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洪承畴如此的调兵遣将,如何剿灭流寇。”

    站在旁边的廖文儒和乔明俊,感觉到莫名其妙,不知道吴宗睿为什么突然发火。

    吴宗睿扭头,看清楚了廖文儒和乔明俊的表情,无奈的笑了笑,此时的他才明白,自己是在用穿越者的眼光看待洪承畴,要求难免太高了一些。

    内心里面,吴宗睿却不完全这样认为。

    洪承畴是明末最为著名的将领之一,一度成为了大明朝廷的王牌,一边要负责剿灭流寇,一边还要负责抵御后金鞑子,崇祯十五年的松山之战,就是洪承畴以蓟辽总督的身份统领的。

    史书记载明末最为著名的两大将领,一个是洪承畴,一个是卢象升。

    既然是明末最为著名的将领之一,那么对于任何的战争,就应该有预见性,古今中外的名将,莫不是如此,只知道因循守旧,或者只知道拼命的厮杀,不可能被归为名将系列。

    洪承畴的眼光不长远。

    农民起义军攻陷了中都凤阳,虽然士气大振,可诸多首领内心是彷徨的,他们知道犯下了大忌,触怒了皇上和朝廷,必将迎接狂风骤雨般的进攻,所以他们会采取快速移动的方式,避开朝廷大军的进攻,最大限度的保存自身的实力。

    作为朝廷大军的统帅,洪承畴应该明白这一点。

    凤阳之战后,朝廷投入剿灭流寇的大军,总人数达到了八万人,其中洪承畴统领的有三万人,卢象升统领的有两万人,曹文诏统领的有一万多人,其余就是河南、山东以及四川等地抽调的兵力,凭着这些兵力,不说完全彻底剿灭流寇,至少能够给予流寇沉重的打击。

    洪承畴的部署,依旧是老一套,让卢象升、曹文诏等人分别在湖广、山西等地堵住流寇的去路,自己率领大军追击和剿灭流寇。

    这样的作战方式,看起来完备无缺,流寇遭遇重兵包围,还有洪承畴率领的大军追击,好像没有多少的出路,最终肯定被剿灭。

    但是这等完备的作战部署,存在于地图上面,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实现。

    高迎祥、张献忠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已经分兵两路,他们得到了老回回马守应等义军的驰援,游走于河南境内,不仅躲过了朝廷大军的围剿,期间还拿下了几座城池,让河南陷入到彻底的慌乱之中。

    也许是发现作战部署不大符合现实,洪承畴抽调了湖广卢象升的兵力,进入到河南作战,可惜卢象升还在行军的途中,张献忠麾下的军士,马上西进,经过霍山、英山进入到湖广,一举攻克了麻城,老回回与过天星率领的义军,也趁机进入湖广,与张献忠部会和,他们长驱西进,走郧阳古道,经过商州,进入了陕西。

    高迎祥率领的农民起义军,避开了洪承畴的进攻之后,出其不意的取道渑池、灵宝和陕州等地,经过潼关,大摇大摆的进入到了陕西境内。

    四月初,数路的农民起义军,在陕西实现了大会师。

    洪承畴得知农民起义军的主力悉数离开河南,进入到陕西,于是在河南汝州召开大会,商议在陕西剿灭流寇,这一次,洪承畴的安排还是老套路,依旧分兵多路,扼守要道,自己则是领兵经过潼关,进入陕西剿灭流寇。

    吴宗睿实在是不明白,洪承畴携带重兵而来,进入河南,就打算彻底剿灭流寇,分兵扼守要道之后,围剿没有任何的进展,导致流寇抓住了漏洞,悉数离开河南,进入到陕西,这一次进入陕西剿灭流寇,依旧是分兵把守,自己率领大军围剿流寇。

    洪承畴难道不清楚,他在被流寇牵着鼻子走吗。

    吴宗睿清楚,洪承畴有难处,朝廷大军以步卒为主,行军的速度不可能很快,往往在获取情报、拼命追击流寇、到达目的地之后,流寇已经转移了。

    可洪承畴需要明白一点,流寇也是人,不是铁打的,他们也有疲倦的时候,如果要求将士坚持下来,跟随在流寇的身后穷追不舍,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

    流寇回到陕西之后,继续分派兵力扼守要道的策略已经没有多大的作用了,陕西是流寇的老巢,人家熟悉地形,来去自如,岂会进入到朝廷大军的伏击圈。

    洪承畴率领大军全力追击,看上去是很努力,也很拼命,而且自己承担了一切的危险,起身做的都是无用功。

    当然,洪承畴进入河南,也剿灭了部分的流寇,但那都不是流寇的主力。

    将思绪拉回来之后,吴宗睿看向了地图。

    “文儒,乔明俊,马上就是五月了,流寇的主力悉数都回到了陕西,依我看,洪承畴不可能拿到什么功劳了。”

    廖文儒看了看吴宗睿,有些犹豫的开口了。

    “大哥,洪承畴领兵一直都在追击流寇,此次又从潼关进入陕西,依旧在不遗余力的追击流寇,我想,流寇应该是难以承受的。”

    “那就要看怎么追了,穷追不舍,流寇每天睡两个时辰,那洪承畴睡一个时辰,其余时间不停的追击,这样肯定能够追上流寇,若是追一阵子,歇息一阵子,怎么可能追得上,到头来还不是被流寇牵着鼻子走,没有丝毫的效果。”

    “大哥,流寇熟悉地形,善于走山路,的确很难追上啊。”

    &nbs




第三百三十七章 更好的保证
    秋收季节到了。

    这已经是登州和莱州农作物获取丰收的第三年。

    玉蜀黍和番薯已经在登莱之地普遍耕种,产量都很不错,丝毫不比江西种植的产量低,而且番薯的亩产还要略微的高一些。

    严格说起来,如果没有普及玉蜀黍和番薯的种植,登莱之地的百姓,家家户户是不可能有多少存粮的,以前的登莱之地,主要种植的就是稻谷和麦子,产量不高,耕地也有较长一段时间闲置,这里的百姓习惯于在屋前屋后种植蔬菜,不会在连片的耕地里面种植蔬菜,毕竟蔬菜是无法喂饱肚子的。

    第一年和第二年,番薯的叶子还有人当做菜吃,今年已经没有人将番薯的叶子当做菜吃了,基本都是用来喂猪了。

    农户几乎每家每户都喂猪,有的喂了三头到四头,有的喂了一头到两头,田间地头看不见任何的杂草,勤劳的农家妇女早就扯来喂猪了,只不过这年月没有饲料,猪的长势一般,一年左右出栏的猪,基本达不到两百斤。

    吴宗睿也没有办法,想想几百年之后,玉米和红薯都是用来喂猪的,还有饲料,猪要是长得不快,那才是有毛病了。

    除开水稻、玉蜀黍、番薯和小麦,田地里面还种植了大豆,这就让登莱之地的秋收季节,延续的时间较长,一般从六月中旬开始,一直要到九月初,秋收才会基本结束,最先收割的是玉蜀黍,接着是水稻,最后是番薯和大豆,这些农作物全部都收割之后,田地里面马上就会种上秋小麦。

    农户的勤勉是不用怀疑的,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看看田地里面都是干干净净,没有杂草,地也垄的很好,生活有了盼头的农户,会精心的侍候好耕地。

    尽管家中不缺粮食了,但农户还是习惯闲时吃稀忙时吃干,不浪费一滴粮食。

    登莱之地几乎所有的农户,都过过苦日子,知道缺粮食的滋味。

    粮食开始收割的时候,府州县衙门下发了告示,若是有农户愿意出售粮食,各级官府按照市场的价格收割。

    这个告示发挥出来的作用,吴宗睿没有想到,曾永忠没有想到,史可法与卢发轩没有想到,各级衙门的官吏更是没有想到,绝大部分的农户,在收割了粮食之后,仅仅留下了口粮,其余的全部都运送到官府去了。

    百姓是知道感恩的,他们耕种的土地是官府提供的,连续三年的时间没有收取任何的田赋,田里收割的粮食全部都归自家所有,几乎每一家都有第一年存下来的粮食,这第三年的粮食都丰收了,眼看着是不可能饿肚子了,既然官府要收购粮食,百姓肯定是将收割的粮食卖给官府的。

    巡抚衙门早就严厉告诫了府州县衙门,必须按照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绝不允许在收购粮食的时候,克扣百姓,若是发现,必定严惩。

    登州知府史可法、莱州知府卢发轩,在州县衙门开始收购粮食的时候,悉数都到下面的收购现场去了,检查是不是有克扣农户粮食的情况。

    吴宗睿同样下去看了,只不过他在秋收季节开始之前,就到田间地头去看了。

    这一次,吴宗睿从登州出发,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的登莱之地,陪着吴宗睿的是贴身的亲卫,他们没有惊动府州县衙门。

    吴宗睿有预感,自己可能要离开登州了,所以这一次,他到了登莱之地几乎所有的城池,尽管巡抚衙门接到府州县衙门的文书,禀报下面的情况都很好,可吴宗睿还是想着亲眼去看看,看看百姓的生活情况究竟怎么样。

    百姓知道感恩,吴宗睿的想法却不一样,他时常告诫史可法和卢发轩等府州县衙门的主官,让百姓安居乐业,甚至是丰衣足食,这是官府的职责,如果做不好,就说明官府没有尽职尽责,就对不起百姓,不管怎么说,官吏所拿到的俸禄,都是百姓缴纳的,再说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番薯。

    连续三年的时间,吴宗睿的告诫已经深入到官吏的心中。

    效果当然不能和几百年之后比较,不过吴宗睿已经满足了,大明王朝本就是等级森严的王朝,士农工商,等级非常的明确,读书人的地位就是不一样。

    在抑制土地兼并方面,登莱巡抚衙门几乎用尽了全力。

    士大夫家族拥有的土地数量不多,一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士大夫家族,也被官府或多或少的购买了一些土地,分配给了百姓。

    吴宗睿本来想着在登莱之地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但这个建议被曾永忠强烈反对,最终作罢,曾永忠的意见非常明确,大明王朝尚尊重读书人,免去有功名读书人的田赋,若是登莱之地强行推开官绅一体纳粮的制度,会引发轩然大波,到时候,数不清的弹劾奏折会送到朝廷去,送到皇上的手中,吴宗睿根本无法安心做事情。

    吴宗睿采纳了曾永忠的建议,他很清楚,想要真正的推行官绅一体纳粮的制度,就必须要坐上九五之尊的位置,而且身边有一帮公正廉明、能够真正做事情的官吏。

    巡抚衙门,厢房。

    曾永忠进来的时候,吴宗睿正在仔细看着各地收购粮食数量的文书。

    &



第三百三十八章 还是忍不住
    京师,紫禁城,便殿。

    朱由检看着洪承畴写来的奏折,身体都有些颤抖了,他万万想不到,流寇的势力竟然如此的庞大,搅的陕西与河南等地都不得安宁了。

    高迎祥、张献忠和李自成等流寇,攻陷中都凤阳府城之后,随即躲开了朝廷大军的围堵,回到陕西,马守应和罗汝才等流寇,与高迎祥等会和,此时流寇的数量达到了二十万人,他们随即转被动为主动,大举进攻西安府城,洪承畴以及曹文诏率领的大军,死守西安府城,让流寇的计谋没有能够得逞。

    七月,曹文诏领兵前往宁州,剿灭流寇,谁知道遭遇到流寇的埋伏,曹文诏斩杀无数流寇,因被包围,无法冲出包围圈而自刎身亡。

    曹文诏是大明的一员骁将,屡次击败流寇,曾经斩杀流寇首领王嘉胤,调至大同,也能够领兵与后金鞑子捉对厮杀。

    也是七月,流寇再次合兵,进攻西安府城,洪承畴调集重兵守卫西安,让流寇的进攻受挫,迫不得已,流寇转而进攻扶风和岐山等县,洪承畴因为流寇的兵力太过于庞大,没有敢出兵追击,到了八月,扶风与岐山等县,被流寇攻陷,洪承畴却无法驰援。

    朱由检看到的,就是洪承畴写来的紧急奏折,恳求皇上和朝廷增兵,彻底剿灭流寇。

    轻轻的放下奏折,朱由检的心在滴血。

    筹集八十三两白银,调集了陕西、山西、河南以及边军,尽力剿灭流寇,时间过去了近八个月,不仅没有能够剿灭流寇,还让流寇愈发的嚣张。

    抬头看向诸多内阁大臣的时候,朱由检的神色是阴沉的。

    自崇祯八年正月以来,朝廷损失惨重,中都凤阳府城被毁,霍丘、寿州、颍州等城池被攻陷,官吏被屠杀,而后骁将曹文诏、艾万年等相继战死,西安府所辖的不少城池被流寇攻陷,流寇尽掠城中的财富,力量愈发的壮大。

    五月到七月三个月时间,流寇居然两次大规模的进攻西安府城。

    西安府城被称为大明的西京,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若是被流寇攻陷,后果不堪设想。

    “诸位爱卿,朕不想多说什么,你们说说,朕该怎么剿灭流寇。。。”

    朱由检的话语很重,说话的时候,甚至没有直接看着某个人。

    站在朱由检身后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脸色同样很不好。

    诸多内阁大臣,都看向了内阁首辅温体仁。

    这一刻,温体仁有了如坐针毡的味道,可没有办法,他是内阁首辅,必须要率先回答皇上提出来的问题。

    好在内阁已经商议出来应对的措施。

    温体仁上前一步,对着皇上抱拳稽首。

    “皇上,臣以为,洪承畴一人身兼五省总督、三边总督,责任太过于重大,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一方面要彻底剿灭流寇,一方面又要时刻关注延绥和大同一带的局势,难以兼顾,臣与内阁诸位大人商议,建议设立东南五省总督,既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和四川等地,东南五省总督,统管这些地方的军务,负责剿灭流寇。”

    “如此一来,洪承畴可重点负责筹办西北的战事,东南五省总督可办理东南的事物,负责剿灭流寇,西北五省总督与东南五省总督关键时刻可以联合作战,互通有无,力争彻底剿灭后金鞑子。”

    “西北五省总督,以及东南五省总督,若是遇见关键情况,臣建议,以西北五省总督为主,东南五省总督为辅。”

    “西北五省总督,与东南五省总督,其职权方面,有重合的地方,譬如说河南、湖广以及四川等地的军务,臣建议,可以东南五省总督为主,管辖河南、湖广以及四川等地的军务,西北五省总督,其主要的注意力,放置于陕西、山西和边关一带。”

    “如此设置之后,臣建议裁撤三边总督,将其职权完全并入西北五省总督职位之中。”

    。。。

    温体仁的这个建议,明显经过了深思熟虑。

    洪承畴一个人的确忙不过来,十三路的流寇到处窜,一会陕西,一会河南,统帅只有洪承畴一人,分身乏术,只能跟随在流寇的屁股后边转悠。

    如果设立了东南五省总督,则职权马上分明了,陕西以及山西一带的流寇,归于西北五省总督剿灭,其余地方流窜的流寇,则归于东南五省总督剿灭。

    如此的安排,可以让洪承畴的担子轻一些,也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剿灭流寇。

    温体仁说完,朱由检的神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温爱卿,那内阁意欲让何人出任东南五省总督。”

    “皇上,内阁商议,建议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卢象升兼任东南五省总督,总理五省的军务,卢象升曾经屡败流寇,被流寇誉为卢疯子,臣以为,让卢象升协助洪承畴剿灭流寇,一个东南,一个西北,一定能够彻底剿灭流寇。”
1...126127128129130...3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