切换聊到走位设定,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
咳咳,跑题了。
总之他现在导演处于半壶响叮当的阶段,但表演这一块又有丰富的经验,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不平衡。有时候会急切地去验证自己的一些新想法,所以有的时候难免起冲突。
今天上午的电影倒没有什么争论。
路泽其实今天下午就要开始启程前往一个影展,在那里他要为自己的角色助力。
说实话,这段时间的沉浸式学习让他真的觉得自己修养有所提升,不过有的时候,太过于沉浸于这些东西也不是什么好事——哪怕暂时看起来没事,其实有可能他现在如果一直沉浸在里面,倒时候做什么都可能掉书袋了。
乘此外出机会,梅德普教授下午来了,给每一个人都布置了一个任务完成一个30分钟以内的小短片,题材不限内容不限,摄影用苹果手机,拍出来就是了。
这对于其他人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他们多数有相关经验,因为uc的学生一般在硕士第二年的自由度就已经大很多了。这一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一部advancedfil,片长在1分钟不等。第三年就是毕业作品(thesis)拍摄。
当然能坐在这里,那肯定不是什么普通的学生,他们很多都已经完成数部短片甚至有长片的拍摄。
路泽算是第一次上阵了。
还是很想验证自己所学的。他肯定不会以导演为己任,主要还是演戏,但这种东西确实会从其他角度有助于自己的表演随着学习的深入,路泽也不会大言不惭地轻易提当一个导演的事情了。
第五百二十七章 拍摄内容
车在高速路上行驶,这次的活动距离二十多公里,并不算很远。路泽手里拿着一台普通的iphone,不,这个品牌的手机对他来说很不普通,所以其实有些百感交集。
老实讲,当教授提出来要用苹果手机拍摄的时候,他脑子里就不可抑制地想起自己icloud的事情。
而且自从他代言oppo之后,加上他为了保守秘密,所以其实有蛮久没有大张旗鼓地用苹果手机了。
苹果现在最新的是iphone7ps,在今年的9月8日,也就是不到两个月前的2016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的——都已经7p了,当时自己其实一直还没换到7p呢,因为手机保护得太好了,所以都一直用没问题。
除了换了块电池,不换电池疯狂掉电。
咳咳,扯远了。也就光顾着感慨了,实际上他到现在都还不知道要拍什么。
作为一个镜头里的演员,还有编剧啊,其实他并不缺乏讲故事的能力。他也无比庆幸,在《演员的诞生》前,他来上了这些导演系的课程,让他补上了不少一知半解的东西。
比如演员表演的时候,就肯定会有一些自己的心得的。而这些心得其实算是从实践中来,有的时候还是需要理论上的一个互补。但又因为他本身有实践的原因,不会纯纸上谈兵。
一般人都是先学了再演,他某种意义上演了再学。这样子下来似乎听起来更全面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束缚。
道理很简单。
做演员的时候最轻松了,剧本看一看,加上自己的理解,演出来。
最开始的时候还是只管自己演,摄像跟着自己捕捉情绪捕捉镜头;到后来会照顾镜头,注意走位,各方面配合一些,但也就止步于此了。
然后本来只是为了挂个名,后来真做了编剧。
就会考虑到演的时候,编剧的心思,整个设计的桥段对全篇影响怎么样。因为其实都是编剧认真思考了很多次得出来的剧本,所以演员有的时候即兴发挥虽然可能会是亮点,但要考虑到后续的影响。
你得把这个地方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找补回来,不然整个内容上就有所缺失。有的时候我们觉得电影有所缺失,可能剧本上并没有缺,而是演员导演摄像什么的没有表达出来。
等到现在学了表演,嚯,那就考虑的更多了,基本上所有工种的你都得考虑。
那如果这些所有,都得你一个人一台iphone拍完
得,那就更难了。
也不是没有想法,比如拍一部短片,内容就是关于他的一天。
很简单,用纪录片式的,每隔一阵子拍摄一次。一般是一个事件过后,比如起床,早餐,上午活动,参加宴会。
可以把手机固定在一个视角,每次你上车来到这个地方坐下,你总得说点什么。记录一些自己比较真实地感受,相信大家也会很感兴趣他一天到底做了什么,做了有什么感受。
这个就是一个很初级的东西,老实讲人人都可以拍,比如这个固定机位算是给出了观众一个特定的角度观看,对话感可能强一些,但这其实就不需要运镜了。
不过如果好高骛远地,要在自己的活动间隙就要拍一个像模像样,要场景要故事要演员的故事短片,可能最后反倒是弄巧成拙。
是的,路泽也只有间隙拍摄。
上午是一个社区的公益活动,路泽有时候会参加这些。今天这个不是别的,其实就是某个大佬举办的公益活动,路泽去捧场到时候人家也会为他的作品捧场,算是一个人情往来。
所以到时候可能更多的在于一些交流,实际上路泽坐的慈善就是捐钱就对了。
人家的基金和路泽的不同。
说句实话这些善款一般流向什么地方,大家也不会继续过问。路泽只能保持就是捐的钱有效,到了慈善基金的账号里,免得他这么年入九位数的人,还最后被这些搞坏了名声。
至于晚上,是一个影评人的一个聚会。
就现在来说,影评人在观众心中的影响力在渐渐变弱,多数人会上网去看比如说烂番茄之类的评分,来判定自己应不应该去看电影。影评人的推荐,说实话现在基本上业内都会收钱说点好话坏话,也有各自的观点。但更有不分好坏,收钱吹捧就对了的破坏风气。
可能传统影评人评3星最多改到35星,4星,有一些就直接奔着5星去了。而互联网时代,大家渠道多了,上当受骗后信任度就下降了。
当然,也不至于多破败。
而且这些影评人对待自己的奖项,还是很认真的。并且他们其中有不少就是奥斯卡学院的成员,或者背靠这些成员,因此,路泽这次过去还是很有意义。
到了地点,下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