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世子傲娇我作妖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羽且

    “天越来越冷,去问问我堂妹,今年要不要去南方过冬。”

    御书房内,皇帝长叹了一口气,对二皇子赵渠说:“有天大好事的时候,往往要承担天大的风险。被立为太子的人,要领兵前往汴梁,此去凶多吉少。”

    “沿途有千千万万的人,其中一个人把消息递给了狗皇帝,大哥就失败了;提前埋在北方的人挡不住他们的五万人,也失败;攻占汴梁的消息传到狗皇帝那里的时候,狗皇帝没死,更是败;北方的完颜滚没在中都府称帝,南下的将军们就不会急着向新主子表忠心,跑回去救他。”

    皇帝转话道:“而杭州,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有危险,那就是狗皇帝冲破了长江防线。”他又叹了一口气,“这么想来,真有点对不起大哥呢。”

    赵渠掀了掀嘴唇,却没有接话。

    皇帝突然问:“你相信天命吗”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自称真命天子,在天子面前,谁有胆量说不信命可是此时说信命,又太消极了一些。赵渠迟疑了一会儿道:“不全信。”

    “有个据说是从我们未来穿越过来的人,我问过她,谁是下一任的皇帝。”皇帝猛一转身,盯着赵渠道:“你猜她怎么说”

    “是大哥吗”

    皇帝徐徐地叹了口气,才说话:“她说是你,她还说北方没有收回来。”

    赵渠瞬间瞪大了眼,呼吸都急促了:“爹爹,您怎么不早说,大哥才出发两天,现在召回还来得及。我们一起死守长江。”

    御书房里静得可怕。

    半天后,皇帝说:“不,我要赌一下。”接着放缓了声音:“这也是王太傅支持立你大哥为太子的原因。与有可能当上皇帝相比,他更希望你活得好好的。”

    赵渠更急:“可也不能就这样把危险推给大哥。”

    皇帝强撑了精神,呵呵笑道:“我们前期准备的很充分,说不定赢了呢。如果一切顺利,你大哥就会拿着我的金印,在汴梁称帝。”

    片刻之后,笑容就消失了,“他的皇位是用命换来的,所以你不要心生不满。日后无论他怎么待你,只要不伤你以及你家人的性命,你都不要生出异心,想着反他。”

    赵渠重重的“嗯”了一声。

    皇帝的话更加沉重:“假如他失败了,而我们安然无恙,等你百年之后,把皇位传给现在的皇太孙。慕容家的人为这个国家付出的太多了,这也算是给他们的补偿。”

    赵渠已经在皇后哪里,得知了郭思谨的真实身份,也知道了阻止五万金军的人,是由慕容旋召集起来了。他觉得皇帝的决定很合理。

    点了点头,又问:“那爹爹呢”

    “我做太上皇,远离朝政,远离皇宫。”皇帝破天荒地哈哈大笑,“我能不能如愿,就看天命是否向着我们了。”

    远在大理的慕容谨,也是在这一天收到赵氏朝廷立太子的消息。他的人全部调去了北方,消息的来源只能依靠双方来往的国书。

    段玉走后,慕容谨笑逐颜开:“一想到下一任皇帝是我们的孙子,我心里就平衡了。这么多年流血流汗,也算没白流。慕容家的钱财,最终也没便宜给别人,父亲也能彻底想开。”

    在大理的小院子里,北边的消息,一点也得不到。自己仿佛成了瞎子,聋子。最近祝东风每日都在惴惴不安和焦虑中度过,她总担心万一,可又敢说出口,慕容谨不主动说的事,她问都不敢问。

    与她相反,慕容谨就像没事一样,该吃吃该睡睡。

    但祝东风认为,他是故意做样子让她宽心。此时听他说着将来,心里稍稍安稳了些。接话道:“小谨如果能回去就好了。”

    “说过多少次了,不许在我面前叫她小谨。”慕容谨装着生气的样子说:“总觉得是在说我,你说你给她起什么名字不好,那么多的字,偏要用谨,跟我争名字这就是我不喜欢她的原因。”

    祝东风反驳道:“你不喜欢她的原因,难道不是你觉得她让我受苦了吗”

    就是这个原因,但慕容谨死不承认,他拉着祝东风的手,低声说:“让你受苦的是我,不是她。”用另一只手,拍了拍她的手背,“下次见她,我一定会对她好点,天天像朵花一样对着她笑。”

    郭思谨迎风打了两声喷嚏,打马朝着应天府疾驰。

    金皇帝一定要死啊!

    不然她的小瑗瑗就有大危险了。

    金皇帝那里已经安排了三重保险。一是唐哲说服副将杀了金皇帝,撤兵回中都府救援完颜滚;二是包括荆无名在内的三名杀手混在金兵里,找时机刺杀;第三是自己,接近他,给他下毒。

    如果自己的武功足够好,拼死刺杀,成功的可能最大。但郭思谨明白,自己这点武功,不是金皇帝的对手,何况他身边还有四五名高手护卫,一击不成,便没有机会了。

    时间好像过的特别缓慢。

    九月初七,皇帝以身体不适为由,停了早朝。整个晚上,他都没睡,直到听见卯时水漏的哗声,对福全说:“去把二皇子叫过来。”

    赵渠在来的路上问福全:“中贵人,知道官家这时候找我什么事吗”

    福全沉重地说:“昨晚官家说他要离开杭州。”

    赵渠惊道:“有说去哪里吗”

    “我准备去淮水南岸的濠州,我仔细想了想,既使淮水迟早会被攻破,也不能轻易的放弃。不战而退会引起金贼的异心。”

    &n




第337章:突发的意外。
    赵瑗和吴大将军带领的二十万精兵,三天后的中午,穿彭城而过。

    没遇到金军。

    吴将军憋着的一口气,终于松了出来,由衷感叹道:“殿下说的人,还挺靠谱,真把人给阻拦着了。”

    他没妄想着赵瑗说的那些人,能把那五万人全部杀死。只要把他们的队伍冲乱,折损一半,遇到他们就不怕。

    最多在路上浪费一天时间,就能把刚刚打过仗,还没来得及休息的金兵给收拾了。

    暗线最新送来的消息说,汴梁城对外说是留了十万兵马,其实就**万,而且都是新招的兵。

    即使他们带的这二十万精兵,折损个两三万的,还余下十七八万,攻城不是问题。

    又过了一天。

    也就是他们登岸后的第四天,九月十三日,他们到达了应天府。

    这一路上没见到活的金兵,也没见尸体。

    “殿下的消息可靠吗殿下说的那些人,是不是还没有出城。”吴大将军摸着下巴说,“这就不太妙了,由精兵守城,攻城可没那么容易,估计得多花两三日时间。汴梁城的城墙是又高又厚,说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也不为过。”

    此时,离汴梁还有两日的路程。

    赵瑗的心里也十分忐忑,就说了实情:“阻拦他们的人只有五千,远不是对手。原计划是我们的人说服金太子,让金太子召回两万金兵。”

    赵瑗一直没说,是暂时不想把金太子身边有暗线的事,说出去。吴大将军并没有关注这个,而急问道:“难道金太子把人全部召回去了”和赵瑗担心的一样。

    赵瑗先前担心的是,陈正献未能说服太子,让五万兵对上了慕容旋领的五千。

    现在换成了担心把五万兵全部调了回去。

    吴大将军在赵瑗的脸上看到了答案,于是说:“既然这样,接下来的两日,我们加快行军速度。”

    他们两个都想错了。

    早在五日前,陈正献就说服了金太子。说这个风头,万不能让八王爷抢了去。此话正说到了金太子的心坎里,于是就虚心的向他这个老师请教方法。

    陈正献说:“陛下决定的事,殿下不好反对,反对也反对不了。等大军南下一日后,快马递消息给八王爷,说夏国有异动,以防万一借他两万兵马回汴梁守城。对付杭州那些老弱病残,三万精兵绰绰有余。”转话又说,“八王爷用三万兵攻杭州,不一定能成事;即使成了,人也死的差不多了,算不是美谈。”

    太子听从了陈正献的话,发兵第二日,就用三道太子令向八王爷调兵。

    他们没料到八王爷出城后的第一日,就遇上了一个熟人,原赵氏朝廷的丞相兼太师秦会之。

    金国此次出兵的理由是,赵氏朝廷单方面毁约,毁约就是指秦太师的死。说是汉人的阴谋,是挑事起兵的先兆。

    秦太师当年是被完颜宗烈掳走的官员之一,那时候他想办法见到了金皇帝,恳求道,放他回南边,他来牵头议和。侵略不就是为了要金银珠宝吗通过和谈得到想要的东西,不比打仗流血的更好

    金皇帝还真放了他,并对他委以重任。

    也因为此事,朝中有部分官员,曾猜测他是金国的内线。猜测也只是私下里暗搓搓的想,谁也不敢明说。皇帝信任他呢,有什么办法。

    秦太师也知道是他干的事,朝中大部分人都想要他死,为了自保,在签两国协议时,特意加了一条,赵皇帝撤了秦太师的丞相职务,就等于撕约要反金国。

    八王爷初见秦太师大惊:“太师不是死了吗”

    秦太师不慌不忙道:“我那时候被软禁了,那狗皇帝是想观望,想北征又怕失败,就留了条后路。万一输了,好让我再出面和谈。当年如果不是我,他早就被灭国了,现在居然囚我。这种不仁不义之人,没什么好效忠的。我吃药假死后,出了杭州城。一路辗转的不敢面,这两千里路走了近一个月,看到八王爷的旗帜,就冒昧的来求见。”

    八王爷问:“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秦太师理了一下鬓间的白发说:“见见大皇帝再说。”

    当他听到八王爷这是兵出杭州时,立即说要跟他一起回杭州报仇雪耻。

    八王爷大喜。带着个赵氏朝廷的丞相去攻他们的京城,事半功倍啊!等皇帝到了杭州,他们这边已经稳定下来了。

    反正这人在自己手里,肯定不敢翻出什么花样来。

    八王爷随即把他奉为上宾。在接到太子的调兵召令,这样的大事时,立马找他商议。

    秦太师急忙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此事万万不可依从太子,带着三万的兵马,万一攻不下杭州,会被陛下重罚,将是一辈子的污点,也许此生都无法翻身。”

    语重心长道,“此一仗过后,短时间内没有大仗可打,想将功赎罪都没机会。若真是有夏国突袭,多两万兵,也只是多撑两三日而已。再说,太子调不动你,自会去向陛下求救。”

    有道理。

    八王爷连连点头。

    “不过,王爷要改道绕路入海,这样太子想再发调令,找不到人,诏令送不出去。”

    八王爷看着手中的三道太子令,又点头:“有道理。”

    绕路。

    赵瑗他们当然没碰到。

    这五万兵马到达海州府前,在夜间遭遇了三四次突袭。野外的无月夜,太黑了,火把只能照亮周围一小块地方,看不清对方的来路,也不知道有多少人。

    他们跌跌撞撞,一头雾水的到达海州府时,看着地上发臭的金军尸体,半天后终于找到了个知情人,一问才知道有大批的兵马,在七八日前从此地登了岸。

    秦太师望着身后三万多的兵马说:“我们不管这些,此时赶回去也晚了。直冲杭州,捉赵皇帝。”

    秦太师可是当年说服过八王爷他爷爷的人,让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对他起疑,多说几句话的事。

    但登上船的只有两万多人,后面的四五千人,被突然出现的一帮灰突突的人给袭击了。

    登上船的那帮人,也并不幸运。在次日清晨的大雾里,看到上百艘大船直冲他们而来,他们的船被撞,瞬间开裂,船上的人纷纷落入海里。

    赵瑗他们到达汴梁城下的时候,才得到那五万精兵绕路的消息。他又为杭州担心起来。

    此时心急火燎人还有陈正献,兵没调回来啊!手里拿着书,却一个字也没看进去。正在这时候,金太子冲进了他的房里。

    “老师,老师,我们被围了。”

    “什么”陈正献惊得手里的书册“啪”地掉在了地上。

    “不是夏国,是宋国。”

    陈正献急问道:“你怎么知道宋国”不经思考的时候,称呼直接用你。

    “看衣服,还有他们在城下的喊话。”

    “谁在喊话”

    “他们的太子和大将军。”金太子急得团团转,“老师,我们怎么办杨将军说四个城门都围的有人,粗略估计有二十万,而且队伍整齐,肃穆沉稳,一看就是精兵。我们城里才只有八万人,一个城门用两万人去守,能守几日啊”

    陈正献站起了身,“他们开始攻了吗”

    金太子端起桌子上的冷茶,一口饮了才说话:“还没有,说的是给半个时辰的考虑,开城门投降的话,留命不杀。”

    陈正献冷静了一些,缓声说:“殿下准备怎么办”



第338章:危机。
    于允文从宫里出来的时候,明亮的圆月安然地斜挂在西天边,周围没有一丝云,天空是灰蒙蒙的蓝。

    今日是十五呢,不对,是十六,天快要亮了。

    他走到家门口,又折身往回走。

    估计天亮一开宫门,宫里的旨意就会送到他家里。有什么事,只能这个时候办了。

    这一去,不知道能不能回得来,也不知道多年以后,谁会记得他。

    在这个时候,于允文想到的,不是需要他照顾的于家人,也不是他久别重逢的妹妹,而是在他落魄的时候,给了他帮助的李秋萍。

    茶楼的门关着,里面漆黑一片。

    于允文在门口站到月亮落了,天暗下来,才决定敲门。

    天亮之前的一段时间,往往是最黑暗的时候,预示着天马上就要亮了,也许这个时候传旨的内侍,已经赶在去他家的路上。

    于允文敲过门就后悔了,转身想走,这时从屋内传来了一声粗壮的声音:“谁呀”
1...1671681691701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