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看到退伍兵整洁的房间,再看看自己的房间,这些人也觉得不好意思,开始注意个人卫生,好习惯慢慢的就养成了。
这些退伍兵,来到后就被分配各个工作岗位,边干边学。有第一批的战友做指导,他们适应的比较快。技术学校给他们开设了专门xué xi bān,从头学习技术知识。
退伍兵的学习劲头可真足,每天的晚上都去教室里自习到夜里十点,直到下午班的工人下班回来。
别的村庄现在是冬闲,韩屯村今年的冬季,可是忙的不可开交。村前的塘子坑,每天都有上百人挖藕。抽水机轰鸣,在各个塘子坑之间,倒腾着抽水。总裁大叔好讨厌
村前的护村林里,买生猪、小麦和胡萝卜的地排车,每天都排着队。韩屯村收购外村的胡萝卜,就存放在村前临时搭建的大棚里。
韩屯村又进了一条新的面粉生产线,小麦的储量得增加一倍,韩屯村现在是大量的收购小麦。
加上这条新进的生产线,韩屯两班制生产,每天生产面粉六百五十吨,全部是八零面粉,这就是说每天得消耗小麦八百二十吨。
临水地区现在的小麦产量是每亩五百斤左右,滩区的小麦产量高些,亩产能达到六百斤以上。
韩屯村每天能消耗三千亩地的小麦,一年大约是一百万亩的小麦,和洪城县的小麦面积差不多。
韩屯村位于洪城和平城县之间,距离韩屯村五十里路的村庄,生产的小麦,足够韩屯村加工的。
实际情况却是,听说韩屯又上了一个大型的面粉机,远在百里以外的村庄,也到韩屯来买小麦。现在农村的拖拉机多了,他们雇拖拉机过来买麦子。
雇佣拖拉机,一天二十元钱,能拉一万斤的小麦。韩屯村收的小麦是三毛钱一斤,可乡镇粮所的收购价,基本上是二毛八,一斤麦子差二分钱,一万斤的差价就是二百元。
和韩屯村距离五十里地的路程,用毛驴车一天能打个来回,超过这个距离,一天的时间就有些紧张了,起早摸黑也能行。百里开外的,只能开拖拉机了。
幸亏年初在村前新建了大型的仓库,村里加大小麦的收购量,才能有足够的粮仓存放。
工厂内部,方便面厂和面条厂,除了正常的生产外,还得安装新的生产线。面条厂的五条生产线,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安装好了。在山本的要求下,还是以生产胡萝卜的蔬菜面为主,新生产的蔬菜面山本全部包销。
山本他们的口味,真的挺个别,放着脆甜的红富山苹果不吃,却把生胡萝卜当水果,每天都要啃上几根。夜宵不喝香喷喷的方便面,煮胡萝卜的蔬菜面吃。天龙决之诺亚纪传说
新的面粉生产线安装最慢,岛国跟过来的安装团队,大部分都在面粉生产线这里。这条生产线不投产,新进的五条方便面生产线,就没办法投产,面粉供应不上。
工厂里加班加点的安装新机器,这些都是在车间里,忙的再狠外面也看不见。韩屯村最忙碌的地方,就是建筑工地了。
十二栋楼房一起开工,比八三年村庄新建,来的建筑队都多,一个建筑队一栋楼房,十二个建筑队相互之间,也是有竞争的。
各建筑队之间,明着开展劳动竞赛,暗地里互相监督,比负责建筑质量的监理,知道的都清楚。
每个建筑队,正式工人加上临时工,人数都在五十人以上。六百多人的建筑工地,劳动号子此起彼伏,非常的振奋人心。
地区的工作组,对建筑队的要求是,赶在严寒上大冻之前,把楼房的主体工程完成,剩下的内装修,韩屯村里有暖气,不耽误室内干活。
为了赶工期,各建筑队都招收了大量的临时工,现在是农闲季节,招收临时工非常容易,人手足了干活也快。从九月中旬开始到十月底,五十多天的时间,楼房的主体就建好了。
主体完成后,先铺设暖气管道,楼外是数九寒天,楼房内温暖如春,干内装修完全没问题。
农历的十一月底,十二栋新楼房全部建成。连壁橱都安装好了,厨房卫生间设施齐全,配备上床铺桌椅沙发,准备好锅碗瓢盆,就能入住。
老首长对楼房的建设非常关心,经常视察建筑工地,他老人家说了:“我得替这些退伍兵把好质量关。”
楼房建好后,老首长还是感到震惊,就是在京都,两室一厅的楼房,也没韩屯村的质量高,起码七层的楼房,很少有安装电梯的。室内配备壁橱的,更是少见。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875章 大棚菜
楼房的设计特别合理,阳台宽敞还是全封闭的,所有的房间通风透光好,两个卧室都朝阳。
别说这些退伍兵了,就是别的村庄的工人,看到韩屯村给退伍兵盖了这么好的楼房,都眼气的不行。农村的宅基地再多,院落再大,人们还是觉得楼房好。
gong chǎn主义的标志性口号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洋梨子洋耙。”
对于农村人来说,最没用处的就是电话了,农村的婚嫁大部分都在附近的村庄,有事跑一趟半个小时就到,根本用不着电话。
临水军分区的领导,得知韩屯村给退伍兵盖的楼房完工,专门过来参观。看完这些楼房后,就把楼房的图纸要走了一份,他们年后准备建家属楼,感觉自己的设计还没有韩屯村的好。
这设计可是悠悠从后世挑选的最佳方案,姥姥以震宇公司的名义,提供给韩屯村的。看来,不论是什么时候,人们的评判能力,都是相同的。
韩屯村多了这十二栋七层高的楼房,在周围的村庄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人都说韩屯村这次是真的进入了gong chǎn主义社会。
进入农历的腊月,韩屯村的所有事情,总算是步入正轨。楼房建成后,十二个建筑队撤了回去。新进的生产线全部完成了安装,山本和他的团队,也打道回国了。
这次的韩屯之行,山本特别的满意,他在韩屯村,签订了一系列的订单。还没回国,就从电话中得知,这些纯手工的商品,在岛国销售的都非常好。
山本小鬼子特别的可爱,他临行前又签了一批订单,而且数量特别的大。并且和老首长约好了,回国就收集一些老兵的笔记邮寄过来,给老首长的回忆录,增加一些素材。
楼房建成了,村里给退伍兵订制的家具,集中时间往回运,这些家具都是京都市家具厂的产品。
村里统一配备的家具有:每人一张大床,一张写字台,一套沙发一个茶几。其他的家具,就得根据个人的需要,自己添置了。
韩屯村就有自己的运输队,这次去京都拉家具,去的全部是退伍兵,他们自己的家具,还是自己亲自去比较合适。
家具拉回来,放到新楼房内,退伍兵就开始搬家了,第一批的退伍兵也全部搬了过去。
现在建楼房,所有的建材都是合格的环保产品,绝对不会有后世的甲醛超标问题,建好就能入住。
第一批的退伍兵家里的东西比较多,特别是带家属的,他们家大部分都有织布机。不过在三百名退伍兵的帮助下,搬家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他们都没请假,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就把家搬完了。
原来的一百二十套一室一厅的楼房,被布置成村里的招待所,村里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每人一套先搬了进去。
这些人原来住在别墅里,虽然也是每人一个房间,可同在一个屋檐下,毕竟不如每人一套房子方便。
搬家之前,村里征求了他们的意见,两室一厅的楼房,还剩下八十多套,随便他们选。这些专家认为,自己就一个人,住两室一厅的房子浪费了,还是在一室一厅的房子合适。
不过他们也说了,以后要是自己也带家属,就住两室一厅的房子。
村里所有的生产线全面开工,八十辆大货车出出进进,起早摸黑往外运货,村里属运输队最紧张。十一条方便面生产线,十条面条生产线,全部开工生产,运输量太大了。
要不是招收了两批退伍兵,光是驾驶员都没地方招去。这些部队退伍的驾驶员,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上,技术精湛,不仅驾驶技术好,都有一手修车的绝活。
要不是部队大裁军,他们根本不可能这么早就退伍,按照以前的惯例,部队的这些驾驶员,服役满十五年后退伍,都被安排到地方上工作。
这次国家大裁军,驾驶员也只好提前退伍,安排工作更成了泡影。能来韩屯村工厂工作,还能继续开车,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比较好的结局了。
在这些退伍兵的心目中,韩屯村的工厂虽然是村办企业,可咋说都是集体企业。附近的群众认为,韩屯村的工人不是正式工,可退伍的军人认为集体企业的工人,也是正式工人。
再说了,老首长就住在韩屯村,部队认可的企业,肯定是没问题。所以说,老首长住在韩屯,无疑给这些退伍兵,吃了一颗定心丸。
退伍军人的集体荣誉感比较强,他们进厂以后,就以厂为家,处处维护集体的利益。附近村庄的工人,和他们相比,差距就看出来了。
特别是第二批的退伍军人到来后,这种差别更加的明显。退伍兵所在的岗位,始终都收拾的干干净净。所有的脏活累活,他们都抢着干,从来不计报酬,不计得失。
村里的食堂最明显,这次接受的退伍兵,特意要了二十名的炊事员,这些人加入食堂后,后厨的卫生明显好转。
以前食堂的卫生也挺好,不过东西摆放的比较乱。退伍兵上班后,后厨擦拭的干干净净,所有的东西都摆放的整整齐齐,就连餐厅里的桌椅,都被他们摆成了线。
对于韩屯食堂的饭菜,这些退伍兵特别的满意,以前在祖国的最北方守边疆,一年有五个月是冰天雪地的寒冷季节,别说青菜了,就是萝卜白菜都难得,一日三餐啃咸菜。
韩屯村的寒冬腊月,每顿都是两个菜,一荤一素,别说萝卜白菜了,反季节的青菜,也经常上桌。
韩屯村今年的温室大棚,增加到一百个,产量大增。每天挑捡出来的品相差的蔬菜,供应村里的食堂。
韩屯村的大棚菜,今年可是出了名,以前的老客户找过来,看到韩屯的温室,从去年的三十个,增加到了一百五个,大喜过望,为了能保证长期的合作,好多客户主动给村里签订了供货合同。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876章 救人
石庙村的五十个大棚,为了便于管理,基本上也集中在一起,特别是和韩屯村的蔬菜大棚,离的比较近,外来客商以为都是韩屯村的。
这些人可不仅是临水地区的,他们来自临水附近的好几个地区,远的里韩屯几百里路。蔬菜装上车后,未了不耽误凌晨的早市,通常都是连夜赶路。
车棚里的新鲜蔬菜,用棉被捂的结结实实,连夜运到几百里以外,到了地方还是水灵灵的,特别的新鲜。在寒冬腊月里,特别的收欢迎。
这两年人们的收入高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平时可能舍不得买反季节的蔬菜吃,可在重要的节日,就舍得花钱了。
特别是一些公务接待,水平越来越高,大鱼大肉不能少,可反季节的黄瓜西红柿,必不可少。豆角菜椒西葫芦,更加的受欢迎。
温室大棚投资较高,玻璃的温室大棚一亩的造价高达万元,超过的农民的承受能力。所以,尽管温室大棚的收益高,可是每年增加的量却很少,大城市的郊区,政府投资建设了一部分,中小城市就很少。洪城和平城县,至今没有温室大棚。
石庙村种温室大棚,虽说是头一年,可他们离韩屯村近,一天不知道往韩屯的大棚里跑多少趟。一步一个脚印的跟着干,竟然不比韩屯村种的差。
毕竟他们的人手足,一家人建一个大棚,由于投资大,特别的精心,一家人都守在大棚里。个别的人家,干脆搬到大棚入口的缓冲房里居住。
他们大棚里的蔬菜,随着韩屯村的销售渠道,不用出村就卖了出去,每天都有收入,这些人数着钱,高兴的合不拢嘴。
石庙村的其他人见了,都非常的后悔,打算明年也跟着种大棚菜。于是,韩屯村的温室大棚里,每天都有几十个义务帮工,他们都是石庙村明年准备种大棚的,今年先来韩屯村这里学技术。
两个村挨着,他们可是知道,韩玉峰就是这样,在农大的温室大棚里边干边学,一连干了半年,才学来的本领。
韩屯村白天人来人往,可过了夜里十点,四门落锁村里就安静了。村后的温室大棚,拉蔬菜的货车,夜间发车的只能绕道生产堤。
过了腊月初八,年味越来越浓,代销点里忙的不可开交,就是这样,姥姥除非补货,轻易不让悠悠去代销点了。临近期终考试,她老人家催促着悠悠赶紧复习功课。
腊月十二的夜里三点多,凄厉的呼救声从村后传来,打破了村子的宁静,村里大部分人家人都出来了。
悠悠家就靠着村里的南北公路,她和迪迪跟着姥姥出来的时候,看到退伍兵架着一名挺着大肚子的妇女,艰难的往医院走。
这名妇女穿着一件大棉袄,下身就穿了一条秋裤,光脚穿着一双棉鞋,冻的哆哆嗦嗦,来回的就说一句话:“救救我!救救我!”
“老骡子”过来后,一看这情况就说:“这是要生了,赶紧去医院。”
进了医院躺倒病床上,喝下一碗红糖水,这名妇女缓了过来,下床跪在几名退伍兵的面前:“解放军同志,求求你们了,小李村有十几个被拐卖的妇女,你们马上去救救她们吧,晚了她们就被转移走了。”
她的话刚说完,老首长正好进了门。看到老首长,这名妇女痛哭失声,爬着扑向老首长。
老首长一愣,看她抬起头来,惊讶的把她脸上的头发拔开,颤声问道:“孩子,你是莹莹吗?”
“爷爷,是我。”
“老首长”蹲下来问她:“孩子,你咋在这里啊?这都快一年了,一大家人找你都找疯了。”
这名妇女急切的对老首长说:“爷爷,您快带兵去李村救人,那个村里有十几个被拐卖的妇女,晚了就来不及了,她们都被关在地窖里。”
“老首长”这才反应过来:“孩子,你这是被拐卖了。”
“爷爷,我是在火车上被他们给迷晕,架到这里来的。爷爷,您赶紧去救人啊。”
说完,这名叫莹莹的姑娘,就昏了过去。
“老首长”一把搂住她,宝景手拿银针,就地施救。好在医院里有暖气,温度在二十度以上,地上也不算冷。
“老首长”转头吩咐自己的秘书:“你去组织退伍兵,紧急集合,把李村给我围起来,仔细的搜,一个人也不能放出去。”
接着对韩玉林说:“韩支书,你去打电话报警,让县里把中队派过来。”
在宝景的施救下,莹莹醒了过来,她醒过来看着“老首长”还是那句话:“爷爷,您赶紧去就她们,晚了就来不及了。我逃出来,被村里人发现了,肯定得往外送人。”
“老首长”安慰她:“孩子,你放心,爷爷保证她们一个也跑不出去。”
转头就下命令:“出发!”
退伍兵的警惕性高,他们听到呼救声,都已经起来了,“老首长”一声令下,沿着黄河岸,向小李村跑步前进。
“老首长”的司机,已经把吉普车开了过来,“老首长”弯腰上车,也没走公路,跟在部队的后面,向小李村摸了过去。
悠悠回家把自家的吉普车开了出来,拉上舅姥爷和二爷,跟在后面就出发了,迪迪在家配着姥爷,姥姥也跟着上了车。
到了车上,舅姥爷才说:“县公安局和中队全部出发,他们和平城县的公安打了招呼,估计也得全体出动。这才两年的时间,小李村咋又惹出这么大的乱子来。”
二爷也说:“咱们俩个村离的这么近,就没听到一点风声,他们瞒的可够严实的。”
悠悠疑惑的说:“年后县公安局去他们村抓赌,就没发现他们村有拐卖的媳妇。”
悠悠姥姥说:“没有外人指点,还真不好发现。他们可真丧良心,竟然把人给关到地窖里。这次小李村算是完了,这个莹莹和‘老首长’这么熟,肯定不是一般人家的孩子。”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877章 打拐
到了小李村,悠悠跟着“老首长”的吉普,把车停在村子的wài wéi,看到四百名退伍兵,把村庄给围了个严严实实,倒是没进村搜查。
这些人毕竟是退伍兵,没有执法的资格。老首长正式考虑到这一点,才没采取进一步的行动。韩玉林已经打电话报警,估计公安干警很快就能来到。
悠悠可是见识过公安干警的速度,五分钟的时间,近百人的队伍,就能整队出发。
那还是八三年秋季,韩屯村去京都买家具,回村的路上遇到劫匪,找到市公安局报警,门岗一个电话打进去,五分钟百余干警火速出警。
小李村被惊动了,好多人家都透出灯光。他们村里还没有通电,点的都是煤油灯。各家虽然有灯光,可没有一家有人出来。
小李村自八三年严打,村干部全部被判刑,村里的领导班子就散了,这两年处于无组织状态。
八二年黄河泛滥,他们村的土地,大部分都被淹没到河底,人均土地只剩下半亩,种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的,根本没能力交公粮。
八三年严打,村里的男劳力好多被判刑,剩下的人大部分都是妇幼老弱,再选村干部也难。加上他们村的人口少,滩区外就剩了这一个村庄。
小李村和别的村庄离得远不说,还隔着黄河大堤,合成一个行政村,管理也不方便。再说了,和小李村相邻的村庄,也都不愿意接受他们。
没有村干部,村里有事大家都不出头。再说了,现在夜半三更天,外面的气温又低,大家都缩在家里,不想出门惹是生非,只有村里的狗狂吠不止。
很快,村外就传来汽车的轰鸣声,洪城县和平城两个县的公安局和县中队,几乎是全员出动,十几辆解放牌大卡车,相继开进了村。
两个县公安局的领导,也跟着一块来了。他们到来后,一块拜见了老首长,了解情况后,这些人就开始了行动,韩屯村的退伍兵,还是负责村外的警戒。
小李村出了这么大的事,临水地区公安局的领导同志,很快就过来了。他们听了老首长的讲述,立即下令,严格搜查,所有的涉案人员,全部带回县局审查。
小李村总人口不到三百人,六十多户人家,洪城和平城两个县的公安干警和武警,加一块来了四百多人。挨门排户的搜查过去,事先又知道了地窖的事情,不到一个小时,就搜出来十七名被拐卖的妇女。
这些妇女还真的都被藏在地窖里,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她们也不全都在地窖里生活。有几个是听见了外面的动静,临时被藏到地窖里去的。
李村的人可真是作孽,这些被拐卖的妇女,小的竟然只有十四岁,大的也就二十出头,大部分都是城市里的姑娘。
这些姑娘看见公安干警,大哭着喊:“救命!”有两个小姑娘,精神明显的出现了问题,目光呆滞,看见人就打哆嗦,使劲的往角落里退,害怕的大喊:“别打我,别打我。”
还有两个正在“坐月子”的妇女,抱着孩子痛哭失声。
小李村的人,一个个噤如寒蝉,有的妇女拉着买来的儿媳妇,一个劲的说:“你可不能坏良心,俺家可没亏待你啊。”
被她们拉着的姑娘,吓得使劲的往后躲,赶紧大声的呼救,公安局的同志过来把她们强行的拉开了。
买莹莹的那家人,也是孤儿寡母,男人八三年严打,被qiāng毙了,家里就剩下她和一个傻儿子。
莹莹被拐来后,一直被关在地窖里,这几天该生孩子了,那老婆子看到莹莹瘦的皮包骨头,怕生产时出危险,才把她从地窖里放了出来,让她在家里多活动活动。
可傻儿子看到莹莹,也不管她是否怀孕,就知道往莹莹身上爬,她母亲怕出事,反而把儿子给关到了地窖里。
莹莹生孩子,她的姘头在家里也不方便,就回自己家了。现在那男人手里有了钱,生性风流的他巴不得外出打野食。
老婆子警惕性极高,把莹莹的腿用铁链子给锁上,吃喝拉撒都在屋子里。直到莹莹发动了,才把铁链子给打开了。
老婆子就是村里的接生婆,她也没找外人,自己给莹莹接生。谁知道连着折腾了两天一夜,莹莹也没生下来,就这她也不送莹莹去医院,怕莹莹出去向人求救。
莹莹也是恨极了,趁着老婆子累极睡熟了,举起一个坛子,把老婆子给砸晕过去,找出一条绳子把她捆起来,嘴里塞上东西。然后不顾自己的性命,一口气跑了出来,到韩屯村求救。
她从老婆子的片言只语中,得知临近的韩屯村,住着解放军,就沿着河道跑了过来。
跑出村庄韩屯村就好辨别了,附近就这一个村庄,还通上了高压电,路灯在漆黑的夜晚,特别多醒目,隔了两公里距离,依然能看的见。
公安局的人找到他们的时候,老婆子还被捆着,不过已经滚下了床,滚到了房门口。
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小李村竟然把韩志雄从丽丽的家里搜了出来,韩志杰看到了二哥,气得指着他,连声的说了几个:“你!你!你!”
韩志雄面红耳赤的说不出话,还是丽丽的婆婆有心计,她赶紧给韩志雄解围:“昨天孩子发烧,俺们娘俩六神无主,这才去找孩子他舅,折腾到半夜,韩屯村夜里进不去,这就在家里歇下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