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满城风沙
刘琅嘴一撇眼泪就流了下来。
“什么你们这几个家伙,竟然敢欺负一个小孩子,你们在什么地方工作说!”
&n
第三十章 省里的大领导
李铁在一旁有些手足无措,他是一个残疾人,即便曾经当过战斗英雄,但心底还是有一种自卑感,别人都坐在了凳子上,他只是站在门口不愿进去。
“小伙子,你当过兵”
老者看着李铁突然开口问道。
“嗯,当过兵!”
李铁点了一下头。
“老爷爷,李叔叔可是在南方打过仗,他这条腿就是在战场上失去的!”
刘琅替对方回答道。
“哦!战斗英雄,好,好!”
老者站起身来看着李铁微微的点头。
“您也当过兵”
李铁在对方身上也感到了一股熟悉的气息,只有当过兵的人才会有的气息,那是坚硬如铁般的意志。
“呵呵,当过,当过,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老者笑着回答。
“老人家,那您打过仗吗”
刘琅在老人的怀里问道。
“呵呵,打过,打过!”
老者看着刘琅笑道。
“小家伙,这位老爷爷打过的仗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跟老者一起来的那个中年人说道。
“您也打过仗”
李铁是军人,在他心中最感兴趣的还是战争,听到对方也打过仗立刻来了兴趣。
“也打过仗哼,首长他十三岁就闹革命,先是跟着主席到了陕北,后来跟着彭总打过鬼子,打完鬼子到东北,参加过塔山狙击战,之后从东北一直打到hn,然后又到了南朝鲜打美帝,你说他老人家打没打过仗”
一旁的王抗日对李铁的疑问表示十分的不屑。
“那都是以前的事了,都过去了,不提了,不提了……!”
老者摆了摆手。
“小伙子,你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国家不会忘了你………你身体有残疾,生活怕是会受到很大影响,抗日,你是这里的官员,这小伙子要是生活方面有问题,你要帮忙,知道吗”
“老首长放心,这件事交给我了………小伙子,这是我单位的电话,要是有事可以打电话给我,我的名字叫王抗日,是阜城市的教委主任。”
王抗日用笔在纸上写了一个电话递给对方。
“我叫肖南光,小家伙,你可以叫我肖爷爷!”
那老者笑着向两人介绍自己。
李铁不知道这位肖南光是什么人,但对方的经历实在是太吓人了,几乎经历过国家的所有战争,这样的人哪里是他能想象的刘琅虽然现在还不知道这位老人是什么职务,但看王抗日如此尊重,怕是一位省里的领导,这一次就是来看他的。
“小刘琅,你这么小的年纪不在家待着怎么跑到工厂里来了”
肖南光看着刘琅问道。
“肖爷爷,这里有当天的报纸,我就过来看看!”
刘琅回答。
“哦你能看报纸了”
“一般的都能看懂。”
刘琅“谦逊”地回答。
“那你读读这篇文章!”
肖南光拿起一份报纸递给了刘琅。
“公安部统计,1980年全国立案75万多起,其中大案50000多起;1981年上半年立案50万多起,大案三万多起,刑事案件有上升的趋势,各个地方政府要抓好防控工作,以保障经济工作的顺利进行………!”
刘琅拿着报纸高声念了出来。
“好,好!”
肖南光连连拍手。
“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子就能读出这么复杂的文章,认字方面,我看你比一些十岁孩子都要多,太难得了太难得了!”
“首长,您说得没错,报纸上说那个宁柏四岁就能认五百多个汉子,可小刘琅我看比宁柏还要强,而且
第三十一章 肖老的期望
几个人跟着刘东来走进了刘琅家的院子,院子里不大,一面墙旁边被改成了煤棚,放着木材和没用的东西,院子里还有几只鸡在溜达,它们的腿被绑着一根绳子以防止飞出院子。
“哎呀,家里有些破旧,有些破旧!”
刘东来脸涨的通红。
“这个院子很宽敞,还养了几只鸡,很好嘛!”
肖南光笑道。
“这几只鸡都是蛋鸡,下了蛋给我儿子吃,不卖,不卖……我儿子别看小,但是可能吃了!”
刘东来急忙解释,在他心中养鸡可是“资本主义”的行为,生怕这位大领导生气。
“东来呀!你现在的头脑要换一换了,咱们七八年就实行了改革开放,允许私营经济的出现,现在三年过去了,养鸡算什么在南方都有买卖机械零件私营企业出现了,时代在变,我们也不能落后,今年咱们沈城里就出现了五家个体饭店,我都去吃过,比大食堂要好多了!”
肖南光看出了对方的想法立刻说道。
“这位老人的思想还是很活分的嘛!”
刘琅在一旁心想,现在国家虽然实行改革开放,但并非是像后世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国家开放就是全员相应一发不可收拾,事实在九十年代之前,从上至下还存在着种种争议,有的人支持改革,有的人却不支持,还有的人持着少量改革的想法,总之有着很多关于形态意识方面的争论,一般说来都是老一辈人对改革开放持有疑问,年轻一点的人则是希望改革,而这位肖南光显然也是位老革命,但是他的眼界就比很多人要强出很多。
“领导说得是,说的是!”
刘东来听到对方这么说,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众人进了屋,刘琅的太奶正躺在炕上睡觉,对客人的到来根本无视。
“家里有点乱,我收拾一下!”
刘琅的父亲说罢就要收拾起来。
“不用不用,这样挺好的!”
肖南光没有丝毫看不起的样子,一屁股就坐在了炕上,随手拿起了放在炕上的一本俄语书。
“东来,你也挺喜欢学习的嘛,学习外语呢”
肖南光问道。
“不,不,我就是初中文化,哪里能学外语,是我儿子学的!”
刘东来实话实说。
“什么刘琅学习外语”
这一下子肖南光直接从炕上就蹦了起来。
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子汉语都没学好就学外语,闻所未闻呀!
“嗯,是呀!家里的书我都看完了,正好我爷爷有本俄语书,就拿来看看!”
“你这个小家伙,咱们汉语博大精深,一辈子都学不完,你才认识几个字就看起外语书来了,不要好高骛远,要不然就浪费了你的天赋了!”
肖南光虽然是在“训斥”刘琅,但眼里则露出了极为关爱的神情,刘琅的表现实在是太出乎他的意料了。
“刘琅,来,座到这里!”
肖南光拍了拍自己的大腿,刘琅也不客气直接坐在了这位老人的腿上。
对方搂着他笑着说道:“我问你一个问题,你长大后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然是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了!”
刘琅毫不犹豫地回答,这也是他的心里话。
“好,好,有志气,有志气呀!”
肖南光显然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
“各位同志,咱们国家现在还很穷,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看看咱们的邻国岛国,二十年前生产总值还跟我们差不多,可是到了今年,人家整整超出我们十倍,他们才多大点地方差距太大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奋起直追,但是咱们国家浪费了太长时间,整整两代人都被耽误了,没有优秀的人才国家怎么能富强起来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后国家马上恢复高考,为的就是培养出可以建设国家的人才………!
刘琅,你是个神童,真正的神童,你的聪明才智我
第三十二章 生活还在继续
省城的大领导来见刘琅,这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附近,尤其是刘琅父母的工厂,很多人都来打听消息。
“东来,那位大领导是不是带着警卫,这些警卫手里都有枪吧!”
“文秀,你家刘琅没在那位大领导腿上撒泡尿哈哈,那样就好玩了!”
“东来,不如我们两家定个娃娃亲”
这些人有好奇的,有嫉妒讽刺的,还有要和刘琅定娃娃亲想攀高枝的,总之各种人都来凑热闹。
不过刘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还是一切如常,每天早晨到收发室里看报纸,倒是那李铁对刘琅父子没有了以前的不理不睬,一看到刘东来就热情的打招呼,有时还会到副食品商店买些糖块糕点给刘琅吃,他知道,要不是刘琅替他出头,恐怕那一次就会出大事了,这刀扎进去容易,再想要没事似的拔出来可就难了,所以他从心底里感激刘琅,更不用说那位省里的大领导还给了他一个电话,虽然他不会轻易用,可是对方对他的重视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同时也非常羡慕刘琅的学识,于是他买了两本小学的书本,刘琅在时就教他学习知识,可以说,李铁的生活轨迹已经被刘琅改变了。
生活还在继续,王抗日每过半个多月就会到刘琅的家里看看,一是看看刘琅的学习,二是会询问一下刘家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刘琅的父母当然不会给对方添麻烦,不过王抗日还是把刘琅的姑姑安排到了教育局工作,这并非全是因为刘琅,毕竟刘琅的姑姑也是高中文化,在这个时代高中文凭已经不错了,跟刘琅前世大学本科也差不多,而且刘琅的姑姑也是位“文学青年”,熟读四大名著,还懂现代诗,这比很多老师都要强,王抗日对她也非常欣赏,姑姑自己也对这个份工作很满意。
倒是刘琅的爷爷,对自己的女儿到教育局工作有些不赞同,不因为别的,是因为教育局的工资不高,就是王抗日这位教育局局长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三十块钱左右而已,连刘琅的父亲都比不上,像刘琅姑姑刚去上班的基层职工,一个月下来也就是十五六块钱而已,还没有工厂的一级工赚的多,所以他还是想让自己的女儿去工厂工作。
“爷爷,我赞同姑姑到教育局去工作,虽然工资不是高,但那里可以让姑姑施展自己的才华。”
刘琅站在了姑姑这一方。
他当然要站在姑姑这边了,别看现在工厂的工人赚的多,可到了十年后,工厂倒闭工人下岗,连钱都没得赚,反观政府部门,虽然工资不是太多,但可是铁饭碗,一旦成了头头脑脑,“灰色”收入那可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在前世,刘琅的姑姑高中毕业后到了一家弹簧厂工作,九十年代国企改革,弹黄厂也随之倒闭,他的姑姑因此下岗,而姑父也是如此,一家人生活过的很是局促,为了培养他们的女儿四处打工赚钱,两人可是没少吃苦,而现在,刘琅的姑姑进了教育局,以后必定是体制内的人,即便没有刘琅帮忙,那也会比前世好很多了,起码不会为了生存而奔波。
刘琅姑姑的生活轨迹也因刘琅而改变,
&nb
第三十三章 “大事”发生
煤泥是北方人过冬的燃料,这种东西就是洗刷煤炭后的泥水沉淀后留下了的杂质,可以燃烧,在掺加入一些黄泥就成了煤泥。
阜城的老百姓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要储存煤泥,给工人提供煤泥是工厂和政府给员工的福利,当然,这还是需要花钱的,一般都是两块钱半吨的煤泥,只需一吨,一家四口人过冬的燃料就够了。
过了十月份街上就出现了大量的马车,马车上载着煤泥跑来跑去,稍一颠簸就有一股煤泥被甩出马车落在路上,结果全市的道路随处可见散落下的煤泥块,有一些人就背着箩筐沿街行走,半天时间就能把箩筐装满,有时几天下来就能捡一两百斤的煤泥,可以剩下几毛钱了,有时路上还会有绿皮的解放卡车出现,这些卡车上运载的可不是煤泥了,而是燃烧率更高的煤块,这些车上的煤都是阜城煤矿给员工的福利,远好于其他工厂的职工,就是政府部门的职工也无法相比,在先在的阜城,煤矿上的职工可是香饽饽,各项福利好到爆,娶媳妇都不愁。
这些煤泥运到一户家门口后直接堆放在门前,一座城市家家户户门前都堆起来一座“山包”。
刘琅父亲的单位分给他一吨半的煤泥,堆起来有两米多高,按照规定,刘东来也能分到一吨,不过厂长特意吩咐多分给他半吨,虽然没说是什么原因,但也能想到恐怕是那位省里的领导肖南光的缘故。
刘琅的爷爷家分的多,一共是两吨煤泥,堆在门口足有近两米高,湿乎稠密,跟没有凝固的沥青有些相似。
接下来的男人们的工作就很有趣了,即使是在刘琅的前世都记着这个过程。
堆积如山的煤泥不能这么随意放置,要制成大概四十公分长,二十公分宽的煤泥砖,这时你就会看到全城的男子都在干着一件事,把这些还潮湿松软的煤泥用铁锹放在地上一个木质的模具中,再用铲子把模具外面的煤泥铲掉,然后一块标准的煤泥砖就被制了出来,不过这个时候泥砖还是软的,需要晾晒两三天的工夫,待晒干后一块块收起来放到院子中避雨的地方,用的时候敲碎了放在炉子里就能燃烧取暖了。
这个时代还没有集热,每家每户都要拖煤泥制煤砖,大街小巷只要有空地的地方就有煤砖,甚至连房顶上都被铺满,这算是北方城市的一景了。
刘琅还记得前世的童年时代,每到这个时候就会和一帮小朋友跑出去,然后就在这些没有硬化的煤泥砖上跳来跳去,一个个脚印被刻在了上面,刘琅自己家在烧煤泥的时候就常常看到上面有不大的脚印,就如同化石一样。
在一九八一年的秋天,阜城里出现了两件让全城疯狂的大事,第一件是广播电台播放了一篇名为“岳飞传”的评书,播讲的是一位女人,声音嘹亮情绪激昂,尤其是那传神的语调,似乎都把千年前的人物带到了人们眼前。
猜你喜欢