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一代圣君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阿极要变白
这次来扬州也是因为扬州出了一件大事,扬州知府上报说发现有白莲教妖人密谋造反的踪迹,只不过白莲教妖人逃得太快没抓住。只能上报朝廷请求朝廷处置。
这等涉及到民间造反的事情自然不是什么好差事,朝堂上各方势力互相推脱,最后被太子推到了徒显谦身上。
徒显谦倒不如一般人一样对此事避之不及,他也是有想要做事的心的。
只不过在看见太子如此小气,徒显谦心中那些野望也在慢慢的滋生增长,太子气量狭窄,身为储君手段却如此粗劣,如何能服众
这次徒显谦也有一些其他心思,若是这次在扬州立下大功,也借此在父皇面前得些脸面,太子已经靠不住,自然不能再失了圣心。
想到这徒显谦也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做出些成就来。
徒显谦此次来扬州是为公干,扬州大小官员自然都来迎接。徒显谦看着码头上乌压压的一大群人眼神眯了眯。
见钦差官船靠近,这些官员纷纷肃立准备迎接,他们都知道来的人身份不同小可,乃是当今圣上嫡子七王爷。
见徒显谦一行人下船,扬州大小官员在扬州知府的带领下上前行礼。
徒显谦不耐烦这些虚礼,面无表情地道:“诸位不必多礼,本王舟车劳顿,已经累了,带本王去休息吧!”
这些官员素来听闻过这位七王爷严肃的性子,虽有些惶恐,但也不敢多言,扬州知府连忙出列说道:“下官扬州知府徐震已为王爷准备好了下榻的地方,下官给王爷带路!”
徒显谦不耐烦地挥了挥手,道:“徐知府公务繁忙,本王就不打扰了,烦劳徐知府派个人带本王过去就行了!”
徒显谦不容置疑的态度让一干人等面面相觑,不过徒显谦已经打定主意在不了解情况之前,是不准备和这些人打什么交道的。
白莲教谋反这种大事都闹到京城去了,可见风波不小,扬州这些人要说一点责任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事,更甚者这些人里未尝没有白莲教的内应。
且徒显谦并不想给京中留下招揽势力的印象,尤其是太子忌惮,皇上也似乎默许太子行事的情况下。
徒显谦也没管这些人打什么眉眼官司,带着自己的人径直离开。身后扬州知府也不敢怠慢,连忙吩咐身边侍从跟上去,为王爷一行人指路。
等徒显谦一行人离开之后这些官员们窃窃私语的声音大了起来,让本就着急的扬州知府
第九章 张恕劝谏
且不说扬州这边徒显谦如何大展身手,京中大明宫里,建元帝也知道了自己七儿子在扬州的应对。
不得不说,建元帝还是很满意自己这个七儿子的态度的,建元帝平日里最忌讳儿子私底下结交官员,结党营私,可惜的是几个儿子私底下都是小动作不断,唯有七儿子素来严谨,从未触犯过他的忌讳,也遵从他的意见与太子亲厚。
而这次扬州之行也看得出七儿子并未有拉拢官员的想法,扬州之地毕竟富庶,自己几个儿子恐怕都有在扬州的手下,也只有七儿子没有钻空子。
这也是建元帝同意太子提议让七儿子前往处理白莲教造反事情的最主要原因。作为帝王,建元帝对民间谋反之事十分敏感,也并不想放过一些漏网之鱼,在建元帝看来,这扬州上上下下的官员没几个干净的,必须要借助七儿子雷厉风行的手段狠狠的肃清官场,才能放心。
建元帝也清楚最近太子对七儿子的不满,只能顺水推舟将七儿子放出去。他可不想让太子对七儿子生出太多不满。
只是建元帝也明白,当初太子不把七儿子当做威胁,正是看中了七儿子至今没有后嗣继承,可如今甄家的行为让明宣身份曝光之后,太子心中对七儿子怕是再也没了信任。
但这也是建元帝乐见其成的,太子最近太不知分寸了,屡屡触怒于他,在朝堂上肆意安插人手,该敲打一番才成。
而七儿子也是个老实的,建元帝也不好暗示七儿子对太子反击,如今借由此事让七儿子脱离太子阵营,也是好事。
且建元帝最是重视嫡庶之分,七儿子这些年明明是嫡子,可甄妃所出之子,还有其他庶出皇子都爬到七儿子头上了,这让建元帝对太子和其他儿子也产生了不满。
究其根本,太子这些年根本没把七儿子当兄弟,也忌惮他嫡出的身份,致使七儿子在朝中地位不高。其他人看到太子的态度,也不会对七儿子有多尊重。
七儿子虽一直隐忍,但建元帝知道,就是老实人也会发火的,明宣已经恢复身份,七儿子未必不想给明宣挣下一份家业,明明明宣是这一辈里唯一真正的嫡孙,却要被其他王府堂兄弟欺负,做父亲的心思建元帝还是比较了解的。
倒不如借此分开太子和七儿子,两者之间的距离远了之后,冲突也能少些,不至于太过刺激七儿子。
如今建元帝还没有要废太子的想法,不想让七儿子被激怒之后,反倒对太子之位起了觊觎之心,这倒是不妙了。
建元帝一番心思不为外人得知,只是京城之中对于七王爷徒显谦的出京议论纷纷,太子一党的人有人忧心,也有人高兴。
太子的舅舅承恩公王诚诫得知后,忍不住大笑,对左右道:“太子终于识破七王野心,真是大快人心啊!”
承恩公王诚诫出身世家,要不然也不会出一个皇后,只是世家难免也有没落的时候,这一代要不是出了个皇后,凭王诚诫那庸碌的才学,根本不能立足朝堂。
建元帝也正是看透了这点,才想方设法让老臣和心腹到太子身边辅佐,可见一片爱子之心。
而七子徒显谦也是嫡子,建元帝并无另立储君的意思,可也碍于徒显谦生母乃是救驾而死,且顾念旧情,不愿打压和继后所出的儿子,也就想方设法把太子和七子凑在一起。
这些年徒显谦显然也明白建元帝的意思,就对太子唯马首是瞻。
这是这确实碍了太子的舅父王诚诫的眼。
王诚诫对七王徒显谦的恨意产生的很早,在当初太子未曾迎娶太子妃时,王诚诫当时便有了把女儿嫁给太子的想法。
可那时候皇上否决了此事,连太子也不甚赞同,因为当时后宫乃是七王生母继后所管,王诚诫以为继后从中故意挑唆,恨上了继后,连带着七王。
第十章 兄弟生隙
太子看着张恕离开的背影,心痛的在滴血,他何尝不知道,自己针对七弟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小舅子的不满,甚至不只是小舅子,麾下有至少一小半人马认为他这个太子十分不智。
可事情哪有这么简单先不说七弟心里是否觊觎他的太子之位,只说父皇那边,怕是也不想让七弟在自己手下做事了!
当年继后死因的太子很清楚,不管七弟当不当成太子,父皇总不会亏待七弟,若是自己哪里对七弟受委屈了,怕是也得不了什么好。
更要命的是身为帝王,父皇他根本不容许有人觊觎他的权力,即使这个人是自己也不行。
七弟虽说是父皇准备留给自己用的贤王,可也得等自己登基了才能用,不然,父皇的忌惮不是一般人承受得起的。
自己若是不先下手,忍痛把手下势力包括七弟推出去,到时候等来的怕就会是父皇的屠刀了!
因此太子左思右想,只能忍痛割爱,把七王送出去,也正好能看看自己这个七弟的野心,到时候说不得父皇看见七弟的野心对自己也能宽容一二。
只是太子没想到的是,七王出京,被自己赶出去的事情竟引起这么大的风波。
不仅父皇颇有微词,连手下很多能人志士都对自己的行为有了不满,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父皇那边对自己忌惮的态度似乎少了很多。
其实太子知道这次张恕劝谏只是东宫的一个缩影,张恕身份特殊,连他都看出不妥,太子心中其实也有些后悔,只是人已经赶出去了,他只能硬着头皮按照先前的想法做下去。
先不说东宫这边太子后悔莫及的想法,皇宫中甄贵妃与她两子一女听说了这件事也大大松了口气。
甄贵妃一脸后怕,然后狠狠的瞪了静和公主一眼,道:“若非你行事鲁莽,得罪了徒显谦,今日何尝会如此危险,多亏太子真的昏了头,不然你今日能有什么好下场”
静和公主虽十分刁蛮,但对自己生母还是有些惧怕的,吓得缩着脖子低头不敢说话。
旁边两个英气勃勃的青年模样的人,年纪较小的那个似乎对甄贵妃这般训斥妹妹有些不忍,劝道:“母妃莫要骂了,想必静和妹妹已经知道错了!”
甄贵妃听了面色也稍微缓和了下来,但静和公主却是一脸不屑,怒道:“你少假惺惺的,之前…”我算计徒明宣的事情分明是你背后撺掇的,你当我是傻子吗
后半截话还没说出来,甄贵妃一巴掌就拍了过来,让静和公主猝不及防的挨了个正着。
静和公主不可置信的看了看自己的母妃,甄贵妃却撇过头去,冷冷道:“看来你还是没有吃到苦头,来人,把她关起来,让她好好反省反省!”
静和公主捂着脸似乎被打击的不轻,恍惚着就被人带了下去,送女儿走后,年长的青年早已不耐烦,他道:“母妃,静和都这么大了,是该好好教一教了,不过还是说太子那边的事吧,您以后自己教训一下就是了。”
甄贵妃见两个儿子表情虽不大相同,但恐怕都是这么想的,对同胞妹妹如此无视,心中顿感有些悔意,只是以后她的依靠是两个儿子,也只能稍微委屈一下女儿了。
八王与十二王两人乃是同胞兄弟,相貌也十分相似,只是十二王更像甄贵妃,阴柔一些,眼神眯起来的时候无端的透露出一股阴冷的感觉。
甄贵妃见了这一幕咯噔了一下,准备回去好生教育下女儿,小儿子可不是什么心软的人。
面上甄贵妃一脸无奈道:“你们莫要怪静和,她这些天被你们父皇禁足,一时忍不住气,你们做哥哥的多体谅些她。”
八王徒显议不耐烦地敷衍道:“母妃,儿子知道了,不说她了!”
一旁十二王徒显?却道:“八哥,静和她毕竟是个姑娘家,您也不要太过苛责!”
&nb
番外继后的前世(一)
ps:抱歉,定时发布定错时间了现在才发现!
继后出身世家,祖父乃是当今圣上建元帝的内阁首辅,又是两朝老臣,先帝也曾经称赞过的。
家世在大周朝贵女中也算是顶尖的,只是在她十二岁时,家中出了变故,父亲被人诬告与前朝余孽有关联,本来继后家人都觉得这种诬告太过荒唐,皇上也对祖父十分信任,还安慰祖父说过信任祖父家人。
毕竟说起来本国不过立朝没多少年头,当今圣上是第三代皇帝,可前朝乃是异族,在中原大地肆虐作乱,引得民不聊生,当朝太祖起兵时可谓是顺应天命,顾念前朝的人除了异族人外,谁会愿意与前朝沾上关系。
可谁知后来的发展会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大理寺与刑部对继后的父亲,首辅长子的调查其实不过是走个过场,毕竟连皇上也表态了。
可谁知到了最后,继后父亲的姨娘,也是他的姨家表妹拿着所谓与前朝余孽通信的证据,告了继后父亲。然后便直接撞死在衙门前,引起众议沸腾。
因为是至亲,继后家中并不曾防备那个姨娘,对所谓的证据自然不承认,但继后父亲的姨娘少年时与继后父亲一同读过书,对继后父亲的书法字迹了然于心,那份证据十分像模像样,就像是继后父亲真的写过那封信一样。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因为没法证明证据是假的,建元帝虽有心偏袒老臣,可也得堵得住悠悠众口,只能把继后父亲下狱,最后以没有太多证据为由,把继后父亲流放边疆。
继后作为女儿,本该跟着一同过去,但继后祖父母心疼孙子孙女,把继后留在身边。
而首辅祖父也因为此事,不得不在之后上书请辞,建元帝几次驳回,但首辅祖父显然是无颜留在朝中,最后终于离去。
也因为首辅祖父的辞去,继后家中愈发败落,好景不长,之后边疆传来消息,继后父亲因病去世,继后祖父听闻这个消息,也一病不起,溘然长逝。
而继后与其兄长只能跟在叔父家中,叔父怨恨继后父亲之事导致家中败落,对两兄妹不闻不问,而婶娘生性苛刻吝啬,继后兄长连书都无法继续读下去,继后渐渐长成,婶娘又想在继后婚事上做文章。
继后无法,想了一个办法,使人贿赂了主管宫中小选的太监,得以进宫成为宫女,避开了婶娘那所谓的好亲事。
但是继后兄长仍受制于人,继后想尽办法,使了一些手段,在御花园遇到了当今圣上建元帝,得了建元帝青眼,被封为贵人。
后来生下儿子徒显谦,继后在圣上面前哭诉父亲冤枉,祖父枉死的事情,圣上对继后祖父也有一番情分在,知晓当初继后父亲的事情不过是一笔糊涂帐,只是碍于证据确凿,才能做出那番处置。
如今已经时过境迁,建元帝念在当初首辅的忠心耿耿,以及继后为他生下一子的情况下,为继后生父澄清了身后名。
只是继后虽说是首辅孙女,但到底是小选入宫,且还带着罪人之后的身份,所以在后宫里继后即使一直谨小慎微,也难免被人看不起。
徒显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时常有兄弟喊他宫人所出之子,让徒显谦愈发冷面,只一心尽力做事,想要让母亲颜面有光。对此继后一直觉得十分愧对儿子。
后来一番阴差阳错,几位王爷夺嫡的情况极其惨烈,到最后,徒显谦这个并无明显劣迹的王爷登上了皇位。
继后这个生母自然成了太后,要说继后这一生,实在是起起落落,所以继后的心性早已磨练出来,即使成为了太后,也只一心为儿子考虑,不仅把试图攀附过来的叔父一家几番训斥,不让儿子难做,更让自己的兄长谨言慎行,为儿子的皇位考虑。
继后成为了太后之后,也并无什么贪权的想法,便把后宫交给了儿媳皇后打理,并不怎么管束。
只是太后没想到她这为儿子儿媳考虑的想法后来竟酿成了大祸。
太后这个儿媳皇后家世并不出众,当初徒显谦娶亲时,太后根本插不上话,只得眼睁睁的看着。
不过太后对皇后本身并无什么偏见,至少皇后还算称职,只是性情有些软弱,不过也并无大碍。只是太后没想到,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了自家儿子只剩下一个子嗣,还是个愧对祖宗的孽障!
皇后因为家世不显,即使成了皇后,也底气不足。所以即使太后对皇后还算和善,皇后自身却没那个能力压服后宫诸妃,导致后宫之中数年没有子嗣降生。
而皇后所出嫡子也因为一次貌似是意外的情况下夭折,皇后更是心如死灰,最后皇帝只剩一个宫人所出的九皇子。
因只有这一个子嗣,九皇子难免被娇惯的不成样子,皇帝忙与前朝政务,也无暇顾及,就这样在皇帝太过劳累,英年早逝的情况下,九皇子年少仓促登基。让太后伤心儿子去世的突然。
九皇子登基为帝之后,自然要加封生母与母族,只是新皇母妃虽与已经是太皇太后的继后同样是宫人出身,但太皇太后到底是出身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