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贤看着卢发轩,气的脸色发红。
“卢大人,你的意思是说,我没有资格再次开口说话了。”
卢发轩看着宋贤,脸露出不屑的笑容。
“宋贤,你已经摘下了官帽,算是辞去了官职,这里是什么地方,是南京兵部的官邸,没有任何的官职,你还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说话。”
说到这里,卢发轩冷哼了一声。
“宋贤,你不要挑战本官的耐心,这里可不是京城的紫禁城,没有那些以廷杖为荣的吹捧,本官做事情,不喜欢来虚的,要的就是实实在在。”
“你若是不服气,本官欢迎你再次到山东和辽东去看看,或者到南直隶江北四府三州去看看,看看那里的百姓生活如何,看看那些地方治理的如何。”
“好了,左右,将宋贤请出去吧。”
第八百九十二章 唇枪舌剑(1)
吴宗睿和曾永忠出现在南京登莱新军军营之中的时候,卢发轩猝不及防,震惊之中带着惊喜,济南府城距离南京城近一千四百里地,距离遥远,来一趟可不是嘴说的那么简单。
“卢大人,你在南京做的很不错,听闻南京六部的不少官吏,都愿意留下来做事情,不管他们是不是自愿的,只要他们愿意留下,我们看结果就行了。。。”
吴宗睿还没有说完,卢发轩的脸就有些红了,他专门给吴宗睿写去了信函,告知了南京城内官吏以及读书人的情况,虽然大部分的官吏都选择留下来,不愿意继续做官的只是极少数,但南京城内的议论很多,好多人都说卢发轩帮助吴宗睿造反,乃是大逆不道,且作为大明陪都的南京城,读书人很多,他们的议论足以影响到南京的稳定。
更加令人恼火的是,留下的那些官吏,说话做事情好像都矮人一等,没有底气,不敢与诸多的读书人辩论,也不敢放手做事情,讲武堂不可能短时间之内培训所有留下来的官吏,官府不能够陷入到瘫痪之中,所以这些没有底气的官吏,还是要咬着牙做事情。
卢发轩嘴说的很严厉,实际很少采取强硬的做法,身为读书人,他担心史书的口诛笔伐,也担心因为自身的莽撞,给吴宗睿带来不可预料的麻烦。
吴宗睿和曾永忠专门到南京城来,在卢发轩看来,肯定是为了这件事情。
“大人,曾先生,都是下官的不是,下官也是想到南京城的情况复杂,为了能够稳定局面,就没有采取多少强硬的手段,这才导致太多的议论出现,两天之前,洪承畴大人遭遇到宋贤的辱骂,气的躺在了府邸里面,都无法做事情了。。。”
吴宗睿笑了笑,看着卢发轩开口了。
“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南京城曾经是大明的京城,且这里的读书人很多,士绅富户更是数不数胜,还有复社等社团,这些人都是既得利益者,当然要拼命的拥护大明朝廷,其实他们的内心未必真正的拥护皇和朝廷,他们所担心的就是一旦改朝换代,他们的利益可能要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好了,明日辰时,先生和我到南京兵部去,南京城内四品以的官员,以及城内有影响力的士绅富户家族的族长,还有宋贤和张国维,悉数请到兵部去。”
卢发轩有些担心,抬头看见吴宗睿坚毅的眼神,不由自主的点点头。
南京兵部,大堂。
百余人来到大堂,让整个的大堂显得有些拥挤,来到大堂的人,既有留在官府继续做事情的官员,也有辞去官职继续留在南京城的人,还有张国维和宋贤等人。
张国维和宋贤两人,因为特殊的身份,更是因为毅然辞去官职,得到了南京城内读书人的追捧,几天时间过去,秦淮河异常的热闹,复社专门在秦淮河举办了两次规模颇大的聚会,张国维和宋贤就是聚会之中最为耀眼的明星,受到了众人的追捧。
得到应天府衙的邀请,张国维和宋贤本不打算前来的,不过听闻了前往兵部的诸多人员之后,张国维和宋贤改变了主意,决定要前往兵部大堂。
张国维和宋贤并排走进兵部大堂的时候,众人迅速的安静下来。
张国维看着宋贤,笑着开口了。
“宋兄,离开这里的时间不长,这次来了,怎么感觉这里颇为龌龊啊。。。”
张国维压根没有看其他的官员,自顾着和宋贤说话,好像大堂里面的众人不存在一样。
宋贤自然明白其中意思,笑着开口回应了。
“张兄,正是因为这里龌龊,所以你我选择离开啊,留下那些龌龊的人和龌龊的事情呆着在这大堂,等到今日过去,你我还要一同去游历,感受我大明江山之雄伟啊。。。”
大堂里面非常的安静,没有人开口说话,或者说没有人敢开口说话,张国维曾经是南京兵部尚书,大堂里面的官员几乎都是他管辖的官员,宋贤就更加的风光了,虽然只是京城兵部右侍郎,却怒骂七省总督、令兵部尚书衔的洪承畴,而名声大噪。
也不知道为什么,此次聚会的召集人,漕运总督卢发轩迟迟都没有出现。
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开口反驳,张国维有些得意了,以前他担任南京兵部尚书的时候,虽然大权在握,却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和权威,至少在南京城游历的读书人,对他的评价不是太高,现在不一样了,因为不愿意为吴宗睿效力,张国维得到了南京诸多读书人一致的赞誉,威望突然之间提升了。
“宋兄,我感觉有些喘不过气来了,这里面的空气怎么如此的污浊啊。。。”
宋贤跟着开口。
“张兄,北宋陶渊明的《爱莲说》不是有句话吗,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今日在这大堂之中,你我就是那爱莲,何必在乎其他的污浊呢。”
张国维笑着点点头。
“宋兄说得好,说得好啊,如此我们勉强在这里逗留一会,一会大戏演之后,你我再来说说这天下之事。”
张国维与宋贤一唱一和,其余人则很是安静,没有人开口反驳两人,也没有人会自找无趣,大堂里面的官员,全部都是两榜进士,他们之中有人能力出众,却因为运气不佳,被安排到南京的六部出任官员,他们的心中本就有些压抑,感觉到抬不起头来,此番遭遇到张国维和宋贤的连番嘲讽,心情更加的恶劣。
也许是不满足,张国维看了看周遭的众人,脸带着不屑的神情开口了。
“诸位大人,你们都是朝廷的官员,在下与宋兄不过是闲人,无官无职,你们莫不会等到今日的聚会之后,强行的算计宋兄和在下吧。”
“记得某位大人说活,若是有人胆敢胡乱议论,甚至是祸乱地方,一定会严惩的,今日宋兄和在下在这大堂里面,高谈阔论,还好没有议论到朝政。”
“不过在下也无所谓了,在下乃是乡野草民,说几句牢骚的话语,还要请诸位大人谅解,在下有时候就是管不住这张嘴啊。。。”
张国维刚刚说完,宋贤就摆摆手。
“张兄,万万不要这样说,要说这责任,在下也是有份的,若是某位大人要严惩,在下肯定难脱干系,不知道是杀头还是流放,在下还真的有些害怕,不过刚刚在下想到了于谦大人,土木堡之变后,我大明朝廷遭遇到灭顶之灾,此时此刻于谦大人站出来了,力挽狂澜,打败了瓦剌,而后于谦大人遭遇到朝中奸臣的暗算,从容就义,想到了于谦大人,在下还真的是惭愧啊。”
“于谦大人的《石灰吟》。,在下今日的体味更加的深刻了。”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张国维对着宋贤竖起了大拇指。
“宋兄说的真好,在下佩服、佩服啊。”
说到这里,张国维再次看向了大堂里面的众人,脸鄙夷的神色并未消失。
“诸位大人,在下与你们曾经是同僚,你们之中很多人,留在了官府,今日可不要怪在下多嘴,你们扪心自问,皇和朝廷待你们如何,你们居然认贼作父,在下为你们所不齿,好了,今日虽然机会难得,可在下也不愿意多嘴,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你们若是一意孤行,在下也无话可说,在下言尽于此。”
张国维说完,宋贤自然也是要开口说话的。
“张兄说得好啊,您刚才的话语,让在下更加惭愧了,来到这里之前,在下想到的还是洁身自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张兄的境界很高,在下自愧不如,今后在下还是要向张兄学习,以天下为己任。。。”
大堂里面的绝大部分人,都低下头了。
堂堂的七省总督、领兵部尚书衔洪承畴大人,都被宋贤骂的躺在床了,大堂里面其他的官员,不管是职位还是资格,都无法与洪承畴比较,怎么可能开口说话。
这里面也有不服气的人,瞪着眼睛看着张国维与宋贤,无奈他们人微言轻,根本就没有资格开口说话,就算是开口,也是自取其辱。
大堂里面的氛围更加的压抑,唯有张国维与宋贤两人,谈笑风生,当所有人不存在。
其实这些不开口说话的官员,其中有人也在讲武堂听过一两天的课程,思想面是有所感触的,只不过他们听的课程太少,无法与张国维等人辩论。
慢慢的,有些官员感觉到奇怪了,今日卢发轩大人为什么要请张国维和宋贤到兵部的大堂来,难不成就是为了让两人羞辱其他留在官府做事情的人,要知道众人都是两榜进士,都是读书人之中的翘楚,怎么可能忍受如此公开的羞辱。
有人看向了大门的方向,有人则是忍不住准备开口说话了。。。
第八百九十三章 唇枪舌剑(2)
大堂旁边的暖房,气的脸色发白、身体颤抖的卢发轩,好几次都想着进入到大堂去,被吴宗睿用眼神制止了,一边坐着的曾永忠,神情也不是很好,但还算是平静。
张国维与宋贤的一唱一和,震慑了大堂里面几乎所有人,他们言辞犀利,毫不留情,相信此刻的他们,自我感觉一定非常的良好。
辰时终于到了。
吴宗睿站起身来,朝着大堂的方向而去,曾永忠和卢发轩也跟着站起身来了。
卢发轩的脸带着担忧的神情,刚刚张国维与宋贤的话语,不仅有着很强的杀伤力,而且能够蛊惑人心,若是想要反驳他们,还真的有些困难,毕竟当下的读书人,特别是有功名的读书人,脑子里面想到的都是理义仁智信,想到的都是无条件的效忠皇和朝廷。
大明王朝延续数百年了,在卢发轩等人看来,就算是这个王朝轰然倒下,但其影响力还是存在的,对于吴宗睿来说,这种影响力很有可能也是致命的,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引发天下读书人的反弹。
眼看着吴宗睿走向大堂,卢发轩张了张嘴,却没有说出话来,今日的聚会是吴宗睿亲自确定下来的,可以预料,不管前方是刀山火海,吴宗睿都不会回避。
张国维和宋贤瞪大眼睛,张着嘴,看到了进入大堂的吴宗睿,跟随在吴宗睿身边的,则是卢发轩和曾永忠。
没有人想到吴宗睿来到了南京。
吴宗睿是蓟辽督师,其管辖的职责范围是辽东,连带着山东还说得过去,不过来到了南京城,怎么都不好解释,当然,大堂里面的诸位大人,也不是三岁小孩子,明白这里面的一切,只是很多人都以为,在没有达到最终目的的时候,吴宗睿很有可能不露面。
大堂里面变得异常的安静。
吴宗睿面色平静的开口了。
“看样子本官来到南京,引发了诸位的好奇,不过这一切都无所谓了,既然局势已经明朗,本官也就不用藏着掖着。”
“张国维,宋贤,你们曾经是南京兵部尚书和兵部右侍郎,肩负朝廷的重托,不仅仅要稳定南方的局势,还要想办法剿灭北方的流寇,稳固大明的江山,不过本官很明确的告诉你们,依照你们的能力,想要扭转大明王朝颓废的局势,怕是天方夜谈。”
“当下的局势,本官不妨直接告诉诸位,李自成麾下的大军,已经攻陷涿州、固安和良乡等城池,最多还要五天到十天的时间,就会进攻京城,守卫京城的不足十万军士,想要抵御李自成麾下的百万大军,本官以为是不可能的。”
“张国维,本官还要特别告诉你,你引以为傲的所谓南京京营的五万军士,从南京城出发,抵达淮安府城的时候,剩下两万出头,抵达山东德州之后,剩下不足一万人,领兵的凤阳总兵高杰,察觉到情形不对,从德州出发之前,专门在漕运码头整顿军士,最后清点军士的人数,只剩下三千余人。”
“那些在德州境内逃离的军士,基本都被登莱新军将士抓获了,这些逃跑军士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不想到北方去送死,留在南京多好,能够保住性命,还能够纸醉金迷。”
“五万人和三千人,这是什么概念,本官不是很明白,倒是这些军士说的很直白,他们当兵本来就是混口饭吃,不情愿去送命。”
“相反,张国维,宋贤,有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嘴里说出来的全部都是大话和套话,说的慷慨激昂,一副舍我其谁的气势,但是只要到了关键时刻,他们往往都是缩头乌龟,不愿意冲前去,更不愿意自身的利益遭受到任何的伤害。”
“张国维,宋贤,本官倒是没有说你们,你们刚才的话语,说得很好,你们一心效忠皇和朝廷,一心想着大明的天下,值得敬佩,本官是真心佩服你们。”
“刚刚在暖房,本官想清楚了,既然你们如此的效忠大明朝廷,那本官就要成全你们。”
“皇在京城募捐,希望能够筹集到足够多的钱粮,招募足够多的军士守卫京城,你们如此的忠心,那就一定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可不仅仅是嘴说说,这样才能够让天下人信服。”
“本官已经派遣登莱新军的军士,前往你们的家乡,第一是以的速度清点你们的家产,将钱粮全部集中起来,运送到京城去,帮助皇解决燃眉之急,第二是从你们的家族招募勇敢之人,前往京城去,与流寇拼命,护卫大明的京城和大明的江山。”
“你们大可以放心,你们的家人还是有吃的有穿的,更不会流离失所,只不过他们需要过一段时间的苦日子,这也应该嘛,你们急皇之所急,想皇之所想,是真正的忠臣。”
“同时,本官还要大力的宣扬你们的壮举,前些日子,你们在秦淮河不是得到众多读书人的崇敬吗,这些读书人也不能够仅仅是动动嘴皮子,一样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当然,这些读书人也是跟着你们学习的。”
“本官决定了,将这些读书人集中起来,悉数编入到军队之中,开赴京城,与流寇捉对厮杀,若是有读书人觉得自己的身体过于的羸弱,那也不勉强,就尽量多的捐出一些钱财,有了这些钱财,自然能够招募到军士,前往顺天府去护卫京城。”
“张国维,宋贤,本官还要感谢你们啊,要不是你们的大义凛然,本官真的想不到这些,唉,说来惭愧,本官平日里想到的大都是自身,比不你们,就不去凑这个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