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咱不是有河滩地吗,能长荫柳就能长簸箕柳。再说咱们的生产堤不是闲着吗,也能栽簸箕柳啊。”悠悠帮着出主意。

    “这还真行,我明天去公社,让他们帮着给联系一下。秀芹啊,悠悠这孩子净说大人话,怪不得不开个,就是心眼子多坠的。”

    舅姥爷的话气得悠悠蹦着喊:“舅姥爷您咋看得啊,人家都说我今年长得快。”

    舅姥姥抱起她,哄着:“可不是长高了,看舅姥姥都抱不起来了。”

    二舅妈端着洗好的桃走了过来,舅姥爷吃了一口:“还是那个味,好多年前吃过一次,那是在部队,路过肥城碰巧赶上桃熟季节。”

    舅姥姥挨个给孩子们分,自己也尝了一口:“这桃光听你哥说过没见过,托妹妹的福今天吃上啦,就是比咱这里的桃好吃。这味真好,比桃罐头都好吃。朝霞,去喊你大哥和嫂子。”

    舅姥爷还是部队的作风,第二天就去了公社,向领导汇报,利用河滩荒地种植簸箕柳,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

    安排援朝舅舅负责这项工作,争取今冬将条编副业开展起来。

    晚上,悠悠和姥姥躺在炕上,“姥姥,咱明天去那啊”是啊,对外说是去县城卖知了猴,其实根本不用去。再说,到县城真的没事干,也不能天天去废品收购站淘宝啊。

    “悠悠,要不咱明天去平城吧,反正咱娘俩没事。”姥姥和悠悠商量。

    “好,您说去哪就去哪,姥姥咱咋去啊”

    “咱先坐车去县城,汽车站有去平城的客车,俩小时一趟。”原来姥姥在车站注意过发车路线。

    “姥姥,车站有去省城的车吗,咱去趟省城呗。”悠悠提议,主要是自己想去省城。

    “省城去不了,太远了,县城离省城六百多里,去省城得坐一天的车,当天回不来。”姥姥告诉她。

    那就没办法了,只好去平城了。不过姥姥告诉悠悠,平城县比洪城县大多了,有25个公社,二百万人口。

    平城还是历史名城,历朝历代都比较出名,比临水名气都大,现在城里还有许多名声古迹。

    早上不到六点,就有




第100章 唐塔
    ?饭后,姥姥带着悠悠,沿着最东边的南北街向北走,去看平城有名的唐塔。据说,这是唐朝佛教鼎盛时期的建筑,一千多年来,盛享烟火,直至n时期。

    唐塔在县城的东北角,坐落于大约百亩的天然湖畔,东面是一片荒芜的寺庙。

    寺庙的大门紧闭,但院墙多处倒塌,里面长满了荒草。庙宇虽然不是墙倒屋塌,但也损坏严重,房顶上都长着草。透过破烂的门窗,里面的各种塑像被推到在地,到处一片狼藉。

    唐塔还算完整,共七层,高约6米,周长44米,棱四门楼阁式砖檐,东西南北四面各设乾坤门,其余四面为砖雕假窗。

    塔心室和佛龛顶部,由层层砖斗拱环砌成拱顶,斗拱制作精良,层层内收,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大有鬼斧神工之妙。连塔内迥廊顶部,也由砖斗拱精砌而成。

    唐塔虽历经风雨,剥蚀亦甚,然其巍峨古朴,仍不失为一方胜景。塔四周碧水环绕,云燕绕塔飞鸣,绿树燕影与巍巍古塔,在碧水中交相辉映,宛如一幅古朴的风景画,甚为壮观。

    唐塔的西面,一大片的古建筑,是原先的官衙和名人志士的府第,现在大多数都残破不堪,极少数还算完整。

    湖水,唐塔,庙宇,官衙,府邸,占据了平城的整个东北角,大约有上千亩。

    昨天悠悠通过上查询得知,这片古迹后世成了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姥姥和悠悠在这片古迹中游览观看,官衙是关闭状态,大门紧闭,大门口的石狮子被推翻在地。

    这里的街道上行人很少,虽然围墙到处有缺口,也没见有人进出。府邸区情况好些,大部分有人居住,不过比起家属院和居民区来,还是相当清冷的。

    官衙的后面,有条东西的街道,虽然宽敞,但两边都是高高的围墙,不走到跟前就看不见。

    里面有二三十个行人,三两个聚在一起,小声的交谈着。见识过黑市的悠悠和姥姥,一眼就看出这是一个地下市场。

    娘俩收了自行车,走着进去,慢慢的逛游,倾听着人们的交谈内容。不到一华里的街道,两旁的围墙遍布缺口,北边还有几个胡同,隐秘又易于疏散,的确是黑市的好地点。

    姥姥领着悠悠走过去又折回来,有个上年纪的妇女过来搭讪:“大妹子,你来这里想干嘛”

    “听别人说起有这么个地方,我过来看看。”姥姥无所谓的答道。

    “你看不出什么来,得多打听打听。”她指点姥姥。

    “我也不认识人,麻烦大姐您给我说说吧。”姥姥接着她的话说。

    “那你算找对人了。我就住在这一片,没事常在这转悠,对这里还算比较清楚。看你面生,又领着个孩子,看着就是正道人,过来给你提个醒,别让人忽悠了。”她关心地告诫姥姥。

    “这里还能有骗人的。”姥姥问她。

    “咋没有,这里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票都有假的,你要是想买的话最好买实物,买票可说不准。”悠悠听了,看来造假什么年代都是存在的。

    “谢谢您的提醒,大姐。我就是来看看,没准备买什么。”

    “我看你的穿着打扮,家里过的应该不差,以为你是来买东西的。”她有点失望。

    “大姐,您手里有东西。”姥姥询问。

    “经常在这转,手里存了点东西,即使没有我和他们都熟,可以相互倒换。你要什么可以和我说,我给你操兑,保证你不吃亏。俺家就在附近,有家有户的跑不了。”一般



第101章 老人杨翠香
    ?“俺叫杨翠香,从小就是个苦命人,也不知父母是谁,家住哪里。俺是公婆买来的丫鬟,别看俺头发都白了,其实俺才五十出头。

    你也该看出来了,俺公婆家以前可是出名的大户,可惜赶上了这么个世道。要不是这样,我也进不了这个门。

    两位老人一辈子积德行善,生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可惜命都不好。

    俺那男人,有文化也有能耐,就是和二老上不来,从小在外上学,轻易没回过家。”

    1940年抗战期间,离家六七年的儿子突然回来,是跟着路军回来的。他先加入后投诚路军,还受到了重用,是个sn。

    二老看到儿子有了出息,非常高兴,对儿子是言听计从,主动捐钱捐物支持抗战。就有一样,盼着儿子结婚生子。

    可惜,儿子一心革命,无意结婚,不过也没反对父母给他操持。

    俩老人忙活了小半年,也没给儿子找到合适的。毕竟儿子二十五了,这在当时算是超龄了,想找个门当户对的难。

    突然,部队要撤退,老人急了,打算先给儿子纳房小妾,就想起了给女儿当丫鬟的她。聪明能干,忠诚老实,又没家人拖累。

    给儿子一说,儿子坚决不同意纳妾,不过同意结婚,也不嫌她是个丫鬟。

    二老别不过儿子,只好同意,当晚就给他们办了个仓促的婚礼。第二天丈夫就跟着部队走了,那年她17岁。

    结婚后丈夫就走了,而且一走就是10年,她在家持家伺候老人。哪知道一心盼回来的丈夫,带来的是离婚的消息。

    原来,丈夫随部队一路南下,打到了云南。解放后被安排在当地n任职,和一名女工作人员产生了革命爱情,回来离婚并接二老去云南。

    两位老人惦念自己的女儿,没有答应。也没有阻止二人离婚,只有一个要求,儿子不要媳妇,二老认这个儿媳。只要她愿意,离婚不离家。

    其实,主要是想给她个城镇户口。丈夫的职务,可以把一家人都转为城镇户口。

    虽然户口转了,但她年龄大了,又没文化,还有两位老人。解放后,家里的佣人都放走了,老人享受惯了,什么也不会做。小姑三寸金莲,加上婆家这个特殊情况,有点轻微的自闭症,她就没出去工作,待在家里伺候老人。

    外人都劝她,别人离婚不离家是为了孩子,你又没个一儿半女的,给他守什么。

    可她在这家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已经和家人处出了感情。老人也通情达理,说她什么时候遇上合适的,什么时候离开,老人当闺女出嫁她。

    她在这个家里又待了十多年,也没遇上个合适的人家,就和老人、小姑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

    提起她的小姑,杨奶奶更是唏嘘。其实小姑比她还大三岁,她小姑十五订婚,找的倒是门当户对的人家。男方订婚后就出去了,一直未回,连个音信也没有。在哪兵荒马乱的岁月,她哥哥也托人打探过,不过没得个准信。

    一直拖到解放,也没见人回来,人们猜测不是去了n就是战亡了,她婆家也捎信让她另嫁。但她不知咋想的,就是拧不过这个弯来,死也要给男方守着。就这样,一家四人过了这些年。

    n开始,她离婚的丈夫被枕边人出卖,揭发他参加过nn,家里也是大地主。幸亏这些丈夫的档案里都有记载,还算说得清楚。

    不过气恨交加,再加上战争中落下的毛病,病一场,瘫痪在床,生活



第102章 小饰品生意(四更)
    ?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三点半了,姥姥和悠悠直去了汽车站。平城到水坑十里路,路上得一个多小时。

    悠悠看到路两旁的地里种的都是春棉,已经长到的一尺多高,遍地翠绿。

    开始还觉得新鲜,看的久了就觉得奇怪,“姥姥,咋这么多的棉花啊,他们不种粮食吃啥。”

    “这里都是盐碱地,种别的庄稼收成少,只好种棉花。碱地种棉花,拿着苗了可不少收。”

    水坑到韩屯走村东的路,回到村里,先给舅姥爷家送去一只烧鸡。

    舅姥姥看到姥姥自行车后面的空桶,还是嘱咐姥姥小心点收,别砸手里了。

    村里人看见姥姥回来,都问还收不。姥姥告诉他们接着收,几个人就跟着姥姥去家里买手电筒。

    一个手电筒不到06元,用手电筒照着,一个晚上能多摸百十个知了猴,大家的账算的特清楚。再说,手电筒可以用好多年。

    多了手电筒,当天的晚上就见成效,姥姥收了二百多斤知了猴。

    这次姥姥和悠悠,直接去了水坑公社搭客车,到了平城还没九点。姥姥雇了个拉货的,直接去了杨奶奶家。

    杨奶奶看见她们进了胡同,就迎了出来,打开大门,直接把车拉进了院子。

    货物卸进屋里,杨奶奶就把1200元钱给了姥姥。看老人拿钱的爽利劲,她的生意绝对小不了。

    娘俩告辞出来,姥姥用自行车带着悠悠,接着满县城的溜达,熟悉情况。平城的西北是居民区,县城的老居民大多数居住在这里。

    院落比起来职工的家属院算是宽敞的,哪家的院子都得有半亩多,房子虽然老旧,大多数是青砖小瓦的建筑,房檐造型别致,各具特色。

    县城西南角是n各机关,一个个的院落排列整齐,宽敞的双开大铁门用生铁焊接而成。

    这让悠悠想起,后世许多老人的童年回忆爬大门,原来还不好理解,现在看到实物,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现在的机关有个共同的地方,前面是办公场所,后面就是家属区。办公场所和家属区之间,有隔开的,也有通着的,都非常安静。所有的机关都是平房,就连县委和n也不例外。

    县高中和县医院也在这里,一前一后,占据的面积都很大。特别是高中的操场,占了整个校园的一半还多。不像后世喊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却挤得学校连个操场都没有。

    县城的东南角是各种工厂,棉纺厂、毛纺厂、织布厂、针织厂、被服厂、第一棉厂、酒厂、味精厂、搪瓷厂、麻袋厂、农机厂、草编厂。

    大大小小的厂子都是独立的,每个厂子的旁边都有家属院,和工厂都是一墙之隔。

    大的厂子占据一条街道,小的也比机关大的多。整个工厂区,面积比其它三个区合起来都大。

    悠悠数了下,这里有三条东西街,五条南北街。各种门市都有,还不是一个。也多,相当热闹。

    厂区的中间有个工人之家,高大的房子前面是一片宽敞的空地,四周栽着各种树木,里面有弯曲的过道和座椅。好像是广场和公园的结合体,不过没有围墙。整个面积得在百亩以上,看来是工人休闲娱乐的地方。

    在一片高大的树木下,聚集着几十个人。悠悠拉着姥姥走过去,看到好多人都提这个包,里面装着各种小东西,正在相互交易,和后世的地摊相比,就是提着和摆着的区别。

    悠悠发现,这里有卖自家衣服的。女式的短袖买到了四块,n的连衣裙块,儿童的也买到了五块。一群妇女围着挑花色,没见有还价的,看起来平城的消费不比临水低。

    &n



第103章 家具当劈柴(五更)
    ?姥姥领着悠悠进了工厂区的“平城县第二饭店”,虽然叫第二饭店,比第一饭店还好。面积比那大,菜品比那多,吃饭的人也多,不过价格是一样的。

    姥姥买了两个酱猪蹄,一份香菇油菜,一份榨菜肉丝汤,一斤馒头。悠悠终于啃上了念念不忘的猪蹄,吃得满脸是油。看到姥姥一脸嫌弃的望着她,赶紧尿遁,进空间清洗干净了才出来。

    娘俩在附近的门市转了一会,看时间差不多了,姥姥让悠悠把衣服拿了出来,放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向约好的地点走去。

    悠悠笑话姥姥:“您老人家可真是,大小钱都能看到眼里,这点钱也挣。有这时间,咱娘俩大逛会多好。”

    “傻孩子,姥姥那为赚这几个钱,是想了解一下行情,看咱的衣服到底啥样。还真没想到,竟然这么受欢迎。”

    那位妇女果然在等着,一见娘俩就热情的招呼:“嫂子,来了。”两眼却望着车座上的袋子。

    姥姥解开袋子,让她看衣服的质量,她上下的翻看着,摸着,还从中间随意的抽出一件,打开看过后,满意的笑了,随即递过了钱。

    “嫂子,你点点,这是315元钱。”

    姥姥接过来点了一遍,“正好。”接着把衣服拿出来,让她装进自己的包里。

    “大妹子,俺先走了。”姥姥说完,推起自行车就走。

    那妇女拉住车子的后座,急切地说:“嫂子,您家还有吗”

1...2425262728...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