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按照国家的规定,农民不仅麦季上交爱国粮,秋季还得交爱国棉,队里的棉花除了留棉种的外,霜前的好棉花都得上交国家,剩些短绒的霜后花才分给社员。

    悠悠听着大家的议论,心想:姐这优质的抗虫棉要是不好,能对得起后世的高科技,后世虽然有着各种的不如意,但比起现在来还是进步巨大。

    进入农历的月,早晚就有点凉了,人们开始穿厚衣服了。月初一,姥姥带着悠悠去了临水,给李保国送衣服。

    进了自己家的院子,东厢房里让李保国摆了一片家具,有上次见到的,也有新收的,这次到没看见特殊的款式。

    把衣服和袜子放好,又拿出了十斤花生油和一百个鸡蛋,姥姥用自行车带着悠悠先去了王奶奶家。

    王奶奶家没人,看院子里遍地的落叶,得有一段时间没人来了。姥姥把油和鸡蛋放下,写了个纸条,说明是送给他们的,就去找李保国了。

    李保国正好在家,看到姥姥就说:“姐,我寻思这天一凉,您就该来了,专门在家等着您,还真叫我想对了。”

    “兄弟啊,我最近有点事,就想着等货齐了再来,还是有点晚了。”

    听了姥姥的话,李保国有些为难,打了个楞,才不好意思的说:“姐,没想到您把货都带来了。说实话俺手底下没这么多的钱,我寻思您还跟以前似的分批来。那您先歇着喝口水,我去找人凑些。”

    姥姥赶紧拦着他,“兄弟啊,你出去借不是打姐的脸吗,咱姐弟俩的感情还用借别人的,你手里有多少就给我多少,我不怕你。”缚手成婚

    听了姥姥的话,李保国激动了,说话都不溜索了。“姐,今后您看兄弟的,您信兄弟我,兄弟要是对不住您,那就不是人了。”

    说完就进了里屋,拿出来一个袋子,里面装的都是成捆的钱,一捆一千。一捆捆的就往外数,数到四十的时候,里面剩的就不多了,估计不到一万了。

    姥姥制止住他,“兄弟,别再拿了,您得留点应急。”

    “好,我听姐的。那院子还是买早了,不然能有五万多。”李保国话里有些后悔了。他把四万元钱装好,递给了姥姥。

    回到悠悠家的院子,姥姥进里屋把货点给他。3000套女装,500套军装,男女袜子各3000双。李保国算了一下,趴在桌子上给姥姥打了个54000元的欠条,递给了姥姥。

    “姐,您收着,虽然没啥作用,但兄弟我安心。”

    “好,那我就拿着了,兄弟你点下货吧。”

    “不点了,姐您信我,我也相信姐。走,看兄弟给您淘腾的家具去。”李保国说着向东屋走去。

    “兄弟,你先别忙,家具我刚才见了,今天我还有别的事,我得回去了。”

    “姐,您不能吃了饭再去吗,这都快十一点了。”

    姥姥谢绝了他的挽留,带着悠悠去了汽车站,搭上了去平城的客车。

    到平城都十二点钟了,悠悠饿的肚子直叫唤,娘俩直奔第一饭店。吃饱后又打包了十个烧鸡,就去了杨奶奶家。

    &




第148章 “三秋”不大忙
    果品门市里还有两种新鲜的葡萄,一种是绿的,晶莹透亮长粒像一串串玛瑙。闪舞www一种是紫的,葡萄粒结实的挤在一起。

    营业员告诉姥姥,绿葡萄叫玛瑙葡萄,比较甜。紫葡萄叫玫瑰香,带着一种玫瑰香味。

    可能是运输不易,葡萄价格较高,三毛一斤,用竹筐装着,一筐20斤,姥姥看着悠悠的馋样,一样要了一筐。

    虽然才进八月,月饼已经架了。悠悠看了下,都是五仁的,两个一斤的大月饼,一斤六毛钱,姥姥也买了五斤。

    悠悠没看见有苹果,就问营业员:“阿姨,你们咋没苹果啊”

    “苹果还得等两天,八月十五以后的烟台国光苹果才好吃,你那时候再来买吧。”

    回家的时候,姥姥的自行车后面驮着个篓子,里面装着梨和葡萄,还有四只烧鸡。先去的舅姥姥家,大家围着洗好的水果,高兴的吃着,都说比在集市买的好吃。

    舅老爷每样都吃了一些,又发感慨:“妹妹啊,别看哥走南闯北的,还真没你有见识,这东西哥都没见过,更不知道在哪买,一大家子都跟着你享福了。”

    八月初五,学校里放了秋假,这次开学还没够一个月。闪舞www不过,“三秋”和“三夏”不同,由于各种庄稼成熟的时间不同,“三秋”相对的松快点,但拉的时间较长。

    高粱熟了,三百亩的高粱连成一片,远远望去,红彤彤的高粱穗像天的彩霞落了下来,美丽又壮观。

    砍高粱真累人,男劳力都累得汗流浃背。妇女劳力就相对轻松了,和谷子相比,高粱穗少好多。大家把高粱穗用镰刀削下来,高粱秸捆起来,按人头分到各家。

    高粱秸在这个时代,可是好东西。直接打成帛bo盖房子棚顶用,破开压成篾编成各种席,是必须的生活用品。就是从中间折断的高粱秸也有用处,把顶的高粱莛折下来,可以做馍筐、锅柸。去了高粱粒和壳的穗,可以绑成刷锅的炊帚。

    不加工直接卖出去,一捆直径三十公分的高粱秸,也能卖一块多钱。村里每人一年分十来捆高粱秸秆,这也是一笔较大的收入。

    高粱是人们的主食,吃的干粮主要是高粱豆窝窝,早喝的稀饭是高粱面糊糊。与堤外村庄的“地瓜饭,地瓜馍,离了地瓜不能活”相比较,滩区的人们的口头语就是:“高粱豆窝窝就辣椒,越吃越膘。闪舞www”

    村里人均分了350斤高粱,桂莲一家三口,因为工分少,分的少了点,一人也有200多斤。她俩口子高兴极了,张留根激动的说“俺老家一年的粮食都加,一人也分不到100斤。”

    高梁收了,就开始耕地。各家和队里的积肥,大车小车的往地里运。地排车一车十个工分,胶轮车一车三个工分,清完一家记一次。

    悠悠家的几个大粪堆,一共记了八百多个工分,姥爷原来在菜园一天才六个工分,相当于他半年的工值了。

    今年村里喂得猪多,积的肥也多,一亩地了十多地排车的土杂肥,一车一千多斤。

    村民都说,终于达到了五八年提出来的,亩施基肥一万斤的标准,就是不知道亩产粮食一万斤啥时间能实现。

    难,就是到了后世,高速发展的科技也没能实现,吨粮田倒是没问题。

    队里的两辆拖拉机发挥了作用,能拉梨子能拉耙。两辆拖拉机一天能耕一百亩地,三天的时间三百亩地就耕耙完了。

    队里的耕牛全用来往地里拉粪,减轻了群众的劳动强度。今年的“三秋”大忙比原来轻松了好多,大伙都非常满足。

    姥姥喂的小鸡长成了大鸡,特别是公鸡,都长到了二斤左右



第149章 八月十五的月饼
    ?“嫂子,您听见了吧,以后想吃什么就告诉我。对了,您十五前再来一趟吧,我给您留点好肉。”看来,他十五还是准备杀猪。

    “最近我有点事,十五前就不来了。后院的花生差不多了,咱去刨点,给孩子们煮着吃。”

    姥姥和他俩口子一起,到后院刨了一片花生。花生长的是真好,每墩下面都带着一大捧的花生,里面的花生仁顶满了仓。

    悠悠想起了桂萍她们的谜语:“一个小孩二指高,满脸麻子罗锅腰。”看着罗新才,没敢说出口,憋得差点内伤。在心里暗暗鄙视自己不厚道,歧视残疾人,忘了上一世自己的尴尬。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嘴欠的悠悠又想起了另一个谜语,还出声说了出来。

    王代娣愣了一会,哈哈大笑,抱着悠悠亲了一口。“悠悠好闺女,俺给你出个谜,看你能猜出来不。”

    罗新才抢着说:“一个小孩二指高,满脸麻子罗锅腰。悠悠,猜吧。”

    王代娣笑的捂着肚子,嘴里还喊着:“不行了,笑得肚子疼。”

    姥姥看着他俩,也笑喷了。

    刨了两麻袋的花生,姥姥给了罗新才家一袋,还把后院的钥匙给了他,让他有空把花生收了。

    中午在罗新才家吃的午饭,饭后,姥姥带着悠悠去了县里的食品站。那里的月饼和张集的差不多,50斤批发,批发价050元,价格和张集的一样,姥姥要了200斤。

    刚回到家,“高高三”的娘“小老妈妈”就来了,看到姥姥进的是县里的月饼,高兴的买了六斤。“俺就说得等着你家的月饼,看吧,还是等着这城里的了。”

    张集和县城的两种月饼悠悠都吃了,没感觉出有啥差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包装纸上印的厂址不同。不过看她高兴的那样,悠悠就把到口的话又咽了回去。

    这时候做月饼用的都是优质的原料,说是五仁,其实里面就有花生、核桃、芝麻三种,加上青红丝和冰糖、白糖。月饼呈鼓形,边沿稍鼓出,花纹和字迹清晰,形状端正,不破皮,不露馅,边角分明。火影之掌控尾兽

    表面金ns,色泽均匀,具有油脂光泽,边缘呈象牙色,底面棕红色。口味香甜,绵软带酥,有多种果仁香味。皮薄馅多、味美可口、不易破碎、便于携带。

    相比于后世的天价月饼,悠悠觉得现在的月饼,才是货真价实的美味。

    “小老妈妈”的宣传能力挺强,她回去了不大会,就来了好几家买月饼的,都是卖了去送节礼的。

    到了晚上,姥姥才有空给舅姥爷家送东西,这次姥姥送去了三篓子苹果和10斤月饼,让他们走亲戚。看到半袋子的鲜花生,舅姥姥坐那就挑上了。

    “嫂子,别跳了,也没多少,都给孩子们煮吃了吧。”

    听了姥姥的话,舅姥姥不乐意了。“这都半袋子了,还不多啊,咱平时赶集,给孩子们也就买二毛钱的。我挑饱成的晒干了,放到年下炒着吃。剩下的秕花生也够煮一锅的。”

    姥姥煮了一锅五香花生,昊昊和迪迪都吃撑了。可怜的俩孩子,长这么大就没吃过煮花生。

    昊昊挺着吃撑的肚子,在哪纠结:到底是五香的鲜花生好吃,还是焦花生好吃。

    第二天,石庙和附近村的人也来买月饼,都要六斤,190斤月饼一天就卖完了。村里的人知道了,都让姥姥再去进,后悔没早点买。

    一斤月饼赚一毛钱,悠悠真不想去了



第150章 八月十五送节礼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正文卷第150章八月十五送节礼?下午,桂萍来喊悠悠,去看婕格家对象送节礼。俩人到的时候,婕格家的门口已经围了好多人。

    悠悠自穿过来以后,就发现村里的这个特点,谁家有个特殊事情,全村人都去围观,还七嘴舌的仪论着。

    原来,村里订婚的姑娘,婆家都来送节礼了,就婕格家的没来。今天是最后的一天了,她又是村里第一个倒插门的,难怪大伙都围着瞧稀罕。

    送节礼都是下午来,这样就少了中午管饭的事情,图的是方便省事。

    婕格的四个哥哥都蹲在院子里,脸色特别的难看,没一个吭声的。婕格在厨房门口无声的流泪,她爹娘坐在堂屋也不说话,气氛特别沉重压抑。

    村里人在婕格家门口,小声的议论着。“咱村也没招过倒插门的女婿,是不是得给男方家送节礼啊”

    “可能是吧,要不今天咋还不来。”

    “别瞎猜了,她婆家远,来不了这么快。”

    人们正议论着,有眼尖的小声喊:“来了,别说啦。”可不,有两个外村人推着自行车朝这走,车子的后架上带着两个大笆元子用去皮的簸箕柳编的篮子。

    马上有口快的妇女喊道:“婕格,你女婿来了。”羞得婕格赶紧进了厨房。

    婕阁的爹娘和哥哥来了精神,拍拍衣服整理了一下,都出门迎接。不过,她爹娘到院门口就站住了。

    跟着来送节礼的是个中年人,看到来人接就高声说道:“亲家,俺领着侄子来晚了,您们多担待着。”一句话,把自己的身份和歉意都说清了。

    婕格的哥哥们接过车子,他大哥先开口:“叔,您们路远,累了吧赶紧进屋歇着。”

    婕格的对象在她家住了三月,和大伙都熟,见了婕格的爹娘,不好意思的说:“大爷,大娘,俺爹娘说晚来天东西过节能用上,就让俺初十来,您们别生气。”

    这倒是个实在人,一句话把爹娘给供出来了。可不是吗,现在天凉了,烧鸡和肉能放上两三天,留下的和压回去的都能走亲戚,两家人都省的再买礼物了。

    婕格娘在厨房做了三碗荷包蛋,一碗六个,里面放上白糖,喊婕格的哥哥把碗端上去。这糖水荷包蛋又叫鸡蛋茶,是新女婿的专门招待茶。

    喝鸡蛋茶也是有讲究的,只能喝四个,碗里得剩下两个。等客走了,年龄小的孩子喝了对身体好。其实就是物资贫乏的年代,想方设法的给孩子们留口好吃的。

    鸡蛋茶端上去,屋里就剩下婕格爹自己陪着。她的哥哥们在院子里把礼物拿下来,解开上面盖着的包袱,让大家观看里面的东西。

    大伙都进了院子,站成一圈看礼物。两个笆元子里盛着四样礼物,一个笆元子里面是六斤猪肉,六个烧鸡用荷叶包着,最下面是六斤月饼。

    另一个笆元子里面是苹果,装的满满的,到底都是又大又红。大家看了都说这家人实在,夸婕格找了个好人家,她们好像忘了刚才说过的话。

    婕格娘按规矩留下了六斤猪肉,两只烧鸡,二斤月饼和十个苹果。

    大伙都嫌她留的少,有人故意的高声劝:“大娘,都说丈母娘疼女婿,您现在就疼上了。就留他这么点东西,合着他拿来光是让看的啊。”

    婕格的二嫂是个厉害的,大声的呵斥道:“谁请你来看啦,出去。”一点也没留情面。

    留完了礼物,婕格的哥哥又把东西放到自行车的后架上,重新绑好。

    悠悠听了大家议论,才知道中秋



第151章 一等甲,三毛八
    ?“多少钱一个”

    “给俺捎俩好不”

    悠悠都不知道先回答谁好了,索性一起回话:“在城里买的,一块钱一个,再去了买一堆放在代销点里,你们自己去挑。”

    婕格家的客人停了一会,就提出来告辞。出来看到礼物都绑好了,就扯着要再留些。可拉扯不过婕格家的哥哥们,只好跟在后面往外走,婕格的哥哥们推着自行车,把他们一直送到了村外。

    月十一姥姥用队里的毛驴车,把自己家的一头肥猪拉到了食品站。上磅一称246斤,标准的一等甲,03元钱一斤。人们口头上常说的“一等甲,三毛”,原来是这么个意思。
1...3637383940...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