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红楼之一代圣君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阿极要变白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因为没法证明证据是假的,建元帝虽有心偏袒老臣,可也得堵得住悠悠众口,只能把继后父亲下狱,最后以没有太多证据为由,把继后父亲流放边疆。

    继后作为女儿,本该跟着一同过去,但继后祖父母心疼孙子孙女,把继后留在身边。

    而首辅祖父也因为此事,不得不在之后上书请辞,建元帝几次驳回,但首辅祖父显然是无颜留在朝中,最后终于离去。

    也因为首辅祖父的辞去,继后家中愈发败落,好景不长,之后边疆传来消息,继后父亲因病去世,继后祖父听闻这个消息,也一病不起,溘然长逝。

    而继后与其兄长只能跟在叔父家中,叔父怨恨继后父亲之事导致家中败落,对两兄妹不闻不问,而婶娘生性苛刻吝啬,继后兄长连书都无法继续读下去,继后渐渐长成,婶娘又想在继后婚事上做文章。

    继后无法,想了一个办法,使人贿赂了主管宫中小选的太监,得以进宫成为宫女,避开了婶娘那所谓的好亲事。

    但是继后兄长仍受制于人,继后想尽办法,使了一些手段,在御花园遇到了当今圣上建元帝,得了建元帝青眼,被封为贵人。

    后来生下儿子徒显谦,继后在圣上面前哭诉父亲冤枉,祖父枉死的事情,圣上对继后祖父也有一番情分在,知晓当初继后父亲的事情不过是一笔糊涂帐,只是碍于证据确凿,才能做出那番处置。

    如今已经时过境迁,建元帝念在当初首辅的忠心耿耿,以及继后为他生下一子的情况下,为继后生父澄清了身后名。

    只是继后虽说是首辅孙女,但到底是小选入宫,且还带着罪人之后的身份,所以在后宫里继后即使一直谨小慎微,也难免被人看不起。

    徒显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时常有兄弟喊他宫人所出之子,让徒显谦愈发冷面,只一心尽力做事,想要让母亲颜面有光。对此继后一直觉得十分愧对儿子。

    后来一番阴差阳错,几位王爷夺嫡的情况极其惨烈,到最后,徒显谦这个并无明显劣迹的王爷登上了皇位。

    继后这个生母自然成了太后,要说继后这一生,实在是起起落落,所以继后的心性早已磨练出来,即使成为了太后,也只一心为儿子考虑,不仅把试图攀附过来的叔父一家几番训斥,不让儿子难做,更让自己的兄长谨言慎行,为儿子的皇位考虑。

    继后成为了太后之后,也并无什么贪权的想法,便把后宫交给了儿媳皇后打理,并不怎么管束。

    只是太后没想到她这为儿子儿媳考虑的想法后来竟酿成了大祸。

    太后这个儿媳皇后家世并不出众,当初徒显谦娶亲时,太后根本插不上话,只得眼睁睁的看着。

    不过太后对皇后本身并无什么偏见,至少皇后还算称职,只是性情有些软弱,不过也并无大碍。只是太后没想到,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了自家儿子只剩下一个子嗣,还是个愧对祖宗的孽障!

    皇后因为家世不显,即使成了皇后,也底气不足。所以即使太后对皇后还算和善,皇后自身却没那个能力压服后宫诸妃,导致后宫之中数年没有子嗣降生。

    而皇后所出嫡子也因为一次貌似是意外的情况下夭折,皇后更是心如死灰,最后皇帝只剩一个宫人所出的九皇子。

    因只有这一个子嗣,九皇子难免被娇惯的不成样子,皇帝忙与前朝政务,也无暇顾及,就这样在皇帝太过劳累,英年早逝的情况下,九皇子年少仓促登基。让太后伤心儿子去世的突然。

    九皇子登基为帝之后,自然要加封生母与母族,只是新皇母妃虽与已经是太皇太后的继后同样是宫人出身,但太皇太后到底是出身世家,在她父亲出事之前,接受的都是最顶尖的教育,而这位新任太后,其父不过是一个泥瓦匠,要不是太后运气好,生下了新皇,哪有如今的风光。

    因此新鲜出炉的太后与承恩公得了这么大的好事后,自然是撑不住场子了,就如乍富的暴发户般,不通礼法,嚣张跋扈,甚至意图插手朝政。

    对此太皇太后与朝中大臣自然不允,因为先帝去得突然,所以只匆匆指了几位辅政大臣,这些大臣们虽也算忠心耿耿,但到底都有了自己的小心思,面对新皇维护太后与承恩公的动作也不好有太大动作。

    而太皇太后年纪大了,就算是长辈,也不能插手太多。且实际上她也只有新皇这一个亲孙子,到底也有一份祖孙之情在。

    所以理所当然的,新皇长歪了。新皇其实并非愚钝之徒,教导的太傅也时常赞叹新皇天资聪颖,只可惜新皇的心思没放到正道上。

    等新皇长大成人,也不知听了谁的蛊惑,竟意图学开国太祖太宗,想要在武事上大展宏图,因前面两代帝王励精图治,给新皇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大周周边并无实力强横之辈,所以新皇的目光便瞄上了辽东的女真族。

    因前朝乃是异族上位,所以今朝对非我族类十分警惕,这女真族其实已经归顺,但因女真族所占据的地方朝廷的存在感并不高,所以朝廷对新皇针对女真的行为态度也有些暧昧。

    只有两朝老臣襄阳侯,也就是先帝定下的辅政大臣之首,对此强烈的反对,这倒不是说他对女真有什么怜悯之心,而是因为女真不管有没有异心,名义上已经是大周臣属。

    新皇只是为了练兵,没抓到女真把柄便想打仗,如此名不正言不顺,天下人恐怕是会心寒的,毕竟归顺的异族不只是有女真。朝廷藩属各国恐怕也会借机反叛。

    只是襄阳侯一片苦心不被新皇理解,此时新皇已经开始亲政,对以往规劝他甚多的襄阳侯很是不满,索性听从身边心腹蛊惑,直




番外 继后今生一
    前世的太皇太后昏昏沉沉地醒来时,忍不住思量,自己是不是到了阴曹地府

    但是睁眼一瞧,看见娘亲坐在床头,见自己睁眼,喜极而泣道:“娘的淑媛,你可是醒了!”

    太皇太后以为自己在做梦,不说娘亲早已去世,就连淑媛这个名字,自她入宫后,成了宫女,名字便被人改了,后来成了嫔妃,她还是小心翼翼,无人知道她的闺名,包括她的夫君。

    等到儿子登基了,也再无人敢叫她的名字,所以淑媛这个名字实在是久违了。

    见自家女儿迷迷瞪瞪的样子,孙氏也觉得心疼,絮絮叨叨道:“淑媛你莫要担心,你爹爹那边不过是小事,所谓收留前朝余孽不过是那些吃饱了没事干的人胡编乱造的,你怎么这么莽撞,竟然因为忧心掉进了河里边,要不是你姨娘刚巧路过,你的小命可就不保了!”

    淑媛心中十分恐慌,听见这话,记忆中最深刻的那一幕忽然奔涌而出。

    淑媛这么些年耿耿于怀,那是因为知道,若不是自己信错了人,父亲也不至于无可辩驳,那个父亲的表妹,所谓的姨娘,借着她的手,给父亲的罪名订上了最后一颗钉子,让父亲没了翻身之地。

    想到这淑媛忍不住拨开被子,即使在梦中她也要想办法阻止姨娘的阴谋。

    孙氏见自家女儿欲要起身,连忙安抚道:“淑媛,你不要动,有什么事情让娘去办好不好”

    淑媛听了这话,连忙对自家母亲说道:“娘,快去找姨娘,她,女儿瞧见她偷拿了爹爹的私印!”

    孙氏听到这话,吓了一跳,抓着淑媛问道:“你说什么你姨娘”

    不怪孙氏不信,孙氏知道自家丈夫这个姨娘,她原本是自家丈夫的姨家表妹,可家世已经败落,从小被养在府中。后来自家婆婆给侄女安排了一桩亲事,只可惜男方生了重病,后来因病去世。

    表妹便留在了府中,再后来不知怎么回事,表妹不小心掉入了湖中,得了宫寒,自此以后于子孙有碍。

    所以婆婆便做主把表妹放在自家丈夫身边做了姨娘,也好为表妹年老时有人奉养。

    孙氏对此还算理解,且自家夫君平日里并不进表妹的房,至今表妹还是处子之身。也是因此孙氏对表妹十分怜悯,平日里让自家儿女对表妹十分尊敬,而淑媛便与表妹十分交好。

    淑媛知道要来不及了,哭着说道:“娘,女儿不是不小心掉下湖里的,是因为女儿看到姨娘她与生人接触,那生人说让姨娘偷到爹爹的私印,好嫁祸给爹爹,女儿便跟着姨娘,只是在姨娘偷到私印的时候,一时情急,漏了痕迹,被姨娘发现,女儿便被姨娘推进了湖里,娘你快去,姨娘铁了心要让爹爹死啊,女儿听他们约定好了,姨娘要仿造爹爹的字迹,还要用私印,那就是铁证啊!爹爹祖父都会被姨娘害死的!”

    孙氏十分震惊,但身为大家宗妇的孙氏很快就镇定下来,连忙命人寻姨娘的踪迹,紧闭府门,调查淑媛看到的那个生人到底是谁。

    淑媛昏迷的时间到底不长,孙氏的动作并没有晚,且因为姨娘赵氏被淑媛撞破,不知道淑媛知道了多少,心中不安,再加上她的任务并未完成,左右踌躇之下,便拖到了现在。

    当然赵姨娘之所以没有动作,也是想着淑媛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与自己接头的那个人也说了,索性利用淑媛完成陷害的最后一环,毕竟亲女和一个姨娘分量孰轻孰重自然是一目了然,要是因为淑媛这个女儿,被陷害入狱,赵姨娘说不得也能逃过一劫。

    赵姨娘当然心动了,一直耐心等着淑媛醒来,她自认有把握把淑媛骗过去。

    可没等到



第二十五章 被人发现
    大明宫

    此时建元帝正在和玉真道人说些闲话,说着门外有人通禀,说是明宣前来请安。建元帝一听,忽然道:“对了,小叔父,你怕是还没见过明宣吧,当年是小叔父救了他一命,也该让他拜谢小叔父。”

    玉真道人闻言心中一动,蓦然想起了继后,那位奇女子。便道:“贫道也只在他小时候见过他,他怕是不晓得贫道是谁呢!”

    玉真道人这么说让建元帝十分惊讶,要知道,以往他提起让玉真道人见其他皇子皇孙时,玉真道人虽没反对,但也没多热衷,只是淡淡的。

    这次明宣为何这样特殊,建元帝心底有些疑惑。

    不等建元帝多想,明宣那边也进来请安来了。

    明宣一进门,看见自家祖父对面坐着的那位仙风道骨的道人,一时只觉得有些亲切。

    明宣行了一礼,道:“孙儿拜见祖父,祖父安康!”

    对着明宣,建元帝脸上的笑容多了不少,挥手让明宣过来,然后指着玉真道人道:“这是玉真道人,按辈分算是你曾叔祖,当年你差点命都没了,可是你曾叔祖把你给救回来了!快拜见你曾叔祖。”

    明宣顿时恍然,想到自家父王母妃经常挂在嘴边的叔祖,连忙跪下行礼道:“明宣叩谢曾叔祖活命之恩!”

    曾叔祖见明宣似曾相识的面容,叹道:“当年见你时,只不过是小小的一个,比寻常婴儿还要弱小,如今你也长大了,若是你祖母见了你如今这样,定然会高兴的!”

    明宣见玉真道人似乎陷入了沉思,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尴尬的看向建元帝,谁知建元帝似乎也心有感慨,道:“一晃眼都这么多年了,朕险些都忘了淑媛的模样了。”

    明宣不禁有些好奇,自己几乎没见过面的祖母,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让祖父一代帝王如此念念不忘,难道只是为了祖母为祖父挡了一刀祖母成了祖父心中的朱砂痣明宣直觉不只是如此。

    玉真道人似乎是看出了明宣的好奇,说道:“论起来说,你祖母也算是贫道的徒弟,不过没有正经拜过师,后来嫁给你祖父,也浪费了她那一身资质!”

    听到这话,建元帝有些讪讪,他总觉得因为此,小叔父对他似乎一直看不太顺眼,建元帝不能说身为玉真道人的徒弟有不好的地方,甚至说,若是淑媛跟着小叔父继续修道,或许淑媛不会英年早逝,提起这个建元帝总觉得有些愧疚。

    明宣闻言十分惊讶,他从没听过玉真道人还与自家祖母有这种关系。

    玉真道人没有要解释的意思,建元帝也不好给明宣说长辈的不是,于是这殿中又陷入了沉默。

    只是没多久,玉真道人脸色忽然大变,猛地起身,右手快速的掐算,让建元帝与明宣吓了一跳。

    明宣对玉真道人的动作感到很莫名其妙,但建元帝却是不敢小瞧,屏息看着玉真道人的动作,建元帝只觉得过了许久,玉真道人才停下了动作。

    玉真道人接下来的话让建元帝心惊胆裂,“东宫,贼人出现在了东宫。”

    玉真道人这神神道道的动静让明宣只觉得有些滑稽,但瞧见建元帝如临大敌的模样,明宣明智的什么话都没说出口。

    建元帝却不同,他哪怕对太子长大后愈发出格不满,但太子是他最看重的儿子,若是太子真出了事,建元帝如何能受得了

    建元帝就要召人去东宫,却被玉真道人拦住了,玉真道人说道:“皇上且慢,不可打草惊蛇!”

    建元帝似乎就要发火,明宣却忽然插话道:“祖父不要太过担心,孙儿刚才在上书房碰见了太子伯父,今日太子伯父似乎是带着明芹明荣去承恩公府了。”

    这话一说,建元帝看向战战兢兢的苏正,问道:“太子确实是出宫了”

    苏正忙回道:“小世子说的没错,太子确实出宫了,只是不知是不是去了承恩公府。”

    &n



第二十六章 见面玉真
    明宣话音刚落,一旁急于在建元帝面前好好表现的苏正也忙说道:“启禀圣上,此事奴才也听说过,那荣国公府的叫宝玉的少爷,确实认了一个叫马道婆的人做了干娘。”

    有了苏正做佐证,建元帝对明宣的说辞也都信了,只是建元帝忍不住皱眉问道:“这个马道婆,难道是小叔父说的老对手”

    玉真道人摇了摇头,否认了这句话,道:“原本贫道便怀疑若是老对手的话,不会如此轻易被人抓到把柄,这马道婆应当不是贫道旧识。”

    玉真道人没有说出更多理由,实际上,听明宣与苏正似乎都知道马道婆这个人,这等张扬之人不可能是向来谨慎的老对手。。

    说到这建元帝也松了口气,说起来玉真道人当年的那个对手,与刺杀他的刺客其实是一伙的,只是建元帝这些年来一直追查,只隐隐约约的知道,这些人的目的其实是图谋皇朝气运,但更深一层的背后还有什么人或者修行者是幕后主谋,建元帝一直没有查出来。

    也正是因此,在七儿子上报说有当年刺客踪迹时,哪怕建元帝知道这事牵扯到了太子身上,建元帝也没有为太子考虑的意思,实在是若是一个不好,他徒家的江山恐怕就没了!

    其实到这会儿,明宣心里十分好奇,一双眼睛盯着建元帝与玉真道人二人,显然是想知道这二人在打什么哑谜。

    玉真道人见了哑然失笑,给建元帝使了个眼色,建元帝这才观察到了孙儿跃跃欲试的神色,不由黑了脸,眼下东宫出了问题,建元帝自觉不能再损失明宣这个嫡亲孙子,因此也不愿让明宣插手其中。

    建元帝给苏正使了个眼色,让苏正把明宣带走,道:“好了明宣,你该回去读书了!”

    明宣对建元帝并没什么害怕的意思,见建元帝这么说,却不想错过这个热闹,便厚着脸皮道:“祖父,您让明宣留下吧,您看刚才明宣也能帮上忙是不是”

    建元帝忍不住抽了抽嘴角,他怎么也没想到,嫡亲孙子这是像了谁,这么厚脸皮,建元帝觉得经常冷着一张脸的七儿子怕是也招架不住。

    不过建元帝心硬如铁,牵涉到这种大事,对孙儿没有一点好处,便看向苏正,道:“还愣着干什么,把明宣送回去!”
1...7891011...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