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韩屯村联中,今年的中考除了悠悠和志高,其他都考上了洪城一中。一个村级的初中,全部考上了县一中,是全县联中最好的成绩。

    村里的孩子报考县一中,主要是考虑到交通方便。韩屯村离县城四十华里,骑自行车一个小时就到了,来回都方便。村里虽然每天都有去临水送货的汽车,可火车站在城外,临水一中在城中心。

    另一个原因就是韩屯村今年,考上了九个大学生,而且成绩都比较好,是历年高考最好的一年,他们都是在县一中上的高中。

    听红英舅妈说,进入8月份,这些孩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到来,每家都放一千头的鞭炮,庆祝孩子考上大学。

    这些孩子高考成绩好,报考的学校也好,都是全国的知名大学,不过没有一个在京都的。毕竟他们的分数,还不够上京大和华清。

    志高之所以报考临水一中,主要是不想住校。县一中的住宿条件和临水一中一样,学生也是睡大通铺,生虱子避免不了。

    韩屯村的其他孩子,都是这样熬过来的,每次回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先洗澡,再把衣服烫一遍。

    韩屯村这么优越的条件,孩子们能在一中受得下这份罪,确实不容易。

    男孩子生虱子,女孩子个人卫生搞的好,倒是没听说有生虱子的。

    从七七年恢复高考到现在,各县的一中住宿都比较紧张,主要是一中在全县范围内招生,住宿的学生越来越多。

    七七年以前,各县的一中只招收县城的学生,作为县城唯一的高中,为了学生走读方便,学校大都建在县城的中心位置。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限制了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周围都有建筑,根本没法往外扩展。

    尽管当年建校的时候,学校的面积还是比较宽敞的,不过当初建校,是按照一个年纪是两个班的规模。现在一个年级六个班,招生规模扩大了三倍。

    自八三年开始,中学的学制延长,初高中都成为三年制。别说住宿了,就连上课的教室都紧张。

    学生多了,需要的老师也多。教师和学生一样,也得安排住宿。县一中教师宿舍紧张,别说一人一个单间了,新进的老师别管结没结婚,都是四个人一个宿舍,俩人共用一张办公桌,不是买不起桌子,是宿舍里没地方摆,好歹一人一张床。

    以前招收县城内的学生,根本不用考虑学生的住宿问题,学校也只有教职工食堂。现在大部分学生住校,学生食堂压力也比较大。

    县一中是连年扩建,就连操场都盖满了房子,学生早操跑步,只能去校外的马路上。

    其实,还是资金跟不上,别说建新校了,就是老校区,建的也是平房,要是建楼房的话,两座学生宿舍楼就能解决问题。

    现在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学校的建设肯定在计划以内,楼房的造价每个平方还不到一百元。两栋宿舍楼,都用不到一百万。

    可是县财政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只能建设平房,所以各县一中的尽管把空地给建满了,用房还是相当的紧张。

    韩屯村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松了一口气,终于能和虱子拜拜了。他们调侃今年考上县一中的孩子:“祝贺你们迈入养虱子专业户的行列!”

    韩屯村和悠悠大小差不多的孩子,大部分都没受过罪,小时候过的苦日子印象都模糊了,从记事起家里的生活就比较好了。

    志远住校生虱子,把自家的孩子都吓住了。韩屯村其他的孩子,听说生虱子,心里都吓怵了,就连他们的家长,心里也不得劲。

    韩道伟家的人多,今年考上高中的孩子也多,他母亲一直给悠悠姥姥帮忙,负责收购粗布和高中的孩子,就开始发愁,吃喝无所谓,现在学校里吃的是白面干粮,菜差些可也是绿色食品,回家过星期,多吃些肉就补过来了。






第855章 长个
    


    别说农村人了,就是城镇里的人们,也没奢侈到天天吃肉的地步,当然了,韩屯村情况特殊些。自己村里就有肉食厂,食堂里每天都有个荤菜。

    这是村里有食堂,人们每天都能吃上肉,要是一家一户的自己做饭吃,肯定没时间天天吃肉。

    石庙村家家都是万元户,特别是新石庄,十万元户也不在少数,可大伙忙的,十天半月的也顾不上吃次肉。

    可能和生活好有关,韩屯村的孩子,不仅长的壮实,个头也都高,就连韩道伟家的小孩子,比起年龄差不多的,个头也不算矮了,好歹有超过一米七的了。

    以前他们家的男人,超过一米六五的都难找,和冬梅订婚的志明,算是他们家比较高了,个头也不到一米七,还没冬梅的个子高。

    韩道伟的母亲,不仅发愁孩子们住校生虱子,还发愁孩子们吃的差了,耽搁长个子。

    她老人家这段时间经常叹息:“都说二十三窜一窜,这就是安慰人的说法。紧长十八才是真的,反正俺家的孩子,不论男女,过去十八岁就没一个长个子的。

    上高中这段时间,正是孩子长个子的关键时候,这要是耽搁了,以后再想长个,比登天还难。”

    “老骡子”劝她:“侄媳妇,即便是以后不长个了,你家的孩子现在也不矮了,在你们家得算高个了。比起一般人来,也不算矮。”

    韩道伟的娘不这么认为,她说:“我们家老辈子都长得矮,以前可没少受欺负,现在条件好了,孩子们能长高了,就因为上高中耽搁长个,可真亏的慌。

    唉,咱家里的钱再多,到了城里也白搭。为了这些孩子,村里的干部专门去了趟一中,学校就那条件,老师都没地方住,孩子只能打通铺。

    秀芹,你主意多,给嫂子想个办法,咋着才能让孩子少受些罪,关键是吃好了。”

    村干部去县一中,主要是今年村里的孩子高考成绩好,村里专门去县一中表示感谢,顺带着询问了一下,在校学生的食宿情况。

    对于村里上一中的孩子的吃住问题,悠悠姥姥还真有办法。自家的院子一直闲着,三进的大院子,村里的孩子都去住,每人一间房,也住不了的房子。

    再说了,自己家的房子,离一中也比较近,都在县城的东西大街上。虽说是县城的主要街道上,可悠悠家的院子,左边是县武装部,后面是县中队和监狱,安静又安全。

    姥姥对她说:“嫂子,我还真有办法,您也知道,我在县城有套大院子,前两年我新才兄弟用着,去年新建了发制品厂,这院子就闲下来了。

    咱村在一中上学的孩子都去住,就是一人一间房也有剩余的。厨房里做饭的家什都有,咱们村干脆派个做饭的,专门给孩子们做饭吃,这吃住的问题不就都解决了。

    反正咱们村里,从幼儿园一直到初中,孩子的吃饭都是村里出钱,也不差这些高中的孩子。”

    “老骡子”一听,高兴的说:“秀芹你这主意好,村里考上高中的,大人和孩子都发愁。有了你那院子,啥问题就都解决了。

    我是没去过,听道存回来说,你在洪城的院子,可真是好,冬暖夏凉,院子里和花园似的,一年四季住着都舒服。”

    “老骡子”他们那一大家人,坐监狱的都是成年人,孩子可是不少,考上高中的也不少。还有韩志杰和夯他们家,也都有上一中的孩子。

    反而是悠悠他们家,没一个在县一中上学的孩子。悠悠姥姥能主动提出来,把自己的院子让村里的孩子住,大伙肯定都没意见。

    至于做饭,大伙是谁也没想到,韩志杰的父母,主动提出去县城,给孩子们做饭吃。

    其实这也好理解,韩志杰兄妹五人,家里最大的孩子,今年才考上大学,可在县一中上学的孩子,就有五个人,而且都是老人的亲孙子。

    韩志杰的父母,都不到六十岁,俩人给村里的二十多个孩子做饭吃,肯定是没问题。

    大伙听说在县一中上高中的孩子,以后的吃住统一由村里负责,那些高二和高三的孩子,可是高兴坏了。以后不仅没有了生虱子的烦恼,每天能吃上肉也是件高兴事。

    上高中有早读和晚自习,而且是俩星期才过一个礼拜天,孩子们连着半个月吃不上肉,也都馋的不行。

    另外十七八的孩子,饭量是最大的时候,吃铁疙瘩都能消化得动,学校里的伙房,每天都是素菜,而且油水不足,和用白水煮差不多。每天的晚自习到夜里十点才结束,孩子们饿的睡不着。

    平时都是晚饭多买两个馒头,下了晚自习回宿舍后,啃个凉馍,喝口热水。韩屯村的条件好,方便面和火腿肠吃着是方便,可二十多个人一个宿舍,带一箱方便面,都不够一天吃的。

    现在的孩子们,没有吃独食的习惯,从家里带些零食,一个宿舍里的人共享。十七八的孩子饭量大,一人两包方便面,还吃不过瘾。

    方便面从面世之日起,就深受人们的欢迎,一直到后世,人人清楚是垃圾食品,依然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品之一。

    现在的孩子油水明显不足,有方便面吃肯定是一次吃个过瘾。所以,半个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家的时候,同宿舍的人都嘱咐韩屯的同学,回来是别忘了带方便面。当然了,要是能带些火腿肠,那是最好了。

    火腿肠的价格高,一根一块钱,一袋就是十块钱,不是这些学生能消费起的。

    就是方便面,一箱五十袋,也是二十五元钱,平时买个一包两包的可以,很少有买成箱的。也就韩屯村的孩子,往学校里成箱的带。

    要知道现在的国家共工作人员,一个月能攒二十多元钱,就算是不错的了。别说两箱了,就是每个月给孩子买一箱方便面,绝大多数的家庭,也承担不起。





第856章 住校
    


    也就韩屯村的孩子,能享受上这待遇,韩屯村的人,给孩子花钱可是都舍得。

    工资是一方面,家里的孩子,一年养二十头猪,收入就是五六千,每个月伍佰元的收入,多少方便面,都能吃的起。要不是住宿舍同学多,各家肯定得成箱的带火腿肠。

    其他的孩子,回家捎回来的,大部分都是炒好的咸菜和咸鸡蛋。也有带油饼或糖包子的,晚上饿了加个餐,比在伙房买干馒头,吃着好一些。

    以后自己村里的孩子,在一块吃住就方便了,生活水平不仅高,晚上放学后,还能单独做夜宵,不用啃干馒头了。

    考上大学的,听说以后村里在县一中上高中的孩子,以后统一吃住,全都哀嚎一片,一个劲的抱怨:“我们上高中的时候,村里咋没想起来统一的吃住,这三年的罪,受的可是真亏。”

    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因为他们今年考的好,村里去县一中慰问,了解学校的现状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韩屯村给县一中捐款五百万,在城区建设一个新一中。

    依照现在的物价,国家计划内的楼房价格每个平方不到一百元,新校建设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餐厅和教职工学生宿舍楼,也超不过四万个平方的建筑面积,剩下的一百多万,教学设备全部换成新的,也足够了。

    县里对此是大力支持,新一中的建设项目,报上去立马就批,并且无偿提供了五百亩的建设用地,不过建成使用,最少得一年的时间。

    五百万现在是笔巨资,可五百亩土地,以后才是真正的财富。别说是大城市了,就是在县城,进入新世纪,土地的价格,也达到了上百万。

    现在新一中的校址,虽然在县城的郊区,以后随着发展,就成了城市的中心。

    新一中上百亩的大操场,让多少建筑商眼热无比。可当初建校的时候,两座教师家属楼,建在操场的后面,后来又加盖了两座家属楼。一中的操场再大,却在学校的中心,因此而保存了下来。

    即便是这样,也有开发商打过操场的主意,他们许诺学校的老师,高价置换他们的楼房,年轻的教师有过迟疑,可被老教师给训的跟孙子似的。

    这些老教师,当年可是四个人挤在一间宿舍内,连张办公桌都摆不下。还是韩屯捐资,给他们盖了家属楼。

    每套房子的面积虽然不大,也就七十多个平方,两室一厅的格局。而且都有电梯,水电暖三通,也算是精装房,可以拎包入住。

    在当时,这就是全县最好的房子。一直到新世纪,除了面积小些,住着也挺舒服。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就变成了一对夫妻一个孩,一家三口住两居室的房子,也算是正合适。

    送走了志高,悠悠妈她们就准备回京都了,虽然没到开学时间,可震宇公司的小张和小李,也不能一直在韩屯住着。

    朝霞舅妈带着三个儿子,跟着一块先去京都,然后再坐火车回部队。爱军舅舅放暑假就去集训,不过临开学前,也有几天的休息时间,一家人正好在京都聚上几天。

    爱军舅舅进修的军事学校,虽然也有寒暑假,可每年的暑假,都得参加集训,只有寒假才能休息。

    悠悠本打算留在韩屯自学,只是回京大附中参加每学期的期终考试,混个毕业证能报考大学就可以了。

    哪知道自己讲的口干舌燥,撒泼打滚,浑身的解数都用尽,也没避免跟着去京都读书的命运。

    姥姥这次没跟着去京都,迪迪已经开学了,这孩子坚决不跟着一块去京都,他就一句话:“我也和姐姐一样,上高中再去京都。”

    回到京都后,一行人先去看望了刘冉舅妈和俩孩子。一个多月不见,俩个小家伙,比原来更好看了,已经能笑出声来。稍微一逗,就咯咯的笑个不停。

    他们俩生下来就喜欢笑,可那是只是有个笑模样,可不会出声,现在才刚两个月,就能笑出声了。

    一般孩子到了四个多月,才能笑出声来,这俩孩子发育的是真好。俩孩子的胳膊腿,胖的像莲藕,一节节的特别分明。

    外出一个多月,悠悠看到适合婴儿的东西,都给买了回来,加上悠悠妈买的,装了两大包。悠悠拿着各种玩具,把俩孩子逗得笑个不停。

    舅姥娘每天围着孩子转,开心的不行,现在她老人家的世界里,就剩下这俩宝贝疙瘩了。

    都说老儿子大孙子,恐怕大孙子志远在这俩小孙子的跟前,也得往后排。

    刘冉舅妈的饭量现在是真大,每天吃五顿饭,中间再加上汤汤水水的,吃这么多也没胖起来,反而有些瘦了。

    悠悠妈看见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冉冉,一个月没见,你咋瘦了,是不是月子没坐好?”

    刘冉委屈的都快哭了:“婉莹姐,你是不知道,我现在天天都跟饿死鬼似的,不知道吃多少顿饭,可就是不见胖。”

    舅姥娘给她俩解释:“冉冉一个人吃,三个人拉,喂奶的妇女,吃多少都不会胖。”
1...251252253254255...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