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老白猪

    若不是自己眼前看见,亲耳听见,不论如何,他都是不信的。

    哎,要说这时候的李定国虽然是骁勇善战,胆识过人,已是人间翘楚。

    但纵然这样,却还有许多事情是他还不知道,也不了解的,便如张献忠杀那几个侍卫的原因。

    在很多时候,当皇上的要杀一个人,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个人该死,而是皇上觉得这个人死了比不死,对自己用处更大,仅此而已。

    就比如现在的张献忠,那几个侍卫及时听命李定国的话,饶了张君成一命,张献忠在心里也对他们很感激。

    但是他们不听从自己的命令,却也在同时给外人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

    若是他们不死,那落在别人眼里,那就是原来皇上的旨意也是可以违背的,也是可以看情况执行的。

    这无形之中,自然是大大的削弱了皇权的威信,令人以为张献忠的旨意是可以讨价还价的。

    这是一个皇上所接受不了的,特别是像张献忠这样的皇上,那更加是不可容忍。

    而杀了他们,便可向世人表明态度,即便我下的命令是要杀我张献忠自己的儿子,作为臣子,你们也得不折不扣的执行。

    否则,就是抗旨,就得死。

    这便可挽回张献忠威信,让他的皇权不但不会折损,反而会有所加强。

    所以这时候的那几个侍卫,他们死了,自然比他们活着对张献忠用处大,于是张献忠就把他们给杀了,还诛三族。

    其中道理便在这。

    当然,这几个侍卫之所以会被处死,还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原因,那就是但凡接受了皇上的一些特殊的旨意,那不论办成了,还是没办成,最后都要死。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刘邦晚年命陈平去杀樊哙,这旨意特殊吧。

    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又是刘邦一辈子最好的兄弟,几次救过刘邦的命,可以说刘邦最终能够当皇帝,樊哙功不可没。

    但是刘邦晚年多疑,看谁都不对,所以下令,命陈平杀樊哙。

    这样的旨意一旦陈平照办了,事后刘邦必定会后悔,到时候刘邦必定是又要杀陈平。

    可是不杀樊哙,陈平就是抗旨不尊,照样要死。

    所以这样的旨意不管陈平办成了,还是没办成,陈平必定死。

    当然,最后陈平没死,因为他在绝境中看到了第三条路,那就是他认为刘邦身体不行,估计命不久矣,于是他选择了“拖”。




第六百零五章 李起也为难了
    拖,在去杀樊哙的路上,陈平拖拖拉拉,消磨时间。

    见到了樊哙,陈平又不及时办事,一会饿了,一会困了,反正就是拖着不办。

    直到把刘邦给拖死了,没人会治他陈平的罪了,他才是把真相告诉给樊哙,在樊哙这里得了一个天大的人情。

    而后他又是火急火燎的去给刘邦奔丧,在人前一副忠臣孝子模样,名利双收。

    不得不说,这陈平能够历史留名,真真不是白给的。

    和刘邦差不多的旨意,现在落在了那几个侍卫的头上,你想想,这几个侍卫有活路吗。

    不说他们只是一个小小的侍卫,便是陈平在世,他也拖不死身强力壮的张献忠啊。

    所以说封建王朝,伴君如伴虎,说的大抵就是如此吧。

    却说就在李定国感慨万千之时,远在京城的李起,这时候也是接到了八百里加急,知道了顾炎武和黄廷战败的消息。

    “没想到这李定国如此胆略,竟然敢只身假冒身份,混入我大军之中,真真是不世出之将才啊。”

    李起很是感慨,同时对李定国也是更加小心。

    李定国的大名,李起比这个时代任何一个人都知道的清楚,这可是在原本的历史上,支撑了大明十几年的人啊。

    他对大明的贡献,还有对汉家天下的贡献,那是无比巨大的。

    即便他最终失败了,但他的名字依然如神邸一般存在。

    这,便是对他一生最大的肯定。

    现在这样的一个人,却是成为了自己的对手,不得不说,世事无常,造化弄人啊。

    现在该怎么办,李起也是颇为为难。

    打,还是不打呢。

    之前自己定下了三年的期限,为的就是可以在压制李自成张献忠的时候,自己可以有时间发展生产,提升实力。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这边李自成是压制住了,那边张献忠却是要起变化了。

    一旦这家伙打出四川,那自己的计划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而且若是坐视不理,新朝在天下人的眼中,也将名望大损,届时,对自己推行征收商税的政策,必将遇到重大抵触,便是爆发大乱,也是不无可能。

    经过许久的思量,李起最后下定决心,还是决定自己亲自去走一趟,会会张献忠,也会会李定国。

    决心一下,李起立即是命人传旨,将那堵胤锡召回京城,主持京城事宜。

    对于堵胤锡的能力,还有堵胤锡的忠诚,李起是绝对放心的,这可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人,

    而且自己和他,那也是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将大事托付给他,李起绝对放心。

    这边传旨堵胤锡进京,那边李起也不耽误,立即是命人准备粮草辎重,以备大军出发。

    当然,还有一件事情,那便是要做好这一次死难者家属的安抚事宜。

    这不是一件小事,做的不好,影响将是深远而重大的。

    当然,做的好了,自然影响同样深远而重大。

    李起必须要保证当他们家属得知消息的时候,那阵亡抚恤金要到位,否则,岂不是要让他们心寒。

    不但抚恤金要及时发放,分文不少,还要对阵亡家属在情感上给以关怀,

    否则,也是要叫人心寒。

    出于本能,也出于对大局的考量,当场,在李起将召堵胤锡进京的旨意写完后,便是立即着人找来了工部尚书范长珍。

    这范长珍乃是崇祯帝时期工部尚书范景文之子,深受乃父之风影响,为人铁骨铮铮。

    李起之所以启用范长珍为工部尚书,除了欣赏范长珍的为人品性,还有能力外,更多的,便是对他父亲范景文的嘉奖。

    这范景文和许多明末大名鼎鼎的人物一样,皆是万历年间的进士。

    说来也奇怪,这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但是在他的治下,朝政稳定,国事有序,别管出了多少事,总是伤不到大明根本。

    不但如此,在万历年间,那还是一个文臣武将辈出的年代,你所熟知的那些明末时期厉害的官员里面,二十个,最少十九个是万历年间的进士。

    不得不说,从国事上,还有这名臣武将辈出的现象,也可以反应出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是他对整个大明的把握,那已经是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

    这样的人,竟然还有许多人认为明亡,始亡于万历,理由竟然就是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

    无语啊,人家几十年不上朝,大明在他手里亡了吗,人家不是好好的当了四十八年皇上吗。

    而且即便是大明亡了,那也是人家死后几十年的事,关人家万历皇帝屁事。

    言归正传,却说这范景文在万历年间高中进士后,便是踏入仕途,能力也是非凡,官运也不错,最后官至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阁老重臣。

    不过最让李起钦佩的是他范景文,乃是在李自成兵破京城后,为数不多的为大明殉节的官员,这在一片投降的大明官员里面,真真是显得光辉夺目。

    在李自成兵破京城之时,范景文急忙来到皇宫,打听崇祯帝去向,有人告诉他崇祯帝安然逃出皇宫了。

    范景文这才是放心,而后他的仆人劝他换衣裳,也跑吧。

    范景文却是拒绝了,范景文道“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恨。”

    说完,范景文便是去了皇宫不远处的一座古寺,投井自尽。

    宁愿死,范景文也不投降,宁愿死,范景文也不逃跑,他的精神让李起很是感动。

    当李起登基后,李起便是直接将范景文的儿子范长珍任命为工部尚书,算是对范景文的一种追思和勉励。

    范长珍对李起的任命,自然是大为感动,心里也知道李起对他之所以这样,那也是冲着他父亲的面子。

    正是因为这样,一来范长珍更加不敢辜负李起的信任,以免让他父亲的英名受损。

    二来他也更加希望可以证明自己,让自己可以更加堂堂正正的坐在工部尚书的位置上。

    得到李起的传召,范长珍不敢怠慢,立即是身着朝服,前来面见李起。



第六百零六章 人心
    “臣范长珍,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范长珍对李起极其的恭敬,丝毫不敢在李起面前失礼半分,更不敢乱了身份体统。

    李起对他的态度自然也是极其的满意。

    开玩笑,这高高在上的感觉,试问又有几人不喜欢。

    不过李起自然也是不敢在这感觉之中迷失自己,该有的冷静,他还是要保持的,该有的判断,他也还是要有的。

    这一点,李起无时无刻不再提醒自己。

    “爱卿平身吧。”

    李起挥手示意范长珍坐下,“爱卿不必拘谨,坐吧。”

    “是,皇上,多谢皇上赐坐。”

    范长珍虽然答应,但是哪里敢整个坐在椅子上,那样的坐法,不论是在君王面前,还是在长辈面前,都是一种极其失礼的举动。

    所以范长珍也只是坐了椅子的一个边角而已,态度之恭敬,真真是没的说。

    不得不说,古人处处讲“礼法”,这一点不是后世之人可以想象的。

    时间不多,李起也是不敢耽误,“爱卿,朕传你来乃是想要你全权负责一个工程,为朕建造一个建筑,

    朕将这个建筑命名为“大明烈士陵。”,用以安葬为我大明死难的文臣武将,还有那普通士兵。”

    “大明烈士陵。”

    范长珍一听,不由得是一阵惊愕,虽然这个年代还没有“烈士”这个词,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准确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好似这个词本该就有一般,只是以前不知道如何准确的表达出来而已。

    范长珍对这词汇有了理解,更加对李起的意思感到惊骇,只感到不可思议。

    因为自古以来,用“陵”这样的词汇来命名墓地,那只有皇帝的墓地才可以,别人的,想都不要想。

    这是一个大忌,谁都不敢去逾越,一逾越,那就跟公开造反是一个意思。

    正是因为如此,才是让范长珍感到意外,感到不可思议。

    “皇上,微臣知道皇上仁义博爱,体恤将士,为他们造一座墓地,这也是无可厚非,只是这墓地以“陵”来命名,这似乎于礼法不合啊。”

    范长珍小心的看着李起,一边说,一边随时注意李起的情绪,只要李起一不高兴,他便会立即住口。

    “呵呵呵,,,”

    李起满不在乎的呵呵笑了笑,“爱卿,你的意思朕知道,朕也只知这“陵”的含义,但就是因为如此,朕才是要将他命名为“大明烈士陵”。

    李起说完,便是站了起来,向着书房外面去。

    范长珍自然也是赶紧站起来,落后李起半个身位,亦步亦趋的跟在李起的身后。

    到了外面,李起从上至下俯视着皇宫大内,这巍峨雄壮,雕梁画栋的皇宫很是给人震撼感觉。

    李起指着面前的宫殿,道;“爱卿,我大明幅员万里,子民亿兆,但是这个帝国的统治,却是全赖这占地面积与帝国相比,小到完全可以忽略的皇宫来支撑。

    子民亿兆,统治他们的却是朕一人,朕一人,驭天下。

    如此,何故。”

    范长珍不明白李起的话,但也似乎已经感觉到李起话里的意思,朦朦胧胧的,似乎体会到了,又似乎没有,隔的很远。

    “因为人心。”

    李起没有让范长珍想太久,便是对他说出了答案。

    “因为人心所向,当天下人认可了皇宫,认可了朕这个皇上,朕从这里说出去的话才是至高无上的圣旨。

    若是天下人不认可,朕便是占据皇宫又如何,还不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吗。”

    李起一边走着,一边漫步在这悠长而又恢弘的皇宫御道上。

    “然而人心易得,也易去,若是朕不珍惜,便是再多的人心,也不够朕来挥霍。

    所以朕要爱惜人心,更要珍惜他们。”

    说到这里,李起转头看着范长珍,接着说道“只有朕可以给天下百姓一个太平活命的世道,天下人心才可以归附,而这太平世道如何来,还不是要靠那无数的将士吗。

    没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天下如何安定,外敌如何安分,百姓又何来太平世道。”

    “一直以来,我大明文贵武贱,以至于百姓流转着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话,试问一个帝国存在这样的氛围,如何能不衰弱。”

    李起的话说到这里,范长珍如何还能不明白李起的意思。

    李起就是要以天子的威权,来大幅度的抬高武将和士兵的地位,让他们从此不再被人看不起,以天子的身份,为他们正名。
1...176177178179180...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